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

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

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

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语习得假说克拉申关于⼆语习得的五个假说克拉申是⼆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习得理论,是近⼏⼗年来影响⼴泛、解释全⾯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语⾔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的过程,它们在⼼理过程、发⽣环境、知识性质和知识在⼤脑中的储存等诸多⽅⾯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

“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 )的过程,类似于⼉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习得者的注意⼒放在语⾔所传递的信息上,⽽⾮语⾔本⾝的形式上。

通过⾃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进⾏内化,⾃然⽽然地获得语⾔能⼒。

“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 )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放在语⾔形式上⽽⾮语⾔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 来的语⾔,储存在⼤脑的语⾔区;学得来的语⾔,则不在语⾔区存储。

(2)监控假说( )“监控”即注意、留⼼、纠正语⾔的形式。

克拉申认为,“习得”使⼈获得真正的语⾔能⼒,⼆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成语⾔输出;“学习”起到的作⽤有限,主要是让⼈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的语⾔形式,注意⾃⼰的语⾔是否正确。

这种判断、留意、调整的过程就是监控的过程。

监控既可能发⽣在语⾔输出之前,也可能在其之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够的时间,即语⾔使⽤者必须要有⾜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语法规则;2) 注意语⾔形式,即语⾔使⽤者的注意⼒必须集中在所⽤语⾔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的正确性;3) 知道规则,即语⾔使⽤者必须具有所学语⾔的语法概念及语⾔规则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二语习得假说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克拉申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言习得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影响广泛、解释全面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它们在心理过程、发生环境、知识性质和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等诸多方面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

“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 )的过程,类似于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习得者的注意力放在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而非语言本身的形式上。

通过自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言进行内化,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

“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 )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而非语言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来的语言,储存在大脑的语言区;学得来的语言,贝U不在语言区存储。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2)监控假说( The Mo nitor Hypothesis )“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的形式。

克拉申认为,“习得”使人获得真正的语言能力,二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生成语言输出;“学习”起到的作用有限,主要是让人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自己的语言形式,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

这种判断、留意、调整的过程就是监控的过程。

监控既可能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能在其之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 )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第四讲: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MLchiglishm other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 (正迁移)母语的干扰: Transfer (迁移)Negative transfer (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 :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 --by Schunman (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 S .D.Krashen (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 所用甚少 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 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by Selinker TL target language一、 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 .GTM (语法翻译法)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 18 世纪末 19 世纪中,源于欧洲 (西欧), (18 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 1872 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
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把语言习得过程完全等同于文化适应过程,把文化适应理解为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的结合,未必全面。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克拉申关于⼆语习得的五个假说三、克拉申关于⼆语习得的五个假说克拉申是⼆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最有影响⼒的学者,他所提出的语⾔习得理论,是近⼏⼗年来影响⼴泛、解释全⾯以及引发讨论最多的理论。

克拉申的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习得”和“学得”有什么区别?它们在学习者形成第⼆语⾔的过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是克拉申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得是两个独⽴的过程,它们在⼼理过程、发⽣环境、知识性质和知识在⼤脑中的储存等诸多⽅⾯都各不相同,并且这两个过程也不能互相转化。

“习得”是下意识(subconscious)的过程,类似于⼉童获得母语的过程。

习得者的注意⼒放在语⾔所传递的信息上,⽽⾮语⾔本⾝的形式上。

通过⾃然交际,习得者下意识地将语⾔进⾏内化,⾃然⽽然地获得语⾔能⼒。

“学得”则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学习者将注意⼒放在语⾔形式上⽽⾮语⾔所传递的信息上,学习者通过听教师讲解语⾔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习得”来的语⾔,储存在⼤脑的语⾔区;学得来的语⾔,则不在语⾔区存储。

