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010-1

合集下载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第一篇: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2、简述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

答:(1)城市人口规模扩大;(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区域性城市不断成长;(4)市镇迅速发展,新兴城镇发展,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广。

3、简述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特点。

答:(1)三重城墙,分别是外城皇城内城,宫城居中,处于中轴线上。

(2)规则的宫城与不规则苑囿相结合。

(3)道路系统:有完整的道路等级,干道正对城门,除北面,其余三面各有三个门。

呈方格网布局。

(4)完善的上下水系统。

(5)体现周礼考工记中的城制。

(6)城市建设与规划有统一的领导,规划意图得以实现(刘秉忠)元大都成为当时最宏伟的城市之一。

4、简述曹魏邺城规划特点以及意义。

答:(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格分开。

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

(2)整个城市布局体现了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道路正对城门,将中轴对称的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影响很大,如唐长安。

(3)改正了东都洛阳的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简述西汉长安修建过程以及建设特点。

答:1、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6、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答:(1)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城市建设史考试提纲

城市建设史考试提纲

名词1、邑与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有一定规模的才成为都。

2、夏代“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手工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如传说中夏代有铸鼎,用铜作兵器等,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这个过程说明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3、城与廓:《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记载:“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4、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5、《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

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

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

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

6、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建筑布局的影响是颇为深远的,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大多数都城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的实例中尤为明显。

1、罗马营寨城:这种营寨城的模式是有方正的城墙。

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4门。

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营寨城的外形已不复是圆形而改用方形,因这时已不用选高地为城址。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早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通常称为“人文主义”,主张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文艺复兴一词的原文是“再生”和“复兴”的意思。

在形式上具有再生和复兴古典文化的特点。

但它却是借用古典外衣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是当时社会新政治新经济的反映。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2.1.1聚居与原始聚落(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原始居住:(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古代居住(2)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2.1.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剩余产品(2)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城市的形成剩余劳动力(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4)城市选址:1.防御的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存环境2.1.3中国城市的形式(1)“城”与“市”的分离城:都邑四周的城垣市:交易买卖的场所郭:城若分两重,里面则城,外面则郭都邑:古代诸侯的封地。

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3)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

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2.2 中国城市的选址和形态特征2.2.1 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代城市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迹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2.殷墟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3.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4.城市发展: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2.2.2中国城市形态特征(1)《周丽考工记》及其影响(2)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2.3 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两晋收南北隋唐无待继宋元明清皇朝休3.23先秦城市选址及形态特征1.王宫和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城址围筑城墙2.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3.城址多选于两种地貌的结合(水陆便利之处)4.王城和外郭两重城制,王城占据地势高的位置3.3秦汉时期的城市3.3.1秦汉时期社会和城市概况(1)秦王朝(2)汉王朝西汉刘邦长安两汉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东汉刘秀洛阳3.3.2 秦咸阳城王城、居住区、市(1)形法天汉“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图见P24)(2)规模宏大(3)北居住空间,南礼仪空间,广筑离宫別苑3.3.3 西汉长安城(公元前206~192年)(1)修建过程1.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门)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3.3.4 东汉都洛阳1.选址优势:(1).地处中原,便于南进便于集聚贡赋(2).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3).南洛水,北芒山(4).当时汉长安损毁严重2.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称“九六城”3.布局4.概念:太学,古代的大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灵台:古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3.4.2曹魏邺城(1).形状。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
巴西利亚
熟悉

第十小组,簇群城市
了解
填空
18
米尔顿·凯恩斯
熟悉
简答
筑波科学城
了解
凯文·林奇,城市意向
掌握
简答
场所理论
熟悉
填空、简答、论述
马丘比丘宪章
掌握
论述
熟悉
名词解释
9
日本、……京、天守阁
熟悉
填空、简答
10
理想城市
了解
填空
早中晚期的代表城市
熟悉
填空
……广场

11
巴黎改建
填空
凡尔赛
填空

……广场

12
伦敦大火及改建
填空
巴黎,欧斯曼改建
填空
13
1811年,纽约总图

郎方、华盛顿规划

14
18、19实际的一系列实验
熟悉
填空
霍华德,田园城市
掌握
填空、简答、论述
了解
名词解释
上海三版城市规划
了解
填空
天津、武汉概况
了解
填空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外国)
章节
知识点
要求
题型
备注
3
乌尔城、山岳台
了解
填空
5
迈锡尼卫城
了解

奥林匹亚、德尔菲圣地
了解

雅典卫城
熟悉

希波丹姆、米列都城
掌握
简单
6
营寨城
填空、简答
罗马,主要广场、建筑
熟悉

庞贝古城
了解

7
锡耶纳、坎波广场

城建史复习提纲

城建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商代重要都城遗址、西周及春秋战国的都城实例,p9, p12, p17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有3500年左右;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长达7公里城外郊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是西周初年的政治中心。

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赵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总体特点,p36-37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局面,建业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城市的兴起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

