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组成与地表作用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
高中地理列表归纳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地壳的变化地壳自形成以来,本身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发生循环和转化,地壳结构及其表面形态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二、地质作用1. 概念: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三、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按照运动的方向,可以把地壳运动分为两类,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地区就会凹陷。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常常交替进行。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有主次之分。
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1. 地壳运动的类型2. 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岩石圈分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漂移在软流层上。
板块向同一方向运动的为消亡型,向相反方向运动的为生长型。
板块张裂地区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板块挤压处(消亡边界)地区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的形成);二为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均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山脉、岛弧链和海沟。
四、地质构造与地貌内力作用使地表形成一个粗略的轮廓,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得这一“粗毛胚”塑造出了更多的地表形态。
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 外力作用与地貌如下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2)风化作用:岩层经温度变化(物理风化)、化学破坏(化学风化)、生物生长活动(生物风化)变成松散、碎屑状沉积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
(3)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的比较:。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永清一中 王玉莎
地质作用: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
一、地质作用
二、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内容:
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与地貌
洋块与陆块聚合: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陆块与陆块碰撞:高大的山脉
张裂: 裂谷 大洋中脊 (生长边界)
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常见构造 背斜、向斜 地质作用
发生错动位移。
、地堑
意义
判断方法:
2、新老关系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裸露风化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地表侵蚀的产物作用
风化壳侵蚀——堆积地貌
3、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
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内力作用的挤压抬升隆起
4、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在我
国天山山麓、太行山东部山麓、祁连 山北部山麓有较大面积的冲积扇。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 和三角洲分布。
五、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缓坡梯田 、修建水库、封山育林、填海造陆等。
第二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地质作用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3)光泽
——矿物表面反光能力。
根据强弱不同分: 金属光泽:如黄铁源自、黄铜矿等大部分金属矿物半金属光泽:如磁铁矿(Fe3O4)等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光泽:金刚、玻璃、油脂、珍珠、
丝绢、沥青、土状光泽等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方解石的 玻璃光泽
高岭石的 土状光泽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蛇纹石 (石棉)
二向延长型:晶体沿两个方向特别发育;呈鳞片 状、片状、板状等。 片状 云母
板状 石膏
三向延长型:沿三维方向发育,呈粒状、等轴状 (立方体、八面体、十二面体),如立方体石盐、 黄铁矿等。 等轴状 石榴子石
立方体 黄铁矿
2、矿物集合体形态
自然界中的矿物,多以集合体形态产出的。 集合体形态是指同种矿物的许多个体集合在一起 构成的形态。根据集合体中矿物颗粒大小,将集 合体形态分为显晶集合体、隐晶及胶态集合体。
(1)显晶集合体:
放大镜下可辨单体晶形,有粒状、鳞片状、放射 状、树枝状等集合体。 如果一群发育完好的晶体,一端固着在共同的基 底上,而另一端向空间自由发育,则称晶簇。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显晶集合体
粒状石 榴子石
鳞片状 白云母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显晶集合体
放射状 红柱石
晶簇状 石英
(2)隐晶及胶态集合体:
(4)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
透明:矿物相当厚仍透光者
如:方解石、石英、云母、金刚石
半透明:矿物薄边透光者
如:长石
不透明:矿物薄边不透光者
如:赤铁矿、黄铁矿
矿物的物理性质
透明的 方解石
半透明 的长石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
矿物光学性质关系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
第5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一、知识梳理〔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存在形式:①气态:如天然气;②液态:如石油和天然汞;③固态: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
