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自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把握
第⼀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 重点把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选择题) 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
特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07)的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这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本⾝的特点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04)(选择题) ——物质资料的⽣产。
原因:(选择或简答) (1)⼈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物质资料的⽣产必须三个简单要素(01、07)(选择题)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有2类:天然存在的⾃然物:原始森林、矿藏等;劳动的⽣产物:棉花、砖⽡等。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产⼯具。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做⽣产资料。
4、⽣产⼒(选择题) ——⼈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产资料——最重要是⽣产⼯具,⽣产⼒⽔平的标志,(07)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选择或简答) ——社会⽣产关系:⽣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04) (1)社会⽣产总过程中有⽣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其中直接⽣产过程是再⽣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
(2)⽣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表现为:对象;⽔平与结构;具体形式;社会性质。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产的反作⽤具体表现在:⼀是适合⽣产⼒发展的分配⽅式,能够调动⽣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反之则阻碍⽣产⼒的发展。
6、⽣产关系与⽣产⼒的关系(01)(选择或简答) (1)⽣产⼒和⽣产关系是对⽴统⼀的辩证关系,⼆者的统⼀构成了社会的⽣产⽅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三)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是:G—W—G‘。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成为商品。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率。
4、准确反映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5、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资本主义⼯资的本质。
7、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本积累。
8、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增⼤的两条途径。
9、资本主义⽣产⽅式的基本⽭盾是:⽣产社会化与⽣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占有制的⽭盾。
10、相对剩余价值⽣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实现的。
⼆、多项选择题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ABD)A.⾃⾏增殖的价值B.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定的物品D.资本家剥削雇佣⼯⼈的⼀种剥削关系E.⼀定数量的货币 2.剩余价值(ABE)A.是由雇佣⼯⼈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B.是雇佣⼯⼈创造的超过劳动⼒价值的价值C.是由雇佣⼯⼈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D.体现着商品经济的⼀般经济关系E.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的剥削关系 3.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所起的作⽤不同可将资本划分为(BD)A.固定资本B.不变资本C.流动资本D.可变资本E.流通资本 4.资本家提⾼对⼯⼈剥削程度的基本⽅法是(BD)A.超额剩余价值⽣产B.绝对剩余价值⽣产C.降低雇佣⼯⼈⼯资D.相对剩余价值⽣产E.提⾼⼯⼈劳动强度 5.资本家获取绝对剩余价值的⽅法是(BD)A.提⾼劳动⽣产率B.延长⼯作⽇C.改进⽣产技术D.提⾼劳动强度E.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6.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资本积累的原因是(CE)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B.增加供给以满⾜消费需求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强制压⼒ 7.相对过剩⼈⼝(BCD)A.产⽣的原因是⼈⼝的增长超过⽣产的增长B.产⽣的原因是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C.是劳动⼒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D.是资本主义⽣产⽅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E.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对劳动⼒的需求⽽出现的过剩 8.资本主义基本⽭盾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的各种⽭盾是:(ABC)A.单个内部⽣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与社会⽣产⽆政府状态的⽭盾B.⽣产⽆限扩⼤趋势与劳动⼈民有⽀付能⼒的需求相对缩⼩的⽭盾C.⽆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盾D.资本主义简单再⽣产与扩⼤再⽣产的⽭盾E.各个资本家集团之间争夺剩余价值的⽭盾 三、名词解释 1、劳动⼒:是⼈的劳动能⼒,是存在于活的⼈体中,在进⾏⽣产劳动时运⽤的⼈的体⼒和脑⼒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值。 产业资本的增殖过程使我们清晰地看
到了资本家是怎样获取剩余价值的。
第三节 剩余价值最大化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使得剩余价值最
大化
如何最大化呢?他们想出了2个妙法:从劳动者身上
想办法—榨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一、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
A
G—---W ----P—W’---G’
Pm
三个阶段的总结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我们 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本原因是由劳动力 引起的,是劳动力创造出了高于其自 身的价值(生活资料+抚养子女+教育) 的部分,即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实现了资本家资本的增殖
劳动力为什么能够创造出高 于自身价值的价值呢?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首先以货 币形式出现,但经过运动后变为 实物和劳动力,它已经具备了资 本的基本条件。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即资本家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 起来
A
W
-----P----W’
Pm
P是生产过程;W’是新商品,(含剩余价值)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三个阶段的总结
同时,从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中我们 又可以看到,是劳动力使得资本增殖了。 因此马克思又非常形象地将将资本区分为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 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 分资本。
三个阶段的总结
在有了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可以将生 产过程产出的商品价值表示为:
一般特指工业。如产业工人、产业革命等。
他一般是和商业相对应的,商业—指商品
流通行业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第3章_资本和剩余价值_课后答案
w
w
w
.k
hd aw
.c
om
但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会创造新价值, 其中一部分补偿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格, 剩下的另 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 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11.剩余价值率 答:剩余价值率是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中不变资本用 c 表示,可 变资本用 v 表示,剩余价值用 m 表示,商品价值就是 c+v+m。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 为了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必须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相比较。 剩余价值和可变资 本的比率就是剩余价值率(m′) ,其公式是: 示: m 。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另一种公式表
剩余劳动时间 。两个公式表示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表示剥 必要劳动时间
削程度, 即在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第二个公式以活劳动的形 式表示剥削程度, 即在工人的一个劳动日中有多大部分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有多大部分 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剩余价值率逐渐提高。 12.绝对剩余价值 答: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 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 剥削的一般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 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 作日的长度就会增加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此外,提高劳动强度也是 资本家用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常用手段。 它表现为在内涵上增加劳动量, 从而增加剩 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量。 13.相对剩余价值 答: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 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引起的,必须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前提条件。 机器大 工业出现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革,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主要方法。 14.