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庸《征人怨》阅读练习及答案(贵州省黔西南州2017年中考题)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唐)柳宗元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

“哀猿何处鸣。

”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思分析。

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

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⑵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 语文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分析】对比手法:①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②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故答案为: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和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

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洪武中,坐累戍朔州。

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

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

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

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

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

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

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

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

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

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

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

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

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注:①楮(chu):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

②氍毹(qu shu):一种毯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语文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颔:点头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名:名声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绂始为画庭中始为篱,已为培B、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昆山夏昶者亚于绂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D、然人多以馈遗得之不赂者以赂者丧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③虽豪贵人勿顾也④明旦访其人赠之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⑥绂颔之而已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③④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王绂博学有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模拟综合检测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为什么?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班级:______ 姓名:_____第Ⅰ卷(共30分)1.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每空1分,共8分)(1)鸟下绿芜秦苑夕,。

(2) ,爱上层楼。

(3)蓬山此去无多路,。

(4)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6)《湖心亭看雪》中用听觉写雪,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的寒意的句子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每小题2分,共6分)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但是(遭遇际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判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

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①,还得有②,③,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

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随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1)文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绝境.(jìng) 走头无路 B.玄奘.(zhàng) 智慧C.佛.经(fó) 众判亲离 D.懦.夫(nuò) 迈进(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遭遇随处 B.际遇随处C.遭遇处处 D.际遇处处(3)在文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大无畏之斧②金刚之信念与意志③智慧之剑B.①大无畏之斧②智慧之剑③金刚之信念与意志C.①智慧之剑②大无畏之斧③金刚之信念与意志D.①金刚之信念与意志②大无畏之斧③智慧之剑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

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冥冥寒食雨刘一止①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刺促②,老气尚轮囷③。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1078~1161),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

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

②刺促:奔走忙碌。

③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8.诗的颔联意蕴浓深,请简要赏析。

(5分)9.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6分)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8.“泉乱如争壑”,一个“争”写出山泉猛涨之势;“花寒欲傍人”“傍”字拟人,写出寒雨中花瑟瑟发抖,要向人的怀抱汲取温暖。

(2分)本应是春暖花开时节,但因春雨绵绵不绝,寒气袭人,所以山泉暴涨,花瑟瑟不安,这两句渲染出凄凉的环境氛围。

(2分)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之情。

(1分)9. “寒食”冷雨,“客意” “向谁亲”表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思乡念土之情;“生涯长刺促”表现了诗人的常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依然老气郁勃在胸的昂扬气概;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的感慨。

(答出3点满分)柳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26-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③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中考语文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纳兰性德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

古今幽恨几时平!(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展现的画面。

(2)赏析“北风吹断马嘶声”一句的表达效果。

(3)谈谈你对这首词末句“古今幽恨几时平”的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柳中庸《征人怨》阅读练习及答案(贵州省黔西南州2017年中考题)

柳中庸《征人怨》阅读练习及答案(贵州省黔西南州2017年中考题)

(一)阅读下边这首古诗,达成9-11 题(6 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9.这首诗歌题目中的“征人”指的
是。

(1 分)
10.整首诗环绕哪一个字睁开?表达了征人如何的感情?
(3 分)
11.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从叠词或对偶的角度做
详细剖析。

( 2 分)
答案:
二、阅读理解 ( 共 50 分 )
9.守边战士
10.怨征人面对着荒芜的环境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其对
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斥责之意。

11.示例 1:叠词方面:“岁岁”“朝朝”,仿佛已经把话
说尽。

让人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觉怨苦无时不在。

示例 2:对偶方面:全诗不单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
对“玉关”),并且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特别讲究:
数字对(“三”“万” )与颜色对(“白”“青”“黄”“黑” )同时出此刻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
歌形象富于色彩之美;动词“归”“绕”对偶,略带拟人色
彩,显得别具情韵。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示例:“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3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 (3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三(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送裴郎中①贬吉州②(唐)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释)①郎中:古代一种官职。

②吉州:地名,现指江西吉安。

150.对这首诗中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写了送别时的环境。

B.第二句写了临别时的心情。

C.第三句写了离别分手的原因。

D.第四句写了贬谪之地的景物。

15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以“猿啼”“水自流”衬托送别裴郎中时的伤感。

B.三、四句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前程远大。

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政治上受挫折而被贬遭逐的悲凉心情。

D.全诗写眼前景,道别离情,自然而巧妙,很耐人寻味。

【答案】150.D151.B【解析】150.试题分析:D中应是“想象贬谪旅途的景物衬托孤独的心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1.试题分析:B中“三、四句用“君更远”“青山万里”暗示裴郎中的孤独苦闷。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生活并非安逸,它是思念和希冀。

