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之竹

合集下载

郑板桥“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郑板桥“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郑板桥“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

“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

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

郑板桥写竹体会: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写竹体会: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

郑板桥写竹体会: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为民赈济而罢官,居扬州卖画为生。

长画兰竹,工书法,以自创“六分半书”名世,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板桥全集》行世。

一、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板桥题画》)二、胸有成竹与胸无成竹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

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板桥题画》)三、书画互通其关纽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

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

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

此幅奉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

与可山谷亦当首肯。

(《板桥题画》)(原书第347页)四、无法与有法石涛画竹好野战,略无纪律,而纪律自在其中。

燮为江君颖长作此大幅,极力仿之,横涂竖抹,要自笔笔在法中,未能一笔逾于法外,甚矣,石公之不可及也。

功夫气候僭差一点不得。

鲁男子云:“唯柳下惠则可,我则不可。

将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余于石公亦云。

(《板桥题画》)五、极工而后能写意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雪积,竹之全体在隐跃间矣。

今人画浓枝大叶,略无破阙处,再加渲染,则雪与竹两不相入,成何画法?此亦小小匠心,尚不肯刻苦,安望其穷微索渺乎?问其故则曰:吾辈写意,原不拘拘于此。

四竹论

四竹论

郑板桥四竹说,即“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园中之竹,是现实中的竹子,眼中之竹,是画家所直接看到,观察到的柱子,虽然经过眼球的改造,但改造不大,基本上是现实的忠实反映,胸中之竹则是经过画家头脑改造而形成的审美意象,这意象由于主体审美认识时的精神作用而使现实美得到强化,集中化,概括化或典型化,同时也渗透进画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手中之竹既是完成了作品。

手中之竹来源于园中之竹,是园中竹的更高等级的美。

”而“眼”“手”之间的胸中之竹,就是“言”“意”之间的“象”。

但“象”也不是单纯的“象”,它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眼中的现实层面的“物象”,二是胸中的心理层面的“意象”,三是手中的符号层面的“语象”。

前后二“象”都比较容易理解,只是心中之“意象”却深藏着许多的奥妙。

首先,我们先分析郑板桥在画竹过程中的体会:一是“眼中有竹要仔细观察,反复临摹。

他年青时画竹竞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年老时曾无限感喟地说:“我为这竹君,不知磨秃了多少毫锋,消损了多少精神啊!”二是“胸有存竹”,即在创作前对要画的竹了然在胸。

“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三是“胸无存竹”,即在挥写的过程中,又不为胸中之竹所束缚,只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形象,同样的,在我的创作实践中。

四竹理念也是与我的设计紧密结合。

以室内设计实践举例:1我们看到的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它不以我们的意识改变而改变,因此是四竹中的园中之竹。

2我通过了解学习优秀的室内设计作品,深入的了解优秀作品的设计理念,创作风格,在我的思想思维中留下了一定得印象,同时我对优秀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这个过程就是四竹中的眼中之竹的过程。

3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在我的认识中,萌发了一种自己对优秀设计作品的感悟和认识,从而加以改变,运用到我自己的设计当中,并不是照抄照搬别人的设计,而是通过我自己的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从而达到我设计的目的。

这就是四竹中的胸中之竹。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眼中之竹——审美意象的雏形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眼中之竹”就是现实的竹子,其实不然。既然“竹”这种客观存在物成为“眼中之竹”,它就很明显的带上了人的因素(有了眼的参与),即:人的第一信号系统对外物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既不是照相机式的复制,也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心理过程。“眼中之竹”是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在与客体(烟光、日影、露气、疏枝密叶等构成的客观之景)相遇的一刹那,仅靠第一信号系统而把握的最初印象。这个印象已经包含了主体的情感的参与,是主体主动把握、体验,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创造者与自然之竹相契后,转化为‘我’的眼中之竹,与自然界的竹子就不是同一竿竹了。”〔3〕而且,这里的“眼”也并不是普通人的眼,而是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郑板桥)的眼。在这里,“眼中之竹”已经具有了“意象”的意味,只不过并不成熟,因为它是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初始阶段产生的。从而成为审美意象的最初形态,有待于进一步向高层次发展。
物化了的审美意象和作者的胸中意象具有某种影射关系,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往往就是对创作者胸中之象的解读。而这个解读又开启了一个新的审美感兴活动。
通过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对审美意象产生的阶段性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在这里我们要提出审美意象生成过程中既有感性因素的影响,又有理性因素的作用。首先,情感是审美感兴的直接动力。正是作者有了情感、愿望才会去接近客体、解读客体,从而得到“意象”。并且这个“意象”会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我们所说的“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明月本身并没有变化,变化的只是我们的情感、心境,但这个“意象”却迥然不同。郑板桥一生画竹,对竹的情感也是异常之深,正是这种对竹的执著之情使他能产生创作的兴致和欲望。其次,理性因素伴随着审美意象产生的始终。我们说艺术是感性的,但我们也不能排除理性因素的作用。郑板桥的题跋中已经体现出创作过程中理性因素的存在。“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这两句即是在意象生成过程产生的。它们很明显的带有理性思考的意味,是艺术创作中理性因素的显现。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创作主体的悟解活动。这种悟解活动是主体在体味客体过程中迸发的清醒意识,对于更进一步的体验有指导作用。

