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的三个关注

合集下载

做好“三个关注”,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走向有效

做好“三个关注”,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走向有效

做好“三个关注”,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走向有效作者:李苗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10期【摘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进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情趣;个性差异;特长【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在此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应努力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一、关注活动情趣,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了兴趣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开展语言综合性学习活动,同样离不开学生兴趣的支撑。

为调动学生参与兴趣,教师要选择那些富有情趣性的主题来设计活动,并使情趣始终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栏目设有“漫游语文世界”、“寻觅春天的足迹”、“到民间采风去”、“少年正是读书时”、“背起行囊走四方”等训练点,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涉及语文与生活、郊游、旅游、读书、考察,富有生活与探究情趣,对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图书室或网络上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或实地考察当地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风俗习惯,并将考察结果写成不同体裁的文章。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带有明显的跨学科色彩,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开展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初中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分为两个板块:一是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校园、家庭或社会上,学习并运用语文。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分析解读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分析解读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性解读一、教材编写的背景第一个编写背景是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因为,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次课改中确定的那些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比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的生活”等。

除此之外,这次课改还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我国教材编写的法定依据,所以,本教材编写的第一个依据就是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二个编写背景是“三科”教材的统编。

这里的“三科”是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科、德育学科以及初中的历史学科。

之所以要统编,是由语文、历史和德育教材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具体原因有二:其一,通过“三科”教材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其二,国家想集中力量编好一套教材,原来多个版本的教材存在着水平上的高低差异。

对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而言,由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担任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高德胜教授担任执行主编。

除此之外,教材编写团队还由大批德育理论研究者、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

第三个编写背景是教材名称的变更。

依据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文件,从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次教材名称变更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要求。

由于课程名称的改变,目前本教材编写的依据除了上述两个课程标准外,还有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此大纲为本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二、教材蕴含的新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尊重童年生活独立价值。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童年是人生之中具有独立价值的时期,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存在价值,因此,童年生活不仅仅是为成年生活作准备的阶段。

基于三个关注,指导批注学习——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基于三个关注,指导批注学习——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

智策教法例谈在指导学生做批注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批注角度单一、批注过于简单粗浅”等问题?基于统编教材,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与读者分享引导学生做好批注的三个关注。

一、关注语文要素,“心中有数”陈先云先生说:“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设有“导语”,单元导语是教材的一部分,是这个单元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单元课文中落实语文要素,贯穿着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语文要素,梳理、总结、提炼学习方法……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在单元内形成一个系统。

其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

为了让学生掌握批注方法,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

每篇课文都留有批注栏,其中《牛和鹅》一课的批注栏里出示了范例,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则把批注栏留给了学生。

除此之外,本单元的课后习题也紧紧围绕这一语文要素设计,侧重点各不相同。

通过对单元整体的观照、研究,我们对批注的内容、角度能“心中有数”:有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批注来体会情感的,有引导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练习批注的,也有引导学生在体会比较深的地方做批注的,总之,不外乎做批注和读批注两个方面。

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环节和要求,引导学生用批注来阅读,边阅读边批注。

二、关注儿童需求,“眼中有人”教师在教学时要有强烈的对象感,也就是要有强烈的儿童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眼中有人”,要根据儿童的需求和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比如《牛和鹅》一课,教师可以从儿童的视角思考:儿童会怎样去批注,儿童的关注点在哪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和《陀螺》的批注栏,儿童能批注些什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仍需要具体基于三个关注,指导批注学习——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乔军云批注是重要的阅读策略,统编教材从内容和方法上都做了批注示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主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愉快、积极地生活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敢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课程内容”说明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2.教学内容选择1源于儿童生活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3.活动组织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3开放地组织活动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4.活动指导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2重视活动的过程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3提高活动的质置·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二、评价建议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三评价的注意点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三、教材编写建议。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的工作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中,该好好计划一下接下来的工作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好的计划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1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上进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这就要求利用品德与生活课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人,树立班集体荣誉心。

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每个人去学习。

一、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教材功能的转变。

它不再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而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话题,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文本,是引领学生进行生活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棍。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研读新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这套教材的设计理念、基本思路和特点。

弄清每篇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用好新教材。

二、本学期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本册三个单元共10个主题,落实了课标四个方面内容要求:(一)健康、安全地生活1、秋凉了要添加衣服;2、秋游出发前准备什么,出行安全,怎样防止丢失和掉队;3、学做小雏鹰,要勇敢,不娇气。

