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三

合集下载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

古典园林史重点整理笔记1.一池三山: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

封建帝王都梦想万寿无疆与长久统治,自从汉武帝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开始,“一池三山”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2.计成:明代的造园家,著有《园冶》一书,我国造园学的重要著作3.样式雷:样式雷是清代二百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

清代宫廷建筑设计和预算分别由样房和算房承担,样房是由雷姓世袭,称为样式雷,其祖雷发达是木工,所存建筑设计模型称为烫样,图纸称画样。

4.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园手段是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5.中国四大名园的古典园林是指: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6.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园林是指圆明园7.我国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在_魏晋南北朝__开始兴起,到_唐代__有了较大的发展。

8。

北宋文学家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是记录北宋园林面貌的重要文献9.《考工》关于城市营建的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0.无锡寄畅园较多地保存着明末的布局面貌,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大造园家的回归现实主义的造园思想11.明中后期,江南出现了一批造园专家,如计成、康熙时的、周秉忠等,他们原是文人,擅长绘画,又参与造园设计与施工12.计成所著《园冶》一书中有“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的说法,来说明园林意匠的重要性13.三山五园的基本组成“三山五园"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三山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是: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和清漪园(颐和园)14.囿: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15.大内御苑:建在首都的宫城或皇城以内,供皇帝日常游憩临幸的地方。

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有哪些

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有哪些

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有哪些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传统园林营造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典园林构景上也有严格的要求。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欢迎阅读!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1、筑山中国传统园林筑山是重要的造景手段,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审美取向与技法。

秦汉时期中式园林开启了人工筑山的先河,上林苑用水中砌筑三山象征东海仙山,在东汉出现用土石模仿自然山川的做法,魏晋时期逐渐发展成对自然山水的提炼加工,逐渐由写实走向写意,并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完善,达到方寸间彰显自然万象的境界,拳山勺水气象万千。

2,理水理水亦是为了在园林中造出自然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池塘.溪流.濠濮.泉水.湖泊.江河.渊潭.石矶水滩等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水景为主,以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

有时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跌水。

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

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

但要注意中式传统园林中水的驳岸形式应该是自然形态的。

3、建筑园林中的建筑主要有以下形式:厅堂、亭、室、门窗墻洞、轩、楼阁、廊子、小品陈设、榭.船厅(舫),桥等。

建筑在中国园林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园林作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其中建筑是“人“这一方的代表,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

园林中的建筑形式灵活多样,组合方式更为自由。

它既可以是园林中的焦点,也可以成为园林的配衬,同时审美的要求也高于其他场合。

4、植物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除了营造优美环境外,因其内涵不同,可以塑造多重的文化诉求,如在江南园林中常见的金桂和玉兰对植寓意金玉满堂等,植物是中式园林文化性和故事性的载体。

同时中式古典园林是艺术家造园,尤其强调植物的艺术美,要求姿、色、味俱佳。

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

5、诗画怡情通过诗画与景观进行呼应点景,使观者产生心理共鸣是中国传统景观特有的构景要素。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重重点

中外园林史知识点整理试题-重重点

1、囿——是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囿是周文王的灵囿。

中国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通常在选定地域后划出范围,或筑界垣。

囿中草木鸟兽自然滋生繁育。

狩猎既是游乐活动,也是一种军事训练方式;囿中有自然景象,天然植被和鸟兽的活动,可以赏心悦目,得到美的享受。

囿:中国先秦时期的园林形式,常采用人工墙垣、篱笆等圈围山林,养育鸟兽花木,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观赏活动的园林,是中国园林的萌芽2、隐逸:一种历史文化积淀,一种与仕宦相对应的概念和行为,是中国古代士人保持人格独立的一种处世方式3、轩:建在高旷地带而环境幽静的小屋,园林中多作游人休息、观景的场所4、舫:又称旱船、不系舟,是一种建于水边的船形建筑,前半部分多是三面临水,使人有虽在建筑中,却又犹如置身舟楫之感。

5、石像生:陵墓前安设的用玉、石等雕刻而成的人或动物的形象,主要用来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

6、墓碑:初为引棺入墓穴的木柱,随埋土中,后为石碑,竖于墓道口,碑上多书刻文字,记死者事迹功勋,或标明死者身份、姓名,立碑人身份、姓名等7、华表:又称桓表,一种圆柱形的标识性建筑物,常立于宫殿、宗庙、城垣、陵墓前,柱身常刻有花纹,柱顶有方石和立兽8、意境——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9借景——就是将视线所及范围内的美景,组织到园内或景区内以丰富园林景色,扩大园林空间。

10、草堂——与别业义同,但相对别业,其规模较小,建筑较素。

11、别业——建置在郊野,供园主人休息或长期居住的地方,相对草堂,其规模较大,建筑华丽。

12、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和别墅,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的一种园林类型。

又称宫苑。

13、台——利用地形或在地面上垒土、筑石成台形,顶部平整,一般在台上建筑屋宇房舍或仅有围栏,供游人登高览胜的构筑物。

上林苑造园艺术分析

上林苑造园艺术分析

上林苑造园艺术分析上林苑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也是我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的皇家园林。

本文将从上林苑,特别是西汉时期时的园林特征、造园手法和对我国古典园林的影响等方面,对上林苑的造园艺术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此窥探上林苑在我国园林发展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深远的意义。

1 秦汉上林苑概况上林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上林苑特指都城附近的以“上林”命名的皇家苑囿;广义的上林苑则泛指所有的皇家禁苑。

本文中所述的“上林苑”系为狭义所指。

1.1 上林苑发展的地理基础上林苑位于关中地区腹地,地貌类型丰富,其中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分布最广,形成了平衍坦荡、开敞高爽的地形特征。

