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怎么学最轻松之第六讲:唐宋风采(二)

合集下载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学设计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趣味引入新课同时引用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影视剧和历史中杨坚的区别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要点一、隋的建立与衰亡1.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隋建立与衰亡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2.运用隋与秦之间的对比,并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隋亡的原因,再以设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隋和秦的相似之处,都给后世留下了重要的财富,引出大运河和隋的各项设施。

3.用史料说明大运河的作用和唐代统治者对其的借鉴,突出史鉴的作用。

1.明确隋建立与衰亡的过程2.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二、唐代盛衰(一)唐代衰亡1.通过图片和抛物线图,简要说明唐的概况和主要史实。

2.归纳唐太宗、玄宗、武则天的统治政策,设问三者的共同点。

3.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讲述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同时在引导学生认识唐代三位统治者共同点的基础上,认识到民生的重要性(二)安史之乱与五代十国1.通过杜甫的诗句,回答以下问题:(1)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2)怎样看待藩镇割据?(3)安史之乱的影响?2.通过分析唐末中央和地方存在的弊端,进而指出唐末农民起义的必要性。

3.组织学生尝试讲述黄巢起义。

4.结合地图说明五代十国的相关内容记忆,练习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知道,了解感悟,思考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课堂小结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教学反思注意:教学设计模板只是参考,各位参赛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表格栏目设置。

但不得改变表格基本结构(即必须使用表格式,便于评选和将来排版发布。

敬请周知和理解)。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作业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开皇三年,隋文帝接受秘书监牛弘“天下不可马上治之”的奏议,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赐缣匹。

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

隋文帝这一举措()A.促成了科举制度的推行B.顺应了拨乱兴治的需要C.推动了雕版印刷的繁盛,收集和整理图书,顺应了隋朝初年稳定社会局势的需要,故B项正确;科举制是隋炀帝在位期间创制的,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收集、整理图书,而不是大规模印刷书籍,故C项错误;隋文帝整理图书的举措不能打击门阀士族的统治,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

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

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故A项错误;589年隋朝统一全国,不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形,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开发,使其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地,故C项正确;关中地区的衰落并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

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汉武帝时期太仓的粮食是粟,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和粟。

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水稻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政府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完成,排除A项;粟和稻不属于洲际交流物种,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粟和稻的储备无关,排除D项。

4.《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初,(唐太宗)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王。

’”为此,唐太宗()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整顿吏治,惩处贪污C.戒奢从简,轻徭薄赋,宽刑省赋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即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避免过失,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A项正确;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主欲知过,必藉忠臣”无关,排除B、C、D三项。

第3部分 专题1 任务4 第3讲 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

第3部分 专题1 任务4 第3讲 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

第3讲读古文故事,晓古人风采——概括内容概述内容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题干表述往往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先概括后分析;但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改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选项的表述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

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从根本上不会改变。

概括分析题经常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能力。

考查形式客观题,四选一,即从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内容①对人物品质和性格特点的概括、分析;②对事件过程、因果的概述分析;③对人物观点的归纳概述、理解评价备考建议精准把握文言文的意思,运用比对分析法解答此类试题分析概括题命题“四陷阱”文言文分析综合题设置错误选项常见的“四陷阱”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

辨别方法可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也就是将每个选项还原到文中的对应区域,每一个内容都应该找到信息源,尤其要重视细节之处,应仔细对照,看有无以假乱真之处。

陷阱一曲解文意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特点,在分析概括转述的过程中故意曲解文意,这是分析概括题的主要设误手段。

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再细辨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并借助于语境仔细推敲。

(2021·浙江卷)阅读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的错因。

【原文】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

其称仲尼,佛肸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选项】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错因分析】“不攀附孔、孟圣人”分析错误。

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的意思是“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应召,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