“习得”与“学得”的区别习得学得获得⽅式⾃然交际关注语⾔传达的意义对语⾔的正式学习关注语⾔形式⼼理过程下意识、内隐学习有意识,外显学习知识类型隐形的语⾔知识难以⽤语⾔表达的程序性知识显性的语⾔知识可以明确阐述的陈述性知识储存⽅式⼤脑左半球语⾔区在左半球,不⼀定在语⾔区功能⽤于语⾔的⾃动加⼯,是语⾔理解与⽣成的主要源头主要⽤来监控语⾔的加⼯过程,⽤于语⾔输出的监控和调整(2)监控假说( 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即注意、留⼼、纠正语⾔的形式。

克拉申认为,“习得”使⼈获得真正的语⾔能⼒,⼆语学习者通过“习得”的知识⽣成语⾔输出;“学习”起到的作⽤有限,主要是让⼈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的语⾔形式,注意⾃⼰的语⾔是否正确。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重要建议人克拉申以为:简略来说,说话的控制,无论是第一说话照样第二说话,都是在“可懂得的”真实语句产生(即我们前面商量的有用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前提下接收的;它不须要“有意识地”进修,练习和应用语法常识;它不克不及一夜速成,开端时会比较慢,说的才能比听的才能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针对以上说话实现的特色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合,下面一一解释:1.习得一一学得差别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经由过程两条截然不合的门路慢慢控制第二说话才能的.第一条门路是“说话悉得”,这一进程相似于儿童母语才能成长的进程,是一种无意识地.天然而然地进修第二说话的进程.第二条门路是“说话进修”,即经由过程听教师讲授说话现象和语律例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演习.记忆等运动,达到对所学说话的懂得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控制”.悉得的成果是潜意识的说话才能;而学得的成果是对说话构造有意识的控制.该假设以为,成年人并未掉去儿童学说话的才能.克拉申甚至以为,假如赐与异常幻想的前提,成人控制说话的才能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以为,他人在旁帮你改正错误,对你的说话控制是没有什么帮忙的.这一点中国同窗值得留意.2.天然次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以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构造的悉得现实上是按可以猜测的必定次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构造先悉得,另一些语法构造后悉得.克拉申指出,天然次序假设其实不请求人们按这种次序来制订教授教养大纲.现实上,假如我们的目标是要悉得某种说话才能的话,那么就有来由不按任何语法次序来教授教养.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防止的,也是没须要太介怀的.3.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说话悉得是使我们措辞流畅的原因;而理性的说话进修只起监检或“编辑”的感化.换句话说,当我们启齿措辞时,话语由“悉得”体系产生,经“学得”体系监检后成为“真言”而流露出口 . 说话进修的这种监检功效可能在我们措辞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厥后.在口头攀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光去推敲推敲语法.语律例则假如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预备的正式谈话和写作中,语法的应用能进步说话的精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加颜色.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常识的用途做出的最大妥协.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说话悉得理论的焦点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懂得的说话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说话技巧程度的第二说话输入,而他又能把留意力分散于对意义的懂得而不是对情势的懂得时,才干产生悉得.假如你的现有程度为“i”,那么就要给你供给“i+1”程度的输入.这种“i + 1”的输入其实不须要人们有意地去供给,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懂得输入时,就主动地供给了. 克拉申以为,懂得输入说话的编码信息是说话悉得的须要前提,不成懂得的(incomprehensible )输入只是一种噪音. 按照输入假设,措辞的流畅程度是天然达到的,是不克不及直接教会的.对输入假设的懂得症结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 + 1”.+ 1 就是在本身现有程度上加了“一点点”难度. 换句话说,我们恰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进步的.其实大家查找的答案,最重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剖析,许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根据. 我们往后控制的最重要的技巧就是不竭本身创造这一前提.稍后我们具体解释.别的有一个异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以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控制措辞才能前,都邑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必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负时,才可能措辞.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须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才能要来得慢,同时它是天然到来的.5.情绪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绪过滤假设以为,有了大量的合适的输入的情况其实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标语了,情绪身分起着促进或阻碍的感化,心理上的身分影响着他悉得说话的速度和质量. 这些身分是:1)动力.学生的进修目标是否明白,直接影响他们的进修后果.2)性情. 比较自负,性非分特别向,乐于把本身置于不熟习的进修情况,自我感到优越的学生在进修中进步较快.3)情绪状况.在第二说话或外语的进修中,焦炙较少的人轻易得到更多的说话输入.同样,心境放松和感到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光内显然学得更好.这一假设有点偏说话教授教养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疏忽.(后来人们经由过程试验发明,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炙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逝世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炙程度之高.)6.可懂得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后来说话学家又发明假如仅有输入前提而缺少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才能差.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 1985年提出了“可懂得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测验测验做一些凌驾他们今朝程度的演习.因为输出的进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查找合适的情势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着一些不知该若何表达其意思的艰苦时,就会去尽力测验测验,在这个进程中他们可以本身测验测验总结一些新的规矩,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填补.本身以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全了.前面这些评论辩论,一向是在进修说话办法的“计谋”层面.大家最轻易疏忽“计谋” 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误差和错误可以填补和改正,计谋上的掉误解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 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 大家细心看一下,可以觉得骄傲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计谋家孙子的名言.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构造,就可以制订战术了.愚蠢的同窗这时已经本身自力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不雅察,大家可以配合商量.对于进修者来说,可以按照制订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授教养者而言,要根据精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授教养模式.我们先谈进修者的战术制订.。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总结一、知识点概括各种假说包括(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中期中介语理论,二语习得顺序,语言监控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提出者,提出背景内容,意义,局限对比分析假说提出者lado背景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跟分析方法。

