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带来回购外企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下利用外资的形势
全球金融危机下利用外资的形势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纷纷陷入经济低迷的境地。
在这个全球经济环境下,许多国家开始利用外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和提升竞争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全球金融危机下利用外资的情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外资。
外资指的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投资或购买股权的资金。
外资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合资企业或收购等形式进入一个国家。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经济活动的减少,许多国家的企业遇到了资金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国家采取了利用外资的措施。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纷纷放松了外商投资政策。
他们取消或放宽了一些投资限制,降低了外商投资的门槛,以吸引更多外资进入。
这些国家认识到,吸引外资不仅可以为经济带来资金,还可以带来新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机会。
因此,他们通过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来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是一个成功利用外资的例子。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吸引外资。
他们放宽了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开放了更多的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
此外,他们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例如提供税收优惠和贷款便利等,以鼓励外商投资。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
为了重振经济,这些国家也开始利用外资。
例如,美国推出了一项名为“投资美国”的计划,鼓励外国企业来美国投资。
该计划提供了税收减免和其他激励措施,以吸引外国企业投资美国,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下利用外资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障碍。
首先,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使得一些外国投资者对投资风险感到担忧。
此外,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使得一些外国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预期减少。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还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衰退,从而降低了外资的投资吸引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障碍,各个国家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外资。
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
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一、引言外资并购是指跨国公司或国别的企业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资产为手段进行的一种投资行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外资并购也逐渐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在此背景下,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市场、就业、竞争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外资并购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二、政策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外开放加快的政策措施对外资并购产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鼓励外资并购有利于拓宽外商投资领域,促进国内企业的竞争。
其次,政府鼓励外资并购有利于增加对经济特区、新区等地区的开发投资。
因为外资并购主要涉及的领域为高科技、新兴产业,我们可发现,外资并购是我国实现转型升级、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
三、市场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外资并购可以促进国内外的市场交流,提升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其次,外资并购会带来新设或升级沿海城市、产业园区与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再次,由于外资并购关注于投资高科技、新兴产业,它可以为我国开展新技术、新产业研发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四、就业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就业市场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外国投资者对我国市场前景有信心,一些外资企业选择入股或以其他方式进入我国市场,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机遇。
此外,外资并购带来的人才流动也使得许多国内企业可以得到一流的人才或技术方面的支持,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竞争影响外资并购对我国竞争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
首先,外资并购加快了国际经贸联系,促进了我国企业对外开放,加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由于外资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其他资源,外资并购可以为我国的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资产。
同时,外资并购还加强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热现象浅析
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热现象浅析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股份回购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手段,在证券市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基于股份回购的作用和适用性两个方面,结合我国具体案例,对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热现象进行分析,以指导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实践。
关键词:金融危机,股份回购,作用,适用条件一、问题的提出股份回购,是指股份公司通过公开市场收购、要约收购以及其他方式购买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作为库藏股或加以注销的行为。
股份回购是一种通过减少公司实收资本来调节资本结构的重要手段,它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策略。
自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我国香港等地均采取股票回购的方式,有效地阻止了公司股价的下跌,维持了恒指稳定,提高了投资者的信心。
