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与OSI模型

合集下载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由许多互联的计算机组成的系统,通过通信线路和协议进行数据交换。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连接在一起,使信息传输更加方便快捷。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如下:1. OSI模型:OSI模型是由国际组织ISO制定的网络模型,是一个7层模型,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

分别是:物理层:传输原始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对数据进行分组,发现和纠错。

网络层:定义IP地址,路由和寻址。

传输层:定义端口号,保证端到端的可靠传输。

会话层:会话管理,包括会话的建立,维护和结束。

表示层:数据的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

应用层:提供各种服务和应用。

2. 网络拓扑: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物理或逻辑结构的布局。

有三种常见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所有节点都连接在一条通信线上。

星型:所有节点都连接在一个中心节点上。

环型:所有节点形成环状,数据从一个节点传到下一个节点。

3. IP地址:IP地址是网络中唯一一个与其他设备区分的标识符。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

IPv4:32位二进制数字,通常用4个十进制数表示。

IPv6:128位二进制数字,通常用8组十六进制数表示。

4. 网络通信协议:网络通信协议是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协议有TCP、UDP、HTTP、FTP等。

TCP和UDP是传输层协议,HTTP和FTP是应用层协议。

TCP协议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UDP协议速度快,但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HTTP协议是Web应用最重要的协议,用于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的通信FTP协议是文件传输协议,用于文件在计算机之间的传输。

5. 网络设备:网络设备是指用于连接各种设备的硬件,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网卡等。

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确定数据包的最佳路径。

交换机:连接局域网上的设备,通过MAC地址进行数据传输。

网卡:计算机网络接口卡,用于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在一起。

计算机网络 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 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学习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2、了解网络类型的分类,以及各种网络类型的特点3、了解对等式与主从式网络4、了解几种常用的操作系统5、掌握osi参考模型的优点、各层的功用以及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6、掌握dod模型的四个分层,以及与osi参考模型的关系本章重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对等式与主从式网络●网络操作系统●0Sl模型本章难点:●OSI参考模型的七层,各层的功能●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讲授方式:面授课时分配:2讲授内容:1.1网络基本概念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二、什么是计算机网络?1.2网络类型的分类1.3对等式与主从式网络网络按操作的方式可分为对等式(Peer-to-peer)与主从式(Client-to-server)两种网络。

一、主从式网络中的计算机可分为客户端与服务器,客户端可对服务器请求资源。

服务器会根据其提供的服务,而配备较好的硬件设备二、对等式网络则是每部计算机可同时扮演客户端与服务器的角色,可提供资源给其他计算机,也可以向其他计算机请求资源。

三、虽然理论上可区分上述两种网络操作方式,不过实际上,大多数的网络系统都结合了这两种方式,可称为混合式网络。

1.4网络操作系统一、NOVELL--NetWare操作系统二、Windows NT是具有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内置网络功能,支持32位操作系统三、linux1.5 OSI模型一、为什么要制定OSI模型?二、网络分层的目的三、学习OSI参考模型的作用四、OSI模型七层的运作方式五、OSI模型的优点1.6 DoD模型一、DoD模型又称Tcp/Ip模型,是互联网的实际标准,由美国国防部制定。

二、四层简介三、DOD模型和OSI模型的比较第二章数据通信学习目标:1、了解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特点及数据的数字化技术。

2、理解基带编码技术与宽带调制技术3、了解同步技术4、理解单工与双工的工作模式5、理解带宽的含义本章重点:●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基带的信号发送与接收●载波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宽带调制技术●同步化●带宽本章难点:●带宽●同步●基带的信号发送与接收讲授方式:面授课时分配:4讲授内容:2.1数字与模拟2.2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一、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二、基带的信号发送与接收三、载波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四、载波传输不等于模拟传输、载波传输不等于单向传输2.3基带编码技术一、编码是指把1和0转换成某种真实的和物理的事务二、二阶基带信号的编码方式三、多阶基带信号的编码方式2.4宽带调制技术一、调制:发送端根据数据内容命令调制器(modulator)改变载波的物理特性使其能够携带信息。

计算机网络概述(教案)

计算机网络概述(教案)