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

郑板桥戏弄"刻薄鬼''
清朝的时候,扬州有一个富翁,开了一家酒肉店,他 为富不仁,贪得无厌,常常在酒中加水,出售的肉缺 斤少两,人们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刻薄鬼''. 一天,"刻薄鬼''为了招揽生意,请来大书画家郑板 桥,给他写一副对联.郑板桥当场一挥而就,写完后 就念给"刻薄鬼''听,上联是:"肥猪长成象,老鼠头头 死.''下联是:"美酒都称好,陈醋坛坛酸.''横额是:" 人多,疾少,财富.''"刻薄鬼''十分高兴. 第二天,"刻薄鬼''叫家人把对联贴在大门口,并当 众大吹大擂,正当他得意忘形的时候,郑板桥也来 了,他把对联念了一遍,一字也没改,意思却完全相 反.众人听后哄堂大笑,拍手叫好."刻薄鬼''恼羞成 怒,逃进屋去. 郑板桥第二次是这样念的:上联读成:"肥猪长成象 (像)老鼠,头头死.''下联读成:"美酒都称好陈醋,坛 坛酸.''横额读成:"人多疾,少财富.''
《胸中之竹》借画竹论艺,它的章法是写 感悟类作文常用的好方法。它启迪我们写 作此类文章,构思时就要掌握两个要点, 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一定 要借其精髓、内涵;发挥一定要发己之创 新见解、深刻见解或具有普遍意义的见解。
总结
郑板桥画竹,画了一辈子,他有继承,更有创造, 他勇于探索,也善于总结。他的画竹题记里面就 记载了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同时,他的画 竹题记又往往是优美的小品散文,短短数语,写 得那么清新自然,活泼生动,有记事,有抒情, 也有议论。他的人品、画风、生活情趣、艺术主 张都包含在其中,文笔简净,含意深闳。他的画 竹既然早已在艺林中享有盛名,那么他的题记, 也应该被我们看做是文坛上的一朵艳丽的小花。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
眼中之竹
一株竹子,令人神往。

它笔直而又挺拔,像一个精致的石头雕塑,十分典雅动人。

它高挺的秋水般的绿色,像青春般活力四射。

它的枝条上面,有许多嫩绿的小叶,像是一把把绿野,吸引着我的目光。

竹子说起来也有好多传说,有些说它能做宝剑,有些说它能做篮子,还有些说它能做笔。

它似乎就像一个“万物皆由之”的无所不能的存在。

胸中之竹
竹子,是我心中永远的象征。

竹子的寓意有着无数的浪漫,它曾经为千百代诗人留下无尽的文字,让他们的情怀流淌出来,洒落在大地上。

竹子的韵味,一直在我的心中激荡,激发着我的想象力,让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梦想。

竹子的坚韧,令我勇敢前行,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竹子的高挺,让我在挫折中找到希望,重拾信心,继续前行。

手中之竹
拿着这根竹子,我的心里有着无数的思绪。

竹子的清香,令我的心灵更加清新,让我的心灵更加宁静。

竹子的质感,也让我感受到了朴素的宁静。

竹子的纹理,令我想
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令我有种由内而外的幸福感。

竹子的暖暖,让我有种温暖的拥抱,令我产生了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赏析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赏析

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赏析
郑板桥是中国明清画坛上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其中,他对竹子的描绘尤为精湛,堪称中国
画坛上的经典之作。

在郑板桥眼中,竹子是一种尤为高雅的植物,它具有清新、挺拔、灵动的特点。

他将竹子描绘为“风姿绰约,格调高雅”的植物,这体
现了他自身高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特点。

