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文教学的点、线、面、体——以《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为例[论文]

合集下载

擦亮说理文教学的“另一只眼睛”——《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例谈

擦亮说理文教学的“另一只眼睛”——《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例谈

师 : 比 较 这 两 句 话 ,觉 得 哪 句 性 , 自然 习 得 这 样 的 语 言 并 转 化 为 呀 !这 不 是 麻 烦 吗 ? 生 : 来 的 句 子 好 。 在 它 用 了 学 习 中一 项 可 圈 可 点 的 达 成 目标 。 原 好 反 问 句 ,更 加 强 烈 地 表 达 出 了 所 有 的事情 都 能做 成功 。 师 : , 句 话 就 是 采 用 了 反 问 对 这
水 穿 石 的精 神和 取得 成功 之 间 的关 增 强语 势 , 读者 不得 不信 , 得 不 让 不
生 : 面两 句是 反 问句 , 面两 前 后
生 :假 如 我 们 三 心 二 意 而 不 目
标 专 一 ,半 途 而 废 而 不 持 之 以 恒 的
系 时 , 次 运 用 了反 问 , 强 语 气 , 句是 设 问句 。 两 加
的 方 式 , 强 了 语 气 。 样 更 有 说 服 确 鲜 明 , 强 调 具 有 凝 聚 力 , 不 多 予 我 们 的 启 示 , 这 样 的 表 达 更 有 增 这 更 用
师 :其 实 像 这 样 的 句 子 在 文 中 达 , 言 的 气 势 更 足 , 服 力 更 强 。 语 说
三 、 焦 语 言 形 式 。 会 语 言 的 聚 体
表 达 力 度 美
1丰 富 的 修 辞 运 用 , 受 生 动 . 感
的 语言 表达
说 理文 语 言生 动主 要表 现 在情 感 强烈 , 度 鲜 明 、 句 有气 势 等方 态 语
面 。而 这些 往往 是通 常采 用 修辞 达 到这 种效 果 的 。 比如 , 中在 论 述 滴 区 另U 文 。 师 : 懂这 句话 的意 思 了吗 ? 读
师 : , 当 的 关 联 词 , 面 的 对 恰 正 师 : 三 心 二 意 就 是 目标 专 一 , 不

教学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

---------------------------------------------------------------最新资料推荐------------------------------------------------------教学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介绍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奇观,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考虑到课文的这一脉络,我分几步设计了教学程序:开始先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能够滴水穿石,意在感受滴水穿石的精神,然后通过学习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两相对应深化对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接下来通过学习文中的三个例子,让学生们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来读懂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

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还安排了拓展交流,例举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名人故事,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在这一节课中,我主要想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一些能力培养的探索:(1)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1 / 5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书本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为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或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而这两种交流方式信息量的流通是师生间纵向、低层次的交流,没能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方式。

高年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

让说理文教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满语文味——《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教学的“启示”