计算机网络概述(教案)章节一: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解释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强调计算机网络的用途和重要性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硬件设备(如: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软件(如:操作系统、网络协议等)章节二:网络拓扑结构2.1 拓扑结构的定义解释网络拓扑结构的概念强调拓扑结构对网络性能的影响2.2 常见的拓扑结构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网状拓扑2.3 拓扑结构的选择考虑网络的规模、性能需求和成本章节三:网络协议3.1 网络协议的定义解释网络协议的概念强调网络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性3.2 常见的网络协议TCP/IP协议族OSI七层模型3.3 协议的层次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章节四:网络设备4.1 交换机解释交换机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强调交换机在网络中的重要性4.2 路由器解释路由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强调路由器在网络中的重要性4.3 防火墙解释防火墙的作用和工作原理强调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章节五:网络互联5.1 网络互联的定义解释网络互联的概念强调网络互联在计算机网络中的重要性5.2 网络互联设备集线器网桥无线接入点5.3 网络互联技术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广域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概述(教案)章节六:互联网协议(TCP/IP)6.1 TCP/IP协议族简介介绍TCP/IP协议族的组成和结构强调TCP/IP在互联网中的核心地位6.2 IP地址解释IP地址的概念和作用介绍IPv4和IPv6的特点和区别6.3 传输控制协议(TCP)解释TCP的作用和特点介绍TCP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章节七:网络应用与服务7.1 网络应用分类面向过程的应用(如:、FTP等)面向无连接的应用(如:UDP、ICMP等)7.2 常见网络服务文件传输服务(FTP)域名解析服务(DNS)电子邮件服务(SMTP、IMAP等)7.3 网络应用开发介绍网络应用开发的基本步骤和工具强调网络应用的安全性和性能优化章节八:网络安全8.1 网络安全概述介绍网络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强调网络安全的主要目标和威胁8.2 加密技术解释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和应用介绍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的作用和特点8.3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解释防火墙的作用和工作原理介绍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功能和应用章节九:网络管理9.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网络管理的概念和目标强调网络管理的重要性9.2 网络管理协议和工具介绍SNMP、CMIP等网络管理协议介绍网络管理工具(如:Wireshark、ping等)9.3 网络管理的实际应用分析网络故障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强调网络管理的持续性和改进章节十:未来网络技术发展趋势10.1 5G网络技术介绍5G网络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强调5G网络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影响10.2 边缘计算解释边缘计算的概念和作用介绍边缘计算的应用场景和挑战10.3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介绍量子计算的概念和潜力探讨量子计算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和挑战重点解析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是学习网络基础知识的基础。

网络层次结构与OSI模型

网络层次结构与OSI模型

网络层次结构与OSI模型网络层次结构的发展和OSI模型的建立对于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介绍网络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并详细解析OSI模型的七层结构。

一、网络层次结构的概念和发展历程网络层次结构是指将计算机网络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并通过一定的协议进行通信。

这种分层结构方便了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同时也实现了网络的分布式处理和模块化设计。

网络层次结构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网络层次结构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的ARPANET提出的,它划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三个层次。

后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需求,人们提出了更加细致的网络层次结构,如TCP/IP五层结构和OSI七层模型。

二、OSI模型的七层结构OSI模型,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一种将计算机网络按照功能进行划分的模型。

它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提出,并在1995年修订完成。

OSI模型共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 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中最底层的一层,负责传输比特流。

它定义了物理介质、电器特性和接口等标准,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转换为帧以在物理网络上传输。

它通过物理地址来寻址,并提供流控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3.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网络上的寻址和路由。

它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并通过路由选择算法确定最佳路径。

4. 传输层传输层在端到端的通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它负责将数据分割为较小的报文段,并通过端口号将数据传输到对应的进程。

5. 会话层会话层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对话。

它提供了会话的同步和恢复功能,并支持多个会话的同时存在。

6. 表示层表示层为不同主机的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和编码,确保数据在网络上正确地传输和解释。

7. 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直接使用的层次,它为不同的应用程序提供了各种服务,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等。

osi模型工作原理

osi模型工作原理

osi模型工作原理OSI模型,全称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是一种用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模型。

它描述了计算机之间如何通信和交流的方式。

OSI模型将整个通信过程分为7个不同的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独立的功能和任务。

第一层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它负责处理物理媒介传输数据的细节,例如电压、电流、光信号等。

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传输介质将原始的比特流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它将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划分成更小的数据帧,并为数据帧添加控制信息,以便在直接相连的节点之间传输数据。

此层也负责错误检测和纠正、流控制和访问控制等功能。

第三层是网络层(Network Layer),它主要负责数据的路由和转发。

当数据从源节点发送到目标节点时,网络层根据目标节点的地址,通过不同的路径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标节点。

