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2回答学员问题:择法觉知的运用

合集下载

择法要有真实智慧

择法要有真实智慧

择法要有真实智慧择法要有真实智慧,「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

这在学佛就特别重要,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真的,没有假的,对我来说,这些东西我怎么选择?我这一生我的程度、我的工作、我的生活环境,没有妨害的,这个法门对我没有妨害,我决定能够修得成功,能够得到修学殊胜的果报,这对我来讲,这个法门是真的。

这个法门是好,我的智慧、能力学不到,它太深太广了,我修学它,我这一生的时间白费了,后来得不到效果,这个法门对我就是伪。

你要懂得这种选择!我们自己没有能力选择,释迦牟尼佛慈悲,他老人家已经替后人说出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你自己不会选择,佛替你选择,佛灭度之后第一个一千年正法,认真持戒就能得定,就能开智慧。

像法时期是第二个一千年,人的根性不如过去,修戒律得不到定,不能开悟,佛就教给我们修禅定,禅定成就。

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佛灭度一千年,也就是正法过去,像法刚刚开始。

所以中国的禅风特盛,因为是佛的像法时期,禅的风气遍满全国,你看寺院都叫禅寺。

禅的法运也过去了,现在是末法,佛说末法时期,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行,能成功。

修其它法门难,你修禅能得定吗?能开悟吗?你学教,能大开圆解吗?你学密,你能得到三密相应吗?你能即身成佛吗?真正即身成佛,往生极乐世界就成佛。

所以选择净土宗,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是释迦牟尼佛指示的。

我们自己没有能力、没有智慧选择,听话,老实、听话、真干还行,这样的人是真实智慧,这一生当中能成就。

所以择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用得上。

今天我们择法,一定要想到不能专为自己,专门搞自私自利你就迷惑颠倒,你很容易选错法门。

你要把心胸扩大,起心动念要为这个地球上苦难众生着想,我用什么方法帮助他,要为正法久住着想。

佛是正法,儒也是正法,道也是正法,世界上许多这些大宗教都是正法,它要不是正法不能传这么久,不能拥有这么多的信徒。

每个国家地区他们祖宗传下来东西,你细细去学习、去研究,都是正法,为什么?与儒、与佛、与道,它都能贯通。

【打坐禅修与科学实证指导】关于觉知

【打坐禅修与科学实证指导】关于觉知

【打坐禅修与科学实证指导】关于觉知
觉知的问题是不需要练的,这个是我们天然就有。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思维的规律、思维的运作现象、基本的原理、演变的过程,理论上有一个准确无误的认识,认识之后,觉知才能发生作用,如果认识不了,你的觉知将会发生错误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需要觉知?
你觉知的时候是一定有目的的,如果你不认识原理,那么在觉知的同时会加入一些观念。

举例来说对于念头,我们往往认为念头不容易断,你整天就希望断念头,就像古人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也就是你整天都要想办法断念头,那么这种观念如果你认识不到原理,虽然你也在保持觉知,但你在觉知的同时你一定会在潜意识里面加入一个观念,就是断念头,你一定会加入这个观念的,所以你的觉知最终一定会出现问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觉知力,觉知力根本就不需要练,我们需要练的,需要了解的就是思维的运作规律,思维的演变规律,它的原理,了解原理之后,实证也就解决了。

所以关于觉知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这个问题我们已谈了很多很多次了,咱们一直谈这些原理,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觉知

觉知

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念头,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中而不自觉。

因此,正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觉性像猫,妄念、杂念像大老鼠。

如果你的觉性弱,那就像一只小猫,而且是生病的小猫。

此时对大老鼠是无可奈何的。

小猫的天性虽然不怕老鼠,会去抓老鼠,但小猫会给大老鼠拉着跑,解决不了问题。

因此,你现在所须要的是好好照顾这只小猫,不断喂食,使牠健康长大,不用去管大老鼠。

当猫长得强壮后,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

因此,你现在所要做的事,是不断的去喂这只小猫。

也就是说,你要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

在泰国的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吸血虫,会吸附到动物的身上。

那要怎么办呢?不懂诀窍的人,硬是想将它拔出,它就愈咬得紧,跟你奋斗,弄得两败俱伤。

懂得诀窍的聪明人,只要把混有烟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撒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无事。

懂得诀窍的,就这么简单。

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妄念、杂念、生气、沮丧、无聊感等等占据你的内心时,你不用跟它们搏斗,你只要放松身心,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把觉性提起来,不久,你就发现这些情绪、这些杂念都消失了。

这些妄念和情绪都像客人一样,有时来得久,有时去得快,不要把它们当作你自己,要快乐的迎接它们,快乐的欢送它们。

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虫一样。

有时恶客临门,更要耐心的练习,不要浮躁,恶客终究还是会离去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的。

对于妄念、杂念,我们不去压抑它们,也不跟着它们跑。

就像大老鼠,你去抓它,它会困兽犹斗,弄得两败俱伤,结果人被咬伤了,花瓶打碎了、电视打坏了、眼镜也跌破了。

有时这大老鼠还躲在洞里,对你「吱吱吱」的嘲笑呢!因此,我们不要直接去跟大老鼠搏斗,我们只要好好的将猫养大,让大猫自然的去处理大老鼠,这样才是一劳永逸的正确方式,以后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现在我们所急着要做的,就是把猫养大,也就是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使觉性持续如链子就对了。

日常生活中练习觉知的方法,简单实用

日常生活中练习觉知的方法,简单实用

日常生活中练习觉知的方法,简单实用
师兄们好!除了专门修行的时间外,日常生活中的觉知是最根本的。

最高的修行是“无修之修”,若仅有“无修”则可能同于“凡夫”,若执于“修”则是一种“二乘”,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

全部的生活内容都变成了修行,而修无修相,其核心就是你带着觉知全然地活在当下,每一件事情都变成了一场庆典。

但这是“果位”上的“一味”境界,一开始还是要借助某些“诀窍”来帮助自己进入觉知的状态。

有两个小窍门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觉知:
第一,将任何一件事情变成一种修法的“仪轨”。

做事情前提醒自己开始修法了,进入功态;然后有意识地去完成这一件工作,这本身就是修法的内容;事情结束后庆祝与回向,作为“收功”。

这样,任何一件事情也就是一种功法,比如洗脸时就是练“洗脸功”,吃饭时就是练“吃饭功”。

第二,生活中的三分钟冥想练习。

惠州公益禅茶共修
在散步时,读书时,工作时,休闲时,不拘时候,只要你记起来时,只要你有最简单的条件,你就可以闭上眼睛,把精神收回来,刹那停止你的头脑,回到“无分别而有意识”的觉知状态,或者修一个你平时修炼的特定法门,让你回到一种你曾经到达过的最佳的状态。

这种短暂的静心冥想不会占用你的时间,不会影响你的工作,但却可能在你心中播下觉悟的种子,且有助于你将修行的境界相续成片。

这两个窍门可以配合起来,比如你做一件工作前静心三分钟进入状态,工作结束后再静心三分钟收功。

这样,你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练功,定慧之力可以得到迅速的增长。

(文/戈國龍教授)。

找不到觉知怎么办?