唐宋古文运动ppt 课件

唐宋古文运动ppt 课件

• 一、发展过程 • 二、欧阳修 • 三、苏轼 • 四、唐宋古文运动比较 • 五、影响
一、发展过程
1.初发(开国——真宗,970—1000) • 代表人:柳开、王禹偁(chēng)、穆
修、石介 • 主张:文——尊韩,诗——反映现实 • 缺陷:重道轻文,成就不高。
• 2.高潮(仁宗,1020—1050)
第五自然段的解说类似于第二自然段,即阐 述欧阳修倡导的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的背 景。同样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学 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即在浮靡华丽的 文风再度泛滥的北宋初期,王禹偁、柳开、 石介等有识之士,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 努力提倡古文,给延续了百年之久的淫靡 文风以有力的打击,也为欧阳修的古文革 新运动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主张“养气”,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以 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
2、学习标准上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 观”,重经史,重文学人士的艺术成就, 以丰富自己的写作;
3、自创新意新词,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 陈言之务去”;
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 而内容荒谬的作品;
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 心、怠气、昏气、矝气;
代表人:范仲淹、苏舜钦 (诗)、梅尧臣(诗)、欧阳修、 三苏、王安石、曾巩
• 3.完成(英宗—哲宗,1050— 1100)
代表人:王安石、曾巩、苏轼、 苏辙、黄庭坚、秦观
二、文坛领袖欧阳修
1.文学主张
• “道”不在伦理纲常,而在于关心 百事。
• 文道并重。 • 兼容并蓄,穷而后工。
2.欧文
• 题材: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 抒情文、笔记文
感炽烈。 2)代表作家:皮日休、陆龟蒙、
罗隐 • 2.骈文复兴:“三十六体”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15篇)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15篇)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15篇)高中语文学习心得1高中语文的学习是我一路求学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语文学习并不仅仅是识文断字,而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了解到语言的博大精深,包括其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等方面。

这种全面的学习让我更好地掌握了语文这门工具,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心挑选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通过这些文章的阅读和学习,我学会了如何去品味和赏析文学作品,从而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高中语文学习还让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语文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深厚底蕴。

这种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我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传统文化,也激发了我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最后,我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高中语文学习是一段充满收获和成长的旅程。

通过学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让语文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

高中语文学习心得2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涵盖了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领悟了很多。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高中语文学习心得。

首先,阅读是学好高中语文的关键。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大词汇量,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我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优秀的文章,特别是名著经典。

同时,也要注意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有助于我们在考试中更好地理解文章。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

唐宋诗词鉴赏课程介绍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东南大学校址乃六朝皇宫所在地,是格律诗词的发祥地之一,《昭明文选》成书于此;明代为国子监,《永乐大典》也成书于此。

文学积淀十分深厚。

在民国时期,这里为中央大学,一大批文学大师学习、任教于此。

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文科全部迁出,这里仅成为南京工学院,如今虽已成为一所理、工、医、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仍以工为特色。

理工科学生长于逻辑思维,短于形象思维,而诗词正运用形象思维,唐宋诗词又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顶峰,开设“唐宋诗词鉴赏”既可提高学生的文学和人文素养,也能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增强其创造能力。

九十年代初,我校提出“巩固工科,加强理科,发展文科”的办学方针,一大批文学硕士、博士来东大工作,“唐宋诗词鉴赏”渐渐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

“唐宋词鉴赏”连续几年被学生评为“全校十佳选修课程”。

1995年王步高牵头的“古典诗词教改工程”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大校友诗社等师生的文学社团相继成立;中华词学研究所、《中华词学》刊物等先后在东南大学诞生。

由校友李飞父子捐款30万元,还建起了“中大校友诗词创作基金”。

九十年代中期,东大成为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单位,“唐宋诗词鉴赏”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2003年列为学校支持建设的三级精品课程,2004年东大“大学语文”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后,“唐宋诗词鉴赏”的教改进入了快车道。

“唐宋诗词鉴赏”是作为一个小课程群建设的,含“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三门课,三门课可单独开,亦可连续开。

“诗词格律与创作”原则上只面向学过“大学语文”、“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的学生,要求学生有较厚实的文学与诗词修养,也能背上一二百首诗词,对传统诗词有很深的兴趣,才希望他们选这门课。

“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是普及性课程,每班160-200人,“诗词格律与创作”是提高课,每班仅40人。

