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大全·地理·水流

合集下载

典故大全

典故大全

古代典故大全【陶公木屑】参见植物部·木本“竹头”。

清张问陶《久雨一首同亥白兄》:“谈昌葱涕亦仙药,陶公木屑皆奇谟。

”【王陵戆】《史记·高祖本纪》:“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今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

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

……'”O喻人耿直不阿。

唐许浑《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代有王陵戆,时无勒尚谗。

”另参见政事部·忠直“直似王陵”。

【过八砖】参见地理部·土石“八砖”。

宋陆游《晚起》:“欠伸看起东窗日,也似金銮过八砖。

”【王莽谦恭】《汉书·王莽传上》:“(王)莽群兄弟皆将军五侯子,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

……上由是贤莽。

永始元年,封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宿卫谨敕,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O喻以伪善骗取信任。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笑中有刀】参见武备部·兵器“笑里刀”。

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笑中有刀】引日唐书李义府传》:“(李)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傅恰微笑,而编忘阴贼,既处权笑,欲人附己,微件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刀。

”0指人外表和善,内心险恶。

唐白居易《天可度》:“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另参见武备部·兵器“笑里刀”、政事部·贪佞“义府刀”。

【耳虚闻蚁】《世说新语·紕漏》:“殷仲堪父病虚悸,闻床下蚁动,谓是牛斗。

”O指身体虚弱。

宋苏轼《次韵乐著作野步》:“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虚闻蚁定非聪。

”另参见动物部·走兽“殷牛”、动物部·虫豸“床下蚁”。

【西子病】参见人体部·其他“捧心”。

唐司空图《村西杏一花二首》之一:“东风狂不惜,西子病难医。

”【李贺得疾】参见文明部·诗词“锦囊诗草”。

典故大全

典故大全

典故大全天文/气象【九万风】参见人事部·志趣“九万欲抟空”。

唐李商隐《东下三旬苦于风土马上戏作》:“天池辽阔谁相待,日日虚乘九万风。

”【千里仁风】参见政事部·治理“仁风动”。

唐高湘《和李尚书命妓饯崔侍御》:“谢安春洛饯袁宏,千里仁风一扇清。

”【长风】参见人事部·志趣“乘风破浪”。

唐李群玉《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高鸟散飞惊大旆,长风万里卷秋鼙。

”【北窗风】参见人事部·雅逸“羲皇人”。

唐李商隐《自贶》:“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 【风落帽】参见器用部·衣冠“孟嘉帽”。

唐李白《九日龙山饮》:“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西风尘】参见地理部·土石“元规尘”。

宋苏拭《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之一:“北牖已安陶令榻,西风还避庾公尘”【易水风】参见地理部·水流“易水”。

唐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二首》之二:“夜忆萧关月,行悲易水风。

”【草木风】参见武备部·军旅“草木兵”、武备部·其他“风声鹤唳”。

唐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秋风起】参见人事部·情感“忆鲈鱼”。

唐韩翔《和高平朱参军思归作》:“一雁南飞动客心,思归何待秋风起。

”【朝南暮北风】《后汉书·郑弘传》李贤注引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

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日:…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

'后果然。

”o指顺风。

宋陆游《溯溪》:“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

”另参见九流部·神仙“樵风”。

【舜风】参见人物部·帝王“舜咏”。

唐张锡《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

”【天漏】参见九流部·神仙“女娲”。

O喻天下雨。

唐杜甫《九日守岑参》:“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石燕】参见地理部·土石“石燕”。

水的民间传说故事_你一定不知道

水的民间传说故事_你一定不知道

水的民间传说故事_你一定不知道欣赏故事有利于孩子头脑思维的开发,孩子会跟随故事的情节想象故事的面面,对于宝宝右脑的图形思维能力有极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水的传说故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关于水的传说故事一、大禹治水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

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

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

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

他治水居外20xx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

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治水 典故

治水 典故

治水典故
在古代中国,治水是指对江河湖泊的水流进行管理、调节,以防止水灾和利用水资源。

治水被视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历代君主和政府都高度重视。

有许多典故和故事与治水有关,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典故:
1. 大禹治水: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水利工程师和治水英雄,被尊奉为中国治水的鼻祖。