超额剩余价值 答:超额剩余价值是指单个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 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 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 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 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 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 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 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5.剩余价值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是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佣劳动力的剥 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把自己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以实现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在生产过程中,二者都是 作为资本的要素在起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殖。生 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以剩余价值或利润的多少为转移。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 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G—W—G′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公式:一方 面,货币资本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增殖,产生 了多于预付资本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另 一方面,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资本的货 币在买卖过程中奉行等价交换原则,不能发生 价值的增值。
对G—W—G′矛盾的有效解释与说明,能够 回答剩余价值的来源,从而能够回答货币如何 转化为资本,价值增值“必须在流通中,又必 须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88—189页)。
劳动日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生理界限,二是社会的 和道德的界限。
政治经济学
“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 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
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 小时工作日。”
19世纪80年代,为了刺激 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 的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采 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1883年,美国工人平均日工 作超过10小时,每天工作12 至15个小时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很多工厂,白班倒夜班时, 工人会连轴干24小时。
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首先是劳动的过程。无论任何社 会,都要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生 产有用的产品。这是劳动过程的一般。 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不同社会的劳动过程又 具有特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 决定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对资本的从属地位,在 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也决定了劳动者在劳动 中创造的产品归于资本家,而不是归于劳动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与价 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增殖 过程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前者是后者的物质 基础 ,后者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在。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 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 价 值的补偿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包括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包括后来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还包括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
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要素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生产力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中劳动加工的对象,它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
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运动限度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
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
◇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
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
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
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
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
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本科试用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1、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教学中居重要地位。
2、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价值规律和阐述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从理论上指导人们如何进行经济运行。
3、任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给人们提供一个如何从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理论。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要有经济理论的头脑。
2、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学生有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
3、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科技进步,管理先进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经济腐朽的一面。
4、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自觉地贯彻党的各项经济政策、方针,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重要理论。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确定原则是根据辽宁省教育厅2002年7月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要求制定的。
目的是把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第一章:导论一、目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上,说明它的形成和发展。
二、重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1、产生的条件2、理论来源3、马克思的贡献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列宁、斯大林的发展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的出发点2、生产方式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抽象法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无产阶级政党应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二章、商品与货币一、目的、要求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说明货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 题库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一、名词解释1.劳动2.劳动力3.剩余价值4.必要劳动时间5.剩余劳动时间6.不变资本7.可变资本8.剩余价值率9.绝对剩余价值10.相对剩余价值11.超额剩余价值12.工资13.计时工资14.计件工资15.名义工资16.实际工资二、单项选择题1.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是()①生产资料②劳动资料③劳动力④货币2.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是()①资本家手中的纸币②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③价值的代表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体现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①不能从流通中产生②能从流通中产生③不能离开流通产生④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①货币是一般等价物②生产资料可以买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资本主义市场已经形成5.劳动力转化为资本是因为()①它具有使用价值②它是为别人提供的使用价值③它耗费了人类劳动④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6.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①降低劳动的价值②追逐超额剩余价值③获取绝对剩余价值④获取相对剩余价值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①个别资本家首先改进技术的结果②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③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时延长工作日的结果④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8.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①绝对延长工作日②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③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结果④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9.资本主义工作日是指()①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的总和②工人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③工人全部必要劳动时间和全部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④工人生产全部剩余价值和剩余产品的时间总和10.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①生产力决定论②劳动价值论③剩余价值论④人口论11.