此层还处理分组的分片和重新组装,以保证数据能够正确到达。

第四层是传输层(Transport Layer),它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传输层将数据划分为更小的传输单位,并为每个传输单位添加序列号,以便接收方按正确的顺序重新组装数据。

第五层是会话层(Session Layer),它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节点之间的会话。

会话层跟踪和同步会话期间的各个操作,并提供会话恢复和重启的机制。

第六层是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它负责数据的编码、解码和加密等操作,以确保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正确地解释和识别。

最后一层是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它提供网络应用程序与用户之间的接口,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网页浏览等。

这7个层级紧密合作,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能和任务,每个层级接收上一层级的数据或请求,并将其传递到下一层级,最终实现节点之间的通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第二章:网络通信基础2.1 信号与信道2.2 数据传输方式2.3 编码与调制2.4 数字化通信系统2.5 模拟化与数字化通信系统的对比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 OSI参考模型3.1.1 物理层3.1.2 数据链路层3.1.3 网络层3.1.4 传输层3.1.5 会话层3.1.6 表示层3.1.7 应用层3.2 TCP/IP参考模型3.2.1 网络接口层 3.2.2 网际层3.2.3 传输层3.2.4 应用层第四章:物理层4.1 数据通信4.2 传输介质4.3 基带与宽带传输4.4 信道复用技术4.5 传输介质的调制解调第五章:数据链路层5.1 帧与帧同步5.2 解决信道错误与丢失5.3 链路管理与控制5.4 介质访问控制5.5 局域网与广域网第六章:网络层6.1 数据包的传输与交换6.2 路由选择与转发6.3 网络互联与互联网6.4 IPv4与IPv66.5 网络地质转换(NAT)与端口地质转换(PAT)第七章:传输层7.1 传输层的任务与功能7.2 TCP协议7.3 UDP协议7.4 可靠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7.5 拥塞控制8.1 常见应用协议8.1.1 HTTP协议8.1.2 FTP协议8.1.3 SMTP协议8.1.4 DNS协议8.2 网络安全与应用层协议 8.2.1 SSL/TLS协议8.2.2 SSH协议8.2.3 IPsec协议第九章:网络管理与安全9.1 网络管理概述9.2 管理协议9.3 网络故障诊断与管理 9.4 网络性能优化9.5 网络安全基础9.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10.1 附录A: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10.2 附录B:常用网络工具介绍10.3 附录C: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A: 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附件B: 常用网络工具介绍附件C: 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OSI参考模型 -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网络架构,用于指导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OSI模型解析

OSI模型解析

OSI模型解析OSI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概念,它将网络通信的过程划分为七个不同的层次。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任务,共同协作完成数据传输。

本文将对OSI模型进行详细解析,深入探究每一层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第一层 -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模型的最底层,主要负责将数据转换为传输所需的电信号,并通过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它关注的是数据的传输单位是比特(bit),包括传输介质、电缆规范、编码方式等。

物理层主要作用是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例如通过传输介质的选择和电平控制来实现数据的传输。

第二层 -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直连的节点之间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它将原始数据分割成数据帧,并通过物理层提供的物理媒介进行传输。

数据链路层有两个子层,即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LLC子层主要处理数据帧的逻辑连接控制,而MAC 子层则处理数据的访问控制和媒介争用的问题。

第三层 - 网络层网络层是OSI模型的第三层,主要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它将数据分割成较小的数据包,并通过路由器进行传输。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将数据从源节点发送到目标节点,通过确定最佳路径和设置优先级来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

此外,网络层还处理数据包的片段、拥塞控制等问题。

第四层 - 传输层传输层负责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

它通过端口号来标识不同的应用程序,并通过传输协议(如TCP和UDP)来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传输层提供了数据的分段、重组、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等功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第五层 - 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它通过提供会话控制机制和同步功能来实现进程之间的通信。

会话层允许应用程序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建立连接,并提供同步点以确保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

第六层 -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对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兼容性。

