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物理实验2-5
物理生物实验重点归纳总结
物理生物实验重点归纳总结在物理生物实验中,我们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测量和分析,探索生物体的运动、能量转化和物质转移等过程。
以下是对物理生物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生物体的运动
1. 生物运动的分类
2. 运动的快慢与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3. 运动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4. 生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
二、能量转化
1. 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化与传递
2. 生物体的代谢与能量转化
3. 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4. 生物体的能量转化效率
三、物质转移
1. 生物体内物质的转运与分布
2. 水分的运输与输送
3. 植物根系吸水与输送的过程
4. 动物体内的物质循环和排泄
四、生物体的感应与反应
1.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感应结构与感受器官
2. 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行为
3. 感光、听觉和嗅觉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4. 植物对光、温度和重力的感应与响应
五、生物体与环境的关系
1. 生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与生存
2. 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与调节
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4. 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与保护
以上是对物理生物实验的重点内容进行的归纳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实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运动、能量转化和物质转移等生命过程。
希望这份总结对你在物理生物实验的学习与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生物实验步骤现象总结
实验1.调查校园公园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 2.分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 调查 5.归类 6.整理2.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名称: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步骤: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制定计划:材料用具是。
装备设置要形成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实施计划:认真观察并记录得出结论: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表达与交流:查找不足变量是光照,该实验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3.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一. 取镜并安放取目镜安放在目镜孔上二. 对光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距离)2.转动遮光器,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3.转动反光镜,以通过目镜看到较为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三.观察1.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对准通光孔中心2.转动粗准焦螺旋,将镜筒下降直至接近玻片标本(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3.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看清物象。
4.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得物象更清晰。
四.注意事项1.实验完毕,擦拭显微镜,镜头用擦镜纸2.转动转换器,将两个物镜偏到两旁3.镜筒下降到最低处4.显微镜收回镜箱4.制作植物临时装片步骤:擦----滴----撕----展----盖----染----吸滴的是清水,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染的是碘液,目的是使细胞核染色,便于观察5.制作动物临时装片步骤擦----滴----刮-----涂----盖----染-----吸滴的是生理盐水,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染的是稀碘液,目的是使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6、观察草履虫实验1.从培养液表层吸一滴培养液,放在载玻片上,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2.盖上盖玻片,低倍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如果草履虫运动过快不便观察,可以在载玻片的培养液滴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再盖上盖玻片,寻找运动相对比较缓慢的草履虫观察。
物理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物理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1.测量与单位物理生物实验中,测量与单位是至关重要的知识点。
在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测量各种物理量,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等。
对于这些物理量,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单位来表示,比如长度的单位可以是米、厘米、毫米等,质量的单位可以是千克、克等。
测量和单位的选择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来确定,而且在实验中需要准确地进行测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力学与运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在生物实验中,力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方式。
比如,在研究人体步行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力学知识来分析人体关节的运动轨迹、肌肉的作用力等,从而揭示人体步行的运动规律。
另外,在观察一些微观生物体的运动时,我们也可以运用力学原理,来解释它们的运动行为。
3.热学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学科,它包括热力学和热传导学两个方面。
在生物实验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与热相关的实验,比如测量生物体的体温变化、观察热量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等。
而热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的热现象,例如生物体的体温调节机制、生物体对外界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等。
4.光学在生物实验中,光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可以利用光学原理来观察生物体的形态和结构,比如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光学成像技术观察生物体的内部结构等。
