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和政治团体对民族和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评析
近代中国面临两大危机: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要获得民族独立,必须推翻帝国主义,要实现社会进步,必须推翻封建主义,这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两大主题。围绕这两大主题,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农民的革命运动
(一)简要经过
1851年1月,洪秀全等率众在广西桂平的金田村“团营”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从这年开始,直到1864年的最后失败为止,这场历时十四年之久革命运动,以185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主要事件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胜利建军、定鼎天京以及北伐和西征。到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之前,天国达到了它的全盛进期:拥百万之众,据江南之地,建立起与北方清政府相对峙的强大的农民革命政权。
自1856年下半年开始,天朝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故:从杨秀清的“逼封万岁”,经“韦杨内江”和韦昌辉的“天京叛乱”,到洪秀全诛杀韦昌辉,再到次年的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变”这场历史性悲剧,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至1864年天京陷落,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最终走上了失败的末路。
(二)对运动的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猛烈地冲击了中国的封建秩序,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起了阻止和延缓中国的半殖民化进程的作用;它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要求,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方案,同时,在实践上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封建生产关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方式,无法克服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其后期的内部分裂,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农民革命都无法挣脱的宿命的(或曰规律性的)结局。总之,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革命的指南,囿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中的农民阶级是不可能自己解放自己的。
太平天国的失败,深刻地表明:依靠单纯农民战争的形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二、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活动
(一)洋务派及其代表人物
在内外交困的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中一些官僚在被迫与西方交往(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开始了解西方,了解世界,思想开始发生变化,并希望通过局部的改革以“自强”、“求富”,阻止列强的进逼,产生"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行动。他们逐渐从中国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这样便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洋务派。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中央机构,它的出现标志着朝廷承认“夷务”升格为“洋务”,其办事大臣奕訢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奕訢是洋务的支持者而不是实践者,洋务派的主要势力和作为都在地方而非中央。地方的代表人物有曾
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堂等。
(二)洋务新政内容
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三)评价
1、意义:
(1)现实意义洋务新政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铁路、轮船和电报等新式交通业,建立了近代化海军,这在外国势力频繁军事入侵的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学习西方风气之先进一步打开了学习西方的风气,为西学的传播和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
(3)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虽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他所建立的近代工矿、交通业却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客观上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导致了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为中国民主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2、失败原因:
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不甘心国势衰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而采取的一次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活动,洋务派作为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其阶级属性决定了他们首先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希望"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迫切需要及自身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师夷长技"局限在学习技术的层次,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后来的甲午战争的失败证实了这一点。(1)外国资本主义压迫中国已经丧失关税自主权等种种主权,因此中国企业在生产销售和原料采购等方面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强大竞争压力。
(2)封建势力的阻碍顽固派的压制以及小农经济的限制
(3)洋务企业自身的封建性主要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和管理体制对企业生产的限制上。
3、启示:
洋务运动的实践表明:只有求得国家独立,才能从容地建设现代化;洋务改革必须有制度和政权的有力保证才能成功。
三、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一)历史经过:
甲午战后,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把新兴资产阶级推上了政治舞台。救亡图存的维新运动,在以康有为为首的一群仁人志士的领导下,蔚然兴起。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订立,康有为在北京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之主张,请求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这一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成为三年后戊戌变法的前奏。
此后,康有为连续六次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变法维新、救亡图存之刻不容缓。终于打动了年轻皇帝的心。
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光绪力排众议,下达“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变法。
从6月11日至9月21日的一百零三天里,皇帝发布了上百条诏令和批示,朝堂
之上一派革故鼎新的气象。新法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方面,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开办报馆、学会;经济方面,编制预算,整顿财政,设立农工商总局和矿务铁路总局,保护和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工艺创造和技术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用西法精练军队;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提倡西学。
然而,新政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的仇视和反对。9月21日,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志士。康、梁闻风出逃,谭嗣同等“六君子”惨遭屠戮。这场被称之为“百日维新”的改革,以失败告终。(二)评价: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救亡运动,又是一次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它高呼“救亡图存”要求改变封建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的进步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观念,使人们的思想从封建主义的禁锢中获得初步解放,为中国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维新派所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在当时的中国,他们既无坚实的经济基础,又无足够的政治实力。仅仅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试图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这种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根本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