从秦岭峪口法院的浐、灞、沣、滈等多条河流从这里经过注入渭水,加之北来的泾水,构建了上林苑“八川分流、纡余委蛇”的天然水环境。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是亚热带型,且较少有气候异常现象。

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这一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1.2 上林苑的规模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来看,秦时期的上林苑是都城咸阳周边诸多皇家苑囿之一,其规模基本是西界沣水,东至今西安市劳动公园,北起渭水,西临镐京。

汉朝建立后,把都城建在龙首原以北渭河南岸的一级阶地上。

在其初期,继续沿用秦代的上林苑。

汉武帝时期,把“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的大片区域划归上林苑。

西汉后期,国事衰微,上林苑的规模也日渐缩小。

西汉末年,政局紊乱,战争连绵,使上林苑遭受了毁灭性的劫难,其作为皇家禁苑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名存实亡了。

2 上林苑的园林特征西汉时期的上林苑,继承了秦代皇家园林的传统,保持其基本特点而又有所发展、充实。

以秦为鉴,在秦的基础上形成了苑中苑的“大分散,小聚合”的布局:上林苑以苑为主,苑内建宫或苑内套苑;建章宫以宫为主,宫内建苑,奠定了上林苑园林空间组织的基础。

2.1 体象天地的宫苑格局西汉上林苑中的宫苑以体象天地作为设计原则的例证很多,从表面上看,仿天象而立宫苑是十分荒诞的,但实际上它反映出秦汉帝国以空前庞大而又统一、完整的建筑格局为其国家象征的崭新要求,是为这种建筑格局寻找最神圣存在理由的努力。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即皇帝行车的路),以咸阳为中心,东至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等省。又修“直道”,自咸阳,经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上郡,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驰道宽五十步(按秦制六尺为步,十尺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边高出地面,路中央宽三丈,是天子行车的道。每隔三丈种植青松,标明路线。
始皇灭六国后,拆除六国战时的城廓决通川防。于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将军蒙恬率士卒二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置四十四县。又修缮旧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
始皇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每年至少有二百万丁男在征发之中,这个数字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仅宫殿这一建筑类型,大小不下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这期间,囿也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阿房宫其实是坐落在战国秦上林苑内的一座大型宫殿,而这里也是汉代上林苑故地,”对此《史记·秦始皇本纪》曾有明确记载,“(秦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的一处园林景观遗存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家苑囿发展而来,有大片的森林草场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供王侯贵族们狩猎,同时也有一些离宫式的宫殿建筑。2004年末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的上林苑1号建筑遗址曾经发现了一座宫殿建筑遗址,“那就是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之一,不过与后来阿房宫的建筑没有关系,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李毓芳
儒教学说的发展,道教产生,佛教的传入,对汉以后寺院丛林的产生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汉代的文学家许多有作赋的特长,如贾谊、司马相如、张衡等。两汉时期的绘画、雕塑、舞蹈、杂技等都很发展,张衡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当时的代表。

秦汉宫苑

秦汉宫苑

秦汉宫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

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

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

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

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苑秦汉以来在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有宫室的一种园林。

又称宫苑。

大的苑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飞禽走兽,供帝王射猎行乐。

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建筑群。

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内苑。

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离宫别苑。

有的有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行宫。

著名的宫苑,汉有上林苑、建章宫,南北朝有华林苑、龙腾苑,隋有西苑,唐有兴庆宫、大明宫和九成宫,北宋有艮岳,明有西苑(发展为现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圆明园、清漪园(后扩建为颐和园)和避暑山庄等。

上林苑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

今已无存。

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上林苑内容,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

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

”可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宫室建筑和园池。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

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

长忆上林春色盛,

长忆上林春色盛,

上林苑的传说——优旃巧言谏始皇

相传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在京城修筑了宏伟 壮丽的咸阳宫,再加上在攻灭六国的过程中,在咸阳仿造的 六国的六座宫殿,已经是殿宇林立,极其奢侈了。但秦始皇 还不满足,按照他的计划,想在渭水南岸修筑更为宏大的宫 苑。他想把东至函谷关,西到雍州、陈仓的八百里秦川全部 纳入自己的宫苑。这个想法在朝廷稍一吹风,即刻受到那班 奸臣的极力吹捧,当场就有人提出了不少大兴土木的“金点 子”。朝中的忠直之臣觉得这是亡国乱政的举动,但畏惧秦 始皇,谁也不敢站出来谏阻。 眼看秦始皇就要拍板定局,降旨驱赶百万老百姓离乡背 井,要在八百里秦川兴建宫室了。这时,只见从众大臣的身 后走出一个小矮人来,他的头特别大,身高竟不过三尺有余, 非常滑稽可笑。秦始皇定睛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弄臣优旃, 不由得笑了。这个优旃特别善于玩笑逗乐,想着,优旃此时 出来必定是凑趣逗乐讨好来了,便打趣道:“优旃爱卿,你 看看朕扩建宫苑的设想怎么样?”
二、上林苑的兴盛期——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在秦代旧址上扩建上林苑 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 浐、泾、渭、丰、镐、涝、潏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 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 林总体,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上林苑亦是当时汉武帝尚武之 地,在此处有皇帝的亲兵羽林军,并由后来的大将军卫青统领。汉武 帝从此走向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据《汉旧仪》载:“苑中养百兽, 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 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宫室建筑和园池。据 《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三十六苑 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 贤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宫城建章宫,还有一些各有用途的 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 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 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如菖蒲、山 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 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还有承光宫、储元宫、阳禄观、阳德观、鼎 郊观、三爵观等。上林苑中还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昆明池、镐 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大一池、 郎池等。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阿房宫其实是坐落在战国秦上林苑内的一座大型宫殿,而这里也是汉代上林苑故地,”对此《史记·秦始皇本纪》曾有明确记载,“(秦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的一处园林景观遗存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家苑囿发展而来,有大片的森林草场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供王侯贵族们狩猎,同时也有一些离宫式的宫殿建筑。

