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故里巧芽“种生”的生育文化意蕴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的习俗-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
七夕节的习俗|七夕的习俗:种生求子、拜织女、拜魁星【--清明节】七夕的习俗节日夜晚,人们或抬头观看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偷听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在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反正是丰富多彩。
不过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这里略加阐述。
据史料记载,七夕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古时风俗图,蛛网乞巧蛛网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种生求子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
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用情用心用功书写秦人地域文化性格
用情用心用功书写秦人地域文化性格作者:王苗苗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20年第08期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
李仙娥、王琪玖合著的《关中秦人文化性格与文化自信》一书以妙趣横生、风趣幽默的陕西方言,向读者诉说着老一辈关中秦人的文化理念,以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向读者例证关中秦人的文化习俗,以朴素辩证的方法与读者共同探析关中秦人的文化核能与文化羁绊。
作者提出新时代的关中人要突破传统的思想藩篱,创新性再造秦风秦韵中的秦人精神,重振汉唐雄风中的文化气派,以文化自信去拥抱新时代。
本书以动人心弦的传说、饱含历史沧桑的记忆、脍炙人口的民谣叙说、传唱以及追忆着关中故事,书写着秦人文化性格,力图唤醒关中人用现代意识与新世纪文明去替换残留在关中秦人文化性格中的封建意识、农民意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重组塑造新的“关中秦人”。
纵观全书,有以下特色:一是探究关中秦人文化传统,理性定位文化性格,用情书写陕西文化故事。
人是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自然人,生长在关中一带的秦人所形成的文化传统,集体无意识地受到观念、思维、语言、行为的制约与支配,养成了生噌愣倔的秦人地域文化性格。
理性定位文化性格,形成科学理性的自我认知。
农耕文明条件下基于现实生活需求与文化传统,秦人以“实在”、“讲哈数”、“本分”的原始价值追求要求着自己与身边人,并形成了“混沌未凿”的天真淳朴性格。
“文王穆,武王昭,至今道统在西秦。
”在关中大地上,探究秦人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古代兴文立武,制礼作乐的西周;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政治实践;是历史上两个盛世“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还是近代北伐革命者义薄云天的家国情怀,都是关中历史文化传统底蕴的见证。
可见,古拙文雅的赳赳老秦,自古就秉承着关中秦人理性明智、宏阔开放、积极进取的文化理念,秉承着刚健自信、尚武崇文的文化性格。
关中秦人的文化性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体”,受到了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主流意识的“灌溉”与“浸润”,其文化基因及其形成过程,是受周、秦、汉、唐时期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功利、道家的无为、佛教的和谐思想的浸淫习染,同时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值得读者用情跟随作者的历史脉络梳理与学术思想优游涵泳于书中。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蒲向明【摘要】西汉水上游及其人文地理环境特点鲜明,文化积淀丰厚;乞巧民俗在此区域流传历史长远,现实分布广泛。
祁山处于西汉水和漾水河的交汇地域,属于周秦故地,历史上一直为军事、交通、文化交流之要冲,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都证明了文化在此厚积和沉淀的种种情形,为乞巧民俗在此带着浓厚的秦汉原始文化痕迹,也为保留下来七天八夜的完整过程提供了涵养和庇佑。
通过对祁山镇西汉村乞巧民俗的全程、定点考察,可以发现西汉水流域乞巧民俗所包含的地域文化蕴涵,诸如与三国文化、民间传说和地方小戏"陇南影子腔"、"陇南花灯戏"等的种种联系和相互影响。
【期刊名称】《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9页(P16-24)【关键词】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地域文化;礼县祁山;西汉村【作者】蒲向明【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4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精神,祖文传之,子孙继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底源泉也。
”(《新民说·释新民之义》)此论极其重视国民独立精神的锻造,离不开独具特质之一的风俗习惯。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深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每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和价值观里,并给每个人深深地烙上印记,既继承着过去,更预示着未来。
作为陇南的科教工作者,我们尤其应该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去研究乞巧,探讨其中的独立精神和文艺、文史奥秘,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实现中国梦尽心竭力。