在此轮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股票回购的手段来遏制股价不理性下跌,无论是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松绑”,还是国资委鼓励有实力的央企在二级市场进行回购操作,回购一时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金融危机后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趋热这一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以指导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实践。
二、股份回购的作用金融危机后,股份回购受到上市公司青睐,究其原因,与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离不开。
股份回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可提高公司股价,实现股价的价值回归。
股票回购可减少该股票流通量从而支撑股价,同时也向市场传递了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号,反映出公司对自身发展前景的看好,可提升投资者持股信心,尤其在宏观经济不景气时,股市进入低迷状态,这时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价严重下跌时进行股票回购,一方面可以传递公司价值的信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盈利增长或不变情况下提升每股收益和股票价值,从而减轻经营压力。
以丽珠b股回购案为例,2008年6月,丽珠集团公告,拟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丽珠b股,回购的直接动因是因为丽珠b股股价受金融危机影响持续下跌,已接近每股净资产,公司认为股价被严重低估。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风险与对策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风险与对策李一文内容提要: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但跨国投资也蕴藏着许多风险。
为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与企业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重点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建立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 保护机制 海外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很多国内企业具备了良好的海外投资条件,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批海外投资的成功案例。
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之时,中国的央企,以雄厚的资本、超级的能量,纷纷出海,迅速地站在了全球各大经济体的门口,或买入资产,或增持股权。
但某些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如中国平安投资富通的亏损,28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到现在市值仅剩下10亿左右。
很显然,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
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和风险,并提出及时的应对良策,对指导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这次国际市场动荡带给中国企业的裨益,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的优势在哪?面临的机遇在哪?1.国际金融风暴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
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
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2.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基础条件。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冰岛、巴基斯坦、希腊等国由于外汇储备不足,几乎面临国家破产的境地,而我国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至少到目前为止各方面情况运行良好。
金融危机对我国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行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市场遭遇重大的系统性风险和波动,导致经济活动停滞或发展放缓的现象。
自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多次重大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
这些金融危机不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对我国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金融危机对我国行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减少了国际市场需求,进而影响了我国出口业务。
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我国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生产停产、裁员甚至倒闭的困境。
同时,金融危机对我国内需市场也造成了直接的冲击,消费需求减弱,企业间的信用风险增加,导致了大量的企业倒闭和破产。
其次,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
金融行业是金融危机的中心,金融危机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增加,资金链断裂,导致银行系统出现流动性危机。
在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我国的银行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不少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甚至倒闭。
此外,金融危机还加剧了我国金融监管的紧迫性,引发了对风险管理和监管制度的深思熟虑。
再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增加,借贷成本上升,进而导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下降。
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遭遇了冲击,房产市场降价、库存积压,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此外,金融危机还导致了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信用收紧,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困难,影响了其运营和发展。
最后,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金融行业是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领域之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机构的裁员和倒闭,导致了金融从业人员的失业率上升。
此外,金融危机还对其他行业的就业市场产生了溢出效应,企业面临困境,大量的裁员和失业,失业率上升。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各个行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669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和挑战分析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引子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海外并购的路线。