2004年末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的上林苑1号建筑遗址曾经发现了一座宫殿建筑遗址,“那就是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之一,不过与后来阿房宫的建筑没有关系,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

”李毓芳阿房宫的迷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随后他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始皇陵与阿房宫。

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的雄伟和始皇陵的肃杀,然而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而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如此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竟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于是,在历代建筑师的眼中,阿房宫的设计图成为了一个永远向往而不能触及的秘密。

阿房宫遗址甚至连阿房宫有没有落成都成了一种疑问。

在近期的阿房宫考古中,专家们发现阿房宫的前殿其实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

既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

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的遗迹,如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及廊道和散水及窖穴、排水设施等等。

于是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阿房宫前殿当时没有建成,只建成了北墙、东墙和西墙。

”阿房宫的遗憾当阿房宫消失在秦末的战火之中,它所在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却被西汉的帝王们所继承下来,甚至到了东汉,在洛阳附近兴建的皇家园林仍然也被称为上林苑。

从阿房宫和秦汉两代的上林苑开始,中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不断得到发展,并在清代达到艺术的顶峰。

尤其是圆明园,她既吸收江南风景与园林的精华,又根据北方的气候地理条件加以仿建,构成不同景区的壮观多姿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虽然面积上远逊秦汉,但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壮观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介绍

上林苑介绍
大空间开阔、小空间静谧,在中式园林“布局有法”的基础上,营造错落有致 的空间,满足生活开阔自在、诗意悠然的不同追求。优美的宅间蜿蜒曲线,将 建筑与花木融为一体,达到自然、自在的意境。
造第 景 要三 素章
叠山
·西汉时期,蓬莱神话盛行,上林苑开了模仿海中三仙山的表现形式的先河。上 林苑中所筑的台或三山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都可视为人工叠山的雏形。随 着游赏逐渐成为园林的重要功能,叠山 形式由单纯的土山发展为筑土和构石相结合,使之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林苑 中叠山这种造园方式,造型丰富,有着深远的层次和复杂的空间关系,大大提高 了景观价值,开了魏晋自然山水园的先声,在造园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建筑营造
离宫别馆是上林苑中最耀眼的人文景观.早在汉代,这里 就建有章台宫、兴乐宫、信宫、极庙、甘泉宫、阿房宫等 著名的宫殿。到了汉武帝时期,上林苑的规模不但扩展了 很多,宫殿台观的数目也成倍增加,出现了“小桥流水” 的园林景致.汉代的上林苑,人工水景进一步增多,修挖 了诸如昆明池、太液池、镐池、唐中池等数十处池沼。池 沼与河流之间,由人工水渠作为连接。
理水
“园无水不活,山无水不秀”
西汉时期的上林苑中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且具备太液池、 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体,并且主、附水体间存在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如班 固云:“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而 大小又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的艺术空 间,丰富了园林的艺术手段,开始改变了园林迥立尘表、质实威重的风格,而代之 以高下错落、起伏有致和疏密相间的和谐韵律,促进了造园要素更复杂的组合关系 的出现和发展。上林苑除过几个有名的大池外,还有众多的中小型池,宛若群星灿 烂,在日光和月光的映照下,水天一色,点缀着富有传奇色彩的汉家宫阙。

上林苑中的36苑、12宫、35观

上林苑中的36苑、12宫、35观

上林苑中的36苑、12宫、35观这里说的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皇家宫苑。

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

《汉书》云:“武帝建元三年开上林苑,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

周袤三百里。

”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

《汉宫殿疏》云:‘方三百四十里。

《汉旧仪》云:“上林苑方三百里,苑中养百兽,天千秋冬射猎取之。

”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

——《三辅黄图》卷四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宫廷园林,经历朝代更迭岁月变迁,早已不复存在。

要了解上林苑只能从文献资料里查找。

关于所谓的36苑、12宫、35观大致有了一些答案。

先说出处,关于这些数字的记载,见《关中记》,《长安志》引用记载如下:关中记曰,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

由此可见,35观很有可能是误写,实际是25观。

那么究竟是哪25观呢?《三辅黄图》和《长安志》记载各有不同。

二十五观《三辅黄图》记载:上林苑有昆明观,武帝置。

又有茧观、平乐观、远望观、燕升观、观象观、便门观、白鹿观、三爵观、阳禄观、阴德观、鼎郊观、樛木观、椒唐观、鱼鸟观、元华观、走马观、柘观、上兰观、郎池观、当路观,皆在上林苑。

《长安志》记载:上林苑门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二十五……茧观、平乐观、博望观、益乐观、便门观、众鹿观、樛木观、三爵观,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椒唐观、当路观、则阳观、走马观、虎圈观、上兰观、昆池观、豫章观、郎池观、华光现。

以上十二宫二十二观(注:实数二十一),在上林苑中。

《三辅黄图》记载了22观,《长安志》记载了21观。

其中有一些观名称不同。

陈直先生注:《汉书·天文忘上》:“河平元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

”昆明观即豫章观。

陈直先生又注:“博望”疑即本文之“远望”。

“阳德”疑即“阴德”,“众鹿”疑印“白鹿”,“华光”疑即“元华”。

——《三辅黄图校证》陈直比较两者记载,观数刚好25个。

汉纪九(4)---武帝上林苑...

汉纪九(4)---武帝上林苑...