它处理数据的格式转换、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和解压缩等任务。

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01

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01

2019/11/19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景朋森
第15页
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
1.3.2 网络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各层功能(续):
– 传输层的主要功能:
• 向用户提供可靠端到端(end-to-end)服务; • 处理数据包错误、数据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关键传输问题; • 传输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是计算机通信体系结构中关键的一层。
– 半双工:可交替改变传输的方向,但在某一时刻,只能一个 方向传送。双方都有发送和接收装置,但不能同时进行发送 和接收,改变方向时通过开关切换。如对讲机。
– 全双工:任意时刻都可进行双向传输的通信方式,都具独立 的发送和接收能力。如电话、网络。
2019/11/19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景朋森
第10页
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
–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 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基础上,数据链路层在通信的实体间建立数据 链路连接;
• 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 • 采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成无差错的
数据链路。
–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
• 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 为数据在结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 • 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
总线型:
– 优点:所需线缆少,成本低;易于扩充;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 – 缺点:采用竞争总线方式传输,易产生争用总线冲突,在结点多重负荷下,传输效率低;不是
集中控制,故障诊断和隔离困难。
星型:
– 优点:结构和控制简单,便于管理;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单个结点不影响全网;中央结点对 各个结点的服务方便,对全网重新配置也方便。
– 会话层的主要功能:

《计算机网络》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第1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络》第1章:计算机⽹络体系结构第1章计算机⽹络体系结构1.1计算机⽹络概述计算机⽹络是⼀个将分散的、具有独⽴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络是互连的、⾃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个完整的计算机⽹络主要由硬件、软件、协议三⼤成分组成,缺⼀不可。

硬件由主机(端系统)、通信链路(双绞线、光纤)、交换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通信处理机(⽹卡)等组成。

计算机⽹络由通信⼦⽹和资源⼦⽹组成。

计算机⽹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可靠性、负载均衡计算机⽹络的分类按分布范围分:⼴域⽹(WAN)、城域⽹(MAN)、局域⽹(LAN)、个⼈区域⽹(PAN)。

按交换技术分:电路交换⽹络、分组交换⽹络、报⽂交换⽹络。

按拓扑结构分:星形⽹络、总线型⽹络、环形⽹络、⽹状形⽹络按传播技术分:⼴播式⽹络、点对点⽹络按使⽤者分:公⽤⽹、专⽤⽹按传输介质分:有线⽹、⽆线⽹RFC(Request For Comments)上升为因特⽹正式标准需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因特⽹草案、建议标准(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档)、草案标准、因特⽹标准。

计算机⽹络的性能指标:带宽:⽹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单位是『⽐特每秒(b/s)』时延:指数据(⼀个报⽂或分组)从⽹络(或链路)的⼀段传送到另⼀端所需要的总的时间。

n 发送时延:节点将分组的所有⽐特推向(传输)链路所需的时间。

也称传输时延。

发送时延=分组长度/信道宽度n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n 处理时延:数据在交换节点为存储转发⽽进⾏的⼀些必要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n 排队时延:等待输⼊队列和输出队列处理所需时间。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般忽略不计⾼速链路提⾼的仅是数据发送速率⽽不是⽐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度。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概述

04
CATALOGUE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协议与层次结构
网络协议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 则、标准或约定。网络协议由语法、 语义和同步三个要素组成。
层次结构
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 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实现一部分 相对独立的功能,各层之间相互配合 ,完成数据交换的全过程。
OSI七层模型
每台计算机都连接到网络中,但 信息传输是点对点进行的,即一 台计算机发出的信息只被指定的 另一台计算机接收。
按拓扑结构分类
星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
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上,中 心节点控制全网的通信,任何两台计算机 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中心节点。
所有计算机都连接在一条公共传输线路上 ,信息在这条线路上传输,且能被所有计 算机接收。
中继器
中继器的作用
中继器是网络物理层的一种连接设备,对网络上的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以扩展网络的传输距离。
中继器的特点
中继器只工作在物理层,对高层协议完全透明;中继器只能连接两个相同网络的网段,不能连接不同 网络的网段。
集线器
集线器的功能
集线器是一种特殊的中继器,作为网络传输介质的中央节点,克服了介质单一通道的缺 陷。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 概述
目录
•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备 • 计算机网络软件设备
01
CATALOGUE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由多台地理上分散的、 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 和线路连接起来,在相应软件支持下 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课件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OSI模型课件