这背后,有着国内经济增速的下降,竞争的加剧,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海外并购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1.扩大经营范围海外并购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通过并购外国企业的资产和市场份额,可以使企业在新的市场中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优势。
2.获取新技术和创新海外并购不仅仅关乎企业资源和市场份额的扩大,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新技术和创新。
这些技术和创新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好地拓展业务。
3.降低市场竞争压力在国内市场,企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而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企业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通过并购外国企业,可以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实现高速增长。
挑战1.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是不可避免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企业需要面对不同的商业惯例和行业规范,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适应。
2.法律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海外投资的最大痛点在于法律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外资的政策和立场各不相同。
同时,在海外投资过程中,企业还要面临各种威胁和风险,例如政治动荡、金融危机等。
3.管理风险和绩效管理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企业要面对的另一个挑战是管理风险和绩效管理。
在海外市场中,企业需要管理更多的员工和公司资产,同时还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与总部的联系和协调,确保整个企业始终保持高效运转。
我的看法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认为,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企业需要认真地考虑自己的战略和目标。
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制定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并购计划。
同时,企业还需要在法律和政治环境、文化和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确保自己可以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和挑战。
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到现在还没有见底。
如果说这场危机对美国打击最大的是金融,那么中国的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的考验。
把危机变为机遇,最重要的是就是利用危机形成的力量,推动解决深层矛盾,也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而主导这一变革的就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一、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企业该做什么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赚钱的多和少。
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
同样在美国生产、在美国销售汽车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和日本的丰田、本田之比,就是如此,搞不好就会出现冰火两重天,一方发出破产的呼救,一方市场占有率上升,关键时刻就看企业的内功。
中国的经济形势和欧美等重灾区不同,企业以冬眠的姿态挺过去,或者从战术的角度去应对,都过于消极了。
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层要总揽全局,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要以前瞻性的思维、进取的思维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实现超越。
企业该做什么实际上市场红火时企业充满机遇,经济回落时也存在机会,甚至在企业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现在看到了,想到了,也可以做到。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培育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经营模式的能力。
而主导产品是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
一些企业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下跌,如果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市场疲软,坐等复苏,那就将犯历史性错误,企业家必须能从短期困难发现深层次矛盾,经济萧条犹如水落石出,此时管理层应冷静的审视公司战略,必要时要作出调整。
再有,就是要重新评估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包括资产负债率,长期债和短期债的比例是否存在短债长用的问题,如果总资产利润率大于银行利率,那么负债率越高,资本利润率就越高,但是这里也有过度负债经营的现象。
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那些顿时倒下的庞然大物大多和失衡的财务结构相关。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与对策近年来,金融危机时有发生,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本文将从影响方面和对策方面两个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影响方面1.融资难度加大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放贷意愿大幅下降,对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很多企业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产规模或放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
此外,国外投资的流动性紧缩也给我国企业的债券和股票融资带来了挑战。
应对策略:企业在融资时需要加强与银行和投资基金的沟通和合作,提供更为详细的财务报表和预测数据,以便银行和投资基金更加全面、可靠地评估风险并做出决策。
2.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我国出口遭遇重击。
此外,海外经济形式不好,市场萎缩,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量下降。
应对策略:企业应该抓住消费升级和全球化趋势,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拓展国际市场,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成本上升金融危机期间,通货膨胀风险加剧,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人工成本随之上涨。
成本上升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应对策略:企业应该寻找其他替代性原材料,采用节能环保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寻找更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尽量节省成本。
4.供应链中断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闭门营业,供应链被严重破坏,物资的生产和供应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企业面临着供需不合理的情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应对策略:企业应该立足于市场,调整其生产能力和供货链结构,为市场需求提供合适的产品,稳定市场份额。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风险。