汉纪九(4)---武帝上林苑...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 0 -公元前8 7 年在位。

他当政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长达50 年的盛世景象。

汉武帝刘彻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他天资聪颖是他成为汉朝的掌权人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他一生从狩猎活动中汲取的哲理,更是使他带领汉朝走向疆域辽阔、兵强马壮、民富国强的国家的前提。

一、汉武帝的内政方面上林苑是刘彻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其中养有各种珍禽走兽,汉武帝每年春秋就在上林苑射猎。

每到狩猎季节在上林苑中成百上千的猎物将被诛杀,刚开始狩猎的时候猎物葱盈着大小河流山谷,等到狩猎结束后就鲜有猎物被发现,这让刘彻明白只有让动物有繁衍的机会,来年才能有更多的猎物出现,对于国家也是一样,汉朝初期,由于连年的战乱,百姓流离失昕,各个郡县更是十室九空,汉初通过文帝、景帝等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家人口大大增加,流民返回家乡,人口迅速增加,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业发展带动了经济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国家的财政税收增加,于是汉武帝即位之初继续执行文帝、景帝的休养生息政策。

上林苑中还养着老虎、大象、狼、豹子等动物,在每年大批围捕之后猎物就锐减,这些猛兽也不能例外,在冬夏季节这些动物就会借着捕猎间隙繁衍,它们之中有繁衍速度陕的将其他动物猎杀,之后占领其领地,这就导致此种动物在上林苑中“称雄”。

汉武帝知道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全国分封许多同姓诸侯王,让他们帮助管理地方并且给予很大权力,他们可以在所管的辖区内拥有军队,向封地内人民征收租税,可以铸造钱币,可以任免封地内官吏。

后来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这些汉武帝心知肚明,他上台就开始对各封地诸侯实行“推恩令”,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将诸侯分封传袭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各同姓诸侯的封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分越小,他们各自力量难以同中央相抗衡。

与此同时,他还在朝廷设立刺史一职,刺史代表中央,他们的职责就是替皇帝监察地方诸侯与官员。

上林苑名词解释

上林苑名词解释

上林苑名词解释【上林苑名词解释】上林苑在洛阳西,离皇宫不远。

它是秦汉时代皇帝游猎、打马球、练武的场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在骊山北麓建离宫,作为狩猎和打马球的地方。

汉武帝即位后,也建造离宫,但规模比秦始皇的小得多,后世人们称之为“上林苑”。

现在人们常把那里指作帝王游乐的园林。

这种崇尚清廉俭朴、反对奢华的风气一直流传到今天。

杜甫《丽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描写唐代女子体态之美。

还有著名的汉代建筑物——未央宫遗址,周围森林茂密,也成为当时游览的胜地。

不过上林苑早已荡然无存了。

【上林苑名词解释】洛阳城西北的上林苑。

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改东都洛阳为神都。

垂拱四年(688年)开始营建上林苑,于总章二年完工。

园林规模极大,仿照长安的禁苑而建,由两处主要宫苑构成:一处在上林西,也称西苑;另一处在宜阳县,称为东苑。

共占地3000余倾,周围四十里。

主要有三座离宫:太液池以西的甘露殿等地设置了各种禽兽,一座水面占一百顷的人工湖,在其上架以飞阁回廊。

武则天还在龙门和伊阙之间开凿龙门石窟,石窟内凿佛千尊,还有石雕玉像。

此外,还有回洛桥等建筑。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营建上林苑,公元六七七年竣工。

武则天认为上林苑比之古离宫,显得清静。

她自己住在了西苑的上阳宫。

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下令拆毁上林苑中的西明、麟游、新平等宫,改修宜阳宫。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武则天又下令将上林苑中的御池改为天池,凿通新潭与上阳宫,并扩充龙门石窟。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上林苑在一场大火中被焚,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文武百官请重建上林苑,长安五年(公元701年),上林苑修复完成。

如今上林苑的范围已经缩小到一半。

武则天晚年移居洛阳。

麟德元年(公元六八二年),武则天死去。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大臣张柬之、崔玄暐率领羽林军冲入玄武门,逼迫武则天退位,唐中宗复辟。

秦汉时期的护林造林育林制度

秦汉时期的护林造林育林制度

秦汉时期的护林造林育林制度中央党校历史教研室王子今在秦汉经济进步时期, 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林业, 作为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之一也得到发展。

当时护林、造林、育林诸制度的形成, 反映出秦汉林业生产形式某些对于后世富有启示意义的特征《礼记·月令》中已经有关于护林的制度化的民俗规范。

如“孟春之月, ……..禁止伐木”“仲春之月,………..毋焚山林”“ 季春之月, ⋯⋯无伐桑拓”“ 孟夏之月, …….. 毋伐大树”“ 季夏之月,……….乃命虞人人山行木, 毋有斩伐”等等。