在郑板桥的画作中,竹子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他心
中的寄托和情感表达。

他用竹子来寓意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展示
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在郑板桥手中,竹子被赋予了精湛的艺术魅力。

他将笔墨运用得
恰到好处,以墨色清晰轮廓、墨韵生动表现出竹子的质感和气质。


的笔法丰富而灵活,既有雄浑有力的描写,也有细腻柔美的表现。

郑板桥的竹子画被誉为“竹画之祖”,不仅是中国文化瑰宝,也
是世界艺术的重要贡献。

通过他对竹子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
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中国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解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解

眼中之竹1.亲近大自然2.静心净化3.修身养性眼中之竹,意味着在眼中所见所触之处,竹的形象与意义。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一直被视为高洁、坚韧、清雅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更是出现频繁。

从古至今,我国的文人墨客们都对竹情有独钟,他们用诗歌、绘画、文章等形式来表达对竹的热爱和赞美。

竹有朴素而不失雅致的特点,它的气质恰似风姿绰约的女子一般,温婉而不失坚贞。

它的叶子清新翠绿,轻飘飘地摆动着,仿佛在述说着一段古老而韵味悠悠的故事。

在竹影婆娑的林中,人们仿佛可以窥见到心灵的净土,感受到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

眼中之竹,首先给人的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当我们置身竹林之中,不仅感受到了清新的空气和充沛的氧气,更能够领略到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好。

与花木相比,竹更显得清雅淡泊,它不需要浓艳的色彩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却能够用它那纤细挺拔的身姿和青翠欲滴的翠绿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眼中之竹,还能够给人一种静心净化的力量。

竹林深处,没有世俗的喧嚣和纷扰,只有清澈的溪水和淡淡的竹香。

这样的环境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节奏,静下心来,安静地聆听风吹竹叶的声音,感受阳光透过竹叶洒下的光影,从而使心灵得到一种升华。

眼中之竹,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象征。

竹虽然柔嫩,但却散发着一种气韵生动的气息,仿佛在向人们传递一种独特的生命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不仅可以陶冶情操,陶冶个人的气质,更能够使人的心性得到一种深度的净化,修得一颗淡泊的心。

对于眼中之竹的理解,我们不妨以亲近大自然、静心净化、修身养性为指南,从不同的角度去领略竹所带给我们的清新与美好。

在竹的世界里,人们或许能够找到一种颇具意境的修身养性之道,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充实、更加精彩。

愿我们都能够用心感受眼中之竹的意义,从而拥有一份清雅与淡泊的心性。

眼中之竹,是一种深邃而清幽的精神寄托,它是一种心灵的抚慰,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急躁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往往被物欲和功利所累,心灵常常感到沉重与疲惫。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作文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作文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示例文章篇一:《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东西、心里想的东西和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其实大不一样呢?就像郑板桥爷爷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可太有意思啦!先来说说“眼中之竹”吧。

这就好比我们去公园玩,看到那一片翠绿的竹林。

哇塞!那一根根竹子直直地挺立着,像不像一个个站岗的士兵?它们的叶子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跟我们打招呼呢!这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竹子,就是“眼中之竹”啦。

可是,这仅仅是个开始哦!当我们看到这些竹子,心里就会有想法啦。

这就是“胸中之竹”。

比如说,我看着这些竹子,就会想:“竹子这么挺拔,是不是因为它们很坚强,不怕风吹雨打?”或者“竹子一节一节的,是不是在告诉我们,成长要一步一个脚印?”再或者“要是我能像竹子一样,一直保持向上的姿态,那该多好!” 你们看,同样是看到竹子,每个人心里想的都不一样,对吧?那“手中之竹”又是什么呢?这可就更神奇啦!假如我们是画家,想要把看到的竹子画下来。

哎呀,这可不容易!我们得先在心里构思好,怎么画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怎么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竹子的挺拔和坚韧。

然后,拿起画笔,一笔一笔地画出来。

这画出来的竹子,就是“手中之竹”。

有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画竹子。

我看着眼前的竹子,心里想:“这竹子可真美,我一定要画得超级棒!”结果呢,一开始画,就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我画的竹子歪歪扭扭的,一点都不挺拔。

这时候我才明白,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中间的距离可远着呢!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我们眼睛看到了,这是“眼中之竹”。