对策方面1.转型升级金融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各行各业都必须积极面对变化,加快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高科技领域,以便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集体合作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金融危机是近年来经济领域最为紧要的事件之一。
自2008年初次爆发以来,此类事件已经对全球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进而影响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进出口贸易。
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是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核心要素,金融危机对其产生了何种影响呢?一、进口贸易受到冲击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的进口量开始下降。
原因在于,经济衰退使得居民收入减少,购买力不足,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
同时,投资的減少也导致工业原材料的供给减少,由此再次对进口量产生了冲击。
其次,金融危机也造成了一些贸易补贴措施和贸易壁垒。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和就业岗位,采取了保护主义的政策,提高关税,对进口商品采取限制措施等,从而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进口量大幅度减少。
二、出口贸易面临新的挑战金融危机不仅对进口贸易造成了巨大冲击,对出口贸易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由于经济衰退,各个国家都开始减少财政开支,削减支出,大幅缩减了对外援助和投入,从而使得一些贫穷国家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差。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壁垒的措施,从而使得出口贸易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局面。
三、市场信心的影响市场信心是现代经济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没有市场信心,交易和合作就无从谈起。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市场信心遭到了侵蚀,对于进出口贸易而言,信心的影响更是致命。
进口方面,因为市场信心不足,采购方开始采取保守的态度,对于许多国家而言,出口量会持续减少。
出口方面,市场信心不足也会使得出口方面的交易和政策受到限制,使得出口贸易在一定时间内处于停滞状态。
四、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市场的动荡不定,进出口贸易的市场变动也就更加不可预知。
由于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许多企业也降低了对国外订单的接受率。
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全球市场不稳定,企业难以精确预估出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出口商品在运输中的损失和风险也增加,这些都加剧了出口企业的压力和风险,从而引发更大的担忧。
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金融危机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中国作为全球化的一份子也不能独善其身,面临着出口锐减、失业增加和经济放缓的严重挑战以及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更加严重的不利外部环境,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同时,这也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提高服务产业水平、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机遇。
进入新的世纪,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思考和部署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了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必须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
这是符合当代经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
目前,国内有许多人仍然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认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是弊大于利、挑战大于机遇。
但中国数年的发展证明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选择合适的模式,经济全球化是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首先,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
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
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回购市场的最新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稳定状况 ,以及回购交易的清算结算安排对回购市场的 影响 ,进行 了专题调研 ,同时探讨如何解决回购清算结
证实了这一点 。因此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回购市场健全 成熟与否对于防范流动性危机至关重要。
一
算安排 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国际清算银行的这项工作再 次说明了回购市场的重要基础作用,也有助于今后世界
针 对 各 国 回 购市 场 在 危 机 期 间的 不 同表 现 ,20 09 年 6 ,国际清 算银 行支付 结算 系统 委 员会 (P S 月 C S )成 立 了~个 回购市 场基 础设 施工 作小 组 ,就 回购 市场 的不
性的最后屏障 .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各国
金融市 场 的影 响及各 国采取 的应 对措施 ( 附表 )再次 见
崔晓春
作者简介 崔晓舂 ,中国9 ̄ 交易中心研究部 t , E
Au h t or
Cu Xio h n R s a c e a t n , ia F r in E c a g r d se i a c u , e e rhD p r me tChn o eg x h n eT a e Sy t m
摘 要 个国 家或地 区的 回购 市场健 全成 熟 与否对 于 防范流 动性 危机 至关重 要 。通 过分析 本次 金融 危机 对 国际 回购市 场的 影响 以及
一
各 国的 应对 措施 ,结合 我 国银行 间 回购 市场 的 实际情 况 研究 认 为 ,有必 要在 我 国银 行间 回购 市场 弓} 人CCP 算 和回 购第 三 方服 清 务 ,它 们在危机 时刻 能 够有效 降低 回购 市场 的整体 信用 风 险 ,维持 市场 流 动性 。同时 ,还 应该 妥当协 调抵 押 品变现 问题 ,提 高抵
浅谈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浅谈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金融危机是什么?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此次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金融危机,次贷也只是美国这棵金融大树上的一个分枝,它的断裂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整棵大树几乎全面倒塌,整棵大树的倒塌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灾难。
金融危机的根源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
加上之前垮下的贝尔斯登,曾经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去之有三。