据说他花了九年的时间巡行四方,搬山填海,疏导河道,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被后人称为治水圣人。

2. 《山海经》中的治水传说:《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书,其中记载了许多与水有关的故事。

其中有关治水的故事有《洪水记》和《涔水记》等,描述了人们对付洪水和修建水利工程的努力。

3. 管仲治水:箴图拾遗》中记载了管仲治河的故事。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主持修建了一条京杭大运河,改善了当地的水运和水灾问题。

4. 孟子“平原津”治水:《孟子》中记载了孟子治理平原津的故事。

平原津是黄河支流正东滩的一个渡口,洪水泛滥严重,孟子设计修筑了一条大堤,疏导了水流,成功地解决了洪水问题。

5. 贾谊“治郢”的典故: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主持治理江汉平原的洪水问题,设计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和管
理措施,成功地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

这些典故和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治水的重视和努力,这种治水智慧和经验至今仍然对中国的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水的故事精选汇总

水的故事精选汇总

水的故事精选汇总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人物,没有了水这号人物,人类将无法生存。

在人体中,水占身体的20%,血液中,水占90%。

由此可见,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水的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水的故事1齐国是鲁国的邻邦,鲁穆公不但不去同齐国结盟,反而把自己的王子和公主纷纷送到远离鲁国的晋国和楚国去结亲和做官,想在鲁国遭难时,得到晋、楚两国的援助。

有个叫犁钮的大臣对鲁穆公说:“假如这儿有人掉进大河里马上就要淹死了,岸上的人都说:‘越国人最善于游泳,快派人去越国求救吧。

’大王,您说这人救得活吗?”鲁穆公笑着说,“真傻啊,越国那么远,越人再善游水,这个人也别想活命。

”“那么,”犁钮又问,“如果鲁国京城发生大火灾,有人对您说,‘海里的水最多,快派人到海边运水来救火’,大王认为能行么?”“不行,不行,”鲁穆公说,“等海水运到,京城早就烧成灰烬了。

”“是呀,”犁钮说,“这就叫做‘远水不救近火’,现在晋、楚两国虽很强盛,但远离鲁国,倘若鲁国一旦有难,就会像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样。

而齐、鲁相邻,不同齐国结交,实在危险啊!”【大道理】: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客观地分析,理智地寻找最便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水的故事2杯子和水的倾诉有一天,一家玻璃器皿厂为酒店生产了一箱杯子,交给搬运工人让他运回去。

不料,天公不作美。

才到半路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

一阵又一阵的狂风似乎要吹倒一切。

紧接着,电闪雷鸣,大雨滂沱。

搬运工人只好下车,他顶着风雨,推着三轮车艰难地向前挪动。

终于到了酒店,他打开箱子,吓了一大跳。

原来,玻璃杯在狂风暴雨中相互碰撞,已经支离破碎了。

没办法,只好把它们丢到废物仓库里去了。

杯子们都害怕极了。

仓库里黑乎乎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到处都是蜘蛛网,青苔铺满墙壁,灰尘堆积在地上,高度可以用寸来计算……这里简直就是地狱啊!没过一会儿,雨过天晴。

但不知怎的,有一串水珠从天而降,落到仓库屋顶后从缝隙中滴落下来。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四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四

地理部水流其四【海难为水】《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喻所见者大,则小者不足道。

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另参见地理部·水流“难为水”。

【鲁连蹈海】参见政事部·忠直“蹈海”。

金元好问《箕山》:“鲁连蹈东海,夷叔采薇颜。

”【精卫填海】参见人事部·冤怨“禽填海”。

金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二:“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

”【访剡溪】参见伦类部·师友“访戴”。

宋王安石《寄程给事》:“何时得遂扁舟去,邂逅从君访剡溪。

”【武陵溪】参见地理部·水流“桃源”。

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丹心老未折,时访武陵溪。

”【虎溪】参见九流部·宗教“虎溪相送”。

元耶律楚材《送王君王西征》:“湛然送客河中西,乘兴何妨过虎溪。

”【贪泉】《晋书·吴隐之传》:吴隐之为人清廉。

“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

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日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