母语负迁移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

基本内容1基本假设:语言迁移(1)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2)母与二结构特征相似正迁移,有差异负迁移即母语干扰(引起困难跟偏误的主要原因或唯一原因)(3)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2分析方法系统对比学习者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3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目的不同分为:强势说弱势说(最大差别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时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地估计了对比预测功能弱势说与其预测还不如面对现实,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意义提供了一种语言比较的方法跟程序,听说法视听法受其影响局限(1)其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核心思想“刺激-反应”理论受到乔姆斯基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忽视了人的能动性)(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两种语言系统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如何有效地对比分析)(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不符合逻辑(有这样情况两种语言或语言特征存在很大差异的时候并不是很难学反而是差异不大容易混淆难度更大)(4)实验研究跟教学实践是质疑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母语负迁移不符合实际偏误分析提出者及背景60年代中后期开始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偏误分析成为研究学习者习得过程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corder《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开启二语习得研究的经典之作内容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评估国内近几十年研究可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篇汉字五个领域意义(1)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来观察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和习得机制,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

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理论和假说一、对比分析假说(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代表:拉多定义:第一语言习惯迁移问题。

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之处产生正迁移,两种语言的差异导致负迁移。

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

主张: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需要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的难点和错误,以便在教学中采用强化手段突出重点和难点,克服母语的干扰并建立新的习惯。

影响:积极:听说法和是视听法,特别是句型替换练习的理论基础。

消极:根本缺陷——否认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中介语假说代表:塞林克基础: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理论定义: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随着学习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特点: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2.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语言系统3.中介语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所做的不全面的归纳与推论。

4.中介语的偏误有反复性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在语音上易产生“僵化”或“化石化”现象。

意义: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把第二语言获得看做是一个逐渐积累完善的连续的过程,而且看做是学习者不断通过假设—验证主动发现规律、调整修订所获得的规律,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并逐渐创建目的语系统的过程。

三、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科德《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反映内在大纲偏误定义: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其自己的内在大纲,而学习者的种种偏误正是这种内在大纲的反映。

第二语言习得是按其内在大纲所规定的程序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

内在大纲实际上是人类掌握语言的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教学安排、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容而不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

因此,在说话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进行。

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

这就是他著名的i + 1 公式。

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

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二语习得各种理论假说

对比分析假说奠基人:查尔斯·弗莱斯内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理论。

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

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代表人物:科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

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

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

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

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

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提出者:列尼博格内容: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l0~l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克拉申监控理论

克拉申监控理论

克拉申监控理论⼀、综述克拉申是美国南加州⼤学的教师,他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研究第⼆语⾔习得,并于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语习得理论——“监控理论”,包括“五⼤假说”,它们是:(1)习得——学得假说。