找不到觉知怎么办?

找不到觉知怎么办?悉达经常遇到小伙伴说“我这里就是没有觉知,应该怎么办?”觉知,是悉达的总结,实际上小伙伴更喜欢说,我这里没有感觉,或者我不会控制这里。

这里面包括了两种感受,一方面是身体感受,我在发力或者觉得酸疼,另外一方面是用意识来控制身体,例如把胸腔推出去,激活前锯肌,控制肩胛骨。

对身体部位有感觉并且能用意识控制身体,总称为有觉知。

瑜伽习练可以看作是大脑与身体对话的试验场。

通过垫子上的各种姿势,大脑向身体发出指令,身体给出反馈。

这个指令和反馈过程动用的就是觉知。

体式练习启动觉知,相当于把潜意识中的身体动作习惯晒在了意识的照耀之下,而潜意识中的习惯动作,背后潜藏着很多自己都没发现的内容,包括我们之前的遗传、经历、创伤、饮食等等。

在瑜伽练习中,我们通过发掘身体动作习惯这个管道,让动作习惯背后的潜意识从深层浮现出来。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习惯并且接纳和改进时,我们同时也在接纳相应潜意识内容,减少这部分内容对我们意识的影响。

在哈他瑜伽理论中,瑜伽体式练习具备排毒和净化功效,很大部分应该是指的这个。

因此,在大脑和身体对话的试验场中,重要的是不把体式当成目的,不要在身体还没准备好时就硬把自己凹进体式当中去。

当我们忙着满足大脑“我做到了”的想法时,容易忽视身体的反馈信号,这个时候就会发现找不到觉知了。

尤其是当我们被某些体式卡住,练习无法突破的时候,保持觉知尤为重要。

为什么?因为我们被某些体式卡住,说明我们身体以往的动作习惯还不适应这个体式的要求。

我们后弯感到特别吃力,可能是因为日常脊柱默认处在向前屈曲的状态,而脊柱向前屈曲这个状态,来源于人类本能的坠落反应(当高处跌落时,为了保护喉咙和腹部,婴儿会本能向前卷曲身体),这个动作总是伴随着心理的恐惧和焦虑,因此我们后弯的练习,一方面要解决脊柱周围肌肉带来的紧张习惯,一方面也要消除心理层面带来恐惧和焦虑的潜意识。

当我们无法不经思索就完成某个动作时,其实是逼迫自己直面挫败的一面,这一面往往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身体和精神会面临双重不适,尤其在精神层面。

觉知的名词解释

觉知的名词解释

觉知的名词解释觉知是一种关于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的概念。

它源自于佛教哲学,被视为实现内在平静和精神成熟的关键要素。

觉知可以理解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和意识,以及对内心感受和思维过程的自我观察。

古代佛教倡导者认为,觉知是通向解脱的一条路径。

通过觉知,我们能够认识到人们常常陷入痛苦和危险的原因,从而在困厄中找到禅定与智慧。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觉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它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体验当下的时刻,并以不带有偏见和执着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决策。

觉知并非简单的意识驾驭。

它需要培养和实践。

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通过觉知训练,我们可以提高自我意识并以更健康的方式应对各种挑战。

觉知的实践主要包括关注内心感受、观察思维过程和感知周围环境等方面。

首先,觉知强调关注内心感受。

我们常常忽视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情感状态。

觉知教导我们在此刻的体验中停留,并用无批判的心态观察这些感受。

比如,当我们感到愤怒或焦虑时,觉知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这种情绪的产生并尝试理解其根源,进而以更冷静和明智的方式回应。

其次,觉知要求我们观察自己的思维过程。

我们的思维常常被情绪、偏见和习惯所驾驭,而觉知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这种驾驭。

通过觉知,我们能够注意到不必要的忧虑和负面自我评价,并尝试将注意力转移到更积极和建设性的思考上。

觉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避免过度批评和争议,从而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

最后,觉知要求我们注意周围环境。

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思维中,忽略了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

通过觉知,我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的体验,并提高对周围人和事的关注。

觉知也有助于我们感受到自然界和社会的美丽,从而培养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尽管觉知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但它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所处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和忙碌,我们常常忽略自我和他人的需要。

通过觉知的实践,我们有机会抵御这种忽略,并以更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方式生活。

觉知是一种超越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实践,它不受特定信仰或文化的限制。

觉、知、行三种能力与球形思维的运用

觉、知、行三种能力与球形思维的运用

觉、知、行三种能力与球形思维的运用文/菊韵觉、知、行三种能力的不同觉——意识成果、重灵、重察悟能力;定的层次,正精进、正念、正定知——智力成果、重脑、重分析能力;慧的层次,正见、正思维行——体力成果、重身、重实操能力;戒的层次,正语、正业、正命戒定慧都追求止恶行善,但不同的层次追求的内容亦不同,戒与慧追求的止恶行善是有所为而为的善,而定追求的是无所为而为的善。

知与行两种能力的一致与否、协调与否,会形成不同的行知模式,有重知弱行的,有重行弱知的,也有知行合一的。

当然,知行合一、互相促进是很多人追求的方向。

但对于觉这种能力,大家关注的则较少。

知行合一的两种状态如上,知行合一仅仅是知行模式中的一种,知行合一作为行知模式的一种,还可以根据有觉与非觉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有觉意识下的知行合一,是身心灵和谐平衡之后的一种自然状态,这种状态是自发的、非强求的,因而是愉悦而畅快的;另一种是在非觉意识下的知行合一,是脱离灵的引导下的身与心的纠结,前文中所说的身心纠结类型的人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知行合一的状态,这种知行合一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目标、一种标准,这种知行合一的实现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评判与比较、紧张与愧疚,因此注定这种知行合一的状态是纠结郁闷的,是不快乐的。

