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花般的梦幻_雨巷_的双层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而“丁香姑娘”是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历来见仁见智,备受争议。

笔者从课文的理解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本诗歌的主题主要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种。

(一)政治诗(姑娘=“我”)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雨巷》四种主题浅析

《雨巷》四种主题浅析

《雨巷》四种主题浅析丁香般芬芳哀怨的《雨巷》用朦胧的意境打动了千万读者,它的主题又是什么呢?拨开江南朦胧的雨丝,我们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探讨其中蕴含的丰富主题。

一、爱情之歌——《雨巷》的爱情主题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雨巷》是戴望舒跻身中国现代诗坛的成名作,敏感而忧郁的戴望舒在创作这首诗时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呢?知人论世,或可曲径通幽。

《雨巷》发表于《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1928年8月10日),在这首诗里,诗人用语言打了一个朦胧而难解的爱情“丁香结”。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着冷漠,凄清,又惆怅戴望舒当时还是一个23岁的青年。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应该就是他心中暗恋的女神施绛年(施蛰存之妹)。

戴望舒和施蛰存是很好的朋友,在文学上二人息息相通,共同高擎现代文学的大旗。

受哥哥影响的施绛年也酷爱文学,她热情大方,美丽可爱,深深地打动了戴望舒。

坠入爱河的诗人有忧郁的眼神,但因外貌丑陋而生的自卑心态又让这个初恋注定是个悲剧。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正如刘保昌所说:“戴望舒写得最好的爱情诗,是在他结识了心中的爱人施绛年以后。

《雨巷》就是这段迷离惝恍、光影朦胧的爱情的结晶。

可以说,这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将诗人抛上了幸福的云天,然后又扔进了痛苦的深渊。

”从这个角度讲,《雨巷》显然是一首朦胧凄美的爱情之歌。

二、梦境之歌——《雨巷》的梦境主题按照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其实是描述一个诗人潜意识中的梦境,它凄婉、迷茫而又美丽。

如果我们把“我”作为该诗的主题词,看到的则是主人公梦幻般地走进一个凄美梦境,具有一定故事性的梦境是诗人真实内心的写于诗人爱做梦的青春年代,爱情之梦固然不提,但是文学之梦、进步之梦以及民主、自由的梦或许才是诗人真正的追求。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解读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解读

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解读摘要《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经典抒情诗,它在形式上践行了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三美”观点,体现出结构美、音乐美、词藻美的和谐统一。

同时,这首诗主题又是多元的,爱情与理想交织,现实和梦幻交替。

本文将从形式和主题上,解读《雨巷》。

【关键词】《雨巷》;“三美”;主题;Clove and empty in the rain —Analysis the rainlaneAbstract“Rain Lane”is one of Dai Wangshu's classic lyric poetry,it has fulfilled the Wen Yiduo New Metrical Poetry of the “Three Beauties”point of view,reflecting the structural beauty,harmony and the words beautiful music. At the same time,this theme of the poem is a plurality of love ideal mixed,alternating reality and dream. I will be from the theme and the form to interpret this article.[Key words]“Rain Lane”,“Three Beauties”,theme目录引言 (1)一、绘画美 (1)(一)象征 (1)(二)意境 (2)二、音乐美 (5)(一)诗行停顿 (5)(二)句式复沓 (6)(三)词的重叠 (6)(四)韵脚反复 (6)(五)节奏回环婉转 (6)三、建筑美 (7)(一)首尾对称美 (9)(二)中间参差美 (9)四、主题 (9)(一)爱情主题 (9)(二)政治主题 (10)(三) 哲理主题 (10)参考文献 (12)引言“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

《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它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雨夜里的小巷,通过对雨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本文将从结构、语言和主题三个方面对《雨巷》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结构解读《雨巷》采用了四段式的结构,每段都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第一段描绘了小巷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段通过对小巷里人们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再现了小巷的生活场景。

第三段以“我”在雨巷中游走为线索,通过描写雨水滴在窗户上的声音和街灯映照下的倒影,展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最后一段通过对小巷的描述,以及“我”的情感宣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未来的追求。

