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的分配之道——专访经济学家刘福垣
刘福垣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
第一讲: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常务副院长今天的题目非常大,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差距也比较大。
我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二是在我国如何建立宏观调控的体系。
现在实际上中国还不具备宏观调控的条件,我们的国家现在是“一个国家,两个时代,三个发展阶段,四大剩余四大短缺”,还没有完全建成城乡一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还没有解决,因此不具备宏观调控的条件。
但是这些年我们调控的很热闹,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是因为我们的学界和政府从原来的斯大林模式又一头栽进欧美模式当中,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指标都放到中国来用,效果是不好的。
调控至今,有些主管调控的领导说,“宏观调控到底是谁调控了谁,是政府调控市场,还是市场调控政府,是中央调控地方,还是地方调控中央”。
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就是政府被市场调控了,中央被地方调控了,这反映了在中国有一种“泛宏观调控”的思维,把什么都叫宏观调控,把日常规制等都与宏观调控联系在一起了。
而学者单纯按照指标体系做出预测,看到物价指数上涨则通货膨胀又来了,看到物价指数下降则通货紧缩又来了,经济不是胀就是缩,不是冷就是热,这还有好日子吗?各部门都在忙,忙着宏观调控,最后是看不见的手更加看不见,闲不住的手是更加闲不住。
政府越是调整产业结构越是出现问题,大家可以看看发改委的大楼,每天晚上灯火通明,主要的部门负责人经常彻夜工作,但他们却没有忙到点子上。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二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配合的关系,还是打架的关系,这些事情都说不清楚。
下面进行第一个问题,即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
宏观经济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是行政辖区的经济没有了,要素在地区、部门和产品之间的流动没有市场分割的障碍,平均利润率的规律已经发挥作用。
这个条件中国现在差距就很大,各地区都在制定自己的“十一五”规划,导致中央政府的经济盘面是空的。
中国现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基础是什么状态呢?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13.5亿人口,但是实际上中国是出于两个时代的国家。
刘福垣简介_刘福垣简历-中国讲师网
擅长领域:行政管理| 经济学家|擅长行业:教育培训政府机关讲师简介: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经济系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主要学术专长是经济成本、价格,从事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研究。
197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81年8月~1991年5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1991年5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任学术秘书,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农产品成本价格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发展经济学学会副会长。
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8-2003年期间,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农经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副市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清华大学—中旭商学院经济系副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代表作有:《工农业收入差异》(专著)、《破除剪刀差的迷雾》(论文)、《农村改革新方略》(专著)、《正确认识80年代农村改革的新就和90年代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关于农村城市化的几个认识问题》(论文)、《正税、明租、除费》(论文)等,引外,还发表论文40余篇,共100余万字。
讲师背景:刘福垣博士是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宁波市副市长,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兼体制改革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刘福垣:我国经济发展既不需要保,也不需要控
否旺直 ,直接 关 系经 济的兴 衷 。在全球 金 融危 机 的大背景下, 出口锐 减 , 需” “ 外 大大
无 法 得 到 有 效 的资 金 。 国 内企 业 将 无 力 以 较 快 的 速 度 发 展 , 整 个 中是真正 的财产主体,他们并不关心财产的增值 ,所以不能够对企业 领导人形成有效的约束, 预算约束一定是软 的。企业的所有权可以与经营权分离, 但是财产关系必须 明确。财产关系不确定, 企业就只有短期行为不会有长期行为,
因为 短 期 收 益 是 自己的 ,长 期 收 益 是 别 人 的。
经济发 展都 会放 慢。这也是筹资困境使中 国企业 陷入危 机的后果。( 自 : 世界 经 摘 《
张维迎指 出,企业 家不是 培养的,而是 由市场竞争 出来 的,造就企业 家一
是 要 改革 财产 问题 ,二 是 要 放 活 市 场 ,如 果 前 者 是 产 生 企 业 家 的 关 键 ,后 者 是 企 业 家 产生 的 基 本途 径 。 ( 自 : 经 济 观 察 报 》 0 8年 9 2 摘 《 20 月 7日)
没钱可花 ,要 么是 有钱不 敢 花 ,还 怎么谈得上拉 动内需 呢 。
左大培 :出售国内企业是最大的资源
业需要增加资本金,而是因为在中国目前有
显 著 资金净 外流 的背景 下, 向外资 出售 国有