然后我们要在心里思考,怎么去理解这些知识,这就是“胸中之竹”。

最后,通过做作业、考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出来,这才是“手中之竹”。

再比如说,我们参加运动会。

看到别的同学跑得飞快,这是“眼中之竹”。

心里想着自己也要像他们一样厉害,这是“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素材800字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素材800字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作文素材800字胸中之竹与手中之竹。

竹子,你说它怎么就那么好看呢?每次看到竹林,我都觉得它们像一群站得笔直的小伙伴,风一吹过来,它们就一起摇头晃脑,像是在跳舞。

说到画竹子,我得说,那可真是个技术活。

你得先在心里有个竹子的形象,然后才能画得出来。

就像你心里有个喜欢的人,才能画出他的神韵一样。

这胸中之竹,可就是你的灵感源泉啊!
话说回来,我画画的时候,特别喜欢那种手里拿着笔,心里想着竹子的感觉。

那时候,我觉得我好像就是那只在竹林里跳舞的竹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手中的竹子,就是我的情感输出,我把我所有的喜欢、快乐、伤心、愤怒都画进去了。

其实,竹子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个画画的题材,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你看,竹子那么坚韧,无论风吹雨打,它都站得直直的,从不弯腰。

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态度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所以啊,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生活的态度。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心中,找到那一片属于自己的竹林,让它陪伴你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名词解释手中之竹的意思

名词解释手中之竹的意思

名词解释手中之竹的意思
手中之竹,是清郑板桥用语,用以比喻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

在《题画》中,他描述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个阶段。

1. “眼中之竹”是指人们通过眼睛观察到的竹子的形态、颜色、质感等外在特征。

2. “胸中之竹”则是指人们通过内心的感受和理解,对竹子产生的情感联想和意象,这更是一种心理层面的体验。

3. “手中之竹”是指人们通过手中的笔或雕刻工具,将心中的竹子意象表现出来,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郑板桥认为,“手中之竹”的形成需经“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两个阶段的酝酿与准备。

“手中之竹”可不受既成章法程式的限制,按想象随机变相以取得艺术趣味。

郑板桥关于“手中之竹”的形成须经过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两次飞跃的论述,比前人更为完整地概括了艺术创作的过程。

总的来说,“手中之竹”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境界和审美追求。

《题画-江馆清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画-江馆清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画·江馆清秋》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题画·江馆清秋
清代-郑燮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对照翻译: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秋天在江馆时早起欣赏竹子,清晨的烟氲、旭日之影、露水蒸气等,都浮动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的竹业当中。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欣赏如此美景,心胸不由得兴起强烈想要作画的灵感。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

其实心里面想画出来的竹子,并不是眼睛里面所看到的竹子。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所以当磨好墨、展开纸,刚准备好要下笔,画出来的总是忽然有所改变,并不跟想象好的一样,因为用手画出来的竹子,也不是心里面想画的竹子。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总而言之,想象的意境永远超越下笔所画的情像,这是不变的法则。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表现在固定格式画法之外的意趣神韵,是一种超脱俗世所能领悟的化外机度。

独画云乎哉!
只有在画的世界才有这样子的表现哪!。

教学设计:胸中之竹

教学设计:胸中之竹

第19课《胸中之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题跋”的特点、作用。

2.景、情、理交融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与点拨结合的方法,使得同学理解短文《胸中之竹》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灵感的出现或问题来临,只是一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固执成局。

【教学重难点】夹叙夹议,景中含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二、作者介绍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出身寒微,幼丧母,由后母抚养。

康熙时秀才,雍正时举人,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请赈得罪上司而被罢官。

郑板桥为政清廉,有才干,关心人民疾苦。

去官后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擅画兰、竹、松、菊、石等,尤以兰、竹著称。

其画取法石涛,又吸取徐渭、高其佩等人的创作思想和笔意。

其画构图注重剪裁,崇尚简洁,以侧锋画兰、竹,笔墨潇洒纵逸,苍劲豪迈。

其画通过题跋诗文,表现出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具有新意。

论画主张对所绘对象作直接观察,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

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联系和区别,反映了艺术的创作过程。

其书法在行、隶之间,以画法作书、结体,行款纵横错落,整整斜斜,人称乱石铺街,自称六分半书。

郑板桥工诗文,为文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作主子文章,不可作奴才文章”。

其诗能反映、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其文直率自然。

有《郑板桥集》行世。

三、解题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

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

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

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据载,有一次郑板桥画了一幅《墨竹图》,非常满意,同时又觉意犹未尽,遂握笔题画,成此名文。

