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表——中药学部分
中医药名词[总]
(2)traditional Chinese physician 01.002 中药 Chinese materia medica
01.012 中 医 外 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科学
01.013 中 医 皮 der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研究皮肤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中医外科学。 肤科学 01.014 中 医 肛 proc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肠科学 01.015 中 医 妇 gyne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科学 01.016 中 医 儿 pediatr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科学 01.017 中 医 眼 ophthalmology 科学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经、带、胎、产等 妇女特有疾病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和麻、痘、惊、疳等小儿疾 病诊治与预防保健的临床中医学。 Chinese 研究眼与眼的附属器官生理、病理,和胞睑、 白睛、黑睛的中医外科学。
01.总论 总论
编号 汉文名 01.001 中医 (1)traditional 英文名 Chinese medicine 注释 ; (1)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 治等特点的医学;(2)本学科专业职业队伍。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中药材、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 01.003 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 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 诊断、 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01.004 中药学 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 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01.005 中医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01.006 中 医 药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学 01.007 中 西 医 integration 结合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and 中医与中药的合称。 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 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western 以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及手段来继承和发 展中医药,中西医学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诊 治疾病的医学形式。 01.008 中 医 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础理论 01.009 中 医 诊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断学 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 本规律、基本原则的学科。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 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学科。 01.010 方剂学 prescriptions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学 科。 01.011 中 医 内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研究外感温病、内伤杂病等内科疾病诊治与预 科学 medicine 防的临床中医学。 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 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一般考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及使用的科学学科。