虽然陇南乞巧民俗的复兴在本世纪初就已显端倪,但我无缘介入西和乞巧的基本调查研究,鲜有机会参加乞巧文化艺术节,故对西和乞巧知之甚少,更遑论调查、研究乞巧民俗活动。
2023届陕西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陕西省咸阳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千古浩叹《满江红》李来锋孙宇来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部电影《满江红》,让不同的观众从中得到不同的体验、启示和思考。
②千年之前的宋朝,是一个令人爱恨交织的时代,一方面它创造了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的高峰;另一方面却在军事上一败再败、丧权辱国。
先是北宋败于女真族的锋镝,承受了“靖康之耻”这个中国历史上无比惨痛的事件;后是南宋亡于蒙古族的铁蹄,崖山一役,10万军民赴义,一个朝代以君死臣辱的惨烈结局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③明朝“开国第一文臣”、主持修撰《元史》的宋濂曾说:“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学者李约瑟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从宋朝历史中,我们既要学习经济文化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宝贵经验,更要反思和汲取军事上屡战屡败的惨痛教训。
④我们常说,落后就会挨打。
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并没有落后为什么也会挨打?是宋朝的军力不行吗?赵匡胤刚立国时军队20万,到宋真宗时已达到90多万,宋仁宗后更是扩至120余万,军队数量远超对手。
是宋军的武器不行吗?宋朝冶铁技术发达,极大提高了兵器的锋利和坚固程度,还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新纪元。
是宋军的将领不行吗?两宋名将数次力挽国运,比如,“宋良将第一”的曹彬、戍边御敌“先忧后乐”的儒将范仲淹、“中兴武功第一”的韩世忠,更不用说还有令人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了。
⑤居安思危危自小,有备无患患可除。
客观地说,北宋开国之初,就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局面,辽、西夏、金等虎视眈眈,觊觎中原的富庶、江南的繁华。
2022-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四单元第15课《江南的冬景》 Word版含答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江南的冬景》同步训练(时间:45分钟分值:45分)一、语言运用(23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江南物阜民丰....,能代表江南的风物还是很多的,比如文化上的江南丝竹、评书、昆曲、越剧等,实物上的园林、湖笔、宣纸、青(花)瓷等。
B.我们耳熟能详....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特地写给郁达夫的。
这首诗作的落款“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就是凭证。
C.“莫名其妙....!”“中国首富”宗庆后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时,对实施的香港奶粉限购令给以直接、辛辣的评论。
D.被西方媒体抹黑的英国华商何家金利用法律武器,与英国广播公司说长道短....,最终使英国广播公司在网站上公开更正对他的失实报道。
解析:选D。
说长道短:评论别人的好坏是非。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应用“据理力争”。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味道。
B.青天碧落之下,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C.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闲适?D.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
解析:选B。
语序不当,“不但你不感到岁时的肃杀”改成“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
3.依次将下列诗句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只填字母)(4分)一提到雨,也就必定的要想到雪。
①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②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③__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④__________,又到了其次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宠爱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A.“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B.“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C.“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解析:留意后文语句的示意作用。
福建省莆田市莆阳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莆阳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七年级历史试题(满分:100分考试范围:七上第1-4课时间:60分钟命题人:xxx 审核人:xxx)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被誉为“彩云之南”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这一结论的直接证据是()A.神话传说B.文献资料C.文学作品D.考古发现3.迄今为止,云南、陕西、北京、广东等省区都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及活动遗迹、遗物。
