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古代诗词阅读
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总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学案1整体阅读指导Word版含答
专题七古代诗歌鉴赏[考纲要求]《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卷分析][备考指导]1.近几年全国新课标卷在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一般设两道题,赋分一直是11分;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另外,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出现比较鉴赏的题型,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2.复习备考应遵循诗歌阅读的规律,注重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题型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诗歌语言以简约取胜,跳跃性强,想象空间大,隐含意义多。
若想了解古人写诗的语言习惯,首先须读懂字面意思,然后借助题目、注释和作者的遭遇,展开想象,准确体会诗歌意境并理解情感主旨。
第二,梳理近年的高考真题,有针对性地分考点逐点突破。
3.据2017《考试说明》,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由原来的两道简答题变更为一道多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专题07 古诗词表现手法鉴赏-2021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古诗词鉴赏(学生版)
专题07 古诗词表现手法鉴赏(原卷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渲染、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比兴寄托、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对比、象征等。
考查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是近几年中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诗词鉴赏中的表现手法如下:1、渲染和烘托首先是概念,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的手法。
而烘托指的是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的过程。
接下来是判断方式,虽然概念中说了,渲染是正面而烘托是侧面。
但是实际上,渲染和烘托都是侧面描写时使用的手法。
无论是描写场景,还是描写其他陪衬事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衬托主要描写对象。
所以很明显的,两者都是侧面描写。
2、衬托和对比同样是先说概念,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
3、比兴比兴实际上就是比喻,只不过比喻这种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就叫做比兴。
诗歌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兴的判断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前面说的,诗歌当中的比喻就叫比兴,所以说,只需要在诗歌中找比喻的手法就可以了,可千万别说找不出比喻哟。
4、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的特点。
简单举个例子。
比如说蜡烛,蜡烛在燃烧的时候可以带来光明,同时也在焚烧自己。
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就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和比兴其实很像,如果通篇贯穿着一种比兴的意象。
就形成象征。
5、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多为浪漫主义诗人采用。
比如说著名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在诗中大篇幅的描绘了梦境,仙境,仙人。
专题七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讲 语言
(2)注意赏析角度: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 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 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 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 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是 视觉角度;“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 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是听觉角度。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一)诗歌大意要读懂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 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 别时的哀怨感情。
样卷 边送别的,所以“折柳”为“关键”。得分:2分 失误类型:理解有误,分析不到位 失分探因:第一联是听曲,“折柳”为《折柳曲》,
专家 听的是《折柳曲》,不是去“折柳”的动作。这里
评卷 没有分析好,故扣1分;由听曲到思乡二者之间的 联系分析不到位,再扣1分。
一.思维趋向 1.指出诗(词)眼。一般是指全诗(词)中最为传神,最
[解析] 分析“催”字的用法要从其前后文分析,要从修辞 手法方面分析,还要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 “催”从修辞手法上来说,是拟人,“兰舟”“催发”显得 委婉。“催”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则更加表现了“依依不舍” 之情。 [自组答案] “催”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步骤一) 作者用“兰舟”来催他们出发,(1分)(步骤二)形象、生动 地表现了两两依依不舍的心情。(1分)(步骤三)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7.专题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 庄也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 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 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 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 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 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积累古代 文化知识并加以分析判断的能力;对特殊语法现象和关键句子的 分析理解能力;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畅地表达句意的能力;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包括对文章层次、人物事迹和性格特 征的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一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考点概述 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 是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 时迅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 的选择、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 至全篇内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则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 内容、中心论点的整体把控。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 试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苏卷文言文的选材,形式不断求变:墓志铭、书、表、传……但从表 达方式看,基本为记叙类(议论类仅一篇),重点在写人叙事,尽管有些文本兼 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各类文章,体虽万殊,但其主旨一般只有一个。文中所涉及的主要的人、 事、景、物……可称之为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这主要对象,便是主旨的依 托。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7闲适诗含答案解析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 专题 07 闲适诗闲适诗(闲适隐逸诗词)就是写某些诗人(抒情主人公)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诗词。
这类诗词主要有以下特点,也是在欣赏也就从这几方面思考。
一、闲适诗的特点1、宁静安适的氛围描写宁静的氛围,表现多为悠闲、祥和。
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为后人所称道。
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追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
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化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会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特别是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
其实就是对这样恬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2、浓郁的乡村气息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
表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
同时,诗人在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地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中,又描写了子规鸟的鸣啼声,暗示了农忙季节的到来。
接下来的两句写农事,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张和农家的辛勤劳苦。
可以说,整个诗歌都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