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及美国的货币政策终于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更为糟糕的是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而且极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既然是影响,就肯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此次的金融危机表面上险象丛生,实际上有利于行业洗牌、优胜劣汰,企业发展机会多。
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这个影响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及市场既有不利的影响,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机会。
第一,负面影响:市场疲软,发展放缓。
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带来的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之当前全球金融形势悲观,包括调味品产业在内的各大产业都在削减成本应对压力。
一、金融市场疲软带来的融资方面的影响。
笔者个人认为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不会太大。
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还没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决策者对于购买外国资产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但是,冲击不大,影响还是存在的,作为企业融资的集中阵营——银行,在此次的危机影响下,呈现银根紧缩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地影响了企业的融资。
据悉,2008年6月以来厂商普遍感到融资环境逐渐恶化。
银行不仅提高了融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不少。
融资困难具体地对企业造成以下2个方面的影响:1、对外的影响,对产品的市场推广、新产品开发、企业的品牌宣传上带来了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精选文档】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第一、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次贷危机的产生,反映了监管部门对潜在风险反映不迅速的状况。
因此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该监督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在各种金融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者充分了解金融产品的信息,让借款者充分的了解产品的还款方式和潜在风险。
并且告知借款者必须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4]。
由于房地产行业容易出现泡沫,因此,监管部门还应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借款人和投资机构的防风险的能力。
第二、正确认识和运用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
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
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
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第四、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金融危机折射出美国虚拟资产高度膨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经济现象,也让人们偿尽了过度虚拟化酿成的苦果。
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型虚拟资产的大量涌现,远远超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而是发自金融机构甚至单个机构、部门、个人逐利之动机。
教训告诉我们,金融是第三产业,金融的发展应立足于市场分工,履行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
没有实体经济基础和过度杠杆化的衍生市场将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市场,坚持虚拟经济应伴随实体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方向,是美国这场百年不遇的危机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
第五、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论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论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曾经是世界各国的头号新闻。
金融危机的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超以往的金融危机。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危机的冲击更是深刻和长久。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全球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同时还会讨论一些企业的出路和应对措施。
1.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1.1. 资金链断裂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银行的信贷政策会更加严格,对企业的贷款要求更加苛刻。
很多企业没有办法顺利地获得贷款,资金链被迫中断。
对于依赖银行信贷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灾难。
1.2. 供求关系变化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停滞,人们的消费意愿减弱,企业的销售额减少,存货积压。
然而,企业的产能并没有因此减少,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因此,企业不得不减少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降低价格等手段来寻找市场出路。
1.3. 汇率波动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货币的汇率发生剧烈波动,企业的财务成本因此而增加。
由于很多企业在海外有分支机构,跨国经营,这些企业的财务成本更是因此增加。
1.4. 风险管理困难金融危机之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风险也更加复杂。
企业难以正确识别风险,管理风险,无法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
因此,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后面临了巨大的风险挑战。
2. 企业的出路2.1. 开展多元化经营金融危机之后,企业在寻求生存之道上需要尝试多种不同的业务模式。
探索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新的市场,开展多元化经营,不仅可以有效地分散经营风险,还可以增加公司的综合实力。
2.2. 建立全球化经营战略金融危机之后,企业需要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通过跨国并购、建立跨国生产基地、云端经营等方式,企业可以扩大其业务覆盖面,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3. 强化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以保证企业的规模扩张持续稳定,且发展趋势具有可持续性。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商务环境的变化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商务环境的变化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商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场危机对各国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商务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从金融市场、贸易、企业经营和政府政策等方面探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商务环境的变化。