二、语言解读《雨巷》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展现了作者对雨巷的思考和揣摩。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描写手法,如用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细腻的感受,如“雨欲来风满楼”,“竹外桃花一片红”等,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小巷中的情景和氛围。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主题解读《雨巷》的主题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追求上。

小巷被雨水洗净的景象让作者有了重新洗尽铅华、追求真实的念头。

通过描述小巷的生活场景和人们的琐碎行动,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烦忧和对生命的追求。

在雨夜中徘徊的“我”不仅抒发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更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希望。

整篇文章通过对雨巷的描写,传递了向上向善、追求真实的主题。

综上所述,《雨巷》是一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雨夜小巷的经典散文。

通过结构清晰、语言精准的叙述,以及对生活思考和未来追求的主题,文章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追求。

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可以对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产生更多的思考,引发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努力。

雨巷·赏析点评

雨巷·赏析点评

雨巷·赏析点评《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他因此诗而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本诗艺术精湛,大量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形成了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把诗歌的音乐美发挥到极致。

同时,诗歌又兼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凄美的“丁香”意象、现实中悠长寂寥的雨巷和期待中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创造性地组接在一起,形成迷离朦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给人一种幽渺的美感。

这首诗歌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进行赏析。

其一,从诗歌与作者的人生际遇关系角度来解读,则诗歌带有诗人的爱情印记。

诗中所描绘的似真似幻的美丽“邂逅”,实乃“我”的一段爱情“白日梦”,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我”对爱的追索与向往、憧憬与期待,以及因爱而生的痛苦莫名的希望、无奈和甜蜜的忧伤。

因此,从爱情层面来解读,诗中的“我”可理解为一个爱情的感伤者;其二,从诗歌与其被写作的时代背景关系来分析,则诗歌所表现的恰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之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因一时看不清前途,找不到出路而陷入了迷惘、彷徨之中的心境。

他们寂寞、哀怨,但又充满朦胧的希望。

因此,从时代社会层面来解读,诗中的“我”则可以被理解成一个时代的迷惘者;其三,从诗歌与读者的关系角度来分析,则本诗充满了浓烈的人生象征意味,“雨巷”象征着漫漫人生路,“我”则是人生的赶路人,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飘渺的希望或理想。

诗中“我”寻觅求索(希望逢着姑娘)——与“姑娘”相逢(惊喜)——“姑娘”消失(失望、忧伤)——再度寻觅(希望姑娘飘过)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不断希望、失望复——与“姑娘”相逢(惊喜)——“姑娘”消失(失望、忧伤)——再度寻觅(希望姑娘飘过)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不断希望、失望复希望的隐喻。

因此,从人生层面来解读,诗中的“我”可以理解成人生的求索者。

这样一来,《雨巷》一诗便具有了多重意蕴,更耐人寻味。

雨巷

雨巷

2、意义单位层
• 所谓的“意义”即“一切受制于字音的 东西,它在与字音的联系中构成词语, 在与词语的联系中构成句子”,并表达 完整的意义。
3、图式化层
• 语音及意义都要求一个客体即所指与之 相称,因而意义单位就已经包含了被再 现的客体,但这一层面上的被再现客体 是零散的、孤立的,它需要借助读者阅 读过程中类似于完型心理运动的一种图 式化的运动而不断使它们趋于完整。
“丁香空结雨中愁”: 《雨巷》
陈灵强
一、波兰的英伽登认为艺术作品分成 五个层面:
• • • • • 1、字音语音层; 2、意义单位层; 3、图式化层; 4、再现客体层; 5、形而上质层。
1、字音语音层
• 指文学作品中字词等语音符号,它们有 形有音有义,但自身一般没有独立存在 的意义,其价值在于通过字与字,词与 词,句子与句子,句群与句群的组合, 通向或显现其他层次(即通过第二层)。ຫໍສະໝຸດ (1)语音层 ----韵律
• a. 从纵向看。一般说,诗歌押不押韵,主要看纵向的关系。此诗 押“江阳”韵,一韵到底,不转韵。韵脚韵母通过纵向聚合关系 联成一体。 • b. 从横向看。它诗所没有,这是 此诗押韵最独特的地方。诗中有 近2/3的诗句押内韵。有的一行才七个音节,但韵音竟出现了3次。 韵音在语音横向组合关系中频繁出现。 • 通过纵组关系与横组关系交织,“ang”声的音色便在语言流动中 时隐时现,形成响彻始终的统一音调。“ang”韵,收音响亮,属 长音。当它频繁出现,很富有乐感,显出一种行缓、悠旷的音质。 而且,韵音本身常常双声化或叠韵化:惆怅、迷茫、芬芳(双 声),彷徨(叠韵)。双声、叠韵本身由于两字发音相近,具有 语音上的粘着性。它们不断出现使诗作有了一种暗示凄迷徘徊情 绪的功能。
2、语象层 (一)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戴望舒⾬巷原⽂及赏析 《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巷,在⾬巷中徘徊的独⾏者,以及那个像丁⾹⼀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出作者既迷惘感伤⼜有期待的情怀。