3、质朴清新的风格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是最能体现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也能表现之类诗歌那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全词如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初中语文八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
7.可从【乙】诗中的“ 乱点碎红 ”“ 平铺新绿 ”等景物的描写中看出 早春的季节特点。 8.同样是写早春,诗人的情感态度却有很大的不同,请你结合诗歌内容对以上 两首的思想情感做比较分析。 《钱塘湖春行》中诗人用移步换景法写了在西湖边见到早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至于他流连忘返,抒发了白居易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而《南湖早春》 描写了南湖雨后充满生气的初晴景色,但作者想到自己又老又病,还遭受不白之 冤被贬官,不禁情绪低落,衬托了诗人被贬谪后的消沉、郁闷之情。
【甲】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乙】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甲】诗中“萋萋”一词的意思是: 草木茂盛的样子 ;【乙】诗中“古 人”和“来者”都指的是: 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 。 4.【甲】【乙】两首诗都是登楼赋诗,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两首诗在写作手 法和抒发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甲】诗主要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登楼所见之景,抒发诗人漂泊 异地的伤感和思念家乡的情怀,做到了情景交融;【乙】诗则是直抒胸臆,畅快 淋漓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寥无奈的情怀。
作手法),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乙】诗紧扣标题中的
“闻
”字,抒写自己的感受。
6.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请结合【甲】诗颈联的具体内容说说是如何体现
其浪漫主义特色的。
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中月影如圆镜,反衬出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
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表现出诗人奇特、大胆的想象,艺术效
【甲】雁门太守行 李贺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诗歌鉴赏诗歌讲练测练习(原卷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①姜夔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此词是姜夔客居江淮间合肥所作,合肥曾被金人入侵劫掠,当时是宋、金对峙的前沿。
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首句“空城晓角”与《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样,写出了塞北边城清晨荒凉寂静、紧张萧条的氛围。
B.“看尽”二句写景,由眼前的“鹅黄嫩绿”的柳色联想到江南的景色,好像“都是江南旧相识”,淡淡的思乡情绪蔓延开来。
C.上片从听觉、触觉和视觉三方面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写出环境冷清、心情寂寞之感。
D.下片写在异乡逢寒食,更增添乡愁,“强”字表明词人满怀愁绪,“怕”字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4.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评论此词“语妙”,请指出下片后三句“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 课件ppt
2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彼必闻此而进,复望吾赏。 【答案】这个人一定是听说了这件事才请求觐见,又希望得到我的 奖赏。 23.你是否赞同宋元君的做法?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赞同。宋元君作为一国之君喜怒无常,高兴时赏 赐艺人金帛,不高兴时就随便关押百姓,处以极刑。由此可见,他并不 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六)[17株洲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3.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忧国伤时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 度作答) 14.诗歌第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将忧国伤时、关心国计民生的诗歌比作高亢清亮的鹤 鸣,将大量与之相反的诗歌贬为残阳下群蝉乱哄哄的聒噪,对比鲜明, 分别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类诗歌的推崇与厌恶之情。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案】你现在当权掌管政务,不能不学习。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答案】(对于)有志气的读书人分开多日,就应当用新的眼光来看 待。 3.说说文中描写的三个人各自的形象特征。 (1)孙权:__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近人,有幽默感的一位明 君。__ (2)吕蒙:__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__ (3)鲁肃:__忠厚的长者。__
16.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写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句运用了反衬手 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 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或:运用夸张手法,将 “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之多。) (八)[17金华中考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语言赏析之炼句一、常见问法1.这句诗好在哪里?2.这句诗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联(句)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5.从×句诗歌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6.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二、解题指导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
诗歌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古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诗词名句,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从内容方面考虑,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二是从形式方面思考,从用词特点或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手法,或是表现手法,或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等。
具体来说,赏析诗词名句可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一、从手法技巧上赏析诗词名句。
诗词创作和小说、散文、戏剧创作一样,离不开各种手法技巧。
诗词手法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
主要包括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具体地说,主要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烘托、反衬、虚实结合、常见的修辞方法、用典、比兴等。
如:请从手法技巧的角度选择一个方面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予以赏析。
示例一:“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所以这两句写的是景,抒发的却是情。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角度。
示例二:“生”、“入”运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
——修辞的角度。
示例三:晨曦微红,残夜淡淡,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透出一股勃发的生机。
——色彩搭配的角度。
示例四:近水、暗夜、远日,层次分明,大大地拓展了诗的视野。
——层次分明的角度。
第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诗词名句,特别是修辞句,除掌握“评析炼字”的所介绍的方法,还应注意如何抓准名句中精妙传神的字词。
方法有两个:一是看词性。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含答案)
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一、古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自己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4.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七下习题课件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比较阅读
他淡泊的心态。【乙】诗从自我感受出发,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
出对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
(二) 【甲】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请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两首诗的“闻笛”有什么相同之处。 两首诗都写到了因为听到笛声引起的情感变化(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情)。
2.两诗所写到的“浮云”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诗指奸臣小人(或仕途受阻、改革受阻、变法受阻等),也指事物的假象。 【乙】诗指友人如浮云,漂泊不定。
(五) 【甲】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乙】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1.诗人以池边的杏花自况,即使吹作雪,也远胜路边杏花 吹作雪 、 碾成尘
的厄运。(选取诗中词语作答)
2.这两首诗借落花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情操?