金融市场是国际商务的核心。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金融市场一度繁荣,资本流动自由,国际投资活动频繁。
然而,危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繁荣局面。
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稳定使得许多投资者失去信心,资本流动减缓,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出现大幅下跌。
这对于国际商务来说意味着资金来源的减少和融资渠道的收缩,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
贸易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由于全球需求下降,许多国家的出口市场受到了严重影响。
国际贸易的额度下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一些国家采取了贸易壁垒措施,限制了进口商品的流通。
这对于依赖出口的国家和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同时,金融危机也导致了全球商品价格的波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经营面临着新的挑战。
金融危机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和需求的下降,企业的销售额大幅减少。
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紧缩使得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支持。
企业不得不采取降低成本、裁员以及调整经营策略等措施来应对危机的冲击。
此外,金融危机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和合规要求,企业不得不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应对日益增多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政府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来稳定金融市场和促进经济增长。
政府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了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措施来提振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复苏。
这些政策的变化对于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商务活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给商务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贸易的下滑使得企业面临融资困难和市场需求下降的压力。
企业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来应对危机的冲击。
梅新育:次贷危机下的中国机遇
长 速度 , 在 国 际体 系下 , 但 由于 存
在 利 益 分 配 问题 , 个 国 家 要 追 求 一
绝 对增长 速度 , 更要 追求相 对增 长
速 度 , 为 后 者 决 定 了该 国 在 利 益 因 分 配 格 局 中 的地 位 , 定 了 该 国 是 决 充 当 世 界 苦 力 , 是 能 够 从 国 际 经 还
增 强 本 国 在 周 边 国 家 、 区 和 其 它 地 重 要 国 家 、地 区 的 经 济 影 响 力 , 以 及 尽 可 能 提 高 中 国 在 整 个 国 际 经
3 0年 代 席卷 资本 主 义世 界 的大 危
机 以 来 最 大 的 经 济 金 融 危 机 , 于 由 这 场 危 机 中 心 位 于 目前 把 持 世 界 经 济 政 治 霸 权 的 美 欧 , 中 国相 对 而 境 况较好 , 机虽然 会给 我 国外 向 危
专 家视 点
梅新育 :次贷危机下的中国机遇
国 务究研 贷 研副, 梅 日文究 家部院出 危 新撰 次 商 前 指员 育
机 已经 成 为 2 O世 纪
遍 萧 条 时甚 至 不 怕 本 国经 济 绝 对
规 模 有 所 下 降 , 要 本 国 下 降 得 比 只 竞 争 对 手 少 , 么 本 国 在 整 个 世 界 那 格 局 中 的 地 位 就 提 升 了 , 未 来 的 在 复 苏 中 就 能 得 到 比 以 前 多 得 多 的 收 益 。 假 如 未 来 可 以 赢 得 更 大 收
最 大 限 度 提 高 中 国 在 世 界 经 济 体 系 中 的 话 语 权 力 ,包 括 巩 固 、
5 1
专 家 视 点
掌 握 海 外 销 售 网 络 更 容 易 。 回
金融危机带来回购外企机遇
投资理财INVESTMENT &FINANCE中国经贸 随着美欧一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次贷危机已经成为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实质经济部门,并进而通过在华外资企业传染中国市场。
正是这条危机传染途径,一方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回购在华外资企业资产的良机。
1990年代以来,外资(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空前加强,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
按照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中国大陆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32348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达7907.47亿美元。
其中,2007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口径数据(含银行、证券业)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5.2亿美元,其中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而在《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高达1496亿美元。
2008年1~8月,按照商务部口径,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801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9.85%。
2007年,中国全国工业总产值40.45万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12.50万亿元,占30.91%,比1990年(2.28%)高12.6倍。
早在2006年,三资企业全年平均就业人数已达2118.10万人;2007年底,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数以超过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
外■梅新育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的份额已经不可忽视,而次贷危机新高潮将从两个方面冲击外资企业,特别是母国为美欧和危机突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资企业。
就近期和中期而言,美欧金融系统的危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信贷紧缩,以至于今年10月1日美国商业票据交易额仅有1.6万亿美元,3周之内萎缩11%,美联储不得不史无前例地以中央银行之尊扮演起了商业银行的角色,直接入市购买商业票据。
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例子
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的例子近年来,世界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境地,到处都是危机四伏,这也使得人们感到非常担心。
从经济危机到金融危机,再到政治危机,一切都似乎在推动我们走上一条凶险的道路。
而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人却能够把危机转变成机遇,取得成功。
这里有一些例子,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发。