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①岩石岩⎩⎪⎨⎪⎧形成:炽热的岩浆冷凝而形成分类⎩⎪⎨⎪⎧ 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而成,如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如流纹岩、玄 武岩等②沉积岩⎩⎪⎪⎨⎪⎪⎧形成: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碎屑物,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岩石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存在化石类型⎩⎪⎨⎪⎧砾岩:以小砾石为主砂岩:以砂粒为主页岩:由细小的黏土颗粒组成石灰岩:由化学沉积形成③变质岩⎩⎪⎪⎨⎪⎪⎧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岩石原先的构造、矿物成分等发生 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举例⎩⎪⎨⎪⎧大理岩←石灰岩片麻岩←花岗岩石英岩←砂岩板岩←页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3)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特别提示] 判读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关系图的三个关注点(1)自岩浆始至岩浆终,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
〔三〕、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内外力作用的关系:二者同时作用于地表。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外力 太阳辐射能 作用 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结果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使地表变得
变质作用等
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使地表起伏状
沉积、固结成岩
况趋于平缓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知识点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地壳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约占地壳总含量的一半;其次是硅,占1/4强。
此外,还包括铝、铁、钙、钠、钾和镁等。
2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如盐、石墨、金刚石、石英和铁铁石等。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二氧化硅。
3矿产: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在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
有些岩石也是矿产,如石灰岩是烧石灰、制水泥的重要原料,煤是能源矿,花岗岩、大理石可作建筑和装饰材料。
4造岩矿物: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矿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集合而成,花岗岩则是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等组成。
2.岩石1岩浆岩火成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侵入活动和火山喷发。
最常见的侵入岩是花岗岩,常见的喷出岩有玄武岩、流纹岩、和安山岩。
2沉积岩:沉积物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按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
有的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如石灰岩是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
沉积岩常形成不同的岩层,并且常含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记录。
岩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或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岩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
如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变成坚硬的板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1.概念: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2.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
3.岩石的转化:1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岩浆岩等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生成的各种岩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
三、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1、金属矿1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2有色金属:黄铜矿3贵金属:黄金4稀有金属:锆、钼等2、非金属矿1常见矿: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磷灰石等2重要矿能源类矿物、宝石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金刚石、玉石等四、岩石的分类和常见的岩石岩石形成:由岩浆冷凝形成种类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玄武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下冷凝而成的岩石,最常见的是花岗岩沉积岩形成: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作用、沉积、固结形成特点:层理构造、常含化石常见岩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形成形成: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岩石原先结构成分等发生变化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1.下列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B.矿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炼钢用的生铁就是矿物C.矿物就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D.矿物在自然界富集起来时,就称为矿产【解析】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高一地理地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壳知识点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是一切地表活动的基础。