按照汉代郑玄的解释, 其意义在于“顺阳养物”。

秦汉时期, 这一类规范进一步凝定化《淮南子·主术“草木未落, 斤斧不得人山林。

”《众汉书·货殖传》“草木未落, 斧斤不人于山林。

”护林的直接目的, 是保护森林资源不致于破坏过度, 以其自然再生能力满足长期采伐的需要, 即《盐铁论·通有》所谓“斧斤以时人, 林木不可胜用”。

云梦睡虎地秦简《田律》明确规定“春二月, 毋取伐材木山林”居延汉简中可见政府以诏书形式保护林木的情形:建武四年五月辛已朔戊子, 甲渠塞尉放行候事, 敢言之。

诏书曰吏民毋得伐树木, 有无, 四时言。

谨案部吏毋伐树木者, 敢言之。

要求保护树木的命令以皇帝诏书形式颁布, 贯彻直至边塞军事组织基层, 下级军官须严格检查并草拟文书上报。

在《四民月令》“正月”条下有这样的内容“自是月以终季夏, 不可以伐竹木, 必生虫“或日‘其月无壬子日, 以上旬伐之, 虽春夏不蠢。

’犹有剖析间解之害, 又犯时令, 非急无伐。

”, 反映春夏季不可以伐木的规范, 在有些地区已经形成具有某种神秘主义意味的民俗禁忌了秦汉时期, 林木茂盛的帝王苑囿成为事实上的自然保护区。

汉赋虽有夸饰之辞, 然司马相如哎上林赋》所谓“深林巨木”, “攒立丛倚”, “长千初, 大连抱”云云, 应当是对上林苑自然景观的真实描写。

秦汉时期的园林

秦汉时期的园林
• 统一全国后,大力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统一法 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驰道通达全 国,为了抗击凶奴又修筑长城,从而使秦代兴盛起 来。
• 秦灭六国后,又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六国建筑技 术成就,在咸阳修筑都城,又建宫殿,秦在统一战 争中,每破一国,便仿照该国宫殿形式,在咸阳北 原上重新建造,号称“六国宫殿”,建筑各具特色、 式样繁多,建筑艺术则发达。
• 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的产生
大咸阳宫规划
驰道
• (二十七年)治驰道。……三十五年,除道,道九 原抵云阳,堑山湮谷,直通之。(史记卷六秦始皇 本纪)
• 修驰道能达全国各地,是秦代的功绩之一,也是我 国城市街道绿化最早记载。据《汉书》记载:“秦 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 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原筑其外, 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在两千年以前,这样大规 模地沿着道路种青松,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
• 馳道是秦代的交通幹線,在秦代的道路系統中佔有重 要地位。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築馳道。所謂「馳道」, 即馳騁車馬的大道,路面以鐵椎夯打,相當堅固。道 寬30丈,每隔3丈植松樹一株,十分壯觀。
馳道以咸陽為中心,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成了全 國的大動脈,給交通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秦始皇陵
*汉代产生
• 就建章宮的佈局來看,從正門圓闕、玉堂、建章前殿和 天梁宮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宮室分佈在左右,全部圍 以閣道。宮城內北部為太液池,築有三神山,宮城西面 為唐中庭、唐中池。中軸線上有多重門、闕,正門曰閶 闔,也叫璧門,高二十五丈,是城關式建築。後為玉堂, 建臺上。屋頂上有銅鳳,高五尺,飾黃金,下有轉樞, 可隨風轉動。在璧門北,起圓闕,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別 鳳闕,其右有井幹樓。進圓闕門內二百步,最後到達建 在高臺上的建章前殿,氣魄十分雄偉。宮城中還分佈眾 多不同組合的殿堂建築。璧門之西有神明,臺高五十丈, 為祭金人處,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承接雨露。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阿房宫其实是坐落在战国秦上林苑内的一座大型宫殿,而这里也是汉代上林苑故地,”对此《史记·秦始皇本纪》曾有明确记载,“(秦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的一处园林景观遗存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家苑囿发展而来,有大片的森林草场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供王侯贵族们狩猎,同时也有一些离宫式的宫殿建筑。

2004年末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的上林苑1号建筑遗址曾经发现了一座宫殿建筑遗址,“那就是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之一,不过与后来阿房宫的建筑没有关系,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

”李毓芳阿房宫的迷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随后他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始皇陵与阿房宫。

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的雄伟和始皇陵的肃杀,然而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而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如此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竟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于是,在历代建筑师的眼中,阿房宫的设计图成为了一个永远向往而不能触及的秘密。

阿房宫遗址甚至连阿房宫有没有落成都成了一种疑问。

在近期的阿房宫考古中,专家们发现阿房宫的前殿其实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

既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

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的遗迹,如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及廊道和散水及窖穴、排水设施等等。

于是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阿房宫前殿当时没有建成,只建成了北墙、东墙和西墙。

”阿房宫的遗憾当阿房宫消失在秦末的战火之中,它所在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却被西汉的帝王们所继承下来,甚至到了东汉,在洛阳附近兴建的皇家园林仍然也被称为上林苑。

从阿房宫和秦汉两代的上林苑开始,中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不断得到发展,并在清代达到艺术的顶峰。

尤其是圆明园,她既吸收江南风景与园林的精华,又根据北方的气候地理条件加以仿建,构成不同景区的壮观多姿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虽然面积上远逊秦汉,但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壮观的皇家园林。

建筑宫苑的典范——上林苑

建筑宫苑的典范——上林苑

建筑宫苑的典范——上林苑建筑宫苑的典范——上林苑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

今已无存。

上林苑地跨长安(今西安)、咸宁,周至、鄠县(今户县)、蓝田二县县境,纵横300里。

上林苑内容,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猪苑中,取兽无数。

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

”据《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一宫、三十五观。

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

上林苑中有大型宫城建章宫,宫城内北部为太液池,因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开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

上林苑中还有一些各具用途的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等。

上林苑中还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昆明池、镐池、祀池……。

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富,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2000余种,但这些植物究竟种植在什么地方,怎样配置的,都无从考查了。

上林苑是一个包罗着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苑中有苑、有宫、有观、有池,各种宫观池又各有其功能用途,但整个上林苑的布局是怎样的,地形水系池沼的布置,各个建筑组群的布置,以及植物苑路系统等是怎样规划的因限于资料,都难推想了。

上林苑是在国力富裕的基础上扩建的,而且是建在物产富饶的地区。

这一点可以从东方朔《谏除上林苑疏》中清楚看到:疏上说:“今规以为苑,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豪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损耗五谷,是其不可一也。

且盛荆棘之林,而长养麋鹿,广狐兔之苑,大虎狼之墟,又坏人冢墓,发人室庐,令幼弱怀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是其不可二也。

秦皇汉武最爱的上林苑,面积是今遗址的425倍!里面有何玄机?