二战后,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主要是靠()①延长劳动时间②提高劳动强度③压低工人工资④提高劳动生产率12.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①工人的必要劳动②工人的剩余劳动③绝对价值④相对剩余价值1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①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③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④工人必要劳动过程和剩余劳动过程的统一14.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的C是()①工人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价值②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③工人劳动新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15.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①不变资本的比率②可变资本的比率③预付总资本的比率④所费资本的比率16.机器的出现说明了()①剩余价值不再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②机器人能比雇佣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③机器人和雇佣工人共同创造剩余价值④雇佣工人的生产效率能够提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17.假定工人劳动力日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日价值下降为3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①从100%下降至50% ②从100%上升至200%③从100%上升至300% ④从100%上升至400%1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③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9.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①供求规律②价值规律③竞争规律④剩余价值规律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②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③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矛盾④需求过旺和生产不足的矛盾21.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①表现为劳动的价值②是劳动力的价值③是劳动力的价格④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22.雇佣工人出卖劳动力是()①劳动力所有权的完全放弃②劳动力所有权在一定期限内的放弃③劳动力使用权的完全放弃④劳动力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的让渡23.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①工人工资的高低②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③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④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三、多项选择题1.作为资本货币的流通()①形式是先买后卖②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相交换③目的是为了交换价值④是无限的⑤反映资本主义剥削关系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①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②劳动者必须是小商品生产者③劳动者有人身自由④劳动力具有价值⑤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3.劳动力的价值包括()①维持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劳动者家属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全面发展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④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⑤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须的教育和训练费用4.劳动力的使用价值()①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②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③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④是价值的源泉⑤对货币转化为资本有决定意义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特点,它能够()①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②转移自身的价值③生产新的使用价值④创造出新价值⑤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更大的价值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①劳动属于资本家②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③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④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工人支配⑤劳动产品由资本家和工人共同所有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能够()①生产出使用价值②再生产出已耗费的原材料价值③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④生产出剩余价值⑤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8.货币()①本身不是资本②作为剥削工人的手段时是资本③作为生产要素时才是资本④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时才是资本⑤作为活劳动的“吸收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是资本9.剩余价值率是()①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②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比③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之比④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⑤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之比10.根据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可分为()①不变资本②固定资本③可变资本④流动资本⑤流通资本11.商品流通过程与资本流通过程的区别表现为()①运动的目的不同②运动的限度不同③运动的起点与终点不同④运动过程中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⑤运动过程中的媒介物不同12.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要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就必须()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②降低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降低劳动力价值④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⑤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13.固定资本包括()①厂房②机器设备③工具④原材料⑤辅助材料14.决定剩余价值的因素有()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②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③工人人数的多少④可变资本总量的多少⑤生产的产品品种的多少15.超额剩余价值()①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②是个别企业采用新生技术产生的③当新技术普及后就消失④采用更新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⑤是暂时的16.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①增加工人人数②压低工人工资③延长工作日④提高劳动强度⑤提高劳动生产率17.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因为()①它的价值无法确定②它在出卖之前不能独立存在③它不是劳动力的支出④劳动属于资本家而工人无权支配⑤如果说它是商品就违背价值规律或剩余价值规律18.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①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②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③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④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⑤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前提19.考察计时工资必须联系()①工作日长度②工人的实际生活③名义工资④实际工资⑤计件工资20.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主要是()①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②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变化③工作日缩短④工人实际生活水平提高⑤工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改变21.剩余价值率反映着()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工人创造的价值多少为资本家所占有③所费资本的增殖程度④所用资本的增殖程度⑤工人创造的价值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比例22.工人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经济因素④资本家的愿望⑤道德和社会因素四、简述题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是什么?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什么决定的?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6.简述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章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第三章新资本和剩余价值
三是培养工人劳 动能力所需要的 教育和训练费用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般 商品
苹果 使用价值 消失 ,价值也 消失 ;
劳动力 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 商品: 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总结
W——G——W G——W——G ′
资本是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的货币
棉纱的价值
预付资本量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3 棉花的价值 10
+ 机器设备的价值 2
=
15
劳动力价值 3
+ 生产资料 12
=
15
例 事实上,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
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的使用权,不会让工人 只劳动6小时。假定资本家让工人劳动12小时。
棉纱的价值
预付资本量 = 3
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6 棉花的价值 20
那么,皮尔先生“不幸”的悲剧在哪里呢?