(二)积极、愉快地生活1、团团圆圆过中秋;2、做个“快乐鸟”变烦恼为快乐。

(三)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1、当好值日生、我是小小保洁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2、“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人间的亲情(四)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1、“找秋天”、“神秘的月亮”发挥观察力、想象力;2、“留住秋天”、“秋天的游戏”发挥想象力;3、制作“感谢卡”“我的成长包”“树叶标本”等发挥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年级中有一部分是独生子,平时娇生惯养,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合作意识很差,法制观念不强。

另外,二年级的小学生思想品德情感形成还不稳定,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相对较差,但也容易塑造。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

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计划一、引言:品德与生活课的重要性品德与生活课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素养和生活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学校和社会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并具备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生活技能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

通过学习,学生将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置:关注道德教育和生活技能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应既关注道德教育,又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与道德观念: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荣誉感和责任感。

2.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介绍社会交往的规范、礼仪常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

3.情感管理与心理健康:教导学生如何理解和管理情绪,增强自信心,提高抗压能力。

4.法律与安全知识:介绍法律法规,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安全意识。

5.健康与生活方式:传授健康饮食知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课堂教学方法:结合理论与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互动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道德观念和生活技能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评价中,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既需要定期的考试和作业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需要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际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品德和生活技能。

六、校园与社会的结合:品德与生活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将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组织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比如,开展义工活动、参观社区服务机构、组织社会实践等,提供学生锻炼品德和生活技能的机会。

七、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需要家校合作,家长在品德教育中的积极参与和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关注”

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关注”
选 择 性 教师 资 格制 度 是一 种 为拥 有 学 士学 位 、
具 备 一 定 工 作 经 验 且 有 意 从 事 教 育工 作 的非 教 育
文 本 主 题 是 指 文 本 的 语 言 文 字 中 所 蕴 含 的作 者 思想 、 感 、 涵 、 蕴 、 心 等核 心 精神 。 本 主题 情 内 意 中 文 是一 篇文 章 的灵魂 , 是语 文课 堂教 学 的灵魂 , 在 也 它 有 效 落 实 语 文 三 维 目标 中始 终 起 着 价 值 引 领 的 作
章 等 。小学 语 文 教学 应该 侧 重 于语 言 文 字教 学 , 在
行 各 自的选 择性 教 师证 书 计划 加 以实现 , 联邦 没 在
有 统一 的模式 。经 过 2 0余 年 的 推 行 ,该 制 度 已 成 为 美 国 传 统 教 师 培 养 途 径 的重 要 补 充 。
进 入 21世 纪 ,相 关 政 策 法 律 的 出 台 推 动 了 选
字 背 后 的丰 富 内 涵 , 成 对 文 本 主 题 的 发 现 与 开 掘 ; 完 第 二 , 让 学 生 在 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握 文 本 主 题 内涵 的 基 础 上 , 要 通
委 员 会 出 台新 的 教 师 认 证 标 准 , 出 在 保 证 教 师 质 提
量 的 前 提 下 拓 宽 教 师 人 职 口径 。I DEA2 0 0 4允 许 在
里 的 “ ”就 是 “ 题 文 本 ”, 里 的 “ ” 是 “ 本 言 主 这 意 就 文 主 题 ,’ 里 的 ‘ 转 ” 是 指 学 生 在 “ ” “ ”当 ’这 ‘ 互 就 言 和 意 中走 一 个 来 回 。 这 里 的 ‘ 文 品 质 ”是 指 学 生 在 语 语

2020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0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 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三单元 我会照顾自己

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第三单元  我会照顾自己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第三单元我会照顾自己主题一出门看天气教学要求:〔1〕让学生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学会照顾自己。

〔2〕让学生学会生活,自己学着渐渐地长大。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从而学会照顾自己。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生活,自己学着渐渐地长大。

得到启迪。

教学打算:电视、电脑、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各种各样的天气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天气,当天气变化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2、雨天应该穿〔〕。

晴天应该戴〔〕。

风沙天气戴〔〕。

二、出示主题文字“下雪了,——。

天晴了,——。

降温了,——。

组织学生交流商量,获得有关的经验。

三、掌握生活常识,想出解决方法。

1、出了汗怎么办?2、淋了雨怎么办?3、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处理方法,还有哪些:例如:同样是遇到下雨,在学校、在路上、在其他地方,怎么解决,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

4、依据天气变化,识天气,识气象:蜻蜓低飞、水缸“出汗〞来推断天要下雨了;收听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的变化情况。