以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戴望舒⾬巷原⽂及赏析,喜欢的过来⼀起分享吧。

⾬巷原⽂ 【作者】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寂寥的⾬巷 我希望逢着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样的颜⾊ 丁⾹⼀样的芬芳 丁⾹⼀样的忧愁 在⾬中哀怨 哀怨⼜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样 像我⼀样地 默默⼻亍着 冷漠、 凄清, ⼜惆怅 她默默地⾛近 ⾛近, ⼜投出 太息⼀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般地 像梦⼀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枝丁⾹地 我⾝旁飘过这⼥郎 她静默地远了、 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尽这⾬巷 在⾬的哀曲⾥ 消了她的颜⾊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寂寥的⾬巷 我希望飘过 ⼀个丁⾹⼀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整体把握 《⾬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内⼼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年,作者将它投寄到《⼩说⽉报》。

当时代理《⼩说⽉报》编辑的叶圣陶⼀看到这⾸诗就⾮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节开了⼀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巷诗⼈”的称号。

这⼀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巷》就是这样。

这⾸诗写的是梅⾬季节江南⼩巷中的⼀个场景。

细⾬蒙蒙中,“我”怀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巷中踽踽独⾏。

“我希望逢着/⼀个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果然,梦幻般的姑娘出现了。

她有着“丁⾹⼀样的颜⾊”“丁⾹⼀样的芬芳”“丁⾹⼀样的忧愁”,像“我”⼀样撑着油纸伞,“彷徨在这寂寥的⾬巷”中。

由雨巷谈及诗歌意象分解

由雨巷谈及诗歌意象分解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 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 我们还应了解和掌握古诗中有特定指代意义的特 殊意象:
•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 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 光明磊落的心性。
• G蝉:以蝉喻品行高洁或表达凄苦之意。古人以 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 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由于蝉栖于高枝, 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 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H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 慨。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 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 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 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 惋惜。
• D流水、落花、梧桐、残月、夕阳(落日、 落照、夕照、残照)这些意象多抒发凄凉伤 感之情:
• 或发感时伤世之叹,如李煜的“流水落花 春去也,天上人间”;
• 或抒孤寂落寞之感,如柳永的“今宵洒醒 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或寄羁旅思乡之愁,如马致远的“枯藤老 树昏鸦”
• E大漠(翰海)、孤烟、黄沙、长河、燕山、孤城、 玉关(玉门关)、楼兰、羌笛(羌管)、鼓角、羽檄、 刁斗、金柝等,这些意象多出现在边塞诗中:
• 古典诗词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 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看到了某个 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传达什么情感, 表达什么主旨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

《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2)《雨巷》原文及艺术赏析一外在叙述结构的圆点式马先生在《圆点哲学》中以圆与点来论述这个世界的构成方式,这里的圆与点是一切事物极致的理性概括,圆与点是互相对立又彼此联系的两个哲学概念,他认为一切给人以审美感受的事物都可以化解为无数的圆与点。

而《雨巷》唯美的忧愁之所以在我们心中汩汩地涌动,从其叙述结构上讲也正体现了圆点哲学的审美理念。

如果我们反复阅读这首诗歌的话,我们会发现,整首诗从行为动作上就有一个圆点式的轨迹,诗歌一开始,主人公彷徨于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悠长既是时间空间上的上的概念,又具有情感含义,从空间上讲,悠长显见的是雨巷的不见尽头。