“觉察”与“内省”可以用这样两个动词来形容上述这两种状态,一个是“觉察”,用来形容第一种状态,觉察在于只是看着,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没有任何标准制约地观察,发现自己的知行模式,然后任其自由地发展,最终自发形成知行合一的状态;第二个是“内省”,用来形容第二种状态,内省在于不断地强调将自己现有的状态与理想中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尽人意,哪里还不够完美,哪里还需要改善,从而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调整,抛弃自己的自由换来认为中的知行合一状态。

因此,觉察是一种自由,一种洒脱,是自我的终结;内省是一种约束、一种限制,是自我的中心、是我执。

觉察培养的是一种敏锐力,能敏锐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并通过一些行为去影响、引导事物的发展方向;内省培养的是一种敏感度,能敏感地发现事物发展的现实状态与应然状态的差距,但却只能就事论事,于全盘大局无能为力。

如何训练觉知力(上)教学教材

如何训练觉知力(上)教学教材

如何训练觉知力(上)觉知力是佛法修行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觉知力被开发,正念与定力才能增长。

只有在稳定的正念照耀下,身心的实相才能显现,而这是断除烦恼的必由之路。

正文中提供的练习方法,目的是开发觉知力。

觉知是一种能力,而非知识;因此,你必须亲自操作,进行实际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

这些练习的意义在于,修行者首先需要发展出超越普通人所具有的觉知能力,以便在卓越的觉知力引领下,发展出完美的正念与定力。

我们知道,当觉知力强大、敏锐而稳定的时候,修行者的正念与定力才会稳步增长,而只有正念、定力与正知的完美结合,才可引发般若智慧——它是看清身心真相的最重要因素。

当身心实相显现的时候,烦恼即刻失去力量,从而萎缩,终将完全消失。

一、完全熟悉出息与入息1、对出息和入息观察纯熟的标志是,你可以很宁静地面对它;修行者平衡清晰地觉知出息与入息,觉知呼吸的长与短,粗与细等,而没有任何紧张感。

如果你在面对呼吸时,感觉到你想控制它,或很紧张,或不舒服,说明你对呼吸依然不是很熟悉;要在它上面花时间,直到你很熟悉它,就象老朋友一样;2、当你面对一呼一吸,你很平静,并对呼吸有贴近感,说明你的觉知力很好。

继续发展这种贴近感,通过对一呼一吸的觉知发展这种贴近感;3、如果你不能持续觉知,面对呼吸或其他事物时很容易疲劳,那么,你需要一些训练,以增长你的不急不缓的能力。

培养觉知力,最有效的方法是佛陀教导的如实了知:出息长时,你了知出息长;出息短时,你了知出息短;入息长时,你了知入息长;入息短时,你了知入息短;4、只有通过实际练习,觉知力才能被开发出来。

勤奋地训练是达成这项目标的唯一途径。

持续地觉知呼吸,细致地如实觉知呼吸的长与短,轻与重等,这是真实的修行。

保持练习,觉知力会逐渐增长。

二、把觉知力放在呼吸上1、如果你能勤奋地在呼吸上面练习,你会对它的长短、轻重有精细的了知。

当心情激动或惊恐时,气息会变粗;如果心理宁静,气息会平顺。

如果呼吸有所变化,你都能够觉知,那么,你的觉知能力会因此而得到加强;若你持续这项练习,对事物完全没有觉知的时间会很少;2、呼吸很顺畅时,觉知力也会相当敏锐。

如何接纳、觉知和改变自己?具体方法在这里

如何接纳、觉知和改变自己?具体方法在这里

如何接纳、觉知和改变自己?具体方法在这里1.什么是接纳自己?是你学会和自己相处,是你开始喜欢自己了,你甚至都开始喜欢自己的缺点了。

噢!原来这个身体是我选的,你就会觉得蛮爽的,你开始觉得自己那些不好的缺点看起来蛮可爱的。

悦纳自己后,自然而然的,你就有办法把喜乐吸引到你身边来。

接纳自己,就是坦诚地先做自己,且明白凡事是先予后取,先舍后得。

譬如你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先走出舒适圈,先舍弃舒适,每天运动,自然就有健康的身体。

而关于坦诚做自己,举个例子。

我会如实告诉我的朋友我为什么这次没有邀请你,当然这个有点难,但既然我的目标是做个坦诚的人,那么这就是我的功课,当我愿意承担结果,当我真的这么做了,喜悦随之而来,而且非常持久,比短暂的物欲快乐更让人心驰神往。

这就是丁元英说的:品行这个东西,今天缺个缝,明天裂个角,就离坍塌不远了。

2.如何接受自己?世界无限,除非你自我设限。

·好的假设能够把人框定在有宝藏的地方,让你找到生命的能量。

·会说话的人能让别人从框架中走出来,而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会给别人套上框架。

·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所作为,首先要跳出这些无形的框架。

·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

而影响一个人焦点的方法,就是设框。

吸引力法则,就是你设框的结果。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里讲的都是情绪烦躁,焦虑,批评等负面情绪。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人性的优点,因为起点都是基于善。

反观《人性的弱点》都是讲人的好,是不是值得深思?所以,当你痛苦,或自卑,或各种不如意,其实这都是你的优点啊接纳自己的任何就是爱自己。

(这就是接纳自己的底层逻辑,一定要明白:万物均有阴阳。

人无完人,好中有坏,坏中有好。

万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事都有正反两种解读,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由来。

譬如自卑也可以积极解读为:我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只要我不断练习,结果只会越来越好,不是吗?且自卑中暗藏善良,人一旦彻底接纳自己的自卑,就会发现别人再也无法用负面语言伤害自己了,正如文章《自卑其实是您的武器》)而这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就是理性。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四讲:觉知与觉醒*觉知是觉醒的基础每个人以自己相应的法门来修行时,多少都会感受到放松、寂静,这时很自然地会有觉察与观照的功夫,但是觉察观照浅的话,只是一种觉知,若深的话则可通达觉醒。

因此,觉知与觉醒仍有一段距离,但是觉醒的基础绝对是一种觉知,也就是我们常谈到的「活在当下」。

一个觉醒的人一定是活在当下,而其中内心的历程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很大的苦、很大的冲突,遭遇很大的困境,这些所谓的「苦」是从何而来?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因为命运不好、运气不好,环境不好、身体不好、健康不好、头脑不好、周围的人不好,所以我不好,把所有的问题都导向外在。

如果外在问题解决了,我就会变好,但事实是如此吗?这其中有很大的盲点,我们自己没有觉察、没有观照自己内心思想、情绪、欲望等,没有「觉知」,因此,在解决外在问题时往往就会纠缠不清,所以要觉知、觉察,有了觉知、觉察最后可导致「觉醒」。