首先,经济危机可以转换成机遇。
例如,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苹果公司成功地把风险转变成了机遇。
当时,该公司能够把市场放大,把iPhone这款新技术带入世界,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的标准。
苹果公司从失败中反弹回来,并取得了成功,甚至也为经济危机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其次,金融危机也可以成为机遇。
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美国的投资银行高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调整了自身的业务模式,迅速地扩大了信贷业务,利用市场的调整机会来抢占市场份额,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此外,政治危机也可以转换成机遇。
例如,在英国投票脱欧后,许多企业都积极地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调整了自身的经营策略,成功地在这场政治危机中获胜,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增长。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危机与机遇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能够发掘出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功,而这一切都是由个人的智慧,勇气,坚韧和毅力共同决定的。
然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危机本身就是机遇,只要能够抓住机会,就可以取得成功。
而更多的人则认为,危机本身是困难,甚至会产生恐惧,面对危机,要么转变思维,要么采取行动,才能把危机转化为机遇。
其实,只要能够发现机会,就有可能从危机中获益。
因此,我们要学会及时发现危机,用合理的方法处理危机,及时调整自身,抓住机遇,转化危机,最终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危机是一种危险的机会,可以通过个人的智慧和勇气,正确地认识危机,采取积极的行动,把危机转化为机遇,获得成功。
金融危机,正是投资和投入的大好时机
金融危机,正是投资和投入的大好时机金融危机,不是“冬天”!金融危机,只是一个营销的拐点!近段时间以来,关于如何度过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相关信息充斥媒体。
于是乎,中小企业批量“倒闭”、“过冬”论、“备粮”论、“备衣”论、多备粮食多买油、多买黄金少存钱等消极撤退和消极防范观点不时耳闻。
然而,笔者认为,对于目前的中国企业来说,这场金融危机虽然也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可怕。
金融危机,不是“冬天”。
相反,对于大部分已经备足了“粮食”和“棉衣”的企业来说,现在却正是投资和投入的大好时机。
因为,虽然目前市场还没有“见底”,还没到“抄底”的时侯,但至少正是“买跌不买涨”的好时机。
比如:一、并购成本低笔者最近在为一家需要融资的企业与一家投资公司牵线合资的过程中,就亲见了前者的屈尊“降价”。
前者因为有着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以前一直抱着自己的商业模式,坚持自己独资不“降价”(即,投资者只能以借钱加息方式参与合作,或者自己以其他商业资源与投资者进行置换方式合作)。
当这次金融危机到来之后,前者迫于资金紧急短缺,直接影响到了自身项目进程,而融资渠道变窄,压力变大,于是,不得不开始降低合作门槛,放开了合作条件,主动向出资方抛出了同意让股的橄榄枝。
而出资方正有着10多亿的闲置资金,存在银行,觉得利息太低;投资别的,又没有找到好项目。
为此,出资方在北京、上海等地还专门成立了几家投资公司,组织了一班专业的精英人马,分头寻找、洽谈项目,但一直没有确定下一个合适的项目。
两家一谈,第一次就达成了初步共识。
二、项目运营成本低例如,管理成本降低。
以北京为例,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公司原先月薪能够拿到8000—10000元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白领,这段时间实际上只能拿到固定底薪5000——6000元/月,其余薪酬部分更多的是在绩效中体现。
……有效地利用金融危机,低成本进入,待将来经济“回暖”,再高价售出,正是投资者“低进高出”之机。
浅析金融危机下跨国企业并购
浅析金融危机下跨国企业并购
宗宇欣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09(0)6X
【摘要】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很多大企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资产缩水,市场萎缩,资金周转困难,很多企业不得不选择出卖部分或全部资产。
同时这也给很多有实力的公司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并购机会,以扩大自身实力。
金融危机使很多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在这一态势下,中国很多有实力的企业也参与到跨国企业并购的浪潮中去。
对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进行跨国企业并购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并购;人民币升值
【作者】宗宇欣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7
【相关文献】
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问题的浅析 [J], 张晓雯
2.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机遇——浅析工商银行并购加拿大东亚银行 [J], 邹沛江
3.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 [J], 缪茂远
4.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J], 马行远
5.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J], 马行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带来回购外企机遇
随着美欧一批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次贷危机已经成为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且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实质经济部门,并进而通过在华外资企业传染中国市场。
正是这条危机传染途径,一方面对中国国内市场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冲击,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回购在华外资企业资产的良机。
1990年代以来,外资(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空前加强,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发展中国家第一大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
按照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中国大陆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32348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达7907.47亿美元。
其中,2007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全口径数据(含银行、证券业)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35.2亿美元,其中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而在《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2007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高达1496亿美元。
2008年1~8月,按照商务部口径,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0801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3.74亿美元,同比增长39.85%。