从时间上讲,悠长指向了时间的无限延长,从情感体验上讲,悠长这个词语的意境指向是一种慢节奏的、舒缓的基调,诗人好像在期待美好东西的产生。

而这种等待搀杂在这样无尽空间和无限时间的雨巷意象中,让人产生的是圆式的意境氛围,在这个意境氛围中,作者的情感集中在动作——彷徨上,彷徨是一个在来回往返中具有延续性动作,在审美意念里具有曲线性的拓展,所以这里由于其动作的无限性,又在这样背景的衬托中,绝对的动处于了相对的静止,它与悠长的雨巷背景构建的是一个圆式的意境场。

而彷徨之后的“我”希望“逢着”丁香似结愁的姑娘,“逢着”是一个瞬间性动作,具有点式的停顿,它与前面的悠长的雨巷与雨巷中的彷徨是相对的一种审美符号,逢着的短暂性瞬时性构成了静止圆式中的灵动的状态,从而也构成了圆与点审美结构中动态与静态两种极至。

在“逢着”之后又有姑娘的“彷徨”,诗中主人公由彷徨到“逢着”愁怨的姑娘,再由哀怨的姑娘“彷徨”于主人公的雨巷,这里彷徨→逢着→彷徨,构成了一个圆点式的回旋变化,这个主体动作在诗歌的开头与结尾基本上可以轮回,重复到新一轮中展开。

诗中接下去还有一个圆点式的叙述结构,它体现在飘过→走尽→消散→飘过。

这里飘过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恰好构成了一个圆形结构的两端,而走尽与消散这两个慢镜头式的动作则是连接这两个端点的动作与情感圆弧线。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

戴望舒《雨巷》赏析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以《雨巷》为例,谈新诗的分层解读

以《雨巷》为例,谈新诗的分层解读

以《雨巷》为例,谈新诗的分层解读以《雨巷》为例,谈新诗的分层解读在近代,现代诗的发展的趋势很是迅猛,而新诗的分层解读又是怎么回事呢?作为现代诗的代表作之一的《雨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以《雨巷》为例,谈新诗的分层解读。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以《雨巷》为例,谈新诗的分层解读刘勰说过“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这样两句话,以此来概括文本创作和文本解读两个截然相反的过程。

本文要谈的是“披文以入情”的过程。

“文”,即语言,在具体的诗文中指的是言语;“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是,多数情况下,文学作品都不是从言语到思想感情的直通车,那样过于直白,不够含蓄蕴藉,它需要一个中转站,需要给思想情感披上迷彩服,或在其头上来一个草圈儿,遮蔽一下。

这个中转站,就是一些物象类的东西,古人称为“象”。

如三国时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 可见,文学作品是可以从言、象、意这样三个层次来分层解读的。

笔者曾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文章,《文学作品分层解读原理与叠印剥离教学法探究》(见《现代语文》杂志2005年第7期)。

在这篇文章里,笔者是把文学作品,主要指散文诗歌从言语形式、情境和意向三个层次来分层解读的。

下面我们以《雨巷》为例,来谈谈新诗的分层解读问题。

一“五四”以后,在新诗的初始阶段,许多诗人为了追求所谓自由,完全抛弃了诗的韵律,诗有些不像诗了,这种情形是让很多人不能接受的。

戴望舒的《雨巷》一出,让人耳目一新,他在冲破古典诗歌外在形式禁锢的同时,又抓住了诗的韵律的本质,让韵律在字里行间时时回荡,悠远而绵长。

所以叶圣陶说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依据分层解读原理,学习《雨巷》我们首先要从言语形式切入,主要是从“音节”切入。

《雨巷》的音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韵脚。

本诗押的是“ang”韵,全诗七节,每节六句,韵脚都在三、六句尾,而且全诗一韵到底,韵律和谐,音乐性极强。

《雨巷》阅读分析及答案

《雨巷》阅读分析及答案

《雨巷》阅读分析及答案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题目1.标出本诗的韵脚,体会其音韵的婉转。

