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词义辨析三则

合集下载

《唐诗三首》知识点整理

《唐诗三首》知识点整理

《唐诗三首》知识点整理一、译文1. 石壕吏傍晚我投宿在石壕村,正碰上有差役在趁夜抓壮丁。

老翁吓的翻墙逃跑了,老妇赶忙出门察看。

差役的叫嚷的多么暴怒!老妇哭的又是多么悲苦!只听见老妇上前对差役说话:“我三个儿子都到邺城防守了,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幸存的暂且苟且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的完结了。

家里实在没有能打仗的男人了,只有一个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怜)她进进出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我虽然年老力衰,但请您让我跟您连夜归营,赶快去应征河阳的兵役,还能来得及给军营准备早饭呢。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我好像听到有人低声的哭泣。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了别。

(老妇已被差役抓去服役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3.卖炭翁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发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七下古诗词赏析

七下古诗词赏析

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古诗词赏析积累三、蝉唐朝虞世南1.“饮清露”象征着什么?象征人的品格高洁。

2.后两句隐喻的深层意义是什么?答: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品行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3、“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四、孤雁唐朝杜甫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

上面这首诗,其"诗眼"是"孤"。

2.诗歌的抒情主人翁往往是自己。

这首诗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都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3.诗中"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4、诗人以雁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作者写孤雁自比,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七、卜算子•咏梅1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

2分析本诗中梅花的形象。

答:毛泽东笔下的梅花的形象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

3毛泽东、陆游的这两首同名词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答:“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阖,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4、作者歌颂梅花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D )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及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唐诗宋词名篇剖析

唐诗宋词名篇剖析

唐诗宋词名篇剖析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情感,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境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剖析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探寻它们背后的意境和美学价值。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唐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情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为切入点,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

明月的光辉照亮了大地,仿佛是一层薄霜,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而诗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他在异乡漂泊的思乡之情。

通过简洁的语言,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使读者在静夜思之中感受到思乡的忧愁与寂寞。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首宋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其豪放的情感和悲壮的意境而广为传诵。

词人以一曲新词酒一杯为引子,勾勒出了一幅旧时亭台的景象。

夕阳西下,词人不禁思索起往昔的时光,不禁问道:“几时回?”然而,他却无可奈何地看着花儿凋零。

这里,词人通过描绘旧时的景象和表达自己的无奈之情,展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读者在欣赏这首词时,不禁会被其中的忧伤和无奈所触动。

最后,我们来品味一首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以其豪迈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而广为传诵。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为开头,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

然后,他表达了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希望能够穷尽千里目,登上更高的楼阁。

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表达自己的追求,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追求的精神。

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被其中的壮丽和豪情所感染,也会被其中的哲理所启发。

通过对这几首唐诗宋词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不仅在语言上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而且在情感和思想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

部编版语文七上古诗汇总解释辨析

部编版语文七上古诗汇总解释辨析

庆幸庆幸多庆幸啊,我吟诗作歌抒豪情。
这首诗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表达了他宏伟远大的政治抱负。
①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公元207年7月,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山。 ③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④竦(sǒng)峙:耸立。竦,同“耸”,高。峙,挺立。 ⑤星汉:银河。 ⑥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最后这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内容没有直 接关系
尉。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十首。
我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开阔,顺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一轮红日已经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边已有春风的信息。 寄去的家书不知寄到哪里?请归去的大雁把信带到洛阳吧。
以下六句实写观海之所见,此时的曹操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如同他此刻的心情一样美好。“水何澹澹,山 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何:何其,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高高耸立。 竦,同“耸”,高。峙:立。萧瑟:秋风吹动草木的声音。 洪:大。意思是“海水 荡漾多么辽阔,山岛耸立于水的中间。树木葱葱遍地生,百草繁密又茂盛。阵阵秋风瑟瑟响,激起大海 滔天浪。”沧海之景,在曹操看来,是多么的辽阔、壮丽啊!
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
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唐诗宋词鉴赏三首

唐诗宋词鉴赏三首

唐诗宋词鉴赏唐诗宋词鉴赏三首导读: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那下面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唐诗宋词鉴赏三首吧、秋夜喜遇王处士王绩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赏析: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朴素自然,洗去齐梁华靡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