*觉醒是在「当下」与「过去」无关觉知、觉察是一个人觉醒的开端,而这觉醒就在当下。

它不在书本或道场内,不在老师、朋友那里,也不在任何时间或地点上,不在外在而在我们的内心里。

当我们内心打开来时,我们就有觉醒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敞开,就无法觉醒。

什么情况是没有打开,简单的说就是当遇到问题时,我们立刻想到就是因为如何如何,不论那个理由是什么,我们就判断说这都是我命不好,这都是我的业障深重,这都是我小时候不用功,所有这些我们将它归之于外在的,这都是一种不觉察、不觉知,其实所有的困境都是在当下,与过去无关。

在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派,认为小时候的某一些事件留下的阴影,导致后来的心理的疾病,所以我们要以催眠的方式让他回到童年,唤起儿时的情景。

认为当时的情景是一个「结」,只要将这结松开,身心就能得到调适。

所以这派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每个分析都要回到过去找,但是真正发生作用不是在过去,是因为「领悟」,而领悟是「现在」,譬如说当你回到儿时的某一情景时,你忽然发现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了,这时你才能跳出来,要不然如果我们只是回忆过去伤心的事,过去的痛苦,无助于当下的觉醒。

觉知究竟是什么?(上)

觉知究竟是什么?(上)

觉知究竟是什么?(上)觉知究竟是什么?平梵/文1st觉知之迷整天挂在嘴上,不断言说和思索的,往往是我们最不懂、最迷惑的。

比如“爱”,比如“人生”,比如“觉知”。

圈里的人整天说:“觉知,觉知”、“保持觉知”“请把觉知放回身体上”,“觉知你的念头”,但觉知究竟是什么?有几个人真正认真地去问个究竟过?其实,对于觉知的误解和迷惑正是修行出现各种偏差和困境的根源所在。

这个问题不真正弄清楚,我们以觉知为名的种种所谓修行最后都成为遮蔽觉知的无明行动。

2nd觉知的概念在我们一起探讨什么是觉知之前,需要先说一下“觉知”这个词,这个词的含义。

觉知是佛法的术语。

佛法中常说:见、闻、嗅、尝、觉、知。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眼、耳、鼻、舌、身、意是六种感知发生的门户。

他们所对的色声香味触法,则是所感知到的对象。

而见闻嗅尝觉知这六项则概括了感知中的灵性。

生命之所以是生命,正是因为有这种灵性,有觉知。

为了叙述方便,佛法文献中有时只拿出“见闻觉知”四个来代表六个,或者拿出“觉”和“知”两个来代表所有六个。

而在佛法的文献中,对于见、闻、觉、知这些词,也有不同的用法。

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指所见、所闻、所觉、所知。

也就是感知到的对象,也就是色、声、味等。

另一种指见性、闻性、觉性、知性。

也就是让感知发生的性能,灵性。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是第二种,见性、闻性、觉性、知性。

简称觉知。

3rd觉知恒在要想真正了解觉知,需要分两个层面来探讨:觉知的作用,和觉知的本体。

什么是觉知的作用?觉知的作用无处不在:你的眼睛对上东西,就能看到它的颜色、形状。

声音碰到你的耳朵,就能听到这些声音。

你的鼻子吸入气体,就嗅到它的香臭。

你的舌头沾上食物,就能尝到它的味道。

东西碰到你的身体,你都能觉到这个触碰。

你在想什么,你心里知道这些想法。

这些就是觉知在发挥作用见色、听声、尝味,觉触,知念就是觉知的作用。

拿每天早上上班为例吧:听到闹钟的声音,或者被家人摇了一下,决定起床。

提升判断力的生活小妙招使用方法

提升判断力的生活小妙招使用方法

提升判断力的生活小妙招使用方法在现代社会,判断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做出各种决策。

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选择,我们往往容易陷入困惑和犹豫不决的状态。

因此,提升判断力成为了每个人关注的话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生活小妙招,帮助你提升判断力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一、保持冷静情绪是我们判断力的敌人之一。

当我们处于情绪激动或者焦虑的状态下,我们的判断力往往会受到影响。

因此,保持冷静是提升判断力的第一步。

当面对重要决策时,我们可以进行深呼吸,放松身心,冷静下来。

在冷静的心态下,我们能更好地分析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

二、多角度思考判断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维。

在做决策之前,我们需要多角度地思考,充分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考虑问题的利弊和可能的后果。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分析和总结过去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是提升判断力的宝贵资料。

我们可以回顾并总结过去的决策和结果,分析其中的成功和失败。

我们可以思考成功的决策背后的原因,也可以反思失败的决策中的教训。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些经验来指导未来的决策。

四、寻求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和视野。

在面对重要决策时,我们可以向身边的朋友、家人或者专业人士寻求意见和建议。

他们可能会给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帮助你更全面地看待问题。

然而,我们在征求他人意见时也需要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

五、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学习是提升判断力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课程或者与专业人士交流等方式来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

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专业能力,可以让我们更加有底气和自信地做出决策。

此外,我们还可以定期反思和总结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六、综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在做决策时,我们往往需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问答录|觉知的四个阶段

问答录|觉知的四个阶段

问答录|觉知的四个阶段问:课程讲的“如如不动”是真我,是本来,我体验过,但时间不长,又找不着了,怎么样才能时时刻刻在“本心”上呢?答: 别找,它不在你起心动念处。

你只需静下来就好了,别着急,着急也急不到。

慢下来,静下来,无念就是。

问:您好!这个自我有时很裸露,有时很会隐藏,甚至还未来得及觉察就已经跑在前面言语了和行动了,在日常生活中是要不断地觉察明了自我吗?是要保持“觉知”,不断地练习自我退后或退出吗?感恩。

答: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不知不觉。

第二阶段,后知后觉。

第三阶段,当知当觉。

第四阶段,先知先觉。

我们大部分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度过的。

当认识这份“觉知”后就会产生后知后觉的过程,往往是事情做过了,觉得做的不妥,产生后悔或产生纠结。

这个阶段是我们比较容易放弃的阶段,总是在做过了以后才想起来,容易自我否定。

其实这也是最好的阶段,是不断提升的机会,是不断认识自己的时候。

不断地回家,回家的路自然就会熟悉。

问:您好,我们生命本质意义是什么?真我是如如不动,智慧是怎么生出的?答:真我是个啥怪物?真里面没有这个“我”,这个“我”只是个方便说而已。

意义又是个啥?活着需要啥意义?意义都是头脑的定义产生的,意义本来是不存在的。

智慧不是来自于头脑的认知,是自然的流经。

问:您好!当我感觉头脑在想问题时,觉察到会提醒回来,回到心上来。

没实践、没做的事都是妄念,回到心上来。

这样做逃避吗?是不敢直面念头吗?答:回来就好了呀,评判个啥?问:置之不理是逃避还是面对?还有他们天天说的直面,这个直面是置之不理,为所当为吗?答:置之不理针对的是念头,对念头的置之不理。

