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课件ppt

合集下载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PPT课件

中考诗歌鉴赏复习PPT课件
以局部反映整体。这里的“个别、“局部” 便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透视过这个 独具特点的个性,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 着的情感。
.
17
例: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写诗人枯坐敲棋, 独静无聊,与前文构成鲜明对比,表现 了诗人寂寞失望、焦躁惆怅的心绪。
川草木等)
.
13
方法指导——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五、从题材切入
同一题材的诗歌,表达的情感通常 具有同一性,并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鉴赏时,抓住题材切入,便不会离谱 背弦。
.
14
方法指导——把握诗歌鉴赏的八个切入点 六、从语言切入
首先是巧用试题信息,利用储备,读 懂诗词。古人创作诗词特别重视语言的 锤炼,不少诗歌都因一个或几个字词运 用精当而使整首诗生动耐读而意兴盎然。
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容易体会诗
歌中的内容、主旨。
.
10
例:(2016年无锡卷)(4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 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 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
11
【分析】此诗写作者游黄鹤楼时听笛 的经历,抒发了诗人满腔的迁谪之感 和去国之情。前两句写作者的生活遭 遇和心绪,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 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 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两句点题, 写在黄鹤楼上听吹笛,从笛声化出“江 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 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
15
例:《木兰花(宋祁)》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 不好,为什么?

诗歌鉴赏中考专题复习 教学PPT课件

诗歌鉴赏中考专题复习 教学PPT课件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2019)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2)从全诗看,末句写“断蓬”有什么用意? (2分)
1.辨析诗歌类别 2.读懂题干要求
抒情送别诗 作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题。(4分)(2019) 九日送别 王之涣(唐)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 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016岳阳市)
5.分析表 达的情感
词不离句 夹岸桃花蘸水开
句不离篇
诗意:一对对燕子,你们什么时候 飞回来的?小河两岸的桃树枝条浸 在水里,鲜红的桃花已经开放。下 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 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 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暂”是暂且。 “暂”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 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 ,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 展现出来了。
春游湖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①水开。 春风断桥②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释:①[蘸] zhàn ②[断桥]指湖水浸过桥面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中的“蘸”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016岳阳市)
“开”是“开阔”的意思,生动写出了洞庭湖汪洋浩瀚的景象,给 人一种开阔壮观的感受。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 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欣赏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1.辨析诗歌类别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课件(17页)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课件(17页)

• 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与《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这两诗,一题目中有“送” 字,一题目中有“忆”字,抓住这两个关 键词句,这两首诗的情感就容易把握了。 分别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兄弟的思念 之情。
• 练 习: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 喜、赞叹之情。
• 四.考查的两种形式: • v 一种是给出语句,品味关键词语的妙 用。 • v 二是对诗句进行扩充性描写。
• 五.表达技巧: • 抒情方式 借景或借物抒情 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 托物言志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 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反衬)用典、虚实、象 征、欲扬先抑等 • 修辞方法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反复、反问、 双关、对偶等
• 品语句 • v 前面三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 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 发,细加品味。 • v 学会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 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 练习:
鹧 鸪 天 • (北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 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 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 决定回去的日期。一个“岂”字一个“奈” 字就表达了作者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 2、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注释】①泊:停船靠岸 ②瓜洲:在现 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③京口: 在长江南岸,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④钟 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这首诗歌,我们可以从哪里了解到诗人当时所要抒 发的内心感受?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一. 诗歌鉴赏中考要求: • ①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 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初中诗歌鉴赏PPT课件

初中诗歌鉴赏PPT课件
5
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 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 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 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 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 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一个“疏”字, 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语言自然且极富诗情。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26
4、武陵春(李清照) 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 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5、南乡子(王安石) 昔胜今衰之愁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 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目标: 1、弄清中考要求,阐释考点 2、鉴赏用词之妙、思想情感、表达技巧 3、分类别鉴赏:送别诗、写景诗、咏史 诗、咏物诗 4、解题指导—“三懂”
2
中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特点: 一、古典诗歌中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
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是客观题; 二、中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一般指的是在唐代
21
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 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 怀古》

