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前和彭定康的斗争

合集下载

浅析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

浅析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

浅析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的出镜语和角色意识摘要:出镜记者,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通过电视荧屏向观众报告新闻事实的人。

上个世纪60 年代的美国率先出现了出镜记者,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年20 年,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采用。

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重大庆典以及突发事件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报道行为。

然而,随着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成为一种趋势,电视新闻出镜记者也表现出了现场报道中的出镜语言水平良莠不齐,在面对镜头时的角色意识不强,在报道中出现了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下面就出镜记者在出镜时应该注意的几方面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出镜记者;出镜语;角色意识一、出镜记者起源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媒体, 一个关键要素就是现场报道,一则新闻报道是否成功,出镜记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出镜记者从传播本质上讲是介于信源(新闻事件)和信宿(受众)之间的一个第二者,其本质功能是尽可能拉近信宿与信源的距离,最理想的状态是零距离[1]。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最早建立了电视台,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日。

在电视初创时期,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继承广播新闻形式,由记者采写稿件,播音员在摄像机前播出新闻稿,缺少电视新闻的特色。

为了适应开拓新闻报道的题材面和报道深入化的需要,从六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电视台普通采用杂志型编排方式,开办新闻杂志节目[2]。

新闻节目中出现了在现场的记者,报道各自所在新闻现场的新闻。

1963年11月22日,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遇刺, CBS 31岁的记者丹¬-拉瑟用他虽然慌张却有条不紊的大约17分钟的现场报道震撼了美国观众,出镜记者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五十年代后期。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镜记者形式也开始在我国兴起。

1992年10月1日《中国新闻》开播,记者高丽萍站在天安门广场向大家做了三分钟的现场报道,1996年,《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中国第一批正式的出镜记者正式形成。

彭定康在香港1997回归中国的告别演说

彭定康在香港1997回归中国的告别演说

彭定康在香港1997回归中国的告别演说对全香港来说,今天是值得庆贺而不是叫人伤感的日子。

然而某些人也许多少有点感触。

任何惜别的埸合,都难免引起离愁别绪。

容我稍后再细说。

历史不单是一连串的年月日。

历史不仅是我们记忆所及的日子,还有那些日子前后发生的事情。

要说香港的成功故事,得从今夜之前的年月说起,也必定会说到光辉美好的未来岁月。

香港的故事,当然并不限于英国管治下的一段历史,尽管今夜正标志着这段一百五十年历史的终结。

这段历史,是由上一世纪的一些事件揭开序幕。

对于那些往事,在百年后的今天来看,当然没有人会试图为之解说。

可是,我们该注意到,今天香港大多数人之所以在这里生活,是由于本世纪发生了一些事件,而对于这些事件,相信今天也没有多少人会加以辩护。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有些时候,我们应认清过去,这样便能够抛开过去,走向未来。

今天我们要庆祝的,是本港市民凭着冲天的干劲和无比的毅力,辛勤创业,为本港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们当中,绝大部份是中国人,最初来到这里时,一无所有,只是一群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努力不懈,终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英国在香港的管治即将终结。

我相信我们可以总结说,英国对香港的贡献,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架构,使香港人能够力争上游,创造美好天地。

这个架构包括法治精神、廉洁开明的政府、自由社会的价值观、已具雏型的代议政制和民主社会制度。

香港是一个华人社会,一个典型的华人社会,而又带有英国特色。

从来没有一个属地,在脱离殖民管治时,能够像香港这般繁荣昌盛,这般具备文明社会应有的结构和特质,既有各行各业的专才、不同的宗教、众多的报章杂志、蓬勃的慈善事业,还有正直忠诚、此志不渝地为市民和社会谋福利的公务员。