这首诗主要押______韵。

2.对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整首诗凄清,婉转,而又含意绵绵。

B.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肝肠寸断之感。

C.诗人以“雨巷”为题,揭示内心的苦闷、惆怅以及对理想的渴望。

D.诗人大量运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回味。

3.如果说诗歌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采用了象征手法,那么请写出下列短语各象征了什么。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4.本首诗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为背景意象,一为主体意象;请分别找出来,并任选一个背景意象,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背景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体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比较诗歌的首尾两节,说说它们有何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从诗中任选一节,简析戴望舒诗歌的意境美。

答案见1.ɑnɡ2.B(肝肠寸断不准确)3.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4.背景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主体意象:我姑娘作用: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

管窥戴望舒《雨巷》之结构

管窥戴望舒《雨巷》之结构

管窥戴望舒《⾬巷》之结构2019-10-15在众多评论《⾬巷》的⽂章⾥,所谈内容主要是意象、情感、象征、重叠和反复等,少有作品论及《⾬巷》的⽂章结构。

究其原因,《⾬巷》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复杂、朦胧,⼀般不在思路结构上进⾏切⼊。

但执着的读者细⼼琢磨、深⼊玩味,⼀定会发现,《⾬巷》的⾏⽂思路其实有章可循,其结构是清晰严密的。

众所周知,任何⽂章的结构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诗歌也不例外。

要清楚理解《⾬巷》的主题,就必然要了解时代背景和诗⼈的⾝世。

《⾬巷》约作于1927年夏天。

1927年“四⼀⼆”反⾰命政变,⽆数共产党和⾰命者遭到了屠杀,诗⼈因加⼊共青团也遭到通缉。

诗⼈从飞腾起来的理想,⼏乎淹没于残酷的现实,其内⼼苦闷仿徨,但仍⼼存希冀与理想,只不过这种希冀与理想是渺茫和缥缈的。

《⾬巷》便是诗⼈在⾰命低潮时期的⼀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反映出⼤⾰命失败后以作者为代表的部分青年的压抑⼼情。

戴望舒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擅⽤象征⼿法进⾏意象的摄取。

诗⼈笔下那位匆匆相逢⼜相散的姑娘,显然有象征意义,丁⾹⼀样的姑娘象征诗⼈⼼中⾼洁、美丽的理想,但这种理想即如丁⾹姑娘⼀样,可望不可即,难于把握,给⼈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眷恋和⽆限的怅惆、缠绵。

丁⾹姑娘也可以实指,是诗⼈⼼中期待已久的美丽、⾼洁⽽忧郁的佳⼈,她妩媚、冷漠⽽⾼傲。

诗⼈在此时此刻,希望逢着这样⼀位丁⾹⼀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以慰藉⾃⼰的孤独和彷徨。

那么,戴望舒是怎样根据这⼀主题来安排《⾬巷》的结构呢?《⾬巷》共七节,诗眼是“愁怨”,全诗紧扣“愁怨”展开。

第⼀节,写我希望逢着⼀个丁⾹⼀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节,写姑娘的出现。

体现诗眼的词是忧愁、哀怨、彷徨。

第三节,写姑娘默默⾏着向我⾛来。

体现诗眼的词是冷漠、凄清、惆怅。

第四节,写姑娘⾛近。

体现诗眼的词是静默、太息、凄婉迷茫。

第五节,写姑娘⾛远。

体现诗眼的是静默,并⽤“颓圮的篱墙”烘托诗眼“愁怨”。

第六节,写姑娘的消散。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

《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

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诗歌写作手法特色分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分析一下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我们看到: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

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

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

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

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在理解了全诗的象征意义之后,我们会发现:这首诗的意义其实要比字面意义丰富地多。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所谓象征(也即暗喻),即表面上只写喻体(被喻的本体不出现),暗中却又通过喻体指向本体。

由于在象征中本体不出现,因而,接受者对于喻体暗中所指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可以同时有多种理解的,这就造成了象征意义的不确定性。

与科学和理论活动(追求语义的精确性和单义性)不同,在诗歌创作和欣赏活动中,人们往往追求意义的丰富、多样乃至含糊、隐秘,象征手法的运用正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

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雨巷》鉴赏二《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

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诗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我们知道,越是经典的也越是开放的,这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提供了可能。

