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人教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测试试题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汉代班固在《白虎通义》中曾这样记载神农发明农业:“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同时,汉代的很多画像石也有类似的内容(如下图)。
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A.神农教民劳作的观念在汉代比较盛行B.中国古代农业是人民群众发明的C.文献与考古结合证明了神农确有其人D.汉代的农业生产仍然以耜耕为主2.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3.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
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
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
这一现象表明()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4.史料记载,清乾隆以后在外来商船的刺激下,四川省在稻米等传统粮食优势作物之外,形成了棉、桑、蔗、茶、果等专业种植区,甚至一些府县多种植烟草,“邑人业烟草者甚多,良田熟地种之殆遍”屡见不鲜。
这一现象表明()A.清朝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C.经济作物获利大于粮食作物 D.商品生产结构变化受市场影响5.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
……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
这说明()A.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C.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D.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6.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宋代大中祥符九年采纳广州知州的建议,“海外蕃国贡方物至广州者,自今犀象、珠贝、搡香、异宝听赍赴阙。
其余辇载重物,望令悉纳州帑,估值闻奏。
非贡奉物,悉收其税算。
”并且限制外国使团人数。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A.限制对外政治交往 B.鼓励民间贸易C.减少朝贡贸易损耗 D.实行海禁政策2.古代中国的各种手工业形态中,出现最早的是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3.下列现象与下图中“市”的发展不符的是A.“市”突破时空限制 B.“市”有庙会集市C.“市”出现繁荣的商业街 D.“市”始设专门管理机构4.《吕氏春秋·上农》曰:“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於农……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功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注:家产多之意),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
这主要体现了A.藏富于民的思想开始出现 B.国家推行重农政策的目的C.农耕统治者宣扬安土重迁 D.古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5.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赵匡胤认为“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歌儿舞女以享天年”;赵光义也号为“令两制议政,丰之术”;神宗时也“尤先理财”,令众“政事之先理财为急”。
由此可知,当时的政策导向是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重视商业 D.重义轻利6.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A.土地买卖现象严重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7.有人说“七世纪(中国)是一个崇尚外来物品的时代”。
贩运这些物品的主要是A.基督徒B.佛教徒C.遣唐使D.粟特人8.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也是生产经验丰富的表现。
精耕细作①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②是科技进步的体现③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⑤关注水热资源利用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9.《齐民要术》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须加粪粪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频种。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1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
14.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康熙雍正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
土地价格(每亩)
4到5两
50两
稻米价格(每升)
6到7文
30到40文
布匹价格(每丈)
30到40文
100到200文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1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中心已经南移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3.《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
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C.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4.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与洛阳以山为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建都的天然优势。
五代时期,除后唐定都洛阳以显示自己跟唐王朝特殊渊源之外,其余各朝均定都开封,此后也不再有建都关中的朝代。
根据材料,影响首都地理位置变迁的原因主要来自( )A.军事方面B.政治方面C.经济方面D.王朝的建立者5.明朝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评点天下富豪,以家产50万两白银的最低标准,共列出17位“首等富豪”,其中10位拥有纯正的官员身份,包括内阁大臣、宗室成员、都督、太监和土司等。
晋商、徽商等则分享其余的7席。
据此推知,当时A.商帮崛起受到社会关注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吏治败坏危及封建统治6.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人富豪榜。
这表明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7.合肥为今安徽省省会。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
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集体协作D.农耕为主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A.夏朝B.西汉C.宋朝D.清朝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
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此组织管理模式()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
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
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
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
”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B.晋商财力雄厚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以上数字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A.手工业经济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C.妇女地位提高D.商品经济发达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青铜农业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隋唐时期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庄园经济D.个体经济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A.新石器时代B.夏朝C.商周时代D.春秋战国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A.灌钢法的发明B.鎏金技术的发明C.水排的发明D.镶嵌技术的发明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A.战国B.西汉C.东汉D.唐朝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A.白瓷B.青瓷C.青花瓷D.五彩瓷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A.苏州、杭州B.松江C.宁波D.南京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清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A.春秋战国B. 两汉时期C.唐朝D.宋代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A.自然经济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C.资本主义经济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A.明太祖B.明成祖C.清雍正帝D.清康熙帝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
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
这反映出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B.订制瓷器是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A.夜市 B.草市 C.都会 D.会馆3.“闭关锁国”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A.造成了外贸逆差B.阻碍了中国商品出口C.阻碍了外国商品进口D.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4.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6.“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A.依然沿袭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B.正确处理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C.这种思想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D.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成长7.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
其在此描绘了A.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 B.唐洛阳市场监管状况C.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 D.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8.明朝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选择题1.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卜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协田”。
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耕作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2.“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自给自足3.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