让说理文教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满语文味——《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教学的“启示”
胜 的心理特 点 ,通 过开展 一个个 不拘 形式 的表 演活
复 了吗? ”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 学生集思广益 自然能体 会到这三个 事例既有古今又包涵 中外 , 既体会 到人 物 职业涵盖各行各 业 , 又从探讨 中了解 到此 人教育 程 度不 同 、 起点 的不 同。 而这一切的梳理 , 既有助于学生 深入 体会重 点句 : “ 古今 中外所有 成就 事业 的人都 是 靠着这种 ‘ 滴水穿石 ’ 的精神 , 才最终取得成 功的。 ” 又 强烈地感受 了作者举例 的典 型性 、 多面性 。 二、 合作探 究 , 感知说理 文事例 表达特点 学 生的学习过程是亲 自实践的过程 , 没有 学生 主 体参 与实践的学 习活动 , 对 学生的发展是徒 劳 的。语 文学 科具有实践性 , 因为语 文学习离不开语 言的活动 和交往 。 传统的语文教学 以教 师讲 、 学生听为 主 , 这显
案 例 觚读
教育剥研 . ; 仑 1 I 云・ J i a o Y K e Y L u n T a n
让说理文教学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充满语文味
— —
《 滴水穿石 的启 示》 一课教 学的“ 启示”
李 健 江苏省 昆山 市新镇 中心小 学校
《 滴水穿石 的启示 》 是 一篇说理性 的议论文 , 从 内 容上 来说 , 没有什 么难懂 的语句 , 也没有深 奥 的哲理 , 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 应该一读就懂 。 所 以在教学 中根据文本的体 裁特点 ,我确定的 目标是 引导学生初 步了解议论文 的文体结构 、 表达方式 , 并 能尝试运用 。 并且做 到“ 鱼与熊掌兼得 ” , 即“ 说理不轻文” , 使说理 文 教学也充满浓浓的语 文味。我抓住“ 语言” 这个 载体对 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 言训练 ,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受到情感熏 陶 , 获得思想启迪 。 质 疑讨论 , 感悟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全面 学源 于疑 , 有 疑 才有 问 、 才有 思 , 才 有探 索 和创 新。这是 培养学 生创造 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课 堂上 要善 于 引导学 生 质疑 、 解疑 、 释疑 , 还要 鼓励 学 生 求 异 。如在学 习课 文第j节人物事例后 , 我提问道 : “ 既 然i个 事例都 是 紧紧围绕 “ 滴 水穿 石 ” 这个启 示来 举 例的 , 为什么不少举一个呢 ? 举得那 么多 , 不是显得 重

让说理文充满浓浓语文味——《滴水穿石的启示》备课反思

让说理文充满浓浓语文味——《滴水穿石的启示》备课反思
说 理 文 构 篇 的 基 本 方 法 这 三 个 方 面 进 行 了 反 复 的 探 究
和 实 践 . 功 地 使 说 理 文 教 学 充 满 了语 文 味 . 到 了 人 成 达 文 性 和 工具 性 和 谐 统 一 . 而 摘 取 了无 锡 市课 堂 教 学 第 从
冠 口 名 的 桂词语 的获 取 和 运 用 训 练
称 先来 者 为 陈 巴 尔 虎 . 来 者 为新 巴尔 虎 。 后 后调整为 : ( ) 件 出示 词 语 : 巴 尔 虎旗 一 课 陈 1我们 把 这 个 词 语 齐读 一遍 , 意 读 连贯 。 . 注
中 , 们 本 着 三维 目标 的 教 学 理 念 , 分 依 托 教 材 特 点 , 我 充 在 词 语 的获 取 和 运 用 , 事 例 论 证 的叙 述 方 式 , 掌 握 在 在
的位 置
让 说理 文充 满 浓 浓语 文 昧

《 滴水 穿石 的启 示》 备课 反思
何 琼 吕秋 萍
江 苏江 阴市 实 验 小 学
苏 教 版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从 四年 级 上 学期 开 始 , 每 册 就 选 编 了为 数 不 多 的 说 理 文 教 材 . 师 教 学 此 类 文体 教
介绍 : 巴 尔虎 草原 是 北 方 游 牧 民族 的 摇 篮 , 誉 陈 被
为“ 堂草原” 天 两 次设 计进 行 对 比 。不 难 看 出 , 洗 ” 得 简 洁 了 . “
滴造就 的。 师 : 思 说 得 很 简 明 扼 要 . 能 否 再 说 明 是 怎 样 的 意 但
洞和水滴呢? 生 : 头 正 中那 个 光 滑 圆 润 的洞 . 石 它是 由微 不 足 道 的
一Hale Waihona Puke 的理 解 能力 , 培 养 了 学 生 的 想 象 能 力 , 不 更 好 ; 也 岂 配 乐 朗读 , 放 马 头 琴 演 奏 的 乐 曲 , 激 发 学 生 的 感 情 , 播 以

滴水穿石启示说课稿(6篇)

滴水穿石启示说课稿(6篇)