此外,光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设计一些光谱分析实验,来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
5.电磁学电磁学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电荷和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生物实验中,我们也会涉及到一些与电磁学相关的实验,比如用电生物学技术研究生物体的电生理活动、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生物体的内部结构等。
电磁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的一些电磁特性,比如神经元的兴奋传导、生物体对外界电磁场的感应等。
综上所述,物理生物实验知识点涉及到测量与单位、力学与运动、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多个方面。
生物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系中的物理规律的学科,它是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之一。
生物物理学将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以解释和解析生命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功能机制。
本文将从生物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典型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物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生物物理学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开始将物理学方法应用于解释生物学现象。
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受到生物学和物理学两个学科的推动。
随着物理学的进一步发展,生物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生物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晶体学的研究。
晶体学研究表明,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为生物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此后,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二、生物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生物物理学依赖于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同时也引入了生物学的一些概念和实验技术。
其中,以下是生物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1. 光学方法:包括荧光显微术、共聚焦显微术等,用于观察生物分子的动态过程和互作关系。
2. 数学建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和解释生物体系的行为和属性,例如,神经网络模型和传导模型等。
3. 分子生物物理学: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包括核磁共振、X射线晶体学等。
4. 生物力学:研究生物体系中的运动和力学性质,如细胞的机械特性和蛋白质的力学稳定性等。
5. 生物电学:研究生物体系中的电信号传导和生物电特性,如神经传导和心脏电生理学等。
三、生物物理学的研究领域生物物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生命体系的各个层次和方面。
以下是生物物理学的几个典型研究领域:1. 生物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揭示生物体系的基本规律。
2. 细胞力学:研究细胞的机械性质和力学行为,包括细胞的形变和移动等。
3. 生物电学:研究生物体系的电信号传导和生物电现象,揭示神经和心脏等生物体系的电生理学特性。
一年级生物物理实验手册与分析
一年级生物物理实验手册与分析实验一: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规律。
实验步骤:1.准备一颗小型植物,如豌豆苗。
2.观察植物的不同部分如根、茎、叶。
3.记录植物从种子到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变化。
4.研究植物生长受光照、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变化。
在种子发芽阶段,根开始向下生长,茎开始从土壤中伸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茎慢慢变得更高、更粗,并且上面开始长出叶子。
我们还发现,在充足的阳光、适当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更加健康和迅速。
这表明植物的生长受到光照、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的重量,学习如何使用天平和单位重力的概念。
实验步骤:1.准备一把天平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
2.将天平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
3.首先将天平调整到零位。
4.逐个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在天平两端,观察天平的指示情况。
5.以公斤为单位,记录每个物体的重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天平的平衡指示当两端的重量相等时会指向零,而当两端的重量不平衡时会指向较重的一端。
我们还了解到重力的单位是公斤,并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重量来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物体的重量是与其质量成正比的,质量越大,重力的作用力也越大。
实验三: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沸腾的原理和水的状态变化。
实验步骤:1.取一烧杯,加入适量的水。
2.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并逐渐加热。
3.观察水的表面现象,包括水的起泡、沸腾和水蒸气的冒出等。
4.记录水从常温到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水的沸腾过程。
当水受热时,水分子开始加速运动,同时水表面出现小气泡。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泡变得更多、更大,最终水开始沸腾,水蒸气逐渐从水中冒出。
初中生物理自制冰淇淋的实验
初中生物理自制冰淇淋的实验引言:冰淇淋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甜品之一,但你知道吗?冰淇淋的制作可以与生物学联系起来。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原理制作自己的冰淇淋。
实验材料:1. 牛奶:200毫升2. 细砂糖:50克3. 香草精:2滴4. 冰块:适量5. 盐:适量6. 透明塑料袋:1个7. 另一个大一些的塑料袋:1个实验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具。
将牛奶、细砂糖和香草精分别放入透明塑料袋中,并确保袋口封好。
另外,准备一个大一些的塑料袋,这个袋子将用来装冰和盐。
第二步:冰淇淋制作1. 将装有牛奶、砂糖和香草精的袋子放入大一些的塑料袋中。
2. 加入适量的冰块到大塑料袋中,再撒上一些盐。
3. 将大塑料袋的袋口封好,确保密封性。
4. 开始用手轻轻摇晃大塑料袋,让里面的冰块和盐充分接触。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觉到袋子外面变得冰冷,这是因为盐可以降低冰的融点,使冰更快速地融化。
5. 摇晃大塑料袋约10分钟,直到牛奶袋子中的液体变得很稠很冷。
