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某某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 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维新派主X“断发”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事件的影响,体现出政治时局影响习俗,故D项正确。

答案:D3.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说明() 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B.某些城市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初,故A项错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一些城市的“媚外”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中“占据主导”和D项中“根本性变化”说法有误。

答案:B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高一历史同步训练: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必修

高一历史同步训练: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必修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下列服装不属于中国传统服装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和识记能力。

A项是长袍马褂,B项是满族旗袍,C项是中山装,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服饰;D项是西装,属于西方服饰。

答案 D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注意关键词:社会原因。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原因,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所有带①的选项,所以本题选C。

答案 C3.对右图中的住宅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B.是乡村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C.是城市中普通居民的主要住房类型D.中西合璧是其典型特征解析图中所示为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与西方文化无关。

答案 D4.从旧式婚礼与新式文明婚纱照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

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是否缠足的变化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通过对比两幅图片可发现,近代习俗在服饰、发式、礼仪、缠足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答案 A5.中国某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这一婚姻法应颁布于()。

A.民国初年B.新中国建立之初C.改革开放后D.维新变法时期解析从材料中的反对封建婚姻、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可以判断出该法颁布于新中国初期。

答案 BB组(能力题)6.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广东约3 000名各界群众隆重集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有关下图中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期解析本题考查再现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2019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测评 人民版必修2

2019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2.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人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3.外国人来华前,我国北方地区普通居民的典型住房是()A.四合院B.石库门C.普通正堂屋D.新式花园4.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的建筑典型特征。

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5.(2010·厦门六中模拟)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③6.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丧礼,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大多实行火葬B.出现了发讣告、开追悼会的新式葬礼C.城市大多数还是传统形式D.大多实行水葬7.“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

”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8.民国之初,跪拜、作揖等被鞠躬、握手取代,“大人”、“老爷”等被“先生”、“君”取代,造成这种礼仪变化的历史背景包括()①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②教育制度的改革③五四运动的洗礼④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二、非选择题9.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人民版必修2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细微地描写了贾府的洋货使用情况。

第40、59回有凤姐用以包裹银箸、黛玉用以包裹匙箸的洋巾,宝玉的俄罗斯国出品的雀金裘氅衣;第105回有抄家时没收的洋灰皮、洋呢、哔叽、姑绒、天鹅绒等呢料。

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 )A.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C.进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D.外国商品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生活解析:仔细阅读材料,可以看出官宦人家——贾府用上了从外国进口的奢侈商品。

要注意“贾府”和D项中“民众”的区别。

答案:B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派重视易服的原因。

改制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但很难说易服更易推行,故A项错误。

题干并没有提及易服是为了满足外交的需要,或改变中国的对外形象,因此C 项错误。

身着长袍马褂的人不一定就是守旧势力,故D项表述错误。

从材料可看出,维新派主张“易服”是为了“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因此是为了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故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3.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的服装的产生。

这种现象说明了( )A.以服饰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在中国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难以发生剧烈变动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解析: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传统服装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的存在。

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的解体是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的。

答案:B4.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解析:本题考查通过识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整理●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通商口岸时,把西方的生活方式也移植过来。

其中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

2.衣着变化: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

留美幼童经过与学监的斗争,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穿中山装。

3.饮食变化: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但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4.风俗习惯也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也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

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

在社交礼仪上,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界限鲜明的跪拜礼。

辛亥革命后,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5.局限:由于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急剧增加,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

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但是,多数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从“吃”来讲,到1987 年,我国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

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2)从“穿”来说,中国人的着装,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3.在风俗习惯方面,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

【关键字】历史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后训练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店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

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B.广州保守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保守文化已消失2.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品味的变化3.《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4.“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5.下组图片的建筑风格并存于20世纪30年代。

其中具有中西合璧特征的是()6.下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趋势主要说明()A.中国粮食生产呈下降趋势B.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粮食越来越少C.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D.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下降7.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①由通商口岸逐渐向内地扩展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③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密切相关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8.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主要是因为()A.农村封闭落后,难以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B.自然灾害频繁,没有经济能力来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C.未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所以变化不大D.农村的封建保守思想浓厚,难以接受西方的新事物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高一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人民版必修含解析