滴水穿石启示说课稿(6篇)引文作为优秀的老师,常常要为教学的需要写出讲义,利用讲义可以很好的矫正课堂上讲课的缺点。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滴水穿石启示说课稿,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滴水穿石启示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班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介绍,说明事理: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同学从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需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楚,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假如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第二段(第三、四自然段),从正反两面证明这一观点。

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从正面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揭示“滴水石穿”予以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肯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同学已经学习了四班级上册15课《说勤奋》等说理性文章。

编者在本册中布置《滴水穿石的启示》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同学在学习《说勤奋》等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说理方法和表达方式,螺旋式地提高同学的语文本领。

2、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得世界、进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紧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同学、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育同学具有感受、理解、赏识和评价的本领。

”说明白阅读在人的进展过程中的紧要地位,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了“学问与本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时要让同学从文本中感悟到想要成功必需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的深刻道理。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通用5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通用5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通用5篇)《滴水穿石的启示》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专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滴水穿石的启示》。

下面我主要从六个方面作一汇报。

一、教材分析:《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教材第九册22课的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这篇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非常的合理而又独具匠心,因为前面安排了几篇写人的文章,他们都取得伟大的成就,这些人的成功,为学生学习本文作了情感铺垫,为学生学习本文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

本课是对前面人物的理性提升又是对学生的一个精神引领。

课文思路清晰,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有理有据。

首先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由此引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滴水穿石”的观点。

接着课文又从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以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最后既全面揭示滴水穿石的启示,又给我们提出希望。

二、学情概述:这是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几年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很多有很大成就的人,本单元前面几篇写人的文章又为他们学习本文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四年级所学《说勤奋》、以及这学期所学《陶校长的演讲》等文章,学生对说明事理的文章已经有所了解,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这类课文还是比较喜欢的。

而通过本文得学习,学生能够明白虽是同类文章,但表达方式是不尽相同的。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揣摩文章通过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学习这种表达方式练习写读后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揣摩文章通过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滴水穿石”的内涵。

五、设计理念新课标中提倡“有效教学”:在本课的设计中,我首先落实有效初读,做到书没读熟不开讲,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其次是要凸显年段要求,文本的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悟其表达效果。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1一、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并借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重点讲述了由这一奇观所得到的启示。

课文从奇观引出启示,然后列举名人事例证明启示,最后揭示启示。

全文层次清楚,说理充分。

在苏教版教材中,像这类说明事理的课文从四年级起每册均有安排,如《说勤奋》、《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等。

它们的行文结构和表达方法都大同小异。

从结构上看,都有一个议论文的大体框架;从写法上看,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此类课文,我觉得正确定位,科学把度是十分关键的,否则就很有可能步入教学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迷失语文教学的本性,把它当成思想品德课来上。

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语文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导向作用。

应该说,这类课文在这方面的教育资源更为显性。

但是,如果我们凭此就把教学的立足点、着力点定位于此,加以浓墨重彩,大做文章,那就极有可能丢失了语文课的本位意识。

我想还是应该让学生在解读课文,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自然地去感悟为人处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

“润物细无声”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误区之二是忽视课文特点,把它当成一般的叙事写人课文上。

这类课文举例部分是重点,但所举事例是用来说理的,而不是为了展开情节、表现人物品质、刻画人物形象,因此,叙述事例大都采用的是概括性的语言。

在教学时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探究事例和所说明的道理的联系上,要着眼整体,有的放矢,避免张冠李戴、一叶障目。

误区之三是偏离教学重点,把它当成写作知识学习课上。

这类课文的写法是很有特点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对此有所领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说: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但教师心中必须要有一个度,要力求深入浅出。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8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8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8篇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1一、说教材《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议论文。

本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

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晰,第一、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奇观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第三、四自然段用中外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事业的三个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并通过“水滴”与“雨水”作对比,从反面进一步说明这一观点。

第五自然段揭示“水滴石穿”给予我们的启示。

本课分三课时进行教学。

围绕课文训练重点,根据学情,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本课举例说明、正反两方面说明的写作方法。

4、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让学生明白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本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来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教学难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二、说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是一篇说理文,如何做到“说理不轻文”,使得说理文教学也可以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我们都知道,语文的人文性是以“语言”这个工具为载体的,本节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精选五篇)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精选五篇)

