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阅读答案
苏幕遮(周邦彦)ppt35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4.如何理解“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这句词? [对应考点: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
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 蓉浦了。“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 片刻的满足。这是从侧面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叶上初阳干 宿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干) .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3 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3)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5)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本段文字运用了铺垫的写作手法。用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
与济南的冬天做比较,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温暖和舒适。为下文的展开描写做 好了铺垫,使读者读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很好地烘托了济南冬天的惬意,达到 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佳作· 领悟] (教师用书独具) 这个世界很美 张全民 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 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 ,我的 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上一页
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
浅析《思乡曲》与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作者:王怡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马思聪,是广东海丰地方人,也是中国著名的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很高地位。
很大的促进了中国的音乐发展。
马思聪少年时曾学过一些中国乐器的演奏,会奏粤曲和广东音乐。
在法国学习作曲时,一边严格地学习传统技法,一边从感性上直接受印象主意风格影响,一边又非常欣赏拉威尔的“法国风”,这是他音乐创作上民族倾向的萌芽。
本文将介绍马思聪的音乐创作成就,并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思乡曲》的介绍和分析来看他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马思聪;小提琴;民族音乐作者简介:王怡杰(1990-),女,回族,籍贯:河南鹤壁,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键盘演奏技术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一、音乐创作成就马思聪于1923年赴法留学,后入南锡音乐学院学习西洋乐器小提琴,在1930年再度留学法国,师从毕能蓬学习音乐作曲方面的内容,在1932年的时候,学成归来的马思聪回国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院校,广州音乐学院并任院长。
在1935年,他在北平进行个人的独奏音乐会,取得很大的反响,也让大家认识到了小提琴音乐。
他演奏《G大调奏鸣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些新鲜的音乐事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和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就像一阵春风吹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思聪曾任云南中山大学教授、重庆中华交响乐团指挥。
多年来,在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发展上面仍是沿着马思聪的思路。
马思聪的音乐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是具有领导指引的作用。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高超的技艺谱写了大量精致优美的作品,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无疑是开创了中国西方音乐的先河。
为我国新型器乐创作领域开创了丰富多彩的一代小提琴民族乐风。
马思聪是中国作曲家借鉴西方优秀音乐文化,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音乐作品的杰出代表。
2020年西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年西宁市第十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密不可分。
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词好坏的关键。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异常丰富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崇尚委婉含蓄,忌浅露直白,认为作品必须含蓄委婉,才能达到意味无穷的效果。
司空图就曾设专节论含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此处“一字”指语言,“风流”指文采、风采。
“不著一字”乃夸饰之辞,并非说“不用一个字”,而是说不靠语言文字的修饰就可以获得文采。
这正是强调作品要含蓄,要委婉,要言之不尽。
苏轼的《蝶恋花》更是充分体现了委婉含蓄的诗意境界:“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词貌似一幅游春图,却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深邃思考。
情与情、情与理的矛盾深刻地表达出词人的思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从而创设了诗歌委婉含蓄的高远境界,让读者久久回味。
短短的一首诗词,如果能创造出情高韵远的艺术境界,就会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