(2)情感过滤假说。

(3)监控假说。

(4)输⼊假说。

(5)⾃然顺序假说。

(⼀)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是他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在习得者第⼆语⾔能⼒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的认识。

“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注意意义的⾃然交际的结果,⼉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过程。

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的了解和对其语⾔形式和语法概念的掌握。

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语⾔能⼒的发展,才是⼈们运⽤语⾔时的⽣产机制,⽽对语⾔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运⽤中起监控作⽤,⽽不能视为语⾔能⼒本⾝的⼀部分。

克拉申断⾔,学得的知识与习得的知识⼆者是相互独⽴的,不存在转换关系。

(⼆)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监控”是语⾔使⽤者⽤以对所表达的语⾔进⾏编辑的⽅式。

语⾔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能⼒。

⽽语⾔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知识,只是在第⼆语⾔运⽤时起监控或编辑作⽤。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的是检查语⾔输出的正确性。

它能否发挥作⽤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时间充分,即语⾔使⽤者必须要有⾜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语法规则;2.懂得语法规则,即语⾔使⽤者必须具有所学语⾔的语法概念及语⾔规则知识。

3.关注语⾔形式,即语⾔使⽤者的注意⼒必须集中在所⽤语⾔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的正确性。

(三)语⾔输⼊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在五⼤假说中,语⾔输⼊假说⽆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最具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分析假说奠基人:xx·弗莱xx内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兴起的对比分析假说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假说理论。

对比分析假说的学者们将语言看作是一种行为,把语言学习看作是一种习惯的养成,然后通过“刺激-反应”范式解释语言现象,并且把两种语言的学习的相互影响看作是一种“迁移”,并基于这种迁移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假说有强式和弱式之分,强式以预测和规避错误的错误为目标,弱式则不宣称能够预测而是在学习者错误出现之后对错误进行解释。

但后来,人们发现用迁移理论不能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于是,对比分析逐渐为偏误分析所取代。

偏误分析假说代表人物:科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对比分析假说无法完美解释学习者的全部错误,研究者们开始将语言运用看作是一个由规则支配的、创造性的过程。

他们认为,“错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是不同的,偏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错误。

这种基于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其规律、类型和产生原因所进行的分析产生的理论被称作是偏误分析假说。

其中,科德的偏误分析观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他认为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发展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用一种特定的语言(特异方言idiosyncratic dialect),又叫“过渡方言”。

这种语言不是目的语,但有自己的系统和语法。

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异方言处在变化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说明特异方言代表学习者的过渡能力。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错误和儿童习得母语出现的错误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对目的语规则进行假设,错误时检验手段和学习策略,对错误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大纲”。

偏误分析从已有错误出发,分析更有针对性,但缺乏预测能力,也不能解决回避现象。

关键期假说提出者:xx博格内容:语言是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的发展受到人的生理基础的严格制约。

儿童从两岁开始至青春期到来之前,即人出生后的l0~l2年,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学习能够自然而然地轻松进行。

青春期到来之后,人脑已充分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学习语言也就越来越困难。

所以语言学习存在关键期,且是在2岁到13岁之间。

其观点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母语习得仅仅通过接触就能自动进行,而青春期之后的第二语言学习不是这样2青春期之后能够学会用外语交流,是因为自然语言“在很多方面彼此相似”。

其依据包括:1.大脑神经说:左半球的语言优势(左侧化)。2.对神经运动的研究发现,语言肌肉的可塑性对口语的培养有极大的影响。3.认知论的依据。

基辛格效应内容:大部分人,如果较晚开始学习另外的语言,由于发音器官已经形成,缺乏弹性,因此在发音上会有一些限制,于是产生所谓的腔调问题,即可以很流利地说出一种语言,却掌握不好本族人说这种语言的地道的口音,亦称“基辛格效应”。近似系统理论提出者:xx内容:近似系统相对于目的语系统而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逐渐接近目的语系统的、不断变化的连续体。

一方面,学习者不可能在瞬间接触到整个目的语系统,而是需要对有限的言语输入逐步消化。

另一方面,学习者的母语系统是一种干扰源,使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偏离目的语系统。