数十万年前,先民们就在不同地方生存、发展。
据此可知()A.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样性B.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C.我国早期人类结成群体生活D.古代先民交流交融程度较高4.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制作的周口店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其制作的主要依据是()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北京人生活想象图C.周口店的自然环境D.北京人使用的石器5.在元谋人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石器、动物化石及伴存的炭屑和烧骨。
这一发现印证了元谋人()A.使用磨制石器B.已经学会用火C.过着定居生活D.进入农耕时代6.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A.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7.他们群居在大约距今70万年前,能够直立行走,共同劳动,共同获取食物,会使用火烧烤食物、防潮、照明、驱兽,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这里的“他们”最有可能是()A.元谋人B.蓝田人C.北京人D.山顶洞人8.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西和乞巧节
感谢观看
著名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撰文指出,中国古代的星名,有一部分是以部落领袖、民族始祖、发明创造者以及神 话传说中的人物命名的。“织女”和“牵牛”这两个星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当属《诗经·小雅·大东》中 的一段文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 次,就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 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1、2005年9月,西和乞巧节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2006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3、2007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日),西和县隆重举行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并开展了社火 调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杨绪国及省、市一行参加了授牌仪式; 4、2006年7月31日至8月1日,西和县举办了以乞巧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 5、2007年8月19日至8月23日,西和县举办了“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开展了旅游观光、展示展览等18项 活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15家媒体50余位聚集西和,宣传、推介西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接待省 内外游人16.5万人。 中国(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论坛现场6、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名录。 7、2006年至2012年相继成功举办了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会,其中第四届升级为甘肃省级节会。
传承价值
艺术价值
学术价值
实用价值
1、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 2、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对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宝库都有一定意义。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干年的忠、孝、节、义。
无论是对其乍看之下心智即被唤醒的外在形式,还是其不自觉即可被大众接受理解的内在魅力,无不体现着她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她把崇高的内容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
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她是在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的盛象和野性的自然魅力。
作为戏曲鼻祖,作为花部统领,她没有昆腔高深难懂、吴浓软语的安逸矫情,也没有弋阳腔故作高深、血脉正统的高贵出身,但是她作为戏剧所附载着的秦人敦厚而慷慨,豪放而婉约的性格艺术,却是一南一北的两大国剧望尘莫及的。
从秦腔本身所承载和传递的独特文化意蕴来看,她是曲、弋两腔无法代替的。
秦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由来久矣。
无论是渔翁、樵夫山水寄情,还是官老爷、农夫贵贱人生,都会在秦腔中品味得失,都会在秦腔中把玩生死。
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几千年来,秦风雄劲悲激,秦腔亦然。
“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儒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磷驯铁,遗响犹存。
”由此可管窥秦风之始。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曾说过:“击瓮扣击,弹筝博牌,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丈·四,、由此也可稍知秦腔之原始大气和粗犷。