古人为了追求情高韵远的高品位意境,使出了浑身解数,运用自身所有感官,调动一切学识修养,采用多种艺术手段使大自然的万物都具有丰富的神韵美。
情高韵远展示的诗风看似平淡浅近,实则典雅幽深,给人超尘脱俗之感。
诗歌的动态传神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生不息充满生命活力的,在诗词中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
马思聪《思乡曲》创作中民族化的表现手法
的民族 化表 现手法 的运 用进行探 讨 。
马思 聪是第 一个将 民族音 乐 素材运用 到小 提琴 音乐创作 中的作 曲家 , 的作 品具 有鲜 明的 民族特 色 。 他
《 思乡曲》 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 , 也是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的里程碑 。时至今 日, 它仍然是我国小提琴教学 中的必备 曲 目, 是音 乐会上 久盛 不衰 的小提琴 独奏 作品 。 也
体现在作曲家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上 , 或直接引用 , 或对其进行加花变奏 , 或结合其他的创作技法 , 在吸 收、 提炼 民间音乐 的基础 上 , 造 出新 的 , 创 但具有 民族气 息 的音乐语 言 。一般来 说 , 民族性 在音乐 语言方 面
主要 体现在 调式 、 和声 、 音调 、 节奏 以及 曲式结构 等 因素上 。 民族化 的 表现 手法 则 是 民族 性 得 以体 现 的方 法或 手段 。对于 音乐作 品来说 , 它指 的是作 曲家 是如何 通过题 材 内容和 音乐语 言 , 得音乐 作 品具有 民族 使
法 , 而使 一首短 小 的 民歌 发展 成 了一 首 内容 丰 富 、 构严 谨 的器乐 曲。 从 结
首先 , 马思聪通过旋律 的自由伸缩和加花等手法发展 民族性旋律音调。在《 思乡曲》 马思聪在主题 中, 初步呈示后创作了 6 个与主题相互连贯的曲调 , 并进行 自由的扩缩 , 使乐曲的整体结构符合专业创作的要 求。尽管这 6 个曲调并不是直接取 自原民歌 , 但却不仅在情感上与原民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 而且充分发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
二轮复习统编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精选含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不大的小白马豆春明他们,都挤在河边。
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
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
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
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
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
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
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
《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
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
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
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
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
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
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
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
岳飞,四十不到。
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
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
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
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
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
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
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
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
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
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
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
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
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
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1)“文房四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衣使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划线句中“身份证”的具体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项民间写作调查显示,“书信”是普通民众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仅次于“条据”但高于“日记”而位居第二。但是,“书信”并非“条据”之类纯实用文体:尽管“信息传达"是书信的基本使命,但它同时又是情感的寄托和对话,书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表现为情感的倾诉和交流,或者说它所传达的信息已被情感化了。就此而言,民间书信是典型的“情感对话”文体之一,彪炳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众多书心裂肺的思念与忧伤,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难以释怀。口口口口,随着电信时代的来临,以“信息传达"为使命的传统书信恰恰面临着灭顶之灾;口口口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式的古典情思正被现代电信和网络对话所湮灭;当人们为电子邮件的速度与效率而欣喜若狂和忘乎所以的时候,由文房四宝和绿衣使者所传达的幽情已经荡然无存……这种由科学技术所导致的情感载体的失落,就是人类谋求物质生活的便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民间书信的现实意义。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这世界很美