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滴水穿石启示(研讨教案)滴水穿石的启示(研讨教案)The Enlightenment of constant dri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的启示(研讨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本课的写作方法,进一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思想,以文化人。

教学过程:一、复习1、这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滴水穿石”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行日久,就能补石块滴穿。

)3、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二、学习b、结合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c、点拨“古今中外”。

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做——,可见作者的选材是多么精当。

d、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2、他们各自做成了哪些事,他们各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

并找出重点词句,想想他们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分别体现在哪里。

3、朗读体会。

4、交流。

李时珍(1)出示事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滴水穿石的寓意及其对自身学习的启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耐心、恒心和毅力的品质,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滴水穿石的寓意,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乐观坚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滴水穿石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恒心。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滴水穿石的启示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或给出一个寓言故事的开场,激发学生的思考: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吗?它有什么寓意呢?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滴水穿石的寓意和它给我们的启示。

2. 学习探究(30分钟)(1)教师给出滴水穿石的解释,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老师:滴水穿石,字面意思是水滴打在石头上,一滴滴,坚持不懈,最终能够穿透石头。

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回答)老师:很好!那么滴水穿石的寓意是什么呢?学生:(回答)(2)引导学生思考滴水穿石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启示。

老师:滴水穿石告诉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要相信自己的坚持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那么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呢?学生:(回答)(3)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些自己或身边人的滴水穿石的故事,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毅力和坚持。

3. 拓展延伸(20分钟)(1)请学生在课后写一篇作文,题目为《滴水穿石的启示》,表达自己对滴水穿石寓意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描述。

(2)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自己的作文,互相倾听和评价彼此的努力和进步。

4.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滴水穿石的寓意和启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学生:(回答)老师:非常好!希望大家能够牢记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付出坚持、耐心和毅力,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

说理文教学的思考——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

说理文教学的思考——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

说理文教学的思考——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作者:陈鑫颖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0年第7期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陈鑫颖前不久,听到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说理文《说勤奋》。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回顾课文,找出观点;小组讨论,作者选择的两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完成学习单;学习事例一,从哪里看出司马光的勤奋,从课文中找到词语,朗读;学习事例二,从哪里看出童第周的勤奋,教师讲述童第周的故事;阅读补充事例,把你觉得可以证明作者观点的内容填到空格中(阅读单上将达·芬奇等四个勤奋好学的事例标上a、b、c、d的序号,学生将序号填好);找出作者的结论,明白勤奋的道理,朗读关于勤奋的名言。

观察这堂课,我们发现,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教师以几十个问题串成一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文字的表面滑行,回答的是一些一看就会、一读就懂的东西。

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是带着什么来到课堂的?又是带着什么走出课堂的?这一来一去之间,他们的收获究竟是什么?如果仅仅是一个“要一生勤奋”的道理,那么绝对不需要耗费这样的周章。

我们还要追问:说理文究竟要教什么,学什么?苏教版小学教材安排了《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学会合作》五篇说理文,它们遥相呼应,每一篇都有特定任务,形成了一个纵向的系列。

我想,就这篇课文而言,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篇说理文,首先是形成此类文体体式的基本概念:说理文一般由观点和事例组成,作者如何提出观点,又选择了哪些事例论证观点?为什么用这些事例论证?怎么论证?我们还会发现,这一课,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记忆和理解的低级层面,怎样让他们经历一个思维的爬坡?比如,在学完了两个典型事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事例是否足以支撑作者的观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发现缺少国外的事例,那么这时候可以联系他们的原有认知,筛选能论证观点的人物故事;最后环节的补充事例也不应将它们简化成单一的符号,可以前后勾连,从本册书的人物故事中选择,《徐悲鸿励志学画》就是能论证观点的故事,能否将它改写成说理文中的事例呢?最近,我在自己的班级尝试了《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对说理文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从“内容”走向“表达”——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谈说理文教学