最新 语文版 高一语文 必修2 公开课课件:第7课 诗六首2

最新 语文版  高一语文 必修2 公开课课件:第7课 诗六首2
第7课 诗六首
修身名句·立身 立身一败,万事瓦裂。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 赏读:品德修养破败了,其余的事也就像瓦片一 样破裂,意指品德修养是成败的根本。 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宋·王安石《命解》 赏读:絜:检查。绳墨:准则。提高自己的品德 修养,检查自己的行为,言出必须符合准则。意指严 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不违背道德准则。
(3)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 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 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 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 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 “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 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 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 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 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
唐边塞诗的主要特征是壮美,阳刚之美。 境界辽远,气势雄伟,诗意奇丽,情调激昂, 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强劲的生命力,体现了当时 高扬宏壮的民族气慨。唐边塞诗对于进步的边 塞战争和各族人民的边塞生活作了精彩的描绘, 成为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诗中表现了鲜明的 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进取精 神等等。从“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等诗句 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为国家民族不惜牺牲个人 一切的忠贞精神;从“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 王”、“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等诗句中,人们看到了一种一往无前、虽死无
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
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选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知道隋唐繁荣的历史事实;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主要原因;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难点: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唐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融合;对唐朝“盛世”局面的辩证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意义、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时空坐标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言框新课讲授:一、基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问题解析(一)隋朝大运河的作用,开通大运河的必然性。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必然性: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②南方经济发展,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粮食税收。

③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有南移趋势。

(并未南移)(二)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三)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

方式:战争;联合;设置机构;和亲;会盟;册封。

新教材统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32张)

新教材统编版必修上册: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32张)

讲方法题型对接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①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朝廷趋于腐败。
②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伴随军镇长官 节度使 兵力的
(1)原因
原为军事统领,后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
扩大,国家出现_外__重__内__轻__的局面。
(2)过程:755年,身兼 三镇 节度使的_安__禄__山___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
八年,后被唐平定。 今河北、山西、辽宁地区
8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① ②许 边多 防将 空领 虚拥 ,唐兵朝自由重盛,转独衰立。性强,__中__央__集__权__被削弱。
(3)影响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杜甫《无家别》
③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黄巢起义 (1)背景:唐朝后期,___宦__官__专__权___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爆发,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__长__安___。
(2)与吐蕃①了通 汉过 藏和 的亲 友, 好把 关系 _文__和成__经公__济_主_文__化嫁交给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 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民族纷争基本停止。
(3)与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_渤__海__郡__王___。
6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10
读教材自主学习
提能力合作探究
讲方法题型对接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32“学思之窗”: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提示: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利于南北交流,但滥用民力,出现暴政,导致隋 朝灭亡。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6课 六一居士传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1:第6课 六一居士传 Word版含解析
③_离__职__)
(19)而讫.①无称.②焉(①_到__,_至__今__。②动词作名词,_值__得__称__道__的__
_政__绩__)
(20)乃以难彊.①之筋骸贪过. 分.②之荣禄(①形容词,_勉__强__。②古
今异义词,古义:_超__越__职__位__;今义:(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 程度或限度)
1.欧阳修沉醉于五物之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1)沉醉于这五物之中,可以做到“太山在前而不见, 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至极,能不受任何外物干扰。
(2)“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 乐且适也”,真可以说其乐无穷。
(3)世事之中有两种累赘,使他不能“极吾乐于其间”“轩 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由此看来,欧阳修对五物的 沉醉只是一种寄托而已,并不是本性。
(5)此吾之所以志也。(判断句,“此……也”为标志) 译文:_这__便__是__我__用__名__字__记__述__我__的__乐__趣__的__原__因__。__ (6)累于彼者已劳矣。(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句) 译文:_我__被__官__场__牵__累__,_已__经__劳__苦__了__。__ (7)吾尝用于时矣。(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_我__曾__经__被__当__朝__任__用__。__
义:_虽__然__如__此__;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 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 为甲事而不成立。②_乞__求__。③代词,_我__的__)
(13)一. 日. ①天子恻然哀.②之,赐. 其.骸.骨.③(①古今异义词,古义:
_一__旦__,_终__有__一__天__;今义:一天。②_哀__怜__。③_皇__帝__同__意__其__告__老__ _退__休__)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任务妙笔生花有文采 课件(21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任务妙笔生花有文采 课件(21张)

