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3

合集下载

语文诗歌鉴赏——整理版(3)

语文诗歌鉴赏——整理版(3)
20
分析全诗情感
•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 说出理由。 • 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
2.诗人自身形象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几 种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 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 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 格。
提问方式 分析人物形象
• 一般提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 变式提问: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答题步骤:1、人物特点+身份地位 (特点如:不慕权
贵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等,身份如:英雄、游子、思 妇、隐者等)【总】 2、结合诗句翻译、分析其特征(表 达技巧)【分】3.情感、作用。 【总】 •答题套路:这首诗通过( )等句子塑造了一个( ) 的形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方法点拨:1.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专题03 诗歌鉴赏选择题(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专题03 诗歌鉴赏选择题(导学案)-2023年新高考一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三)选择题【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 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 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 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方法指导】解答古代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第一步,反复咀嚼,读懂诗歌。

第二步,选项切片,找敏感点。

细读选项,依据常见设误点,圈定选项中的敏感词语。

第三步,分析比对,定出答案。

综合比对四个选项,用排除法确定存疑选项的正误,并选出答案。

选择题常见设误点设误一:重点词句含义理解(2022全国乙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3——表达技巧鉴赏课件
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 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蛙声十里出山泉 踏花归去马蹄香 间关莺语花底滑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 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 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 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抒托 情物 的言 区志 别与
借 景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 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 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 、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 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 乐、悲伤等感情。
台城 台城六代竟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 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4)有限为实,无为虚 (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 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3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客观选择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30分得分:(2023优秀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答案】C【解析】“以动衬静”错。

“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

可以说是“动静结合”手法。

【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记梦,写梦游中他来到前线,清笳四起,铁骑无声,关塞雄丽,一派清寒肃穆的边塞军旅生活场面。

下片抒情,对孤苦寒灯,听凄切漏声,看斜月清冷,感慨功名未就,悲叹鬓发花白,却依然执着自信,壮志不老。

全词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对比,来抒写词人至死不衰的爱国激情,颇具沉雄悲壮之美。

上片写的是梦境。

一开头就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声乱起和如水奔泻的动态中写,有力地把读者吸引到作者的词境里来。

让读者一下子把联想融于作者的描绘之中。

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

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

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

但是,这样苍莽雄伟的关河当时落在谁的手里那就不忍说了。

那作者有这样的“梦游”,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

专题课 诗歌鉴赏3——边塞诗鉴赏

专题课   诗歌鉴赏3——边塞诗鉴赏

专题课诗歌鉴赏3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诗鉴赏课型:专题复习课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归纳法、研讨法、演练法教具:投影仪预习: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1.复习高适诗《别董大》、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白诗《塞下曲》名句(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引导归纳以上诗句给人的感受二、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三、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1. 边塞诗派举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特征(1)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2)风格——雄壮豪迈。

(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四、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六、常用词语(略)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七、常用典故五、分析举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三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宋)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青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

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先写风涛迅疾,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概,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气概。

【参考答案】比喻和夸张。

将迅猛的风浪夸张地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概夸张地势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花声 题岳阳楼(宋)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阑。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元丰中张舜民从高遵裕征西夏,掌隐秘文字,做诗讥议边事,于元丰五年冬十月,谪监郴州茶盐酒税,南行途经岳阳。

此词开头、结尾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任选一处试作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

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

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爱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参考答案】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①开头出现的是幅萧疏的景象:秋风里,万木凋谢,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茫茫无际。

写出了词人失意惆怅的心情。

②结尾处作者回首远望,夕阳西下,天边一片残红。

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爱恋。

(开头或结尾选答一处即可)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摸鱼儿①(宋)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专题三鉴赏诗歌语言(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专题三鉴赏诗歌语言(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专题三鉴赏诗歌语言(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专题三鉴赏诗歌语言(人教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1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鉴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学诗歌鉴赏是学生建立自己艺术鉴赏能力、练习批评能力、塑造自己审美情趣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中,诗歌语言是一道难题,在鉴赏诗歌时,很难理解诗歌中独特而生动的语言特色。

而人教版高三的第三专题“鉴赏诗歌语言”会给你一个新的视角,让你发现诗歌中的美。

一、教学设计思路1.知识目标:(1)理解诗歌语言的独特性与表现形式;(2)领悟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分组探讨、阅读分析、写作练习等,营造轻松自由、主动参与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组织、交流与合作中,逐步领悟诗歌语言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教学内容:本专题包括了八个部分:词、句、结构、韵、声、景、深度和特殊语言。