我深信,只要香港人坚守他们一向珍视的价值观,香港的前途必定越来越光明。

香港的价值观正面积极,放诸四海而皆准。

这些价值观也是亚洲以至其它地区未来的价值观。

在明日的世界里,一个欢迎快乐、民生富足、充满信心和安定繁荣的社会,必定像今日的香港一样,是一个能够恰当地把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加以融合的社会。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 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 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对作品中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 要反复品味,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特别 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阅读时可以对照小标题,看 看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如焦裕禄是怎样不愿 “吃别人嚼过的馍”而亲自调查兰考的自然情况的,哪些事例表现了焦裕禄“心里装着全 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等等。这篇通讯还很重视“以言见人”,焦裕禄的许多话语感 人肺腑,引人深思,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析感情
归纳总结文章是如何来表达这些情感表现的。 ①善用明显具有情感倾向的词语。 ②大量使用判断句。 ③使用强调的词语,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
写作特点
①观点鲜明,不容置疑。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判断句。 ②态度坚决,铿锵有力。给人确凿无疑的感觉。 ③用词精准,看问题全面,睿智理智,富有逻辑。 ④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文章充满气势。 ⑤充满信心与希望,大量运用了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句式。
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 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 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 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 大地!
——毛泽东
第2课学习提示
在旧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黑暗势力的压迫,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正 义的抗争和人性的美好从未缺席。《长征胜利万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 壮举,《大战中的插曲》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对革命人道主义的坚守,两篇 作品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思考。
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2.关联: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因,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果;第 二部分又是第三部分的基础和前提。

传统文化类知识竞赛决赛题库

传统文化类知识竞赛决赛题库

第三届综合知识竞赛决赛题库1. “叹为观止”的本意是赞美音乐与舞蹈的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2. “惊雷初响,万物复苏”描述的是惊蛰节气3 .唐代藩镇割据中,藩镇长官的职务名称是节度使4.小说《大漠谣》中女主角的名字叫金玉5.《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6.“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是诸子百家中荀子的观点7.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是五牛图8.宋代政府的正规部队名称是禁军9.新中国第一所海军高等军事院校是海军大连舰艇学院10.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的俗家名是李叔同11. 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系的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12.中国历史上称帝人数最多,统治年限最长,建立帝国数最多的姓氏是刘氏13.天下第二行书是《祭侄文稿》14.民国四大才女是吕碧城、张爱玲、萧红和石评梅15.少林寺是中国佛教中的禅宗派名寺16.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

17.《三国演义》中与关羽在长沙郡大战的名将是黄忠18.《史记》中唯一一位被单独立传的女性是吕后\吕雉19.小说《鬼吹灯》的作者是天下霸唱。

20.三国历史上蜀汉所谓的五虎上将,至死未被封侯的人是赵云21. 由成语“墙头马上”的原意可知,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属于言情类型的杂剧2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23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24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25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26《春秋》三传分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7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28.“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中的三月三是指上巳节28、一提到书法中的草书 人们便会想到“颠张醉素” 请问下列属于颠张的作品的是自言帖29.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流派纷呈,其中有个影响特别大的诗派叫做“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其中的一祖是指杜甫29、宋朝著名的女词人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李清照外 还有一位朱淑真。

慈不掌兵 强悍人格

慈不掌兵  强悍人格

慈不掌兵强悍人格各位领导,同志们:我演讲的题目是《慈不掌兵强悍人格》8月初,作为企业B类管理人员,刚刚结束了富家滩矿的培训,就马上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作为一名小负责人。

我清醒的意识到:“只要作为管理者,指挥者,那就绝不能放松管理力度,要让别人明白是谁在管理,谁说了算!”古语有云:“慈不掌兵”!人是社会和心理动物,富于侵略性与攻击性,只要心理有怨气怒气就会借机发泄出来,没有几个人能够自怨自乂的。

人都有善心,但在生活中人都容易丢失、迷失善心。

社会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善心,残酷竞争使人丢掉善心;人的自我异化,也会导致善心丢失。

所以我们管理者要有超强的意志抵制丢失善心人的侵蚀。

做为最难干的兵头将尾,一定要知道“慈不掌兵”绝对是我们管理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原则,绝不能放弃,就像国家绝不会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收服台湾岛和钓鱼岛一样。

慈不掌兵,妇人之仁则难以服众,管理者不能一味强硬,也不可一味服软。

要学会以柔克刚,刚劲豪放。

来工作的被管理者,这些不穿军装的“士兵们”.身后都带着家庭的,子女的,自己的诸多问题就来上班了.如果管理者不’硬气’,不拿出管理军队的军事化管理法,让被管理者明白自己是来干啥吃的,那么他们,她们就会把大家共同的工作场所,变做三教九流的集会场,他们成了打把势卖艺的,动不动掳起袖子,朝管理者亮肌肉,掐住管理者脖子,展示武力.或是泼妇骂街,脏水四溅,搅的左邻右舍鸡犬不宁.管理者要学习导师毛主席熟谙历史与军事,分析事物确实有自己独到之处,让人无法不佩服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功力,说话总是能旁征博引,切中要害,入木三分。

更要学习邓小平老师的强悍人格,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外表和气一团,内部是钢铁公司,无比坚硬。

