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女性主义研究中国

合集下载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

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女权主义是一种旨在争取和维护女性平等权利的运动和思想体系,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女权主义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进。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方面来介绍女权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历史早在清朝晚期,中国的新妇女运动就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妇女的平等权利。

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妇女能顶半边天”,带动了妇女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热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也于1950年正式颁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针对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女性被迫放弃了个人追求和自由意志。

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才逐渐走上正轨。

1980年代后期,中国的女权主义再次开始崛起,呼吁消除性别歧视,争取性别平等。

二、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的实践和思想在中国越来越广泛。

从职场到家庭,从公共空间到网络社交,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女性的发声和行动。

在职场上,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逐渐得到了改善。

尤其在高科技和互联网领域,女性的比例也有明显提高。

女性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和董事会成员,不断推动着职业平等和晋升机会。

同时,一些女性也开始探讨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问题,呼吁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

在公共空间方面,女性也开始在社会议程中发声。

多年以来,一些女性主义者一直在批评中国的性别歧视和暴力行为。

比如,中国社会公众开始讨论女性遭受性骚扰和性侵害的现象,呼吁更多的法律改革和社会教育。

在网络社交中,女性也开始探讨更多关于性别平等和自由的话题,形成了更加庞大的女性权益论述空间。

总之,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女权主义的发展有着复杂的进程和多样的变化。

当前,尽管许多问题仍然存在,女性权益的保护和争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女权主义的倡导也在悄然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形态。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作者:黄樾庭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13期摘要:本文从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出发,根据其当前的研究现状,分别从学者数量、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等角度,深入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女性主义;女权主义自从女性主义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被引入我国以后,就开始逐渐得到我国各个领域学者的关注,从而在政治、哲学、文学、社会以及历史学等领域中纷纷兴起了女性主义的研究思潮,但新闻传播学领域对其研究还较为稀少,因此,在新闻传播学中研究女性主义对整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女性主义其本质是一种西方的社会思潮,在20世纪的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逐渐得到实施,关于国外女性主义的相关文学理论和艺术电影,便得到了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学者们的引进,到了1994年前后,关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也开始被纳入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并迅速在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占据了重要的研究地位。

女性主义又可以被称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大陆现有的新闻传播著作中,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的完整介绍向对较少,更多西方女性主义学派的介绍还是来源于社会学、文学以及哲学和历史学的著作之中,由于女性主义自身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因此在其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学领域也出现了女性主义的多种流派分支,并提出不同的女性主义主张。

我国常见新闻传播领域的女性主义流派有:自由女性主义流派、激进女性主义流派、马克思女性主义流派、社会女权主义流派以及精神分析女权主义流派和后现代女性主义流派等[1]。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现状现阶段我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大多都是对于西方女性主义研究思想的移植,带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实用性,由于女性主义在西方的整体语境下社会性别的概念建立在男女对立的基础上,普遍认为在社会的现实中,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以此来改变西方社会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视角

国际关系中的女性主义视角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关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角,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分析女性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

女性主义认为,性别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建构,它不仅影响着个人身份的认同,也影响着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

因此,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关系中,女性主义视角强调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

它认为,性别歧视和压迫不仅违反了人权原则,也阻碍了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女性主义倡导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呼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的制度建设。

在实践中,女性主义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女性主义推动了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这些组织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女性主义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各种国际会议和交流活动中,女性代表的参与和发言越来越多,她们的声音和意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女性主义还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和完善。

国际法是国际关系的基础,而女性主义则强调了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在国际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国际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女性主义在国际关系中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性别歧视和压迫仍然存在,这使得女性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限制。

其次,女性在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中的代表性不足,这影响了她们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此外,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对女性的歧视和暴力行为,这使得女性在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和权益受到了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性别意识,推动性别平等和权益保障的制度建设。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性别意识和能力建设,提高女性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088当代思潮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女性主义既是社会理论,又是历史实践,还是政治动员的身份符号。

其多重含义注定围绕她的纷争、对她的各种抵制和挑战,自她诞生之日起便一直不绝如缕。

女性主义理论纷繁庞杂,女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女性主义渗透的理想之光与人类社会发展休戚相关。

女性主义思潮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迄今已有百年多。

在这波谲云诡、地覆天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女性主义先驱者,身体力行、奔走呼号,或译介典籍,或著书立说,或策划运动,或主导话语,在泱泱华夏大地掀起了女性苏醒之波澜,吹响了女权崛起之号角,也使男女平等思想在国人的观念里扎根发芽。

女性主义的理论概况女性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的欧美,又称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是同一个英语单词“feminism”在中文的两种译法,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国内学者对它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接受、完全一致的观点。

《中国女性大百科全书》将“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分做了两个辞条,分别界定:女性主义是西方19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前流行的女性运动理论和基本女性观;女权主义则被称为“男女平权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为基础,要求结束女性的从属地位,主张男女两性平等,是资产阶级女性运动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是国内对西方女性主义最权威也是最早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女性主义”对“女权主义”的小心替换,是希望试图消解“权”(特别是“权力”)所蕴含的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抗性;“女性主义”的自我命名,不仅失去了对宏观社会制度的批判力,而且把女权主义定位于“女性”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张扬。

也有学者提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女权主义”向“女性主义”这一词汇的转变上,代表着这一思潮不再只是简单的女性向男性争取权利或权力,而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秩序发出挑战,改变在传统积淀如此深厚的中国的女性命运;词语的选用深刻体现了学者们对女性主义思想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

女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迁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思潮的流变历程,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空白期(中国封建社会及以前)、引入期(20世纪初期到新中国成立)、畸变期(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其中,第二时期与第三时期之间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为了论述的方便,以新中国成立作为区别不同社会性质的一个分界点。

1. 空白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里,华夏历史上虽然涌现出了众多的杰出女性,但是传统文化并没有孕育出像西方那样激烈的、富于战斗性的、具有广泛影响的女性主义思潮。

所以,这一漫长的时期,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女性主义思潮的空白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

中国文化在构造阶级等级的同时确立了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的本体论和价值观。

周易和易传的哲学就是从天地、日月、阴阳、乾坤的天人秩序来论证男女的尊卑、内外、刚柔、贵贱的关系;儒学的创始人孔孟的重“人道”的伦理主义把这种秩序人道化和具体化了;到了汉儒那里,从天人合一、感应出发,论证“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秩序的永恒性,从阴阳五行来求证“三纲六纪”、“男尊女卑”的合理性;宋代理学家从“太极”、“天理”来论证“三纲五常”的普遍性和“灭人欲”以“存天理”的必要性……,到了封建帝国后期,儒释道合流,多重文化构设将性别制度的不平等论证成天经地义的永恒真理。

对于中国来说,女性主义的确是“欧风美雨”下的泊来品。

封建社会中,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的纲常伦理思想对女性的极大束缚,中国没有女性主义思想产生的先天土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在父权社会的种种典章制度中牢牢地确立起来,但是中国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几千年以来,“慈母”与“严父”这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根深蒂固;“孝”这一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赋予了作为母亲形象的女性以相当的家庭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 女性的才智和创造力只能体现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中,发挥着“静能制动”,“柔能胜刚”,“无为而无不为”的家庭关系协调员的作用。