高一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人民版必修含解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服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__转变。

(2)近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____________后,________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普遍选择。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服装的式样和颜色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③改革开放后,受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即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一批专门生产______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布城乡的__________。

(2)近代民居的演变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______________。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__________的特点。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丧礼俗的变迁(1)婚姻礼俗①清末民初,一些受过________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__________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近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等方面。

据此回答1-5题。

1、下面的情况,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女子以猎装为主B、男子以西装和某某装为主,女子以旗袍为主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2、关于19世纪中叶,中国人的饮食,错误的说法是()A、鲁、粤、川、淮阳四大菜系最为流行B、中西餐并行于世C、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受到欢迎D、开始出现包子等面食3、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A、四合院B、石库门C、茅草房D、楼房4、下列小说反映的是反对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内容的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5、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丧礼,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A、大多实行火葬B、大多实行水葬C、大多数还是喧闹的大出殡形式D、采用发讣告、建殡仪馆和公墓的新式葬礼电报和是近代重要的通讯手段,据此回答6——10题。

6、1871年,由()到某某的水路电报线敷设成功,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线路。

A、 B、某某 C、某某 D、澳门7、1877年,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在()架设成功。

A、某某B、某某C、D、某某8、()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有线。

A、1875B、1876C、1878D、18799、于()年传入中国。

A、1881B、1882C、1883D、188410、1881年底,津沪()开通后,有人赋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

……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D、无线近代是铁路发展的重要时期。

据此回答11——16题11、铁路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它创行于()年。

A、1815B、1825C、1835D、184512、唐胥铁路是中国人自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它建成于()年。

A、1881B、1882C、1891D、189213、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建造于()。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自我小测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下列服饰既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都市时尚,又堪称“中华服饰文化代表”之美誉的是( )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中指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一定会风行全国B.中西服饰各有其特点C.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D.传统服饰的生命力强大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的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

这是因为( )A.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开放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西方殖民者实行同化政策D.西餐比中餐更具有吸引力5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

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 )6(2010江苏高考,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7(2010山东淄博高三一模,11)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

其开创风气的表现是( )A.婚礼简约 B.自主择偶C.自由恋爱 D.夫妻平等8下图是《民国初年的西式婚礼》。

我们从中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西装已在近代中国出现B.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C.传统婚礼已被彻底摒弃D.国人开始效仿新式婚礼9观察下表,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有( )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辛亥革命的影响③妇女地位的提高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0 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记一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结构填一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1.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2.中山装与改良旗袍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近现代民族服饰。

3.吃西餐在近代中国成为一种时尚。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删繁就简、婚姻自主是婚俗变迁中的主要特征。

辨一辨1.(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其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

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也促进了近代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

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1)从地域看: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逐渐发展到内地。

(2)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经历了一个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3)从程度看:总体进展缓慢,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沿海地区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变化较慢、较小。

(4)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有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一定的社会示范作用。

(5)从实质看: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融,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哪些?(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日趋科学合理。

辨析体会研一研1.史料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习题: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维新派主张“断发”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

1905年,端方、戴鸿慈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了“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了“断发”的合法性。

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A.断发体现革命色彩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C.政府主导社会生活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解析:材料反映出近代“断发”受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政治事件的影响,体现出政治时局影响习俗,故D项正确。

答案:D3.19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

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说明( ) 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末B.某些城市有崇洋媚外的倾向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解析: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19世纪初,故A项错误;“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反映了近代一些城市的“媚外”现象,故B项正确;C项中“占据主导”和D项中“根本性变化”说法有误。

答案:B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图中所示服装样式是中山装,开始流行于辛亥革命后,故选B项。

答案:B2.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 ) 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项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项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项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项错误。

答案:C3.张德彝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这说明当时(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时间“1866年”“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说明当时西餐馆主要分布在各沿海通商口岸,故选B项。