诗歌鉴赏复习课件(共30张ppt)

诗歌鉴赏复习课件(共30张ppt)
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一、评价题型
例如: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 吗?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
仔细分析。
逻辑思维
借助身临其境的方法, 从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注意作者的“逻辑思 维”。
鉴赏角度
借助诗歌鉴赏试题,分 析鉴赏设题角度,直奔
鉴赏中心话题。
从诗歌的内容题材上分类
①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
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 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
➢ “形象意境类”题目答题步骤和答案构成
1. “形象类”答题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 (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 “形象类”答案由三部分构成:
①什么形象; 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例3、王维《山居秋暝》一诗,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这首诗塑造的是宁静、安谧、恬淡的境界,内净外静,烘托出一种远离人世、寄情山水的氛围。
静,是环境、景物的客观状态;净,是心灵、欲念的主观愿望。秋天的美景给人以心灵的沉静,性灵的超脱。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满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歌鉴赏》(共25张PPT)

《诗歌鉴赏》(共25张PPT)
①杜荀鹤:作者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寒微,报国无门,一生潦倒。 ②刺头 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 ③蓬蒿hāo :两种野草。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 )的艺术手法。 3.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 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 浅陋目光。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①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①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诗中塑造了一个( 悠闲的隐者
)的形象。
示例2
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①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②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②觉(jiào):睡 醒。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营造了怎 样的意境氛围?
鉴赏要点三:表现手法
问题形式: ⑴直接用概念提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 ⑵怎样表现、有何表达效果等
解题步骤 1、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手法。
3、步骤三:这种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 感情。
示例4: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①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②白银盘里一青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2)在《农家望晴》和《观 麦》中两位诗 人抒发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点?

冰壶洞 明 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品课件_古诗词赏析(29张PPT)

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品课件_古诗词赏析(29张PPT)
1、李 白:《行路难》《送友人》 《月下独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峨眉山月歌》《春 夜洛城闻笛》《渡津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
2、杜 甫:《江南逢李龟年》《登楼》《望岳》
《石壕吏》《羌村三首》《春望》 《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观刈麦》《望月
有感》
4、王 维:《竹里馆》《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 5、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其五)》 6、苏 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答题规范:要具体、准确、直接
悟情技巧:四读
一读:读作者 二读:读诗题 三读:读注释 小序 四读:中心句(关键词 意象 意境)
词句品味 七、字词品味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 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 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 意境、情感来分析。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参考规范:画面+情感 注:审准要点
六、主旨(情感)把握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 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典故: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 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 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演示文稿ppt(共75张PPT)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演示文稿ppt(共75张PPT)
(2)“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 得江面广阔浩渺;同时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 春意正浓的景象。
五、指点迷津
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
一是抓住关键词、句;
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 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 三是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抓住景与情下功夫。
问: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作简要赏析。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 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2分)
[答案: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友
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 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
六、题型点击
1、情境赏析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问:本诗颈联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表现了诗人与主人开怀畅饮、愉快交 谈的情景]
四、牛刀小试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___
的情怀。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


(2)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欢乐积极向上;青山,行 舟,绿水,和风,白帆,红日,归雁。
(2)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课件ppt