他的“不幸”就在于他不懂得资本的本质,他更不 懂得没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带到澳大利亚斯旺河
一带去的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几千名工人,是不能给他带 来剩余价值的。 虽然,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 值,那么,是不是资本家的所有资本,比如厂房、机器、 买回的劳动力等等,都能给他带来剩余价值呢?当然不是, 因为资本家腰包里的资本又有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分,
只有他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才能给他带来剩余价
值。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
“公有资本”的概念: 资本的特殊性是指,资本与不同
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属性。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权结合在一起
的,购买劳动力的是资本所有者,出卖劳动力的又不可 能占有资本,所以,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 系。 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资 本家则是资本的人格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 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体现了全体劳动的归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概念题1.资本2.资本总公式3.价值增殖过程4.剩余价值 5.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7.剩余价值率8.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9.超额剩余价值10.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1.剩余价值规律12.简单协作13.机器协作14.业主制15.合伙制16.股份合作制17.公司制18.工资19.奖金20.津贴2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2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判断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价值增殖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8.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
()9.生产劳动就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10.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因此,公有制条件下的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带来剩余价值。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就是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12.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1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4.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15.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16.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7.股份公司是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本身并不表明所有制的性质。
()18.企业管理既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实现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属性。
()19.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案】第一章:引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科。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的内涵与要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渊源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背景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与观点2.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影响第三章:劳动价值论3.1 商品与价值的概念3.2 价值量与劳动时间的关系3.3 商品交换与价值实现第四章:剩余价值理论4.1 剩余价值的概念4.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4.3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5.1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与发展阶段5.2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与危机5.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扩张与全球化第六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6.1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6.2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与优势6.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七章: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7.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与趋势7.2 跨国公司的概念与发展7.3 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与挑战第八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8.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中国的指导作用8.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8.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尾声通过本教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全面了解、分析和应用这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为日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思辨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高帆)
德语货 币为 geld
德语商 品为 waren
W (商品)
G (货币)
W (商品)
注意:1,此流通形式中,货币充当了交换的媒介。 2,此流通形式中,两端均是商品,但商品类型不同。 3,此流通过程中,交换的目标是获取不同使用价值。 4,此流通过程中,两个交换均遵循了等价交换原则。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6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总公式:G—W—G’。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的运动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为了攫取剩余价 值。于是,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
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有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 却发生了价值增殖。有了这一增殖,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判断:剩余价值的产生,即货币到资本的转 化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换言之, ΔG是如何产生的?
政治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高 帆 2007.9-2008.1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1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的增殖运动
三、剩余价值最大化
四、工资和生产组织形式
五、总结与拓展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2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013-9-14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5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的论断:
“简单商品流通——为买而卖——是达到流通以外的最终目的,占 有 使用价值,满足需要的手段。相反,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 的,因为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值”。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第 173-174页。
自考“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把握3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1、资本总公式(选择) ——G—W—G‘ ——资本总公式的⽭盾:指的是这⼀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盾的条件 (1)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 (2)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增殖。
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07)(选择) (1)形式不同:买卖的顺序,起点和终点,流通的媒介。
(2)内容不同:不同使⽤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3)⽬的不同(04):获得所需的使⽤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3、货币转化为资本(选择或简答) ——前提:劳动⼒成为商品 ——劳动⼒成为商品的2个最基本条件 (1)劳动者有⼈⾝⾃由; (2)劳动者丧失了⼀切⽣产资料和⽣活资料来源。
——劳动⼒商品价值和使⽤价值: (1)劳动⼒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以再⽣产劳动⼒的⽣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劳动⼒供给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
(历史和道德的因素)04 (2)劳动⼒商品使⽤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于⾃⾝价值的源泉。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简答) (1)⼯⼈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2)劳动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5、资本主义⽣产过程(选择、简答、论述) ——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1)是⽣产使⽤价值的劳动过程。
(2)是⼀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定点⽽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
6、不变资本(04)和可变资本(选择或简答) ——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 ——⼯⼈具体劳动转移⽣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07) ——区分的意义 (1)揭⽰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的,⽽只是由可变 1.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的主观能动作⽤的关系? 答:(1)经济规律具有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它在⼀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和发⽣作⽤,⼈们不能消灭、废除、改造和创造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