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采,高处不胜
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清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
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浮沉过的从容风
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绚烂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
传说!
在这段话中,作者将“唐朝”称作“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唐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也许,现在可以回答自己的疑问了。没错!“静”土,就在庄子的 文字中,就在陶渊明的田园里,就在王维的诗歌中。他们是这“静”土 的守望者,如同一棵棵参天的大树,为被欲望炙烤却又似乎无处藏 身的我们,提供了一片阴凉。有了他们,我们的心才能在“静”土上休 息;有了他们,我们疲惫的身躯才能驶入宁静的港湾;有了他们,我们 的灵魂才能在净土中得以净化……【5】
呵,那些“静”土守望者……
学习目标
亮点赏析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1】句式丰富:整句和散句相结合。 【2】美化论据:精心润色语言,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列举相关论据。 【3】适当引用:引用陶渊明的诗句以及其诗中的意象,使文章富有 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适当引用:适当引用古诗名句,阐释“静”的丰富内涵,增强了语 言的厚重感、深邃感。 【5】句式丰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于自然美 和节奏感。
学习目标
技法指导
佳作赏析
考场实练
我穿越时空,我追溯流光,我听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的悲怆,感受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浑,“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 福避趋之”的伟岸。 又如: 梨花院落融融的月光,和着柳絮池塘淡淡的清风,流入我的心中,轻 轻拨动那根尘封在岁月的心弦,奏出曲曲远古的清音……这清音, 穿过了唐朝橘红的烟尘和宋朝暗黄的天宇,来到这月光如水的庭 院……这清音,经历了唐风宋月的滋润,泻在这皎洁的月光下…… 这清音,飞越了时空隧道,飞过了无垠的大西洋,来到了这梨花满园 的庭院。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张培霞(甘肃省兰州市第十四中学,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突出强调感受鉴赏,而我们的古诗词鉴赏课堂却反复强调技巧的运用,淡忘了如何体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探索发现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并在其运用中让我们的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通过诗意的鉴赏激起学生的赏读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轻松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课堂模式;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会痛心地发现,因为我们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偏离。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反复强调背诵的重要性,却忽略了古诗词通过诵读就能逐步提升的感悟力;我们反复强调技巧的运用,却淡忘了选择那些古诗词走进教材的最初目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眼中的“价值”,不是我们所谓的“技巧”。

所以语文与我们的初衷越行越远,古诗词也与我们的诗意美好遥相观望,而在工具性面前,我们的人文之光,渺如荧光。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突出强调感受鉴赏,而这样一批闪现人文之光的作品却没能让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更诗意地享受语文,更诗意地进行语文教学,因为我们都只简单地把它视为工具,这样又怎能体现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呢?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辈们悉心的指引和自己不断摸索,发现以下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的高中语文古诗词课堂通过诗意的鉴赏激起学生的赏读兴趣,从而更有效地去挖掘古诗词的内涵,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学策略研究(一)沉醉不知归路——情境导入我们的国度是诗歌的国度,我们为此自豪不已。

在《诗经》“关关雎鸠”的吟唱里,走向乐府诗歌化鸟双飞的浪漫中;从建安七子的风骨里,走向竹林七贤的风雅中;从田园生活的隐逸里,走向塞北大漠的苍凉中,走进凄清淡雅的婉约中,就在这些幽深浩渺的诗歌里, 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事先多做铺设,比如恰到好处的丝竹管弦之声,动情吟唱的喉歌之音(如执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前,可让学生先听歌曲《一剪梅》,然后在轻松地吟唱中完成对词作的初步感受),不着痕迹的铺陈之词……我们还可以在课前精心编拟与古诗词相联系的阅读提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阅读对心灵来说是一种浸润。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诗词鉴赏三大题型分析+答题模板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诗词鉴赏三大题型分析+答题模板

1题型一:鉴赏诗歌“炼字”艺术【设问方式】1.诗中某字用得好(或“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2.某句(联)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炼字是指诗词中那些经过反复推敲,用得贴切、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

古人所谓炼字,主要是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副词、连词等),此外,数词、叠词等也常有涉及。

1动词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

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坼”与“浮”这两个动词描写就用得恰当而极有气势,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觉: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水,好像湖东南的吴楚之地都裂开了,甚至整个乾坤都浮在水上。

2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

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及活用状况。

如“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王维《归嵩山作》)句中的“满”这个形容词用得精当,写出了秋山落日余晖之广阔而浓稠的感觉。

再如“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谢朓北楼》)句中的“寒”“老”是属于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意思是说秋天桔柚变红,给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风霜使梧桐变老。

数量词有些诗句中的数量词经过了诗人精心斟酌、提炼,往往具有丰富隽永的诗味。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郑谷《早梅》)中“一枝”原作“数枝”,何以最后改作“一枝”呢?因为题为“早梅”,言“数枝”不如“一枝”准确,更能体现节令之早,突出诗人对“凌寒独自开”的早梅的喜爱之情。