------对待英国软不得!1993年10月,在彭定康抛出他的“三违反”方案,意图更改香港回归的进程之后,彭定康来北京访问之前,有些人忐忑不安,应该如何应对英国提出的挑战呢?当时甚至有人提出各让一步的主张。

《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在中国南海, 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1.末任港督离府 2.添马舰广场军营告别仪式 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象 征
4.‚不列颠尼亚‛离港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 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 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 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 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 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 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 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描述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四个场 景,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 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 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
香港紫荆花广场升旗仪式






香 港 会 展 中 心
香 港 维 多 利 亚 港 夜 景
香港夜景
香港明天会更好!
意味深长;
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 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 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 活用此题。
2.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3.寓虚境于实境,匠心独运,了无痕迹。
“别了‛是告别的意思,委婉的语气中略带一丝 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不列颠尼 亚‛号实指英国皇家游轮,它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 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 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 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 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 国的怀抱中。题目表意委婉、含蓄,把必要的外交礼 节同民族独立的精神巧妙地糅合在口语化的表达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别了,“不列颠尼亚”》阅读及答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

《别了,不列颠尼亚》 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PPT

第二环节
第二场景: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5段); 7时45分,降英国国旗。(第7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第二环节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易帜。 (第8段)
第二环节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10段)
第三环节
第二环节
3、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 从海上去。” 今天往昔对比,引发读者思考,当年 英国殖民者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 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突出胜利 的自豪之情。
第二环节
4、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 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
小结;也可以用激励启发性的语言给人希望,发人深
思,催人振作,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背景(根据需要交代)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
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 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二环节
背景链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 周树春等四人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 尼亚》的新闻,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 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 香港的具体情况。
第二环节
思考: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 大,因为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 祖意义?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 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 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模拟题(中级)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模拟题(中级)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自己做的答案)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质量第一”要求的是()。

CA.选题对路B.内容正确充实C.适合读者的任何需要D.在编辑、校对、装帧设计、印订方面讲究一丝不苟2.发行劳动的功能是()。

DA.增加精神产品的价值B,把作者、编辑劳动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C.形成最终产品D.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3.一部书的编辑工作,到()后才告完成。

DA.处理校样B.检查样书C.宣传推广新书D.收集反馈信息4.我国的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这一要求是由()所决定的。

AA.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性质B.编辑工作的创造性C.编辑工作的中介性D.出版物的市场需求5.信息采集是()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

CA.编辑加工B.审稿C.选题策划D.校样通读6.书稿接受出版后,应由()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

DA.书稿的责任编辑B.有关的编辑室主任C.总编办公室主任D.出版社法定代表人7.附书名页应位于()。

BA.主书名页之后B.主书名页之前C.主书名页的背面D.目录之后,正文之前8.精装样式分为()。

CA.纸面精装、软面精装和护封精装B.圆脊精装、方脊精装和平脊精装C.全纸面精装、纸面布脊精装和全面料精装D.硬面精装、布面精装和绸面精装9.特殊印刷工艺一般不用于()。

DA.大型工具书B.珍藏本图书C.纸面精装书D.教科书10.核红又称()。

DA.过录B.誊样C.过红D.对红11.疏排题是图书中章节标题常采用的标题形式,一般而言,()。

AA.如果标题是两字,字之间空两字B.如果标题是四字,字之间空两字C.如果标题是五字,字之间空一字D.如果标题是五字以上,字之间须空半字以上12.校对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联想方法是()。

AA.相似联想B.关系联想C.互补联想D.对比联想13.印版通常分为()。

BA.凸版、凹版、平版、圆版B.凸版、凹版、平版、孔版C.图版、文字版、凹版、孔版D.图文版、烫印版、压印版、平版14.根据2004年12月24日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印制质量分为()。

香港后过渡期的中英外交角逐

香港后过渡期的中英外交角逐

香港后过渡期的中英外交角逐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9年第27期外交家周南是香港回归全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身负历史使命,他亲自参与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经历了中英谈判艰难曲折的过程。

本文是周南的口述,披露了很多中英香港问题谈判过程中鲜为人知的细节。

倒行逆施彭定康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即《基本法》)起草工作结束了,也颁布了。

香港后过渡期也就开始了。

在开始的一个阶段,中英合作应该说基本还是好的,虽然也有摩擦的时候。

但从1990年代初,特别是1992年开始,中英关系发生特别明显的变化。

英国在香港问题上从以合作为主变成以对抗为主。

彭定康(末代“港督”)对香港的态度转变,从根本上讲是英国政策改变的问题,英国错误估计了中国的形势。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英国认为好机会来了,有机可乘了,认为中国也要步苏联的后尘,步东欧的后尘,要垮台。