死亡并非哀歌,它是失望与憔悴。

智者不在言词,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ì。

伟人不在高位,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

(节选自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安逸.(______)藏nì(______)不屑.(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3)“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

请根据诗歌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______)A.使积水流出去 B.舒散 C.泄露(4)诗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鉴赏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鉴赏阅读试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鉴赏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小题。

(10分)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3分)“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解析】“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4分)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小题。

(10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  怀乡思人类 专项训练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怀乡思人类专项训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诗歌鉴赏 (共5题;共57分)1. (10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元曲的前三句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深秋晚景图?(2)这首元曲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10分)(2012·呼伦贝尔)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争”字为人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诗的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展现了江南春天的美景,试用自己的话把它形象地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3. (7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一个“”字写出了荒芜之景,令人满目凄然。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B . 颔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触景生情:因感时恨别,见到了本为娱人之物的花鸟反而流泪惊心;一种是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两种解释都符合诗意。

C . 颈联写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不断,一万两黄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道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D . 尾联中“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4. (15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综合试卷带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名师讲题】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柳中庸《听筝》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听筝【注】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当时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南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抽弦促柱”描述弹筝的动作,下句“无限”一词强化了听筝引发的悲怨情。

B.颈联中的“独夜”“空楼”两词,极力描绘出凄清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

C.颈联用“谁家”“何处”连续发问,其句式特点与《春江花月夜》里的相关诗句相似。

D.尾联写由听筝引发的诗人与族侄身处两地的离别之恨,照应了第二句的“悲怨”之意。

16.请比较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15.B16.同:在摹写音乐方面,两处都没有正面写音乐,而是用了侧面描写。

异:①柳诗此联虚写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用了通感(联想、比喻)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效果,化无形为有形(以形写声),写出了筝声中的悲怨之情。

②白诗这句借环境描写渲染出宁静凄清的氛围,以效果写声,以诗人沉醉于琵琶女的琴声中来体现琵琶女技艺高超。

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烘托出诗人灯下独坐的形象”错误,此联亦是诗人根据筝声而进行的想象,并非是诗人形象。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诗颔联写“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借柳条随风摇荡、啼鸟围绕落花的视觉描写,来侧面描写音乐带给人的感受。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的是琵琶女弹完一曲后,周围船只中的人们都还沉浸在琴声中,安静无言,一轮江月映在江心的凄清景象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故而二者都用了侧面描写手法。

不同的地方在于,二者的侧面描写方式不同;本诗中,通过描摹柳枝追逐春风,仿佛依依不舍话别;鸟儿绕着落花声声啼鸣,仿佛充满惜花哀情的景象,用视觉画面来展现听觉感受,采用了通感手法,化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写出筝声中的“悲怨声”。

2016-2017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

2016-2017年高考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二专题九诗歌鉴赏

专题九 诗歌鉴赏《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次为D :鉴赏评价。

“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预测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对本考点的情况设置如下:一、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形象⎩⎪⎨⎪⎧抒情主人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2.语言⎩⎪⎨⎪⎧特点:抒情性 精炼性 含蓄性 跳跃性考查要点⎩⎪⎨⎪⎧炼字效果 词语理解及品味语言风格3.表达技巧⎩⎪⎪⎪⎨⎪⎪⎪⎧行文结构: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 卒章显志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表现手法:起兴 衬托 渲染 抑扬 象征修辞手法:比喻 比拟 排比 对偶 反问4.思想内容⎩⎪⎨⎪⎧内容主旨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二、诗歌表达技巧一览表(一)忧国忧民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孙思顺杨载天涯相遇两相知,对榻清谈玉屑①霏。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南浦②他年重到日,湖山应识谢玄晖③。

注:①玉屑:喻美好文辞。

②南浦:地名,古诗词中常借指送别之地。

③谢玄晖:谢朓,字玄晖,南朝颇有才华的大诗人,以山水诗名世。

(1)与“芳草漫随愁共长”中“芳草”所营造之意境最接近的一项是()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登黄鹤楼》)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C.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D.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解析:“芳草漫随愁共长”所传达的情感是与友人离别的愁情,有相随而不忍离去的意思。

选项A,“芳草萋萋鹦鹉洲”之景中有蕴含着思乡之愁情。

选项B,“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之景蕴含着思乡之愁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1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9. 这首诗歌题目中的“征人”指的
是。

(1分)10. 整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3分)
11.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从叠词或对偶的角度做具体分析。

(2分)
答案:
二、阅读理解(共50分)
9. 守边战士
10. 怨征人面对着荒凉的环境心生怨苦的情状,表现了其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之意。

11. 示例1:叠词方面:“岁岁”“朝朝”,似乎已经把话说尽。

让人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无时不在。

示例2:对偶方面: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而且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四种色彩交相辉映,使诗歌形象富于色泽之美;动词“归”“绕”对偶,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