秦皇汉武最爱的上林苑,面积是今遗址的425倍!里面有何玄机?

秦皇汉武最爱的上林苑,⾯积是今遗址的425倍!⾥⾯有何⽞机?提到园林,⼤多数⼈想到的都是苏州的典型园林建筑。

江南的园林以占地⾯积⼩,景致变化多,意境悠远为特点。

但殊不知,在秦汉时期的京畿地区,有着⼀座世界级别的超⼤园林——上林苑。

它集合了⼭、⽔、农、猎、兵等功能于⼀⾝,不同于江南的园林,带有秦汉帝国豪迈⽽宽阔的⽓质,上林苑的特点就是规模⼤、地域⼴与功能多。

虽然上林苑早已化为尘⼟,但从历史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曾经的皇家园林的壮观。

⼀、皇家园林的前世今⽣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古代的位置⼤约在今西安市南部,⾯积⼤约340平⽅公⾥。

从秦⾄汉,上林苑⼀直是皇家最重要的园林,帝王们在此营建宫殿,打猎嬉戏。

上林苑的修建与扩张,经历了两朝与多位帝王,它的不断扩⼤,是帝国国⼒提升的⼀个侧⾯。

上林苑据学者考证,上林苑最晚出现在战国的秦惠⽂王时期。

秦始皇统⼀六国后,国⼒强⼤,为了满⾜⾃⼰的欲望与歌颂丰功伟绩,秦始皇在全国各地⼤兴⼟⽊,建造宫殿。

上林苑也在这时期加以扩张与营造,著名的阿房宫,便是建造于上林苑中,“始皇以为咸阳⼈多,先王之宫廷⼩。

吾闻:周⽂王都丰,武王都镐。

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

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

”此时的上林苑已经具有不⼩的规模,“于是乃⼊上林斋戒。

⽇游⼷猎,有⾏⼈⼊上林中,⼆世⾃射杀之”,可见,此时的上林苑除了有阿房宫这样的宫殿建筑,也能供给帝王游猎其中。

秦代上林苑汉代秦后,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景之治”,统治者相对勤俭,对于上林苑的开发较⼩。

⼀直到年轻的汉武帝刘彻即位,上林苑重新开始成为帝王的游乐场。

汉武帝天性尚武,⽽⼜年轻⽓盛,在即位之初,⼀直被太后窦漪房压制,⽆处施展⾃⼰的抱负,只得寄情于⼭⽔游猎之中。

建元三年,汉武帝微服私访,“北⾄池阳,西⾄黄⼭,南猎长杨,东游宜春”,游玩上林苑。

武帝伪装⾃⼰的⾝份为平阳侯,常常外出⼏⽇⽽不回宫,在上林苑中营建了供⾃⼰居住与更⾐的⾏宫⼗⼆处。

除此之外,汉武帝也扩⼤了上林苑的范围“举籍阿城以南,盩厔以东,宜春以西……属之南⼭”,将阿房宫到终南⼭的⼴⼤地界,都收为了帝王专门的游乐场所。

园林史秦汉时期园林特点分

园林史秦汉时期园林特点分

园林史秦汉时期园林特点分TOC \o “1-3" \h \z \u一、前言中国的园林艺术发展的源头,往前推算,有的学者强调魏晋南北朝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将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然而,秦汉工匠在模仿真山真水的过程之中就已经渐得师法自然、妙造自然之趣。

况且狩猎、生产等活动并非秦汉园林的特征,只有上林苑等皇家园囿能够提供大规模的狩猎、生产以及听政、接见外国使者等用途,其他的秦汉一般园林主要还是用于观赏风景与娱乐,这一点和中国之后的园林并没有区别。

秦汉是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汉时期出现以大规模宫苑建筑为特色的皇家园林,以规模气势恢宏见长。

在此时期,苑中苑兴起,面积宏大的园林丰富而不至广泛。

最富中国园林特色的叠山理水手法初步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园林后续发展的基础。

“苑”与囿相通,“古谓之囿,汉谓之苑”。

秦汉时期的宫苑是一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形式,是古代囿的继承和发展。

宫苑一般在圈定的广大区域内聚土为山、辟灵沼水池,池中堆石积土成岛。

并种植奇树异卉,养禽鸟百兽,供皇帝行猎游乐。

宫苑中宫室建筑占重要地位,宫室建筑的布局多以地形错落变化,宫室之间有辇道相通,曲折迂回。

此外,西汉时期,以贵戚、官僚为主体的士族开始形成。

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享有种种特权的士族,逐渐形成封闭、自给自足、自成一体的封建庄园经济。

在这些封建庄园中出现了最早的私家园林。

汉代的私家园林的出现在中国园林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由此发展并演绎后世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与精华。

二、基本特点(一)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结合秦汉园林充分利用自然山水, 同时营造人工山水以构景, 是秦汉园林的重要特色。

上林苑是秦汉皇家园囿的代表。

在上林苑中,奇珍异兽、奇树异卉众多,占地广阔,是供帝王及贵族打猎、游玩的风景园林。

秦始皇在征伐六国的过程中,每灭一国便在咸阳北阪仿建该国的王宫,营造宫殿和皇家御园。

上林苑从皇苑到植物园

上林苑从皇苑到植物园

上林苑从皇苑到植物园上林苑是我国秦汉时期的著名皇家园林,从秦朝开始兴建,汉武帝则对其进行了扩建。

它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境,纵横300里(约124千米),可以说是一个巨型皇家园囿。