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颇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

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并非实指的地名。

“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点明归隐躬耕的身分。

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

但正是在这种随意平淡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

王绩归隐的生活条件是优裕的。

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在他不过是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

这种生活所造成的心境的和谐平衡,正是下两句所描绘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两位乡居的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

这是一个满月之夜。

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辉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

这里那里,又穿梭似地飞舞着星星点点的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光的图案。

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

这里,对两人相遇的场面没有作任何正面描写,也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的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的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的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的两位朋友别有会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同一类别古诗对比赏析

同一类别古诗对比赏析

同一类别古诗对比赏析《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对比赏析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别董大》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劝慰、激励《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描写的景物——雨、客舍、柳,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是——清新;作者表达的情感——与朋友依依不舍。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同样是送别诗,高适借凄凉的画面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与激励,而王维借清新的画面反衬出对元二出使安西的不舍与担忧。

《别董大》以壮观为主,感情豪迈,其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前下谁人不识君”应需重读。

《送元二使安西》要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从感受诗人笔下的美丽景色,再到感悟诗人离别时的瞬刻情感及隐藏其后的淡淡忧伤。

《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别董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借景抒情,同是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

《别董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劝慰和激励,《送元二使安西》则流露出作者内心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

盛唐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

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

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王维的《渭城曲》,文辞清新,情感凄凉,创制了“西城杨柳弄春柔”,“别离滋味浓于酒”的意境和氛围,读来感人至深。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

清晨时分,细密如丝的春雨沾去了客舍的轻尘,浸润着掩抑客舍的杨柳。

古诗鉴赏分类讲解

古诗鉴赏分类讲解

古诗鉴赏分类讲解第一篇:古诗鉴赏分类讲解咏史诗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之作。

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

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

至唐末,昔日繁华的台城早已荒凉不堪了。

此诗的意象有江雨、江草、啼鸟和堤柳。

江南的春雨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而江南的春草,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

这两个意象的组合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

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隐藏着一座已荒凉破败的台城。

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命的王朝一个接一个衰败灭亡,面对破败的台城,岂不给人“六朝如梦”之感慨!“鸟空啼”的“空”,进一步烘托出一个“梦”字,寓意颇深。

后两句写到台城柳,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成历史遗迹,而台城堤柳,却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故说它“无情”。

这“无情”二字,正透露出诗人的无限伤痛。

“依旧”二字,又深寓历史沧桑之慨。

“最是”二字,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与怅惘。

这首诗中“鸟空啼”、“无情”、“依旧”及“最是”等词有的可称之为“诗眼”,有的则是重要词语,含意颇丰,赏析时需格外注意。

提升演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途径秦始皇墓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这首诗的第二句最耐人寻味,尤其是一“崩”字,试作简要分析。

羁旅诗通常表现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200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王勃诗辨析

王勃诗辨析

王勃诗辨析王勃诗辨析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50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诗人。

明朝李贽《初潭集》云:“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舌耕’。

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掩面而卧。

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题记唐代诗人王勃,在籍贯和年龄,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及“蜀州”、“杜少府”与“城阙辅三秦”上,留下了诸多异同问题。

大凡是后世流传以讹传讹所致,如今需得考证一番才能澄清本来事实。

王勃是何许人也?王勃是唐代著名诗人,素有“诗杰”之称。

王勃“初勔、剧、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后“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

因为王勃“大业末,弃官归,以著书讲学为业”,所以著“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御定全唐诗》中“诗人小传”里所云:“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文中子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

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

勃有集三十卷,今编诗二卷。

”在此简明扼要地记载了王勃的生平事迹,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代王勃具体的生平事迹,在后晋刘昫《旧唐书·文苑上》、北宋欧阳修与宋祁《新唐书·文艺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勃》等史料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

关于王勃的籍贯,相关文献记载略有出入。

后晋刘昫《旧唐书·文苑上》云:“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新唐书·文艺上》云:“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勃》云:“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诸孙也。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

《诗歌鉴赏术语辨析》今天我将就“诗歌鉴赏中学生易混淆的概念”这个话题和老师们聊聊。

这些知识对老师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对学生而言则“学练三年,困惑三年”,即使马上要高考了,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下笔就错或无从下笔。