——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
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内容分析
马思聪《思乡曲》音乐内容分析(一)曲式结构《思乡曲》有着严谨清晰的缩减再现三部式曲式结构。
呈式部是第一部分,其范围是从第1到第48小节。
该部分主要采用了内蒙古传统民歌《城墙上跑马》的基本旋律,悠扬纯粹又朴素,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特色。
这一部分包括三个乐段。
第一个乐段是1到16小节,包含两个乐句,从D商调的羽音进入到主音上。
第二个乐段是17到25小节,呈现出4+5的结构,是对乐思的拓展[3]。
第三个乐段是第26到48小节,采用9+9+5的结构,先是重复前面的乐句,然后在最后5小节进行旋律的过渡。
展开部也就是全曲的第二部分,其范围是第49到75小节。
49到57小节(见图2.1所示),该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这一段落在全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主题形成相对较大的对比。
旋律由d商调转为E宫调,从而把原本深情绵长的民歌主题发展成具有欢快节奏特点的旋律,充满了明亮喜悦的色彩。
图2.1第二部分不同于前一部分忧伤柔和的感情基调,在音乐色彩上较为明亮,呈现出明朗欢快的特征。
另外该部分采用了三次变奏,节奏不断加快,与第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该部分最初采用E宫调,随后在第71小节转入C宫调(见图2.2所示),为下一部分对乐曲开头部分的旋律重复提供过渡[4]。
图2.2再现部也就是全曲的第三部分,其范围是从第76小节到99小节,这一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
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的结构基本相似,只是出于音乐结构的严谨性和情感表达的需要,缩减了第一部分的音乐素材,并稍微改变音乐织体结构。
这一部分将音乐旋律放置在高8度位子上,形成明朗的音乐色彩。
其在最初的8个小节重复第一部分的两个乐句。
然后从第92小节开始,一直到结尾都是尾奏[5]。
其中从倒数第3小节开始采用具有我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四度双音,并逐渐减弱旋律,与《思乡曲》的开头相呼应,并创造出余音未了的效果,点明思乡的主题。
(二)表达内容1.音乐主题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内核,一般体现在重复出现的旋律和音乐基本乐思当中。
浅析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二 、展 开部 是 复三 部曲式 中的 中部 ,与前 面呈 示 部有鲜 明 的不 同色彩 。音乐 从 具有 小 调色 彩 的 d商 调式 ,通 过 同主音 大 小调 和 弦转换 为 E宫调 式 。像这 样 的创作特 点在 马思聪 的小 提琴作 品中被 经常 和广泛 的应 用 。把 欧洲 传统 和 声与 中国传 统五 声调 式相 结 合 ,既增 强 了和声 的 层 次感 和色彩 感 ,又不 乏 民族 韵 味 。在《思 乡 曲》中 ,转 调使 听者 从忧 郁 的情绪 中走 了 出来 ,心情 豁然 开 朗 ,好 像 梦 回故乡 一般 ,心 中充 满 着对 美好 生活 的渴 望 。这一 部分 除 了将原来 商 调式 的主题 改变 为宫 凋式 以外 ,在旋 律 结 构 、密 度 、节 奏 、速 度 等方 面都 进行 了较 大 的变 化 ,使音 乐具 有活 泼 明朗 的气 息 。尤 其是 这里 加人 了双音 (见 例 5), 强化 了和声 色彩 感 ,这源 于 马思 聪先 生在 留学法 国期 间所 受 声性 思 维 的濡染 。 中西方传 统 技法 的结 合 .是该 作 品成 为 中国 小提 琴作 品 典 范 的重要 原 因 。由于 这种技 法 的奇 特使 用 ,对 演奏 者 提 出了新 的 要求 。在 演 奏过 程 中 ,注 意音 准及 双 音 节奏 ,要 求 手 指要 灵 活 ,在 慢 练并 熟 练节奏 之后 ,连 贯在一 起演 奏 。演奏 中还 要注 意 ,这 里 的双音 和传 统 意 义上 大 小调 和 声有 较 大 不 同 ,准 确之 余 ,保 证 每 个 旋律 的 连贯 性 ,使 作 品成 为一个 有机 的统 一体 。 例 5: 在这部 分 中,还有 一些特殊 的技 法使用 。如第 49小 节 ,要求 同指 的滑 音 ,其 中第一 个双 音 用三把 位 的 4指 和 2指 ,第二 个双 音也 采用 4指 和 2指 ,在手 型不 变 的情况 下 ,把位 上滑 至一 把 位 。采用 这种 方
拳拳赤子心绵绵思乡情——马思聪及其《思乡曲》
作者: 郑锦芬
作者机构:
出版物刊名: 福建艺术
页码: 21-22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1967年1月15日,在由香港到美国的船上,一个五十几岁的老人不顾冬天海风的寒冷,倚着船沿的栏杆眺望渐去渐远的祖国,眼里蓄着浓浓的悲伤和无奈,他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由于在国内不可避免地受到文革的波及,残酷地迫害、侮辱使他不得不带着他的妻子、儿女,踏上出走的路,前往美国定居,在这样一个年龄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他心里的悲伤是无以言表的……。
思乡阅读答案
思乡阅读答案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阅读答案思乡,为什么不回家阅读答案《思乡,为什么不回家》文章阅读:雷蕾1990年,世纪老人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时,特意要求听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
深沉优美的旋律响起时,张学良潸然低首,哽咽无语。
马思聪1912年出生于广东海丰,11岁时去法国,1928年入巴黎音乐院学习小提琴,他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
学成归国后不久,与王慕理结为夫妇,从此,马思聪演奏小提琴时,王幕理总是他的钢琴伴奏。
抗日战争爆发后,受革命新兴音乐运动的影响,马思聪立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发表文章,激励人民起来抗日救国;他也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还发表题为《我怎样作抗战歌》的文章,鼓励更多的人创作抗战歌曲。
在敌人的炸弹声中,他创作了《思乡曲》。
曲子取材于曲调质朴而优美的蒙古民歌《墙头上跑马》——早先北方的土城墙都很窄,在上面跑马只能向前,寓意无法回故乡。
后来,马思聪又给《思乡曲》填上新词,歌词和着舒缓延绵的旋律,如泣如诉,仿佛游子的无尽乡愁。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马思聪到重庆参加了励志社乐队。