因此,英国的对华政策(包括对香港的政策)应有高度“灵活性”。

这个高度“灵活性”,说白了就是要改变原来的协议。

1992年,彭定康成为末代“港督”。

10月,彭定康不和我们商量,就搞了一个以“加速民主进程”为招牌的“政改方案”。

中国政府是主张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改变过去由“港督”独裁专政的不合理状况的,本来中英双方有一个谅解,就是要按照香港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发展民主政治,并在《基本法》中作了规定。

立法局议员原来都是英国委任的,回归之后可以逐步加一些直选的议员,但不能忽然全都变成直选的议员,那就乱了。

特区第一届立法会共60名议员,分区直选产生20人,由功能团体选举产生30人,由选举委员会选举产生10人。

后两方面的议员将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即功能团体的议员由功能团体中的法团投票产生;选举委员会由工商金融界、专业界、劳工社会界、宗教界和政界五方面代表组成。

彭定康一来,推翻了原有协议,将原来协议中功能团体法团投票的间接选举方案,改为由不同行业中的所有从业人员投票的选举方案,搞变相的直选了;把功能组别的间接选举也变成按界别的直选了;把功能团体不足10万的选民人数,一下子扩充到270万人。

彭定康的卑鄙心理和拙劣伎俩(康有山)

彭定康的卑鄙心理和拙劣伎俩(康有山)

彭定康的卑鄙心理和拙劣伎俩(康有山)彭定康是香港最后一任总督,从1992年开始,在香港作威作福跋扈了五年,1997年香港回归了祖国,他夹着尾巴滚出了香港。

在香港回归的那个时刻,他和他的主子、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一样,像两只丧了家的癞皮狗,既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灰溜溜的,表演了一齣无赖戏。

其实,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那个自称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在全世界人民的独立解放的浪涛中,就开始成了一个悬在西欧边缘的一个小孤岛,已“岌岌乎殆哉”了。

是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

早在中国的满清时期,英国就疯狂地向中国贩卖鸦片,他们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依仗船坚炮利,打败了满清政府,无耻地霸占了香港。

到现在,我们依然清楚地记得那个代表英帝国主义的无耻的英国商人义律、璞鼎查们那罪恶、丑陋的嘴脸。

可是,在新中国人民的面前,彭定康们并没有借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本性没有变,恶习没有改,依然希望能继续做他们自己的迷梦,继续赖在香港不走。

布莱尔的前任撒切尔,曾顽固地拖延、抵赖过交还香港。

他们曾提出什么“主权与治权分离、主权归中国,治权仍归英国”的荒唐谬论。

说穿了,就是还要赖在香港不走。

邓小平当时以果断而坚决的态度回答他们,告诉他们,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在国土主权的问题上,没有讨论的余地。

从而使他们继续霸占香港的美梦无法实现,希望落了空。

香港回归以来,在几任特区长官的带领下,在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香港不断地继续繁荣发展,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

但是,彭定康们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多次对香港煽风点火,鬼鬼祟祟地无中生有、胡说八道,唯恐香港不乱,大放厥词。

彭定康说:“香港市民缺乏选择由谁管治的能力”,鼓吹"英国对香港负有道义责任",从而激起香港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怒。

当年,彭定康就不断给香港添乱,极力地增添使香港回归的难度,《大公报》就曾刊文《"千古罪人"假道义"末代总督"不知耻》的文章,痛斥他的虚伪、阴险、狡猾和无耻。

彭定康

彭定康

彭定康彭定康是英国派驻香港的最后一位总督。

他在这个总督任上,给香港制造了太多的不平静,特别是在中英有关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上一再“搅局”,所以当时任港澳办主任的鲁平毫不客气地指责他是“千古罪人”。

“罪人”而“千古”,无异于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

1997年6月30日,米字旗降下来。

五星红旗升上去,彭定康也神情沮丧地离开了香港。

彭定康回到英国后,出任欧盟外交专员。

按我们对他“千古罪人”的定位。

他一定会处处和我们中国作对,继续他“搅局”的勾当。

可谁料到呢,在一些人视中国的发展会对世界构成威胁并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时,这老彭竞多次讲,中国的发展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给世界的机遇,从而支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交政策,主张欧盟同中国建立友好密切的关系,并多次代表欧盟访华。