企业以增加 外资流入是一个最大的资源配
张维 迎 :国家 所有制下不能产生 真正 企业家
北 京大 学 光 华 管 理 学
访经济学家刘福垣:和谐社会的分配之道
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最早于中共十六大上提出,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趋于成熟,被作为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
在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和谐社会理论将系统化。
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天然敌人,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引起各方关注,调整收入分配也已经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对这个问题有系统思考的经济学家刘福垣。
生产力水平所允许的体面生活《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个人如何理解和谐社会,或者说,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可以称为和谐?刘福垣(以下简称刘):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人性化表述。
和谐社会是主体生产方式的矛盾处在同一性相对稳定状态的社会。
现在咱们的主体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企业化的生产方式,就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目的是利润。
这个时候我们说的和谐是劳资双方的和谐。
我雇你,你必须给我创造价值,否则我不雇你;我给你打工,你必须给我符合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否则我不给你干。
这里面的统一性就在于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落实了,就统一了。
我们搞了市场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以后,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处于转型期、过渡期。
我们的劳资关系还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夹杂了某些封建的因素。
最尖锐的就是农民工,农民工从他的社会分工角色看,已经是当代的产业工人了,他应该从这个生产关系中、特别是在分配地位上拿到他的劳动力价格,而实际上只拿到了将近一半。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动,每个月才能得到五六百块钱,按照中国现在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费用,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25天半,至少应该拿到1000元。
这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供求会影响价格,会上下波动。
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没有到位,老百姓没有定心丸,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在和资本家谈判的过程中,没有恰当的谈判地位,我们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工会替他们作主,因此把劳动力的价格大大地压下来了,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经常不兑现。
刘福垣采访稿(上):苦练内功,一化解前愁
苦练内功,一“化”解千愁——刘福垣专访(上)文/本刊记者李亮斌孙洋刘福垣简介: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亚洲财富:您能谈谈对中国经济社会现状的一些看法吗?而且我们总是看到有学者、专家担心中国的经济会“硬着陆”。
那么如果“硬着陆”的话,它对国民经济的哪方面影响较大呢?刘福垣:首先要清楚,什么是“着陆”,“陆”在何方。
“陆”指的是什么?其实这涉及到一个经济周期的问题。
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造成了经济有规律的波动,那么经济的起承转合,正常过度,那就是“软着陆”;造成大的破坏,就是“硬着陆”。
咱们中国没有周期,因为中国现在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就是处于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矛盾和社会矛盾的转化之中。
而且关键是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
比如说现在中国城市的常住人口都超过50%了,但城市户籍人口还没超过33%,这就说明,我们的农民工转变了生产分工,但还没转变身份。
没转变身份就是社会结构的落后。
从生产方式来讲,他已经承担了产业工人职能,纳入了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已经创造了GDP中的超过50%,但是他的身份没变,他和农村的土地的关系没变,在城市里也享受不了国民待遇,这就是社会结构落后于经济结构。
这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而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占有和市场社会化的主要矛盾,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甚至连基本矛盾地位都还没有。
只有进入了现代化,建立标准的市场经济后,私人占有和市场社会化的矛盾成为基本矛盾后,这时才有经济“着陆”问题,而我们现在不存在着陆问题。
我们现在的学者,一般都是符号经济学家,基本上是照抄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理论。
而我们的经济状况还没达到有周期的标准呢。
我们还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一脚迈进了现代,另一只脚还拖在历史中。
