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24-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让学生回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材主要呈现了托勒密和哥白尼的学说和观点,学生通过阅读并用小球模拟地球运动来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认证过程,培养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习用真理来看待问题。
本课在教材中是宇宙单元的第2课过渡课,但本人将它单独提出来进行教学,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并解释这些证据的意思。
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认识上有了上升。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证据对于科学真理的重要性。
科学探究:阅读并分析历史上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假说,找出相应证据支持或批判其中的观点。
科学态度:认识到科学真理在证据的支持下不断完善,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
尝试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体会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器材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太阳模型、地球仪。
学生:“地心说”和“日心说”阅读资料、小球、任务单等。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设计意相关阅读资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一、地心说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约生于公元100年,建立了“地心说”。
托勒密在全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地心说”基础上,利用前人积累和他自己长期观测得到的数据,写成了《天文学大成》。
在书中,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反证的方法进行了解释:1.地球是球体。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地球的运动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案_8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内容:本课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探究“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并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篮球。
2.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屏幕上是什么画面?(微信)这个创意表达了什么思想?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在现实中可以做到吗?1、师: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古时候,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提出了很多种说法。
你知道哪些说法?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2、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古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大屏幕出示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学习了解。
(指名一学生朗读,师相机讲解)第一类:盖天说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学说。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这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象是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象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漂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教案-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科版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科学课中唯一一节研究科学史的课程。
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但光只了解两位科学家的成就还是不够的,学生学习会感到突兀,所以想要达成教学目标有必要增加与他们相关联的另外两位极具代表性并且学生相对熟知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逐步通过资料了解,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位科学家在研究关于地球及其运动的知识。
除了让学生了解哥白尼和托勒密两位著名的人物在研究中所提出的观点之外,还让他们知道了在托勒密之前的人物和哥白尼之后一些科学家的伟大成就。
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些科学家为人类认识地球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激发学生体会科学家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研究的。
而本课重点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情感教育,体会到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我们今后学习的重要守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提供的阅读资料和多媒体演示的动态现象知道几位科学家在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以及证据。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人类认识地球及运动的历史》公开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东怡小学:唐蔚
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 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是 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球体。 反驳:地球如果是球 体,“下面”的人会掉下 去。
“下面”的人真会掉 下去吗?
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地 心说”影响古代欧洲近千年。
一千年后哥白尼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观 测研究建立了“日心说”,并对“地心说” 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
“地球是球体”托勒密、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是什么?
托勒密“地心说”证据 哥白尼“日心说”证据
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 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 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 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 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 阳或星辰的出没。 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 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托勒密认为地球是球体,哥白尼没有否定, 而是进一步用事实证据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托勒密“地心说”观点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 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证据:因为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每天都在有规 律地东升西落。
这个证据充分吗? 地球自转也能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哥白尼“日心说”观点
3、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
证据:地球及其他的行星都一起围绕太阳做圆周 运动。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以下几种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 有以下两种学说:
“盖天说”:
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 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 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 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 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 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 说。”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二小江旭东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板书设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地心说日心说教学后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的: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3、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资料、小地球仪、手电筒、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回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二、导入新知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一)、视频导入“日心说”和“地心说”让学生观看视频,找到视频中的主要观点和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提高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地心说”1、首先认识亚里士多德,他最早提出地球是圆形的,并处在宇宙的中心。
2、“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托勒密,认识托勒密。
3、让学生根据资料找出“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4、学生理解“地心说”的主要内容后,在宇宙的示意图中贴出太阳和地球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心说”的内容。
5、学生实验:“地心说”能否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本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让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更准确。
(三)、认识“日心说”1、认识“日心说”代表人物哥白尼。
2、让学生根据资料找出“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学生理解“日心说”的主要内容后,在宇宙的示意图中贴出太阳和地球的位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日心说”的内容。
教科2001课标版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公开课教学设计_1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3.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4.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培养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意识以及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为小组准备的地球仪、蜡烛、火柴、篮球。
学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要解释昼夜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揭示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在这方面曾经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浑天说”你们赞同这些观点吗?后来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观点和学说,你们知道是哪两个吗?二、两种观点大碰撞。
1.谈话:叙述“地心说”的来历和“日心说”的来历。
小组讨论: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
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太阳是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思考4:“地心说”和“日心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2.师生小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和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三、修正观点,提升自我交流讨论:1.“地心说”和“日心说”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如果能,相当于我们前面模拟实验中的哪一种。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掌握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难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2.教学手段: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介绍人类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地球绕太阳转的椭圆轨道等基本知识。
3.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历史认识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科学思维。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4》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一、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
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
三、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3》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标】
1.在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和推理的方法继续研究地球上昼夜不断交替的原因。
2.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了解哥白尼为建立“日心说”所作的贡献。
3.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科学品质和精神。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学习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的科学品质和精神。
【教学准备】
人类探究“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讨了地球上发生昼夜变化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二、计算
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是1.5 亿千米,让我们来算一算,它绕地球一周路程有多远?太阳运行的速度是每秒250 千米,照这样计算,太阳绕地球一圈要花多少小时呢?24 小时绕地球一圈可能吗?
三、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计算、汇报,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四、阅读资料
看看人类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可参看教材中第68 、69 页的资料)。
五、汇报阅读结果
用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再次否定“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假设。
六、得出结论
用推理的方法再次思考“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和“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太阳转动”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七、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有什么收获?我们应该向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学习什么?搜集有关地球自转的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 同时地球自转科目版本章节课名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 2 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学习目标1. 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
2. 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对比“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1. 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 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具体环节设计教学环节页码 内容.教师上课 .情境导入1.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21.地球不动, 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阳转1.3和我们一样,自古以来,人们就试图对地球昼夜交替的现象进行解释。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探索。
在这方面曾经有过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学说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1.6西方——地心说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 年—168 年),古希腊天文学家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在当出的行星体系学说,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它肯定了大地是一个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7托勒密的主要观点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
太阳或星辰的出没太阳地球1.11 西方——日心说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1543 年),文艺复兴时期波兰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取得了可靠的数据,提出了“日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他是欧1.12放消地,哥白尼的主要观点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形的。
如果在船桅顶岸时,岸上的低,直至最后地球的运动地球是在运动,并且24 小时自转一周。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
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地心说”和“日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认识到在资料分析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乐趣: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收集资料引导探究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三、思维整理拓展延伸修正自己的观点: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人类认识地球极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通过实验已经知道,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有可能使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
2..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二、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全班交流:托勒密的“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
及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2.全班交流: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怎样解释他的观点?你怎样看待他的观点及
其解释?他的观点能解释昼夜现象的成因吗?
3.讨论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日心说”是
怎样反驳“地心说”的?“日心说”的证据充分吗?
4.思考:如果按照这两种观点来做模拟实验,都能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三、修正自己的观点:
1.小组交流:根据以上的资料,我们对昼夜现象的解释有什么变化?
2.全班交流:要排除哪一种解释?保留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板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地心说日心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知道地球是不规则球体。
2、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并能找证据解释观点。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
2、在对资料分析和交流中,需要大胆质疑。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学说学习资源库
学生:模型、图片、学说资料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