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5.董谓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 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6.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于( )A.春秋 B.秦朝 C.西汉 D.战国7.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B.制瓷C.耕种D.冶铁8. 北宋有诗曰:“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含答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检测题一、单选题1.春秋楚国相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达到“灌田万顷”规模;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运河——邗沟,首次沟通长江和淮河。
材料体现了A.封建政府发挥国家公共职能的作用B.服务于兼并战争统一国家的需要C.有助于江淮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D.为地主阶级掌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象征之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我们浙江是中国的瓷器大省,唐宋以来涌现出名窑无数,下列属于浙江的名窑有①钧窑②邢窑③越窑④龙泉窑⑤铜官窑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⑤3.《晋书·食货志》载:“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金属货币职能萎缩 B.战乱导致经济衰落C.货币流通领域混乱 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4.明清时期,一代代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东进苏杭无锡,南达湘、蜀、云、贵、川,往来京、晋、冀、鲁、豫间,远涉西北、东三省,甚至扬帆入海与日本进行贸易,使“无徽不成镇”叫遍天下。
这说明这一时期①政府放弃了歧视商人的政策②商业市镇兴起,城镇经济繁荣③私营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5.下列图片所示之物,属于播种工具的是A. B. C. D.6.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田产的唯一途径B.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C.宋朝土地兼并现象的频繁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收入7.清代画家郑板桥自订《润格》云:“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凡送礼物、食物,就不如白银为妙。
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世。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郑板桥的作品有A.体现怀才不遇的苦闷B.隐晦抨击官场腐败C.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D.蕴含文人画的衰败8.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政策的是A.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B.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C.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D.宋代出现榜下捉婿的风气9.《浙江通志》等记载:明万历时嘉善县“纺织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业……男妇或通宵不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位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出土的随葬品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了商代手工业制造水平。
下列文物应该出土于该墓葬的是()A. AB. BC. CD. D2.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年间为2.2亩,清康熙年间为1.5亩。
尽管明清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很多徽州村落却走向鼎盛。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成为交通枢纽3.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坊市界限被打破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商品经济的繁荣4.个体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对这一经济形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B.个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个体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很不稳定D.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5.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政策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6.《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
恶金(指铁)以铸锄、斤,试诸壤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齐国以铁器做农具B.齐国手工业发达C.铁器最早用作农具D.农业的精耕细作7.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下列各项符合唐代手工业状况的是()A.冶铁业开始使用灌钢法B.出现需要多人操作的花楼机C.丝织品吸收花鸟画风格D.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8.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籍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商挂着官职继续从事商业活动(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其实并没有实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
”由材料推断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2、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5、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农民生活艰难困苦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6、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
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晚期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7、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
第一单元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测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1、出土文物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对下列文物图片解读正确的有图一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二春秋时期的铁器图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①春秋战国时已经使用铁农具②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步推广③春秋战国时耕作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④春秋战国时冶铸业获得划时代的发展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4、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中国古代农业领域里个体生产逐步取代了集体耕作,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生产力的进步B.均田制的颁布C.郡县制的普遍推行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5、“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 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 自耕农经济的完整性C. 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 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15、“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23、“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带之为“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 B.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的道路C.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D. 徽商的虚伪24、明清时期,“士工商贾虽然同,各务营生不辞倦”,社会经济和人的观念都在发生变化,反映在小说中,“三言二拍”中商人第一次成为被歌颂的对象。
这一现象说明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商品经济发展C.八股取士D.理学的兴起与发展26、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A.交通发达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C.商业繁荣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2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古代农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出现牛耕B.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牛耕普及C.西汉时期政府重视推广牛耕D.东汉牛耕使用存在地域差异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丝织技术开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4.《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6.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
这说明汉代()A.法律体系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依法治国7.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该材料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AB. BC. CD. D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4.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5.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8.《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单元检测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卷(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商代已经出现牛耕B.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C.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答案 B解析孔子(前551-前479)生活于春秋后期,从材料中“耕”、“牛”等字用于人名,反映当时已经出现了牛耕,并且铁犁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已起到重要作用。