每一部分由一首供学生品读、鉴赏并进行文字表述或写作的名诗歌来启发学生对其中语言的感知和体验,互相交流和启发。

二、教材内容探析1.韵和音:这一部分的名诗为《春泥》。

《春泥》以春天的水鸟和乡村生活为主题,它不仅表现了自然界兴旺发展的景象,还表达了一种融入自然、欣赏自然、与自然相互交融的生命态度。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辞藻来生动地描绘整个春天、整个自然的呼吸和跳动。

尤其是“光影浮动,影沉光浮,明暗交替”的表达,使人体会到了自然界在春天的一种声息律动。

同时,这首诗还使用了丰富的字音变化和韵语运用,适当地强化了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景:这一部分的名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远行的好友王之涣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描绘了广阔无垠的古原草地上各种春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古原大草原、对生命的洒脱追求和缅怀之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大草原的描绘,表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气势,揭示了自然美的真谛。

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景物描写与背景交汇的技巧,加深了读者对情感交融的理解。

原创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三):辛弃疾词选(5首)

原创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三):辛弃疾词选(5首)

原创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三):辛弃疾词选(5首)声明:因创作者水平有限,如本试题与高考试题相似或雷同,而参考答案与高考试题参考答案不一致造成失分,创作者不负任何责任。

请阅读者认真揣摩原作、作者经历及创作背景。

本试题及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01.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

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

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

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

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注释:1、渥洼:水名,在今甘肃省安西县,是产千里马的地方。

2、莫管钱流地:唐代刘晏管理财政、赋税、盐铁等,使水陆运输畅通,物价稳定,曾说“如见钱流地上”。

3、双成、弄玉、绿华:都是古代传说中能歌善舞的仙女。

4、日边:指皇帝的身边。

试题:1、这首词是一首祝寿词,但作者另有所图。

请试作分析。

2、试析作者如何向赵介庵表达保举之意的?参考答案:1、这首词是作者借给赵介庵祝寿之机,表达通过赵介庵的推举,实现自己报国之志。

“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是说皇帝要派兵驱逐金人,自己愿意为国献身,抗击胡人。

2、作者在词中表达保举之意,分两步来表达。

第一步,“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说赵介庵文采超人,“莫管钱流地”是说赵介庵理财有方,赞誉赵介庵能以文治国。

第二步,“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是说皇帝要讨伐胡人,统一国家,需要报国志士,隐含着希望赵介庵在皇帝面前保举自己之意,从而实现以武报国的志向。

作者在表达举荐之意时,颇费心机,曲折委婉,欲言又止。

如在盛赞赵介庵时,又说“且拟醉黄花”;说皇帝要派兵征战时,又转说“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02. 满江红·汉水东流汉水东流,都洗尽,髭胡膏血。

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

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

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

腰间剑,聊弹铗。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梦李白二首①(其一)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②青,魂返关塞③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注】①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被赦,仍为其忧思。

②枫林:指李白所在地。

③关塞: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死别”与“生别”对比,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B.诗人使用“对写法”,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C.本诗写出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梦”是诗人看到了李白,说“醒”是诗人意识到李白不可能来此地。

D.本诗通过梦境写对李白的思念,语言温柔敦厚,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逼真,感人肺腑,引发读者共鸣。

A [A项,“对比”错误,应是以死别衬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 ①前四句写梦前。

写诗人与李白生离的伤悲之情和李白流放远地、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②中间八句写梦中。

写诗人在梦中看到李白从流放之所来诗人所居之地与诗人相会,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又想到李白本在江南身陷罗网,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③最后四句写梦后。

诗人梦醒之后,看到月满屋梁,想到梦境,迷离中见到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表现了对李白的思念;最后写诗人对李白的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隐忧。

[解析] 前四句写梦前。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开篇以死别衬生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痛。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三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含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却”的义项,诗句中“却”的意思为________①〈动〉退;后退。

②〈动〉打退:击退。

(又)〈动使动〉使……后退。

③〈动〉推却;推辞;拒绝。

④〈动〉去:去掉。

⑤〈动〉回头。

⑥〈副〉通“恰”,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向洛阳【答案】(1)回头(2)D【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却”的意思。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故“却”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

今义指河南省。

涕:古义是指眼泪。

今义是鼻涕。

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

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

下:经过。

ABC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D。

故答案为:⑴回头;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⑵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

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课下注释,然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昏鸦”是指________(2)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 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 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 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答案】(1)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C【解析】【分析】(1)理解词语意思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专题03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含解析)

专题03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含解析)

专题03 诗歌鉴赏-2023一模分类汇编(江西地区)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刘敏中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