这个阶段就好像是儿童团阶段,他不可能有周期,所以讨论这个“软着陆、硬着陆”,纯粹是鹦鹉学舌。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吕红星2012-08-17 09:32:5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08月15日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不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特色,而是我国拥有30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积累的几百万亿元以上的全民资产,这种巨额全民资产的产权如果真正得到实现,不用动本,也不用动利,全民共有资产的租金和利息的收入就可以充分满足社会保障的开支。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养老金缺口的话题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对此,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尹成基7月25日表示,总体上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大于支出,当期并不存在基金缺口的问题,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也是有保障的,可以按时支付。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推进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中央已经明确了方向,国家印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决定先在山西等5个省市试点。
养老金问题关系到退休后能否体面地生活,养老金问题自然引起多方关注,由此所引发的有关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也成了热点话题。
对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在社会上很热,关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许多专家、学者都莫衷一是,您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刘福垣: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计划体制遗留的等级制度、“大锅饭”的基础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体制的路线,而不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之路。
我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目标不明确、对象不清楚,而仅仅在资金来源上做文章。
具体来说,我国正在构建中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理论含混。
我国的社保体系理论依据多来自于海外,尤其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不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是成本高昂、长期不能到位,家庭保障和商业保险多头占用资金。
中国经济时报:您曾经说过,无论在任何国家,走保险的路子都是走不通的,您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刘福垣:首先必须得厘清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的区别,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和学者都把二者混为一谈。
中国经济大趋势 - 发改委宏观经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演讲笔录
世贸行家----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及企业应对之道主讲人:李福垣概述:2008是中国多灾多难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元年,是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转折点,在此多事之秋,我们应该看到和关注的是背后的机会,危机=危险背后有机会。
一:如何认识美国当前的经济危机上一次的经济危机是实体经济危机的体现,是市场危机到金融危机的货币表现。
基本矛盾是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到了一个临界点,占有和使用发生矛盾,导致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成长过程中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而此次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与以往不同:生产社会化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发生裂变,我们这些发展中的国家沦为铺垫,我们的金融提前和国际接轨,导致了表面上看上去,虚拟经济的货币价值很高。
在实体经济为主体的时代,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货币体现,现在是倒了一个个儿,实体经济沦为虚拟经济的工具。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经济学家正在使用“化功大法”,把我们以及其他国家的资产据为己有,不得不怀疑这是一个金融战略。
现在所谓的股指也好,救市也好,无外乎是政府在用纳税人的钱为金融赌徒们修建吸血的管道,而对于我们的实体经济来说,我们要的依然是使用价值。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们的企业来说,应该是一件好事,现在我们各金融机构刚刚走出国门,小试身手,顶多被烫到了手,来得及缩回来改变战略,如果再推迟五年,那么我们的损失将非常惨重,无法估量,所以值得庆幸。
没有天敌不能成长,我们得赶紧苦练内功,拉动内需,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一切。
实体经济深化的具体表现就是金融,而我们的国家目前还没有深化到这个程度,过早的涉足,注定了失败这个结局,现在的损失就当是交了学费,这样的代价早晚是要付出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二、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未来的走势1、不要悲观,勿需防热也不必防冷,谨慎出招,冷静观察。
看中国的经济,要以发展看运行,不能以运行看运行。
看数据、听报告完全没有实质意义。
中国目前还处于符号经济时代,是经济学家自己在制造困扰。