不敢面对发生才是逃避。

“看见—接受—觉知”的实践方法

“看见—接受—觉知”的实践方法

“看见—接受—觉知”的实践方法
老子描述的“四将欲”和“四必固”也是为了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会出现这些不合道的行为。

那么,怎么做才能摆脱不道呢?是指责自己吗?不!我们的心不喜欢被指责!那要如何纠正自我不道的问题呢?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个“看见——接受——觉知”的实践方法:
第一,当我想固执己见时,我会看见,然后提醒自己:“哦,我在固执己见,我希望别人服从我。


第二,当我正自以为是时,我会看见,然后提醒自己:“哦,我在自以为是,我希望别人认同我。


第三,当我正洋洋得意或自我夸耀时,我会看见,然后提醒自己:“哦,我在洋洋得意、我在自我夸耀,我希望别人赞美我。


第四,当我正自高自大或自我矜持时,我会看见,然后提醒自己:“哦,我在自高自大、我在自我矜持,我希望别人仰望我。


觉知,就是解决自我不道的实践方法。

我们只是练习“看见”就可以了,不做评判,也不用刻意停止行为,只是“看见”,而不用让“看见”做任何事情。

如果看见以后,行为还在继续,我们就看着自己继续这么做,就这么简单。

因此,解决自我不道行为的三步曲就是:看见——接受——觉知。

再强调一下,我们只练习“看见”,而不做评判。

这个方法看似平凡,但你如果持之以恒地不断领悟、不断“看见——接受——觉知”以后,当时过境迁的某一天,您可以再回头看看:自己身上的不道行为还有多少?。

一念觉法13用觉知照见念头

一念觉法13用觉知照见念头

一念觉法13用觉知照见念头在修行之中,要非常注意用你的觉知观照你的念头,时刻不停的那样做。

这就是用你的自性佛来度你的自性众生。

修行的要点是自度。

心外没有佛,心外也没有众生,因此,一切修行的实质都是自度自己。

如何自度?用你的觉知照见你的念头,以你的智慧把你的烦恼转化成菩提。

时刻用你的觉知照看着你的念头,就像母亲的心时刻照看着她的小孩一样,或像黑夜中拿着手电筒为孩子照路的父亲。

这样做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自性自度”的意旨,这样做就是佛陀所说的“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修行时刻不能离开觉知和念头,否则都是邪门外道盲修瞎炼。

无论什么修行,只要修持“觉知”,修行就在正道之上;只要不忘观察“念头”,行走就没有选错对象。

在修行之中,把“觉知”贯穿修行的始终,时刻注意观看念头,此是正道修行,是脱离无明,过上自由喜悦生活的最直接、最正确法门。

用觉知观照念头,最终是为了创造一个“觉”和“念”之间的间隙。

只有当觉和念头有一定“间隙”的时候,你才能够观照它,你才不会被它无明的拉着乱跑。

当有一天念头从觉知中脱落,突然间你找不到了念头,然后你看到了念头存在以外的心的存在——这是你“看见”自己本来面目的时刻。

有人叫它开悟,有人叫它见性,但不管怎么说,他们“看见”到了相同的东西:那心的本来之样,那虚空,那纯粹的觉,那不知不灭的东西。

——那就是见到本来面目。

见到本来面目是基于增加“觉”的能力,创造“觉”和“念”之间的间隙——直到那“间隙”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到某一时刻,念头脱落了,念头不见了,只有觉存在。

那便是修行求道之人激动人心的时刻,开悟见到本来面目的时刻。

观察念头,注意觉和那念头之间的“间隙”。

在开始你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根本没有间隙,甚至还在不觉中念头出来把你拉跑了,但不要紧,随着训练的加深,那间隙出现、越来越长……直到脱落,直至开悟。

修行觉知,观察念头,注意要在“觉”上,而不是“念”上。

如果你在觉上,即是佛;在念上,即是众生。

提升觉知能力自我觉醒自我沟通的方法

提升觉知能力自我觉醒自我沟通的方法

提升觉知能力自我觉醒自我沟通的方法提升觉知能力自我觉醒、自我沟通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每一刻,从人、事、事。

作为交流的主题,把每一个生活事件的发生作为我们自己的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现象唤醒我们自己,与我们自己交流,从而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

这十八条当中的每一句指令都要重复问自己,不断地问,直到内心的答案涌现,从自己生活当中的每一件事自问自答,让每一个升起的事件当作升起的镜子一般,来反观自我,内观自己并从中得到领悟及智慧。

当每一件事情都能让自己觉照到自己的问题时,那么就能洞察到深层的智慧,运用这份智慧,许多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十八条自我觉醒之道所带给你真正的目的。

当一切都可以自己看到的时候自己的问题时这样你就能洞察到深层的智慧1当我批评别人的时候我深层的了知对方就是[我];其实[我]是在指责批评[我]自己。

重复的告诉自己;她(他)就是[我]。

不断重复的告诉自己,对方就是[我]再三问自己:[从这当中我看到了我自己什么过失?][我意识到了我的感受?][我领悟到我自己在批评什么?指责什么?]从中,我会意识到我只是急于引导别人看到别人的污点,最好不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原来我在责怪别人的同时也在责怪自己!2当别人批评我和责备我的时候我深层地感受对方的愤怒与心念谦虚地告诉自己:[千万不要试图去证明谁对谁错]不断告诉自己:[不要去证明对与错]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敞开心扉,软化我们的心,融入彼此的心。

同理心理解彼此的愤怒和对恐惧的无知,以更大的同情心和谦逊面对彼此的指责。

3当我和别人讨价还价,从不屈服先让那个爱计较的自我抽离出来后,去看看两方的行为?再看看如此的行为后果将会如何!一个结果是你[赢]了,得到比较多。

在此结果下你能否洞察到:其实是你输了!因为日后你将会失去更多。

另一个结果是你[撤退]并失去一些。

在这个结果下,你能洞察到:事实上,你赢了!因为在未来,你会得到更多。

在一得一失的情况下,能否更宏观的观测到这个物质宇宙其实一切都是平衡的,得与失永远相等,因此短暂的获得将导致日后永远的失去。

什么是觉知

什么是觉知

什么是觉知觉知是向内看,觉知身与心就是观察内在的规律,在觉知之处就有明明了了的智慧生起。

从觉知入手,对身心诸项保持有意识地观察,可以使人远离嘈杂的自我心理以及对它的认同。

当心理放松时,觉知会非常有力,在你清晰细致的觉知之下,内在的有些规律就清晰起来了。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自己正在使用内在的意念,人们向外看惯了,不会向内看,其实内在的意识很重要。