雨声还住,斜日明①高树。

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

山如雾,断虹②犹怒。

直入山深处。

【注】①明:动词,照亮。

①断虹:彩虹被如雾的山遮住了一部分,故称“断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的是词人在清晨的睡梦中被雨打芭蕉声惊醒。

B.词人醒来后看见斜日照亮高树,一个“明”字使整个画面变得明朗而清新。

C.从描写角度看,上片侧重听觉,下片侧重视觉,有声有色,情韵悠然。

D.词人通过写景将情绪变化寓于景中,情景相融,蕴藉丰富。

2.请简要分析“山如雾,断虹犹怒。

直入山深处”中“怒”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宋]辛弃疾①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②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辛弃疾任建康(今江苏南京)通判,抗金复国事业毫无进展,而且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

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

①虎踞龙蟠:形容建康城地势之险要。

①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在“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言被疏。

①宝镜:喻知音。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开门见山,开头几句直接点明怀古主题。

然后围绕这一主题,一层一层铺展开来。

B.“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词句中透露出昔盛今衰的悲凉。

C.上阕“柳外斜阳”五句,描写登亭所见景象,渲染悲凉凄楚的气氛,表现日渐衰微的国势。

D.下阕以东晋名相谢安的遭遇自喻,委婉地表达词人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之情。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3哲理诗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琴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 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 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 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 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
力求读懂诗歌。 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
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 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 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 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常见风格:言近旨远,寓意深刻
常用意象:花开花落,水流云生,登高望远, 览物思理
常见思想感情:体会人生,明理悟道 常用表现手法:借景明理,借物论道,见微知著,
旨远事小,蕴藉精警,化用亦妙
常见内容
1、 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 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诗歌鉴赏(3)

诗歌鉴赏(3)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波纹迎客棹。绿扬烟外晓 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 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 分析。 步骤① 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由近到 远,富有层次感。 步骤② 诗人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 光粼粼,如细皱纱纹;然后是绿杨初醒,嫩黄浅翠, 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步骤③ 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 果? 步骤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②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 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 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 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① 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 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 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② 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的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 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③ 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 凉之感。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 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 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步骤①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只一“看” 字。 步骤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 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 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 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现代诗歌鉴赏3

现代诗歌鉴赏3

三人叙事诗 [德]贝歇尔
军官叫道:“埋掉这个犹太人!” 俄国人却倔强地说道:“不成!”
他们把他送进了墓坑。 犹太人却倔强地望着:“不成!” 军官叫道:“一起埋掉着两个人!” 一个德国人走出来说道:“不成!”
军官叫道:“把他算在那两个一道! 把他一起埋掉!他也想做一个德国人! ”
于是德国人也埋掉这个德国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错误
郑愁予(郑文滔)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舒婷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三: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三: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含解析)

专题03 分析诗歌中的事物形象★★考点解读★★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咏物诗或杂诗中吟咏的对象。

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

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技巧点拨★★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

(共12分)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陈与义其一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

3从教:任凭。

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6分)【答案】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

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

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

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

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2019届语文讲义第七章古诗鉴赏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含答案

2019届语文讲义第七章古诗鉴赏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一 含答案

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因象悟境,入境始亲一、形象:景物、物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或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或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它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三类。

景物形象是最主要的。

1.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

可以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有由多个景物形象(意象)组合成的意境.景物形象一般有:景物(季节、时令、地域),场面(农事、战争、离别等),色彩。

2.事物形象(物象)。

它是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形象,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

它不同于前面的景物形象。

从描写对象上看,物象是咏物诗中的主体形象,全诗主要描写该物的特点,而景物形象在其他诗中无主次之分;从作用上看,物象是作者用来寄托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景物形象在诗中主要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同一种事物,可以是景物形象,也可以是事物形象。

如柳,在贺知章的《咏柳》中是物象,在柳永的《雨霖铃》中则是景物形象。

3.人物形象.它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自己);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

每首诗都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客观的人物形象.诗中客观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抒情达意的途径之一。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周瑜,风流倜傥,指挥若定,是词中的人物形象,而那中年失意、壮志未酬而又略显旷达的苏轼,就是主观形象。

结合课本知识填空.《琵琶行》一诗中的客观人物形象是琵琶女,其形象特征是:年老色衰、沦落江湖.主观人物形象是作者(白居易),其形象特征是: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专题03 赠友送别诗一.赠友送别诗概说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另外,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

——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

另外,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送别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

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

”的诗句之意。

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 专题03  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题专训(3)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4 2022高考新题型诗歌鉴赏之主观比较鉴赏试题专训(3)(教师版)时间:45分钟分值:48分得分: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答案:【答案】张诗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