刘福垣:现在符号经济学家问题经济学家太多
刘福垣:现在符号经济学家问题经济学家太多本文来源于和讯网2012年08月27日 08:50 我要评论(3)打印|字号:我们的30年,10以上的平均增长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处于一种解放生产力的阶段,我们当时是在原来的计划体制下,大量的人财物、精气神都闲置在那里,甚至去做无用功。
和讯网消息由《环球时报》社和国家发改委中国经济贸易导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高峰论坛于8月26日在北京举行,和讯网全程直播。
发改委宏观经济原副院长刘福垣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我国现在的问题就是在于包围着中南海的学者大部分是符号经济学家,中南海里的官员大部分是问题经济学家。
符号经济学家就根据统计局这组数数黑论黄。
以下为文字实录:刘福垣:给我一个小时,讲讲当前的经济形势。
昨天,大家在网上都看到了,总理在广东考察的时候,又一次强调当前的外需一时半会缓不过来,内需维稳,稳增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点大家都看得见。
今年以来这些符号都不好看,经济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不在于遇到问题,一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沟沟坎坎是难免不了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造成的。
如何不能正确的总结经验教训,还是在忘乎所以、六神无主之间来回折腾,永远也搞不好。
特别是大家都看到了,从“十五”规划就提出来的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现在还没有破题,我们甚至“十二五”规划去年是开局之年,到现在一些专题报告才陆续发,都快过去一半了,有些部门的报告都没有出来。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对我们自己的经济没有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前一段叫忘乎所以,以为我们这30年平均10点几的高增长就是了不起。
昨天有一个老先生拉一个年轻人写一篇大文章在讨论中国经济奇迹是靠什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靠勤劳。
我可以告诉大家,没有奇迹,只有神话,我们的30年,10以上的平均增长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处于一种解放生产力的阶段,我们当时是在原来的计划体制下,大量的人财物、精气神都闲置在那里,甚至去做无用功。
刘福垣:人才本是由市场来配置的一种资源
刘福垣:人才本是由市场来配置的一种资源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8年第15期当前,正值2018年毕业季,二线城市“抢人大战”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根据教育部数据,201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同时,西安、武汉、南京等20多个城市的“抢人大战”也再度升级,送房、送钱、送户口,力度之大令人咂舌。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福垣就此提出了不同意见——“参与抢人大战的这几大城市,恰恰是不缺少人才的,而且堪称中国的人才高地。
近来一些二线城市的‘抢人大战’,暴露的是它们的信心不足,甚至根本不知道发展为何物!”那么,二线城市“人才大战”背后耍得什么梗?疯狂抢人背后,这些城市都走了哪些弯路?企业和年轻人,真正需要的又是怎样的尊重?带着以上问题,我们专访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刘富垣教授。
记者:如何看待当下二线城市“抢人现象”?刘福垣:陷入“人才大战”的这几大城市中,其实并不缺少人才。
西安、武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储存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武汉以开办大量院校为代表,西安则是国家级高科技研究院所。
现在西安搞了个“人才落户”政策。
什么是人才?人才以用为主,你不用他,储存起来有何用?人才本是市场的要素,是由市场来配置的一种资源。
此时却要由政府通过一个户口把他拴在这儿!这就如同当下中国的很多怪现象——用土地把农民拴上,用房子把市民拴上……但其实劳动者通常是哪里有岗位、有用武之地,它就跑到哪里去。
人们不要忘记:改革开放初期,“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人才纷纷奔往深圳特区。
可以说,当下深圳的主体人才中,武汉就提供了一大部分。
当下有人总说“东三省衰落、东三省缺人才”,真是这样吗?其实深圳市政府的前四把手都是我们东北人,他们成长为人才都是在东北炼成的。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个“美国梦”,美国当年人少地多,移民到那儿后很容易成为“小地主”,有自己的农场。
后来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没有经历战火等因素,所以移民去了不少。
刘福垣:寻找“新经济”的内核
刘福垣:寻找“新经济”的内核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导刊》 2012年第1期
朱敏:我认为“新经济”应该理解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而新的发展方式,对应的是一
种新的发展观。
刘福垣:看事物,特别需要在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里找到内在的主要矛盾。
因为事物本身
都有两面性,事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然而,根据这个性质无法给中国定位,因为在任何社会形态里,生产不足总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总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还强调这个矛盾,是不合适的。
早在2003 年,中央要求转变发展观,但现实中对矛盾的错误认识使之无法实现。
因为发
展就是矛盾的转化,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就是发展,而中国总是抓不住主要矛盾,最后把“增长”当成了发展。
现在所说的转变发展方式,其实还是转变增长方式,它没有解决真正的发展
问题。
朱敏:如果错把“增长”当成了发展,那么,所谓发展观岂不也只是单一的“增长观”?