当你闭上双眼,自己内在的交通川流不息,它们是由念头、情绪、想象交织而成的。

各式各样的发生开始了,外在世界所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地在你的内在世界发生,而你只是一个观照者。

就象看戏一样,你只是观察者,而并不干预舞台上的演员,他们上演什么你就看什么。

一旦你能放下成见,进行纯然地观看,喜悦就出现了,多数人未能体会过这方面的巨大喜悦。

如果你曾体会过,你会想更加深入地向内进行观照。

向内觉知也可以提升心的灵敏度,心在不断地追寻中耗费了大量的能量,使心疲惫与迟钝,只有通过无分别地观察,停止无谓的追求,心才能回到当下。

不断地调整、更改与追求,迎合自己或他人的期望,造成心的敏锐度与觉知力的欠缺。

重心应该放在觉知上,多数人不能觉知是因为心的重心总是放在调整和更改自己,迎合他人,积极地制造自己所喜欢的氛围。

其实,无需过份地迎合,保持在当下,这是明智的行为,觉知力的上升是一个人进步的标志,但人们总是放弃它而寻找知识上的积累。

不必一定要采取某种坐姿,只要闭上眼睛,不再东张西望,就可以省去很多的心力。

然后,稍做沉静,觉察就会自然地开始,内在觉知并不困难。

逐渐地,随着觉知的成长,心开始改变,从没有觉知到觉知,从觉知中发现了心念,并从心念中得到了解脱——摆脱心念的纠缠。

觉知的目的不是要停止思维,禅修的觉知只是“看”思维,当你看时,它们的影响力下降。

以前你在无意识下受它的束缚,你并不知道,现在,在觉知的情形下你只是对它有意识,这方面的功夫积累多了,最大的益处是心念对你的影响力下降,心念在你的心上发生时也轻快了很多,这一步步地引领你来到佛智的奥秘之门。

什么是觉知?

什么是觉知?

什么是觉知?瑜伽中经常说的觉知包含了两种感受:一方面是身体感受,我在发力或者觉得酸疼,另一方面是用意识来控制身体,例如控制肩胛骨,把胸腔推出去。

对身体部位有感觉并且能用意识控制身体,总称之为觉知,需要不断不断的重复练习提升觉知力。

瑜伽是内观,是平衡,是觉知当下的身体。

通过不断的练习觉知到休息式是收获瑜伽果实的一个很重要的体式,最好放在地面上练习,也就是垫子上的你直接与大地接触,因为此时的休息式练习你才能很容易把自己融进大地中,休息式如果长时间的练习达到极致的放松,会觉知到自己在不断的往下沉,最后感觉就像和大地融合在一起了。

瑜伽体式的练习培养我们觉知身体内在和外在的敏锐度,也会让我们觉知生活中的事物,比如觉知面前的食物,是宇宙、大地和天空的礼物,许多元素汇聚在一起,当中包括雨水、阳光、土地、空气以及慈爱。

透过这些食物,我们觉察到整个宇宙在支持我们的生命,感恩的去看待滋养和成就我们的一切,珍惜和把握当下!瑜伽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帮助我们提升觉知力,无论是扫地、打羽毛球、走路、吃饭等等,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觉知!吃饭,饭在嘴巴里咀嚼,觉知你的牙齿和食物碰撞的过程,然后食物的汁水遍布整个口腔,觉知食物的味道你发现不用吃很多,而且肚子会很饱,不会吃到撑!觉知是一盏灯,有觉知,心会带领你选择,有觉知,便会进行反思,多角度看问题,有觉知,不会被情绪牵着跑,会养出行动力和自控力!瑜伽给了我们提升觉知力一个很好的方式,刚开始练习瑜伽,就需要在基础体式中反复练习去培养对身体的觉知。

如果当你在一个体式中,无论如何都找不到觉知时,那就将体式退阶去练习,做更简单的体式,越简单的体式越能体会到精微的觉知。

比如在上犬式中找不到胸腔推出去的觉知为例,找不到就退阶到眼镜蛇式,再找不到,可以双手离地,只让胸腔抬起来一点点,体会背部肌肉如何发力的,肩胛骨是如何发力的,呼吸对这个体式有如何影响,做完这样的体式,身体有什么感受?通过练习瑜伽,可以让我们的觉知力快速提高,觉知用于我们的生活,能够让我们对自己,对外界都有更清醒客观的认识,觉知提高后就会有悟性,任何信息都能转化成有用的思考!长期不间断的练习去慢慢培养身体的觉知,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对生活的觉知!成长过程中,觉知力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我们只有觉知到自己怎么了,才有机会转变自己的处境!如何提升觉知力?首先把注意力从当下开始,而我们练瑜伽也是关注当下的一呼一吸带来的身体感受,让注意力放在自己之外的一个视角,站在旁观者的一个视角观察自己的头脑,观察自己的身体,或者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心轮,胸腔正中间的位置,与自己的呼吸待在一起,看着大脑中的念头、评判、焦虑和信念等等,心中告诉自己我接纳,不抗拒,不跟随,当有觉知不跟随头脑的念头跑了,头脑中的念头就会飘走,不会留痕迹,也不会把你带到负面能量当中。

学会觉知感受——从自己的身体去体验自然法则

学会觉知感受——从自己的身体去体验自然法则

学会觉知感受——从自己的身体去体验自然法则佛陀的教导是一个体系完整的教学,籍着开展对自己的了解而净化自己。

体认到自己的实相,便能消弭因不当的理解而引生的错误行为及不快,让我们依循实相来行事,过着丰饶、积极而快乐的生活。

佛陀在《念住经》中,指出一种透过观察自身,培养出了解自己的实践方法,这就是内观法。

观察自己的实相,立刻会发现:我们平时提到的“自己”有身心俩个层面,我们必须学习从生理、心理(身和心)俩个层面来观察。

但要如何确实地体验到身和心的实相呢?接受别人的解说或理智的知识是不够的,这些或许可以在我们进行“自我探索”时作为参考,但是实际地进行内在的探索及体验自身的实相还是必须靠自己。