“千红万紫”是对冬去春来的渴望和喜悦,“只待新雷第一声”充满了对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龚诗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诗人以“落红”自喻,化春泥而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一腔热情。

【赏析】《新雷》是清代文学家张维屏于道光四年(1824)年早春在松滋任上作。

诗中通过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美好春天与充满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之情,抒发了诗人期盼新社会和新生活的迫切愿望。

这首绝句写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鸦片战争前的十余年。

当时清政权腐败黑暗,已臻至绝境;而西方的鸦片贸易,又在不断增加。

明智的士大夫,目睹这内外交困的局势,既满怀焦急不安;又渴望新局面的到来。

《新雷》正是寄寓这种复杂情绪的产物。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

“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

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

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

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

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

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

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

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③ “穿”字形象的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 “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表感情)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 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 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 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 , 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 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 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诗家 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 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 ,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 。 ,在微风吹 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 “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 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 ,踽踽独行之状如见, “穿”字尤妙。 “闲坐数流萤” ,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 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 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 “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 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 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课堂演练 1]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步骤 1]敌,不仅有对的意思,还有抵挡、承受的意思。(释含义) [步骤 2]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描景象) [步骤 3]“敌”字传达出寂寥、凄寒的意境,同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点情境/表感情 /)而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鉴赏】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 ,即闲居之意。 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 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 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 (李煜《清平乐》, ) 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 “远书归梦两悠悠” ,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 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 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 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 “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 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 杨守智说: “‘敌’字险而稳。 ”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 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 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 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 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 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 。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 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 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 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真题示例]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 分) 、 【答案】 ①“穿”在文中有“穿行”之意, “数”即“数数”(释含义) 。 ②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描景象/摹情态)
诗歌鉴赏专题三: 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鉴赏的类型; 了解诗歌语言鉴赏的各种题型; 学会诗歌语言鉴赏的一般性答题思路; 在训练中强化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009.2.13) (一) 、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 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 物或表情达意。 炼字的类型: (1)动词:动词用得好,可以一字传神,或摹写出对象的特征,或传达人物的丰富感情. “红杏枝头春意闹。 ” “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2)形容词: 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传达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3)副词: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 ) (4)数量词: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 )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 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为什么? 答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描景象,摹情态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点情境 4、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抒发的作用。——表感情 5、当这些字词使用了修辞手法或者表达技巧时,要把它指明并简析它的效果。——明手法
2
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 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 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 , ,都是互 文错举。 “雨中”与“月中” ,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 夕) ,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 。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 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 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 “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 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 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止是作客他乡的诗人一身呢! 课堂演练 2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释含义) 。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描 景象/摹情态) 。 【鉴赏】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 明(表感情)。 此词填于作者流放期间,上阕主要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平林漠漠烟如织”是作者登高望远所见“织”字 形象描绘出烟的迷蒙貌,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寒山一带伤心碧”更是李白借景移情的体现,似带的秋山色深 几许也就是自己伤心几度。顿生一种寂寞惆怅的情绪,为全词立下了感情基调起笼罩全篇的作用。“瞑色入高楼” 暮色渐渐染在楼上,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沉浸在这种愁苦中。一个“入”字,巧妙地使整个画面活跃起来。“有人楼 上愁”“愁”字完成了由景物到人的过渡,直接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下阕是启上阕的画面而把作者的内心世界融合在景物中,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玉阶空伫立”是上阕所写 的景物感染下的感受,“空”字写出了作者由于忧愁而感到一切都是徒劳无用的,有效地体现了游子背乡的寂寞与 空荡荡的情感。“宿鸟归飞急”一句用得甚妙,运用反衬的手法,既写出了日下倦鸟急归与自己的想归而不归的惆 怅心理,又触景生情反衬了自己的无限愁思,进而引出了“何处是归程”的设问。最后的“长亭更(连)短亭”虽 是对前句的回答,但写得也是十分抽象的,长短亭相连,一方面写出了归程之遥之渺,要历经长途跋涉放能到达, 另一方面又已亭的长、远将自己的愁思展开延伸,进发出作者的怃然忧思,令人赞叹。 这首词通过对平原笼烟、寒山凝碧、暮色高楼、玉阶宿鸟、长短连亭的生动描绘,构建出一幅凄凉的暮画,烘 托出了惆怅的情感。在层层动静结合暮景的铺垫下,作者一点一点把自己忧愁的情绪展现出,令无数人产生共鸣, 语言朴实而超脱华丽,令人赞叹,不愧为历代词典之祖! 课堂演练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06 年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 分) 【答案】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释含义/描景象) 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明手法) ; 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表感情) 【鉴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 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老 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诗人在此 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所以,他对这里 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