四、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出门看天气各种各样的天气第二课时一、活动主题二:“关注天气,照顾自己〞。

1、打算:安排学生观察近期的天气特征。

通过询问父母、查找资料等,搜集有关天气和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方面的文章。

2、制作表演所需要的头饰等。

方法〔1〕:贴出晴、阴、雨、雪等各种天气的图标,让学生了解天气的种类。

方法〔2〕: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多媒体上再现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让学生了解有关天气的情况。

二、交流。

1、说一说,遇上天气变化,我们要注意些什么?2、从哪些地方可以了解天气的变化呢?三、表演:学生自主选择表演内容,自主选择表演方法。

扮演的角色分别为:雷公公、雨姐姐、小朋友、雪娃娃、风奶奶……板书设计:关注天气,照顾自己第三课时活动课一、活动内容:春、夏、秋、冬。

1、打算: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搜集有关四季变化的资料。

“三个三”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三个三”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三个三”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作者:黄惠琴来源:《小学科学》2022年第01期我们学校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

我也从科学学科出发去思考,如何运用“三个三”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并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管理质量。

接下来分享我的教学实践。

“三个三”教学模式,其中一个“三”指的是,三个学习区域:听讲区、练习操作区、阅读区。

合理利用三个区域能够有效提高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合理运用听讲区和操作区,让学生专注学习首先,在一般的科学课堂上,学生坐在实验桌上,位置分散,坐在后面的学生很容易因为距离过远,看不见或听不清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当学生集中在讲台前的听讲区听讲时,教师能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能够自觉专注于听讲,更加愿意参与到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其次,科学课堂是动手实践的课堂,若教师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放在实验桌上,学生很容易因为材料的存在导致注意力分散,需要教师反复提醒学生,甚至采取强制措施来干预,浪费课堂时间,影响上课进度和效率。

学生在听讲区听讲、在练习操作区进行实验操作,分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专注于听讲并减少因玩材料导致的师生矛盾,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

最后,科学实验做完后,学生很容易流连于“玩”材料而不能全心投入交流和分享。

因此,我们鼓励先做完实验的学生到听讲区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不仅让学生有小组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帮助教师了解哪些小组完成了实验,哪些小组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能够更好地推进课堂的进度。

因此,合理运用听讲区和操作区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课堂干扰,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设置阅读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新学期,我们搬到了新教室,原有的各类书籍成为教室的阅读区,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虽然在科学教室停留的时间不多,但个别学生在课前、课后或是先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后,时不时会走到阅读区,选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低年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三个关注”

低年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三个关注”

共是多少” 概念 的建 立置入 具体情 境 和实践活 动 中, 让 学 生用 学具摆 一摆 、 用 手势 比划 比划 、 动 口说一 说 , 使学 生


在 动手 操 作 、 动脑思考、 动 口交 流 中 进 一 步 体 会 加 法 的 含 义。 问题解决 的方 法和 策略 是多种 多样 的。同一个 问题 , 也会 因为学 生知识 背景的不 同、 智能发展 的差异 , 出现各 种 不 同的解决方法 和策 略。我在 问题解 决教学 中注重渗透 最 优化 的思想 , 教学 中引导学生从 不同 的角度去思考 , 鼓励 学 生 寻求 多种解答 问题 的方法 , 促 使 学生 在不断 探索 与创 造 的气氛 中发展 创新 意识 。如 在教 学一 年级 上册 , 我 呈现 白 天鹅 、 黑 天鹅 的情 境 , 让 学 生用 所 学数 学 知识 解决 提 出 的 共有 多少 只天鹅” 的问题时 , 通过 自主探究 与合作交流 ,
学最主要 的目标 之一 。因此 , 教 师在 教学 中要 体现 课程 改 革的理念 , 从低 年级起 就要 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
关注情境 创设 。 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 “ 问题解决 ” 教 学与数学 问题 情境创设 相关 。新课程 标


思维 , 改善其 认知 结构 , 提 高其 学 习能力 。在 教学 中 , 教师 注重让学生通 过 观 察操 作 、 讨 论 交流 , 探 索 解决 问题 的方 法, 使学生在 学习活 动 中形 成 “ 操作一表 象一 抽象 ” 的认 知 过程。我在解决问题教学 中注重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 是一 种以“ 动” 促“ 思” 、 调动多种感 官参 与学 习活动 的重要途径 ,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 和心 理特 点 , 思维 正处 在 以具 体形 象 思 维为主的阶段 , 教师要 多给 学生 提供 充分 动手 实践 的机