刘福垣:特别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现在概括为科学发展观后,理应把人视为发展的本体,然而,这些年来为什么成了“增长观”呢?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是对的,关键是:发展是什么?硬在哪儿?我们发展生产力、生产方式,核心是变人。
以前政府是搞了“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现在必须要转到“以人为本”上来,就是要改变人们的分工角色、社
会地位等等,核心是变人。
刘福垣采访下9.10
从农产品价格到共产主义——刘福垣专访(下)文/本刊记者李亮斌孙洋刘福垣简介:著名经济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
亚洲财富:您怎么看待当下的农产品价格问题呢?刘福垣:农产品价格的核心是要长期的涨下去。
因为是两个时代生产方式矛盾的必然产物: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就是我们“制造”了2.6亿小农户,而现在的消费又是大市场。
流通又是“买难卖难”的规律。
今年的价格可能是降下去了,明年又升了。
但农产品的价格又不完全是整体的波动,而是个别的。
比方今年大白菜非常贵,明年又特别贱。
另外一个就是生产者价格低,消费者价格高。
当然是因为流通环节太多了,比方我作为农民,我在地头,虽然菜价涨了,但是我的收入涨不了多少。
但是经过流通环节后,到咱们餐桌上菜价也已经相当贵了。
这就是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
所以农产品涨价具有合理性、必然性、长期性。
而且农民工工资涨了20(%)多,菜价能不涨吗?另外农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农民工原来一天挣50块钱,现在挣70,那他得算种地我一天能不能挣70。
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旱涝急转弯,农产品价格才会涨,但这都跟通货都没啥关系。
亚洲财富:那农产品的价格跟大农业、现代农业都没有关系?就只是供需影响的?刘福垣:恩,你大农业和现代农业都太少了啊。
虽然咱们现在也有好多的农场了,也很现代化了,但是我们的现代化农场的成本比较高。
为什么呢?因为整个社会的流通体制没有变,所以导致农产品价格很高。
如果大家都是现代化农场了,假如超过100亩的规格了,而且所有的农田都消灭了小农经济,那咱们农产品的价格就开始稳定了。
但是也不会不涨,因为人工成本也在涨。
亚洲财富:您的意思是,在没有改变现在农业生产落后的情况下,农产品会一直涨?刘福垣:一直会涨。
北大讲稿:刘福垣: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富强之路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富强之路刘福垣主讲人简介:刘福垣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从2003年8月温家宝第一次提出要转变发展观,到现在已经七八年过去了,为什么要重新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这七八年过去了,我们的发展观基本上没有转变,很多人到今天为止都不知道发展为何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到现在依然把发展和增长混为一谈。
今年我们政治生活的主题词是转变发展方式,大家看到这么多专家和领导的讲话都提到要转变发展方式,但没有人给转变发展方式一个清晰的内涵,说的话里话外其实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家知道我们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突然一下增长方式不见了,其实二者说的是两件事,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其实这个根源还在发展观念上的问题,我们中宣部理论局给大家发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材料应该说是最权威的,但里面说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容已经走偏了,大家想过没有,从我们共产党诞生那天起,我们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我们的以人为本就是代表谁,以这个为目的,那我们的发展观还有什么新意呢?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转变发展方式也将变成一个标语口号,十一五规划是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我看了从国家到省市县的几十本材料,标题都是第十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但内容说的都是增长规划,不过说法换成了科学增长、全面增长和可持续增长,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解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只有完整准确的把握以人为本,我们才能走上强国之路,我们这七八年来发展观念一直没有发生改变,说到底就是因为我们03年一开始就没有向大家讲清楚转变发展观的背景,为什么要转变?怎么转变?从哪儿向哪儿转变?然后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上我们没下功夫,最后反映出张书记种草是科学的,李书记种树也是科学的,都是在科学上做文章,而没有在发展上做文章,所以我们今天先讲第一个大问题:以人为本发展观提出来的历史背景,为什么要转?第二个大问题: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三个大问题: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上强国之路。
收入分配改革的两杆秤和三条线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IN PERSPECTIVE
OF HUMAN CAPITAL
作者: 刘福垣
作者机构: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
出版物刊名: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页码: 62-6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收入分配改革 杆秤 社会公平 物质资本 按要素分配 抗日战争 收入差距 分配机制
摘要:历时八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千呼万唤难以出台。
似乎比抗日战争还难!改革的最大难度还不在子显而易见的阻力,许多以动力自居的人们,诉求不现实、思路混乱、方法不科学。
客观上从动力转变为更难以克服的阻力。
他们的改革目标是缩小收入差距,途径是直接限高提低。
这是打遭遇觇,是均贫一的传统模式。
忽视了分配机制是否公平的要害问题。
笔者的对策思路是:在以人为本发展观指导下。
校准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杆秤:划清劳动、资本和财产三种不同性质收入的界限;逐步形成按要素分配和按需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缩短人力资本超过物质资本的积累过程。