非对称性世界主义——跨国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非对称性世界主义——跨国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㊀2021年3月山东女子学院学报Mar.2021第2期㊀总第156期JournalofShandongWomen sUniversityNo.2Ser.No.156㊀收稿日期:2021-01-20㊀作者简介:张怡靓,女,韩国延世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亚裔美国文学㊁女性文学研究㊂㊃女性文化研究㊃非对称性世界主义跨国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张怡靓(延世大学,韩国原州26493)㊀㊀摘㊀要: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传记性长篇作品‘女勇士“是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㊂作者通过改写中国传统故事,追叙母亲回忆等手段展现了20世纪传统中国女性和美国早期华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身份焦虑,但该作品对东方女性的形象书写和建构在评论界一直颇具争议㊂以以中国为中心的跨国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女勇士“,并结合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和美国唐人街华人移民史,通过跨文化㊁跨国族思维进行批判性思考,同时借鉴著名华文学者史书美(Shu-meiShih)关于 非对称性世界主义 的理论观点,可以揭示和解构汤亭亭笔下东方女性形象建构的局限性,并探寻正确的东方女性形象书写㊂关键词:‘女勇士“;跨国女性主义;非对称的世界主义;东方女性形象构建中图分类号:I106.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6838(2021)02-0069-07㊀㊀汤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性作家之一㊂她的文学作品‘女勇士“(TheWomanWarrior,1973)㊁‘中国佬“(ChinaMen,1980)㊁‘孙行者“(TripmasterMoney,1989)等都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㊂‘女勇士“作为汤亭亭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强烈反响,该作品获得美国书评届最佳非小说奖(NationalBookAwardforNonfiction),并被美国时代周刊(Times)评为十年来十大非小说类书籍之一[1]㊂这部以女性主义为主题,集自传㊁历史㊁虚构㊁神话多种书写风格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以独特的华裔视角,通过改写中国传统故事,追叙母亲回忆等手段多维度展现了20世纪中国父权制社会和美国白人至上的种族社会下东方女性的生存困境,为长期生活在中国社会底层和美国社会边缘的女性勇敢发声,但该作品独特的东方女性的形象书写和建构手法一直饱受争议㊂著名亚裔美国文学家赵建秀曾公开批判汤亭亭及其作品,认为汤亭亭对中国历史㊁文化㊁儿童文学和神话的改写加重了白人种族主义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完全是为了迎合美国白人读者口味: 她将中国人描述为一个吵闹的㊁不文明的群体,这不仅贬低了中国文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侮辱了中国文化 [2]㊂因为汤亭亭从未在中国生活过,她的华裔成长经历和美国主流社会教育经历使其作品对东方女性的形象建构,仍是来自西方女性主义视角的凝视和阶级歧视,以美国中产阶级白人女性经验为标准,缺乏中国中心视角的第三世界妇女视角,对中国妇女解放的研究和书写也具有一定的均质单一性[3],且忽视了跨国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和女性主体的差异性㊂㊃96㊃一㊁ 非对称的世界主义 跨国女性主义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共经历了三次浪潮㊂第一次女性主义浪潮主要集中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以为女性争取平等投票权为主题展开[4]㊂伊丽莎白㊃卡迪㊃斯坦顿(Eliz⁃abethCadyStanton)作为美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人物,首次于1969年成立了全国妇女选举权协会(NationalWomanSuffrageAssociation),此后各地妇女选举协会纷纷建立[5]㊂女性主义的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又称为激进的女权运动,以美国为中心开展,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是父权制,反对男性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centrism),拒绝成为男性附属品,强调女性自主性和主体性,要求女性从男性依存关系的父权制中全面解放出来㊂在第二次浪潮中,社会运动不仅局限于街头游行等方式,同时还通过法律博弈㊁文化话语建构与系统建立女性主义学术理论等方式增强女性话语权,尤其鼓励和支持女性主义写作,建构以女性话语为主导的历史书写,使得女性在除了政治㊁经济领域外的文化领域也掌握一定话语权[4]㊂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对于国际女性主义运动和女性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全球女性主义(globalfemi⁃nism)的思想概念便是在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讨论中发展而来的㊂会中有学者提出 父权制无处不在 ,面对压迫,全球女性都是彼此的 姐妹 [6]㊂虽然此番浪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但全球女性主义概念受到了来自第三世界妇女学者们的批评㊂第三世界学者认为,全球女性主义提倡的是西方女性主义者建立以西方主义为中心,推崇西方女性主义价值观上的普世原则,并未考虑到女性经历本身就充满差异性的特质㊂在罗宾㊃梅根(RobinMorgan)提出 全球女性主义 理念时,普拉蒂巴㊃帕马(Prati⁃bhaParmar)和瓦莱丽㊃阿摩司(ValerieAmos)补充道, 全球女性主义 的恰当名称应该是 帝国女性主义(imperialfeminism) ,其本质也是西方的霸权主义[7]㊂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则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受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提倡身份多元化和杂糅性,批判本质主义和以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经验为主体的普世价值,注重女性内部差异;跨国女性主义思想概念是第三次女性运动思潮的重要标志㊂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妇女代表㊁学者参与到女性主义的讨论中,批判西方白人女性一刀切的思想,强调要考虑不同群体女性的不同需求,坚持国族㊁阶级㊁种族都是造成性别压迫的重要原因之一;有色种族的女性承受着性别㊁种族和阶级的多重压迫,而白人女性却享受着肤色带来的特权[8]95㊂跨国女性主义则能够更好地将性别㊁阶级㊁种族等差异纳入到女性问题的探讨中,承认女性经历的多元化㊁游弋性和杂糅性㊂在‘少数族裔的跨国主义“(MinorTransna⁃tionalism)一书中,著名华文学者史书美(Shu-meiShih)提出 非对称的世界主义 这一概念用以重新审视西方女权主义与中国妇女之间的关系㊂1988年由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中美作家研讨会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交流会上,美国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提出的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 中国女性作家是否热爱表达对女权主义思考以及揭发女性受到的压迫? [9]①在被问到这一问题时,中国著名女作家张洁的回答是: 中国没有 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 ,她不想称自己为女权主义者或女权作家 [9]㊂对于这一充满争议的辩题,史书美犀利地指出问题所在:一是西方作家和学者过于武断地把以西方国家为中心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概念强加给第三世界女性,西方口中的女权主义是以批判国家制度,反对男权集权为基础定义的,完全忽视了中国妇女百年解放运动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封建反殖民的抗争史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㊂因此,面对西方学者傲慢和专横的提问,作家张洁只能用没有或者沉默作为回答㊂二是作为美国作家代表团随行翻译的她,也犯了和西方作者一样的错误㊂译者应该邀请张洁根据客观的社会和历史事实讲述中国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的复杂关系,而不是盲目地将西方学者问题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给张㊃07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1年第2期①原文为 whetherChineseWomenWriterswerekeenonexpressingfeministintentandexposingfemaleoppression ㊂洁㊂因为缺乏对中国妇女解放史的了解,导致史书美也间接成为西方学者的 帮凶 ,没有从中国国情出发提供有效的交流中介㊂诸如此类的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会多数是因为西方学者缺乏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了解,拒绝承认双方所处社会形态和历史实质的差异㊂史教授基于此提出了 非对称的世界主义 这一概念,即西方以外的学者必须掌握一种西方文化或者一门西方语言(metropolitanlanguages)才能成为 世界主义者 (cosmopolitan),而西方学者不需要掌握任何一门非西方语言(non-metropolitanlanguage)便可以被称为 世界主义者 [9]①㊂西方主体实践非对称的世界主义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否定非西方国家走向世界主义的可能性,而是拥有权力轻视非西方国家或对其一无所知㊂对非西方的他者,使用选择性承认的政治(apoliticsofselectiverecogni⁃tion),通过东方主义模式掩盖对其东方他者缺乏了解欲望的心态㊂从此意义上看,东方主义不过是西方世界的托辞,西方世界以高昂的姿态将东方世界贬低为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他者㊂二、中国妇女的双重压迫‘女勇士“第一章‘无名女子“的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父权制结构下传统家庭模式对妇女的压迫,暗示中国女性 在旧中国别无选择 [10]㊂作品第一章故事背景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农村, 我 的无名姑妈的丈夫在新婚第二天便前往美国淘金,姑妈独自留守在丈夫家族中照顾婆婆㊂无名姑妈的意外怀孕遭到了婆家和村民谴责,他们指责其通奸,给家族蒙羞,自责绝望的姑姑在生下孩子的当晚便抱着刚出生的婴儿跳井自尽㊂汤亭亭对中国女性的书写符合20世纪初期美国传教士们对当代中国妇女研究的著述:中国妇女地位低下,教育普及程度极低且社会充满野蛮鄙陋风俗,婚姻制度是 从夫居 ,妻子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必须服侍公婆,坚守贞操[11]㊂在父权制为基础的社会权力等级体系下,男性和女性㊁丈夫和妻子㊁婆婆和媳妇存在于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中㊂母亲勇兰在前往广州学医之前,也和无名姑妈一样,在夫家服侍婆婆,穿针引线㊁辛勤劳作㊂紧张矛盾的婆媳关系展示了中国父权制传统家庭矛盾的特殊性,年轻妇女不仅要和男性霸权作斗争,还要和同性别特别是年长的其他女性作斗争[12]㊂然而,这一章同时也展现了汤亭亭 非对称的世界主义 的狭隘视野㊂汤亭亭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学界一样,受制于有限的学术资源和狭隘的学术视野,缺乏对中国历史和妇女运动史的深入了解,片面地将东方妇女描绘成底层或边缘被动的受压迫群体[12]㊂事实上,20世纪早期的中国妇女,即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妇女,也并不尽如‘女勇士“女性形象一样是毫无女性自主意识㊁完全受压迫的落后女性㊂‘中国妇女运动百年简史“回顾,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时期(1915 1927),全国各地妇女运动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㊂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促进和宣扬妇女思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㊂随后以五四运动为契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与反帝爱国运动相结合,各界妇女纷纷参与到抗日救灾的民族运动和爱国宣传中,抵制日货㊁妇女工人罢工㊁示威游行等活动都是对帝国主义和父权制社会结构发起的挑战㊂与此同时,各阶层妇女也在积极争取自身权利,呼吁教育平等㊁职业平等㊁经济独立;争取男女社交公开㊁婚恋自由㊁抵制包办婚姻㊂北京㊁上海㊁广州等地还出现了女子银行,以鼓励女子经济独立;全国各地的妇女团体和妇女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3]㊂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当时尚未完全脱离封建父权制社会形态,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在逐渐解构男性霸权主义,女性意识在斗争中逐渐获得觉醒㊂而汤亭亭对中国底层女性形象的构建仍停留在西方传教士塑造的刻板印象中㊂‘女勇士“的描述问题在于,该作品引导读者将无名姑妈的悲剧完全归咎于中国社会的封建落后和父权制家庭,却忽视了美国的种族歧视和㊃17㊃张怡靓:非对称性世界主义①本文对史书美(Shu-meiShih)关于 非对称性世界主义 概念由来的讨论,均出自其论文TowardsanEthicsofTransnationalEncoun⁃ter,or When Doesa Chinese WomanBecomea Feminist ?该论文同时被收录在由史书美负责编辑的图书MinorTransnationalism中㊂参见Lionnet,Françoise和ShumeiShi编:MinorTransnationalism,Durham,NC:DukeUniversity,2005年版㊂霸权主义也是导致第一代华人劳工妻子悲剧的重要原因㊂19至20世纪期间,美国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排华法案,导致第一代移民华工与妻子被迫长期异国分居㊂1848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吸引了大批中国移民前往美国西海岸特别是加利福尼亚淘金,这些人被视为中国第一代赴美移民,无名姑妈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㊂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发展,一批又一批华人赴美谋生计㊂身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社会,华工移民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政策的打压,一系列排华运动逐渐从加州扩展至美国其他地区,移民华人长期处于被排挤的主流社会边缘,是主流话语中的 他者 [14]㊂美国主流社会将华工描述为 不正常的移民 ,亚洲苦力被认为等同于 奴隶 致病的秽物 ,与美国社会的现代文明理念相悖[15]㊂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Chi⁃neseExclusionAct),禁止华工移民,拒绝华人加入美国国籍;1892年美国国会通过‘基瑞法案“(GearyAct),将禁止华工移民的‘排华法案“再延长十年;1924年的‘限制移民法“禁止华人家属前往美国,留居美国的华人被局限在规定的华人社区(唐人街)㊂1902年国会决定无期限延长华工移民禁令,直到1943年才彻底废除‘排华法案“,准许华人获得每年150人的移民配额㊂1945年国会通过‘战时新娘法案“(WarBridesAct),允许6000名华裔军人配偶不占用移民配额赴美定居;一年后,国会允许华裔美国公民的中国妻子移民美国㊂1953年,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RefugeeReliefAct),允许中国女性以 难民 身份移民美国[16]㊂由于美国近百年的排华浪潮,导致无数中国夫妻被迫处于长期跨国分居状态,家庭支离破碎㊂因而在探究20世纪早期中国女性生存困境,尤其是底层留守妇女问题时,不应该片面地归结于中国传统家庭模式对妇女的压迫,美国种族歧视政策和霸权主义的受害者不仅是华裔劳工,更有其跨越海岸远在中国的妻子㊂三、美国唐人街的华人女性刻板形象小说第四章‘西门宫外“和第五章‘羌笛野曲“从 我 的母亲㊁ 我 的姨妈和 我 三个女性的视角叙事,展现了美国20世纪中后期华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虽然书写了美国唐人街华人女性的多种面貌,却难逃东方主义思想,始终把中国妇女放置于主流社会的 他者 地位㊂在美国排华情绪高涨时期,早期的华工移民无法从事之前的淘金㊁铁路运输㊁矿产挖掘等苦力行业㊂由于从事洗衣店生意所需成本低,易操作,只需肥皂㊁洗衣板和简单劳动力即可开店,因而众多华工开始合伙经营洗衣店㊂到20世纪30年代,纽约华人社会一半人口都在从事此项服务业,扩展至六千到七千家手工洗衣店[17];到二战后期,对华移民限制逐渐解除,华工妻子得以赴美与丈夫团聚,但由于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华人仍然只能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㊂家庭经营的小本买卖经营模式成为初期唐人街华人主要的营生手段㊂作品中 我 的家庭就是典型的美国第一代移民家庭,母亲勇兰虽然在国内是受人尊敬的医生,来到美国后却不得不与父亲在唐人街经营洗衣店,在闷热狭窄的环境中艰难谋生㊂而 我 的姨妈月兰原本靠着丈夫从美国寄来的丰厚赡养费,从乡下搬去香港过着富裕的生活㊂姨妈在母亲的鼓励下毅然赴美寻夫,却惨遭丈夫遗弃㊂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让姨妈无法承受洗衣房或餐厅服务员㊁保姆㊁罐头厂工人这些传统华人的工作,巨大的文化差异和生活落差,使得姨妈逐渐精神失常,最终在精神病院度过余生㊂小说通过对学医的母亲和姨妈的对比描写呈现了两类女性华人移民后的生存状态:一是来自中国城市并受过一定教育的华人女性,她们更容易适应新环境;虽然来到美国后遭受种族歧视,但仍然可以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在美国扎根㊂二是如月兰姨妈一样的女性,她们代表着一大批中国底层乡村妇女:没有任何教育背景,语言不通,且与丈夫多年分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难以融入新环境,生活愈发艰难㊂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纽约唐人街华裔女性自杀率是其他族裔女性群体的两倍,高自杀率和高离婚率是当时华人夫妻团聚后所面临的主要难题[18]25㊂汤亭亭着重描述了华人女性来到美国后面临的各种生活困境和身份焦虑,但其展现的更多是美国主流㊃27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1年第2期社会对东方女性的刻板印象:沉默㊁思想落后,甚至疯癫㊂ 