那时,他虽然已是著名音乐家,仍然身体力行,携带妻儿,不辞辛劳地辗转于各地进行演出活动,还亲自在电台上广播、教唱抗战歌曲,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日寇的侵略。
北平和平解放后,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并作为文化界代表参加了政协第一次会议。
此时的马思聪意气风发,参加了大量的音乐交流和演出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马思聪接受任命,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他为新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思聪的儿子马如龙回忆,父亲在国内“最快乐的日子”是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那时,父亲被人们称为‘老周(周恩来)的宠儿’,事业上风生水起,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 “文化大革命”中,马思聪由于受到严重迫害而含冤流亡国外,并被定为“叛国投敌分子”。
此后,马思聪在美国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系祖国。
浅析《思乡曲》的创作与马思聪对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影响
浅析《思乡曲》的创作与马思聪对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影响马思聪是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小提琴教育家,是中国小提琴教育的先驱。
他于1925年在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先后在南锡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就学,师从世界著名小提琴教授,巴黎国立歌剧院奥别菲尔多教授学习小提琴,在奥别多菲尔训练下,马思聪的琴艺日见长进,终于在1928年夏考入法国最高乐府—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成为“第一个考入此音乐学院的黄种人”。
1931年中国创办了广州音乐院、华南音乐院、中华交响乐团。
1932年他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直至5年后抗战爆发。
1937年秋,应聘为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音乐教授、讲授音乐史、乐理和声学等课程。
马思聪被誉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拓者,作为音乐工作者的他,不忘对祖国做贡献,一直致力于的小提琴的教育。
他在当时在我国的演奏可用卓越来形容他的演奏,他的演奏與作品源自西方的小提琴音乐,是马思聪把他的演奏及创作作品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并在中国广泛的传播。
所以说马思聪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之一,他促进了现代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像林耀基,盛中国这样的乐坛人才,对中国小提琴音乐影响重大。
说起马思聪的小提琴演奏和音乐创作,自然就会想到他的成名曲——《思乡曲》。
这首曲子被誉为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
此曲写作于1937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候,国难当头,马思聪作为爱国主义者确在那时写了大量题材丰富,体裁形式多样,风格多姿多彩的作品。
他是希望用音乐艺术来振兴中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乡曲》是一首是受很多人喜欢,都为之动容的曲子。
其淡淡的忧伤,加上小提琴那扣人心弦的声音,再结合马思聪背井离乡的背景,更为此曲增添了几分辛酸的味道和意境,倾泻了流落他乡又回不去的人,对故乡的那种眷念又无奈之情。
此曲为何选择小提琴来演奏:小提琴音色偏高且柔和,高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低音浑厚柔如低诉哭泣,最能把《思乡曲》演绎得淋漓尽致了。
浅析歌曲《思乡曲》音乐艺术特征(1)
西昌学院毕业设计(创作)说明书题目浅析歌曲《思乡曲》音乐艺术特征专业音乐学班级2011 级 1 班学生姓名何凌斓学号1109050030指导教师龚斯茂目录前言 (3)1 作者及作品简介 (3)1.1作者简介 (3)1.2作品简介 (3)2作品分析 (3)2.1歌词分析 (3)2.2文字说明 (4)2.3歌词分析 (5)3音乐创作发扬民族性特征 (5)2.1融合民歌的通俗性 (5)2.2发扬传统民族音乐的创造技巧 (5)4作品的演唱 (6)4.1位置c音域(作品要求) (6)4.2气息应用(自身的把握) (6)4.3演唱技巧(音色的把握) (7)5作品情感把握 (7)6对近代民族音乐影响的深远性 (8)7总结 (8)致谢 (8)前言《思乡曲》衷情于一场作曲家所熟悉的内蒙沃土,采用的是民歌的旋律,句式短小、均等,音调式如波浪般递减,在节奏、调式、音域方面均有所建树,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严谨的结构感人至深,不仅如此,这首曲子做到将西洋音乐与民族传统完美结合,工具的运用依旧高人一筹,本文将研究介绍《思乡曲》的音乐艺术特征,为我们展现出《思乡曲》不朽之处。
1 作者及作品简介1.1作者简介马思聪是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法国,1931年回国后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解放后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思乡曲》、《摇蓝曲》、《西藏音诗》、《塞外舞曲》等,1967年在“文革”中被迫出走美国,1987年在美国费城逝世。
1.2作品简介1937年,日军侵占了华夏民族大片土地,百姓流离失所,马思聪北国之行后折回广州,从一首绥远民歌中引发灵感,谱下了这首《思乡曲》,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爱乡的炎黄子孙的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不朽的经典。
2作品分析2.1歌词分析第一句“映木楼,照小窗从这句歌词中的“木”,“小”字可以看出这时的主人公是孤独,寂寞的。
一曲一世界有“情”才“经典”——对《思乡曲》一课的反思
一曲一世界有“情”才“经典”——对《思乡曲》一课的反思缘起:“真经典”还是“被经典”?中国作曲家马思聪的《思乡曲》堪称世界音乐精品,它是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
静静聆听《思乡曲》,眼前会浮现出故乡、热土、安逸的草原、马蹄声、铃声……走进《思乡曲》,如同走进作曲家马思聪的悲欢人生,步入命运的变幻天地,这是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是一份困厄中爱的执着。