”喻为人节操高尚,光明正大。

唐张枯《寄迁客》:“瘴海须求药,贪泉莫举瓢。

”另参见器用部·饮食“酌贪泉”。

文明部·诗词“咏贪泉”。

政事部·清廉“饮贪泉”。

人事部·志趣“酌泉表洁”。

【盗泉】《水经注·诛水》:“尸子曰:‘孔子至于暮而不宿,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喻恶势力,或表示不义之物。

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诗御》:“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

”另参见器用部·饮食“不饮盗泉”。

古代山川水流简表、古代地理习惯称呼

古代山川水流简表、古代地理习惯称呼
关内、关外、关东、关西
春秋战国以及汉初的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道汉武帝时改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河南新安县

崤山
山东
“山东”一般指崤山以东,泛指战国时的六国,六国在崤山之东,秦国在崤山之西。有时“山”也指太行山

长江
江东、江左、
指长江下游现在江苏南部一带
江西、江右
长江下游现在安徽中部地区

黄河
河西、河东
黄河流经今山西和陕西段自北向南,此段河的西部地区叫“河西”,东部地区叫“河东”
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兆滆即兆湖和滆湖都在太湖附近彭蠡今鄱阳湖青草在洞庭湖的东南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即与洞庭湖相连洞庭湖
古代山川水流简表、古代地理习惯称呼
古代山川水流简表
分类
所指
备注

一般指黄河

专指长江
四渎
江、河、淮(河)、济(水)
济水也写作“泲”,发源于河南济源县,流经山东境内入渤海
云梦
大泽有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是云梦的遗迹
五湖
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兆滆(即兆湖和滆湖,都在太湖附近)、彭蠡(今鄱阳湖)、青草(在洞庭湖的东南,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水涨时即与洞庭湖相连)、洞庭湖
五岳
东岳:泰山(太山、岱山),西岳:华山(太华),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山西),中岳:嵩山
古代地理习惯称呼
称呼
特指
常用地理称谓
坐落位置

函谷关
河内、河外
黄河流到潼关以后转而向东,流经今河南省境,此段河的北部地区叫“河内”,南部地区叫“河外”

典籍里的中国水经注名句

典籍里的中国水经注名句

典籍里的中国水经注名句篇一:中国水经注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是中国古代地理、水文、气象、地质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汇编,被誉为中国古代地理百科全书。

这部著作主要收集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水法、水文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

其中有很多名句,充满了智慧和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中国水经注中的一些名句:1. 水有源,木有本,本在根,源在土。

——《水经注·洛水》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源头在于土,树木的根在于土,水与树木都依赖于土地。

2. 山管水,水管山,山水相交接。

——《水经注·山水》这句话形容了山脉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了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3. 水则源其本,木则根其本,人则存其本,国则兴其本。

——《水经注·江水》这句话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为水是树木的根,树木是国家的根,只有保护好水和树木,才能保护好国家。

4. 天地相交接,而水木相交接。

——《水经注·江水》这句话强调了水和树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

5. 水出高山,流则为河,河出深谷,流则为海。

——《水经注·江水》这句话形容了水的流动过程,认为水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最终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

这些名句展现了中国水经注中丰富的文化和哲理内涵,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人类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篇二:中国水经注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记录了中国北部地区河流湖泊的地理、水文、地质等内容。

在这部书中,有许多名句被记录下来,其中一些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名句:1. 山水之会,万流之所归。

——《水经注·江水》这句话描述了山水之间的交汇,是万流归集的地方。

它被认为是中国地理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统一性。

2. 高山入云,深谷见底。

——《水经注·谷水》这句话形容了山峰的高耸和谷地的深邃。

它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地理知识河流的流水作用(手绘版)

地理知识河流的流水作用(手绘版)

地理知识河流的流水作用(手绘版)JIANGXINDILI河流的流水作用河流流水沿沟谷流动,水量增加或流速加大,流作用能力加强,进行侵蚀,并将侵蚀产物向下游搬运;反之,流水作用能力减弱,便发生堆积。