我 眼中的华人社区,也正如美国主流媒体描述的那般居住环境拥挤㊁脏乱㊁细菌横生,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仿佛隔着一堵 隐形的墙 [10]㊂实际上,还有一类唐人街华人女性群体长期被美国主流媒体忽视,她们也是促进唐人街华人社区结构转型的主力军㊂随着现代洗涤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华人洗衣房逐渐落寞,美国唐人街20世纪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早期开始兴起服装厂㊂关于服装店招聘导购员的第一则广告刊登在1952年1月27日的‘中国日报“(ChinaDailyNews)上[18]28㊂‘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The1965AmendmenttotheImmigrationandNationalityAct)逐步废除了限制国际移民的限额,允许大批移民女性进入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装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㊂华人开的服装店从1952年的3家增长至1965年的30余家,唐人街华人女性开始逐步参与到服装行业中㊂国际女装工人联合会(TheInternationalLadies GarmentWorkersUnion)自1957年开始将唐人街的服装商店纳入其工会联盟,服装产业成为唯一一个华人社区有工会的产业,给予华人女工更多机会接触唐人街以外的社会活动;到1980年代,百分之六十的女性工人在服装产业工作㊂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各阶层的华裔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加入到服装产业中㊂这一发展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中国家庭结构:一是从以男性收入为主的传统家庭结构转变为双薪家庭,女性家庭和社会地位都有所提升;二是中国唐人街服装产业兴盛及工会联盟使众多中国工人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中[18]30㊂唐人街华人女性在服装产业工作中获得了更多自主意识和话语权,此类女性也是当代华人女性形象的代言人之一,却鲜少被主流媒体和华裔作品提及㊂四、女性主体差异性‘女勇士“的第三章‘白虎山学道“和最后一章‘羌笛野曲“是最能体现作者女性主义主张的两个章节㊂汤亭亭分别从两个角度为东方女性提供了争取平等权利,冲破父权制和种族歧视枷锁的方式:一是像花木兰那样勇敢地去战斗,积极参加女性主义运动,建立女性同盟㊂花木兰带领女性战友们勇敢反抗封建王朝,展现的是汤亭亭积极团结不同阶级㊁国族女性,宣扬全球姐妹情谊(globalsisterhood)的理念[6];二是像叙述者 我 一样,打破沉默,勇敢发声㊂ 我 在学校强迫另外一位同样沉默的华裔女孩说话,彰显了作者强调勇敢发声对少数族裔冲破身份枷锁的重要性㊂但作者暗示的此种提高东方女性意识觉醒的方式,把妇女问题简单化㊁同质化,缺乏深入的观察和批判的思维,反而凸显了其全球女性主义的视角狭隘性㊂19世纪末开始直到20世纪冷战时期,美国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姿态营造国内和国际舆论,将亚洲人民塑造成未开化的无知贱民,亟待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现代文明的启蒙,政治宣讲无处不在,鼓吹只有拥抱美国自由民主的文化才能获得真正的文明和现代化[19]㊂从小接受美国主流教育的汤亭亭,虽然背负着华裔身份,却属于 帝国主义使者 中的一员,忽略了女性之间阶级和国族的差异性㊂小说中花木兰最后结婚生子结局的设计,和文中的 我尝试实现自身向美国女性的转化 一样[10],都是参照西方白人中产阶级异性恋女性经验,特别是冷战时期主流媒体对于女性形象的设定㊂二战后,为了全面掌控国内力量抵抗红色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实行一系列冷战遏制政策㊂政府和主流媒体建构的冷战意识和主流话语,都是鼓励异性恋组成基本核心家庭(nuclearfamily),认为牢固的家庭是美国抵抗外来威胁的重要堡垒㊂女性的价值体现在她是否能够适应社会既定的角色,即鼓励女性回归家庭,专注于家庭生活,树立好妻子㊁好妈妈的形象㊂冷战时期的美国流行文化曾大量出产宣传白人中产阶级女性居住在宁静的郊区,家庭美满,邻居有爱画面的影视剧[18]230㊂单身女性㊁同性恋㊁少数族裔女性等不符合中产阶级白人家庭主妇标准的女性,都被标榜为危害社会秩序的异类,不可避免地受到排挤㊂‘女勇士“中花木兰久经沙场后仍回归家庭㊁相夫教子这一结局,凸显了汤亭亭受到冷战时期要求妇女以家庭为中心和明确的 男主外㊁女主内 的性别分工的冷战文化的影响㊂㊃37㊃张怡靓:非对称性世界主义此外,小说中的 我 强行要求另一位华裔女生说话的举动也是一项以西方白人女性主义为标准的叙述策略,两人的对抗正是 非对称的世界主义 的具体体现㊂ 我 仅根据设想和所谓的经验就以高姿态向其他女性提供指导意见,映射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对东方女性的狂妄和随意点评,实际上是一种专横霸道的行为(high-handedgesture)㊂首先,非本土女性主义者在尚未充分了解本土女性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经验,没有考虑她们与殖民世界的复杂关系的情况下,就一味地鼓励第三世界女性发声,很容易陷入霸权话语,反而将本土女性置于 他者 甚至 失语 的状态中[11]㊂其次,从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妇女角度出发,阶级差异也是导致各阶层女性诉求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㊂无产阶级女性的压迫往往来自资本主义中产阶级女性,这也是导致其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8]83㊂后殖民主义学者佳亚特里㊃斯皮瓦克(GayatriSpivak)在探讨庶民女性发声问题时曾反对将发声看作是解决社会和性别压迫问题的普世原则;她反驳道, 即便她们发声,那她们的诉求真的能被听到吗? 暗示白人族群常以牺牲底层阶级和第三世界女性的利益为捷径去实现其自身的权益诉求[7]㊂对文化差异或族裔差异的忽视很容易导致西方女性主义变成了 文化帝国主义的共谋 [20],小说中塑造的 我 看似是那位沉默的华裔女孩的 拯救者 ,而实际上却是她的同性 压迫者 ㊂五㊁结语面对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 非对称的世界主义 视角,第三世界妇女研究学者多次提出性别压迫与国族㊁种族和阶级压迫是密不可分的㊂女性主义理论中,跨国思维也是一种分析方法,避免使用 全球 这一笼统而模糊的概念将普世的价值观强加于第三世界女性[11]㊂要了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与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历程之间的复杂关系,需将族裔性别研究和独特的族裔视角(即中国中心视角)纳入到妇女研究的讨论范畴中来㊂史书美指出,因为西方女性主义缺乏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基本了解,导致她们自认为中西方女性主义的对话是 先进的 西方女性主义理念与 落后的 第三世界姐妹 ( backward ThirdWorldsisters )之间的交流;而事实上,从中国中心视角观察东方女性主体性发展,中国妇女发展一直在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进,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㊂作为美籍华裔女性作家的代言人,汤亭亭的‘女勇士“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父权制文化㊁展现了美国种族歧视对华人女性的压迫㊂但是,汤亭亭和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笔下的20世纪东方女性形象书写和中国妇女观充满了西方文明论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缺乏真正的中国视角㊂斯皮瓦克在提及离散族裔知识分子的身份和立场时曾发问: 他们究竟为谁工作? 史书美也在文章中提出类似的思考,对于中国妇女历史缺乏充分认识的离散族裔或少数族裔知识分子,很有可能成为 另一种帝国主义者的使者 (anotherimperialismagent)[9]㊂对于20世纪东方女性形象的书写,要结合殖民主义和冷战时代背景,从跨国视角思考造成东方女性生存困境的原因是什么㊂对于女性问题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研究,应当从两性关系㊁种族㊁阶级㊁国族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关注女性主义异质性,不能仅从美国社会或中国社会单一角度理解跨文化㊁跨国族和跨时代的东方女性问题㊂[参考文献][1]㊀SHELLEYF.F.,M.H.KINGSTON.InterviewwithMaxineHongKingston[J].Americanliteraryhistory,1991(4):782.[2]㊀CHAN,J.P.,etal.Thebigaiiieeeee!:AnanthologyofChineseAmericanandJapaneseAmericanliterature[M].NY:Meridian,1991:29.[3]㊀YUANS.CulturalpoliticsandChinese-Americanfemalesubjectivity:rethinkingKingston swomanwarrior[J].ME⁃LUS,2001,(2):200.[4]㊀荒林.文学的女性主义的意义:反思西方女性主义与对中国女性主义的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8(1):75-㊃47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㊃2021年第2期。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研究略论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研究略论