引导 尊重 关注——浅谈幼儿教学中的“三部曲”

引导 尊重 关注——浅谈幼儿教学中的“三部曲”

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 去尊重他们、 去 关注他们。作为一名班主任唯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 才能感 受他 们 的喜 怒 哀 乐 , 成 功 完成教 育 的 目的 , 那 么在教 学 中如 何 关 注孩 子 , 为他 们点 上 一盏 明灯 ? 在不 断 的教 学探 索中 , 我 进行 着 以
仅 在人格 上尊 重他 们 ,在 他们 面 临学 习上 的 困难 时也应 该 充分 理解 , 并 创 造条 件 帮 助他 们 提 高 , 绝不能以“ 恨 铁 不 成 钢 ”的心 态一 味指 责 ,对那 些 个性 较强 的 幼儿尤 其 要有 爱 心 。教 师 可 以在循 序渐 进 中逐 渐转 变他 们一 些不 成 熟 的认 识 或看 法 , 尽 量不 要 给他 们 限定 条 条 框框 , 规 定 他们应 该 这 样, 不应 该那 样 。教师 要 以人 的方 式教 育人 , 以孩 子 的方 式 去 理解 孩子 , 以发 展 的方式 去 教育 孩子 。课 堂要 适 应幼 儿 , 而不是让幼儿硬性地适应学习。生命 的价值在于它是一个 有 尊严 的个性 的存在 , 是 一种 活力 的存在 。我 们的 教师需 要 扪 心 自问 , 在 自己 的课 堂上 , 给 了 孩子 尊 严 吗 , 给 了孩 子 活 力 吗 ,给 了他们 施展 的空 间吗 ,给 了他们 个性 张 扬 的机会 吗 ?一个 人 只有 在 宽松 的氛 围 中 ,才 会展 现 自己的 内心世 界, 才会 勇 于表 现 自己 , 个 人 的 主观 能 动 性才 能 得 以发 挥 。 以此 来衡 量我 们现 在 的课 堂 , 可 以看 到 , 这 样一 些朴 素 得不 教授 了基 本 动作之 后 ,需要 两 个人 多 加磨合 练 习 ,比如 步 子 、身体 的扭 动和 旋转 、手 腕 的力 度都 需要 两个 人 多加磨 合; 而民族舞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程序 , 仅仅只是“ 一个人” 的舞蹈 , 没有 从头 至尾 和另 一个 人 近距 离 的接触 , 排 练方式 就会简 单一 些 。 3 . 舞感的塑造与排练。 其实这三种是相通的, 基本功、 舞 种、 舞感。不同舞种需要不同的舞感, 舞感不同, 排练模式也 就不 同。但 是舞感 必须要 单独 拿 出一 点来 说 , 因为它 是非 常 重要的。 舞感决定着一个舞蹈的成败 。 一个舞蹈 的舞感可以 是 活泼 高兴 的 、 柔媚 多情 的 、 沉 痛 伤心 的 、 落 寞伤感 的等 等 , 这是 加 在一 串 串冰冷 的动 作 之上 的灵 魂 ,不 同的灵 魂应 该 赋 予其 不 同的舞 姿 , 以 彰显其 本 质 区别 。那么 排 练方 式 、 音 乐 的选 择 、 场景 的模 拟 、 人 数 的多少 都 是不 同 的 。幼 儿舞 蹈 不宜过难 , 而且很多都是儿歌形式 的, 那么主要都是一些欢 快 明朗 的 , 所 以排 练模 式 就应 该是 一 群孩 子一 边 唱一边 跳 , 快快乐乐地像做游戏一样地把舞蹈动作学会 ,这样才是成 功的舞蹈课 。而其中具体的实施方法 , 则是需要幼儿园舞蹈 教师 们继续 探索研究 的重 要 问题 。

好课要做到“三关注”

好课要做到“三关注”

好课要做到“三关注”作者:冯发柱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5年第01期充分关注文本、学情、教法,才有可能成就一节好课。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觉个别教师对这三个方面关注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一、关注文本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篇课文叫《月光曲》。

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少教师对第9自然段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前面的内容往往一带而过。

如此教学给人的感觉是,本文叙述的重点是《月光曲》这首世界名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这样处理,显示出教师没有充分关注文本叙述的重心。

本文要讲述的重点,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得很明确:“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是怎样谱成的?全文讲述了如下几个要点:第一,人爱。