无论是后来的弄玉之箫、秦王之击、高渐离之筑,还是楚国优孟,开伶人扮演之先河,无不体现着秦风秦韵的昂扬大气。
秦地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辐射中心,这里有儒家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
而秦人也有着秦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既区别于纯粹北方人的粗犷乃至野蛮,也区别于纯粹南方人的婉约与缠绵,他们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敦厚,豪放灵动。
他们的厚重而不笨拙,灵动却不轻浮,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典型的中庸思想。
《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矛盾复杂的抉择心绪,但是在忠孝节义面前,他最终在正法令以斩子与恤私情纵由中兼取忠孝和合性情,使整个戏韵情调定格于虚实相委、悲壮灵动之中,以及《五典坡·探窑》中宝钊}十八年苦守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生机灵性和厚重深沉的爱恨追求,这些无不透蕴着秦腔中正求和的审美性情。
历史趣谈秦国的第一次崛起 秦穆公何以靠着五张羊皮强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国的第一次崛起秦穆公何以靠着五张羊皮强国导语:《史记》上说,秦人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的一个支系。
相传秦人的祖先女惰吞食了一枚燕子蛋,怀孕生了大业。
这和“禹母吞珠孕禹(夏朝开创《史记》上说,秦人是黄帝之孙颛顼(高阳)的一个支系。
相传秦人的祖先女惰吞食了一枚燕子蛋,怀孕生了大业。
这和“禹母吞珠孕禹(夏朝开创者)”,“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的先祖契)”,姜姬踏巨人脚印生周的始祖后稷一样,反映了当时秦人还处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后来,大业的儿子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又帮助虞舜训练鸟兽,被舜帝赐姓为“赢”。
周孝王(约前910-前895年在位)时,为了对外战争的需要,就让秦人非子在今陕西宝鸡一带养马。
由于非子对马调教有方,周孝王赐给非子秦地(今甘肃天水附近)作为封邑,让他接管赢姓的祭祀,号称“秦赢”。
从此,“赢”姓居民正式被称为“秦人”。
西周末年,周幽王荒淫无道,宠爱妃子褒姒,数次“烽火戏诸侯”。
后来,犬戎杀进镐京,再点烽火也不灵了。
因勤王的诸侯特少,这就突出了秦国首领秦襄公——在勤王的军队中,秦军杀伤犬戎兵最多。
继位的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时,秦襄公率领大军一路护送,保护天子的安全。
鉴于秦襄公勤王有功,周平王把秦襄公的职称从“大夫”提拔为“诸侯”,并宣布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秦国。
平王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即只要你有本事,打到哪里,哪里就都是你的地盘了。
从此,秦国不仅取得了与其他诸侯国平等的地位,而且拥有了对岐、丰之地名义上的领土主权,开始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生活常识分享。
13高考散文阅读练习我的秦腔记忆(含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练习我的秦腔记忆(含答案)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 ~ 4题。
我的秦腔记忆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袄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伏天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条条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儿弥漫到村巷里。
我已记不得从几岁开始跟父亲去看戏,却记着一个细节。
在人头攒动的戏台下,父亲把我架在他的肩上,还从这个肩头换到那个肩头,让我看那些我弄不清人物关系也听不懂唱词的古装戏。
我在这里接受的音乐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
起初,我似乎对这些敲击类和弦乐类的乐器音响没有感觉,跟着父亲看戏不过是逛热闹。
直到有一次,我跟父亲走到白鹿原顶,听到远处树丛笼罩着的那个村子传来大铜锣和小铜锣的声音,还有板胡和梆子以及扁鼓相间相错的声响,竟然一阵心跳,脚步不自觉地加快了,一种渴盼锣鼓梆子扁鼓板胡二胡交织的旋律冲击的欲望潮起了。
自然还有唱腔,花脸和黑脸那种能传到二里外的吼唱,曾经震得我捂住耳朵,这时也有接受的颇为急切的需要了;白须老生的苍凉和黑须须生的激昂悲壮,在我太浅的阅世情感上铭刻下音符;小生和花旦的洋溢着阳光和花香的唱腔,是我最容易发生共鸣的妙音;还有丑角里的丑汉和丑婆婆,把关中话里最逗人的语言作最恰当的表述,从出台到退场都被满场子的哄笑迎来送走……我后来才意识到,大约就从那一回的那一刻起,秦腔旋律在我并不特殊敏感的乐感神经里,铸成终生难以改易更难替代的戏曲欣赏倾向。
“文革”结束后,被禁演多年的古装戏重新上演了。
各种看戏的人到傍晚时拥满了道路。
到处都能听到这样一句痛快的观感:“这才是戏!”更有幽默表述的感慨:“秦腔到底又姓秦了!”这种痛快的感慨发自一个地域性群体的心怀。
“文革”禁绝所有传统剧目的同时,只推广10个京剧“样板戏”,关中的专业剧团和乡村的业余演出班子,把京剧“样板戏”改编移植成秦腔演出。
《秦腔》ppt课件
3.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 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答:
(1)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烟卷、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 五大要素。 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
泾(jīng)阳
敦(dūn)厚 疙瘩(gē da)
熨(yùn)平
帽翎(líng) 人头攒(cuán)拥
往外扛(gāng) 偌(ruò)大