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研究略论
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在中国,这一理论受到的关注相对
较晚。

早在1980年代,吴嘉瑞等学者就开始探讨女性对环境的影响,认为女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而在19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著作,如钱诚的《生态女性主义论》,李双华的《生态女性主义与国际妇女运动现状与展望》等。

这些著作在理论上阐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分析方法,提出了女性在环境保
护中的特殊角色,同时也关注到了中国具体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

近年来,生态女性主义的研究在中国不断深入。

例如,从性别角度出发,对城市污染、脆弱性等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同时,一些学术期刊和学者专门对生态女性主义进行研究
和宣传,如某些中文期刊和学者论文发表。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研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些研究者表示,在实践层面,中国妇女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方面缺乏“话语权”,在科学与技术领域还需
要更多的探索。

在理论方面,生态女性主义需要更多的本土化研究。

有些批评认为,生态
女性主义注重女性,而缺少对其他弱势群体的关注。

综上所述,生态女性主义在中国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

学者们需要探讨如何将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应对当
下环境问题和性别不平等问题。

同时,需要更多的本土化研究和批判性思考,以达到更加
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女性主义翻译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女性主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深入,翻译作为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中国语境下的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首先回顾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梳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历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和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语境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促进性别平等和文化交流,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学与女性主义研究的交叉领域,旨在重新审视和构建翻译实践与理论中的性别关系。

该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学术视角。

在中国语境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理论成果,还结合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呈现出独特的研究特色。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女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权力、性别等多重因素交织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女性译者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文化敏感,对原作进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解读,从而实现对原作的创新性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还关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它指出,在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其声音和视角被忽视或压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则试图通过强调女性译者的主体地位和声音,打破这种性别歧视的局面,推动翻译领域的性别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一、本文概述《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西方,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偏见,推动女性作家和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逐渐进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梳理,文章展示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如何在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揭示出中国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批评家开始从女性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也对中国文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文学教育中对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演变和影响,以及它如何在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便对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被压迫地位,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视角,以及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读。

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弱小、被动、依赖的角色,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则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揭示女性形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导语: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掀起了一股女性主义浪潮。

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开始关注女性议题,并且以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在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和女性意识成为了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对这些话题进行深入剖析。

一、女性主义在中国电影中的兴起女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自此以来,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改善。

然而,在电影创作领域,女性主义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大部分电影仍然依赖传统的男性主导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电影界开始涌现出更多关注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例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闺蜜2》等。

通过这些电影,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和价值。

二、女性电影的崛起与影响女性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以女性视角、女性体验为核心,通过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表达来探讨女性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女性电影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电影如《后来的我们》、《我的姐姐》等讲述了女性在婚姻、亲情和职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女性电影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电影的题材内容,也提高了女性在电影创作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传播女性意识是指女性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意识。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女性意识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成为传递女性意识的重要媒介。