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

独画云乎哉?
• 作者的意图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要借题 发挥。例如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总是来源 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中间需要作家 对生活的提炼、揣摩与艺术的加工和处理, 甚至有时是作家灵感的火花点燃的神来之 笔。一旦提笔,便胸中勃勃,随手写去, 可能有些是作者始料未及的。陆游云: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讲的就是 此理。任何艺术创作的过程大抵如此。
• 2011年北京匡时春季专 题拍卖会传出消息,一幅 郑板桥的《竹石兰蕙图》 以4600万元天价成交。
郑燮:一个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疾苦的封建官员; 一个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封建文人; 一个艺术成就卓绝的艺术家。
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 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 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 书画尤奇。”
绘画创作“三阶段”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观察中的竹的自然物象
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画幅上的竹的艺术形象
• 他曾对友人说,画竹要经历三个阶段,达到三种 境界。一是“眼中有竹”,要仔细观察,反复临 摹。他年青时画竹竞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年老 时曾无限感喟地说:“我为这竹君,不知磨秃了 多少毫锋,消损了多少精神啊!”二是“胸有存竹”, 即在创作前对要画的竹了然在胸。“我有胸中十 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三是“胸无存竹”, 即在挥写的过程中,又不为胸中之竹所束缚,只 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创造出新的形象.他曾用诗 总结自己画竹的经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 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 时。” 竹之于郑板桥,真可谓相得益彰,人竹合 一。
郑燮: 一个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疾苦的封建官员; 一个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封建文人;
一个艺术成就卓绝的艺术家。
“胸无成竹” 的郑板桥
“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 无成 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 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 人会之。”

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郑燮(xiè),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

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工诗、词,善书、画。

诗词不屑作熟语。

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

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

间亦以画法行之。

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

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

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

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

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生于1693.11.22,卒于1765.1.22。

享年七十三岁。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注释1.遂:于是,就、副词。

2.画意:作画的兴致。

意,兴致,意图,意思。

3. 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4.眼中之竹:观察中的竹的自然物象。

5.相:本指容貌,此处指竹子的形貌。

6.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

7.意:审美意象。

8.笔:运笔作画,创作实践。

对郑板桥“胸中之竹”的体会 期末作业

对郑板桥“胸中之竹”的体会 期末作业

对郑板桥“胸中之竹”的体会学院:商学院班级:093广告0班学号:20093099028 姓名:张刚摘要:“胸中之竹”与“胸无成竹”绘画理论,是“扬州八怪”的代表郑板桥对古代文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诠释这一理论,发掘其内涵,于今仍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立意要在下笔之先确定,这是不变的法则;而情趣却在技法之外,这是随机的灵感。

关键词:郑板桥;胸中之竹;画竹情趣;灵感“板桥先生为近300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徐悲鸿语)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他是诗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也是文艺批评家。

在他的诗文和书画题跋中,有不少文艺和美学方面的精辟论述,醒人耳目,启发后人。

反映了当时文坛上的进步思潮,我们应当充分重视。

郑板桥云:“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

”板桥自题《墨竹图》道:“予客居天宁寺西杏园,亦日:后园竹十万个,皆吾师也,复何师乎?”在《题画〃竹》中板桥又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这是他绘画创作以自然造化为师的生动写照。

他曾写有一段很有名的画竹论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外者,化机也。

浊画云乎哉!”这里,郑板桥告诉我们,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是由外界客观事物所引起和触发的。

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中所说的“隋以物兴”或“物以貌求”。

“眼中之竹”,是指客观现实之竹,通过画家感受,反映在脑中的印象,是审美的直接观照。

它已经是人的视觉映象,而不是客观现实之竹了。

“竹”本是客观之物,画家在寻找与自我精神相贯通的自然外物时,对自然形象的主动选择即已体现出画家的个性精神、深厚情感、独特理解与艺术要求。

通过对被选择物象观察、认识、研究、体悟后,记录其感受,绘画创作即由“眼中之竹”开始转为“胸中之竹”。

郑燮《胸中之竹》原文和译文

郑燮《胸中之竹》原文和译文

郑燮《胸中之竹》原文和译文
原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1,并不是眼中之竹2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3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4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译文:
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

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
注释:
1. 胸中之竹:酝酿中的竹的审美意象
2.眼中之竹:观察中的竹的自然物象
3.手中之竹:画幅上竹的艺术形象
4.意:审美意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