以下有些辨析是因教学需要而绝对化表达,是为圈定学生思维的,不严谨的地方,请海涵。

1、景与情的关系,我们是通过找到景物描写的“修饰语”来“揣测”诗人真实意图的。

景物描写直接透露“表面情感”,继而“推测”“隐含情感”,阅读理解时两种情感缺一不可。

2、“比兴”是以“写景”为载体来表达感情的手法,它与一般景物不同的是,用来“比兴”的景物形象与即将出场的主人公形象一致。

3、“直接抒情”是直接表明爱憎情绪的抒情,景、物、人是内容,“间接抒情”是通过写景或者托物或者用典来表达情感的抒情,景、物、人是手段。

4、观点态度一般是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句得出,直接抒情处要注意“反讽”“反语”的辨认,即联系整首作品,有时真实感情与直接抒情的表面意义相反;间接抒情要注意从“写景(意境)”“写典(结合注释看典故特征)”“写人(动作神态)”句子处得出结论。

5、可以用来比较阅读的几组概念需要掌握:①白描与细描与叙述:无修饰的刻画与有修饰的刻画与记录事件过程、②实写与虚写:眼前景象与回忆过去景象或展望未来景象、③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④以景结情与卒章显志、⑤乐景乐情悲景悲情与乐景哀情⑥对比与衬托⑦比喻与拟人⑧先点后染与先染后点在第5点里,学生对“回忆过去真实的事情”非常不解,只要是真实的,学生会认为是“实写”,而不会管时态的问题。

而点染和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的“点”正好是颠倒的,当涉及到点染的具体分析时会出错。

术语单独来看,学生是可以知道的,尤其是在“专题练习”的时候,但是综合卷一出,学生会直接懵掉,因为很多概念是接近的,甚至只是“差一点点”的同性质的。

6、铺垫与伏笔:“铺垫”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它是主要情节的基石,具有突出主要人物、事件,使情节具有合理性等作用,它的目的在于“衬托”。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

古诗鉴赏中需辨析的几组术语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必考考点之一。

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术语很多,其中有些术语在使用时容易张冠李戴,因此必须准确地加以辨析。

一、“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三种:描写、议论、抒情。

在鉴赏“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时,“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这一组术语最常用到。

1. 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在一首诗中既有动态描写,又有静态描写。

它可以是以动衬静。

如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就是以响衬静,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1998年高考全国卷第15题)。

也可以是化静为动。

如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中的“两岸青山相对出”与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出”一“排”一“送”,把静止的山写活了。

还可以是动静辉映。

如宋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 “明镜” “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间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第12题)2. 虚实相生对于一个描写对象,可以写它的眼前之景、现实之景,也可以借助联想与想象,写假想之景。

前者是实写,后者是虚写。

古典诗歌创作中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可以使虚景与实景得以补充映衬,以至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如,张籍的《凉州词(其一)》:“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这首诗中远与近、高与低、明与暗、动与静、抑与扬对比强烈。

古诗词名句辨析

古诗词名句辨析

古诗词名句辨析(一)屋漏不是屋子漏雨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解释为屋子漏雨。

如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杜甫草堂诗注》就说:床头的屋顶漏雨,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1988年版高中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也说:大雨屋漏床湿,夜不成眠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选注》也说床头屋漏,雨水沾湿被褥。

这样解释,在字面上似乎没有问题,但从情理上分析,却问题不少。

既然是大风卷走了屋上三重茅,那大雨之时怎么会只是床头漏雨而别处不漏呢?如果只是床头漏雨,那无干处应该只是说的床头,不能说是使整个卧室没有一点干的地方。

如果无干处真的只指床头,那无干处又成了废话,因为漏雨自然就会湿,只床头一个地方湿,不应该说是无干处。

再说,只床头漏雨,还可以把床移动一下,躲开漏雨的地方,用容器接住漏雨,也不至于床湿,夜不成眠。

又,从写作上说,如果屋漏是屋子漏雨,那下句的雨脚如麻开头又说雨,在意义上也是不无重复之嫌的。

诗贵精炼,诗圣的名作出现这种欠精炼的地方,不得不令人深思。

屋漏二字,现在似乎很浅显,连小学生也知道是屋子漏雨。

但是,根据一些工具书的释义,屋漏首先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名称。

如《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①。

《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

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疏:屋漏者,室内处所之名,可施小帐而漏隐之处,正谓西北隅也。