直击中国经济迷津——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直击中国经济迷津——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刘福垣
灿灿
【期刊名称】《新华商》
【年(卷),期】2009(000)004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灿灿
【作者单位】《新华商》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4
【相关文献】
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J], 杜梅萍
2.破解"新东北现象",应遵循市场原则——专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福垣 [J], 张寒
3.破除"居者有其屋"的迷雾--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J], 刘晓林
4.正确理解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福垣[J],
5.社会保障:中央政府第一职能——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J], 潘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配体制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悬念
分配体制改革是未来中国经济最大悬念
刘福垣
【期刊名称】《中外管理》
【年(卷),期】2009(000)012
【摘要】@@ 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到这次全球金融危机,12年来,我们从上到下,从学界到企业界都非常关注企业运行.但是关注的频率越来越快,眼光也越来越短.我们熟知的著名经济学家、熟知的新闻发言人反复念诵的就是四个字:冷、热、涨、缩.GDP低于8,就冷得不得了;物价指数高于3,通货膨胀就来了;低于3呢,通货紧缩又挥之不去.降了也不行,升了也不行,冷热涨缩循环往复,把我们的政府念得心力交瘁.【总页数】2页(P74-75)
【作者】刘福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未来趋势(上) [J], 常修泽
2.从“大部制”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未来走向 [J], 陈革
3.2010年中国经济最大悬念 [J],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40年的实践历程、逻辑进路与未来展望 [J], 赵莹
5.从“大部制”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未来走向 [J], 陈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刘福垣
【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城乡两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矛盾,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它既是内需不足外向依赖度大的根本原因,又是我们可以维持长期快速发展的内在强劲动力。
因此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方位开放的发展观,采取以中为重的发展战略,打好改革攻坚战。
【总页数】6页(P3-8)
【作者】刘福垣
【作者单位】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0.4
【相关文献】
1.世纪之交的回首与展望——2000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和2001年初步展望[J], 叶震
2.世纪之交广东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J], 李超
3.对世纪之交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J], 潘治富
4.对世纪之交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J], 潘治富
5.世纪之交我国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J], 刘国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的会长刘福垣的演讲实录
3、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的会长刘福垣的演讲实录第一篇:3、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的会长刘福垣的演讲实录刘福垣: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经济共同和谐发展下面是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的会长刘福垣的演讲实录:支持人:下面论坛的第一位演讲专家是中国人力资源研究会的会长刘福垣,下面我们用热烈掌声有请刘会长为我们演讲。
刘福垣:我看了四五十本从中央到地方的十一五规划文本,基本上还是一个增长规划,以人为本发展观用黑体字写在指导思想里面,但是具体的规划还是DGP。
我们为什么03年下半年要转变发展观,20多年平均9.6%的增长,全世界一片叫好声,有震惊的,有叹息的。
我们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为什么要转变呢,因为我们过去的十几年把小平同志说的发展是硬道理给搞成了增长是硬道理,一直到03年是一个导火线,03年上半年得到知道中国出现了疯狂的圈地运动,这个疯狂的圈地运动圈了多少地呢?仅仅半年时间圈的地是过去改革开放以来20年圈地的总和,有的一个小省圈的地是城区建设面积的3.8倍,甚至有些大城市规定某些城区不能洗澡。
这种局面就好象人们走错了时空,以为是200年前英国的圈地运动。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我们始终没有处理好增长和发展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中央提出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特别是这次胡锦涛总书记在党校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这就完整的向全世界贡献了一个新的发展观。
因为以前家宝同志讲话的时候以人为本在发展观外面,当时叫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这个行文发以人为本是在发展观外面的。
后来总书记到党校讲话,把以人为本搞到里面去了,说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核心。
但是这几年人们的宣传、解释、学习的过程中,把我们以人为本发展观抽象为科学发展观以后,实际上在总书记这次讲话之前大家把科学发展观理解为科学增长的发展观,增长和发展始终没有分开,又好又快的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以人为本就是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种解读在我们报纸和文件上到处都是。