居住在莱茵河边一个小镇上的一所茅屋里的兄妹俩特别喜爱贝多芬的钢琴曲,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亲自弹琴。

第二,人苦。

兄妹俩太穷,买不起门票。

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灯光微弱。

兄是皮鞋匠,妹是盲人。

第三,人知。

盲姑娘从贝多芬的弹奏中一下认定弹奏者正是贝多芬本人。

第四,景谐。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第五,情深。

贝多芬的弹奏打动了兄妹俩,他俩沉醉其中。

这几个要点的综合作用使贝多芬灵感大发,“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由此可见,文章第9自然段叙述的只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一个要点,说他表现的就是《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有一叶障目之嫌。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课文的重点段落组织教学,但这种选择必须尊重文意,不能随意破坏文章表达的基本意义。

否则,文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番茄太阳》。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语言朴实,描述细腻,情感浓烈。

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

文中有这样一个自然段:我去菜场差不多总是中午,这时摊上没什么人,那位年轻的父亲拉着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种蔬菜上来回抚摸,耐心地说:“这是黄瓜,长长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光滑点;番茄很好看,圆圆的……”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妈妈也在旁边笑。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重关注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重关注

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重关注作者:吴晓婷来源:《中国德育》2021年第23期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更是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建构其劳动价值观。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同时《纲要》还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的主阵地之一,教师应正确把握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路径,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让课程中的劳动育人价值得以彰显。

一、关注生活,养成良好品质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更是离不开儿童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建构其劳动价值观。

(一)关注校园生活,学会劳动技能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校园生活。

以一年级学生为例,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第一次在开学时领到许多新书,也多了很多文具用品,此时,学生就需要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

在一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开开心心上学去”就安排了让学生整理书包的专题内容,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劳动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表达—实践”这三步来指导学生整理书包,学会爱惜书本。

先观察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保护自己的新书,让自己的书包干净整洁;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动手实践。

教师也可以设计一场整理书包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活动中学会劳动方法。

(二)关注家庭生活,激发情感体验家庭是儿童温馨的港湾,《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我爱我家”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学会关心家人、关爱家人。

关注他人感受的教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

关注他人感受的教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重点知识

关注他人感受的教案是道德与法治领域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五年级的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更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这一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同理心和社交技能。

一、知识框架关注他人感受是指了解、体验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同理心。

这是一种情感能力和社交技巧,它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还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注他人感受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表现出我们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关心,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提高其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正确了解他人的心理和行为。

2.帮助学生认识到关注他人感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这是维护公平、正义和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交技能和沟通技巧,提高其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关注他人感受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关注他人感受的概念和内涵,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可以使用书籍、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如何关注他人感受通过让学生分组角色扮演等活动,教会他们如何关注他人感受,例如正确倾听他人发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他人的选择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情景模拟、逻辑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3.如何应用关注他人感受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教会学生如何应用关注他人感受,例如在决策问题、处理矛盾、同事合作等情况中,如何关注他人感受,并达到和谐、合作、共赢的效果。

可以使用实例、图表、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定义和核心内容。

教师可以运用精美的PPT、生动的图片和案例等多种教学资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三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三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三关注”教学效率不应该从教的角度,而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衡量,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认知上的、情感上的)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比值。

由于学生的收获比较难量化,有人提出:教学效率 = 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也有人认为教学效率=学生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教学花费的时间。

这样看来,课堂效率的高低就取决于学生课堂上紧张的心智活动的多少。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到以下几个关注。

一、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学会1、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决定学生收获多少的根本是学生学习的状态,课堂教学要依靠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标。

关注学生也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础。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它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也就是说,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果子,首先要了解学生能跳多高,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第二,要促使他跳得更高,就要考虑它发展的可能性,太低则没有挑战,太高则无法实现,两个极端都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发展。

2、关注全体学生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

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很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的,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

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3、关注学生学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会”,而不是教师讲通。

有的教师觉得自己讲得很透彻,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会。

关注三个关注

关注三个关注

关注三个关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编语:下文是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于2000年11月6日在中南财大所作报告《学习小学数学新〈大纲〉的几点体会》中的部分摘要,孔教授参与了《新大纲》的起草、讨论、修改及定稿的全过程。

他的报告对我们数学教师理解《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所以广大数学教师在认真学习新大纲的同时也可以认真读一读孔教授的报告。

《新大纲》带给我们的首先是观念的变化。

它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目的,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原来的逻辑思维能力到现在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作用明确规定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