它涵盖了中药的种类、药理学、药材鉴定、中药方剂、药物制备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基础。
一、中药中药是指用天然药材作为原料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药理作用主要依赖于药材中所含的有效成分。
中药的制备方法各异,包括干燥、煎煮、浸泡、蒸馏等技术。
中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并且有着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二、中药药材中药药材是指用于制备中药的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药物特性。
中药药材的质量和规格对于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中药药材有黄芪、枸杞子、当归等。
三、中药方剂中药方剂是指将多种中药药材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的药物。
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方剂以其特定的药物组合和用法在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方剂学方剂学是中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
通过研究方剂学,可以深入了解各种方剂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进而提高中药方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五、药理学药理学是中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和药效学。
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可以了解中药对人体的影响和作用规律,为中药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药材鉴定药材鉴定是中药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通过对中药药材的形态、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和鉴定,确保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材鉴定还包括对中药药材的来源、采集和储存等方面的要求。
七、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中药学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它是将中药药材经过加工和提取等方法制备成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药物。
药物制备过程中包括药材的研磨、浸泡、提取、过滤等步骤,每一步骤对于药物的质量和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学科,它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能、功效和使用方法等。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
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
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
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
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
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
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
这些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效或去除毒性。
炮制的方法有炒、熬、焙、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条件可以使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
8.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颜色和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等仪器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种类。