从“内容”走向“表达”——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谈说理文教学

2019/062019/11从“内容”走向“表达”——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谈说理文教学江苏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邓启萍教学案例【摘要】说理文如何教?本文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为例,提出了说理文教学从“内容”走向“表达”这一观点,并从教学的四个板块分别进行具体阐述:聚焦方法,了解说理文“事例典型之美”;聚焦表达,感受“形式表达之美”;聚焦语言,体会“语言简洁之美”;立足语用,注重表达迁移。

这样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思想。

【关键词】方法表达语言迁移《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本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这一奇观的由来,告诉人们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并以古今中外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证明这一观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说勤奋》一文,对于说理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关注“说了什么理”和“如何说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实用文教学应该在培养学生“聚焦思维”,即能够从文章的写作章法理解文本,然后用这种写作章法进行日常阅读和写作。

这一课,应当在文本的语言表现方面,教给学生什么呢?如何在课堂上体现“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呢?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及文章逻辑结构,知道了文章说了什么理(也就是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理)。

第二课时,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也就是“言之有据”这一段,但关注点没有放在写了什么(也就是内容之上),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关注说理文的选材和表达的特点即“如何选材如何说理”上,并指导学生能将这种能力和方法进行迁移。

一、聚焦方法,了解“事例典型之美”“三个事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目标专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持之以恒?”这是属于内容层面的问题,学生略加思考就能发现。

所以,课上并不需要在这里花过多的时间,而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主动阅读圈出关键词去发现、去领悟、去交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滴水穿石的启示议论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议论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议论文1俗话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这是我今天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后的感受。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主要写了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个滴水穿石的大奇观,是因为他的上方总有水滴连续不断地滴下来,几千年过去了,才形成了之一大奇观。

还举出了著有药学巨著的李时珍,发明大王爱迪生和现代画家齐白石的例子。

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读着读着,不禁让我浮想联翩。

海伦凯勒,从小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不能温和我们正常人一样看到这美丽的世界,听到这时间美妙的声音,可她以超出常人的耐力学会了八种语言,一部震惊世界的《假如给我三天光阴》使她成为里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人。

郑板桥,他的画蜚声中外,独树一帜,他的诗好,隽永清新,而他的字不好,于是,他下定决心,开始好好练字,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

华罗庚,小时侯学习很差,后来,他开始下定决心好好学习。

白天,帮父亲卖东西,晚上,在灯下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这些名人之所以成功,不都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而取得的吗!我的邻居是一位翻译。

以前,他并不懂外语,而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摘得了成功的果实,成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翻译!虽然邻居成功的事迹在邻里间广为传扬,但我并没有被他的精神所感化。

就拿我练书法来说吧,一开始,我觉得练书法很好玩,可时间久了,就感觉这“横横,捺捺”地枯燥极了,也就放弃不再练习。

结果可想而知了,字当然不会练好!读了此文,我满面羞愧,下决心从头再来!每朵鲜花开放都需要花苞长时间的孕育,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充满了艰辛和汗水。

成功是自私的,它从不会将自己随便的送个懒惰的人;成功又是公平的,它会毫不吝啬的把自己回报给勤于努力的人。

朋友们,让我们带着“滴水穿石”的精神去奋斗吧,去拼搏吧,去努力攀登我们心中那理想的高峰吧!滴水穿石的启示议论文2渗水的能量针对岩层而言,真是是无足轻重,但它竟可以穿石,缘故就取决于它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滴水穿石”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学会坚持不懈;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滴水穿石”的故事及其寓意;2.团队合作与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入“滴水穿石”的寓意,向学生讲述滴水石穿的寓意,让学生明白“滴水石穿”是一种极具耐心、毅力和坚持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习“滴水穿石”的故事(20分钟)讲解“滴水穿石”的故事:从前有一个石匠,他一直用锤子敲打石头,但是石头表面毫无反应,石头匠感到很失望。

有一天,他看到了一粒掉在地上的水珠,发现水珠打在石头表面会留下细微的痕迹。

从此,他每天用水滴敲打石头,日积月累,石头终于被水滴渗透,最终石头被滴水穿透。

3.分组讨论及小结(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故事中的道理以及如何将“滴水穿石”的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每个小组讨论完后,进行小结,分享各组的见解和体会。