第三步:享受自制冰淇淋当牛奶袋子中的液体变得很稠很冷时,说明冰淇淋已经制作完成了。
此时,打开大塑料袋,取出牛奶袋子,擦干外面的水珠。
接下来,打开牛奶袋子,将里面的冰淇淋倒入碗中。
你会发现,我们自己制作的冰淇淋已经凝固了,而且味道也非常美味。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中涉及到了一些物理和化学原理。
首先,当我们将冰块和盐放在一起时,盐会降低冰的融点,使冰块更快速地融化。
这是因为盐与冰发生化学反应,吸收周围的热量,导致冰的温度下降。
当我们将牛奶、砂糖和香草精放入袋子中,并将袋子放入装有冰块和盐的袋子中时,牛奶袋子内的液体温度会迅速下降。
此时,牛奶中的水分开始结冰,形成冰晶。
然而,由于冰块和盐的作用,牛奶袋子中的液体并不完全结冰,而是形成了稠厚的冰淇淋状物质。
这是因为冰块和盐的混合物比纯冰更冷,能够快速吸收牛奶中的热量,使其凝固成冰淇淋。
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实验项目一览表
开关、导线
组
干电池、电磁铁、电磁继电器、 演
电铃、铁块
示
电源、开关、导线、蹄形磁铁、 演
线圈
示
电源、开关、导线、磁铁、线框
演 示
导线、蹄形磁铁、线圈、灵敏电 分
流计
组
收音机、电池、电线
演 示
电磁波发射器、接收器、计算机
演 示
17.1电流与 21 电压和电阻 的关系 22
探究电流与电 压的关系
探究电流与电 阻的关系
17.3电阻的 测量
23
伏安法测电阻
18.3测量小 灯泡电功率
24
测量小灯泡的 电功率
18.4焦耳定 律
25
19.2家庭电
路中电流过 26
大的原因
20.1磁现象 磁场
27
28 20.2电生磁
29
20.3电磁铁 电磁继电器
组
电流表、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 分
、电池、开关、导线
组
电流表、电压表、电池、定值电 分
阻、开关、导线
组
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滑动 分
变阻器、电池、开关、导线
组
焦耳定律实验器
演 示
家庭电路示教板、不同功率的用 演
电器
示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铁粉、小 演
磁针、铁钉、钢钉
示
干电池、导线、小磁针
演 示
螺线管、铁屑、小磁针、电源、 分
导线
组
电流表、电池、小灯泡、开关、 分
导线
组
电压表、电池、小灯泡、开关、 分
导线
组
电压表、电池、小灯泡、开关、 分
导线
组
电池、小灯泡、开关、铜丝、镍 演
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报告——ITC
结构化学实验报告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两种蛋白质间相互作用2012/5/5实验目的:了解MicroCal iTC200等温滴定量热仪在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了解仪器基本工作原理,学习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测定步骤和仪器操作,简要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在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时,相关蛋白质之间常常存在相互作用(常常是氢键或范德华力),如果两蛋白可以彼此结合,则结合的过程中会放出一定的热量。
所以,通过测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时放出热量的大小,可以得到蛋白相互作用时的结合常数K D、化学计量比N和焓变ΔH,从而由热力学公式ΔG = RT lnK D和ΔG = ΔH -TΔS可以进一步得到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MicroCal iTC200等温滴定量热仪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了蛋白质之间的微量滴定操作和微小热量的精密测量。
通过滴定操作和热量的测量,量热仪可以给出热量-摩尔比曲线:图像中曲线的突跃中点对应的化学计量比就是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计量数N ,突跃中点处曲线的斜率就是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 D 。
决定曲线形状的主要参数是C 值:C = 滴定池中的蛋白浓度/ KD = [M]tot/ KD × NC 值越大,曲线越陡;C 值越小,曲线越平缓,没有明显的突跃。
一般C 值在10-100之间实验效果最好。
实验材料:蛋白质tse1(17KD)蛋白质tsi1(16KD)实验步骤:1.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检测波长下测定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的浓度,根据所需要的蛋白质浓度比稀释蛋白质溶液。
2.在量热仪的注射器和样品池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蛋白质样品。
⑴注射器加样①将装有约100微升样品的PCR管放入样品试管槽。
②注射器移到“Rest Position”;然后左手转动注射器上端,使注射器的连接孔对准支架上的孔。
右手将白色细管顶部的连接头水平对准注射器连接孔,先轻轻将乳白色连接头旋入连接孔,随后将乳白色连接头后的金属连接头轻轻拧紧即可。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生物物理实验操作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生物物理实验操作近年来,生物物理学在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物物理实验操作作为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物物理实验操作技术,并探讨其在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1. 显微镜技术显微镜是生物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
它可以放大和观察微观世界中的生物细胞和分子结构。
在生物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显微镜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具有较低的分辨率,适合观察较大的细胞结构,而电子显微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适合观察更小的分子结构。
通过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生物组织的形态结构,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 蛋白质电泳技术蛋白质电泳是一种常用的生物物理实验方法,可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分离和分析。
常见的电泳方法有SDS-PAGE和二维电泳。
在SDS-PAGE中,通过一系列电泳处理步骤,可以将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成不同大小的带状条带。
二维电泳进一步提高了分离效果,可以在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上对蛋白质进行分离。
蛋白质电泳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和电荷信息,为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3. 核磁共振技术核磁共振(NMR)技术在生物物理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NMR技术,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分子的结构和动态行为。
NMR技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关于分子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动力学等方面的信息。
在生物物理实验中,NMR技术常用于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为了解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4. 生物循环技术生物循环技术是一种通过对生物体内循环系统进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