【甲】诗借落花隐喻诗人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形象贴切地展示诗人为
国效力的献身精神。【乙】诗通过赞扬杏花娇媚高洁之美,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
想献身也不愿身陷污浊的崇高精神。
2.【甲】【乙】两首诗都是陈子昂的作品,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 不同。 【甲】诗用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写法粗犷、直抒胸臆。【乙】诗笔法细 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 【甲】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六) 【甲】约客
专题0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历年中考阅读真题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知识梳理及真题训练部编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历年中考阅读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2020 •吉林通榆中考模拟】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靠近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
”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傍:靠近、接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岑参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既是重阳节“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联想到家乡的“故园菊”。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 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020 •北京延庆初一期末】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岑参回乐烽前沙如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甲)诗“”词和(乙)诗“”词突出了两首诗歌的军旅内容。
(甲)诗“”句和(乙)诗“”句蕴含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5.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总会借助一些事物抒发内心情感。
辽宁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知识提升专训专题七古诗词鉴赏课内外古诗词曲对比鉴赏课件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全诗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端居:闲居。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夜雨寄北》开头两句在一问一答之间,将“问归期”的希望与“未 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风景之中。
3.(202X沈阳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全诗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释】①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②篱落:篱笆。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诵读《次北固山下》颔联时,应该用低沉抑郁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 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B.《次北固山下》的颈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 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C.《夜书所见》一二句写悲景,三四句叙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 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 D.两首诗均情景交融,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10.(202X沈阳)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陆游——全诗 过山农家①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chēn):嫌怨。③焙(bèi):用微火烘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 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第二讲 课内外古诗词曲对照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全诗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题七 古诗词赏析
备考·指南
【备考指导】 古诗词鉴赏的材料多来自于教材的教读篇目,复习时有明确的抓手。 其一,注重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储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要通盘考虑,特别要 重视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如对写作背景、 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 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其解题技巧,概括的说就是:了解背景细思忖,联想想象创意境。赏析韵律品 语言,把握题旨悟诗情。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 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 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 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6.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7.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答案】6.C 7.A
PK中考【语文】
第二 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积累
专题七: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新教材2024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板块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
专题七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辨境、识境,学会答题第一节考题回顾练——二轮复习,定向为要[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节专题纠错练——专项补弱,突破重点【考情调研】①意象,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象的识别、意象特点的概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等。