冷颤(zhàn)
文绉绉(zhōu) 甭说(béng) 伺候(cì)
珍馐(xiū) 咂摸(zā) 嗻(zhē)
一、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1.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请阅读课文后把图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白描 环境描写
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 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 长了起来。
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 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
白描 环境描写
庙里一个跟斗未翻起,窗外就哇的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 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
手法
举例
点面结合
正描写和侧面描 写结合
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 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 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 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
(2)因为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
2024名校八上语文期中考试
2024年下学期八年级期中检测试卷语文科目一、积累与运用 (共24分)1. 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要塞.(sài) 可憎.(zèng)屏.(bǐng) 息敛声振.耳欲聋B. 翘.首(qiáo)炽.热(zhì) 。
深恶.痛疾(wù)苍.海桑田C. 悄(qiǎo) 然镌.刻juàn) 锐不可当.(dāng) 不缀.劳作D. 承载.(zài)猝.然(cù) 颔首低眉(hàn) 粗制滥造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他的朗诵声情并茂,语调抑扬顿...挫,我们仿佛置身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B. 敌人殚精竭虑....地谋划着如何突破我方防线。
C. 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社会的批判入木三分....,犹如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各种弊病。
D. 爱心义卖的活动现场摆满了各种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3. 小雅发现长沙新增一个夜游打卡点——天心阁光影公园,下面是光影公园的介绍,对以下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①天心阁光影公园以历史文化为蓝本,融合长沙的现代文化,运用先进数字技术、灯光和投影,生动地唱出长沙的故事。
②在互动演艺方面,光影公园打造了湘遇水境、文物登高秀、魁星点斗等主题演艺项目,让游客一站式领略长沙的千载风华。
③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可通过景区官方微信小程序“夜游天心阁”,以及抖音、美团、携程等……开台线上购票。
④这样新奇有趣的地方,你还不来吗。
A. 第①句有语病,应该把“唱出长沙的故事”改成“讲述长沙的故事”。
B. 第②句没有语病,无需修改。
C. 第③句里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使用也没有错误。
D. 第④句应该把句号改成问号。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我国的传统习惯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和暮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仲春景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是暮春景象。
秦人故里巧芽“种生”的生育文化意蕴
秦人故里巧芽“种生”的生育文化意蕴温虎林【摘要】流传于秦人故里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不单是祈求心灵手巧,家庭幸福美满,更有明显的古代求生育祭祀遗风,乞巧活动中的特殊祭品“巧芽”就是体现生命力的象征,乞巧活动中的取水与拜巧过程,带有古代郊祭与履迹遗风.出土于天水放马滩和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日书》均记载了秦人祈盼生子生育的相关内容,显示出秦人对生育的重视.秦简与秦地民俗的相关性印证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民俗与秦人关系密切.【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5(020)001【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西和;乞巧;巧芽“种生”;秦简《日书》【作者】温虎林【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史学院,甘肃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2.21位于甘肃陇南的西和县、礼县因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了秦公大墓而闻名全国,西和、礼县一带成了当下学界认同的秦人故里。
就在西和、礼县靠近秦公大墓所在的19个乡镇流传的乞巧民俗,以其活动时间之长、活动规模之大、活动形式完备而罕见于全国,被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西和县因此在2006年3月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乞巧节又在2008年6月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本文就秦人故里流传的有关乞巧民俗事象所含寓意以及秦简《日书》内容的关联性进行探究,以求教与方家。