它由岩石、土壤和少量的水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一、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分为三种类型:基性岩、酸性岩和中性岩。
其中,基性岩富含镁和铁,颜色较暗,密度较大;酸性岩富含铝、钾和钠,颜色较浅,密度较小;中性岩介于两者之间。
地壳的结构可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层。
岩石圈是包裹在地幔表面的地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在5-70公里之间;地幔是位于岩石圈下方的较厚地层,厚度约2900公里;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壳的运动和变动地壳具有很大的运动性,并且会不断发生变动。
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变动和地球外部岩石与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地壳的隆升和下沉、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壳隆升和下沉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岩浆和气体向地表喷发的过程。
地壳的变动表现为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释放能量导致地表振动的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的结果,岩浆从地下喷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熔岩。
地面塌陷是地质构造活动导致地表下陷,形成坑洼。
滑坡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表水力作用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地表滑动现象。
泥石流是由于地壳灾变下的大量泥沙、石头和水形成的流体混合物,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三、地壳与自然环境地壳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地壳的性质和特点对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壳的岩石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含有不同的养分和矿物质,对不同的植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其次,地壳还影响着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
地壳中的岩石和土壤可以储存水分,形成地下水,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
同时,地壳的构造也影响着地表水的流动和分布。
地壳运动与地貌
【解析】第 (1) 题,从条件中的峰林可知此地为喀斯特 地貌,苏 ( 江苏 ) 、湘 ( 湖南 ) 、新 ( 新疆 ) 、内蒙古无大面 积喀斯特地貌分布,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 滇(云南)、黔(贵州)、桂(广西)是典型地区,故C选项正 确。第(2) 题,甲处为流水溶蚀形成,从图中可以看出 乙地为侵蚀最强烈的地方,因为乙地顶部的整个石灰 岩层都被侵蚀掉了,故A选项错误;乙处是砂岩,为外 力堆积形成的沉积岩,但变成谷地说明受到了外力侵 蚀,故B选项错误;丙处位于背斜山山顶,容易受到外 力侵蚀破坏,且坡度较大,易发生滑坡现象,故C选项 正确;丁为典型的向斜山,故D选项错误。
使坡面地表破碎
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 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 成宽广的冲积平原;河流 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作用因素 作用过程 在干旱地区,风 扬起沙石,吹蚀 侵蚀 地表;侵蚀形成 风 大片的戈壁和裸 力 岩荒漠 作 风在搬运途中, 用 当风速减小或气 堆积 流受阻时,导致 风沙堆积
【2—2】(苏北四市2013届9月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 剖面图,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岩环境、 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回答问题。
【2—2】(苏北四市2013届9月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 剖面图,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岩环境、 变质环境,箭头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回答问题。 若岩石c 为大理岩,则岩石d形成的地质环境和过程 是( )
2.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 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由洪积 — 冲积平原、河漫滩 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它们的差异比较如 下:
【考点3】
地壳组成、运动与地貌
3。2地壳的变动与地表形成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不断改变着地球的表面形 态。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拗陷,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 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 的地表形成,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使自然 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2、板块构造 是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全球构造理论 板块: 地球的岩石圈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全球分成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过程中,内部稳定,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如东非裂谷带和大西洋 在板块交界处海沟 大陆板块上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表面形成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内力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 外力作用 2、分类 表现: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瞬间发生,使地面产生剧变,形成自 激烈进行的 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 按进行速度分 作用时间长,速度慢,会使地表发生 缓慢进行的 显著变化 如海陆变迁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它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地表岩石在温度变化、空气、水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1、风化作用 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流水、风、冰川、生物等对地表岩石及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强大而普遍 坡面流水: 形成沟谷,使地表崎岖破碎 侵蚀地形 流水侵蚀 沟谷流水: 形成V型河谷及瀑布、峡谷 2、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严重,千沟万壑 在干旱地区表现明显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等 风力侵蚀 侵蚀地形: 沙尘、碎屑被风力侵蚀搬运走,形成戈壁和裸岩荒漠