例如,电影《芳华》讲述了几位女性在大时代中的成长和坚韧,激发了观众对女性主体的思考和认同。

女性电影人的涌现也为传播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探索当下中国电影中女性话题的意义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女性话题的兴起和关注,是中国社会进步、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
思考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引言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问题逐渐受到广 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大众传播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并对女性主义中国化进 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四、结论
四、结论
女性视角下的大众传媒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不 仅揭示了大众传媒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工具以 改变这种现象。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西方女性主义媒介批判仍然面临 着许多挑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媒体改变其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的现象;如 何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避免过度强调问题而忽视媒体的积极贡献等。这些问题需 要我们在未来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女性主义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首先,女性主义强调性别平 等,主张消除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开 始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和有决策力。其次,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多元性,认为女 性不应当被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或刻板印象中。这种观点促使广告创作人员开 始女性的多元需求和兴趣爱好,从而呈现更加丰富的女性形象。
结论
结论
女性主义、后女性主义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女性主义 和后女性主义理论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揭示了广告中存 在的问题。为了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全面发展,应当在广告中消除歧视和刻板 印象,呈现女性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并赋予女性更多的决策权和表达权。
参考内容三
内容摘要
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对大众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女性主义和第 三类女性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的受众结构。传统上,大众传播的受众主要是男 性,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接触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这使得大众传播更 加和尊重女性的需求和声音。其次,女性主义和第三类女性的出现也推动了大众 传播内容的改变。

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和现代女性主义的跨越

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和现代女性主义的跨越

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和现代女性主义的跨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妇女地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婚姻制度到社会学位制度,妇女地位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成为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如今,在全球女性主义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女性也在实现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并逐步取得了妇女地位上的跨越。

从传统时期到新时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历史进程。

在封建时期,中国妇女的地位较为低下,由于受到男尊女卑,父权制度和重男轻女的影响,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退化,甚至一度被束缚于家庭主妇的传统角色中。

“家有一日无食,兄妹十人”。

这句话中隐含的是家里只有男孩子可以留下来,女孩子必须失学或早婚,并被赶到“嫁给别人的家”。

可见,当时的中国妇女仅被当作繁衍后代和服侍家庭的工具。

但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普及,中国妇女的地位开始得到改善。

20世纪初,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为妇女争取了许多平等权利。

虽然在当时,妇女参与政治、投票和工作还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但妇女参与革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对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标志着中国妇女的解放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这场解放迅速琢磨了传统文化中那些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使得女性在家庭、工作和社会各方面的地位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许多女性开始脱离家庭,参与到农业、工业和教育等领域。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形势的变迁,中国妇女的地位也开始出现反复。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经济变化,这造成了严重的女性就业失业情况。

女性不同于男性,其就业范围和生活条件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女性受经济浪潮影响不断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女性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权益,并掀起了新时代的女性主义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反对男性主导的性别不平等,为女性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

虽然这一理念在中国社会中非常新颖,但中国女性依然勇敢的站了出来,表达了自身的诉求和权利。

论女性主义研究的方式论意义

论女性主义研究的方式论意义

论女性主义研究的方式论意义一、引言在中国,随着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事业的进展,女性主义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阻碍力日趋增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论著慢慢增多。

许多学者借用女性主义者所提倡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问题,或作为意识形态因素来推动争取妇女权利的尽力。

但咱们不难发觉这些研究向两个方面进展:一是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如妇女地位、妇女权益爱惜等。

这种研究或许会借用一些女性主义者所提倡的概念,但整体来讲,他们以为女权理论要紧反映了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价值观,关于分析中国妇女的地位意义不大。

二是介绍各派女性主义理论的观点,诸如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①但是,如何把理论介绍和实践研究这两方面统一路来是咱们所面临的问题。

要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就要探讨女性主义理论的方式论意义,并用这些方式去分析实际问题。

事实上,尽管人们在性别研究中承认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价值,但由于对这些理论的明白得常常流于表面,因此其关于分析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往往被低估了。

由此,本文由三部份组成:第一,本文将对女性主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重点作个概览,以令人们深切地明白得女性主义理论的方式论;第二,本文将评估女性主义在研究性别标准和社会体制方面的理论奉献;最后,本文讨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妇女问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这些研究,本文将把握女性主义论争的核心,帮忙人们明白得女性主义研究对探讨中国社会妇女、家庭、儿童等现实问题的价值。

二、女性主义的研究核心女性主义的研究能够从多个角度和领域进行。

它能够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妇女群体的社会地位,也能够从文化角度研究性别标准的内容和形成背景;在实践问题中,它能够从社会效劳角度研究养老和儿童照顾问题,从社会工作领域研究性侵犯、家庭暴力等问题,也能够从社会政策领域研究母亲津贴和儿童津贴等等。

面对如此广漠的研究领域和如此多样的研究方向,咱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西方女性主义研究的主线和核心,进而明白得女性主义的整体视野和基调呢?咱们该如何把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统一路来,使理论研究对分析实践问题有利,并把实践问题的分析引申进理论研究中去呢?为此,咱们将从女性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入手来进行分析。

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评论》 、 《 上海文论》 、 《 文艺理论研 究》 等, 加快 了对 西方女性 主 问题 ; ( 2 ) 一 些男性批评 的曲解 或抗拒 的问题 ; ( 3 ) 来 自女作家或
义 理论 引介 的 步伐 。 一 些 学 者 编 译 的 西 方 女 性 主 义理 论 文 集 、 女研 究者 对 其 的不 能理 解 而 导 致 的 理 论 、 方 法 和评 论 对 象 相 疏 学 者们 从容 应 对 , 许 多 汇编 的女权 主义论文集 以及 出版的一些相关学术 论著 , 都 曾通 离 的 问题 。针 对 以上 存 在 的 问 题和 困惑 , 贺桂梅等 过积极地译介国外最新 的研究成果和动态 , 为女性主义理论 在 相应 的 对 策和 建 设 性 的 意 见 被 提 出。 如 学 者 乔 以纲 、 就 女 性 文 学 研 究 的基 础 性 建 设 、 研 究 对 象 的确 立 、 理 中国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血液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个阶段 的引介 都 曾撰 文 , 者 还 介 绍 了 女 性 主 义 研 究 对 自身 缺 陷 的 反 思 与对 未 来 的 展 望 , 论 资源 的清 理 、 研 究 方 法 的 多样 与互 补及 研 究 主 体 的学 术 素 养

给 予 了 高度 的关 注 。

“ 翻 译 引进 阶 段
三、 “ 研 究创新 ” 阶段
经 过 二 十 多年 的 研 究 沉 淀 , 女 性 主 义 的 研 究 进 入 到 深 化
西 方 女 性主 义 被 引介 入 中 国, 大致 经 过 了两 个 时 期 。
第一时期: 1 9 8 0年 前 后 ,西 方 女 性 主 义 思 潮 由 国 内一 些 从 期 , 在当代 女性主义研究 中 占有重 要的位置 , 出现 了一批 专业 事外 国文学研 究的学者在译 介国外文 学时介 绍到 中国。 1 9 8 1 研究者 。他们许多在高等学校或科研 院所 , 通过将 女性主义理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及对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一、引言自从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以来,对于女性形象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媒体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大众对于女性的认知,还引发了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

本文将对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女性主义的中国化提出一些思考。

二、大众传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1. 女性形象的塑造大众传播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又丰富,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的女性。

然而,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例如,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往往被呈现为温柔、柔弱和依赖的形象;在广告中,女性往往被用作产品的陈列物,被过度强调外貌和性感特征。

这样的塑造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地位产生了影响。

2.女性形象的消费化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形象往往被消费化,成为商业利益的工具。