一、巧芽种生与巧芽祭祀西和、礼县一带流传的乞巧活动,从农历6月30日晚至7月初7晚,举行7天8夜的各种乞巧祭祀仪式,祈求巧娘娘赐给她们聪明、智慧与幸福。
祭祀仪式有固定程式:迎巧、祭巧、唱巧、拜巧、卜巧、送巧等,祭祀活动的主要祭品是巧芽。
一年一度的乞巧活动虽然从农历6月30晚开始,但生巧芽却要从6月20日前后开始,选用粒大、饱满的小豌豆、扁豆或小麦等,将其浸泡水中,有的地方称为泡巧,每天用水淘洗数次,放在阴凉处精心培育,一般巧芽要长到七寸至一尺,巧芽的茎部洁白无暇,芽部嫩绿嫩绿,巧芽以色白、苗高、生长整齐为最佳,给人以蓬勃生机和生长茂盛之感。
再论奇迹在文化融合中诞生
作者: 韩养民;问樵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29-31页
主题词: 文化融合;秦始皇陵兵马俑;旦生;先秦文化;光照千秋;诞生过程;文化科学;秦王朝;咸铜铁路;机械动力
摘要:<正> 一通过历史的考察,我们发现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历史上长期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
它在文化融合中孕育,同样又在文化融合中诞生;它的诞生过程也是先秦文化融合结晶物化的过程。
象珍珠经磨砺孕育,一旦脱出蚌壳就放射出璀灿的光华;象多种元素经过化学反应,一旦生成就成为崭新的新物质。
虽然秦代在历史上只有短暂的十五年,然而,它的文化成就却能光照千秋,原因正在于此。
当我们仔细观赏近年来大量出土的秦代。
【高中语文】《秦腔》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循声识人,缘情觅根《秦腔》品读【教材分析】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
《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使我们感同身受,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与心灵的震撼。
作为教师在品读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贾平凹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重现文章的内容和层次。
2.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
3.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学习场面铺陈、细节描写的多样手法。
鉴赏文章朴拙的语言之美。
感受文章围绕秦腔、秦川、秦人所展示出的和谐独特的风情之美,体悟厚重的文化意蕴与作者的深沉情感。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性学习、对比阅读、情境化学习【课时设置】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高一学习的《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聚焦自然风物、投射内心世界,由内辐射而外的个性情感魅力的篇章。
今天学习的《秦腔》,以作者故乡独有的艺术形式秦腔为抒写对象,充溢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在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
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贾平凹的《秦腔》,感受西北传统戏剧的魅力。
学习任务一:“我知”——晓常识1.“鬼才”贾平凹生于1952年,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七夕节的故事和传说
七夕节的故事和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就是我们传统节日中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节,大家对于这个节日了解多少呢?知道七夕节的故事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夕节的故事和传说_七夕节传统习俗有哪些,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七夕节的故事和传说(一)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有很多的版本,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
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
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嬉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相见,并且告诉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们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间了,牛郎于是待在河边看七个仙女,他发现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顿生爱意。
想起老牛的话于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仙女们洗好澡准备返回天庭,小仙女发现衣服不见了只能留下来,牛郎于是跟小仙女织女制造了邂逅,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明白了各自的难处,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
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天帝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喜鹊也会在身边。
以后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都会见面了。
(二)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
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要娶织女做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
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