高考地理地壳结构知识点
高考地理地壳结构知识点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态表层,它包裹着地球的岩石和土壤。
地壳的结构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们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理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壳的组成、特征,以及地壳结构对地球地貌形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这些岩石可以分为三类:基础岩、沉积岩和火成岩。
基础岩是地壳中最古老的岩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
这些岩石具有坚硬、耐磨的特点,广泛分布于地壳的上部。
基础岩可以通过磨蚀作用暴露在地表,形成高山和丘陵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重重叠嶂就是由基础岩的构成所致。
沉积岩主要是由沉积物在地表或水中沉积后经压实形成的岩石。
它们广泛存在于平原、盆地、海底等地区。
沉积岩的特点是层理明显,颗粒间相对松散。
这些岩石的形成与河流、风、冰川、海洋等自然力量的作用紧密相关。
在地形中,沉积岩往往表现为平坦、广阔的平原和低洼地带。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主要分为两类:深源火成岩和浅源火成岩。
深源火成岩是在地壳深部的岩浆在冷却凝固时形成的,它们的岩浆喷发不会到达地表。
浅源火成岩则是岩浆喷发到达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如玄武岩和安山岩。
火成岩的形成与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一些火山岛和火山口就是火成岩活动的结果。
除了岩石,地壳还包含矿产资源和矿物元素。
地球上的资源主要分布在地壳上,各种重要的金属矿产,如铁、铜、铝等,都是地壳中存在的。
地壳中的矿物元素不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对地球的构造、地壳运动和地质活动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地壳结构是地壳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地壳中的构造活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壳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包括地壳隆起、降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因为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导致地壳垂直隆起。
水平运动则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滑移和挤压,如北美洲与欧亚大陆之间的板块运动造成的断裂和山脉的形成。
地球地貌的形成与地壳结构紧密相关。
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如山脉、高原、盆地、河流和湖泊等,都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运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外力作用与地貌
五、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延伸·拓展
【例3】根据某地区地质图和等高线图,回答下列 问题
(1)该地区的地形是
,判断理由是
。
(2)A、B、C三地中,在
理由是
。
地有可能找到岩溶风景区,
(3)在A、B、C三地中,在
地可能找到有色金属矿。
(4)A、B、C三地中,在 变质岩存在。
地与
地之间可能有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其思路是: (1)图中有四条封闭的等高线,由其标高可知,为盆地地 形。 (2)岩溶地形(喀斯特地形)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一是必须在可溶性岩石分布的地区;二是有丰富的 水。花岗岩和砂岩不是可溶性岩石,所以只有在可溶性 石灰岩广布的A地才可能找到岩溶风景。(3)有色金属矿 多产生于岩浆岩之中,它是岩浆岩分离出来的内生矿, A、B两地为沉积岩,故可能在C地花岗岩中找到。(4)沉 积岩由于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造成温度与压力条件的 变化而形成变质岩,故在B、C之间可能存在变质岩。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的变形和变位
分类 形态特征
地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征
2、褶皱 (动画)
背斜 向斜
岩层向上拱起 未被侵蚀的背斜顶部成 为山岭;但因顶部受到 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岩层向下弯曲 未被侵蚀的向斜为谷地 或盆地;但因槽部受挤 压物质坚实反而成山
3、断层 上升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 下沉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2.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海沟、岛弧链、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岛弧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貌) 风化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变位。 1.褶皱: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 时,便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图) ①背斜 地下岩层向上弯曲。 岩层中间老,两边新。 ②向斜 地下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中间新,两边老。
(二)风力作用
1.侵蚀 风蚀沟谷(洼地)、戈壁或裸岩荒漠,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2.沉积 沙丘,沙垄,黄土高原形成
(三)冰川作用
侵蚀:冰斗、刃脊、角峰 峡湾、冰蚀湖, 沉积:西欧波状起伏的平原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②地堑 (图) 相对下沉的岩块,如东非大裂谷,渭河、汾河谷地 (三)构造地貌的利用 天然气、石油:背斜 水:向斜 大型工程尽量避开断层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一)流水作用 1.侵蚀 河谷(V、U),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喀斯特地貌(石林、峰林、溶洞、桂林山水)