信道传输
信号通过物理媒介(如电缆、光纤等 )进行传输。
信号解码
在接收端,信号被解码还原成原始信 息。
差错控制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 信协议中包含差错控制机制,如校验 和、重传、确认等。
04
OSI模型与TCP/IP模型比较
OSI模型与TCP/IP模型的差异
层次数量
实现方式
OSI模型有7个层次,而TCP/IP模型只 有4个层次。
应用层
总结词
应用程序接口和通信服务
详细描述
应用层为应用程序提供接口,以实现各种网络通信服务。它处理用户请求和响应,并负 责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包括HTTP、FTP、SMTP等。
03
OSI模型各层之间的关系与通信原理
各层之间的关系
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的关系
数据链路层通过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传输数据,对数据进行控制 ,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层次对应关系
OSI模型中的某些层次与TCP/IP模 型中的层次存在对应关系,例如 OSI模型的应用层与TCP/IP模型的 应用层相对应。
协议独立性
两者都强调协议的独立性,即各层 只关心本层的协议,不受其他层的 影响。
OSI模型与TCP/IP模型的融合与发展
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OSI模型与TCP/IP 模型的界限逐渐模糊,两者在某些方面 开始融合。例如,在实际应用中,某些 设备或系统可能同时实现了OSI模型和 TCP/IP模型的某些层次。
网络层
总结词
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
详细描述
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包从源地址发送到目的地址。它通过路由协议确定最佳路径,并在每个节点上转发数据包。这 一层还处理地址解析和数据包的分段。

OSI参考模型讲解

OSI参考模型讲解

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禁止了不同主机间的对等层之
间的直接通信。因此主机A的每一层必须依靠主机A相邻层
提供的服务来与主机B的对应层通信。
假设主机A的第四层必须与主机B的第四层通信,那
么主机A的第四层就必须使用主机A的第三层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层通过一个服务接入点(SAP)给第四层提供服务
,这些服务接入点使得第四层能要求第三层提供服务
物理层
链路层协议3 物理层协议3
数据链 路层
物理层
物理介质 路由器 通信子网 路由器
物理介质
• 逻辑通信:位于不同主机和网络设备中同层通信实体间的对话,对话遵 • 循某一特定协议,且每层协议各不相同; • 传输层及以上层不同主机通信实体间的逻辑通信是直接点对点的通信, • 下3层中主机与路由器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也是直接通信,且同 • 层通信协议不尽相同。
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分层模型的优点
解决通信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问题: 语言层解决不同种语言的相互翻译问题(汉-日) 媒介层解决信息传递: 语音(电话)/文字(传真)
分层模型的优点
高层屏蔽低层细节问题 概念层只关心会话内容, 不关心语种和会话方式 语言层只关心语种, 不关心会话内容和方式 媒介层只关心信息的传递, 不关心信息的内容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的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以及其协议的结合,称为
网络的体系结构。换言之,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即
是对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该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
义。即计算机网络应设置哪几层,每层应提供哪些功
能的精确定义,至于功能如何实现,则不属于网络体
系结构讨论的范围。换句话说,网络体系结构只是从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
通信子网
其它WAN
H/T
点--多点式
M
G DB R
M
N
M
路由 器式
MUX Internet MUX 复用式 T „ T
R
资源子网
点-点 M 式
T T
H/T
T T
图1.5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组成
T
T

T
N
式 器式 由器 由 路
1.6计算机网的分类




按网络运营方式分类: 专用网 公用网 按服务和使用范围分类: 主干网 本地网 接入网 按传输技术分类: 广播网 点一点网 按交换技术分类: 线路交换网 分组交换网 信元交换网


1.8.3 OSI的体系结构
6) 表示层


主要解决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其功能是对 信息格式和编码起转换作用,以及真正的数据结 构的转换。 传送信息的单位:报文 常用协议:ISO8822/3/4/5
1.8.3 OSI的体系结构
7) 应用层 直接面向用户以满足用户不同需求,向应用程序 直接提供服务,主要包括:网络完整透明性、用 户资源配置、应用管理和系统管理、分布式信息 服务及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等。 传送信息的单位:报文 常用协议:ISO8571/1~4、ISO9040/1、 ISO8831/2 、ISO8649/50
1.8.3 OSI的体系结构
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拆除,并将网络 层送下来的信息(包)组成帧传送,同时 具有差错控制功能和简单的流量控制功能。 传送信息的基本单位:帧 常用协议:面向字符型传输控制规程,如 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BSC;面向比特型传输 控制规程,如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谢希仁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教程第五谢希仁课后答案

《计算机网络教程》谢希仁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述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度发送时延=数据块长度/信道带宽总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排队时延1-0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何特点?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其特点是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呈分层星型结构,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的主要任务还是进行批处理,在20 世纪60 年代出现分时系统后,则具有交互式处理和成批处理能力。