我们依赖感受来体验身体的实相,也就是以产生在身体上感受来感觉身体的存在。

尽管闭上双眼,我们仍知道有手,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的存在,因为我们能感受到它们。

就像一本书,有外在的形式、有内在的内容一样,我们身体结构也有外在身体的客观实相,以及内在感受的主观实相。

我们研读书中所有的文字以了解内容,同样的,我们透过感受来感觉身体。

如果没有觉知到感受的存在,那就无从了解身体的结构;这俩者是不可分的。

同样的,心理结构也可分为形式和内容二部分;心(citta)和法。

此处的法,是指任何心上所产生的贪头、情绪、记忆、希望、恐惧等心理内涵。

就如身体和感受实际是无法分割的一样,离开了法(心的内涵),也就无法观察心;心和法是紧紧相连,彼此互相影响的。

在佛陀的教导中,这一关键性的发现极具意义。

佛陀说:心上只要有任何念头生起,必定就有感受伴随而生。

因此,观察感受其实是了解个人身心整体的最佳方法。

我们可以从下列四个方向去了解每一个人;生理方面的身体和感受,心理方面的心和法(心的内涵)。

这四个面向既是《念住经》的四大部分,也既是观察个人现象的四项有利切入点。

要完整地探索,每一个面向都必须实地体验,而每一个面向都可以籍着观察感受来体验。

因此,佛陀特别强调觉知“感受”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1122回答学员问题:择法觉知的运用(静坐一下,因为我刚才的资料夹在另外一本,带错本,那现在去拿)你们给我的功课,我都在做你们给我的练习题。

好。

我们准备开始。

各位同修,大家好!师父好!我们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好!好!晚上来跟大家回答一些你们所提出的问题,还有包括上一次,上个月你们所提的问题,如果我还没有回答的,你们可以再提出来。

从昨天开始,每天下午都有分批跟我们的专修班的学员,长期专修班的学员,都有分批跟大家来做一些面对面的小参互动。

很多学员都有非常好的体会跟成长,这是很好的现象,表示大家真的很珍惜,很用功。

好,那再跟大家分享一点的是,有一位学员提到,他本身有,患有,就是有皮肤病,好几年的皮肤病,那他所患的是所谓的牛皮癣。

牛皮癣是在皮肤病里边算很顽固,不容易治疗的一种疾病,跟免疫系统功能也都有关,那他已经好几年,也困扰好几年了。

那就他来这里参加专修班的这一个月,他认真的闻思,加上净化,身心灵的放松、调整、净化。

他今天讲出一个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全身好几个地方的那些皮肤病牛皮癣都消失了,皮肤都恢复健康了。

一个月,这一个月的专修班就让他逐渐的蜕变。

这是事实啊,骗不了的,他自己的亲身的历练经验。

好几年的皮肤病就在这一个月,因为进行实质身心灵的净化,就这样不药而愈。

还有一位八岁的小弟弟,他也跟大家一起参加专修班。

当然,他有他,小孩子嘛,有时候会有比较好动,活泼好动的一面,对大家也多少会有一点一点点的这些干扰,但我们也希望他能够尽量来跟大家的运作能够配合。

不过这位小孩子,他呈现出是很多异于一般小孩子的这样的情况,他本身真的有很多可取的地方。

只是如果大人不了解他的特殊性,会用大人的标准眼光去要求他,结果让这个小孩子的才能潜能,他的才华没办法发挥出来。

他以前就是这样,过得不快乐,因为他的思维,他的习性、运作,一般人都觉得这个小孩子傻傻的,怎么都不跟人争,不跟人抢。

别人打他,他也不会跟人家还手,也不会打架。

但是他的个性很温和,他的思维跟一般大人又不太一样,跟一般小孩子又不太一样,所以总是别人对他觉得格格不入,认为他是一个怪异的小孩子。

但是当他来这里来参加我们的专修班,他却在快乐中不断地成长。

快乐中不断地成长。

他的潜能也不断地这样陆续在开发,发挥出来。

那他也画了很多他的图画,他心里想的,然后他把它画出来,很多真的是,呈现出小孩子那种天真活泼可爱。

那常常画出来他是个快乐的小孩子,画出那一种快乐的那一种情境出来。

所以真的就是我们给小孩子有适当良好的成长空间的话,小孩子他会在快乐中成长,而且他的良心本性更容易自然的流露出来,比较不会被压抑被扭曲。

只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禅修是针对成人设计的这个禅修,我们的作息各方面都是针对成人设计,所以对小孩子来讲,有些方面是还是他们不太能够适应。

我想说真的小孩子他们有很多可取之处,那如果让小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就让他接触正知正见的这些正法;就让他接受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教育,打开心胸度量;就让他能够拓展视野的话。

那这个小孩子他在成长的过程,他不但会很快乐,而且真的他的心灵不会被压抑,不会扭曲,不会被染污,所以反而他的智慧容易开启出来。

所以我们也希望大家好好地下功夫,一段期间的专修之后,也许明年我们可以看因缘,另外开一班小孩子,或是亲子成长营,让大人跟小孩子一起来学习。

或是青少年的学佛成长营,心灵成长营,让儿童让青少年他们可以在成长的过程就可以听闻到这些正确的人生观,宏观的心理。

这个我们大家再来,一方面大家好好地用功,然后我们再来酝酿更好的因缘,协助更多有需要的小孩子,让他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把他们生命的潜能都能够发挥出来。

好,现在回答大家所提出来的问题。

有学员提到。

现在网路也都有在直接联播嘛,好,网络的学员大家好。

他们遍布各省,真的范围很广泛。

好,我们现在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有人问到: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其中的选择和择法觉支的选择,择法,主要区别在哪里。

前者是扩充自我,后者是损已利人,对吗?不是的,后边这样的界定是不对的。

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这时候佛陀所提出的这一种历劫求选择,这一种选择呢,会让你落入无边无际的苦海。

所以这一种选择是不好的选择。

那在七觉支里面,佛陀有强调择法觉支的重要,那这两种有什么区别呢?就好象说禅宗会讲到要来到无分别,无分别,但是佛陀明明却跟我们提到你要有择法能力。

那这两者,如果你搞不清楚的话,你就会继续处在无明的混,打混仗之中。

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需要的选择,什么是我们要放下要超越的选择。

所以这就是闻法很重要,你要有正知正见,你才不会误用才不会错用。

好,那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这一种选择佛陀希望我们要放下要超越。

为什么这一种选择要放下要超越呢。

因为这是从自我的好恶去界定,这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去制造分裂,制造对立,然后用自我界定一个他所认为的正确的、对的、好的。