②意境,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对意境特点的概括、意境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分析,营造意境运用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等。
易错角度1 断章取义,摘句赏诗失误诊断:对诗歌的内容缺少整体把握,只注意到最为熟悉或典型的物象或情感面,只注意到个别的字眼或句子,便抛开其余而大加发挥。
示例分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对这首诗,有人只抓住诗中“残阳、瑟瑟、弯月”几个物象,便以为全诗的基调是伤感凄凉的,却忽视了“铺”的平缓柔和,以及江面在残阳照射下细波粼粼、光色变化的景象,忽视了关于“露”和“月”的描容绘形,故而全诗和谐宁静的意境和作者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也便无从把握。
解决途径:鉴赏时,应该着眼全诗,从作者生平、时代特点、作者情感等方面知人论世,既要着眼重点句子,懂得其妙,又要通读全篇,了解内容。
避免就句解句,断章取义。
江苏中考语文 专题七 古代诗歌赏析
三、(2019扬州,9,6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萋萋”。(3分)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3分)
三、 1.答案 “萋萋”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 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词的赏析能力。赏析时应先解释该词的意思,再点明事物的特点,最后联 系情感。 2.答案 友人即将各奔东西,表现了诗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色勾起了诗人心 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 担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能力。根据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残阳”可以看出诗人的 哀伤不舍之情。“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一组今昔对比,渲染了诗人的孤独落寞。友人各奔 东西,自己前途未知,也可以看出诗人的茫然与担心。
七、(2019南京,7,2分)古诗文阅读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 ①赏心亭: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②千门:众多宫门。 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解。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初中语文九上专题复习七 古诗词对比阅读
【乙】卜算子·黄州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甲】词中“高处不胜寒”一句中的“寒”字既指 寒气逼人 ,又指 朝 廷险恶的政治纷争 。【甲】词中的“月”和【乙】词中的“月”这一意象 一样,在内容上均起到了 点明时间 的作用,除此之外,苏轼还在【甲】词中 将“月”当作了 倾诉对象 。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千古流传,请你赏析。 人生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 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哲理。
3.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阅读【乙】诗,梳理诗人行踪。 扬子桥头 →瓜洲城外→ 西津渡
→金山、焦山
(2)【甲】【乙】两诗都记叙了一段早行经历。比较两首诗,说说它们表达的情 感有何不同。 【甲】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 浓的思乡之意;【乙】诗通过景物与人的行动、神态来表情达意,抒写了游金、 焦二山的急迫与见到金、焦二山的喜悦。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逝抱负不得施展的愁绪。(2分)(2)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照应开头,点出“春去”主题;点出南宋朝廷日暮西山、朝廷暗淡的趋势,表达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以及对南宋朝廷前途暗淡的担忧。(每点2分)
【专题十: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更上层楼】
1、雨是一种媒介,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穿梭,把现实与历史融为一体,在现实中感受着历史的沉淀。同时,雨滋润着万物,“润物细无声” ,象征着苏轼的功绩和精神默默地影响着后人。
2、主要记载的是苏轼疏浚西湖,修筑苏堤的事迹。主要体现了苏轼以民为本,不计个人得失为民
造福的精神。
3、表层意思是说苏轼的雕像已经沐浴了将近千年的风风雨雨,而深层意思则是说苏轼治理西湖的历史功绩和以民为本的精神品质永垂不朽。)
4、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小巷过去的美好、充满诗意与现在的破败形成对比,将古城的雅致富有意蕴与现代城市的压抑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作者对失去古朴典雅,富有诗意的生活遗憾,对古典与新潮、历史与人文的融合的殷切期望。
(二)《耕作的诗人》
1、热爱土地、热爱劳动;在劳作和生活中激情创作。自然、朴质、踏实,伟大。
4、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故山”)。
【更上层楼】
1.⑴衰败、凄清。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人之离愁。⑵ “长江水”一句,词人的视野转向远处,景中见情,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为下片抒情进行过渡。⑶①游子登楼眺望,忧思百端;②设想对方盼望自己之景;③写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先写自己望乡怀人,再从对方入手,想象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最后又回到自己这边。表达了词人对佳人的无限思念。
【小试牛刀】
1、全诗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深怀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
2、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3、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
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文章构思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文章由窗子功用写到喜欢北窗及理由,最后想象窗外古墙、疏竹,充满了一种淡然清远的雅士情怀。
问题研读:
①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2分)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3分)
《宋朝的雨》
整体把握:
3、本诗全篇的抒情方式(手法)是乐景哀情。前三句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之萧瑟。末一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慰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思乡,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