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
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
关于七夕的风俗习惯和别称
关于七⼣的风俗习惯和别称 七⼣节,为农历七⽉初七,⼜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星期、兰夜、⼥⼉节或七姐诞等。
现在,跟着⼩编来看看关于七⼣的风俗习惯! 节⽇别称 双七:此⽇⽉、⽇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俗传七⼣⽜⼥相会,织⼥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满天飘⾹,故称。
星期:⽜郎织⼥⼆星所在的⽅位特别,⼀年才能⼀相遇,故称这⼀⽇为星期。
巧⼣:因七⼣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节:七⼣节以少⼥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节,亦称⼥⼉节、少⼥节。
兰夜:农历七⽉古称“兰⽉”,故七⼣⼜称“兰夜”。
⼩⼉节:因为乞巧、乞⽂等俗多由少⼥、童⼦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七⽉七⽇,名道德腊,此⽇五帝会于西⽅七炁素天。
风俗习惯 七⼣乞巧 七⼣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巧”⽅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等⼏种⽅法。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西京杂记》说:“汉彩⼥常以七⽉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具习之。
”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七⽇,是⼣⼈家妇⼥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银愉⽯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七⽇,宫⼈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宫中以锦结成楼殿,⾼百尺,上可以胜数⼗⼈,陈以⽠果酒炙,设坐具,以祀⽜⼥⼆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线向⽉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民之家皆效之。
” 元陶宗仪《元⽒掖庭录》说:“九引台,七⼣乞巧之所。
⾄⼣,宫⼥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这也是较早的⼀种乞巧⽅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 2 7《秦腔》(教学设计)同步教学
统编新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秦腔》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起来的独特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初识秦腔1.读下面两首诗歌,谈谈你的看法郎朗晴晴喊/妹妹我在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我的娘她说:中午下班回家/阿姨说你娃厉害得很/我问咋了/她说上午带她们出去玩/一个将尿/尿到人家办公室门口/我喊了声“我的娘额”/另一个见状/也跟着把尿尿到办公室门口/一边尿还一边说:你的两个娘都尿了(看法不拘一格,可以肯定,可以批评)2.这里节选的是前段时间争议很大的贾浅浅的诗歌,有人将之号称为“屎尿诗”。
老师我个人认为,批评可以,但绝对不能把她和她的父亲扯在一起。
贾浅浅的父亲——贾平凹。
3.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1993年出版长篇小说《废都》;2005年出版出版长篇小说《秦腔》,并凭借这一小说获得2007年度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
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
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与他的小说同名的一篇散文《秦腔》,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特点。
4.简介秦腔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等地,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
七夕节的习俗(15篇)
七⼣节的习俗1 乞巧: 七⼣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常以七⽉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穿针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缀珠光,七⼣宫娥乞巧忙”。
据传说:唐太宗与妃⼦每逢七⼣在清宫夜宴,宫⼥们各⾃乞巧。
在民间,⼥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摆上时令⽠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能赋予她们聪慧的⼼灵和灵巧的双⼿,让⾃⼰的针织⼥红技法娴熟。
观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道⽩茫茫的银河像⼀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星和织⼥星。
⼈们传说在七⼣的夜晚,可以看到⽜郎织⼥的银河相会,或在⽠果架下可偷听到两⼈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种⽣求⼦ 在七⼣前⼏天,先在⼩⽊板上敷⼀层⼟,播下粟⽶的种⼦,让它⽣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些⼩茅屋、花⽊在上⾯,做成⽥舍⼈家⼩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束,称为“种⽣”。
⼜有蜡制的婴⼉玩偶,让妇⼥买回家浮于⽔⼟,以为宜⼦之祥,称为“化⽣”。