2.沉积 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海岭
海沟
火山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角峰
刃脊
角峰 冰斗
刃脊
机械风化示意
球状风化地貌
沙丘
风
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一)地壳运动类型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板块构造 1.大陆漂移学说图(创立者:德国魏格纳) 2.海底扩张学说
3.板块构造学说
地理学中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理学中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在地理学中,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包括岩石的组成、地壳的厚度和地壳运动等方面;而地表形态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等。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地质构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地球的地质构造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岩石壳体,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厚度较大;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厚度较薄。
地壳的厚度和组成不仅决定了地表形态的特征,还对地球的地热活动和地震活动等产生重要影响。
地球的地表形态是由地质构造和地表作用共同决定的。
地质构造的变化会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
例如,地壳的抬升会形成山脉,而地壳的下沉则会形成盆地。
地壳的断裂和褶皱运动会导致地表形成断层和褶皱地形。
地壳的运动还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这些地表作用也会对地表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地球表面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演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大陆的分裂和合并,形成了现今的大陆和海洋。
地球的表面还经历了冰川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这些气候变化也对地表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冰川的侵蚀作用会形成山谷和湖泊,而冰川的融化又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的研究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预测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表特征,预测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的研究还对于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价值。
例如,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可以找到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资源的分布规律,而通过研究地表形态可以评估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和环境承载力。
总之,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演化过程。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变质岩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岩石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垒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梳理一、地壳的变动地质作用: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1.地壳运动: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
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因而地壳运动又称为构造运动。
2.板块构造(1)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地带。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者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处形成了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两大陆板块交界处相撞形成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大样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2.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3.地质构造规律的实际应用应用规律原因找水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常有自流井分布向斜构造底部低凹,两翼的水容易向中间渗流汇集,形成地下水,故可在向斜槽部打井。
向斜构造汇集的地下水,要承受静水压力,因此常形成自流井断层:多泉水、湖泊分布断层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岩隙水多沿着断层线出露断层:常发育沟谷、河谷断层岩石破碎,容易被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谷,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找矿背斜:良好的储油(气)构造背斜顶部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气分布于顶部,水分布于底部,油在中间向斜:良好的钻矿位置岩层中的煤、铁矿等矿产多保留在向斜处,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产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断层:良好的钻矿位置断层地带有利于矿体的形成工程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背斜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积水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背斜山坡上的大型工程建设易产生滑坡地下隧道:选背斜,避开向斜背斜岩层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向斜地形一般为盆地,成为雨水汇集区,在此处开隧道,隧道可能变成水道采石场:应选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裂隙发育,岩石破碎,为采石场提供原料四、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地貌搬运与沉积沉积地貌流水作用①冲刷坡面,形成沟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②瀑布、峡谷是最强烈的表现①搬运侵蚀后的产物;②流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山前形成冲积扇;②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荒漠①搬走地表沙尘、碎屑;②风速降低,泥沙逐渐沉积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②沙漠外缘黄土堆积,如黄土高原1.外力作用的形式以及关系2.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为主;沿海地区以海浪侵蚀为主。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