中药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9. 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
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
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
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的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
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
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
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
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
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
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
闭门留寇:“寇”指病邪。
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的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
药如附子、肉桂。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的一个方面。
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
补气安胎:安胎作用之一。
通过补气而安胎。
补气安胎药药性多甘温,治气虚胎动不安者,药如白术等。
补气升阳: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升举阳气。
汪谓之补气升阳,补气升阳药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
适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脏腑下垂,崩漏,便血等症,药如黄芪。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学
一.名词解释1.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2.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1.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2.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3.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4. 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或纸焦黑。
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5.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16. 炙法:将药物快速投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刻取出的一种方法。
17. 中药性能:又称药效。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18. 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凉、热、寒、平。
19.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20. 升降沉浮: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势,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势。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药名词术语解释
二画[十八反]是指药性相反,不宜配伍同用,合用会引起不良反应或使毒性增加者。
如半夏、瓜蒌、贝母、白及、白蔹与乌头相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与甘草相反;人参、沙参、丹参、苦参、细辛、芍药与藜芦相反。
其十八之数出自韩保升《蜀本草》之言,谓《神农本草经》中相反者十八。
现所流传的歌诀,皆非十八之数。
[十九畏]是指药性相畏、恶,其义与“相反”、“相恶”相似,不能配伍同用者,属配伍禁忌范畴,与药物“七情”中的“相畏”含义不同。