4副词有些副词对于诗句准确地传情达意起到重要的关联、辅助作用,品读诗句时不可轻易放过。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其中的“渐欲”“才能”这两组副词用得稳妥,“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1、本课主题。

通过观察单元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第6课具有三个特点:通史叙事、统揽全局、单元重点。

第6课是对隋唐历史的通史叙事,相对全面地呈现了隋唐时代的重大史事,从而从总体上展现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个单元主题。

它的总体呈现、统揽全局的特点决定了它是本单元的重点。

那么,第6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正文内容主要是3目:第一目,隋朝兴亡;第二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第三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这些内容可以整合成三个核心知识板块:①“隋唐的繁荣”②“民族交融”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正文之外,本课学习栏目多达11个,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

比如,教材第36页“史料阅读”,摘录了《新唐书》中的一段论述,很好地总结了从藩镇林立到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可以直接用于课堂史料研习活动。

第一,“隋唐的繁荣”。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的时期。

一方面,国内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样的昌盛局面,政治清明、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昌盛、民族和睦、开放交流。

另一方面,在国际上也处于“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强国地位。

第二,“民族交融”。

隋唐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阶段。

中央政府管辖范围扩大,中原与周边民族政治联系加强;周边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心力增强,学习中原制度、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发展。

第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破坏了中央集权,五代十国则进入了分裂时期。

这些核心知识概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这个逻辑就是:从盛世到衰落。

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大致就可以按照“盛世——衰落”这个线索,这个主题去展开。

二、教学立意1.课标要求。

课标内容非常简略,分解开来就是4项要求:①隋唐社会的繁荣盛世②隋唐时期民族交融③隋唐区域开发④隋唐制度、文化的成就。

具体到本课,哪一项是重点内容?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在南北朝时期有重点强调,制度文化是第7、8课的核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
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与史料实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感受隋唐的繁盛,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文明
观察地图,培养时空观念
培养家国情怀,
培养唯物史观
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正是在不断的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不断壮大,提高家国情怀。
3、唐朝后期的证据与五代十国
1、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安史之乱出现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后促使大唐帝国最终走向灭亡的因素
2、结合教材中展示的五代十国的形势图,了解五代十国的含义与地理分布,体会国家由统一再次陷入了分裂。
4、小结
国家统一、统治者恰当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等,使得隋唐出现了多个治世局面,但是开元盛世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走向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分别介绍唐朝是如何处理与东、西突厥,吐蕃,粟末靺鞨的关系的,请同学概括唐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主要措施,体会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小结:隋唐的繁荣,与国家的统一是分不开的;同时与统治者合理的对内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共同创造了隋唐盛世,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历史。
2、教学难点:隋唐盛世的原因
教学方法
叙述法,观察法,谈论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隋朝的盛与衰
1、隋文帝
展示材料,感受隋朝盛世,请同学概括“开皇之治”的表现,并思考国家统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隋炀帝
展示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包括大运河的图),思考如何评价隋炀帝?
2、唐朝前期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前期的繁荣
(1)李世民的上台与“贞观之治”。展示材料,请同学用几个词描述唐太宗统治下唐朝的社会状况;展示出材料,分析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唐宋风采(二)
一、感情基调地把握:
(以必修二第二单元为例)杜甫诗三首鉴赏
《登岳阳楼》、《登高》、《旅夜书怀》
先通读,看看这三首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第一首诗:悲
第二首诗:悲
第三首诗:悲
整体感知后,我们看看能否试着说说,每首诗中诗人悲的是什么?
第一首诗:老了(年华易逝)亲朋不在,老来漂泊
第二首诗:老来漂泊他乡,身体不好,借酒消愁
第三首诗:老来孤独漂泊,空得虚名,仕途无望
好!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是,感情基调都为“悲”。

时间段都写老年时,人生际遇都写漂泊不定。

二、找出意象,根据意象体会情感:
(以上面几首诗为例)
第一首诗: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亲朋、无一字、孤舟、戎马、关山、涕泗
找出其中几个代表情感或处境的意象:孤舟、戎马、涕泗
第二首诗:风、天、猿、渚、沙、鸟(这些本没什么,加上了形容词,马上就营造出了苍凉的氛围)、落木、长江、秋、作客、多病、霜鬓、浊酒
找出其中几个代表情感或处境的意象:猿、落木、秋、多病、霜鬓、浊酒
第三首诗:细草、微风、岸、桅樯、星、平野、月、大江、文章、官、天地、沙鸥
找出其中几个代表情感或处境的意象:细草、桅樯、文章、官、沙鸥
三、说说我们所读出的内容:
结合创作背景,深刻体会以上几首诗的情感:
先请大家通过刚才的诵读与分析,体会,猜猜这几首诗可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呢?
可以这样试想,你听什么歌,就代表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而你当时有着怎么样的心情,就代表你刚刚发生过什么事儿。