在生物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生物循环技术包括注射、输液和心电图等。
通过注射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试验物质直接注射到生物体内,观察其对生物体的影响。
输液技术可以通过给予生物体液体药物或营养物质,在一定时间内使其持续吸收。
心电图技术可以记录生物体的心电活动,用于观察心脏功能和研究心血管系统。
高中物理生物实验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生物实验教案模板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探究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1. 烧杯2. 毛细管3. 水银4. 紫外灯5. 单色滤光器6. 千分尺7. 螺旋测微器实验原理:表面张力是恒定水平面上液体表面产生的相对于液体内部的分子间作用力。
表面张力与液体种类、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实验步骤:1. 将烧杯放在水平的台面上,并在烧杯里注入水银,使其能够覆盖整个烧杯口。
2. 将毛细管倒立插入到水银中,记录下水银的高度值H1。
3. 打开紫外灯和单色滤光器,将颜色滤光器的颜色设置为蓝色,并照射在水银表面上。
4. 观察水银表面上的凸起现象,并用螺旋测微器调整水银的高度,直到水银表面恢复平整,记录下此时的水银高度值H2。
5. 计算水银表面张力,使用公式σ=(H2-H1)·ρ·g,其中ρ为水银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时,需小心操作,避免烧杯倾斜或发生碰撞。
2. 注意使用紫外灯时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避免对眼睛产生损害。
3. 测量前需确保毛细管的干净和完整,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实验结果分析:1. 记录不同液体的表面张力值,并进行对比分析。
2. 分析不同因素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如温度、压力等。
3. 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解释,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角度来理解表面张力的产生。
期望效果:通过此实验,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表面张力的产生原理和影响因素,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加深对物理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生物物理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实验目的:1. 掌握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荧光素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变化。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荧光素酶是一种能够将荧光素氧化为氧化荧光素,并发出荧光的酶。
在一定的激发光波长下,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发出荧光,荧光强度与荧光素酶活性成正比。
通过测定荧光强度,可以间接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
实验材料:1. 荧光素酶试剂盒2. 比色仪3. 实验用管4. 移液器5. 荧光素酶标准品6. 实验用水实验步骤:1. 准备试剂: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配制反应体系,包括荧光素酶底物、荧光素酶和实验用水。
2. 标准曲线制备:将荧光素酶标准品稀释成不同浓度,分别加入反应体系中,进行荧光强度测定,绘制标准曲线。
3. 样品处理:取待测样品,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提取和纯化。
4. 荧光强度测定:将反应体系放入比色仪中,设定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测定荧光强度。
5. 数据分析:根据标准曲线和样品荧光强度,计算样品中荧光素酶的活性。
实验结果:1. 标准曲线:绘制荧光素酶标准品浓度与荧光强度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1-1.0 U/mL。
2. 样品处理:样品经过提取和纯化后,荧光素酶活性得到有效提高。
3. 荧光强度测定:样品荧光强度为(XX±XX)AU(平均荧光强度±标准偏差)。
4. 数据分析:根据标准曲线和样品荧光强度,计算样品中荧光素酶的活性为(XX±XX)U/mL。
实验讨论:1. 荧光素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
本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了这些条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样品处理过程中,提取和纯化是关键步骤。
本实验采用试剂盒提供的提取和纯化方法,有效提高了荧光素酶的活性。
3. 实验过程中,注意避免交叉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测定了荧光素酶的活性,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高中生物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水蕨叶片的气泡释放量,探究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
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水蕨植物、水槽、灯泡、二氧化碳气源、试管、吸管、苏打水、滴管、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将水蕨植物放入水槽中,确保叶片完整无损。
2. 设置两组实验条件:A组为高光照强度条件下,B组为低光照强度条件下。
A组在叶片
周围放置灯泡提供充足光照;B组在叶片周围遮挡光线减少光照。
3. 将A组和B组各一片叶片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苏打水,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4. 观察试管中气泡释放情况,记录每组的气泡释放量。
5. 分别在A组和B组中改变二氧化碳浓度,重复步骤4。
6. 使用显微镜观察水蕨叶片上的叶绿体,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结果分析:
1. 在高光照强度条件下,水蕨叶片释放的气泡量明显较多,说明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有促
进作用。
2. 改变二氧化碳浓度时,发现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增加气泡释放量,说明二氧化碳浓度
对光合作用也有影响。
结论: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重要因素,光照强度越高、二
氧化碳浓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也越高。
拓展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其他因素如温度、水分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深入理解植物生
长过程中的各种生理调节机制。
二年级生物物理实验手册与分析
二年级生物物理实验手册与分析1. 实验目的本实验手册旨在帮助二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提升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实验材料本实验手册涉及到的实验材料一般包括但不限于:显微镜、玻璃滴管、试管、温度计、天平、蠕虫、实验室动物等。