如硫磺与朴硝相畏;水银与砒霜相畏;狼毒与密陀僧相畏,巴豆与牵牛相畏;丁香与郁金相畏;牙硝与三棱相畏;川乌、草乌与犀角相畏;人参与五灵脂相畏;肉桂与赤石脂相畏。
[十剂]即宣、通、补、?,轻、重、滑、涩、燥、湿十剂。
为以中药功效特性分类的一种方法。
首创于北齐徐之才,亦有人认为是唐代的陈藏器提出的。
后世作为方剂的分类法。
具体各剂详见本条。
[丁香]本品又名丁子香。
以形,气而得名。
“以其似丁子”(《齐民要术》)、“其自出枝蕊上如钉”(《开宝新详定本草》),而且其气甚芳香,故名。
本品之花蕾即公丁香,果实即母丁香(鸡舌草)。
入药多用公丁香。
[人参]原名“入?”。
本品以生长时间较长及其形状而得名。
(?)既侵字,浸渐之意。
后世因?字笔画繁多,遂以参字代之。
“人?年深,侵渐长成者,根如人形,故谓之人参。
”(《本草纲目》)。
[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名。
形状如刀圭的圭角,一端尖形,中部略凹陷。
一刀圭约等于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三画[三七]本品又名山漆,人参三七。
以形、用而得名。
因“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
或云本品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
”(《本草纲目》)。
又因其苗似人参,故又名人参三七,简称参三七。
[三品]为《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的分类法。
无毒,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上之品;无毒或毒性不大,而可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有毒和性较峻烈而不能长期服用,专于祛邪治病的,列为下品。
[三棱]又名荆三棱。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的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消除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宜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药效炜法利用湿面粉、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炙法将药材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中药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四气四性,药物寒热不同性质,包括寒热温凉平五味药物的滋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淡升降浮沉反应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归经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道地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物剂量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解表药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清热药清泄里热,治疗里热证。
祛风湿药祛风湿,解除痹痛。
芳香化湿药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泻下药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温里药温里散寒,治疗里寒症理气药疏利气机,治疗气滞、气逆证消食药消积导滞,治疗饮食积滞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行,消散淤血化痰药祛痰、消痰,治疗痰证止咳平喘药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平肝息风药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开窍药辛香走窜,开窍醒神,治疗闭证神昏安神药安神定志,治疗心神不宁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例偏向,治疗虚证平抑肝阳药平抑肝阳,治疗肝阳上亢息风止痉药平息肝风,治疗肝风内动,痉厥抽搐收涩药收敛固涩,治疗滑脱证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驱虫药祛除杀灭人体寄生虫毒性药物对人体的损害性。
中药学的英文名词解释汇总
中药学的英文名词解释汇总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质、制备、功效以及中药与人体的相互作用等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中药学相关的英文名词。