在这座皇家园林中,不仅生长着本地植物,而且有从各地移植来的珍奇花木。

为了培育那些来自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上林苑中还修建有名为“扶荔宫”的温室。

如果从收集、保存和培育植物等功能看,上林苑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园。

包括后来出现的很多皇家园林,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兼具此类功能。

在同一时期的欧洲,同样有很多栽培、收集植物的药草园,如亚里士多德和泰奥弗拉斯托斯都有自己种植物的药草园,我们可以将其视为欧洲植物园的雏形。

不过,这些园林显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植物园,在它们的实际用途中,植物学研究所占比重很低。

比如,上林苑兼有军事训练基地的功能,其他植物园多数是为了收集药草和经济作物,或者容纳来自异域的动植物贡品。

与古代中国的园林相比,欧洲的药草园更偏重于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别、栽培和教学使用。

到了16世纪,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新生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植物也随着各国船队被带回欧洲,植物分类学因此有了极大发展,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园伴随植物学的发展出现了:1544年,意大利比萨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园,并保存至今。

在出现早期,植物园主要以收集、保存从其他地方引种的植物为主,同时进行驯化和研究。

进入20世纪之后,植物园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植物分类学和相关学科的研究。

到20世纪末,诸多植物园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移到植物多样性保护上。

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植物园,其前身可追溯至1929年的“中研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学部”及“孙中山先生纪念植物园”。

1926年,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开始营造中山陵。

金陵大学树木学教授陈嵘建议,在陵园内开辟植物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上林苑三“阿房宫其实是坐落在战国秦上林苑内的一座大型宫殿,而这里也是汉代上林苑故地,”对此《史记·秦始皇本纪》曾有明确记载,“(秦始皇)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战国时期秦国上林苑的一处园林景观遗存上林苑是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它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皇家苑囿发展而来,有大片的森林草场和成群的野生动物供王侯贵族们狩猎,同时也有一些离宫式的宫殿建筑。

2004年末在阿房宫前殿遗址西1150米处的上林苑1号建筑遗址曾经发现了一座宫殿建筑遗址,“那就是战国秦上林苑的高台宫殿建筑遗址之一,不过与后来阿房宫的建筑没有关系,是在秦统一以前建成的。

”李毓芳阿房宫的迷雾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庞大的秦帝国,随后他以举国之力开始了三项巨大的建筑工程:长城、始皇陵与阿房宫。

两千多年后,人们仍然感叹于秦长城的雄伟和始皇陵的肃杀,然而阿房宫却因为战火而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如此规模庞大的阿房宫竟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于是,在历代建筑师的眼中,阿房宫的设计图成为了一个永远向往而不能触及的秘密。

阿房宫遗址甚至连阿房宫有没有落成都成了一种疑问。

在近期的阿房宫考古中,专家们发现阿房宫的前殿其实只完成了夯土台基的建筑。

既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瓦当。

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的遗迹,如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及廊道和散水及窖穴、排水设施等等。

于是专家们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阿房宫前殿当时没有建成,只建成了北墙、东墙和西墙。

”阿房宫的遗憾当阿房宫消失在秦末的战火之中,它所在的皇家园林上林苑却被西汉的帝王们所继承下来,甚至到了东汉,在洛阳附近兴建的皇家园林仍然也被称为上林苑。

从阿房宫和秦汉两代的上林苑开始,中国的离宫型皇家园林不断得到发展,并在清代达到艺术的顶峰。

尤其是圆明园,她既吸收江南风景与园林的精华,又根据北方的气候地理条件加以仿建,构成不同景区的壮观多姿的离宫型皇家园林,虽然面积上远逊秦汉,但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壮观的皇家园林。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并没有给今天的世人留下太多的遗迹——当考古人员仍然在辛苦寻找那些消逝的古代建筑和园林艺术同时,当代的中国建筑中,却似乎再也难以发现可以与之一脉相承的古典传统……“苑”是古代帝王游玩、打猎的风景园林。

秦汉时期,非常注重兴建规模雄伟的皇家园林,其中规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扩建后的上林苑。

上林苑最初是秦代修建的,汉武帝即位后,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上林苑,规模大得惊人。

筑台登高,极目远眺,到处都是大尺度、远视距、保持原貌的自然景观。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就描述了上林苑的美丽景色和汉武帝出猎的宏大场面。

据载,上林苑周长340公里,里面有离宫70所,可以容纳千乘万骑。

苑中包罗了泾、渭、灞、沣、滈、涝、浐、*等八条河流,就是后人所说的“长安八水”。

上林苑中最有名的是昆明池,当时修池是用来训练水军的。

它周长40公里,池水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是一个烟波浩淼,景色迷人的人工湖泊,称得上是莽莽北国中的一处人间仙境。

上林苑依山跨河,仅花草树木一项,就有3000多种,从四面八方汇于一园之中。

当时的上林苑,己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蔬菜温室。

同时,各种罕见的动物不计其数,可以说上林苑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园和动物园。

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秦汉时期的典型代表。

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苑囿之一,位于汉都长安郊外(今西安附近)。

此地旧有秦代苑囿,西汉初,高祖刘邦鉴于“秦二世而亡”的教训以及当时面临的经济凋敝的现状,于汉王二年(前205 )冬十一月,将故秦苑囿园池还作民田。

武帝即位后为狩猎、游豫,常微服出游,北至池阳,西至黄山,南猎长杨,东游宜春。

由于骑射狩猎经常践踏农地,毁坏庄稼,引起了当地民众的怨‘喷,而且微服出行亦有诸多不便,朝中始有兴筑上林苑之议。

当时东方朔认为,此举乃“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 “非强国富人也”,但因武帝执意建苑而未予采纳。