从这个自我所界定的是非好坏善恶的这种框框,从这里出发去界定一切,所以他就会变成顺我则是逆我则非。

那他不知道他在制造许多的颠倒梦想,因为很多的界定是错误的他不知道。

自我它是看不清实相的,自我也不愿意去接受完整的实相,自我它只是想看符合它的框框标准的这个范围,如果超出他所界定的范围之外的,它就觉得那是错的,那是不对的。

包括本来不应该有这些我慢啊,不应该有那些自卑啊,本来不应该有这些身见啊。

但是自我他就是不甘寂寞,不甘于与众生平等。

宇宙的实相是我们跟一切众生平等,但是自我它就是不甘心。

我怎么可以跟一般人平等呢,我要异常,我要异于一般人,我要高别人一等啊,这样才能够显现出我的存在,我的重要啊。

所以自我他就是要从平等的世界要创造不平等,从一体的世界他就是要把它分离出来,然后制造二元的对立。

那因为自我所运作的跟宇宙的实相,真理实相是背道而驰。

所以你不知道,自我它越是在那里分裂啦、分辨啦、选择啦,强化那个自我它是怎么样历害,怎么样正确。

他不知道它是在制造越多的冲突界线对立,它不知道。

但是不因为你不知道就没有因果,因为你在制造冲突对立,那个后面的苦果一定跟着来。

所以你这个自我越历害,你后边的苦果,苦的果实啊就越多;所以会导致你会一直在苦海里面浮沉。

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有时候你会尝到一些甜头,但是那个甜头背后带来的就是痛苦。

有时候你会感受到哦我好象成功了,我得到我所要的。

但是没多久那个痛苦、失落、挫折、失败就跟着来。

所以这就是佛陀所提到的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

我们要放下,我们要超越这一种无明颠倒梦想的选择,要超越这一种二元对立的分别。

讲到这里,你们可以了解吗?这样可以知道喔。

好,那佛陀希望我们建立起的就是要有择法能力,这也是一种选择。

但是如果你本来就是一个清清净净的圣者、圣人,你没有那些忧悲恼苦的话,当然你也不会去制造二元对立,你也不必要来修,你也不必有所选择。

这样大家可以了解哦。

问题就是在于一般众生就是有很多的无明,处在很多的错误的观念知见,或是很多不正确的观念知见,包括错误的判断、审判都不知道。

所以如果你继续处在无明的情况之下,你就继续在一半对一半错,似是而非的世界里面,或是以假为真,积非成是的世界里面,在那里运作你不知道。

因为你没有正确的智慧,你没有正确的分别心,所以你分辨不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正确的对错好坏你没有办法分辨,你所分辨的是用错误的观念知见用自我去界定的。

那佛陀要我们,你要从这个迷糊障之中,从这个无明之中你要渐渐地醒过来,你要慢慢地开启智慧,要有正确的分别,什么是可以帮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的?什么是可以帮助我们解脱的?如果你没有这些分别能力的话,这个是,就是你就继续在无明的苦海里边浮沉。

所以那你要清楚了解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什么是梦幻;什么是实相;什么是假;什么是真。

如果你没有智慧去选择去分辨的话,那你都是继续活在颠倒梦想。

所以佛陀是希望大家要静下来,要开发明觉,然后要有智慧去分辨,你要懂得去选择。

那至于选择依据什么标准呢?就是我们可以参考从古至今那些历史上,曾经在人类示现过的高等智慧者,他们的智慧。

佛陀他会讲出让我们参考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什么是世间的八正道?什么是出世间的八正道?什么是导向苦海?什么是导向解脱?这些智慧者他们会告诉我们,让我们去分辨。

那至于是真是假,你就是要听闻之后,然后回到你的清净良心智慧来分辨,来正思维,这个过程都是需要有选择的能力,要有分辨的能力。

如果你没有的话,你找不到真正的出离苦海的解脱道。

所以这就是要有择法能力,如果你没有择法能力,什么是方便法你也不知道,什么是究竟法你不清楚。

所以你很多的时间都是在方便法上面绕你也不知道;你以方便为究竟你也不知道;执著在那些幻相上面,执著在那些表相仪轨,你也不知道。

所以这个就是一样是处在无明情况之下。

那佛教、佛陀是希望我们要开启智慧。

那你要迈向究竟的解脱,你真的当下你就要学习科学家的这种求真求证的精神。

那这一种求真求证,里面就是要有选择的能力呀,要有分辨能力呀,然后我们还不清楚的,我们透过很客观地去实验、去检验、去求证。

所以我们要加强的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走向正确解脱之路的择法觉支。

如果你这个择法能力没有出来,大多数的修行人,大多数的宗教信徒,你都会处在信仰的层次,会处在信仰的层次或是迷信的层次。

那你有择法能力你就会走上智慧型的佛法,你就能够真的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开启智慧,所以我们要的是要有逐渐迈向解脱的这一种择法能力。

这样这两者的区别你们了解了哈?好,再来有人提到,因为他听到外面有人说修解脱道的是刻舟求剑,能回家吗?我想我们无诤啦,空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一条解脱之路。

那我们真的不想跟众生争什么,落入那些见诤。

你相应你觉得好,你就拿去用。

你不相应,你就放下。

那如果你不相应你又要批评,要批判,那我们也随众生的因缘。

因为那是他自己在阻断自己的解脱之路。

那对空海是无所得无所失。

所以我们不要去见诤。

那至于解脱之路能回家吗?这是佛陀他们所走过的路啊,而且这一条路,你要透过你本身去一步一脚印地去实验去实践,用你本身来证明,你没有去实践的话,我再怎么样保证那都没用。

你去做了,你去实验了,你就知道。

有的人他会讲大话,说我们要怎么样快速呀,我们要怎么样果地起修呀,我们这才是什么最高最快,我们都尊重。

因为很多法门我都学过,那我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一步一脚印,这是一条诸佛菩萨他们走过的解脱之路,我是把它呈现出来跟大家分享,就这样。

这里有学员提到,师父说打坐时进入空无边,听无声之声,听了之后发觉不是毫无声音的寂静。

而是每次都听到有声音,好像是轻微的耳鸣,不知这种现象是否正常。

在这个听无声的过程,听到这种声音是正常。

因为那是表示你的听的,能够听到更微细的声音,但是这种微细的声音还不是真正空的无声之声,无声就是无声,那个微细的声音还是一种声音,只是说就象有些比较高的频率,有些比较微细的频率,有些比较高的波,有些比较微细的波,就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