后称不欺屋漏,即不欺暗室的意思。

《礼中庸》尚不愧于屋漏,唐孔颖达疏:言无人之处,尚不愧之,况有人之处,不愧之可知也。

言君子无问有人无人,恒能畏惧也。

本诗中的屋漏也当是室内处所之名,指屋子的西北角。

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床头和屋漏,代指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

两句诗是说: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还是雨脚如麻下个不停。

古今异义唐诗三首

古今异义唐诗三首

古今异义唐诗三首前言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众多优秀的古诗流传至今。

然而,古诗中常常出现一些让人迷惑的异义词汇,这些词汇在古代和现代的语义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语义不同的角度,挑选三首唐诗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古今异义之处。

一、《登鹳雀楼》1.1 诗歌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被誉为”登楼赋诗之盛”,描绘了自然山水景观和人生哲理的交融。

其中,“鹳雀楼”是指山东济南的一座楼阁,楼高临水,极具观赏价值。

诗中结构简洁、含义深远,给人以视觉和思维的双重震撼。

1.2 异义解读1.白日:古诗中的”白日”一词,在现代一般被理解为白天、白昼,与”黑夜”相对。

然而,古代人们往往将太阳比作”白日”,认为太阳光线直射时彩云、炽焰,亮度极高,有个极美的景象。

2.黄河:《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被赋予了浩渺辽阔、怀旧伤感的情感色彩,但在古代,“黄河”并无如此特殊的涵义。

唐代人视黄河为最重要的河流之一,将其喻为”巨瀑”,意思是河水势猛,声势宏大,湍急激流,震撼人心。

3.千里目:这一词在古代多指”极远的距离”,而在如今,我们更多地考虑”视力范围(可见范围)“。

王之涣用”千里目”来形容广阔的视野,表达了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哲理。

4.楼:在《登鹳雀楼》中,“楼”就是指鹳雀楼。

诗人登高望远,直到目之所及已没有更高的地方可以登上,这时他在心生欲望,想要接触到更高的境界,可以从更高的角度看世界,感叹人生有无限的可能。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1 诗歌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当时朝廷军队占据河南河北地区,迫使妻子担忧、痛哭流涕的情景。

诗中表达了作者为国家疆土沦丧而悲愤,同时又寄托了回到家园的喜悦心情。

2.2 异义解读1.剑外:指边境地区。

古诗 对比 手法

古诗  对比   手法

三、 今昔盛衰的对比
诗歌内容的今与昔的对比,常常表现 在一些以古讽今的诗歌中,通过昔盛今衰 的对比,以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达到讽 劝的作用。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 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 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 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 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 凄凉景象形成了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 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诗歌中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 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 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 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 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 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 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 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 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 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 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 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 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 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 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 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
同类联想: 悯 农 (唐)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蚕妇 (宋)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首诗前四句表现下层人民的饥 寒,后四句表现上层社会的奢糜; 两相对照,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与上层情况作了鲜明的一般性对照, 而且前半首与后半首又分别用了不 同的特殊对比手法,具体表现下层 和上层的情况:前半首用的是“推 理对比”,后半首用的是“转化对 比”。

丁准高考资料之古典诗歌意象分类解析

丁准高考资料之古典诗歌意象分类解析

一、草木类1.柳⊙惜别,留恋,祝愿。

例: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例: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2.梅花(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凌寒不屈的顽强例: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例: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

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

有时节暗香来梦里。

”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4)隐者高士的象征例: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5)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例: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3.菊花⊙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例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例2: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3: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4.松柏⊙孤直、顽强、高洁《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例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5.莲⊙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两首》词语解释
咏:1、依着一定的腔调缓慢地诵读。

2、用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课文中取第2种意思,指诗人用诗来描述柳树,表达感受,是歌颂、赞美的意思。

