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五章第一节《除法的初步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
3. 学会使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4. 能够将除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如何运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除法算式卡片、实物道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除法的概念,例如:“如果有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人会得到几个苹果?”2. 讲解除法的含义:我会通过示例,解释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的运算。
3. 演示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我会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例如:10 ÷ 3 = 3 14. 教授除法计算方法:我会讲解如何使用乘法口诀进行除法计算,例如:3 × 3 = 9,10 9 = 1,所以10 ÷ 3 = 3 1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除法算式,让同学们进行计算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展示除法算式的构成和计算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20 ÷ 4 =(2)15 ÷ 5 =(3)12 ÷ 6 =答案:(1)20 ÷ 4 = 5(2)15 ÷ 5 = 3(3)12 ÷ 6 = 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对除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计算除法时是否存在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
例:有8个小球需要平分到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分几个?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8÷2=4,每个盒子里分4个。
2.讲解除法的运算规律(1)除数为0时,没有答案,除不尽。
(2)一正数除以一正数,商为正数。
(3)一负数除以一正数或一负数除以一负数,商为正数。
(4)零除以所有非零数均无解。
3.演示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注意事项。
例:计算20÷5。
解:先写竖式,被除数20写在上面,除数5写在下面,商写在中间的空白处,余数写在最右边。
4----5|2020--所以20÷5=4。
4.练习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自行完成简单除法的计算题目,如12÷4、15÷3等。
5.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除法,并培养学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某商店有一批参考书,共100本,要均分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几本?解:100÷5=20,每个班级分20本。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相关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算式的结构。
2. 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结构。
2. 学会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森林聚会”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
3. 采用口诀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教案内容:一、情境导入(5分钟)1. 讲述森林聚会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
二、探究除法的意义(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吃,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份?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感受除法的意义。
3. 教师总结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算式的结构。
三、学习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5分钟)1. 引导学生读写除法算式,注意除法算式的读写顺序。
2. 学生练习读写除法算式,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四、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与除法的关系。
2. 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总结利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的方法。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法的意义。
采用口诀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4 青岛五年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4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2. 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
3.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4. 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难点: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口诀,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课(1)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讲解除法算式的组成和读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表达方式。
(3)讲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乘法和除法是相互联系的。
(4)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应用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和认识。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课后要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评价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包括计算准确性、问题解决能力等。
3. 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质量、完成速度等。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掌握除法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除法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除法。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让学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除法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除法的理解程度。
3. 定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除法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新知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2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青岛版2021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0.009米=(9)毫米①0.09米=(90)毫米②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1、推导右移规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5.1 《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一、教学背景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意义和方法,为以后的除法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默算和口算1位除1位的简单除法;2.能灵活使用竖式算法进行除法计算;3.能了解除法的本质及其意义,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除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先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给每个学生发一支铅笔,如果每瓶有6支,你会如何计算需要多少瓶铅笔?”学生可以自己试着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并尝试口算和默算解决。
2、讲解在学生了解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顺势引入除法的概念。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场景,例如:糖果,珂罗饼干,房间等,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些事物,我们需要将他们分成多少等份,才能更好的解决计算问题。
在讲解过程中,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竖式算法的计算方法,包括如何田字格、下除上乘等计算步骤。
3、练习在讲解完除法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练习并掌握除法的操作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用6瓶铅笔和24支铅笔为例,让学生自己计算需要多少瓶铅笔,以此巩固除法计算方法。
4、拓展在巩固基本的除法计算方法后,可以通过提供更复杂的算术题目,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运用及其意义。
还可以与学生讨论“除不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实际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例如:我们需要3块糖果请3个同学吃,那么我们每个人能分到几块糖?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中,教师不仅要讲解除法的基本方法和意义,还需要启发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初步的除法计算比较熟悉,但是竖式计算还比较陌生,需要加强练习和操练。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个别学生因为缺少思考和探索的能力而出现理解不够深刻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了解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运算符号“÷”的含义。
•能够初步运用心算和竖式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除法运算。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符号“÷”的含义。
•除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心算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中的位值概念和进位原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印制相关习题和练习册。
•计算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认识除法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12个糖果,他要分给2个小朋友各几个,问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颗糖果?2.学生思考后,设计好问题和表示方法,多叫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
3.教师观察并指导,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道除法题。
讲解:解释除法的意义和符号1.引导学生回忆小学一年级的“加减乘除四大运算”,加减乘处理已经学过,除法是什么意思呢?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小部分的方法。