4.团队合作活动(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活动,让他们体验“滴水穿石”的过程。

可以选择一个小组来代表“滴水”,而其他小组则代表“石头”。

让代表“滴水”的小组通过一些小动作的积累,逐渐影响其他小组,使其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想法。

5.总结(10分钟)请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和体会,“滴水穿石”的含义如何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并提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表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和毅力等;2.团队合作:观察小组之间的合作情况,看是否能够协作完成任务;3.学生输出:观察学生对“滴水穿石”的领悟和应用能力,看是否能将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通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并且在团队合作中体验到集体的力量。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精选2篇)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篇1《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理文教学的点、线、面、体——以《滴水穿石的启示》教
学为例
说理文教学的点、线、面、体——以《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为例
陈钰枢
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四年级开始,选编了《说勤奋》(四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册)、《谈礼貌》(五年级下册)、《学与问》(六年级上册)、《学会合作》(六年级下册)五篇说理文。

因为这类文本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数量极少,往往被不少老师所忽视,仅仅就一篇教一篇已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由此看来,我们在教学说理文时,不能只是孤立地研读某一篇文本,而要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整体研读观,把所教课文置于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教学体系之中,从全局着眼研读教材,加强文本之间的联系。

本文试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以下简称《滴》)的教学为主例来谈谈说理文的研读思考和教学探索。

一、从“点”出发,由此及彼
《滴》这篇文本,单从题目就能一望而知,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课文。

教学中,我们固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明白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文本是如何引出这个观点的。

显然,本文开篇通过具体描绘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现象而形成的自然奇观引发话题。

这部分文字很少,但词汇丰富且逻辑严密。

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这段文字的准确性?我们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教学:一、太极洞内的奇观是什么?谁造就了
这一奇观?二、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将坚硬无比的石头滴穿成一个洞?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

三、在刚才说的基础上,尽量多地用上文中的四字词语,介绍太极洞奇观的成因。

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词语,更能让学生在表达中得以强化运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获取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懂得选用合适的词语来组织语言说明道理。

在这一部分教学后,我们可以联系曾经学习过的《说勤奋》一文,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引出观点上的异同。

通过比较,学生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都是用问句的方式引出观点。

不同的是,《说勤奋》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观点,而《滴》则是在介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用反问句引出观点。

在相继学完六年级《学与问》《学会合作》两篇文本后,同样可以分别与前面的文本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谈礼貌》开篇引入“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用意是什么?《学与问》是从人们对“学与问”的认知常识出发,说明“学”与“问”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缺一不可,但作者话锋一转——“‘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这是为什么呢?《学会合作》开门见山“今天,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进而强调文章的观点——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写法又有什么好处?如此,学生在对比阅读、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说理文引入观点的方法,而且丰富了对说理文文体特征的感悟。

二、连“线”对比,瞻前顾后
事实胜于雄辩,生动典型的事例是说理文论证观点的主要方式。

因此,感悟说理文的表达特质就必须从列举的事例这条主线人手。

教学《滴》这一课,只是让学生明白“举了几个例子”“每个例子写了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力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例子之间的内在关联,关注这些例子与文章观点的关系,明析这
篇文本与本单元其他文本中写人记事的不同之处。

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三位名人的事例可以分这样几个步骤进行:1.品读写什么。

自读三个事例,提炼关键词,概括一句话。

2.悟读为何写。

让学生在读中发现三个人就是“古今中外所有事业有成的人”的代表。

3.研读怎么写。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事例都是按“认准目标——不懈努力——取得成就”的叙述方式,与文首的自然现象“总滴一处——日雕月琢——形成奇观”以及文末作者总结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实现理想”一一对应,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文本逻辑的严密。