【专题八: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文章脉络: (1--4) 雨中西湖、雨中苏堤 (5--11)苏轼疏浚西湖,修筑苏堤(12)与白堤对照,赞扬苏轼对文化的大自然的珍惜(13) 岳飞冢 衬托苏堤,烘托苏轼(14)点明对先生的敬仰。
构思和主旨: 文章中雨是一种媒介,是文章的线索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穿梭,把现实与历史融为一体,由雨中的苏堤写起,回忆了苏轼挖葑筑堤的整个经过以及筑堤所带来的历史功绩,把现实的雨与历史的功绩结合起来,赞扬了苏轼治理西湖的历史功绩永垂不朽和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以民为本,不计较。
2、“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本题鉴赏诗歌的意境。其实所谓的“意境”就是由几个相关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情景交融的情景。首联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但“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又于“自鄙”中透露出“自负”,含有“乾坤”之内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没有怨愤不平之气。颔联紧扣首联,表面写“片云”“孤月”,实际上以云、月的皎洁喻自己的忠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颈联咏怀,“落日”“秋风”写景,表现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尾联用典,自比“老马”,呼唤用老马的“智”,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
【小试牛刀】
1、①白云、绿岭、红叶,色彩对比鲜明,更增强了诗情中的画意;(1分)映衬了诗人雄姿英发、豪气勃发的人物形象。(2分)②以谢艾自许,说朝廷如果委予边任,亦不减谢艾,定能麾兵败敌,抒发了自己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报效的昂扬壮志与激越情怀。
2、“一枝一叶”原指竹子的枝叶,它比喻发生在老百姓中的点滴小事。表现了诗人对民间疾苦的真切关怀和同情。
【专题十五:散文阅读•形象与手法
【小试牛刀】
(一)《诗意地栖居》
1、略
2、民居密布、景色幽深、古朴典雅、风情诱人、历史悠久。
3、精神内涵:富有诗意和韵味。创作意图:对古朴典雅,富有文化韵味的生活的喜爱;对毁掉古朴典雅的意境、富有韵味的生活的不满和遗憾;期望着古典与新潮的融合,历史与人文的链接。
3.同:都使用了虚写(联想)手法,写了回忆中的夜雨(1分,要点“虚写”或“回忆”)。异:左诗纯虚写回忆中听雨的清幽、温馨,以表现友谊(1分,要点是“回忆”);陆诗由眼前的雨写起,先实后虚,兼用比喻、夸张。(4分,要点是“先实后虚”或“由眼前的雨写起”、“比喻、夸张”)
【专题十一: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一)】
3、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4、(1) 屈 原 白居易;(2)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5.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1)女儿常在紫藤下玩耍,背古诗,她与紫藤树一起成长;(2)紫藤显示出的旺盛生机,年轻
的力量;女儿天真烂漫,洋溢生命的活力、美丽和欢悦,都令作者内心纯净而欢欣
【专题十二: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
【小试牛刀】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专题十四:散文阅读•构思与主旨】
【小试牛刀】
《书房的窗子》
整体把握:
1、作者以喜爱北窗为由头,谈到对光度的个人喜好,再由光度剖析个人态度,并通过想像表达对那种由粉墙清辉、疏竹光影共同营造的书房意境的向往。主旨:对一种清幽、雅致、淡然的情怀的喜爱与追求 。
4、“拳”和“退”。用“拳”字形象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悠闲神态,用“退”字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徐徐飞行的闲适状态。构成了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暗含着作者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
5、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
2.第一层: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泪。忆及走马章台的丈夫,可望而不可见,眼中唯有在狂风暴雨中横遭摧残的花儿,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伤心泪下。第二层是写因泪而问花。花已幻化为人,女主人公痴情问花。第三层:花儿缄默无言。第四层:花儿无语,反而象故意抛舍她似地纷纷飞过秋千而去。有情之人、无情之物对她都报以冷漠,逐层深入,蕴藏着深挚真切的伤感寂寞之感情。
2、赞美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和态度;批判不良创作风气;揭示耕作的意义;说明与庸常写作者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三)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流露出作者对麦田劳动生活的热爱。
【更上层楼】
1、抓住紫藤开花的特征,从叶子、枝条、花朵、花穗等方面进行渲染,既绘声绘色,又传其神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叠词如“一朵朵、一串串、三三两两”等,富有动感、音韵美和感染力,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花的欢欣喜悦的情绪。
4、视听结合。“雪暗” 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使军旗上彩画黯然失色,“风多” 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表现将士的坚强无畏和在战鼓声激励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5、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2、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每点1分)
3、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解析:《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小试牛刀】
1、鹧鸪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用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空虚。
2、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三个比喻来表现“闲愁”之多、乱、缠绵,化抽象闲情为可感可知。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江南暮春烟雨迷蒙 的情景。
3、卒章显志。诗的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更上层楼】
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2、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个“生”字就把整句诗写活了,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