(2)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以通信子网为中心,不仅共享通信子网的资源,还可共享资源子网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网络的共享采用排队方式,即由结点的分组交换机负责分组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给两个进行通信的用户断续(或动态)分配传输带宽,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非常适合突发式的计算机数据。

(3)形成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为了使不同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网络都能互联,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提出了一个能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联成网的标准框架—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

这样,只要遵循OSI 标准,一个系统就可以和位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进行通信。

(4)高速计算机网络:其特点是采用高速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实现,多媒体和智能型网络的兴起。

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分组交换实质上是在“存储——转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

在分组交换网络中,数据按一定长度分割为许多小段的数据——分组。

以短的分组形式传送。

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技术。

每个分组标识后,在一条物理线路上采用动态复用的技术,同时传送多个数据分组。

在路径上的每个结点,把来自用户发端的数据暂存在交换机的存储器内,接着在网内转发。

到达接收端,再去掉分组头将各数据字段按顺序重新装配成完整的报文。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信息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与物质与能源一起构成了三大资源支柱。

信息资源最显着的特点是它在使用中非但不会损耗,反而会通过交流和共享得到增值。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雏形的因特网,已逐渐演变为一个全球性的政府、经济、学术和生活信息交换网。

计算机网络大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他的演变可以概括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以及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等四个阶段。

1.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构成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创了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

所谓联机系统,就是由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

这类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成为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这样的系统除了一台中心计算机外,其余的终端设备都没有自主处理的功能,还不能算计算机网络。

在通信线路和中心计算机之间设置一个前端处理机FEP 或通信控制起CCU 专门负责与终端T 之间的通信控制,另外在终端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集中器或多路复用起,从而提高了通信线路的利用率,节约了远程通信线路的投资。

2.计算机—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了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

ARPA 网 标志着目前所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ARPANET 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此后,各大计算机公司都相继推出自己的网络体系结构:IBM 公司的SNA 和DEC 公司的DNA 就是两个着名的例子。

凡是按SNA 组建的网络都可称为SNA 网,而按DNA 组建的网络都可称为DNA 网或DECNET 。

3.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没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难以实现互连,这种自成体系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

计算机网络第七版答案第一章概述1-01 计算机网络向用户可以提供那些服务?答:连通性和共享1-02 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报文分组,加首部(2)经路由器储存转发(3)在目的地合并1-03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端对端通信质量因约定了通信资源获得可靠保障,对连续传送大量数据效率高。

(2)报文交换: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3)分组交换:具有报文交换之高效、迅速的要点,且各分组小,路由灵活,网络生存性能好。

1-04 为什么说因特网是自印刷术以来人类通信方面最大的变革?答:融合其他通信网络,在信息化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提供最好的连通性和信息共享,第一次提供了各种媒体形式的实时交互能力。

1-05 因特网的发展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请指出这几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答:从单个网络APPANET向互联网发展;TCP/IP协议的初步成型建成三级结构的Internet;分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形成多层次ISP结构的Internet;ISP首次出现。

1-06 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答:(1)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RFC 文档。

(2)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RFC 文档。

(3)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4)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1-07小写和大写开头的英文名internet 和Internet在意思上有何重要区别?答:(1)internet(互联网或互连网):通用名词,它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而成的网络。

;协议无特指(2)Internet(因特网):专用名词,特指采用TCP/IP 协议的互联网络。

区别: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双向应用1-08 计算机网络都有哪些类别?各种类别的网络都有哪些特点?答:按范围:(1)广域网W AN:远程、高速、是Internet的核心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OSI模型学习目的主要是了解如何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是如何运行的。

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如何构建一个局域网,局域网内数据是如何传输,以及局域网如何与广域网之间进行互联通信。

1.1 关于Internet大家都知道Internet,每天也都在上因特网,那么Internet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下Internet的定义,Internet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开放的国际性计算机信息互联网。

对于Internet,1995年美国联邦网络理事会给出如下定义: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是基于Internet协议及其补充部分的全球唯一一个由地址空间逻辑连接而成的系统;它通过使用TCP/IP协议组及其补充部分或其他IP兼容协议支持通信;它公开或非公开的提供使用或是访问存在于通信和相关基础结构的高级别服务。

简而言之,Internet就是一个建立在TCP/IP协议簇上的集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一体的、供网上用户共享的数据资源国际互联网。