2007年,中国全国工业总产值40.45万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12.50万亿元,占30.91%,比1990年(2.28%)高12.6倍。
早在2006
年,三资企业全年平均就业人数已达2118.10万人,2007年底,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数以超过42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
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据的份额已经不可忽视,而次贷危机新高潮将从两个方面冲击外资企业,特别是母国为美欧和危机突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外资企业。
就近期和中期而言,美欧金融系统的危机已经造成了严重的信贷紧缩,以至于今年10月1日美国商业票据交易额仅有1.6万亿美元,3周之内萎缩11%,美联储不得不史无前例地以中央银行之尊扮演起了商业银行的角色。
直接入市购买商业票据。
如此严重的信贷紧缩,无疑会在实质经济部门造成严重的流动性短缺。
就中期和长期而言,经济危机必然导致市场需求萎缩,这对于出口倾向极为突出的在华外资企业而言打击尤为沉重。
危机冲击之下,势必有一部分外资企业母公司陷入流动性危机,某些外资企业母公司甚至会完全丧失盈利能力,彻底陷入偿付能力危机而清盘。
无论外资企业母公司是变卖、抽回海外资产救急,还是彻底破产清算,中国都将可能蒙受多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国内供货商应收账款和银行信贷可能悬空,员工就业和薪酬将受影响。
在华外资企业负债率较高。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显示,2006年,全国三资企业资产7.71万亿元,
负债4.34万亿元,资产负债率56.28%,其中流动负债3.68万亿元,流动负债占资产的47.71%。
企业负债包括对供货商的应付账款和银行贷款,一旦陷入危机,供货商和银行都将蒙受损失。
在实践中,外资企业陷入危机导致国内供货商和银行受损的案例已不少见。
2005年5月,韩国三宝电脑株式会社向韩国政府申请破产清算,其在华子公司三宝电脑(沈阳)有限公司仅在国内银行就有贷款余额5049万美元成为呆账,涉及建行、浦发、光大和华夏4家银行,欠付供货商的应付账款尚未计算在内。
2007年以来,山东等地众多韩资企业高管弃厂逃逸,也给中国供货商和银行留下了大量呆账。
更有甚者,出于创造政绩和寻租等目的,某些地方官员还干预金融事务,压制银行向外资企业放贷。
典型如,今年9月被提起公诉的安徽淮南原市委书记陈世礼,强迫当地各家金融机构和地方财政向韩国商人李铉昊开办的皮包公司信昊集团贷
款累计1.5亿元,最后形成1亿多元不良债权。
而陈世礼之所以如此不惜违反财经纪律,有收受贿赂和制造“政绩”的双重动机,他曾私下说,李铉昊是没有钱,信昊也实力一般,但我就是要捧着他,扶植他,如果这样一个小企业在淮南都能取得如此成功,那些大的外资企业岂不趋之若骛。
有鉴于此,我们不可轻视次贷危机加剧给中国供货商和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
随着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在这些企业就业的人数也大幅度增长。
2007年底,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数已超过4200万人,约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0%:如果外资企业陷入危机泥潭,这些员工将面临失业、应得工资与福利落空等风险。
对这些风险,我们需要及早做好防范和应对的准备。
2007年底以来,在次贷危机冲击之下,韩国外汇市场,资产市场动荡日甚一日,韩元兑美元和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韩国国际偿付能力指标和信用等级显著恶化,国内外普遍认为韩国再次爆发1998年式债务危机的风险甚高。
而韩国是中国名列前茅的重要经贸伙伴,2007年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来源地。
截至2007
年末,韩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46582个,占中国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7.37%,实际使用韩资387.75亿美元,占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的4.90%,韩国是中国第六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
鉴于韩国企业一贯奉行高负债发展模式,在华韩资企业也不例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危机通过韩资企业渠道传染中国的风险不可低估。
特别是中国东北、山东等地政府这些年来不惜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韩资,类似陈世礼主政淮南时期那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路绿灯”来支持外资招商企业的做法并不少见,不少投资项目并未充分调查投资方资质和信用状况,相关地区有必要关注其中的风险。
尤其是山东省,截至2007年,
韩国已经连续数年蝉联其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2006、2007年吸收韩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分别为48.4242亿美元、21.3967亿美元,分别占该省当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29.8%和19.4%,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占比最高,也因此成为近年在华韩资企业弃厂逃逸风潮的最大受害者,韩国如果陷入全面债务危机,对山东省外资企业全局影响相当突出。
次贷危机波及在华外资企业,既给我们带来了潜在的冲击风险,也给我们创造了潜在的机遇。
我们可以通过回购国内外企,削弱、化解对国内的上述冲击,同时,削弱在华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力量,减轻国家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压力,并为国内大量剩余资本开辟符合国家公利的投资渠道。
早在200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属公平交易局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就将微软,柯达等在华跨国公司推向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这篇公平贸易局首次就跨国公司垄断问题发布的调研报告指出,一批跨国公司已经统治中国的相关产品市场,这些企业往往会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认知度,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来阻碍、限制市场竞争,这是任何粉饰,辩护都无法抹煞的。
同时,今年9月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91万亿美元也加大了中国保持宏观经济平衡的压力,而回购国内外资企业,
外资股东获得回购款汇回母国,将有助于减轻中国储备增长的压力。
而且,同样是缓解储备增长压力,这种方式优于调整对外资产结构(即提高企业和居民个人海外投资在对外资
产中的比重),因为,这种方式将是我们承受较少的海外投资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
此外,近年资产市场游资泛滥表明了中国剩余资本问题的严重,若能用这种方式将盲目涌入资产市场制造泡沫的游资导向实质经济部门,促进实际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发展皆有利益。
有鉴于此,当此之时,我们的主管部门有必要转换思路,不能一味将精力集中在招商引资上,还需要防范海外金融风险传染,着力帮助国内资本抓住低成本回购外资企业的机会。
毫无疑问,回购国内外资企业应当有所选择。
其他条件相同,应当优先回购面向国内市场的外企,面向海外市场的外企次之;高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外企优先回购,低技术、一般日用消费品外企次之。
因为,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被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收购就只不过是购买了一堆废铁,而掌握国内销售网络显然比掌握海外销售网络更容易。
回购高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外企可以取得至少部分我们尚不具备的技术,增强对战略性产业的控制力,低技术、一般日用消费品行业进入门槛较低,也不能给予我们所需要的技术。
(作者单位:商务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