A项“成为主流”说法错误;C、D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B4.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这主要是因为( )A.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吃西餐成为资产阶级的生活追求B.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文化随之传入C.西方殖民者涌入中国,实行同化政策D.对中国人来说西餐比中餐更有吸引力解析: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餐传入中国并发展起来,故选B项。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9·浙江湖州联考)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下列服装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长袍马褂③列宁装④改良旗袍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③②④解析:B 西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长袍马褂是清王朝的传统服饰,从清朝入关一直到清灭亡,都主要穿长袍马褂;列宁装传入中国主要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改良旗袍的出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

故排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B。

2.如图是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的合影,该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主要特征是( )A.中西合璧、土洋并存B.删繁就简,婚姻自主C.交汇碰撞,日新月异D.返璞归真,渗透融合解析:A 图片中有穿西服也有穿长袍马褂的,体现的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A项符合题意,正确;图片不涉及婚姻自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图片反映的是土洋并存而非日新月异、返璞归真等,C、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有苏联风情的“布拉基”,花布衣衫或花布袄是中青年女性的衣装。

这里的“布拉基”指( )A.旗袍B.绿军装C.连衣裙D.牛仔裤解析:C 旗袍是在中国满族妇女服饰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服饰审美风格后出现的,与苏联风情无关,故A项错误;绿军装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背景下出现的,与苏联风情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中苏关系密切,苏联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对中国影响较大,“布拉基”是俄语连衣裙的发音,故C项正确;牛仔裤在中国流行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故D项错误。

4.(2019·浙江杭州期末)《大公报》曾载“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一些“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时代服装开始被推广。

这种现象始于( )A.鸦片战争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改革开放解析:C 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带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时期体现新旧交替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

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高中历史 专题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作业1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 C )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与中国女子服饰日趋现代化直接相关,但属于原料和样式方面的因素,不符合题干中“社会原因”的限制条件。

2.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 C )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解析:这则启事反映了当时的上海已经出现了近代照相业,说明西方文明的传入已经影响了通商口岸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照相业“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仅凭该启事也不足以说明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所谓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独立自主,而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实际上都是依附于帝国主义,材料也没有体现半殖民地的色彩,故D项错误。

3.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师精调西菜”。

这表明( A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解析:根据题干中“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可知,中国饮食受外来饮食影响逐渐增大,故A项正确;B项中的“普通百姓家”表述错误;C、D 两项在题干中不能体现。

4.《黄帝魂》中记录某人言论说:“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

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

高中历史 专题4 中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

高中历史 专题4 中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民国初年 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民国初年”不符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列宁装等服装颇为流行,西装没有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服装主要是国防绿的军装,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故D项正确。

答案:D2.19世纪90年代以前,西式服装在中国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的穿着,但到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

20世纪初期,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影响B.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C.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及社会的进步解析:该题是逆向思维型题目,注意题干中“原因不包括”。

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并未结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西式服装在中国广为流行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观念转变的关系密切,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D3.(2018·某某某某市二模)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历史事件是一次性的,或自以为是独一无二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

它侵入社会的每个层次,在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上刻下印记……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

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在材料中,布罗代尔强调( )A.日常生活的琐碎性使其不能成为独立、完整的史学体系B.可以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变化考察中国资本主义产生C.可站在欧洲史学家的立场从总体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D.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发掘琐闻轶事和游记,便能显露社会的面目”,以及材料阐述的“琐闻轶事”和“社会的面目”之间的关系来看,论者强调史学家的主要工作是挖掘琐闻轶事以此显露社会的真实面目,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中的“杂事则反复发生,经多次反复而取得一般性,甚至变成结构”不符,B、C两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三项。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试题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试题

专题四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试题一、单选题1.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像馆。

”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农村传统势力强大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参政而出现过女子国民军、女子尚武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等团体。

1912年1月11日的《民立报》传出了发自女界的另一种声音:“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B. 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C. 封建正统思想的动摇D. 妇女群体关注革命形势3.个人肖像照片的兴盛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到宣统年间,大小城市都出现了照相馆。

人们往往将照片题记与赠送结合起来,以表达与传递情感。

如胡适在美国留学时,他用照片题诗寄给未婚妻江冬秀“万里远行役,轩车屡后期。

传神入图画,凭汝寄相思。

”这说明,近代照相技术的传入A.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B. 丰富了民众的交流方式C. 改变了民众的传统观念D. 加快了城乡经济的发展①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元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已经达到制度层面③注重商品品牌意识④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5.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A. 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B. 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C. 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D. 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6.下表内容为中国近代城市婚礼礼服与乡村婚礼礼服选择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选D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2.服饰往往能展现一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