它是各个子网以网状结构互连而成,在每个子网中存在着数量不等的主机,子网及其主机均以IP协议同一编址。

下面我们再说下Internet的发展历史。

Internet是由美国的ARPANET网发展和演化而成的。

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建立了一个网络,有4台主机,名为ARPANet,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主机接入ARPAnet。

到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建立的NSFNet与ARPANet相连,形成一个支持多方面应用的广域网。

再往后,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速不断提高,接入节点增多,就逐渐形成了Internet。

随着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 (world wide web)在Internet上被广泛使用,使广大非网络专业人员也能方便的使用网络。

现在Internet已经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是全球信息告诉公路的基础。

1.1 网络定义Internet是一个计算机网络,那么计算机网络又是什么呢?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计算机网络提出过不同的定义,根据当今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水平,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定义为,通过通信线路,按一定的连接方法,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自治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互操作和协同工作的系统。

这样一个系统,我们称之为计算机网络。

1.2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模型一个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数据的通信。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数据通信。

要了解数据通信,就要先知道什么是信息,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号。

信息就是人对现实世界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某种认识。

表示信息的形式可以是图像,文字,数字,声音,动画等等,这些都是数据的一种形式。

数据是把时间的某些属性规范化后的表现形式,它能被识别,也可以被描述。

例如十进制数、二进制数和字符等等。

信号是数据的具体屋里表现,具有确定的物理描述。

例如电压、磁场强度等。

我们知道计算机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的都不是具体的直观的信息,而是电信号。

那么信号又是如何表示信息的呢。

首先,我们通过数字,文字,图形等数据形式表示信息,然后用具体的物理表现来表示数据,如电压,磁场强度等。

信号就是数据的一种电磁编码,信号中包含了所要传递的消息。

我们从这个数据通信的系统模型中就可以看到,数据终端设备通过通信控制器连接通信线路,将数据在信道中传输,为了让数据适应传输的信道,通过信号变换器将其转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递的信号。

到达传输目的地后,由信号变换器再将信号转换成数据,供数据终端设备使用。

源端、目的端和数据包下面我们看下在网络中是如何传递数据的。

我们知道,构成计算机信息的最基本级别是二进制数字:0和1,在网络上面仅仅传送单个的0或者1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网络传输时对数据进行分组是必要的。

网络上的所有通信都起源于一个源端并结束于一个目的端,数据在以电子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之前,它必须被分解成可以被管理的字节块。

网络上面的信息一般用按照网络协议分组的数据包来表示。

一个数据被分成许多的数据包,而数据包则包含了源端信息、目的端信息以及数据的分组信息。

计算机数据被分解为较小的、容易在网络上面传输的数据单元,被称为数据包。

数据包的源地址规定了发送这个数据包的主机,目的地址规定了最终接收数据包的主机。

看看这个flash,我们就知道,网络中的数据通信最基本的状态就是由源地址的主机通过网络连接向目的地址的主机发送数据包,而数据包中包括了源端信息、目的端信息以及数据的分组信息。

把数据进行分组的优点计算机网络通信时为什么不是一次性的把整段数据都传输过去呢?如果是的话,当计算机通过网络传输一个很大的文件时会长时间的占用网络信道,并且一旦中途发生错误,就需要重新传输所有的数据,这会大大降低网络的利用率。

我们来看下数据分组有哪些优点:PPT传输媒体了解了计算机网络中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后,我们看一下计算机网络之间各主机是通过哪些传输媒体连接的。

传输媒体也称为传输介质或传输媒介,它是数据传输系统中在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计算机网络中采用的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

前4种有线,后2种无线。

无线的我们就不多做介绍了。

我们先简单认识几种有线的传输介质。

具体我们到下一章,详细介绍这些介质的特性。

图1同轴电缆,图2光纤接头,图3粗缆,图4UTP非屏蔽双绞线,我们俗称网线。

协议为了使数据分组可以正确的到达目的地,网络上的设备要“讲”相同的语言,这就是协议。

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相互交流信息的语言。

网络通信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的计算机在通信时必须遵循双方认可的规则和约定。

我们目前最常用网络协议是TCP/IP协议集,包括:ARP,RARP,ICMP,TCP,UDP,IP等几个协议。

我们接单介绍一下这几个协议,首先是arp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这个协议是用来解析获取对方主机IP对应的MAC地址的。

