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城市群将成为 中国第五极城市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峡西岸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第五极城市群

海峡西岸,中国东南部的海岸线上一方瑰丽的热土,崛起一个以厦门为核心的城市群,在宽阔的大海胸怀中,面浩荡大海秋波,享都市集群之无限魅力,勾画一个大手笔、大战略、大气度大厦门城市群崛起方略的崭新构想,建立推动城市化进程,服务于城市集群建设和优化城市化功能的崭新的以市场为权威,以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国际化为基础的海峡西岸经济圈。海峡西岸城市群将成为继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环渤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后的中国第五极城市群。

纵观我国区域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城市群引领发展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成渝经济圈为代表的城市群经济跨区域战略的发展,逐渐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极。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从闽南“金三角”的开放到整个海峡西岸的全面开放和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海西城市群的崛起,以打造中国经济第五极的宏大气势在中国东南的海岸线上拉开帷幕。

区位优势,海峡两岸战略枢纽。海西城市群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面对台湾,临近港澳和东南亚,位置重要,气候宜人,具有很强的先天竞争力。海西城市群毗邻台湾的空间区位优势及其作为两岸交流枢纽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海峡两岸将形成紧密互动的一体化合作区域,将建设成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衔接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中西部的沿海增长极,两岸文化交融。

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是海峡经济区的核心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进展。2008年,建设部正式批复《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这是继京津冀城市群之后,国家批复的又一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厦门、福州,“海西”双核城市群)

双核带动,构建山海经济联盟。从空间形态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多中心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是双核城市群,城市群呈现出双中心——福州与厦门,两个中心城市各有所长,承担中心城市职能。由于历史因素和发展条件的原因,海西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山海差异显著

的特点。中心城市在经济总量上呈现泉州、福州和厦门引领发展的格局。从区域辐射和带动能力来看,厦门和福州的中心效应明显较为突出,以沿海城市带为脊梁,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为支撑,构筑“一带三区”的海峡西岸城市群。

按照空间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海西可分为东南地区(厦门、泉州、漳州)、东北地区(福州、莆田、宁德)和西部地区(南平、三明、龙岩)三大发展特征迥异的经济地域板块。东南地区引领海西的发展,已经进入网络化发展的阶段;城镇分工合作,彼此联系密切,类似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共享,城镇空间呈现连绵趋势;东北地区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处于全省平均水平,它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充分拓展福州的带动作用并迅速培育具有成长潜力的地区;西部山区发展相对滞后,中心城市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由于同时肩负着生态保护和保育的任务。西部山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与东部港口工业产业相联,条条山与海的对接,红土地与蓝海洋的交融,今日八闽大地正酝酿、蓄积、演绎着沧桑巨变。

战略整合,海西城市群发展蓝图。海西城市群规划的宏伟蓝图席卷八闽大地,数字英雄纷纷崛起;一系列新名词、新概念纷至沓来,变革整个空间布局上,海西城市群将形成“一带(沿海城镇密集带)、四轴(西部山区发展轴、北部福武发展轴、中部核心发展轴和南部厦龙发展轴)、双极(依托一北一南两大中心职能地区形成的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多核(多个区域次中心)”的海西城市群空间结构。

产业对接上,海西城市群将形成“一带(沿海产业集聚带)、双区(北部以福州中心城区、长乐空港和江阴港区组合形成的北部现代服务业增长核心区,南部依托…滨海环湾走廊‟,由厦门中心城区、机场新城、泉州中心城区和漳州中心城区组合形成的南部现代服务业增长核心区)、四基地(四大工业基地,由北至南依次为福州现代制造业基地、莆田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泉州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厦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战略引导型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形成三都澳、东山湾两大战略储备地区和闽浙、闽赣、闽赣粤、闽粤四大跨省产业发展协调区。

交通运输体系上,形成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普通铁路等组成的区域铁路网格局;建设东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城际轨道干线;建设对区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区域高速干线公路与都市区快速干线,形成布局合理的干线路网系统;形成枢纽机场、支线机场、旅游机场有序衔接、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航空网络体系。与高速道路并行的福鼎—诏安(沈海高速)、松溪—武平(长深高速)、福州—邵武(福银高速)、泉州—宁化(泉南高速)、厦门—长汀(厦成高速)、福安—武夷山(宁上高速)的城市发展轴沿线展开,为海西经济圈构筑起海西“大交通”的中轴线和主动脉,增强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腹地的经济辐射能力,伸展开海西的筋骨。纵横

八闽大地的交通网路,在海西经济圈崛起的时代呼唤中凝聚成一曲澎湃的歌,激荡在海西城市群的血脉中。

□城市核聚效应,构建大厦门城市群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并行发展,带来全球大都市圈之间分工和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日益强化,大都市圈拥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21世纪,构建城市网络几乎成了大部分大中型城市不可避免的战略,城市带,城市圈,城市群等城市地域集群景观不断涌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即将崛起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之后的另一重要经济区的大时代,厦门经济特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必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厦漳泉龙经济融合,构筑“大厦门城市群”。推动城市群发展的三个因素,在国际上是已经得到验证——人口,交通,还有产业,以厦门为核心的大闽南城市群正在逐步成型。

城市核心,厦门海湾战略。厦门本岛空间局促、狭小,厦门人多少年来养成了一种小岛意识、小城意识,厦门必须要跳出小岛,走出厦门看厦门,放开眼界,以比较超脱的态度和比较开阔的视野,全面看待厦门的成就、问题和前景。实际上,厦门还只是城市化道路上的一位行者,厦门依然处于建设大城市的雏形阶段,征程任重而道远。海沧大桥的打通、集美大桥的建成,各个岛外通道的落成成为了厦门历史性的契机,意味着厦门演绎多年的小城故事和小岛情结宣告结束,未来的厦门将会从海岛城市向海湾城市发展,岛外区域潜藏了大厦门发展的力量,而向西与漳泉龙等城市的对接,也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在厦门本岛的城市功能逐渐向外扩张的过程中,有着广阔腹地的岛外及漳州靠近厦门区域渐成风生水起之势。岛外的四个区经过十几年的孕育,已经基本完成了大开发、大发展的能量积累过程。主客观条件向世人昭示:厦门的城市发展,已由岛内为核心、岛外为辅助的阶段,进入到一个岛内外并重,而岛外的发展活力、空间远远大于岛内的新阶段。与漳州、泉州进行闽南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使厦门成为闽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向北辐射与福州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带动周边地区乃至省份整体互动发展,使厦门真正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从而走向更加波澜壮阔的海湾时代。

城市扩张,规模人口迁移。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获得快速的发展。随着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或都市圈。城市化不仅可以成为创造伟大、智慧、精英、奇迹的催化剂;可以成为拉动国家崛起的的魔杖。在厦门城市化进程和海湾型城市战略的逐步推动下,岛外地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