地理地球的结构与地壳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饱含了许多神秘和令人着迷的地理现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我们可以通过探索地球的内部构造和研究地质运动来揭示这些奥秘。
本文将围绕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展开论述。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构成,这些矿物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构成,而内核则为固态。
地壳是我们所居住的地球表面,同时也是地质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
它不仅是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的重要发生地。
地壳的形成和演变是地球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二、地质运动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中构造和板块的相对运动。
地球表面被划分成数个大块,即地质构造板块。
这些板块是固定的,但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却是非常活跃的。
在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的过程中,构造运动就会产生。
构造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地壳的隆起和下沉、地壳的抬升和垮塌、地震、火山喷发等。
例如,当两个地质板块相互碰撞时,会出现山脉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当地壳板块分离时,会形成洋中脊。
2. 地壳变动地壳变动是指地壳内部或表面的变化过程。
地壳变动有两种方式:垂直变动和水平变动。
垂直变动是指地壳上的高山和深谷的形成。
当板块相互碰撞时,其中一块板块会被挤压,形成高山;而在板块相互分离或滑动时,会出现地壳下沉和深谷的形成。
水平变动是指地壳上的地表或地壳移动的变化。
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导致地壳的平移,这种水平变动也是地球地壳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地表地貌的形成和改变,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此外,地壳运动还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研究方法为了研究地球的结构和地壳运动,地球科学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 测量地震波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
地壳组成与地表作用
岩層紀錄的歷史
地層中有砂岩、頁岩、石灰岩為的沉積
岩表示此處曾經發生沉積作用 地層中若有火成岩或岩脈則表示此處可 能曾發生火山活動
辨別地層發生順序的原則
先形成的地層通常位在下方 地層事件先發生的常會後發生的影響
地質時代
根據地層中出現化石的種類將地球的歷
史劃分成許多段落例如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參考網站
/taiwan/watch/stone/com mon.htm岩石放大鏡台灣常見的岩石圖鑑 .tw/~yang/geology/geo2 /geo.html台灣常見岩石種類簡介 .tw/class/introduction _to_rock.htm岩石概論 /cmin/cmin.htm礦 物 /ctaiwan/ctaiwan. htm台灣礦物 .tw/tgru/lscape/lscap e6/6-8.htm礦物
和碎屑,在水流速度慢的地方或海洋底 部沉積下來,經不斷的堆積、壓密、膠 結而成 依據沉積的顆粒大小由粗到細可分為礫 岩、砂岩、頁岩 沉積顆粒為生物遺骸或溶解於水中的碳 酸鈣形成者為石灰岩
火成岩
岩漿在地底深處冷卻後,形成結晶顆粒
較大,晶形較明顯完整的礦物如花崗岩 岩漿噴發至地表附近,形成晶形顆粒較 細的礦物,如大屯山火山群的安山岩及 澎湖群島的玄武岩
第一章 地殼組成與地表作用
1-1 岩石與礦物 1-2 改變地表的力量 1-3 岩層紀錄的歷史
1-1 岩石與礦物
岩石--- 沉積岩---礫岩 、砂岩、 頁岩 、石 灰岩 火成岩---花崗岩、 安山岩、 玄武岩 變質岩---大理岩 、板岩、 片岩、 片 麻岩
沉積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河流下游的鵝卵石、濱海地區的沙灘、 沙漠地區的沙丘、寒帶地區的冰磧石,分別是 河流、海水、風和冰河的沉積作用造成。
1-3 岩層紀錄的歷史
岩層紀錄的歷史 辨別地層發生順序的原則 地質時代
岩層紀錄的歷史
地層中有砂岩、頁岩、石灰岩為的沉積 岩表示此處曾經發生沉積作用
第一章 地殼組成與地表作用
1-1 岩石與礦物 1-2 改變地表的力量 1-3 岩層紀錄的歷史
1-1 岩石與礦物
岩石----
沉積岩---礫岩 、砂岩、 頁岩 、石 灰岩
火成岩---花崗岩、 安山岩、 玄武岩 變質岩---大理岩 、板岩、 片岩、 片
麻岩
沉積岩
河流中攜帶的細小顆粒,如礫石、砂泥 和碎屑,在水流速度慢的地方或海洋底 部沉積下來,經不斷的堆積、壓密、膠 結而成
岩石進行侵蝕作用 波浪的侵蝕作用----波浪拍擊海岸的力道
加上水中夾帶著砂礫形成強大的侵蝕作 用
搬運作用
風、流水、冰川、海浪將岩石受風化、 侵蝕後所生的碎屑物移至別處的作用
搬運過程岩石碎屑互相碰撞、滾磨,使 得顆粒漸漸變小且更圓潤、光滑,例如 鵝卵石.
沉積作用
岩屑或泥沙帶到低漥處,因搬運作用減弱而留 置下來,沉積物堆積於平原、湖、海或其他低 漥處
岩石與礦物
礦物----
組成 應用
1-2 改變地表的力量
風化作用
侵蝕作用---河流、 冰川、 風 、波浪
搬運作用 沉積作用
風化作用
岩石隨時間緩慢的崩解成小碎屑或溶解 的過程
侵蝕作用
河流的侵蝕作用----向下侵蝕、向源侵蝕、 側向侵蝕
冰川侵蝕----U型峽谷 風的侵蝕----風吹起地面的塵砂撞擊地表
依據沉積的顆粒大小由粗到細可分為礫 岩、砂岩、頁岩
沉積顆粒為生物遺骸或溶解於水中的碳 酸鈣形成者為石灰岩
火成岩
岩漿在地底深處冷卻後,形成結晶顆粒 較大,晶形較明顯完整的礦物如花崗岩
岩漿噴發至地表附近,形成晶形顆粒較 細的礦物,如大屯山火山群的安山岩及 澎湖群島的玄武岩
變質岩
地底下的高溫高壓作用,使得岩石內部 的礦物顆粒發生改變,例如石灰岩變質 成大理岩
地層中若有火成岩或岩脈則表示此處可 能曾發生火山活動
辨別地層發生順序的原則
先形成的地層通常位在下方 地層事件先發生的常會後發生的影響
地質時代
根據地層中出現新生代
謝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