建元三年(前138 )开始营缮,之后又有不断的增筑扩建,使之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上林苑范围所属,东起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沿终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折,其地广达三百余里。

苑中冈峦起伏笼众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径、渭、濡、沪、洋、镐、潦、浦八条河流流注苑内,更有灵昆、积草、牛首、荆池、东、西破池等诸多天然和人工开凿的池沼,自然地貌极富变化,恢宏而壮丽。

由于苑内山水咸备、林木繁茂,其间孕育了无数各类禽兽鱼鳖,形成了理想的狩猎场所。

当年曾有不少文人为之作赋,描绘苑囿胜概,叙述田猎盛况。

其中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最为著名。

上林苑所属之地,秦代曾建有许多离宫别馆,虽有一部分已经毁于秦末战争,但还有留存到汉代的。

武帝建苑后,对旧有宫观进行了修复和改造,并有大量新构,因此苑内建筑数量众多,弥山跨谷,相望而不绝。

据记载,上林苑中有昭台、犬台、扶荔、葡萄、承华等宫殿,又有上兰、平乐、远望、观象、白鹿、鱼鸟、走马、朗池、当路诸观,号称离宫七十余所。

这些宫观殿所一般均非单体建筑,而是由许多屋宇组成的宏伟壮丽的建筑组群,本身就是很美丽的景点,而且从这些宫观的名称也大致可了解其间所具有的特定赏景功能,或为观览山水而设,或为观赏珍禽异兽、奇花异草而置。

如建于元鼎六年(前111 )的扶荔宫就是专门培植南方植物的地方,当时方破南越,得到了甘蕉、桂、指甲花、龙眼、荔枝等诸种南方花木,于是起宫观植于其中,以荔枝得名,因南北气候、水土均异,种植后多枯瘁,自交趾移至的百余株荔枝无一存活,但此后乃连年移植不息,一次竟有一棵抽枝发芽,虽无花果,武帝犹视之若宝,不久终于又死了,管理者亦为此而遭诛杀。

上林苑在西汉虽是帝王狩猎游豫之地,但原始的生产功能并未消退,武帝元鼎二年(前115 )置水衡都尉之官执掌上林,其职责仍是“牧百兽”, “掌攻草木及林麓”。

平日为天子提供日常食用的兽物,及各种祭祀所需的祭品,到秋冬供天子射猎取之。

甚至还有茧观、曝室这样的作坊,利用蒯池的蒯草织席等等。

这种功能作为一种传统一直被延袭到后世,如唐代的禁苑、明代的上林苑,只是后世的这些生产性苑囿已与游娱性苑囿分开,成为功用单一的生产基地了。

中国园林史--秦汉宫苑一、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物质、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统一的工作。

为了防范旧贵族的反抗,迁徒六国贵族和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

秦始皇在咸阳营造宅地,“写放”(即照样画下)六国宫室,照式建筑在北阪上,可说是集中国建筑之大成,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即皇帝行车的路),以咸阳为中心,东至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等省。

又修“直道”,自咸阳,经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上郡,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驰道宽五十步(按秦制六尺为步,十尺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边高出地面,路中央宽三丈,是天子行车的道。

每隔三丈种植青松,标明路线。

始皇灭六国后,拆除六国战时的城廓决通川防。

于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将军蒙恬率士卒二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置四十四县。

又修缮旧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

始皇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

每年至少有二百万丁男在征发之中,这个数字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仅宫殿这一建筑类型,大小不下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

这期间,囿也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后更名信宫为极庙。

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南道,自咸阳属之。

《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亦称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

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从这种描写和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的规模,可见信宫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秦始皇还建造了历史上著名的朝官—阿房宫。

《史记·始皇本记》载“始皇帝三十五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

阿房为朝宫先作之前殿,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

据《三辅黄图》记载:“阿房宫,亦曰阿城。

惠文王造,宫末成而亡。

姑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

表南山之颠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

作阿房前殿,东西五十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建五丈旗。

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

“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营室也。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

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从“以磁石为门,怀刃者止之”的记述可以看出,当时冶炼技术相当发达。

另一方面,秦始皇先后荡平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他自知积怨甚多,会有许多人想要暗算他,因此他的阿房宫大殿北门用巨大的磁铁做成,为防备刺客,要有穿铁甲或暗藏兵器潜至殿门的话,就会被磁铁大门牢牢吸住,使你动弹不得。

这也说明了园林建筑被少数人所占有的性质。

从信宫和阿房宫的记述中,可以看出秦朝的宫苑建筑大抵因势而筑(随着自然形势来筑造),规模宏伟壮丽,来表示帝王的尊严和极权。

但正是由于秦朝徭役赋税繁重,因而激起秦末农民大起义,促成秦的灭亡,前后只有十五年。

二、汉代的文化和宫苑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在政治、经济方面基本上承袭了秦王朝的制度。

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主要原因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之后,政治情况有所改善,地主经济得到大发展。

在哲学与宗教方面,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家的经典几乎无存,通经的儒生也很少。

西汉前有些老儒依靠记忆,口头上传授了一些经书,以隶书记录下来,叫做今文经。

此后,又相继在孔子的旧宅或其他地方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文字写的经典,这些经典多数归国家。

西汉末年,刘向等人整理旧的经典,叫做古文经。

从此开始,一直到东汉末年,今、古文经两派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两汉时期的主要宗教有道教和佛教。

道教是由黄老学说与巫术结合而产生的,大约形成于东汉(公元25~220年)中期。

最早的经典是《太平清领书》,共一百七十卷,今存的《太平经》残本基本上保存了这部经典的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