品牌和广告商利用女性形象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进一步加剧了对女性的物化和性别歧视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被视作商品,被用作推销产品的手段,使得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受到限制。

3.女性形象的反抗尽管女性形象在大众传播媒体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女性也在积极地反抗和改变这种现象。

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声音,并推动了女性形象的多样和平等。

通过媒体的曝光和社交网络的发展,女性更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赢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三、女性主义中国化的思考1.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在推动女性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只有通过学习和反思,才能辨别和拒绝那些对女性有害的观念和行为。

此外,我们也应该提倡媒体素养的教育,让公众更加理性地对待媒体传播的信息。

2.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呈现在大众传播媒体中,女性的形象应该是多样而真实的。

我们需要推崇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体型的女性。

国际社会视域中的女权主义研究

国际社会视域中的女权主义研究

国际社会视域中的女权主义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女权主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那时以来,女权主义运动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性的社会运动。

女权主义的目标是消除性别歧视、促进性别平等,进而实现社会公正。

女权主义追求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平等权益,更是对于人类社会的理想构建。

在国际社会中,女权主义有着广泛的体现和影响。

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都积极参与女权主义运动,推动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权益的保障。

例如,联合国通过了多个旨在促进性别平等的决议和行动计划,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以保障女性权益。

女权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对于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女权主义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困境。

在一些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女权主义运动面临着诸多阻碍。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女性地位有所提升,但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因此,女权主义研究需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实际情况,以期寻求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女权主义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和文本解读等。

社会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女性在各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数据分析可以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出性别歧视现象的实际情况和产生原因。

文本解读则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政策和法律中涉及性别问题的语言和表述。

女权主义研究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政策制定、教育培训、企业发展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女权主义研究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研究者需要不断深入探索新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拓展女权主义研究的领域和深度。

女权主义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尽管女性在教育和工作方面的比例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这需要研究者继续深入调查,揭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女权主义发展不平衡,需要研究者并解决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问题。

女权主义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合作,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方法和视角引入研究之中,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闻媒体,涉及到性别、权力、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也逐渐受到了重视,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对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

历史现状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那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思想解放的浪潮,人们开始深入地思考性别问题,并开始关注妇女权益和性别平等的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研究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中,学者们开始探讨新闻传播对性别议题的影响,以及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形象。

在这一时期,女性主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性别议题的探讨上,学者们关注性别在新闻媒体中的呈现形式、性别歧视现象等问题。

他们通过对新闻报道、媒体表达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新闻传播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歧视现象。

这些研究为人们揭示了媒体在性别议题上的不公平处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女性主义研究也在新闻传播学中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在21世纪初,一大批女性主义研究的学者开始涌现,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女性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

随着新闻传播学理论和方法论的不断深化,女性主义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重视。

发展趋势在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就要求新闻传播学对性别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揭示新闻传播对性别平等的影响,推动媒体进行性别意识的反思和改变。

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新闻传播对性别议题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女性主义研究—中国2004年3月12日叙述者:李慧英 中央党校社会学系教授访谈者:张健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地点: 中央党校家属院 李慧英家录音转写:王平 陈琛张健(以下简称张):今天是很高兴,咱们继续进行这个口述史的这个课题。

那么,我们也希望能够从中向您学到您的这个成长的过程,这个女性主义在您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哪些影响,您个人是怎样认为的,女性主义的概念哪,和它的这种行动,和在中国的发展。

李慧英(以下简称李):就是,我,我拿到你这个访谈提纲啊,我一边看一边想,我说,好像这些年来的感觉呢,就一直是在想着怎么搞课题,怎么样搞培训。

就在这些方面在做,但是很少反过来想,就是说,哟,我什么时候我去接触到,甚至就是喜欢上女性主义这样的一个思潮,而且呢,就是从…为什么会对它发生兴趣,而且呢,到底对于我的生活呀,包括对于自己的研究啊,都有哪些影响,过去好像还很少这样去想。

我觉得这一次呢,就是说等于给我一个机会,噢,重新去梳理自己,过去有一些...到底为什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为什么会对它有一种情有独钟。

所以我就是想到的,谈到的生活背景啊,包括成长背景啊。

其实,我觉得如果追溯到个人的成长背景啊,应该说是在那种,我就是在一个无性化的年代里面长大的。

我觉得和我们现在的这个年轻人,现在讲女性味十足啊,这样的一种背景,应该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张:您所讲的无性化年代,您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无性化的年代。

李:应该这样说吧,就是中国那个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呀,那时候呢,就是对男女的这种性别差异呀,很少去关注,而特别常常强调的是“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就是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要…也能做到。

所以呢,它常常用男同志做一个衡量女同志的一个标志。

常常讲男同志、女同志,那么作为一种标准,就是说不会强调你的那种性别上的差异,而是让你按一种,怎么说呢,就是说同一个标准,甚至男性标准来去要求你。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把女性的很多生理上的差异实际上是给忽略掉了。

所以在这个年代,男和女在很多很多方面,包括穿衣服,红…蓝的,绿的,灰的,在颜色上。

而且呢,就是女性的那种,那种生理上的特点,比如说包括她这时候该怀孕了,这方面是不是有它一些特殊的保护,其实往往也是容易被忽略掉的。

所以呢,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不强调性别,而且是去性别化的那种特征比较明显的那样的一个年代。

所以在那个年代,就生长起来的,我觉得像我们这一代人啊,有一种,就是说从来不会想到,就是说,噢,做一个女人,要怎么样有女人味,她一定要怎么样去小鸟依人,就像现在好多女孩那样,绝对不会那样去想。

所以那时候我是那种感觉,那时候年代里面是女的也不要穿裙子,女的穿裙子认为有“小资”情调,所以呢,不管大小天,要穿着那种长裤子,长衣服,所以呢,不要显得自己像一个女孩子。

一定要显得自己没有胸,不像现在一定要突出这个。

(笑)还没有感觉,而且就觉得,唉哟,这有胸的话,就看着是一种,不是一种光彩的事情,是一种很不好意思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在那个年代,包括在服饰上,包括那个心态上,就是一定要想着自己呀,要跟男人都一样。

不应显出自己的那种性别,甚至这种性别应有一些情况呢,它也常常是要被忽视,要被忽视。

包括那个,那时候我们常常上学的时候有学军劳动,还有学农劳动,干活的时候。

张:您是说上小学还是中学?李:呃,我是65年的时候,上小学,到72年上中学,所以呢,77年毕业。

65年就是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那个,到76年,呃,66年文化大革命到76年,十年时间。

其实我就觉得把我那个小学、初中、高中基本上就给囊括了,所以,整个的成长背景应该说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当中成长的。

所以我就觉得,就是总体上的那种感觉的话呢,就在,包括心理上,也绝对不会想,一个女孩子要跟男孩子有什么样的不同。

就这种想法就完全没有。

因为那时候所接触到的所有的东西,你就觉得,你是有一种革命的激情在里边。

包括,我觉得那时候我上完中学之后,我就特别想到那个内蒙的青年农场,我就想去插队。

张:那您老家在什么地方上的学?李:我在天津。

张:噢,天津。

李:对,我在天津上的学,天津上小学,上中学。

所以那时候呢,就是说文革期间,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觉得就那样的一种,革命的那种豪情,啊,那种影响啊。