碧玉:青绿色的`玉石。

诗中形容柳树枝叶的青翠。

妆:修饰,打扮。

丝绦:用丝线编织成的带子。

诗中用来比喻随风飘动的柳枝。

裁:用剪刀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诗中用来比喻春风像灵巧的剪刀剪出了细巧的柳叶。

胜日:优美的日子。

诗中指阳光明媚的日子。

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

芳,花草的香味。

诗中指春天美丽的风光。

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

滨,水边。

无边:没有边际。

光景: 1、风光景物。

2、境况,状况。

诗中取第1种意思。

一时: 1、一个时期。

2、短时间;暂时。

诗中取第2种意思。

等闲:平常,轻易。

东风:诗中指春风。

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颜色艳丽。

诗三首重点文言文知识

诗三首重点文言文知识

诗三首重点文言文知识1. 诗三首的文言知识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所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1.古今异义词(1)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

(3)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是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2)名词用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3)名词用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弹琴。

书,读书)或棹孤舟(棹,划)(4)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乐,以……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以……为愉快)。

2. 5题基础知识+三首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急需1、C组四个字音全正确,其余三个都各有错误。

2、D3、A4、B5、D诗词鉴赏两者都写田园生活,第一首表达作者对隐居田园的向往,第二首借写景来写自己恬适的心境,充满禅意。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暗”字有何作用?请作分析说明。

含义:征尘暗,好久没有驰骋疆场了。

表达作者报国无门的失望无奈之情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对比手法,写了报国无门的愤懑。

文言文阅读:C A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B、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选自《诗经•邶风•静女》) C、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选自《诗经•卫风•氓》)选 C 因为--两个词3. 杜甫诗三首文学常识望岳,属于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

其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颈联:荡bai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联都是对偶句,造化一句也有拟人手法,du但这个问题问得。

律诗里面的对偶是很平常的修辞手法啊,感觉不应这么问zhi。

春望,属于近体诗中五言律诗,烽火就是指战争。

石壕吏,属于古体诗,从内容看为叙事。

但根据一般的诗词内容体裁,是分为咏物言志、写景抒情、即事感怀、dao怀古咏史等,石壕吏网上版靠的话没法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 《 风》 占 :
1 张乔 《 1 . 书边事》 :春风吹青冢 , 门日 落梁州。
i 王安石 《 2 . 门日 不照物 》 :白日不
照物, 在寥廓。 浮云 1王安石 《 3 . 泊舟姑苏》 『 :f顺茫无 目
人.但见白口低。 以上涛句,I 、3、 、6 I 3 、2 4 、I 、I
都不是写实景 ,只是对太阳的称呼。可 见, 占 存 涛中, “ 白日”一 I 浏 基本上有
同定的意义,即为 “ 太阳” 这样, “ 。 n
3 . 《 张华 答何劭诗三 》 忝荷f过 首 : ! ! t 任,白日已 西倾。 4 . 汉末民谣:行行 重 行行,白F i 薄
西山。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胡 少
j上
“ 放歌须纵酒, 白日 青春作伴好还乡 ”一
联 却有疑问之处。 “ l 门E”一作 “ 自
首” 《 , 唐诗鉴赏辞典 》作 “ 白首” , 《 全庸诗简编》 “ ”后夹注: “ 在 白日 ~
作首” 。 若为 “ 向日” ,则在此句中只能作 “ 天” , 白 解 如此诗意便令人费解丁 —— 为何向灭放歌须纵酒?难道晚 E 放歌就
1 . 《 秦嘉 赠妇诗》 暧暖白F,引 : 1 R 而 都不 “ 依 山” ,显然不可能是 “ 白色的太阳”之
义;5 、8 、1、1 中的 “ }” 、7 、9 0 : 2 向 1
2 曹丕 《 寡妇》 妾心感兮惆怅,白 :
E忽兮 颓。 l
开 依山尽”也就没有什 么奇怪的 r 。 闻官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其六 : 准怜李 1 ,广 5 将 1 首没=边。 三 二 : 宅闻紫金经,白 首愁相混。 李白 《 赠盂浩然 》 :红颜弃 轩冕,自 首卧 松云。 壬维 《 老将行 》 从弃置便衰朽 。 :自 朋 事蹉跎成 首。 刘禹锡 《 送分司陈郎中只召直史馆 重修兰圣实录》 若问1人刘子政 , : 日 如今 白苒在南徐。 在这首诗中,如果足 “ 自首放歌须 纵酒” 那么 , 解释起来就十分合理 : 老年 人性情恬静、 稳重,如果 “ 放歌” 未免 , 令人感到奇怪;而 “ 纵洒”之后。即使
维普资讯
语 言 学 习
探讨占 史中的疑难酬句是一个相 诗 当复杂的问题 , 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