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大家打开思路,猜猜,可以把几种可能罗列在纸上,再组织好语言表述。

从几个方面猜猜:①年龄段:晚年、老年
②身处环境:居无定所、漂泊
③之前遭遇:官场不顺或被贬官
④未实现的理想:国家日渐衰败,不能为官来拯救
苍生和国家命运。

好!猜测完毕!基本上是在还原历史!大家做的非常好!我再给大家补充说明(简单补充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四、找出首句,体会渲染作用
诗词的意境:首先要明确诗歌意象、意境、境界的区别
(1)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词语(名词)(2)意境:呈现出的那种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即:景致(环境)
(3)境界:诗歌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主题思想
诗歌首句的主要作用是渲染一种氛围,从而定下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这一点来说,首句主要是和我们解释的三个概念中的第二个概念“意境”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详细体会。

《登岳阳楼》的首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今昔对比,时间跨度很大,这个首句表面上看是诗人如愿以偿时的喜悦心情,但联系全诗我们不难看出,早年时一个小小的心愿,却要等了这么久才得以实现,如今登上这岳阳楼,自己却年华已逝一大把年纪了。

看看这洞庭湖水依旧,自己却半世飘零,老了还不能安度晚年,那是怎样的感慨啊!
《登高》的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既是写天气,同时也点明是秋天,再加上猿猴的哀叫,这样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你,为我们营造出了萧条、冷清、落寞的氛围,渲染环境,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旅夜书怀》的首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首句给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冷清、萧瑟的氛围,渲染环境。

这里的“夜”是特定的时间段,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孤独地坐在舟中,迎面吹来屡屡凉风,小船就在这冷风中飘摇,再看岸边被风吹的飘摇晃动、摇摆不定的细草,那样弱不禁风,诗人触景伤情,想想自己此时此刻的人生处境,不正像是这细草、桅樯、孤舟吗?触目伤心,老泪纵横,于是悲从中来。

这样一个首句,即渲染了环境,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首句作用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掌握了诗歌首联的各个作用,回去以后我们可以上网搜索一些诗歌,加深对诗歌首句作用的理解和体会。

五、理清本讲我们学习的几大方面:
用一两句话说出每一个方面的收获
收获一:整体感知能定下诗歌的感情基调“悲”或“喜”
收获二:根据意象能猜出“悲”或“喜”的缘由
收获三:根据基调和情感可以猜测出诗歌的创作背景
收获四:学习并体会了首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六、学习独立创作古体诗
教师可以罗列出意象,启发学生用动词和形容词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形成一首简单的诗歌。

最简单的“打油诗”(也叫“顺口溜”),唐代的张打油写了一首《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打油诗由此而得名。

与阳春白雪相比,,这样的下里巴人也充满了情趣。

我们初学写诗,可以通俗一些。

要注意的是:通俗它并不等于是低俗,它是底层人民的精神财富和精神食粮。

下面我们就玩转文字游戏,我把我曾创作过的两首诗拿来,选出主要意象,大家试着填补组合成诗歌。

例一:归雁、苍穹/落木/芳草、君、叹/夕阳、满目、叶
大家可以先看看这些意象中能透漏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季节是秋季,时间是一天当中的傍晚,天气是晴天有夕阳晚照
诗歌示例:归雁纷纷遍苍穹,落木萧萧转瞬空。

芳草减翠君莫叹,夕阳满目照叶红。

例二:春雨、桃红/新柳/狂风、晚树/岸头、满枝
还是先来看看这些意象中所能透漏的信息:季节是春天,但是春季的跨度比较大,有早春时节也有晚春时的。

景色幽桃花和柳芽,还有被
狂风吹过之后的树枝。

诗歌示例:几滴春雨染桃红,新柳斗妆与时逢。

莫任狂风吹晚树,岸头回望满枝空。

(沈阳辽中县黄蕾手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