所以上完中学的时候,我就特别想下乡。

但那一年呢,就要求你统统都要上高中。

不然的话,我就觉得,我就会一无反顾的就到那个内蒙青年农场就插队去了。

张:那个时代是谁的…还是毛泽东时代吗?李:应该是,是。

毛泽东时代一直到76年吧。

张:76年,嗯?李:,对。

但是整个那个,你成长的背景是在这种背景下。

所以,那时候的那种很多的想法啊,我觉得特别受到这种大的那种时代背景的影响。

同时有时候我就反省…当然,并不是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是会对这一种感兴趣,甚至有很多人可能不愿意下乡。

我觉得我就没有,我就觉得好像在我的内心当中,我有一种就是那个…那个…崇尚那个年代,我觉得那一种教育的结果啊…比如说我特别崇尚那种英雄,崇尚那种献身精神,崇尚那种很高尚的人。

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一种,那种,那种,那种热情在里边。

包括那时候看的书呢,像那个《红岩》,啊,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奉献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哎,就那种东西特别能打动自己,还有那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像《欧阳海之歌》呀,哎。

就是说就这些人就他们的生活道路,他们那种,呃,就是那种为人处事。

我觉得就其实会有一种认同,有一种共鸣,而且在内心里边呢,我就觉得总有一种,就是理想主义的东西,就是追求这种东西。

而对于那些一天到晚的想的是怎么样活得好一点,物质好一点,觉得非常的世俗。

所以,那时候我就觉得我在看《红楼梦》的时候,我在小学,我看那书…我说如果一个人在这种房间里边,他不能够,就觉得生活得很有意义,甚至说他不能在感情上有一种情感的一种归宿,啊,我觉得这种房子再大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反正我就觉得就轻物质重精神,就轻现实,重理想。

实际上我就有那么样的一种,就是精神上的一种倾向。

所以,这,在,我觉得文革期间呢,就是那种上小学,上中学的那段经历,主要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的。

那么到了后来,就是说为什么会对这个女性主义发生兴趣?我觉得还是和…到了二十岁左右,那时候该上大学了,而且我在家里边呢,很小。

我家里5个孩子,那么上了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那时候我母亲老爱说,啊,我们家的男孩、女孩都一样。

就是说都是同等对…都是同等对待,绝对不会说重男轻女。

哎,那这一点我当时我也深信不疑,哎,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因为在家很小嘛,上面的哥哥姐姐都该结婚了啊。

啊,其中呢,就是这个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结婚,他们都是到外边去了。

那么,最小的这个哥哥结婚的时候呢,他呢,就是,就把家里的两间房子,有一间就腾出来给他,那么,另外一间呢,当时我那时候已经是二十一、二了。

当时我父母就说,干脆咱们都住到那小房间去,也就是8平米的小房间(笑)。

噢,这时候我就感觉到那种,哎哟,生存状态一下子发生一种变化了。

那么,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说我们三个人挤到那个房间里边,你想看书,你想干什么,你发现那空间非常有限,而且这时候,上面的哥哥姐姐的孩子,他们已有孩子了,那些孩子呢,我妈妈又看着他(她)。

啊,整天那家庭环境,你发现就是热闹的不得了。

这时候呢,就是说,我母亲在考虑给我哥哥姐姐房子的时候啊,她绝对不会想到,噢,就是说她的这个最小的女儿还需要有一点她的空间,她不需要那么大,但需要有一点她的空间,这个空间已经被挤压没了。

那么,就是这个…那么,我哥哥呢,他也会认为理所当然的。

儿子嘛,好像应该,房子也应该是给他。

那么,这样的话,我才感到,哎呀,我就觉得,好像一个人如果到一定年龄你要不结婚,你就发现,你已经变得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

因为那时候那个房子很小(笑),家里的那个东西啊,就是那种…是…(我)躺在那个地方,上面放一个柜子,天天我想,这柜子会不会掉下来呀(笑)。

它是揽在了那个,那个,等于就在,为了利用空间,那么他就把上面这个,那段空间空着的就放上柜子了,所以就说下面就是一个行军床。

就是那个,你就马上会感觉到你的那个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的,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

那么,这种感觉就是说,你就会感觉到,哎呀,就是人要想学习,想读书,有些最基本的条件恐怕都不具备。

那么这时候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参加工作呢,单位里边呢,那个领导过年的时候,来的时候他就说,哎呀,他说,你看李惠英她们家…我们连个插针之地都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我嫂子一生孩子,这一下子更紧张了。

你想这个房间太小了,根本就进不去人,所以他们感到很紧张。

那时候,房子都是单位来分,所以当时呢,我就说,我说你们是不是应该给我解决一个十平米的房子,啊,这样的话,我就可以…空间…稍微有一个自己的独立空间了嘛。

他们就说,那你结婚,你就马上结婚,然后我们就可以申请房子。

呃,我说,这个事,你看,它是跟结婚连在一起(笑)。

你要作为单身,这个房子,作为一个单位里的职工就不会考虑你,而是要考虑你是不是已经结婚了。

所以这一点的话,你看,又变成了一个,噢,为了哥哥,他结婚了之后,你发觉挤压到没有空间。

你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呢,这个,这个单位里边呢,他又得考虑,你是单身的还是已婚的。

要求你是已婚的作为一个分房的条件,那么这个时候就说,好,你是为了房子马上找一个人结婚,因为你…在我看来的话,首先得有感情。

那么,如果没有感情的话,你不能因为这个房子而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所以这时候,你马上感觉到另外一种压力,就是说,噢,作为一个单身的,你想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你发现是有难度的,人们是用婚姻去衡量你的。

所以,你就会感受到这个人生当中啊,有很多的那样一种很艰难的地方。

它不是作为一种你个人的权利,你可以去得到的。

哎,他这样去看你,那么,这时候,好,那你涉及到一个,噢,你到了一个谈婚论嫁的年龄,那么这时候,你怎么去选择和别人怎么去选择你。

那么在这个,这一段的经历当中啊…就是,到了83年了,我觉得这个中国整个情况都在发生变化了啊,就是改革开放之后,那时候呢,上完大学之后,又要上研究生。

那么,到了南开大学上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我的一种感受是,哎哟,我终于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床位了(笑)。

自己的,那么,你这个空间应该是属于你自己的。

张:您是本科在南开?李:本科在天津师大。

张:师大?李:哎,对。

张:是哪一年上的?李:我是77年,就是等于,对,对。

就是那个高考第一次,那种招生,呃,就是通过考试招生。

张:那您是先工作了又上大学,还是先上大学了再工作?李:啊,先,先下乡。

张:先下乡,还下了乡。

李:对,我是77年呢…先下乡…下乡回来然后上学。

那么,那么上完学之后呢,又工作,就是到了那个…上四年在那个天津师大中文系,读了四年,等于是中文系。

然后呢,就是分到天津财贸干部管理学校。

张:就您刚才说的单位就是这个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