流水作用总是以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方式进行,并形成相应的河流地貌。

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绘图 | 椰子皮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水流破坏地表并掀起地表物质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侵蚀作用有以下三种方式。

冲蚀作用水流流过泥沙时,其上部流速快,压力小,通过泥沙下部的水流,受到较大阻力,流速小,压力大,因而在泥沙颗粒上下产生压力差,使泥沙颗粒获得了上升力,掀起河底表层松散颗粒。

另外,水流对泥沙还有迎面冲击力,使被掀起的泥沙向下游移动,形成侵蚀。

磨蚀作用在坡度大的山地河流中,流水可推动很大的砾石使其移动,这些砾石在移动过程中,还能互相撞击或磨蚀河床底部而进行侵蚀。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侵蚀现象。

河流侵蚀按方向可分为:下切侵蚀、侧方侵蚀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其效果是加深河床或沟床。

下切侵蚀可以沿较长的河段同时进行,称沿程侵蚀。

下切(下蚀)示意图绘图 | 椰子皮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向源侵蚀(溯源侵蚀)。

溯源侵蚀示意图来源于网络溯源侵蚀示意图(T1-T3为不同时刻)绘图 | 椰子皮侧方侵蚀也称旁蚀,是河流侧向侵蚀的一种现象。

这种侵蚀的结果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侧蚀示意图绘图 | 椰子皮二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水流在流动过程中携带大量泥沙和推动河底砾石移动的作用,叫河流搬运作用。

河流水流搬运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流水搬运示意图绘图 | 椰子皮推移推移是流水使泥沙或砾石沿底面滚动或滑动,主要是泥沙或砾石受水流的迎面压力作用所致。

山区河流在山洪暴发时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块向下移动。

推移示意图绘图 | 椰子皮跃移跃移是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流水中的床底砂粒上下部产生压力差,上升力相对增大,泥沙颗粒跃起,被水流挟带前进。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三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三

地理部水流其三【湘川】参见人事部·情感“江娥啼竹”。

唐朱放《竹》:“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

”【楚江萍】参见植物部·草本“楚昭萍”。

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荣华贵少壮,岂食楚江萍?”【碑沉汉水】《晋书·杜预传》:“(杜)预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助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咏世事变迁,或喻建立功业。

唐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

”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万山碑”。

人物部·将相“沉碑会”。

【濠梁】参见人事部·雅逸“观鱼”。

宋黄庭坚《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自往见谢公,论诗得濠梁。

”【灞水】参见地理部·城建“灞水桥”。

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五湖载越姝】参见人事部·雅逸“范蠡归”。

清吴伟业《桃核船》:“三士漫成齐相计,五湖好载越姝行。

”【鼎湖】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龙”。

指帝王等下葬之处。

唐杜甫《行次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

”【沧海】参见地理部·土石“桑田”。

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徐福空来】参见九流部·神仙“徐市”。

“市”,又作“福”。

唐李商隐《海上》:“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

典故大全之地理—水流

典故大全之地理—水流

典故大全之地理—水流【牛马不辨】《庄子。

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注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陆德明《释文》:“司马彪云:‘径、通也。

'不辨牛马:辨,别也,言广大,故望不分别也。

”O喻河流水势浩大。

;一清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之二:“淙淙奔溜泻,浩浩惊波转。

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

”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不分牛”。

【斗升水】参见动物部?鳞介“涸鲋”。

O喻急需的济助。

唐刘禹锡糙张盥赴举》:“乞取斗升水,因之云汉津。

”【任棠水】参见政事部?清廉“任棠水”。

唐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

”【任棠水】《后汉书?庞参传》:“‘(庞)参拜为汉阳太守。

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到,先候之。

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

主簿白以为倨。

参思其微意,良久日:‘棠是欲晓太守也。

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

”'O称颂官吏清正廉明,为民作主。

唐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

”另参见地理部?水流“任棠水”、植物部?草本“拔薤”。

政事部?忠直“拔薤”、政事部?议政“谒任棠”。

【沧浪水】参见人事部?雅逸“沧浪”。

唐谈朝《清溪馆作》:“何必沧浪水,庶兹烷尘襟。

”【乘槎水】参见器用部?车船“星搓”。

唐唐彦谦《蒲津河亭》:“烟横情望乘住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难为水】参见地理部?水流“海难为水”。