2001年5月,彭定康来北京出席亚欧外交部长会议,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接见。

2002年4月,他再次率领欧盟代表团访华,再次受到欢迎,还被邀请到中共中央党校发表演说。

“千古罪人”好像还不到5年,就已经不“罪人”了。

或者说,这彭定康的“罪人”“罪”在香港问题上,其他方面不算。

好,那就看他在香港问题上的“表演”。

10年前,这老彭对“一国两制”并不认同,当然不仅是他不认同,包括撒切尔夫人在内的当时许多英国政要都不认同。

他“搅局”也“搅”在这个地方。

但是当“一国两制”在香港大获全胜的时候,这个“搅局者”不但不再“搅”了,还多次肯定和赞扬“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

他虽然没有对当初的“搅局”表示忏悔,但态度的改变已足以表明他内心的改变了。

仅仅10年,准确地说,还不到lO年,“千古罪人”就已经不“罪”了。

便是当年怒斥他是“千古罪人”的鲁平,此时也感叹:“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当然,谁要认为这是彭定康的洗面革新、回头是岸,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并非洗面革新、回头是岸,他还是原来的他。

他当初“搅局”,是出于维护英国的利益;他主张欧盟同中国建立密切的经贸关系,则是出于维护欧盟的利益;他肯定“一国两制”的成功。

彭定康在香港1997回归中国的告别演说

彭定康在香港1997回归中国的告别演说

彭定康香港告别演说Farewell to HongkongFarewell to Hongkong--Chris Patten:---Speeches from the British Farewell CeremonyYour Royal Highness, prime minister, distinguished guests, people of Hong Kong for Hong Kong as a whole today is cause for celebration, not sorrow. But here and there perhaps there will be a touch of personal sadness as is true of any departure.A point to which I shall return.History is not just a matter of dates. What makes history is what comes before and what comes after. The dates that we all remember. The story of this great city is about the years before this night and the years of success that will surely follow it. Of course Hong Kong's story is not solely that of a century and a half of British responsibility.Though i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at chapter that we mark tonight. This chapter began with events that from today's vantage point at the end of the following century none of us here would wish or seek to condone.This is a Chinese city, a very Chinese city with British characteristics. No dependent territory has been left more prosperous. None, with such a rich texture and fabric of civil society: professions, churches, newspapers, charities, civil servants of the highest probity and the most steadfast commitment to the public good. I have no doubt that with people here, holding on to these values which they cherish, Hong Kong's star will continue to climb.I said that tonight's celebration will be tinged for some with sadness. So it will be for my family, and myself and for others who, like us will soon depart from this shore. I am the 28th Governor, the last Governor. Like all the other Governors andtheir families my wife, my children and myself will take Hong Kong home in our hearts. You have been kind to us, you have made us as welcome.It has been the greatest honor and privilege of my life to share your home for five years and to have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future.Now Hong Kong people are to run Hong Kong. That is the promise and that is the unshakable destiny.别了,香港---英国告别仪式演讲彭定康王子殿下、首相、各位嘉宾、香港市民们,整体而言今天的香港是欢庆而不是哀悼。

别了,末代港督

别了,末代港督

作者: 李俊远;叶国建
作者机构: 广东农工商管理干部学院
出版物刊名: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3-7页
主题词: 香港 末代港督 彭定康
摘要: 末代港督彭定康从1992年到1997年这1800多天里,在香港做了些什么呢?他扬言要与中方搞“对抗”,他标榜自己“给香港带来民主”,“要捍卫港民的民主权利”等等。

本文以事实做根据,对彭定康的伪善行为,加以揭露和批评,目的是教育那些善良的人们,教育那些对殖民主义者还抱有幻想的人们,以求树立真正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近现代史香港回归.doc

近现代史香港回归.doc

香港素有“东方明珠”之美称,包括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个地区和周围230多个岛屿。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国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个郡,当时的香港地区就属于南海郡番禺县。

自此,香港一直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香港问题的产生,是由于19世纪英国通过武装侵略强迫软弱的清政府签订了三个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割占香港地区而形成的。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在香港水域进行大规模的鸦片走私活动,把香港变成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的集散中心。

1834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要求英国政府从印度调几艘军舰来华,占领珠江东部入海口处的香港。