4.比读如何写。

本单元前面几篇文本也是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富兰克林、谈迁、诺贝尔,引导学生与之进行比较:“本文举的三个例子跟前面学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细读比较,发现记叙文与说理文中的写人叙事之差异,并由此明白“习作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对事件进行适当取舍,从而让事例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对于用正面举例来证明观点,学生因为在四年级时学过《说勤奋》,所以领悟会相对容易些。

教学时,让学生将这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会马上发现《滴》文除了举正面的例子,还通过将“雨水”和“水滴”作比较,从反面进一步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因此,我们在后续《谈礼貌》《学与问》与《学会合作》三篇文本学习后,可以引导学生再分别与前面的文本进行比较:《谈礼貌》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从古至今,从凡人到伟人;《学与问》和《学会合作》中列举的事例不仅具有典型性,例子之间还有依次递进的关系。

由此,学生会对说理文中举例的论证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全面的了解。

三、观“面”统摄,着眼篇章
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清晰地了
解文本的表达方式。

教学说理文时,我们要从文体特点人手,依体而教,顺文而导。

如果仅仅让学生知晓和理解文本讲了什么理,那只是“知其然”的过程。

我们更要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的阅读,“知其所以然”,领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说理的。

其实,文本的结构就是作者说理思路的外在表现。

因而,要明确作者的说理思路就必须关注整篇课文的结构和段落间的关系。

《滴》一文,由自然奇观引出观点,通过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文末进一步总结观点。

教学时,在学生潜心默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就不难发现:说理文话题引入、举例证明、总结观点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让说理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结构严密。

虽然在四年级时学过《说勤奋》,但是说理文的基本结构只是初次接触,学生难以真正掌握。

教学《滴》时,有必要带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本,再次明晰说理文的篇章结构。

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引导学生温习说理文的篇章结构,特别是学习小学阶段最后一篇说理文《学会合作》时,不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将小学课本中的五篇说理文的特征进行梳理归纳,发现差异之处,觅得相似之点:每篇课文基本是总分总结构,一般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思路来行文;开篇总领全文,提出观点,方式多样——直接点明、古训引入、现象剖析、话题导入,中间多以举例为主,例子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每个段落一般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段中所有词、句、句群都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来阐述;《说勤奋》《滴》的主要段落采用的是分总结构,每段的末句往往是总结前文、强调观点,《谈礼貌》《学与问》《学会合作》的主要段落是总分结构,每段的首句常常总领后文或承上启下,进一步提出观点;结尾段一般以议论为主,独立成段,呼应开头,照
应课题,总结全文。

这样,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从课文叙述的内容、展开的结构和表达的方法三个角度习得说理智慧。

四、依“体”而述,立足语用
“读”与“写”这两种基本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两者相辅相成,理解与运用的同时又是相得益彰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吸收与积累的过程中,学以致用,生成自己的个性表达。

说理文的教学亦是如此。

我们在引导学生体悟其表达特点后,需要在课堂上趁热打铁,给学生搭建言语表达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写作或者说话中体会到“举例必须紧扣观点,语言应当凝练,以概述为主”。

在教学《滴》时,要重视”写”的训练,在学习三个名人的事例之后,安排学生进行仿写或者完成课后写读书笔记的作业,努力实现迁移与巩固,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在《谈礼貌》后安排了这样的习题:“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因此,在《滴》的教学中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学会在举例的过程中要善于穿插自己的议论。

另外,我们可以在再次细细研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字里行间无不激荡着情感的波澜,与其说这是一篇说理文,不如说是一篇具有说服力的演讲稿。

如果不能用饱含感情的事实陈述来唤起读者的情感认同,是很难达到教育说服目的的。

因此,在教学这一文本时,除了引导学生了解说理文必要的文体特征外,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开展不拘形式的演讲活动,让学生在品读、诵读的基础上站上讲台,像演讲者一样去朗读,学会用举例说服别人,学会在演讲中与观众交流,在获得心灵启迪的同时更深入地感受到说理文事例论证的逻辑严密。

其实,不仅是这篇文本,另外的四篇文本也都是非常好的演讲文稿。

一旦在说理文的教学中有了理性与感
性的有机融合,课堂就会自始至终溢满浓浓的语文味。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