3. 实验操作3.1 实验前准备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学生要认真阅读实验步骤,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并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
3.2 实验步骤根据实验手册提供的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1)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调整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用玻璃滴管取样等。
(2) 进行观察实验,例如观察细胞的结构、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等。
(3) 进行控制变量实验,通过改变某一变量并记录结果,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 进行比较实验,将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整理数据。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需要结合实验目的和已有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分析。
4.1 结果呈现结果呈现可以通过文字、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
文字描述要准确、简洁,表格和图表要清晰、标注明确,以便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结果。
4.2 数据分析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时,学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对比分析:将实验数据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差异并寻找规律。
(2) 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图表分析:利用柱状图、折线图等图表形式展示实验数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实验结果。
5. 实验讨论与结论在实验讨论中,学生可以结合实验结果和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推理和解释。
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以拓宽视野和加深理解。
最后,学生应根据实验数据、讨论和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总结实验中的发现、问题和改进意见,以及对未来实验的思考和展望。
生物物理实验报告 - 生物膜的通透性分析
生物物理实验报告 - 生物膜的通透性分析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物物理实验日期:2021年×月×日班级:×××× 学生姓名:××××××生物膜的通透性分析合作者:××,×××,××××【实验结果】不同溶剂的红细胞溶血现象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7 8【实验分析】(一)溶血时间快慢排序:水<乙醇<甘油<草酸铵<氯化铵<氯化钠、硫酸钠、葡萄糖(15min内不溶血)(二)溶血机制分析:细胞就像一台复杂而精巧的生命机器,各个部件虽然作用不同,但是衔接得非常巧妙,因而整台机器能够灵活运转。
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就是这台“机器”中一些功能相关的“部件”,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生物膜是细胞1 / 3溶剂 1ml水+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7M氯化钠+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7M氯化铵+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2M草酸铵+0.1ml红细胞悬液 1ml0.12M硫酸钠+0.1ml红细胞悬液 1ml0.32M甘油+0.1ml红细胞悬液 1ml0.32M乙醇+0.1ml红细胞悬液 1ml葡萄糖+0.1ml红细胞悬液是否溶血是否是是否是是否溶血时间― ― ― ― ― ― ― ― 的重要结构成分,对维持细胞的功能和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运输是生物膜的重要功能活动之一,主要与生物膜的通透性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不同性质物质的膜通透性不同。
本次实验使用红细胞,通过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血,来研究、分析相应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
实验中将几种不同性质的物质配制成等渗溶液。
红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有些溶质可以直接通过膜,有些溶质只能借助离子通道或载体才能通过膜。
生物物理学中的蛋白质动力学
生物物理学中的蛋白质动力学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单位,它们参与了各种生物过程的调控和执行,包括代谢、生长、分化、信号传导和免疫反应等。
了解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和动态行为对于解析这些生物过程的本质非常重要。
生物物理学中的蛋白质动力学是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动态行为的一个分支。
它涉及了许多学科,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一些重要的生物物理学实验技术,它们对于蛋白质动力学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1.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是一种特殊的光谱学,它可以用来研究各种尺寸的分子,包括蛋白质。
在生物物理学中,核磁共振主要应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动态行为。
核磁共振技术基于核自旋和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可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内部动态的信息。
通过利用不同核自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位移,核磁共振可以激发出一些特定的谱线,从而提供关于分子结构的信息。
此外,核磁共振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分子内部动态的信息,例如自旋-自旋耦合和弛豫行为。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
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是一种实时检测生物分子结合事件的方法。
它基于光谱学和电化学原理,利用在晶体表面附着的一层金属膜来检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生物分子结合于金属膜表面时,它们会引起膜表面的折射率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透射的光束。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检测角度或波长的变化来实时监测分子结合。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药物的结合亲和性等。
3. X射线晶体学X射线晶体学是一种实验技术,它可以用来确定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在这种技术中,X射线通过一块被生物分子晶化的晶体,并被散射成许多方向。
探测器记录下这些散射的X射线所构成的图像。
根据这些图像,可以恢复晶体中原子的位置和三维结构。
这种技术要求蛋白质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晶化能力,并需要高能X射线源以获得足够的解析度。
物理生物电磁波的特性与应用实验设计