综观《新大纲》,其中心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关注学生。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考出好成绩,至于学生的发展,学习兴趣,儿童的数学学习是否幸福,数学与现实世界有什么联系,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新大纲》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大改革,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主体地位,基本上做到了全面关注学生: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情趣和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②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倡搞一些”校本课程”。

③给学生的思考留下时间和空间。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是无法代替的。

教师再不能在课堂上尽提一些候答时间短,思维含量低的打乒乓球式的小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的程度可分为操练型、理解型和探索型,教师提问要尽量提那些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大问题;④真正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共同探索者;⑤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如可以搞项目学习,课题学习,动手操作学习和同学间合作学习等等。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实施建议 评价建议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课堂教学评价应强调三个关注

课堂教学评价应强调三个关注

教学管理新教师教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

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常常从两个方面去看:一看教师的教,二看学生的学。

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评价应强调三个关注。

1.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定和达成,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制定好教学目标,并不表示有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注重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

怎样才能落实教学目标呢?教师要努力做到“四化”:一是教材目标化。

目标是教学的灵魂。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同时目标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体现全面性,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在课标允许的前提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情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合理调整,确定重点难点,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致力于面向全体,分层确定,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基础差的“吃得了”。

让每个学生各有所得,各得其所。

二是目标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

英国科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合理使用。

可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3—4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设计有价值、学生感兴趣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

三是问题练习化。

练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巩固知识,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做到分类要求,自由选择。

教师要根据课标和教材的基本要求,针对所设计的几个问题,以“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为原则,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加强知识能力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的三个关注
【内容提要】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践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我以为我们应关注儿童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关注资源整合,拓展活动空间;关注有效活动,激发快乐学习。

这样才能将民族精神、优秀文化等教育营养融进学生的血液,净化其心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道德践行中感悟真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关注儿童生活资源整合有效活动
正文: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因此,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

现代教育理念也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
课所能解决的。

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就应关注以下三点:
一、关注儿童生活在体验中感悟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践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我们应利用新课程的特点,利用课本资源,拓展课外资源,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在快乐与品味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

以芳店小学林海燕老师执教的《可爱的小动物》教学为例。

林老师利用每个儿童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的孩子还有与小动物亲近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组织活动。

播放儿童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声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并引导孩子畅谈自己对动物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将各种动物(蜘蛛、金鱼、小兔、乌龟)带进教室。

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动物接触,观察动物,了解动物,并知道了如何正确喂养动物的方法,知道了如何防止受到动物的伤害。

最后,通过开展“贴动物”“找朋友”等活动来加深了
解,学生真正感受到动物带给他们的快乐。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巧妙提升热爱动物的感情,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关注资源整合拓展活动空间
《品德与生活》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应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整合资源,拓展儿童的学习空间。

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成为品德教育的载体。

让课堂真正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连线。

以《好大的一个家》教学为例。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收集资料方面的能力较弱,我事先准备好大量的资料,以补充学生收集资料的不足,同时也能使活动顺利开展。

并充分利用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把社会“搬入”课堂,收集各民族的图片、书刊、音像、光盘、设计课件。

邀请有旅游经历的家长到课堂中做介绍。

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幅员辽阔,培养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

三、关注有效活动激发快乐学习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而非仅仅依靠听讲学习。

让学生“动”起来,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只有活动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改变学生的意识和情绪状态,使他们专注于学习,精心设计的活动形式能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知行得到统一。

如中心小学陈丽娟老师在执教《春天的盛会》中,根据儿童的好奇心,好动的特点,设计了活泼的、有趣的活动形式。

提供欣赏春天的图片、情景表演、赞美春天、唱歌、朗读儿歌、画画、拍照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这样孩子们就能全身心去感受春天的美妙与神奇。

由于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形式,孩子们始终保持了强烈的参与兴趣。

在《影子的探索》中,我班的学生对影子并不陌生,但都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缺乏更深层的了解和探究。

因此,我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在阳光下玩“找影子、踩影子”游戏,启发他们留心观察影子的特点。

通过测量在不同时间里影子的长短与方向的变化,手影表演故事、与影子做游戏、了解影子的利用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产生探索影子的兴趣。

这一系列的活动的创设不仅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更让他们懂得知识来自生活,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来自于用心的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巧妙实现。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借助生活,让学生从中感悟人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在生活中正确地处事、做人。

因此,新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就必须摈弃大而空的说教,而是尽量拓宽教育空间,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将民族精神、优秀文化等教育营养融进学生的血液,净化其心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和道德践行中感悟真理,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品德与生活教师指导用书》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