内姆塞认为1)学习者的言语是其近似系统在特定时间的“定型产物”。

这种近似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

定型有三种表现:A移民的言语模式。

B模式化的个体方言。

C学习者的洋泾浜。

2)学习者在习得过程的不同阶段的近似系统构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连续统。

3)相同阶段的学习者的近似系统大体相似。

xx的中介语理论(包括化石化)中介语是学习者在试图用目的语进行表达时所使用的形式,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不能将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错误的集合。

他提出1.中介语是两种语言系统(母语和目的语)在学习者心理活动中相互影响的产物,这一心理活动被定义成“语际认同”。

2.中介语产生的心理基础是大脑中的“潜在心理结构”。

另外,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化石化”理论,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能力僵化的现象。

化石化指的是在外语习得中,对一种语言形式的使用未能达到目的语的标准,而又维持在这个水平上停滞不前,这种形式于是成为学习者固定的用法错误(如语言项目、规则及子系统),即成为学习者中介语的组成部分。

化石化具有持久稳定,不受外界影响,且对成人和儿童都起作用的特点。

化石化不仅指的是多种现象,还能用来指不同程度的错误、非学习以及二语学习卡壳等。

科德的中介语理论1.中介语是学习者的语言,既包括二语学习者又包括儿童。

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导向的语言系统,除非出现化石化现象,其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

2.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复杂化、精致化的过程,早期习得的系统并没有被删除,而是继续留在我们的大脑中,3.中介语的发展既包括重构,又包括创造性运用,语言学习不是一个线性的积累过程,而是类似于有机体的伸张,许多部分同时发生变化。

早期中介语理论1.关于本质早期认为母语系统、目的语系统、中介语系统三者并存。

中介语本质上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后期将中介语看做是一种“心理语法”,认为中介语是一种二语习得者建构的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不是在现实言语情景中实际生成的言语。

这个系统是理解与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

2关于系统性: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普遍认为中介语具有语言规则的系统性,从而带来了学习策略的普遍性。

3关于动态特征:主要有两种,一是可渗透性,即母语规则向中介语系统的渗透以及目的语规则的泛化,二是过渡性:学习者不断改变他们的语法,通过加减某些规则重构整个中介语系统,学习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中介语法构成了中介语的连续统。

4关于僵化现象其心理机制:僵化现象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独特现象,其心理机制就是所谓潜在的心理结构。

成功的学习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激活的是潜在的语言结构。

5学习者的策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长时记忆)和元认知控制(短时记忆)。

学习-习得理论提出者:克拉申内容: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以及它们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1)“习得”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

学习者不注意话语的形式,只注意他们所要表达或理解的意义。

“学得”是指(通常是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显性知识;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

学习者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自己对语法书的阅读而了解到一些语法规则,并且能感悟和谈论这些规则。

2)习得的语言系统处于大脑左半球语言区,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

而学得的系统虽在左半球,但不一定在语言区。

3)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并非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

监控假说提出者:克拉申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之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

根据这个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

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

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

这种监控功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1说话者要有时间2说话者的注意力在于形式的正确性3说话恩知道规则。

输入假说提出者:克拉申第一,遵循“此时此地”原则。

所讲内容都是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还给予幼儿一些额外的超语言帮助;第二,句法简单。

随着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渐复杂,对幼儿的语言输入不仅仅是1+1,而且要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保持大致平行;第三,言语是为了交际。

情感过滤假说(克拉申)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

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

2)性格。

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

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自然顺序假说(克拉申)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

例如,一些实验表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s等。

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xx的意识三分理论(察觉假说)施密德将意识分为感知、察觉和理解三个层次,敢直视格斯第二语言学习模型中已感输入之前的一个阶段,察觉相当于格斯的已感输入,理解相当于格斯的已懂输入和吸入。

察觉时输入变为吸入的充要条件,完全通过潜意识的方式是不可能学会语言的。

图示:环境言语(感知)——已感输入(察觉)——已懂输入(理解)——吸入(理解)——整合——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