一、Pharmacognosy(药用植物学)Pharmacognosy是一个希腊词,由pharmakon(药物)和gnosis(知识)组成,意为药物的知识。
Pharmacognosy是研究草药的来源、特性和用途的学科。
它探讨了草药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草药的生长环境、采集和贮藏等方面的知识。
二、Herbalism(草药治疗学)Herbalism是指使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做法。
中药学的一部分内容就是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了解它们的功效和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缩写。
它基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包括辩证论、阴阳平衡法、五行学说等,并且结合了中药、针灸、按摩等多种疗法。
中医学在中药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中医给予了中药的临床应用指导。
四、Medicinal plants(药用植物)Medicinal plants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其部分或全部组织具有药理学作用。
这些植物可以使用其根、茎、叶、花或果实,产生治疗作用。
在中药学中,药用植物是主要的药物来源之一,研究这些植物对于发现新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五、Active constituents(活性成分)Active constituents是指草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
中药学研究活性成分的目的是发现草药的药理作用,并确定草药中起主要作用的特定化学物质。
常见的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
六、Phytochemistry(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是研究植物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中药学借助植物化学的方法,分析、鉴定和提取草药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研究植物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药理活性。
中药学基本术语(一)
中药学基本术语(一)中药学基本术语综合部分1 范围本标准界定了中药学一般概念以及中药采集、贮藏、鉴定、炮制、性能、功效、配伍、禁忌、用法等10类310个基本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药科研、教学、临床、管理、出版、学术交流以及中药生产加工、流通、应用等。
2 一般概念2.1中药学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鉴定、炮制、成分、药理、制剂、功效以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1.1中药鉴定学 Chinese medicinal identification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
2.1.2中药炮制学 Chinese medicinal processing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等的中药学科。
2.1.3临床中药学 clin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pharmacy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的中药学科。
2.2中药 Chinese medicinal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2.2.1中药材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药材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2.2.1.1道地药材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特定产地的特定品种,且质量、疗效优良的中药材。
2.2.2饮片 processed medicinal经过加工炮制,可直接用于配方或中成药生产的中药。
2.2.3中成药 Chinese patent medicinal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批量生产,具有特定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可供直接使用的药品。