晋陆云《为顾彦先赠妇》:“浮海难为水,游林难为观。

”【难收水】宋王桥《野客丛书》卷二八:世谓“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於地,令妻收之,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O指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唐刘禹锡《怀妓》:“金盆已覆难收水,玉轸长抛不续弦。

”另参见人事部?谬误“覆水难收”。

【枕流】参见地理部?土石“漱石”。

典故大全之地理篇

典故大全之地理篇

典故大全之地理篇地理/城建【亡羊路】《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

'既反,问:‘获羊乎?'日:‘亡之矣。

'日:‘奚亡之?'日:‘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0喻指世事复杂。

唐姚系《京西遇旧识兼送往陇西》:“相逢与相失,共是亡羊路。

”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亡羊1”。

【石路五丁开】参见人物部·将相“五丁”。

唐骆宾王《饯郑安阳人蜀》:“剑门千仍起,石路五丁开。

”【西州路】参见人事部·情感“咽羊昙”。

清查慎行《哭王右朝四首》之二:“东山便是西州路,欲学羊昙计转穷。

”【杨朱路】参见人事部·情感“杨朱泣”。

唐唐彦谦《离鸾》:“尘埃一别杨朱路,风月三年宋玉墙。

”【知路】参见动物部·走兽“老马”。

宋陆游《东窗遣兴》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山阴道】.参见伦类部·师友“访戴”。

唐杜甫《舟中夜雪有怀卢十四侍御弟》:“不识山阴道,听鸡更忆君。

”【老罴当道】参见人事部·禀性“老黑当道”。

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老罴当道踞律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老罴当道】《北史·王罴传》:“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王)罴,罴不觉。

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

署尚卧未起,闻间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耆徒跳,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日;‘老罴(熊)当道卧,貉(狗猪)子那得过厂敌见,惊退。

”O指猛士勇武使敌人害怕。

清钱谦益《元日杂题长句八首》之五:“老熊当道踞津门,一旅师如万骑屯。

”另参见地理部·城建“老罴当道”、动物部·走兽‘“老罴”、人事部·行止“罴卧”。

【三径】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李善注引赵歧《三辅决录》:“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推廉逃名不出。

有关水的典故

有关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滓言鑫哦危笄偌叶嗑荽似籽葑唷?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

典故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河流的典故

河流的典故

河流的典故发布日期:2009-06-10 10:58 共973人浏览河流,尤其是一些大的河流,历来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人们在与河流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河流有关的成语、谚语或传说,往往蕴含着很有趣的地理知识。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

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

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

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

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

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

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

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

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

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

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

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

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

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

出圣人是很难的喽。

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古代关于水的典故

古代关于水的典故

《古代关于水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几个古代和水有关的典故。

有一个叫“大禹治水”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滥,把好多房子和庄稼都淹了。

大禹呢,就决心要治好洪水。

他不怕辛苦,带着大家到处去治水。

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直在外面忙着治水,最后终于把洪水治好了。

还有一个叫“西门豹治邺”的故事。

那里有个巫婆说每年要把一个女孩扔到河里,河神才不会生气。

西门豹来了后,说要看看河神,把巫婆扔到了河里,揭穿了他们的谎话,还带领大家修好了水渠,让大家都能有水浇地。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古代关于水的典故》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说。

再给你们讲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他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

到了集市,他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回家去拿。

等他再回来,集市都散了。

有人问他:“你为啥不试试鞋呢?”他说:“我宁可相信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和水没啥关系,但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还有“刻舟求剑”的故事。

有个人坐船,剑掉到水里了,他不赶紧捞,而是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等船靠岸了按照记号找剑。

小朋友们,你们说他能找到剑吗?《古代关于水的典故》小朋友,今天咱们再讲讲。

“望洋兴叹”也是一个和水有关的故事。

秋天的时候,黄河水特别大。

河神觉得自己可了不起啦。

可是当他顺着水流到了北海,看到北海那么大,才知道自己错了,只能望着北海叹气。

还有“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那可救不了火呀。

小朋友们,古代这些和水有关的典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有关地理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地理的成语有哪些