南朝都城建康、东魏北齐邺南城的总体结构布局,p43始, p39-40建康:平面呈长方形,从从都城南墙中门宣阳门开始,南到淮水,长5里,形成一条中轴线,称为苑路。

邺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南北向长方形,里坊、市的完全对称布局,宫殿布局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宫殿开创先例,开创宫城正门由多重门构成的先河,宫城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

曹魏邺城,p37-39布局: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王室贵族专用区,正中:宫城,东部:宫城衙署(前朝后寝),戚里(王室贵族居住区),西部: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官署及一般的居住区特点:a城市分区明确,宫城与居民严格分开b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从建筑群应用于城市c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d宫门前,三座止车门形成封闭的广场成就: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规划手法对以后的城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概况及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地方城市实例,p45-46大兴城东都洛阳唐代重要的商业城市实例,p60南方海港广州,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繁荣的国际贸易给宋代大型港口城市布局带来的变化,p93, p97-99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是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主要)

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主要)

(个人解答,仅供参考——城规092班)1.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2.营寨城:有方整的城墙、十字交叉道路东南西北四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后期居民住在据点附近随着演变久居民点。

3.郭:是外城,劳动人民住的地方.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5.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6.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在农业革命时期把农业与畜牧分离开来。

7.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8.四水贯都:开封城内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贯通,利用河道将整个开封贯通。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2)城市规划庞大3)城与廓有明确分工,城—政治中心,廓—经济中心;4)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护城河,未来分区。

7)不同形式体现了“宫”为中心,中轴线主导,后朝后市等传统布局。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1、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辨析都: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州:多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规模较大,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

邑: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镇:关镇,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供驻军或屯戍之用。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的。

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一些一般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镇是城乡的联系纽带。

村落:一般的农村居民点村落2、城与市的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有的城不一定全是市,有的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3、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同:1、都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异: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北方城市的特点1)2)平原地区,城市形状布局方正3)有严格的坊里制,多为规则的街巷4、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1)○秦朝都城咸阳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2)○西汉都城长安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灌都:指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的城市是广州。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方面停滞不前,但民居,园林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洛阳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刘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扬州,广州,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个坊,设八厢来管理7.北京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分别是龙门石窟,云岗,郭煌。

11.“形胜”的含义环境规划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13.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14.秦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相天法地影响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被多次定都的有南京,北京,开封,长安,洛阳。

16.近代南通是由民族资本家张謇规划的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唐朝时期/长安)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国临淄,吴国阖闾城,楚国纪南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产生的过程;●《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汉长安的布局特点;●理解汉代军市、陵城;●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龙泉府等);●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泉州的基本格局;●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南通的基本格局;●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明清时期成都格局;●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城市建设史(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城市的产生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西南地区一些井干式的房屋或竹楼,既是由穴居演变而来半穴居: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巢居的结合地面建筑:半坡遗址中,后期多为地面建筑,实际上仍接近半穴居形式原始的居民点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城市的产生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于是产生城郭由于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于是产生了固定交换的场所:市或市井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殷周时代的城市夏代逐渐形成奴隶制社会商部落发源于黄河下游,主要是冶铜技术的发展周部落兴起于渭水上游,以农业为主殷商时代的城市1:商城(郑州)郑州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北城墙约1690m,西城墙约1700m,南城墙和东城:墙约1870m。

此城使用了版筑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殷墟(安阳小屯):公元前十四世纪时,盘庚迁殷,在此建都270年。

数十处王宫建筑遗址,比商城的白灰面夯土建筑又有进步,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挖基坑,在填土夯实周代的都城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

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和成周两座城市,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于成周,在其西30里建王城(洛邑)。

洛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郭、国邑与都:邑象形土地和人民,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可见邑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所居的是大邑,四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小邑住十家称“十室之邑”田在邑外,一邑有田十“田”,周制1田为100亩,领主有若干邑,既有若干田地及若干家农夫,代表他的领地及财产。

每十室有一乘战车,故百乘之家就是千室之邑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故称有邑之市市与井经常连在一起,因为市一定是在居民点中,即在邑中,而居民点中必然有井城与国:周代,国字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国与土同义,国象形,土会意,故国与城意义同城与郭:郭比城大,或城在郭内,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考试要点

名词解释1.城市:是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2.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桓,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3.邑:象征土地和人民。

实际上指生产对象和劳动力泛指所有居民点。

4.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面的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

5.穴居:早期多为竖穴形式,上边用树枝盖棚。

6.巢居:在树上搭建居处,后来干阑式的建筑就是巣居的发展。

7.半穴居:是穴居的发展,也是穴居与巣居的一种结合,属于半地下式建筑。

8.原始村落:农业的逐渐产生,便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和狩猎业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住点,这就是最初的原始村落。

9.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指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

10.河西四郡:指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威武、张掖、敦煌四郡。

11.殷墟:1.谓殷纣身死,国都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

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

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12.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的总称。