初中诗歌鉴赏专题复习ppt课件ppt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的特点。 高大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战胜困难才会享受成功后的 自豪与喜悦。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以表现泰山神奇 秀丽的景象。
• 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事 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 故事称之为典故。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 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 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 使诗词委婉含蓄,防止平直。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
• 思、别、送、行、咏、登、寄度设问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该词表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沉痛的亡国之思 2、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把离愁详细化、形象化。如以“剪不断,理还乱〞比喻愁思纷乱。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或律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 诗,五言诗,六言诗, 七言诗。四言诗和
诗歌的鉴赏
•考试内容预测: •〔1〕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 (4)分析课文中学过的典故、常识〔如“折柳〞〕
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一轮落日,在黄河的尽头, 使人感到亲切而温暖。这句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格律:古典诗歌形式要求的总称。“格”,就是 格式,包括某一诗体的 句数、每句的字数、节奏、
某些句子的格式(句式)、对仗(类似修辞的 “对 偶”)等;“律”,就是音律,包括每句各 字的平仄(声调高低)、某句的押 韵、用韵的要
求等。从格律上看,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 诗又称今体诗或律
• 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事 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 故事称之为典故。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 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 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 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
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
• 思、别、送、行、咏、登、 寄、赠、遇、访、题… …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表达技巧:
•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 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 情
•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 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 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 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 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 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 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4、诗歌的形象(即传统含义):如:柳:惜别;月、霜: 思乡;松、竹、梅、莲:表人的品质;流水、落花、夕阳: 感时伤事;大漠、孤烟、羌笛:保家为国;红叶:相思等 等。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一)
•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泊秦淮》 • 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 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 •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李煜《相风欢—无言独上西楼》 •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观沧海》李贺《南园》
• 5、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渡荆
门送别》
•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坦陈心志的告白: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刘禹锡《秋词》龚自珍 《已亥杂诗》
古代诗歌中的典型意象
•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保家卫国的决心:夏完淳《别云间》李贺《雁门太守行》 • 报国无门的悲伤: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 山河沦丧的痛苦 文天祥《过零丁洋》 •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陆游《十一月
四日风雨大作》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 •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石壕吏》 •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 崔颢《黄鹤楼》 • 思亲念友:李商隐《夜雨寄北》 • 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王维《使至塞上》 • 闺中怀人:李商隐《无题》温庭筠《梦江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 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 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激愤不平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 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 以分析。
• 2、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 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 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 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等等。
•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 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 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 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 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 界。
诗,包括绝句。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 六言诗, 七言诗。四言诗和六言诗很少见。
诗歌的鉴赏
•考试内容预测: •(1)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 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2)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 咏物诗)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 表达技巧)
问 归 期;未 有 归;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1、本诗描绘的环境最突出的特点是__。
清幽脱俗 2、颔联中镶嵌了两个字,着力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 曲径通的环境。这两个字分别是__和__。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古典诗歌按照体裁分类
•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 从诗歌的 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 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 “歌行”、“引”、“曲”、“呤”等古 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 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 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 →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 律诗和绝句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 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 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以表现泰山神奇秀丽的景 象。
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这是自然实景,也寄 托了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心情。
(三)从诗歌的语言角度设问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人将妻子的深情浓缩为三个字“_____”, 将自己的惆怅和无奈也浓缩为三个字“_____”; 借描写____之景,寄托自己的愁绪。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1、全诗叙述了 现了边塞将士
,描绘了边塞
的景象,表
的生活,歌颂了将士们
的战
斗精神。
诗人出使塞上的经历;边塞奇特壮美雄浑的大漠;艰苦持
久的戍边;舍身报国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实际上写的是 _。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杀,物是人非的社会现象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 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 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 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 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 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 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 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 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 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 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 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 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 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 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 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二)
•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辛弃疾《清
平乐—村居》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陆游《游山西村》王安石《书湖阴先 生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陶渊明《归园田居》 • 昔盛今衰的感慨: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 借古讽今的情怀:杜牧《赤壁》 • 青春易逝、时光匆匆的情感:李清照《醉花阴》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 浸溪》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仕途失意的苦闷:李白《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借慰平生的喜悦:朱熹《观书有感》陶渊明《饮酒》王维《汉江临眺》
光,请展开想象,先描绘这“千古壮观”,再对这两句略
作赏评。
荒凉的沙漠中,烽火台燃起一股浓烟,在苍茫中见一轮落
日,在黄河的尽头,使人感到亲切而温暖。这句诗笔力苍
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二)从诗歌抒发的感情角度设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深曲
3、读本诗尾联,很容易想起王维的另两句诗_,_ _,它们都用衬托的手法表现空寂的感受。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该词表现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沉痛的亡国之思 2、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把离愁具体化、形象化。如以“剪不断,理 还乱”比喻愁思纷乱。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 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 现时却不在眼前。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 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 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 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 别后的景物。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 四句_____,后四句____,前后形 成鲜明对比。
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