与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一起工作,RARP协议实现的是将主机的MAC地址映射到对应的IP地址。

说到ARP 协议就要谈谈现在特别流行的ARP病毒,ARP病毒在现在的网络中非常猖獗,也令我们这些网络管理员非常的头疼。

ARP欺骗木马的中毒现象表现为:使用局域网时会突然掉线,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恢复正常。

比如客户端状态频频变红,用户频繁断网,IE浏览器频繁出错,以及一些常用软件出现故障等。

重启机器或在MS-DOS 窗口下运行命令arp -d后,又可恢复上网。

ARP欺骗木马只需成功感染一台电脑,就可能导致整个局域网都无法上网,严重的甚至可能带来整个网络的瘫痪。

该木马发作时除了会导致同一局域网内的其他用户上网出现时断时续的现象外,还会窃取用户密码。

如盗取QQ 密码、盗取各种网络游戏密码和账号,盗窃网上银行账号等,这是木马的惯用伎俩,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那么ARP病毒的原理是什么呢?ARP欺骗分为二种,一种是对路由器ARP表的欺骗;另一种是对内网PC的网关欺骗。

第一种ARP欺骗的原理是——截获网关数据。

它通知路由器一系列错误的内网MAC 地址,并按照一定的频率不断进行,使真实的地址信息无法通过更新保存在路由器中,结果路由器的所有数据只能发送给错误的MAC地址,造成正常PC无法收到信息。

第二种ARP欺骗的原理是——伪造网关。

它的原理是建立假网关,让被它欺骗的PC向假网关发数据,而不是通过正常的路由器途径上网。

在PC看来,就是上不了网了,“网络掉线了”。

由于目前ARP病毒发作的比较厉害,所以建议大家在上网的时候都安装360安全卫士,打开其中的ARP防火墙功能,这样可以比较有效的抵御ARP病毒的攻击。

1.3 OSI 网络标准的发展了解了网络的定义,再来看看OSI网络模型。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早期的发展是混乱的,20世纪80年代早期,网络开始迅猛发展,网络新技术,网络新产品同样迅猛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大公司逐渐感受到了盲目扩大网络规模带来的后果,不同标准的网络之间很难相互通信于是,为了解决网络系统之间互不兼容的和相互通信问题,ISO 提出了一个网络模型,将有助于构建兼容和可相互通信的网络。

这就是OSI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由七层组成,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需要强调一下,OSI参考模型并不是具体实现的描述,它只是一个为指定标准继而提供的概念性框架。

在OSI模型中,只有各种协议是可以实现的,网络中的设备只有与OSI和有关协议向一致时才能互联。

1.4 OSI参考模型的目的OSI参考模型是网络通信的主要模型,尽管还有其它类型的通信模型,但是大多数网络供应商会把产品和OSI网络模型关联起来。

OSI网络模型有助于我们观察每一层网络的功能,有利于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1.5 OSI参考模型的7层OSI 各层都有一组必须执行的功能,以便让数据封包由来源地在网络上向前行进,传送到目的地。

下面简要叙述一下 OSI 参考模型各层功能的说明,如图所示。

我们从最定层开始介绍。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是 OSI 中最接近使用者的一层,它提供网络服务给使用者的应用程序。

比如:email,文件传输,虚拟终端等。

这一层与其它各层的差异是,它不提供服务给 OSI 参考模型的其它任何一层,而只为在 OSI 模型之外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可以确保一个系统的应用层所送出信息可由接收方另一个系统的应用层加以读取。

必要时,表示层会利用共同的格式,在多种数据格式之间进行翻译的工作。

也就是说,表示层就是在两个应用层之间做翻译的。

保证两个系统的应用层能正常通话。

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顾名思义,就是,建立、管理并终止两个通讯主机之间的会话。

这一层决定两台主机通讯连接的状态。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是一个端到端的连接,传输层将来自传送方主机系统的数据区段化,就是将数据进行分组传递到接收方,然后在接收方主机系统上,重新将数据组合成数据流。

传输层考虑的是主机间的传输问题,包括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建立,维护以及适当中断虚拟电路,还要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问题。

传输层保证整个数据无差错并按照顺序地到达目的地。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是很复杂的一层,可提供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两主机系统间的连通性和路径选择。

主要解决如何使数据包跨越通信子网从源传送到目的地的问题。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比特流在数据链路层被组织成按数据链路层协议规定的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并以其为单位进行传输,数据帧中包含地址、控制、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