本文试着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希望可以为读者更好地进入并理解这首诗提供可能。

一、诗作联想:伤春与悲梦主题《雨巷》描绘了一幅烟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图。

诗人似乎对春具有独特的偏爱,在诗《偶成》里写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由此可见,在诗人看来春是与美好的梦相连的。

当春已走到尽头,年轻诗人的梦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伤感之中诗人把自己化身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细雨笼罩着的小巷当中他怀揣着一个朦胧而执着的“梦”,“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根据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的“三因素”说,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

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

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势,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

诗人自小生长在烟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氲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加之现实生活的残酷,致使在戴望舒创作的诗中频繁出现“春”、“忧郁”、“梦”、“孤独”的字眼。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

《雨巷》赏析这是一幅画一幅著名的画画的作者是戴望舒一生浪漫追求理想爱情的望舒三次爱情两次婚姻终未寻着“丁香”般的姑娘孤寂而死而他留下的油纸伞下丁香般的姑娘却在他的诗歌里得到了永生很多男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在那条雨巷里逢着哪个丁香般的姑娘很多女人也都希望自己就是那恬淡纯美的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为戴望舒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诗歌描绘了烟雨蒙蒙中江南小巷中的一次邂逅,一首驻足于现代社会却晕染着古典情调的忧伤幻梦,雨巷摆脱了自由诗的过分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唯美精致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字字珠玑下的流淌出的那份真情,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浮,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雨巷用苍凉阴湿的色彩,为寻梦者构筑了一个美妙同时又是易醒易碎的梦幻,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启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寻梦之旅,从鲁迅“梦醒了无路可走”的喟叹,到徐志摩“寻梦,撑一只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梦的呢喃,梦的絮语随时光被强大的黑暗和恐怖所笼罩,政治的血腥,社会的压迫,人生的迷惘,使得知识分子再次踏上寻梦之途,将理想投到诗的梦境中,不过,诗人们笔下的梦少了轻盈,多了沉重,《雨巷》就是戴望舒在寻爱失爱的伴奏下,唱出一个寻梦者在寻梦路上,对美梦求而不得,得而复失的咏叹调,在青砖灰瓦的雨巷里,在冷的、淡的、雅的色调所传达的忧郁和伤感里,产生出艺术的迷人光晕。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结就是丁香花的花蕾,象征着人们的愁心,是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李商隐的诗《代赠》中写过南唐李璟的《浣溪沙》里有,都是以雨中丁香象征愁心,戴望舒把丁香与姑娘形象联结,赋予了诗歌更为现代,更为丰富的内涵,戴望舒在诗中化用了《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的形象和意蕴,我身旁飘过的“可望不可及”的姑娘,与在水一方的“伊人”,无论是在主人公,情绪,意境、神韵上,还是在诗人心目中的美好,都有许多神似,写出了诗人对姑娘可望不可即的伤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可望不可即的追求,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哭哭寻觅,百般追寻,没有放弃,从意境上看,这两首诗都是含蓄的,朦胧的,都弥漫着一种优美而感伤的情绪。

解读戴望舒《雨巷》

解读戴望舒《雨巷》

解读戴望舒《雨巷》解读戴望舒《雨巷》导语:《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最能体现现代派诗歌的基本特征,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雨巷》解读,看看在他们眼中《雨巷》又是怎样的?《雨巷》解读一拥着淡淡的风,乘着绵绵的雨,一生一世的约定,早已成为暮雨的黄昏.浪漫的清纯,早已错过花期,怎样才能幻化出当年那一幕幕潇洒的故事?多少春日的风,多少秋日的雨,多少个月下的期盼,多少个黎明的畅想,才能叠印出你那五彩的云影,烂漫的笑容。

只有在夜晚,你才如一泓清月的银辉,静静地泊进我,幽梦的港湾,走进我的心。

疲惫的芦笛,音已嘶哑,吹起缠绵迷离的乡愁,我苦苦寻觅的你,如雨中的丁香花,灿然开放于那个雨巷,绽满诗人戴望舒的愁烦。

雨是那么灵秀、那么飘逸、那么潇洒,花是那么清纯、那么烂漫、那么芬芳。

透过雨帘,看丁香花那么沉静、那么幽远,在雨中化成一团团乳色的轻雾,烟雨朦胧,花影缥渺。

我静静地怀想啊,那丁香花一般的姑娘,结着愁怨,撑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悠长悠长的雨巷,挺立如硕秀的夏荷,拥立我湛兰的心湖。