下边三幅图片中的服饰,按其流行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②③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①②D.①③②解析:图片①是改良旗袍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后,图片②是军装流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图片③是时尚服装流行于改革开放后,故选A。

答案:A3.1876年在上海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解析:从题干中“上海”“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等信息可知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故选C。

A中“丰富了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干只反映了大城市的情况,没涉及乡村,故B错误;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C4.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字:“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从题干材料“1912年秋天”“将欲剪发(辫)”可知反映了剪辫易服,结合题干材料“怅然若失”“以留纪念”可知面对变革新旧杂陈的心态,故选B。

答案:B5.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

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措施,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人们敢于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追求个性自由,故选C。

A夸大了民国初年婚姻风俗的变化,与材料中“通都大邑时有所闻”不符;B、D材料无体现。

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语这样写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

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是其中的一座(见上图),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材料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

厦门民居厦门大学校舍(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

(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启楼堂联反映了哪些传统理念?(2)根据材料二,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3)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式样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样式却发生了较大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答案:(1)理由:民居典范;设计独特;体现传统;具有居住和防御的双重功能。

理念:人际和谐(或重视伦理道德);聚族而居。

(2)特点:新旧并存,中西合璧。

(3)原因:土楼位于比较封闭的内陆山区,受外界影响较小;厦门位于沿海地区,近代较早对外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基础巩固1.歌曲《我的中国心》其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B.洋务运动之后C.民国建立之后D.国民革命之后解析:“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因此A项正确。

答案:A2.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是( ) A.中山装B.列宁装C.长袍D.马褂解析: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故选A项。

答案:A3.在某年的上海,舞厅中流行的“交际舞”遭到禁止;一些中学里,师生们都收起了五花八门的服装,列宁装在女生中十分流行。

这一年可能是( )A.1912年B.1945年C.1950年D.1979年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政治和外交关系影响人们的生活,女生衣着列宁装成为一种时尚。

答案:C能力提升4.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味非素嗜,俱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和成馔,牛羊肉皆切成大块。

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

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

”根据材料可推断( )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C.西餐馆服务周到、环境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在1866年的中国已能吃到丰盛的西餐,可推断西式饮食文化已冲击到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但题干没有反映西餐馆的服务情况、位置分布和西餐是否成为主流等信息,答案为B项。

答案:B5.下列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近代建筑是( )解析: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山西乔家大院和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筑,A、C、D三项可排除。

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随着西式建筑在租界的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故B项正确。

答案:B6.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D.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故选D。

答案:D7.中西合璧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之一。

下图中所示的服饰或建筑,能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①②③④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图③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民居,故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故选B。

答案:B8.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察宪政官员回国“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

1910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谕旨,“凡我臣民,均准自由剪发”。

清廷前后态度的变化反映出( ) A.近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传统的习俗理念被颠覆D.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才开始深入人心,排除B;传统的习俗理念有些变化,但还没有被颠覆,故C错误;民众心理发生本质变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清政府对剪辫子的态度,反映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趋势,故A表述正确。

答案:A9.人与人之间较为寻常的称呼,却能够反映出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材料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

”从此互称同志在党内成为习惯,并扩大到党员和非党员之间。

新中国成立后,“同志”成为全国人民最流行最亲切的称呼。

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建议党内一律用同志称呼,不要以职务相称。

材料三时代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悄悄跟着变化。

从“同志”到“师傅”,从“先生”“小姐”到以职位相称,再到上级都被叫作老板,这些变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1)材料一在称呼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在称呼上有何相似之处?(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称呼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解析:本题以称呼的变化切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与当时的革命运动及思想变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分析。

第(2)问中称呼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第(3)问结合当今现实分析,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价值观相关,称呼的多样化即反映了价值观的多元化(或与此相近的答案均可)。

答案:(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成立中华民国;民主、平等等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2)都体现了平等的思想。

(3)称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多样化的称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