拜魁星 俗传七⽉七⽇是魁星的⽣⽇。
魁星主⽂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定在七⼣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考运亨通。
晒书·晒⾐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为求⾃保,装病在家。
魏武帝派亲信暗中探查真相。
时值七⽉七⽇,装疯的司马懿在家中晒书。
魏武帝得知,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收押。
司马懿只好遵命。
另外,《世说新语》卷⼆⼗五说,七⽉七⽇⼈⼈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 贺⽜⽣⽇ 古时⼉童在七⼣之⽇采摘野花挂在⽜⾓上,叫做“贺⽜⽣⽇”(传说七⼣是⽜的⽣⽇)。
吃巧果 七⼣的应节⾷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巧果⼜名“乞巧果⼦”,款式极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西和 ; 乞巧 ; 巧 芽“ 种生” ; 秦 简《 日书》 中 图分类 号 : K 8 9 2 . 2 1 文献 标 志码 : A
位 于甘肃 陇南 的西 和县 、 礼 县 因上世 纪 9 O年代 出土 了秦公 大墓 而 闻名全 国 . 西和 、 礼县 一带成 了当 下 学 界认 同的秦 人故 里 。就 在西 和 、 礼 县 靠 近 秦公
底 的投 影 图案有 何 隐寓 的含义 ,来 判 断 自己得 巧与 否 。“ 如投 影 图案 为针 线 , 则 表示 心灵 手巧 ; 如铲 子 、 棒槌 , 则表 示 心笨手 拙 ; 如为鸡 心 、 如意, 则 表示 吉利 祥瑞 ; 如 为牛 头狗 尾 , 则 表 示 晦气 灾 祸 ; 如 为镰 刀锄 头, 则 预示 将 来 的配 偶会 是 农 民等 等 。” { 1 1 类 似 的 图
第2 0 卷第 1 期( 2 0 1 5 )
பைடு நூலகம்
寸 音离 汗孑 才 罡
V o 1 . 2 0 N o . 1 ( 2 0 1 5 )
秦人故里巧芽 “ 种生’ ’ 的生育文化 意蕴
温虎 林
( 陇南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文 史学 院 , 甘肃 成县 摘 7 4 2 5 0 0 )
其他 芽类菜 也 说生 出来 的 , 如“ 生 豆芽 ” , 也 就是 生命
生育 的“ 生” , 带 有 巫 术性 质 的 民俗 活动 中都 希望 讨
一
到七 寸 至一 尺 , 巧 芽 的茎 部 洁 白无 暇 , 芽 部 嫩 绿 嫩
个 好 口头 . 意为 多说 “ 生” 将 来便 能 “ 生” 。“ 又 以菜
因此 在 2 0 0 6年 3月被 中 国民 间艺 术 家 协会 命 名 为 “ 中 国乞巧 文化 之 乡” 。 西 和乞 巧节 又在 2 o 0 8年 6月
巧芽不 仅是 乞巧 活动 中最 为珍 贵 的供 品 ,也 是 各 乞 巧点相 互拜 巧 的礼 物 ,而 且也 是乞 巧 活动 的最
高 潮 照瓣 b 巧 的用具 。 今 西和 、 礼县 乞巧 用 巧芽 b 巧
时 要 将 巧 芽 嫩 茎 掐 成 小 段 投 人 水 中 ,在 灯 光 下 看 碗
入选“ 全 国第二 批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名单 ” 。本 文就 秦 人 故 里流传 的有 关 乞巧 民俗 事象 所含 寓意 以及 秦简 《 日书》 内容 的关联性 进 行探 究 , 以求教 与方 家 。
要: 流 传 于秦人 故里 西和 、 礼县 一 带 的乞巧 民俗 不单是 祈 求心 灵手 巧 , 家庭 幸福 美满 , 更
有 明显 的古代 求 生育祭 祀 遗风 , 乞巧 活动 中的特殊 祭 品“ 巧 芽” 就 是体 现 生命 力的 象征 , 乞巧 活
动 中的取水与拜巧过程,带有古代郊祭与履迹遗风。出土于天水放马滩和云梦睡虎地的秦 简 《 日书》 均记 载 了秦 人 祈盼 生子 生 育的相 关 内容 , 显 示 出秦人 对 生育 的重视 。 秦 简 与秦 地 民俗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0 9
作者简 介: 温虎林 ( 1 9 6 6 一) , 男, 甘肃甘谷人 , 副教授 。研究方 向: 中国古代文学 、 陇南文史 。
20
第 2 0卷 第 1 期( 2 0 1 5 )
温 虎林 : 秦 人 故 里 巧 芽“ 种 生” 的 生 育 文化 意 蕴
大 墓所 在 的 1 9个 乡镇 流传 的乞巧 民俗 . 以其 活动 时
间之 长 、 活动规模之大 、 活 动形 式 完 备 而 罕见 于 全
人 最少 要有 一束 巧芽 , 谁 的巧 芽生 的好 。 其实 也是 寓
示 得 巧 的 征 兆
国, 被 兰州 大学 文学 院教授 、 中 国民俗 学会 副 理事 长 柯 杨誉 为 “ 中 国古代 乞巧 风俗 的 ‘ 活化石 ” ’ 。西 和县
来看 , 该活 动有 浓厚 的祈 求生 子蕴 意 。 当地把 巧 芽 的生 长 培育过 程称 之 为 “ 生巧 芽 ” ,
祀 仪式 有 固定程 式 : 迎巧 、 祭巧 、 唱巧、 拜巧 、 b 巧、 送 巧等 , 祭 祀 活动 的主要 祭 品是 巧 芽 。一 年一 度 的 乞 巧 活 动虽然 从农 历 6月 3 0晚 开始 , 但生 巧 芽却要 从 6月 2 0 1 3 前 后 开始 , 选 用粒 大 、 饱满 的小豌 豆 、 扁 豆 或小麦等 , 将其 浸 泡水 中 , 有 的地 方称 为泡 巧 , 每 天 用 水 淘洗数 次 , 放在 阴 凉处精 心 培育 , 一 般 巧芽要 长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9 0 2 0 ( 2 0 1 5 ) 0 1 — 0 2 0 — 0 4
绿, 巧芽 以色 白、 苗高 、 生长 整齐 为最 佳 , 给人 以蓬 勃
生 机和 生长 茂盛 之感 。 献 给巧娘 娘 时 , 由碗 中取 出放
在 浅碟 中 , 束 三五 道红 绿色 纸带 。 参加 活 动 的姑娘 每
底 针影有 成 云物 花头 鸟兽 者 ,有成 鞋及 剪刀 水茄 影
者, 谓乞 得巧 。其 影粗 如锤 , 细 如丝 , 直如 蜡烛 , 此 拙
征 矣 。” 此记 载 虽用针 影 b 巧, 但成像 寓 意 的判断 与 巧芽 卜 巧相 似 。 在乞 巧 民俗 活 动 中 , 一般 认 为乞巧 只 是 乞得 心灵 手巧 ,而 从巧 芽所 蕴含 的生 态 文化信 息
一
、
巧 芽 种 生 与 巧 芽 祭 祀
影 b巧 ,明人 刘侗 、 于奕正《 帝 京景 物 略 》 载: “ 看 水
西和、 礼 县 一 带 流 传 的乞 巧 活 动 , 从 农 历 6月 3 0日晚 至 7月初 7晚 . 举 行 7天 8夜 的 各种 乞 巧祭 祀仪 式 , 祈求 巧娘 娘 赐给她 们聪 明 、 智 慧 与幸 福 。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