物理生物电磁波的特性与应用实验设计引言物理生物电磁波是涉及电磁学和生物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主题。
了解电磁波的特性以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探讨物理生物电磁波的特性,并设计一项实验来研究其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1. 电磁波的特性1.1 频率和波长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同时振动传播而成的,其特性由频率和波长来描述。
频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波动的周期数,用赫兹(Hz)表示;而波长则表示一个完整波动的距离。
1.2 光谱根据电磁波的不同波长和频率,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光谱区域。
其中,可见光是人眼可以感知的电磁波,波长从400纳米到700纳米不等。
其他类型的电磁波包括射线、微波、无线电波等。
2. 生物电磁波应用实验设计为了研究生物电磁波的应用,我们设计了一项实验来探索电磁波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设备:- 盆栽植物- LED灯- 光谱仪- 温度计- 计时器2.2 实验步骤1. 准备两盆相同的植物,并确保它们是同一品种。
2. 将其中一盆植物放在一个正常生长的环境中,即正常室内条件。
3. 将另一盆植物放在另一个环境中,我们使用LED灯作为光源,并根据需要选择不同频率或波长的LED灯。
4. 使用光谱仪来测量LED灯的频率和波长。
5. 根据实验需求,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的目的来调整LED灯的频率或波长。
6. 定期测量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茎干粗细、叶片数量和颜色等。
7. 使用温度计来监测两个环境中的温度变化。
8. 记录实验进行的时间和结果。
3.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探讨电磁波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其他环境因素,比如温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紫外线辐射可以抑制植物的生长,而红光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 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也不同。
部分研究表明,较高频率的电磁波可能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九年级科学生物实验复习课件(PPT)5-2
的
。
⑶对此污染问题的处理,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 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居民区附近的一河流(图甲)进行 溶解氧和藻类的测定,并根据所测结果绘成图乙,发现在AB段溶解氧和藻 类大量减少。通过调查,了解到在该河流A上游附近有一酿造厂将污水直接 排入河流。请据此回答:
⑴在河流AB段,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⑵D段后,水中的溶解氧和藻类基本恢复,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题的开放性,或设计,或补充, 或修正,或评价等丰富的实验情景来完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验内容,实验能力 的综合考查。因此,实验和综合题常常揉 合在一起。
竖(丨)、撇(丿)、点(丶)、折(乛)等。②指笔画数:书前有汉字~索引。 【笔会】名①以文章的方式对某个专题或专题的某个侧面进行探讨、报道 等的活动:文艺评论~。②一种由作家联合成的组织。 【笔记】①动用笔记录:老人口述,请人~下来,整理成文。②名听课、听报告、读书时所做的记录: 读书~|课堂~。③名一种以随笔记录为; 游学夏令营加盟 游学夏令营加盟 ;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小说。 【笔记本】名①用来做笔记的本子。②指笔记本式计算机。 【笔记本电脑】笔记本式计算机。 【笔记本式计算机】ī便携式电子计算机的一种。因外形略像 笔记本,所以叫笔记本式计算机。也叫笔记本电脑。 【笔迹】名每个人写的字所特有的形象;字迹:核对~|这可不像他的~。 【笔架】(~儿)名用陶瓷、 竹木、金属等制成的搁笔或插笔的架儿。 【笔尖】(~儿)名①笔的写字的尖端部分。②特指钢笔的笔头儿:换个~。 【笔力】名写字、画画或做文章在笔 法上所表现的力量:~雄健|~遒劲。 【笔立】动直立:~的山峰。 【笔录】①动用笔记录:您口述,由我给您~。②名记录下来的文字:口供~。 【笔 路】名①笔法。②写作的思路。 【笔帽】(~儿)名套着笔头儿保护笔的套儿。 【笔名】名作者发表作品时用的别名,如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 【笔墨】 名指文字或诗文书画等:~流畅|西湖美丽的景色,不是用~可以形容的。 【笔墨官司】?指书面上的争辩:打~。 【笔润】名润笔。 【笔势】名①写字、 画画用笔的风格:~沉稳。②诗文的气势:这首七律,~犹如大江出峡,汹涌澎湃。 【笔试】动要求把答案写出来的考试(区别于“口试”)。 【笔受】 〈书〉动用笔记下别人口授的话。 【笔顺】名汉字笔画的书写顺序,如“文”的笔顺是)丶,)一,)丿,)丶。 【笔算】动用笔写出算式或算草来计算。 【笔谈】①动两人对面在纸上写字交换意见,代替谈话。②动发表书面意见代替谈话。③名笔记?(多用于书名):《梦溪~》。 【笔套】(~儿)名①笔 帽。②用线、丝织成或用布做成的套笔的东西。 【笔体】名各人写的字所特有的形象;笔迹:对~|我认得出他的~。 【笔挺】形状态词。①立得很直:~ 地站着|士兵站得~~的。②(衣服)很平而折叠的痕迹又很直:穿着一身~的西服。 【笔筒】名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插笔的筒儿。 【笔头儿】名①毛笔、 钢笔等用以写字的部分。②指写字的技巧或写文章的能力:他~有两下子|你~快,还是你写吧!也说笔头子。 【笔误】①动因疏忽而写了错字:这篇文 章~的
生物物理化学实验报告——ITC
结构化学实验报告等温滴定量热法测定两种蛋白质间相互作用2012/5/5实验目的:了解MicroCal iTC200等温滴定量热仪在测量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了解仪器基本工作原理,学习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测定步骤和仪器操作,简要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原理:在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蛋白质的功能时,相关蛋白质之间常常存在相互作用(常常是氢键或范德华力),如果两蛋白可以彼此结合,则结合的过程中会放出一定的热量。
所以,通过测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时放出热量的大小,可以得到蛋白相互作用时的结合常数K D、化学计量比N和焓变ΔH,从而由热力学公式ΔG = RT lnK D和ΔG = ΔH -TΔS可以进一步得到反应的自由能变化。
MicroCal iTC200等温滴定量热仪的基本原理就是实现了蛋白质之间的微量滴定操作和微小热量的精密测量。
通过滴定操作和热量的测量,量热仪可以给出热量-摩尔比曲线:图像中曲线的突跃中点对应的化学计量比就是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计量数N ,突跃中点处曲线的斜率就是两种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K D 。
决定曲线形状的主要参数是C 值:C = 滴定池中的蛋白浓度/ KD = [M]tot/ KD × NC 值越大,曲线越陡;C 值越小,曲线越平缓,没有明显的突跃。
一般C 值在10-100之间实验效果最好。
实验材料:蛋白质tse1(17KD)蛋白质tsi1(16KD)实验步骤:1.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280nm检测波长下测定蛋白质溶液中蛋白质的浓度,根据所需要的蛋白质浓度比稀释蛋白质溶液。
2.在量热仪的注射器和样品池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蛋白质样品。
⑴注射器加样①将装有约100微升样品的PCR管放入样品试管槽。
②注射器移到“Rest Position”;然后左手转动注射器上端,使注射器的连接孔对准支架上的孔。