3 中药采集3.1采收期 harvest period采集药用动、植物的适宜时期。
3.1.1萌发期 germination period植物发芽的阶段。
中医药学名词
中医药学名词1. 中医药学的定义和特点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草药和其他天然物质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中医药学具有以下特点:•综合性:中医药学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汤剂等。
它强调整体观念,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化:中医药学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它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预防为主:中医药学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和平衡状态,强调预防胜于治疗。
通过调整饮食习惯、锻炼身体等方式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中医药学名词解析2.1 中医理论名词•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代表了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则身体健康。
•五行: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中医药学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人体内部流动并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气代表了人体的活力和能量,血则代表了滋养和营养。
2.2 中草药名词•人参:人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补气、益精等功效。
它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疲劳状态。
•陈皮:陈皮是柑橘类水果的外皮,在中医药学中被用作理气、消食的草药。
它有助于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等问题。
•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草药,它具有活血、调经等功效。
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2.3 中医诊断名词•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体内的阴阳、气血等情况。
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和身体状态。
•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苔、舌质等特征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
舌苔颜色、形态等变化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问诊:问诊是医生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表现。
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过去疾病史等信息来辨证施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名词表——中药学部分摘自:槲寄生——百度百科2014-5-2 摘编药用植物树树▪胶冷杉▪糖枫▪海红豆▪猴面包树▪欧洲七叶树▪石栗▪凹叶赤杨▪腰果▪刺果番荔枝▪杨梅▪槟榔▪砂糖椰子▪波罗蜜▪杨桃▪白桦坚桦木▪胭脂树▪香水树▪爪哇橄榄▪螃蟹木▪番木瓜▪阿勃勒▪欧洲栗▪大叶栗子▪栗豆树▪黎巴嫩雪松▪木棉▪长角豆▪柠檬▪香柠檬▪马蜂橙▪苦橙▪橘椪柑▪流苏树▪油棕榈▪锡兰肉桂▪樟树▪龙脑树▪椰▪可乐果▪苏丹可乐果▪黄牛木▪粉色黄牛木▪意大利柏木▪榅桲▪第伦桃▪金色第伦桃▪低株第伦桃▪榴莲▪古柯▪桉树▪柠檬桉▪干果桉▪棉芝老桉▪蓝桉▪加宁桉▪杜仲▪欧洲山毛榉▪香灰莉▪菩提树▪欧纳白蜡树▪银杏▪买麻藤▪南美弯叶豆▪八角▪日本大茴香▪普通胡桃▪欧洲刺柏▪铅笔柏▪腊肠树▪美洲落叶松▪欧洲落叶松▪月桂▪窄叶月桂▪金月桂▪尖叶女贞▪普通女贞▪东方枫香树▪木兰▪芒果▪茶树▪白千层▪互叶白千层▪绿花白千层▪印度楝树▪铁刀木▪黄玉兰▪含笑花▪乳油木▪葫芦肉豆蔻▪兰花树▪辣木▪桑树▪黑桑▪肉豆蔻▪豆胶树▪欧洲橄榄▪香橄榄▪露兜树▪维奇露兜树▪阔叶露兜树▪马来亚大风子▪球花豆▪非洲球花豆▪树酪梨▪海枣▪意大利石松▪欧洲赤松▪牙买加胡椒▪多果香椒▪乳香树▪鸡蛋花▪酸橙▪桃▪杏仁▪扁桃▪野黑樱▪黑刺李▪苦樱桃▪欧洲李▪胶杨▪杨树▪银白杨▪花旗松▪番石榴草▪草莓番石榴▪小叶紫檀▪紫檀▪石榴