可离别的箫声幽幽扬扬,我痴迷的垃住梦的裙裾,生怕满腹的真诚,都变成一场霏霏的苦雨。

人说在雨中是一种享受,一场雨,就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可我却感受特殊,雨中的人,伞花交错,行色匆匆,你却坦然地伫立雨巷,让那柔密略带凉意的雨,无言的亲、温柔的浇、默默地洒、静静的淋。

雨水迷朦了双眼,打湿了衣裳,你仍然那么平静、那么安祥,就象丁香花一样的沉静,沉静得让人心疼。

这依然是歌唱的季节,我的竹笛已嘹亮地奏响“在雨中。

”,丁香花般纯情的音律,希望能驱走你心诋的凄寒,杨起满天彩霞,晴朗你年轻的天空。

我相信,清凉的雨水,能荡涤一切污秽,悠扬的笛声,能解消,你心底的愁烦,雨季过后,仍然是一片艳阳。

割断雨丝,却割不断情丝,清新的雨,会润开那粉嫩的丁香花和童贞,处子的梦被唤醒于窄窄的雨巷.每一个欢娱和愁烦的日子,都想让春花开放,蓬勃于心灵的港湾。

关于雨巷的赏析

关于雨巷的赏析

关于雨巷的赏析《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关于雨巷的赏析,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雨巷的赏析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这一首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比较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知报/2011年/1月/24日/第005版
教学论坛
丁香花般的梦幻——《雨巷》的双层结构分析
河南省虞城县高级中学胡璐
《雨巷》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写得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中的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这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这首诗含蓄、典雅、音韵柔和优美,既有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

可以说《雨巷》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诗歌精品。

正因为本诗委婉含蓄的特点,使得文本的解读变得多义而难以把握。

到底是爱情诗,还是象征诗?到底是写实,还是对理想的喟叹?种种的疑问引人无限遐思。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象征意味的爱情诗,有着表层与深层的双重结构。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是在写一段年青人追求恋人而又与之擦肩而过的经历。

在幽深、湿暗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人渴望遇到一个美丽的姑娘(意中人),姑娘美丽、高洁却又有着忧伤的气质,这种气质深深打动了诗人,让诗人为之着迷。

但是,姑娘并没有停留下来,而是像梦一般的飘过,留给诗人一个永恒的背影和无限的惆怅。

然而结合当时社会环境,分析这首诗的写作背影,我们就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

《雨巷》写于1927的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之一。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黑夜的深渊。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看不到革命的前途。

原来,诗人亦真亦幻的爱情追寻其实是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坦露,是一代人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新的希望,不断追寻理想的真实写照。

透过表层,挖掘深层,我们看到,诗人“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雨巷”的泥泞阴暗、狭窄破败,没一丝阳光和温暖,不正是沉闷、黑暗,令人窒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吗?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作者的孤独、寂寞、迷茫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如何摆脱当下的处境和苦闷的心绪,寻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出路?作者想到了“一个姑娘”。

“姑娘”的特点耐人寻味----“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说明其芬芳美丽,“愁怨”却又暗示着其短暂易逝。

这一切仿佛寓示了这个美好的理想有着悲剧性的结局。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姑娘”终于在“雨巷”中出现了,说明诗人确曾触摸过这美好的幻梦。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理想的美好深深让“我”着迷,因为“她”的气质特点与“我”深深的契合。

但“她”走近之后又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正道出了理想虚幻不切实际而又难以把握的特点。

最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圯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虚幻的梦与“颓圯”的现实是格格不入的,理想的空虚、缥缈,只能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怅惘。

作者毕竟是年青人,希望的破灭,前途的的渺茫,确实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的打击。

但青年人的热血和向前看的特点,使得他并没有一蹶不振。

在诗的最后一节,诗人仍然“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但“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他在幻灭之后仍然在执著地追寻自己的理想。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