有关地理的成语有哪些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涵盖着人类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还有着许多有趣的成语。

这些成语以其独特的形式,既展现了地理知识的深厚底蕴,又体现了人们智慧的结晶。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一些有关地理的典故,大家可以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天高地阔这是一个形容广阔壮丽的场面的成语,一般用来形容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在地理学中,天高地阔包含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指地形开阔,空旷无垠;二是指海拔高度达到巨大的高度。

因此,这种成语也常常用来形容高山之巅的景色,如“登高望远,天高地阔”。

二、水到渠成这是一个用来形容事物理所当然地顺利进行到终点的成语,来自古人对水流流动的理解。

古人认为无论水流在哪里,只要有沟渠可供流通,水必将会按照其本来的流向很自然地流向出道口,因此人们便将这个道理推而至自身,提出了“水到渠成”的成语。

这个成语同样适用于地理学中,即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地理条件可以为人们所用,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物质条件,就可以顺利完成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三、壮丽山河这是一个用于形容非常壮观或美丽的景象的成语,在地理学中主要指山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山河作为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上拥有着各种类型的山河文化,分别在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独特而壮丽的景致。

所以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地大物博、景色秀美的旅游胜地。

四、天南地北这是一个用来形容距离非常遥远的地方的成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境内的南北跨度非常广阔的情况。

中国广袤的大地,南北跨度长达5500多公里,因此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的跨度非常广阔,人们就用“天南地北”这个词语来形容。

五、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用语,意思是有时候一些东西或现象在某个地区并不出现,但在另外一个地区却十分普遍。

在中国这个大国,地理资源非常丰富,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也会有所不同。

有时候因为这些自然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导致某些文化、事物或现象在某些地区并不普遍,而在另一些地区则非常普遍。

古代关于水的故事

古代关于水的故事

古代关于水的故事每一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生动、拥有鲜活的教育哲理。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古代关于水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

(当时,常有*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

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

)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

张乖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

张乖崖上前责问,才知道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

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大怒。

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

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

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

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

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

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

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六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六

诗词典故:地理部水流其六下面小编分享一些典故大全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地理部水流其六【丹砂井】晋葛洪《抱朴子·仙药》:“有廖氏家,世世寿考,或出百岁,或八九十。

后徙去,子孙转多夭折。

他人居其故宅,复如旧,后累世寿考。

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而不知其何故。

疑其井水殊赤,乃试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数十斛,去数尺,此丹砂汁。

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

” 喻水质醇美,或喻地灵人杰。

唐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统》:“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另参见九流部·神仙“井有丹砂”。

九流部·医药“廖井”。

【橘井】晋葛洪《神仙传·苏仙公》:苏仙公(苏耽)汉文帝时得道,“乃跪白母,曰:‘某受命当仙,被召有期,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奉养)。