右手将白色细管顶部的连接头水平对准注射器连接孔,先轻轻将乳白色连接头旋入连接孔,随后将乳白色连接头后的金属连接头轻轻拧紧即可。
高中生物物理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学生
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显微镜是一种通过透镜组将微小物体放大的仪器。
在本实验中,学生将使
用显微镜观察玉米叶片中的叶绿体等细胞结构。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玉米叶片、生理盐水、吸水纸等。
【实验步骤】:
1. 将载玻片盖在取下的玉米叶片上。
2. 在盖玻片上加入一滴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湿润。
3.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节最小倍数镜头。
4. 通过显微镜调节合适的倍数,观察叶片中的细胞结构。
5. 调节焦距,使细胞结构更为清晰。
6.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叶片中的细胞结构,加深对细胞结构
的理解。
同时,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拓展实验】:可以选择其他植物组织或动物细胞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细胞的结构差异,
或者观察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等。
【安全注意事项】: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平稳放置,避免碰撞导致损坏;操作实验过程中,要小心谨慎,注意清洁卫生,避免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物理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探究二、实验目的:1. 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及过程;2. 掌握利用实验方法探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方法;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结论。
三、实验原理:1. 光合作用:在光的作用下,植物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同时释放出氧气。
2.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
四、实验器材:1. 实验器材:培养皿、滤纸、剪刀、天平、刻度尺、蒸馏水、NaOH溶液、滴管、显微镜、光栅、黑暗环境等;2. 实验材料:绿色植物叶片、二氧化碳传感器、pH试纸、光栅等。
五、实验步骤:1. 将绿色植物叶片剪成小片,用蒸馏水洗净,晾干;2. 将滤纸剪成与培养皿内径相同的圆形,用NaOH溶液浸泡,取出晾干;3. 将处理好的叶片放在培养皿中,用天平称量其质量;4. 将培养皿放入黑暗环境中,等待叶片呼吸作用进行,每隔一段时间称量叶片质量,记录数据;5. 将培养皿移至光栅下,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每隔一段时间称量叶片质量,记录数据;6.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细胞结构变化;7. 利用pH试纸检测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浓度;8.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黑暗环境中,叶片质量逐渐减小,说明叶片进行了呼吸作用;2. 在光栅下,叶片质量逐渐增大,说明叶片进行了光合作用;3. 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片颜色由绿色变为黄色,说明叶绿素被消耗;4. 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光合作用过程中,叶片细胞结构发生变化,叶绿体增大,叶绿素含量减少;5. pH试纸检测结果显示,光合作用过程中氧气浓度逐渐升高,说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七、实验结论:1. 光合作用是植物通过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2. 呼吸作用是植物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3.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定量分析色氨酸和酪氨酸一、实验目的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方法2.熟悉定性、定量测定的方法二、实验原理吸收光谱测量的是样品对电磁波(光)的吸收的大小。
当入射光与样品分子相互作用并产生对入射光的吸收时,测量到的透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差即为样品对入射光的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是利用物质在紫外、可见光区的分子吸收光谱,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结构分析的方法。
按所吸收光的波长区域不同,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190~400nm )和可见分光光度法(400~750),合称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色氨酸(C 11H 12N 2O 2)是人体所需的一种重要的氨基酸,对预防糙皮病、抑郁症,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分子结构式如下:大部分氨基酸在230~310 nm 范围内没有吸收,只有芳香族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含硫的氨基酸在此范围内有吸收。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对测量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时,可在相同的条件下,对标准样品和未知样品进行波长扫描,通过比较未知样品和标准样品的光谱图对未知样进行鉴定。
在没有标准样品的情况下,可根据标准谱图或有关的电子光谱数据表进行比较。
定量分析是在测量物质最大吸收波长(λmax )处测定不同浓度标准样品的吸光值,并绘制标准曲线。
再在相同的条件下测定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可得出未知样中待测样品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U-2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电子天平、250ml 和1000ml 容量瓶、50ml 比色管(或离心管)、1000μl 移液枪、1000μl 移液枪吸头、烧杯、1ml 吸量管;色氨酸(AR )、酪氨酸(AR )和重蒸水。
四、实验方法H 2CH (NH 2)COOH1. 标准样品的配制(1)准确称取色氨酸100mg于烧杯中,蒸馏水溶解后定量转移到1000 ml 的容量瓶中,作为储备液。
(2)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5 ml、2ml、5ml、10ml、20ml的1mg/ml色氨酸标准溶液,用蒸馏水定容至100 ml的容量瓶中,摇匀。
分别放入5支10ml的比色管中。
2、标准样品最大吸收波长测定(1)打开U-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
(2)波长扫描(a)确定波长扫描参数:狭缝宽度0.5nm光度测量形式吸光值扫描范围200~500nm扫描速度400nm/min(b)做基线将盛有蒸馏水参比液的比色皿分别放入参比光路和样品光路,点击“Baseline”开始进行基线扫描(c)波长扫描将盛有样品和参比液的比色皿分别放入样品光路和参比光路,点击“Scan”开始扫描,得到色氨酸最大吸收波长(λmax)。
(d)定性分析将试样的波长扫描图与已知样的在相同条件下的波长扫描图或已知的谱图相比较,对试样进行定性分析3. 浓度-吸光值标准曲线将样品扫描波长设定为色氨酸最大吸收波长(λmax),分别对标准样品进行吸光度值测定,绘制浓度-吸光值标准曲线。