在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侵略者的野心终于得逞了。

1841年1月25日,英军在香港岛强行登陆。

第二天,他们又举行仪式,恬不知耻地升起英国国旗。

他们还无理要求岛上的清军撤离。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第3条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长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这样,英国在实际上占领香港岛一年半之后,终于通过不平等条约堂而皇之地割占了这块75.6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

这是近代中国挨打后英国殖民强盗侵占我国的第一块领土。

贪婪是无止境的。

在吞噬香港岛之后,侵略者又把目光转向九龙。

英国继续玩弄先占据再强迫清政府割让的伎俩。

英军占据尖沙咀,修建营房和炮台,伺机迫使清政府承认。

1860年3月,在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的军队被打得焦头烂额、节节败退的时候,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乘机炮制了一份租借九龙尖沙咀的文件,逼迫两广总督劳崇光一字不改地在文件上签了字,盖了章。

不久英国通过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正式割占了九龙半岛的南端。

九龙半岛南端11.1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被巴夏礼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受到英国殖民统治者的奖赏,被封为爵士。

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又成了任人宰割、任人蹂躏的俎上鱼肉。

清政府更加腐败,妥协退让,西方列强争相瓜分。

今天你要通商,明天他来租地,一个得手,个个都要利益均沾。

香港回归资料.

香港回归资料.

香港回归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

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

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

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

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1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

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单元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位于部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学习这个单元要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来研读课文,理解作品内涵,把握不同体式作品的风格特点。

同时,新闻材料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最常选用的文本,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关键词,也是高考作文立意时的重要选择,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瞬间的短新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新闻,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接触过新闻的相关知识,对此并不陌生。

但对于新闻特色的语言和新闻背景的作用还缺乏一定的了解,对新闻报道者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感知不够,无法把握新闻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1. 通过对新闻语言句式的分析,品味新闻语言理性、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2. 概括总结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3. 通过多媒体导入、朗读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新闻句式,品味新闻语言理性、含蓄而意味深长的特点。

难点:了解新闻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提问大家香港回归的时间,播放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视频片段,重温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回归前和彭定康的斗争
作者:蒋永清
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34期
在香港回归问题上,中英之间曾有过一个“蜜月期”,双方合作顺利,遇到意见不同,可以考虑对方的立场,交换看法,达成一些共识。

但1989年后,英国的当权人士错误估计形势,认为过去与中国签署的香港问题协议,英方让步过多,吃了亏,想趁机“翻案”。

中英双方围绕香港政制改革问题,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外交斗争。

1992年,以梅杰首相为首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派彭定康接替卫奕信出任末代港督,从而在香港问题上走上了同中国不合作甚至进一步对抗的道路。

1992年10月,彭定康作第一次施政报告,公布了他的政改方案。

表面上,这个方案仍然要维持行政主导制,实际上却要急剧改变政制,迅速提高立法机构的地位和权力。

中方冷静分析形势,做好了两种准备:一方面表达坚定的立场,进行必要的斗争,争取维护双方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为最终可能出现的政制不衔接的情况,做好“另起炉灶”的准备。

对于彭定康的不合作甚至对抗,邓小平指出必须进行坚决的斗争。

他说:“香港的情况我很清楚,就是一句话,对英国人一点也软不得。

对他们背信弃义的做法,必须坚决顶住,决不能让步。

如果他们一意孤行,我们就要另起炉灶。

”他再次提出“我在1982年见撒切尔夫人时,提到必要时在另外的时间、采取另外的方式收回香港的讲话,今天仍然有效”。

他强调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军事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会见一些香港知名人士时,邓小平敏锐地指出:“英国人这种讹诈的方式和主张,是吓不倒中国人的,中国人在主权问题上不会放过一分一毫,更不用说一寸。


1994年2月和6月,英方把其政改方案陆续交香港立法局通过。

对此,中方立即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

为了避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初期出现法律真空,确保香港的平稳过渡,中方不得不“另起炉灶”。

1994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次会议认为,港英最后一屆立法局、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区议会应于1997年6月30日终止。

会议决定: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和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负责筹备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有关事宜,规定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组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

1996年3月,香港特区筹委会第2次全体会议作出成立临时立法会的决定,并且在12月21日选举产生了由60人组成的香港特区临时立法会。

1997年6月30日前,筹委会组成了有
广泛代表性的全部由港人组成的推选委员会,依法由推选委员会选出董建华出任第一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特区的终审法庭也成立了。

至此,实现香港顺利回归的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完成。

(摘自《广安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