即便拜辞,母子歔欷。

母曰:“汝去之后,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 喻孝事父母,或指仙丹妙药。

唐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彬州》:“彬州颇凉冷,橘井尚凄清。

”另参见伦类部·亲眷“苏耽井”。

九流部·神仙“苏耽宅”。

九流部·医药“橘井”。

参见地理部·水流“橘井”。

唐杜甫《入衡州》:“橘井旧地宅,仙山引舟航。

”【习家池】《世说新语·任诞》刘孝标注引《襄阳记》:“汉传中习郁于岘山南,依范蠡养鱼法,作鱼池,池边有高堤,种竹及长楸,芙蓉菱芡覆水,是游宴名处也。

山简每临此池,未尝不大醉而还,曰:‘此是我高阳池也。

’” 指欢宴之处。

唐陈子昂《晦日重宴高氏林亭》:“此时高宴所,讵减习家池?”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习氏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水】 ①水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荆轲入秦行刺秦王,燕太子丹饯别于此。《战国策·燕策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周王褒《高句丽》诗:“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唐李白《留别于逖游塞垣》诗:“耻作易水别,临歧泪滂沱。”明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独不思该犯身伏国法,死有余辜。何至如低徊易水,凭吊夷门,竟足令过客欷歔,途人感泣。”②以指代荆轲。清吴伟业《又咏古》之五:“古来有烈士,轵里与易水。”③指《易水歌》。姚华《论文后编》:“后别为一体,《易水》、《虞兮》、《大风》诸作,为后倡矣。”参阅《战国策·燕策三》。另参见天文部·气象“易水风”、人体部·头面“发冲冠”、文明部·歌舞“易水歌”、人物部·人杰“燕丹客”、人事部·情感“易水悲”、人事部·情感“易水别”、人事部·秉性“壮气惊寒水”。
【碑沉汉水】 咏世事变迁,或喻建立功业。《晋书·杜预传》:“(杜)预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唐温庭筠《中书令裴公挽歌词》:“铭勒燕山暮,碑沉汉水春。”另参见器用部·宫室“万山碑”、人物部·将相“沉碑会”。
【唐浊流】 《旧五代史·梁书·李振传》:“天祐中,唐宰相柳璨希太祖旨,谮杀大臣裴枢、陆扆等七人于滑州白马驿。时振自以咸通、乾符中尝应进士举,累上不第,尤愤愤,乃谓太祖曰:‘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后用为士大夫被谗害之典。宋刘克庄《和实之读邸报》:“欲取汉清议,尽投唐浊流。”参见人事部·冤怨“白马清流”。
【沧浪水】 ①古水名。有汉水、汉水之别流、汉水之下流、夏水诸说。《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孔传:“别流在荆州。”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夏水》:“刘澄之著《永初山川记》云:‘夏水,古文以为沧浪,渔父所歌也。’”宋姜夔《清波引》词序:“余久客古沔,沧浪之烟雨,鹦鹉之草树……无一日不在心目间。”②青苍色。多指水色。《文选·陆机〈塘上行〉》:“发藻玉台下,垂影沧浪泉。”李善注:“孟子曰:‘沧浪之水清。’沧浪,水色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窣禄勤那国》:“水色沧浪,波涛浩汗。”《吕氏春秋·审时》“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清毕沅辑校:“苍狼,青色也。在竹曰‘苍筤’,在天曰‘仓浪’,在水曰‘沧浪’。”清龚自珍《贺新凉》词:“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③借指青苍色的水。唐韩愈《合江亭》诗:“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明高棣《题台江别意饯顾存信归番禺》诗:“沧浪浩荡杳难期,此别重逢又几时。”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以诗存人》:“(华硕宣)《湖上》云:‘忽惊鸥鷺起,渔笛响沧浪。’”亦借指青苍的天空。唐寒山《诗》之五九:“天高不可问,鹪鵊在沧浪。”④《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后遂以“沧浪”指此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孺子‘沧浪’,亦有全曲。”清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君节诚不亏,鼓枻歌‘沧浪’。”参见人事部·雅逸“沧浪”。
【背水】 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唐杜甫《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湖南安背水,峡内忆行春。”参见武备部·其他“背河一战”。
【铁锁横江】 横陈江上;横越江上。宋朱敦儒《水龙吟》词:“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参见武备部·军旅“铁锁沉江”。
【梗泛】 喻指漂泊无定所。《战国策·齐策三》:“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唐骆宾王《浮槎》:“似舟漂不定,如梗泛何从?”另参见植物部·木本“桃梗”、人事部·情感“悲梗”、人事部·其他“漂梗”。
【悬河】 指说话滔滔不绝。《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写水,注而不竭。”宋陆游《闻王嘉叟讣报有作》:“笼灯踏雪夜相过,剧论悬河骇邻里。”另参见人体部·头面“口若悬河”。
【湘川】 即湘江。晋陆机《乐府》诗之十六:“北征瑶台女,南要湘川娥。”唐李群玉《黄陵庙》诗:“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唐朱放《竹》:“萧萧意何恨,不独往湘川。”参见人事部·情感“江娥啼竹”。