13.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域:关中区域、三河区域、燕赵区域、齐鲁区域、梁宋区域、颖川南阳区域、三楚区域、南越区域。

14.邺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时,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为加强其后方根据地,建立新都邺城。

今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

15.瓦子:瓦子又称“勾栏”、“瓦肆”,一类固定的聚会玩闹场所。

16.市井文化:市井”含有“街市、市场”以及“粗俗鄙陋”之意。

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是指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倾向、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杂乱无章的一种市民文化,它是一种“现象流”——“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中国城市的产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010-1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010-1

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2010-1外国部分:1、城市雏形产生的过程、影响因素。

2、古埃及各时期的代表性城市及其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3、古希腊的城市建设成就及规划理论:圣地建筑群与卫城雅典卫城的规划布局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应用的代表城市4、古罗马的城市建设营寨城的特征和代表城市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维特鲁威和《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5、欧洲封建时期的主要城市类型及代表城市6、主要城市及广场的建设:佛罗伦萨——西格诺里亚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锡耶纳——坎波广场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改建的主要内容巴洛克风格及其代表8、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凡尔赛宫、协和广场9、近代欧洲旧城改造:巴黎、伦敦10、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的主要矛盾11、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代表人物及其实践: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带形城市:美国的建设绿地与公园系统运动:12、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代表人物区域规划有机疏散理论“明日的城市”卫星城市社区邻里单位“雷德伯恩体系”广亩城市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13、两大宪章:CIAM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14、战后大伦敦规划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存在问题15、50年代新建的大城市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设计者、设计理念和评价)16、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中国部分:1、“邑、都、市、城、廓、国”的含义2、《周礼.考工记》3、春秋战国时代重要都城及其规划布局的总体特征4、秦汉代城市总体特征5、三国与两晋时期的城市管理体系构成6、曹魏邺城和邺南城的主要布局特点7、唐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8、宋代《平江图》9、元大都的城市布局结构10、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的进程补充说明题型:1、填空题15%2、名词解释20%3、简答题30%4、论述题20%5、绘图题15%绘图复习重点参考:1、雅典卫城2、共和广场与帝国广场群3、理想城市方案4、圣马可广场5、田园城市6、邻里单位另:除填空以外,其他题型能用绘图的都可以用图式语言表示。

[精品]城建史复习提纲.doc

[精品]城建史复习提纲.doc

城市的产生:由于生产的不断发展,于工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部门,这就产生了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于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这种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居民点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在城内各宫殿之间。

长安共有160个闾里,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可见为一些院子并联排列。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

•曹魏邺城的建设思想: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准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隋朝以长安建都的原因: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已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稳固;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隋文帝另建新城的原因: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新地建都不能体现王朝的新气象;“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道路突出宫殿,这一切都是从皇帝意图出发的;隋唐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的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长安城规划对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有很大影响;长安的规划也是当时国内外一些城市的学习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部分:
1、城市雏形产生的过程、影响因素。

2、古埃及各时期的代表性城市及其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

3、古希腊的城市建设成就及规划理论: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
雅典卫城的规划布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应用的代表城市
4、古罗马的城市建设
营寨城的特征和代表城市
共和广场和帝国广场
维特鲁威和《建筑十书》、理想城市方案
5、欧洲封建时期的主要城市类型及代表城市
6、主要城市及广场的建设:
佛罗伦萨——西格诺里亚广场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锡耶纳——坎波广场
7、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设:
罗马改建的主要内容
巴洛克风格及其代表
8、绝对君权时期的巴黎改建:凡尔赛宫、协和广场
9、近代欧洲旧城改造:巴黎、伦敦
10、资本主义初期城市的主要矛盾
11、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代表人物及其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田园城市:
工业城市:
带形城市:
美国的建设绿地与公园系统运动:
12、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及代表人物
区域规划
有机疏散理论
“明日的城市”
卫星城市
社区
邻里单位
“雷德伯恩体系”
广亩城市
带形与指状发展城市
13、两大宪章:CIAM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14、战后大伦敦规划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存在问题
15、50年代新建的大城市昌迪加尔和巴西利亚(设计者、设计理念和评价)
16、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
中国部分:
1、“邑、都、市、城、廓、国”的含义
2、《周礼.考工记》
3、春秋战国时代重要都城及其规划布局的总体特征
4、秦汉代城市总体特征
5、三国与两晋时期的城市管理体系构成
6、曹魏邺城和邺南城的主要布局特点
7、唐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8、宋代《平江图》
9、元大都的城市布局结构
10、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的进程
补充说明
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20%
3、简答题30%
4、论述题20%
5、绘图题15%
绘图复习重点参考:
1、雅典卫城
2、共和广场与帝国广场群
3、理想城市方案
4、圣马可广场
5、田园城市
6、邻里单位
另:除填空以外,其他题型能用绘图的都可以用图式语言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