胸臆奔涌直泻 , 诗意畅达明了。但其r f l
见智,众说纷纭,奠衷一是。然而洲句
是一篇诗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字是一 国长期普遍使用的书面交流工具,特别 是我国的文青文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 数 千年-脉相承。从这两条 - - 基本事实来看 . 对疑难词句的释义首先应与上下文和整 篇诗文的意旨相一致; 其次应该在同时 代或同种文体 ( 比如都是史言义 ) 中找 到相当 数量的例子为佐证。这两点既是 判断释义正 确性的标准 , 也指出了探讨 疑难词句涵义的基本途径。本文将遵循 这一途径探讨 首广泛流传的唐诗中的 几个疑难词句, 给m不同的解释。其日 的不仅是探求词句的正确理解 , 更酋要 的是强i这条途径的重要性。 l 趔
看白昼。
刘禹锡 《 窦朗州见示与澧州元郎中
早 秋赠答命同作》 玉簟微凉宜白昼, : 金
l其四十七: 0 桃花开东阔.含笑夸
白E l
白日 依L 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笳人暮应清商。
唐 诗 词义辨 析
这首名诗妇孺皆知,明白如衍,但 “ ”一浏许多人感到费解: 白开 为何落山 的太阳是白色的呢?而符种注本均未作 解释, 于是便有了多种说法:风沙笼罩 , L太高,等。却没有想一想 , “ l l 白口” 是不是 “ 色的太阳”之义。我们来看 白 看占 诗中冉 “ ”的诗句: 白日
6 . 其t一:黄河走东溟 ,F同落西 1
海。
7 . 其十i:}知天汉上,门日恳高 蠡
名。
8 . f 其三 四:白 日 曜紫微,三 公运
权衡。
9 四十六:举动摇门口,指挥同 填
青天。
综 巍

维普资讯
不须纵酒r 吗?
前面的例句 已 经表明, “ ”在 白H 古诗巾一 般指太阳, 而不是 “ 自灭” f ;『 I 『
且古诗中一般称 “ 白天”为 “ 白昼” ,例
如:
李贺 《 湖中曲》 :横船醉眠 白 昼闲, 渡M梅风歌扇薄。 李贺 《 赠陈商》 李牛师太华 , : 大坐
王安石 《 登宝公塔 》 :江月转空为白
昼, 岭云分暝与黄昏。 龚自 《 珍 忏心 》 经济史章磨 白 , : 昼 幽 光狂慧复中 宵 僧智永 《 和谢 氍圳驾游溪源诗 》 : 聊将消白昼, 何幸接玄晖。 以上分析和例句表明, “ 1 自3 放歌 须纵洒”意思既难以解释得通 , 用词也 不符合古涛的习惯用法。 “ 自首” 一词在占涛巾是 “ 老年” 或“ 老年人”之义, 例如: 杜 《 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 : 居然成灌落,白 首甘契阔。
是老年人 “ 放歌” 也是可以理解的。诗 ,
5l 《 . 融 临终诗》 谗邪害公正, 浮 :
云翳白日。
李白的 《 卉风 》中有 “ 白日”的句
于很多:
刮外忽传收蓟北,初 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憨何在,漫卷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颂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 即 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宝应无年, 唐军平定发史之乩的战 争取得重大胜利,收复 r I 的家乡洛 f _ 阳和郑 、 汴州等,此时正流寓梓卅的杜 l 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j,以饱含激情 干 的笔墨写下丁这首i。全诗直抒忽闻胜 寺 利消息之后的j喜之情 , 千 如万斛泉源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