▪苏里南苦木▪牙买加苦木▪夏栎▪洋槐▪白柳▪垂柳▪黄花柳▪接骨木▪檀香▪印度檀香▪洋擦木▪槐树侧花槐树▪欧洲花楸▪安息香▪药用安息香▪丁香▪蒲桃▪罗望子▪浆果红豆杉▪短叶红豆杉▪可可树▪东方侧柏▪美西侧柏▪欧椴▪美洲椴▪宽叶椴树▪小叶椴▪英国榆▪加州月桂▪牡荆▪安古牡荆▪枣▪美洲花椒▪石灰山花椒▪胡椒花椒▪释迦▪毒鱼豆▪檫木▪苦楝▪木蝴蝶▪侧柏▪非洲李▪皂荚▪白桦▪墨水树▪黄樟灌木▪银栲皮▪防臭木▪甜舌草▪赤杨叶唐棣▪树熊果▪小檗▪帚石楠▪加罗林蜡梅▪茶▪美洲茶▪毡毛美洲茶▪加那利藿香▪麦加没药▪一枝黄▪胶蔷树▪岩胶蔷薇▪小果咖啡▪朱蕉▪红竹▪欧洲榛▪山楂▪野山楂▪光山楂▪单子山楂▪巴豆▪苦香树宝录瑞香▪欧亚瑞香▪纸用瑞香▪异株五加▪刺五加▪麻黄▪美洲麻黄▪康藏麻黄▪连翘▪栀子花▪粉红栀子▪冬青白珠树▪染料木▪小金雀▪高地棉▪草棉▪北美金缕梅▪意大利蜡菊▪狭叶蜡菊▪小蜡菊▪天芥菜▪洛神葵▪朱槿▪沙棘▪神香草▪低地柳薄荷▪岩生柳薄荷▪代茶冬青▪木蓝▪直立木蓝▪苏门答脑木蓝▪痳疯树▪柏叶痳疯树▪棉叶痳疯树▪马樱丹▪指甲花▪黄果山胡椒▪乌药▪狭叶薰衣草▪齿叶薰衣草▪绵毛薰衣草▪宽叶薰衣草▪法国薰衣草▪绿薰衣草▪薰衣草▪枸杞▪台湾十大功劳▪十大功劳▪阿里山十大功劳▪木薯▪可因氏月橘▪七里香▪蜡香桃木▪加州蜡香桃木▪沼泽香桃木▪南天竹▪锡兰矶松▪蛇根木▪黑穗醋栗▪光滑漆树▪亮叶漆树▪西西里漆树▪火炬树▪迷迭香▪覆盆子▪花竹柏▪芸香风轮菜▪欧洲风轮菜▪雅美鼠尾草▪窄叶鼠尾草▪丹参▪南欧丹参▪山扁豆▪山艾▪油栗▪鸟茄▪紫花茄▪白英▪鹰爪豆▪马钱子▪饮料马钱子▪西洋丁香▪铺地香▪金色铺地香▪金色柠檬铺地香▪柠檬铺地香▪柠檬百里香▪簇生百里香▪罗芙百里香▪荷巴百里香▪光亮百里香▪浓香百里香▪早生百里香▪假毛百里香▪宽叶百里香▪银斑百里香▪百里香▪蔓越橘▪大果蔓越桔▪欧洲越橘▪越桔▪蔓长春花▪小蔓长春花▪肝木荚蒾▪樱叶荚蒾▪三裂叶荚蒾▪可口荚蒾▪丝兰▪白王兰▪鼠尾草▪迎红杜鹃▪素馨花▪胡颓子▪狗蔷薇▪北江荛花▪常山▪槲寄生▪海桐▪火炭母草▪黄杨草本植物▪千叶蓍▪珠蓍▪英国豆蔻▪舟形乌头▪菖蒲▪春侧金盏花▪茴藿香▪藿香▪黄边龙舌兰▪龙芽草▪纤龙芽草▪匍筋骨草▪斗篷草▪高山斗篷草▪海岸芦荟▪贝尔芦荟▪芦荟▪大蒜▪小蒜▪熊蒜▪葱▪细香葱▪韭菜▪大高良姜▪南姜▪药蜀葵▪蜀葵▪药用牛舍草▪凤梨▪罗马洋甘菊▪春黄菊▪可都多花菊▪黄花茅▪美国香茅▪耧斗菜▪辣根▪山金车▪加拿大细辛▪欧洲细辛▪北细辛▪苦艾▪野艾▪柔毛艾▪洋艾▪小木艾▪罗马艾▪山道年▪香艾▪菊龙艾▪艾草▪艾▪鲁道威艾▪角菜▪多穗马利筋▪叙利亚马利筋▪柳叶马利筋▪短绒紫苑▪斯克绵毛紫苑▪颠茄▪白花苋▪假马齿苋▪雏菊▪凹唇姜▪柴胡▪中国柴胡▪大花新风轮菜▪凯麦霞花▪死亡棋盘花▪圆叶风铃草▪草甸碎米荠▪无茎刺苞术▪刺苞术▪积雪草▪长春花▪黄金菊▪藜菜▪总花升麻▪升麻▪钾猪毛菜▪铃兰▪番红花▪朝鲜蓟▪柠檬香茅▪曲序香茅▪马丁香茅▪香水茅▪甜莎草▪香莎草▪纸莎草▪香附子▪干膜莎草▪康乃馨▪石竹▪五彩石竹▪姬石竹▪羽花石竹▪白鲜▪狭叶球菊▪紫球菊▪布袋莲▪紫兰草▪麻泽兰▪香泽兰▪贯叶泽兰▪白豆蔻▪阿魏▪古蓬阿魏▪纳香▪茴香▪欧洲合欢子▪野草莓▪野草▪山羊豆▪金钱薄荷▪甘草▪三七▪红凤菜▪白背三七▪卧三七▪菊叶三七▪原独活▪金丝桃▪土木香▪夏枯草▪香茅▪凤梨春▪茗荷▪姜▪球姜▪姜黄▪万年青▪当归▪小豆蔻▪棉团铁线莲▪东北铁线莲▪小茴香▪麝香黄葵▪葱芥▪猪草▪裸穗猪草▪三裂猪草▪莳萝▪印度莳萝▪中华当归▪暗紫茎当归▪峨参▪旱芹▪牛蒡▪黄花蒿▪青蒿▪紫滨藜▪滨藜▪燕麦▪琉璃苣▪芥菜▪甘蓝▪芜菁▪日本芜菁▪瑞典芜菁▪金盏花▪大麻▪番椒▪小果椒▪荠菜▪碎米荠▪波叶碎米荠▪葛缕子▪印度葛缕子▪大白屈菜▪洋香藜▪灰藜▪茼蒿▪油菊▪鹰嘴豆▪野苦苣▪苦苣▪藏掖花▪薏苡▪毒参▪飞燕草▪芫荽▪胡瓜▪印度南瓜▪中国南瓜▪美国南瓜▪南瓜▪孜然▪曼陀罗花▪印度曼陀罗▪野胡萝卜▪毛地黄▪黄花毛地黄▪紫花毛地黄▪染续断▪蓝蓟▪箭生菜▪刺芫茜▪花菱草▪小米草▪荷包牡丹▪大豆▪毛豆▪白花蛇舌草▪双花耳草▪向日葵▪大麦▪天仙子▪凤仙花▪板蓝根▪毒莴苣▪莴苣▪亚麻▪澳洲亚麻▪宿根亚麻▪蕃茄▪母菊▪白花草木犀▪黄香草木犀▪冬马齿苋▪勿忘草▪高山勿忘草▪假酸浆▪烟草▪黄花烟草▪黑种草▪大马士革黑种草▪月见草▪高山月见草▪罗勒▪丁香罗勒▪大翅蓟▪列当▪稻▪罂粟▪冰岛罂粟▪虞美人▪欧芹▪芹叶钟穗花▪菜豆▪茴芹▪日本茴芹▪马齿苋▪黄木犀草▪木犀草▪蓖麻▪欧洲碱蓬▪盐草▪大蒜芥▪芝麻▪乳蓟▪亚历山大草▪龙葵▪马铃薯▪繁缕▪雀舌草▪孔雀草▪印加万寿菊▪香叶万寿菊▪婆罗门参▪草原婆罗门参▪美丽三叶草▪纤毛三叶草▪紫红三叶草▪草地三叶草▪胡芦巴▪块茎金莲花▪旱金莲▪毛蕊草▪玉米▪仙草▪蒺藜▪莪术▪猫尾草▪矢车菊水生植物▪芡▪莲▪山葵多肉植物▪库拉索芦荟▪芦荟其他植物▪一条根▪铁线蕨▪毒蝇伞▪麦角菌▪欧洲鳞毛蕨▪问荆▪木贼▪墨角藻▪灵芝▪大颓马勃▪糖昆布▪香菇▪乌羽玉▪石松子▪檞苔▪弯叶泥炭藓▪舟叶泥炭藓▪乳突泥炭藓▪夏块菌▪槲寄生▪风茄▪川贝▪巴戟天▪宽叶车前▪木香▪地黄▪花椒▪蓍姜花▪块茎金莲花▪海葱▪芋▪姜▪姜花▪葛▪附子▪马铃薯▪高山火绒草▪野胡萝卜中药学·相关科技名词▪草药▪药材▪道地药材▪鲜药▪天然药物▪采制▪采收期▪产地加工▪萌发期▪枯萎期▪贮藏▪干燥▪晒干▪阴干▪烘干▪虫蛀▪霉变▪泛油▪调剂▪原植物鉴定▪原动物鉴定▪原矿物鉴定▪基源鉴定▪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性状描述▪形状▪大小▪表面特征▪色泽▪质地▪折断面▪断面特征▪菊花心其他名词▪朱砂点▪气[嗅]▪味▪