4. 色氨酸、酪氨酸的定量测量将样品扫描波长设定为色氨酸最大吸收波长(λmax),对其待测样品进行吸光度值测定,根据已绘制的浓度-吸光值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品的含量。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色氨酸、酪氨酸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2、绘制浓度-吸光值标准曲线;3、待测物质浓度。
五、讨论实验三溶剂效应对色氨酸、酪氨酸紫外吸收峰的影响一、实验目的了解溶剂极性效应对色氨酸、酪氨酸紫外吸收峰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吸收光谱是样品的吸收度随入射光波长(一般用nm表示)变化的曲线,电子光谱有两个主要的参数,即吸收峰峰位(λmax)和吸收峰的强度。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谱的因素包括:溶剂、生色团之间的相互作用、激子分裂、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等。
溶液中处于每个电子能级的分子都处于溶剂的包围之中,溶剂会与生色团相互作用并改变其能级,其作用机制多种多样,如静电相互作用和形成氢键等。
这样,电子吸收光谱对溶剂的性质非常敏感。
如果一种溶剂与基态和激发态的相互作用与另一种溶剂有差别,则两种溶剂中样品分子激发态与基态能量的能量差将有区别。
如果一种溶剂中该能量差比原来的溶剂中的能量差大,则其吸收峰将发生蓝移,反之将产生红移。
由于溶剂分子都处于运动中,溶剂分子与生色团的相互作用随时间而变化,如果溶剂中有多种分子,则一定的生色团会受到不同分子的作用,能级差的变化也会随不同分子形成的不同微环境而有所变化。
溶剂分子运动的时间量级大约是10-11s,比电子跃迁发生的时间(10-15s)长得多。
溶剂分子运动的结果,是使吸收峰有一定的展宽。
三、仪器与试剂U-2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电子天平、250ml和1000ml容量瓶、50ml比色管(或离心管)、1000μl移液枪、1000μl移液枪吸头、烧杯、1ml 吸量管;色氨酸(AR)、酪氨酸(AR)和重蒸水、二甲亚砜。
四、实验方法1. 标准样品的配制(1)准确称取色氨酸100mg于烧杯中,分别利用蒸馏水、20%二甲亚砜溶解后定量转移到100 ml的容量瓶中,作为储备液。
(2)用吸量管分别加入0.5 ml、2ml、5ml、10ml、20ml的1mg/ml色氨酸标准溶液,用相应溶液定容至100 ml的容量瓶中,摇匀。
分别放入5支10ml的比色管中。
2、吸收光谱测定(1)打开U-2800紫外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
(2)波长扫描(a)确定波长扫描参数:狭缝宽度0.5nm光度测量形式吸光值扫描范围200~500nm扫描速度400nm/min(b)做基线将盛有蒸馏水(或二甲亚砜)参比液的比色皿分别放入参比光路和样品光路,点击“Baseline”开始进行基线扫描(c)波长扫描将盛有样品和参比液的比色皿分别放入样品光路和参比光路,点击“Scan”开始扫描,得到吸收光谱图。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水溶剂时色氨酸、酪氨酸的紫外吸收光谱;2、二甲亚砜为溶剂时色氨酸、酪氨酸的紫外吸收光谱;3、比较溶剂极性对色氨酸、酪氨酸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4、色氨酸、酪氨酸的定量测量五、讨论实验四 红细胞溶血速率的测量一、实验目的通过红细胞溶血速率的测量,要求掌握生物学研究中微机实时测量技术。
二、实验原理红细胞的许多性质,如变形性、免疫特性、离子运输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等都与红细胞膜密切相关。
目前,亦已知道红细胞膜异常关联到不少疾病。
因此,对红细胞膜的研究还具有医学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已用多种物理化学方法测量红细胞膜结构参数。
其中,用“渗透休克”方法追踪红细胞溶血的早期动力学过程,测量的早期溶血速率直接与膜结构的“破裂”关联。
在测量膜修饰剂作用后红细胞溶血速率及相应的膜流动性参数后,有人认为,溶血速率与膜流动性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实验还说明,除膜流动性外,还有其他结构因子参与红细胞溶血的动力学过程。
本实验中的红细胞溶血速率定义为,低渗液作用下红细胞早期溶血量的变化率。
由于红细胞悬液的浊度与红细胞溶血量有关,红细胞溶血的早期动力学过程可以用红细胞悬液的浊度变化来追踪。
我们在660nm 处(此处血红蛋白本身吸收甚小)测量吸光度(光密度),跟踪早期红细胞溶血过程,将光密度值通过标准曲线转换为细胞浓度,从而计算溶血速率。
在低渗条件下,红细胞膜破裂的时间进程和膜流动性、粘弹力、膜-Hb 相互作用等密切相关,通过测定低渗溶血速率及渗透脆性参数等给出红细胞在这方面的信息。
在低渗溶血研究中,采用反映溶血快速及慢速过程的两个参数K 1和K 2作为指标。
通常)e x p ()e x p (210t k B t k A A A t -+-=。
图4.1 红细胞溶血速率曲线时间(s )l o g (O D /O D 0)常用膜修饰剂为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戊二醛。
Triton X-100是一种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用以抽提膜蛋白,并保持活性。
高浓度下引起红细胞溶血,低浓度下可影响膜流动性。
戊二醛是一种常用的固定剂,可促使膜蛋白间交联,对膜脂组分影响不大。
本实验采用微机对红细胞悬液“渗透休克”过程浊度经时变化作实时处理,显示并打印变化曲线及溶血速率数值,见图5.1。
三、实验器材1.仪器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2. 材料(1)红细胞少浆全血来自健康成人。
柠檬酸钠抗凝,购自上海中心血站。
(2)等渗液155mmol/L NaCl,5 m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
(3)低渗液31 mmol/L NaCl /5 mmol/L 磷酸盐缓冲液,pH7.4。
(4)膜修饰剂①戊二醛,浓度0.03%(V/V %)。
② Triton X-100,浓度0.04%(V/V %)。
四、实验方法1.红细胞样品处理及膜修饰剂作用(1)取lmL左右少浆全血用等渗液洗涤3次(1,000r/min离心10min),最后用等渗液将红细胞悬液稀至3mL。
(2)1mL红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lmL等渗液、Triton X-100(0.04%)和戊二醛(0.03%)。
室温下作用15min。
然后稀释红细胞悬液至一定浓度。
这时取50μL红细胞悬液加入2mL等渗液后,测量悬液吸光度(光密度)0.4左右。
2.溶血速率测量(1)样品皿内加入2mL低渗液于样品室。
测量空白对照后,用移液枪快速注入50μL红细胞悬液。
记录时间及此时吸光度。
(2)对无膜修饰剂作用的红细胞悬液及用戊二醛、Triton X-100作用后的红细胞悬液进行测量。
分别重复4~5次。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溶血速率曲线。
实验五 Scatchard 图分析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相互作用一、实验目的1、用离心和比色法测定结合于膜上及游离的血红蛋白(Hb )量。
2、从Scatchard 图分析法估算两组分结合位点的结合常数和位点数。
二、实验原理在研究小分子-大分子、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激素、药物的作用机制等方面,Scatchard 图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对于仅有一种结合位点的相互作用,Scatchard 图分析法很简单,图解能求出结合常数K 及及位点数n 。
若存在两种以上组分,图解就变得复杂了。
分子B (这里的Hb )和A (这里的细胞膜)的结合遵循质量作用定律时 AB B A ↔+ (5.1) 结合的平衡常数K 为]][[][B A AB K = (5.2) 令结合位点被占据的比例为v][][][AB A AB v += (5.3) 由式(7.2)、(7.3)得][/1][]][[][]][[B K B B A K A B A K v +=+= (5.4) 或整理成Kv K B v -=]/[ (5.5) 当A 上存在n 个结合位点,每一结合位点的结合常数相同,且彼此无相互作用时,式(7.5)变为][/1][B K B n v +== (5.6) 此时Kv nK B v -=]/[ (5.7) “v /[B]~v ”关系为一直线,斜率为K ,截距为nK ,此时Scatchard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