故B项正确,A项错误;注意C项是在西汉,与材料不符;汉代已普遍使用牛耕,故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D.集约经营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生产技术,以此提高单位亩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但材料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特点,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农业耕作方式,不符合材料内容,故排除;D项是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故排除。
3.据下幅示意图判断,推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演变的决定性因素是()A.生产力B.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D.政策导向答案 A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发展到铁犁牛耕,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故选A。
其他三项均不是决定性因素。
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B.唐代C.宋代D.明清答案 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农具是风力水车,该农具出现于明清时期。
故选D。
5.《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答案 B解析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单元检测5: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检测(一)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在安阳殷墟宫殿遗址区内属于王室贵族的一个窖藏圆穴里,四百多把有使用痕迹的石镰刀比较集中地堆放着。
这说明商朝农业发达主要依靠()A.奴隶制集体耕作B.当时唯一的生产工具石器C.生产工具不断改进D.耕作技术不断改进2.“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3.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欧洲中世纪农民耕田图A.东周B.西汉C.唐朝D.明朝4.“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
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丝织业实行工官制度B.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宋朝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D.清朝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5.江南某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贩卖各色棉布、丝绸、青花瓷、胡椒、烟草等货品的街铺。
人们买卖时,大额交易使用银两,小额交易使用铜钱。
上述情景最可能出现于()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6.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
”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7.从公元994年起到公元1005年,成都没有铸过钱币。
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白银资源丰富B.铁钱数量充足C.民间发行交子D.战乱后经济萧条8.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
这表明()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D.州治、县治不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9.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
(2009-08-09 16:10:04)
转载▼
标签:
分类:古史今学
田庄
盐铁
《汉书》
店肆
汉武帝
古代中国
教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朝时南方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距离统治中心较远
B、战乱连年
C、生产技术落后
D、自然环境恶劣2.隋朝炀帝时许多老百姓为躲避被征作民夫,不惜将手足砍断,还说是“福手、福足”,这说明:
A、隋朝时百姓经常躲避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B、徭役过于沉重百姓不堪其苦
C、不愿离开亲人不如砍断手足
D、怕离家之后的土地被地主兼并失去生存基础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
4.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5.《汉书》上记载西汉时农民每年亩产约一石半,而《昌言》上说东汉时的农田平均亩产约为“亩收三斛”,亩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
你认为造成当时粮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人民更加勤劳
B、牛耕、犁具等劳动工具的进步和推广
C、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D、更加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
6.一个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个遗址里不可能出现的物件是:
A、残留的绢片
B、陶碗
C、小件铜器
D、棉布
7.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8.下列对田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田庄内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
B、田庄内各生产部门基本具备,可以说就是一个完备微型的社会
C、田庄内的成员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
D、田庄内的僮仆除了为主人劳作外还必须承担护卫田庄安全的责任
9.《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10.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
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汉武帝时
C、东汉初
D、唐代
11.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
B、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C、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D、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12.战国时期,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有
①诸侯势力割据造成社会动荡混乱②城市的兴起③商鞅变法中的农本政策④度量衡混乱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
13.《四民月令》中有关“籴”“粜”等买卖谷物以及三月可“买布”、八月买“韦履”等内容反映的是
A、乡村商业行为的活跃
B、城市商业的繁荣
C、乡村几乎无商业行为,只有在特定时间才有少量的交换活动
D、汉代的城市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特色
14.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哪种情况
A、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B、在夜市里卖瓷器
C、让手下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D、其生意活动必须接受专门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
15.明朝时期兴起的商帮指的是
A、专门在某地做生意的商人的总称
B、按地域关系结成的地方商帮
C、按其从事的某一行业结成的商人团体,类似于行会的性质
D、商人按照利益关系结成的小的帮派
16.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新征服的六国实行重税重役的政策的目的是
A、削弱当地的力量以防止六国故地人民威胁其统治
B、秦人对六国故地无感情
C、六国故地经济较秦地富庶
D、修建的重要工程都地处关东,所以就地取材
17.中国古代商人活动对统治者造成的不利影响有
①城市繁荣,出现众多的商业都会②农民羡慕从商利润丰厚,弃田从商③商人凭财势侵夺地产使很多农民失去土地,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④奢侈之风导致人心腐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18.唐宋以后中国的东南地区赋税较其他地区更为沉重,这是因为
A、该地区经济较其他地区发达,百姓相对富裕
B、统治者对非统治中心的地区往往课以重税
C、削弱该地区人民的经济实力,防止人民的反抗活动
D、历史上长期以来的重税传统
19.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为争取农民支持纷纷实行该政策
B、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
D、汉武帝时加强对经济的管理,与盐铁官营等政策同时施行
20.古代中国“禁奢侈”的政令往往难以真正取得实效,这是因为
A、百姓收入多了都想过好日子,故不愿接受这项政令
B、统治者和贵族高官不能带头禁奢,无法做到“上行”而“下效”
C、商人的高消费生活败坏了社会风气
D、社会富足无需禁奢
二、材料解析题
21.材料一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
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材料二《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
王自图之!”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原因之中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哪一项?
22.材料一(汉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又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若用重钱,平称不受……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
――《汉书》卷24《食货志下》
材料二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
吴王擅障海泽。
……山东奸滑,咸聚吴国。
――《汉书》35《荆燕吴传》
材料二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铸币大权收归中央,成立专门机构,并下令:“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注:脚镣)左趾,没入(收)其器物。
”(引自《史记·平淮书》),为此大臣桑弘羊说:“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
此皆……盐铁之福也”。
――《盐铁论·轻重》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后来汉武帝时要将盐铁实行官营?
(2)材料四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收到什么作用?
23.材料一唐玄宗曾问巨豪王元宝有家私多少,回答说:臣请以绢一匹,系陛下南山树,南山树尽,臣绢未穷。
――《太平广记》
材料二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南至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24、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材料二明初,政府规定“片板不许下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但在船只数目、贸易地点等仍有许多限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前期,流入我国的白银近1.5亿两,17世纪后期流入2600余万两。
然朝廷不此之图,只图罢市舶司,填平双屿港,烧毁出口大船,禁海令又起。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其微。
”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1)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说明了哪一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