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生物检定▪质量分析▪质量标准▪质量控制▪性味▪四气▪寒▪热▪温▪凉▪平▪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升降浮沉▪归经▪引经▪配伍▪七情▪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十八反▪十九畏▪禁忌▪配伍禁忌▪证候禁忌▪妊娠禁忌[药]▪服药食忌▪剂量▪克▪毫升▪炮制▪饮片▪净制▪挑选▪筛选▪风选▪水选▪洗漂▪润▪浸润▪洗润▪淋润▪泡润▪切[制]▪[切]片▪[切]段▪[切]块▪[切]丝▪炒[制]▪清炒▪加辅料炒▪辅料▪麸炒▪土炒▪烫[制]▪砂烫▪煅[制]▪明煅▪煅淬▪制炭▪炒炭▪煅炭▪制炭存性▪煨[制]▪蒸[制]▪煮[制]▪炖[制]▪酒制▪酒炙▪酒炖▪酒蒸▪醋制▪醋炙▪醋煮▪醋蒸▪盐制▪盐炙▪盐蒸▪姜汁制▪蜜制▪油制▪[制]霜▪水飞▪丁公藤▪丁香▪八角茴香▪人参▪野山参▪红参▪生晒参▪人参叶▪儿茶▪九里香▪九香虫▪刀豆▪三七▪三棱▪生姜▪干姜▪干漆▪土木香▪土贝母▪土荆皮▪土茯苓▪土鳖虫▪大血藤▪大青叶▪大枣▪红大戟▪[京]大戟▪大黄▪大蓟▪大腹皮▪山麦冬▪山豆根▪北豆根▪北沙参▪山茱萸▪山药▪山柰▪山楂▪山慈菇▪千年健▪千金子▪川乌▪制川乌▪川芎▪川楝子▪广藿香▪女贞子▪小茴香▪小蓟▪马齿苋▪马勃▪马钱子▪马兜铃▪马鞭草▪土牛膝▪王不留行▪天仙子▪天仙藤▪天冬▪天花粉▪天竹黄▪天南星▪胆南星▪天麻▪天葵子▪木瓜▪木香▪木贼▪木通▪川木通▪关木通▪木蝴蝶▪木鳖子▪五加皮▪香加皮▪五味子▪五倍子▪五灵脂▪太子参▪车前子▪车前草▪瓦楞子▪牛黄▪牛蒡子▪牛膝▪川牛膝▪贝母▪川贝母▪浙贝母▪升麻▪化橘红▪月季花▪丹参▪乌药▪乌梢蛇▪乌梅▪火麻仁▪巴豆▪巴戟天▪水牛角▪水红花子▪水蛭▪玉竹▪功劳木▪功劳叶▪甘松▪甘草▪甘遂▪艾叶▪石韦▪石决明▪石菖蒲▪石斛▪石榴皮▪石膏▪龙胆▪龙骨▪龙眼肉▪仙茅▪仙鹤草▪白及▪白术▪白头翁▪白豆蔻▪白英▪白花蛇舌草▪白芷▪白附子▪白茅根▪白矾▪白果▪白前▪白扁豆▪白蔹▪白鲜皮▪白薇▪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冬瓜皮▪冬瓜子▪冬虫夏草▪冬葵子▪玄明粉▪玄参▪半边莲▪半枝莲▪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半夏曲▪丝瓜络▪老鹳草▪白芍▪赤芍▪地龙▪地肤子▪地骨皮▪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地榆▪地锦草▪芒硝▪亚麻子▪西红花▪西河柳▪西洋参▪百合▪百部▪当归▪肉豆蔻▪肉苁蓉▪肉桂▪朱砂▪竹节参▪竹茹▪延胡索▪自然铜▪血余炭▪血竭▪全蝎▪合欢皮▪合欢花▪决明子▪冰片▪灯心草▪安息香▪广防己▪防己▪防风▪红豆蔻▪红花▪红芪▪红景天▪麦冬▪麦芽▪远志▪赤小豆▪赤石脂▪芫花▪花椒▪花蕊石▪芥子▪苍术▪苍耳子▪芡实▪芦荟▪芦根▪芦笋▪苏木▪苏合香▪杜仲▪两面针▪连钱草▪连翘▪吴茱萸▪牡丹皮▪牡荆叶▪牡蛎▪何首乌▪制何首乌▪伸筋草▪佛手▪皂角刺▪谷芽▪谷精草▪龟甲▪辛夷▪羌活▪沙苑子▪沙棘▪沉香▪诃子▪补骨脂▪灵芝▪阿胶▪阿魏▪陈皮▪附子▪忍冬藤▪鸡内金▪鸡血藤▪鸡骨草▪鸡冠花▪玫瑰花▪青木香▪青风藤▪青叶胆▪青皮▪青果▪青葙子▪青蒿▪青黛▪青礞石▪杏仁▪苦参▪苦楝皮▪枇杷叶▪板蓝根▪松花粉▪枫香脂▪刺五加▪郁李仁▪郁金▪虎杖▪昆布▪明党参▪败酱草▪罗布麻叶▪罗汉果▪知母▪委陵菜▪垂盆草▪使君子▪侧柏叶▪佩兰▪金果榄▪金沸草▪金荞麦▪金钱白花蛇▪金钱草▪广金钱草▪金银花▪金樱子▪金礞石▪狗脊▪肿节风▪鱼腥草▪炉甘石▪卷柏▪泽兰▪泽泻▪降香▪细辛▪珍珠▪珍珠母▪荆芥▪茜草▪荜茇▪荜澄茄▪草乌▪制草乌▪草豆蔻▪草果▪茵陈▪茯苓▪茺蔚子▪胡芦巴▪胡黄连▪胡椒▪荔枝核▪南沙参▪枳壳▪枳实▪柏子仁▪栀子▪枸杞子▪柿蒂▪威灵仙▪厚朴▪厚朴花▪砂仁▪牵牛子▪轻粉▪乳香▪没药▪鸦胆子▪韭菜子▪哈蟆油▪骨碎补▪钟乳石▪钩藤▪香附▪香橼▪香薷▪重楼▪禹余粮▪独活▪胖大海▪急性子▪前胡▪首乌藤▪姜黄▪洋金花▪夜明砂▪神曲▪穿山甲▪穿心莲▪络石藤▪秦艽▪秦皮▪珠子参▪桂枝▪桔梗▪桃仁▪核桃仁▪莱菔子▪莲子▪莲子心▪莲房▪莲须▪莪术▪荷叶▪夏天无▪夏枯草▪柴胡▪党参▪鸭跖草▪射干▪徐长卿▪凌霄花▪高良姜▪益母草▪益智▪拳参▪浮小麦▪海马▪海风藤▪海龙▪海金沙▪海螵蛸▪海藻▪浮萍▪娑罗子▪预知子▪桑叶▪桑白皮▪桑枝▪桑寄生▪槲寄生▪桑椹▪桑螵蛸▪通草▪黄芩▪黄芪▪黄连▪黄柏▪黄精▪黄药子▪菟丝子▪菊花▪梅花▪常山▪野菊花▪蛇床子▪蛇蜕▪蛇莓▪蚕沙▪银杏叶▪银柴胡▪猪牙皂▪猪苓▪猫爪草▪旋覆花▪麻油▪麻黄▪麻黄根▪鹿角▪鹿角霜▪鹿茸▪鹿衔草▪商陆▪羚羊角▪断血流▪淫羊藿▪淡竹叶▪淡豆豉▪密蒙花▪续断▪绵马贯众▪斑蝥▪款冬花▪葛根▪葶苈子▪楮实子▪棕榈▪硫黄▪雄黄▪紫石英▪紫花地丁▪紫苏子▪紫苏叶▪紫苏梗▪紫河车▪紫草▪紫菀▪蛤壳▪蛤蚧▪黑芝麻▪锁阳▪鹅不食草▪番泻叶▪滑石▪蓖麻子▪蒺藜▪蒲公英▪蒲黄▪椿皮▪槐花▪槐角▪雷丸▪路路通▪蜈蚣▪蜂房▪蜂蜡▪蜂蜜▪锦灯笼▪满山红▪蔓荆子▪榧子▪槟榔▪酸枣仁▪磁石▪蝉蜕▪罂粟壳▪漏芦▪赭石▪蕤仁▪蕲蛇▪墨旱莲▪稻芽▪僵蚕▪鹤虱▪橘红▪橘核▪薤白▪薏苡仁▪薄荷▪藁本▪檀香▪藕节▪覆盆子▪瞿麦▪蟾酥▪鳖甲▪鹿角胶▪麝香以上科技名词按拼音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