2.显示除法符号:“÷”,让学生读出来。
3.总结讲解下,如果想知道12 ÷ 2 等于多少,就要求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颗糖果。
操练:进行心算小练习1.引导学生脑力训练,让他们快速脑算30 ÷ 5,25 ÷ 5,24 ÷ 4,28 ÷ 7 等算式。
2.逐个核对答案,并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计算方法。
讲解:介绍竖式计算方法1.显示例题12 ÷ 3 = ,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2.向学生展示一个流程图或者示意图,讲解竖式计算的基本原理。
3.围绕竖式计算的核心概念“位值”和“进位”,讲解除法计算的实质和方法。
操练:小组配合练习竖式除法1.认真读题,互相纠正。
2.通过小组打破松散的局面,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融合:将除法与生活情境融合1.典型情境故事撰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运用直观的感受、透彻的领会和心灵深处的体悟;2.学生消化,深思,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配合练习,提高运用除法的实际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2.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3.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4.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5.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除法。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分析算式的组成。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学具进行除法运算的实践操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除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除法算式的填空题。
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拓展练习:让学生探讨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概念,掌握了除法算式的组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
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
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 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意义,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除法的实际应用,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森林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除法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巩固除法的读写方法。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实际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1)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3)除法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除法的基本知识。
2. 提高题: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除法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圆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动物联欢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2、30只松鼠,怎样分组?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可能出现:(1)每4只一行,,排3行;(2)每3只一行,排4行;(3)每6只一行,排2行;(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精选13篇)《除法的初步熟悉》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同学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除法的初步熟悉1 教案。
2.通过教学活动,使同学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同学熟悉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把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育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把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加谈话,出示课件: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伴侣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同学上台演示。
鼓舞同学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同学回答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同学已有的学问和阅历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同学自主参加,通过观看、操作、沟通、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熟悉1 教案》。
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关心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状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日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同学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让同学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同学敏捷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供应“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同学剧烈的求知欲。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6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四单元信息窗1平均分。
教材分析: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这一情境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
第一个红点知识是初步认识“平均分”及学习平均分的方法,通过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不同方法,是学生清楚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分一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利用平日积累的分东西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卡片、教具(两只熊猫、试题)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师谈话:小朋友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小动物们要举行森林聚会!。
你们想去参加吗?(课件)2、看欢快的课件——小动物们在森林里聚会,有熊猫、小猴子、松鼠、小兔子,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蹦蹦跳跳的来到森林里。
3、激发兴趣:它们玩得可高兴了,转眼间到了中午,看,小动物们为自己准备了哪些丰盛的午餐呢?(课件)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活动一:分竹笋1、师:小动物们看到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急忙跑到餐桌旁,看,首先跑来的是两只熊猫。
(课件)大家看,准备了多少竹笋呢?(课件)2、师:现在,2只熊猫要来分吃这6个竹笋,你愿意帮它们分一分吗?可能有哪些分法?3、谈话:你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吗?(贴两只熊猫的图片)(指生汇报分法,说理由)(师板书: 5 1;2 4;3 3)4、师:6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我们有这么多分法,小朋友们看,你觉得哪种分法最特殊呢?为什么呢?的确,老师也觉得这种分法能使两只熊猫分得竹笋同样多,我们把这样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森林聚会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二、探索新知: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
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加减法问题:
(1)小猴比小松鼠少多少只?
(2)小松鼠比小猴多
多少只?
(3)小猴和小松鼠一
共有多少只?……
(4)除法问题:
a) 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b) 30只松鼠,怎样分组?
c) 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活动二: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伙伴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同学们,你能评价一下这节课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表现如何吗?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的不同想法。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分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科书第51-5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则可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分成6组。
(2)30只松鼠若平均分成6组,则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学生交流。
会读算式的同学介绍算式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生思考,回顾一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师:瞧,小动物们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学生观察情境图,感受热闹的气氛。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体操表演。
(2)有18只小猴。
有30只小松鼠,要分组跳拉手舞。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队,那么30只松鼠怎么分组呢?
2.师:谁能把你的分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除法的意义,会解决具体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活动程序与教师提示
活动内容
关注要点
活动一: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
师:多么热烈啊!动听的音乐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
学生评价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
能够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独立探索,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能主动探索得出多种方法,会与同伴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
能通过认真的观察、思考,找出相同点,关注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是否能与同伴进行交流,
能否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2.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3.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活动三:
学生的评价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