马思聪的《思乡曲》创作于抗战的烽火之中,因此体会作者在音乐中所反映的离乡者对国土沦丧的乡恋悲情,激发起中华名族复兴图强的精神理所当然成了我课堂上的教学重点。
我备课时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理解并体会思乡情、爱国心。
2、感悟音乐各要素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能够比较理性的聆听作品。
3、认识音乐家马思聪,能够用多元的角度审视音乐家与音乐作品。
由于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备课,随后课堂教学进行得顺风顺水。
通过一位音乐家、一件乐器、一首作品,三者合一,在统一中做到深入。
对于思乡之情,学生从马思聪先生的故事中也能清晰地感受到。
似乎一切都令我满意,于是我胸有成竹地说道:“《思乡曲》是一首闻名世界的经典。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感受到了吗?”信心十足、满心期待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给予一声响亮的肯定,但等到的却是几声稀稀落落的“感受到了”的回应,显然这些声音并非底气十足,而多数学生迷离的眼神更是清楚地告诉了我事实的真相:这首经典在孩子们心里并不是“真经典”,它只是“被经典”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虽以达成,但这样一首闻名世界的经典之曲却并没真正得到孩子们的认可,这显然对我是一个打击,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陷入了沉思……破解:化“被经典”为“真经典”《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聆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段话点醒了我。
我不禁自问: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三)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自测题(三)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阅读答案《这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阅读答案
这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
张全民
①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②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③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④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
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⑤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⑥年轻的马思聪才华横溢,二十来岁就创作了著名的《内蒙组曲》,《思乡曲》就是其中的第二乐章。
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
不少人受不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
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
然而戴着一顶“投敌叛国”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
⑦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
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⑧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⑨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⑩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7.全文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8.文章开头四段作者描写自己寻找故乡的感觉,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
9.对第④段划线句中“秋天黄昏”或者“春天夜雨”的景物描写作简要赏析。
10.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二项
A.第③段采用排比句式,充分展现了眼前故乡明丽秀美的景色,表现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挚爱。
B.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归依,而不是对故乡具体地域的思念。
C.第⑤段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独自谛听”、“独自品味”强调是作者的个体体验。
D.作者叙述许多文化名人在文革中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悲愤凄凉地离开人世的现实,其主要目的在于控诉文革对人才的摧残。
E.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戛然而止,引人入胜。
F.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和人生哲思。
1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世界很美”的内涵。
12.阅读文章第⑦段划线句,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来阐述这个观点。
贝多芬;苏轼;史铁生;梵高
参考答案:
7.聆听《思乡曲》
8:由《思乡曲》给作者带来的乡愁,间接表现《思乡曲》的创作者马思聪内心的更凝重的乡愁;由马思聪的《思乡曲》引发作者无尽的乡愁,突出了《思乡曲》的艺术魅力;由听马思聪的《思乡曲》自然引出下文音乐家的悲欢人生。
渲染了凄美的气氛。
9.“秋天黄昏”赏析:以夕阳、飞雁、芦苇能富有时令特点的景物,采用动静结合手法,渲染了乡村秋天静穆、萧瑟的气氛。
“春天夜雨”赏析:以瓦屋顶、马达声等富有乡村特色意象,采用以声衬静手法,表现了乡村春夜清新、静谧的意境。
10.C.F
11.饱尝思乡之苦者内心对故国和亲人深情;
历经磨难之后依旧深爱着生活和艺术,从中得到慰藉,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历尽磨难之后依然执著于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感恩之情
12.示例:贝多芬在双耳失聪之后,谱写出《第九交响曲》。
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不朽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