【五湖载越姝】 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国语·越语下》。清吴伟业《桃核船》:“三士漫成齐相计,五湖好载越姝行。”参见人事部·雅逸“范蠡归”。
【鼎湖】 ①地名。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唐顾况《相和歌辞·短歌行》:“轩辕皇帝初得仙,鼎湖一去三千年。”明夏完淳《北风行》:“鼎湖不见飞苍龙,阿阁何时栖赤凤。”②借指帝王。《陈书·沉炯传》:“臣闻乔山虽掩,鼎湖之灵可祠。”唐杜甫《行次昭陵》:“壮士悲陵邑,幽人拜鼎湖。”清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③指帝王崩逝。《周书·静帝纪》:“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海穷遏密之悲。”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盼望,兵燹难消,松楸多恙,鼎湖弓剑无人葬;吾怎忍垂旒正冕,受贺当阳。”参见九流部·神仙“乘龙”。
典故大全·地理·水流资料索引
【牛马不辨】 喻河流水势浩大。《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陆德明《释文》:“司马彪云:‘泾,通也。’不辨牛马:辨,别也,言广大,故望不分别也。”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之二:“潈潈奔溜闻,浩浩惊波转。泥沙塞中途,牛马不可辨。”另参见动物部·走兽“不分牛”。
【楚江萍】 《孔子家语·致思》载,楚王渡江,见物大如斗,圆而赤,取之,使人往鲁问孔子。孔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能获焉。”后因以“楚江萍”喻吉祥而罕见难得之物。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诗:“荣华贵少壮,岂食楚江萍!”宋梅尧臣《答宣阗司理》诗:“便言楚江萍,光彩牟旭日。”亦省称“楚萍”。唐苏味道《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诗:“风摇蜀柹下,日照楚萍开。”唐杜甫《独坐》诗之一:“暖老思燕玉,充饥忆楚萍。”《宋史·乐志十三》:“舞佾方更进,朝阳上楚萍。”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参见植物部·草本“楚昭萍”。
【枕流】 ①靠近水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三》:“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②在江边睡觉。指寄迹江湖。唐韩偓《余卧疾深村闻一二郎官因成此篇》诗:“枕流方采北山薇,驿骑交迎市道儿。”宋陆游《幽居示客》:“聊将枕流耳,静听属私蛙。”参见地理部·土石“漱石”。
【濠梁】 《庄子·秋水》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梁”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宋黄庭坚《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自往见谢公,论诗得濠梁。”参见人事部·雅逸“观鱼”。
【灞水】 汉代长安城东郊的一条河名,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唐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参见地理部·城建“灞水桥”。
【难收水】 指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语本《后汉书·何进传》:“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唐刘禹锡《怀妓》:“金盆已覆难收水,玉轸长抛不续弦。”宋王桥《野客丛书》卷二八:世谓“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之,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另参见人事部·谬误“覆水难收”。
【沧海】 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后以“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参见地理部·土石“桑田”。
【任棠水】 称颂官吏清正廉明,为民作主。任棠,东汉隐者名。因其曾诱导太守庞参清明理政而闻名。《后汉书·庞参传》:“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参到,先候之。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尽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伋待期之信。”唐高适《东平旅游奉赠薛太守二十四韵》:“不改任棠水,仍传晏子裘。”参见政事部·清廉“任棠水”。另参见植物部·草本“拔薤”、政事部·忠直“拔薤”、政事部·议政“谒任棠”。
【西江】 喻无法解决问题的空言,或反指能解决急需的济助。清赵翼《可型内弟自瓯宁罢官归慰赠》之四:“赖有西江润,能嘘涸辙枯。”参见地理部·水流“斗升水”、动物部·鳞介“涸鲋”。
【投鞭填江】 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见《晋书·苻坚载记下》。后即以形容兵众势大。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参见武备部·军旅“投鞭填江”。另参见器用部·其他“苻坚棰”。
【斗升水】 《庄子·外物》:“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后以“斗升水”喻急需的济助。唐刘禹锡《送张盥赴举诗》:“乞取斗升水,因之云汉津。”参见动物部·鳞介“涸鲋”。
【乘槎水】 传古时天河与海相通,汉代曾有人从海渚乘槎到天河,遇见牛郎织女。见晋张华《博物志》卷三。唐唐彦谦《蒲津河亭》:“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参见器用部·车船“星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