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访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作者: 徐遥
作者机构: 《党建》记者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9-10页
主题词: 科学发展观 国家发改委 宏观经济 刘福垣 副院长 研究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个代表” 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理论 重要思想 建设经验政治文明 社会建设 认识问题 党中央 总书记 胡锦涛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南。
自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学习、深入领会,逐步落实到实践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化的认识问题,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
如何安置企业剩余劳动力
如何安置企业剩余劳动力
刘福垣
【期刊名称】《中国质量万里行》
【年(卷),期】1995(000)008
【摘要】本栏目今天把国务院特区办研究室副主任刘福垣博士的观点介绍给读者。
他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应该有排出和吸收劳动力的自主权。
要建立这种自主权就
必须建立产业后备军,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保障体系完
善之前,他根据"结构性剩余"的特点,提出了过渡办法。
当然,作为一种观点,一旦付诸实施,还需要做大量具体细致的艰苦工作。
【总页数】1页(P57-57)
【作者】刘福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9.2
【相关文献】
1.如何解决企业剩余劳动力问题 [J], 张连文
2.城市型二元经济结构与国有企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J], 杜雯;徐康宁
3.农村移民安置区产业劳动力容量及安置容量研究 [J], 陈绍军;施国庆;马成志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乌兰图嗄镇安置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 [J], 王通林;张雪峰
5.浅析国有企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J], 张雪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的分配之道——专访经济学家刘福垣发表日期:2006年10月8日出处:《南风窗》杂志作者:本刊记者李北方【编辑录入:李豫】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最早于中共十六大上提出,到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趋于成熟,被作为执政党的五种能力之一提出来。
在即将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和谐社会理论将系统化。
贫富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天然敌人,随着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引起各方关注,调整收入分配也已经提上了政府工作的日程。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对这个问题有系统思考的经济学家刘福垣。
生产力水平所允许的体面生活《南风窗》(以下简称《南》):你个人如何理解和谐社会,或者说,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可以称为和谐?刘福垣(以下简称刘):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人性化表述。
和谐社会是主体生产方式的矛盾处在同一性相对稳定状态的社会。
现在咱们的主体生产方式是什么?是企业化的生产方式,就是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生产目的是利润。
这个时候我们说的和谐是劳资双方的和谐。
我雇你,你必须给我创造价值,否则我不雇你;我给你打工,你必须给我符合劳动力价值的工资,否则我不给你干。
这里面的统一性就在于按要素分配,按要素分配落实了,就统一了。
我们搞了市场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以后,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处于转型期、过渡期。
我们的劳资关系还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下的劳资关系,夹杂了某些封建的因素。
最尖锐的就是农民工,农民工从他的社会分工角色看,已经是当代的产业工人了,他应该从这个生产关系中、特别是在分配地位上拿到他的劳动力价格,而实际上只拿到了将近一半。
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劳动,每个月才能得到五六百块钱,按照中国现在的劳动力简单再生产费用,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25天半,至少应该拿到1000元。
这是劳动力的价值,但供求会影响价格,会上下波动。
由于国家的社会保障没有到位,老百姓没有定心丸,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下,在和资本家谈判的过程中,没有恰当的谈判地位,我们也没有一个强大的工会替他们作主,因此把劳动力的价格大大地压下来了,低于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经常不兑现。
这样形成的劳资关系,就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的按要素分配的劳资关系,夹杂着超经济剥削的因素,甚至上一个时代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中的分配关系也夹杂到这里面来了。
民工潮和民工荒的并存就反映了这个问题。
民工潮是农民要换个活法,到城里打工;但某些地区出现民工荒,是因为工资长期低于劳动力价值,农民工感到吃亏,不仅是经济上的,在精神上,他觉得作为一个公民没有受到保护。
所以给农民种地补贴每亩每年20块钱,他就可以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
按照经济学上的机会成本,这个损失太大了,一个月五六百,一年就是五六千,他为什么放弃呢?说明农民所受的伤害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了,而是在精神上、人际关系上,他成了二等公民,不但被剥削,而且有被奴役的状况。
《南》: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硬指标应该是什么?刘:社会保障度。
社会保障到什么程度,社会和谐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要求高,但至少要后顾无忧,即使失业了、养老了,也能过上现有生产力水平所允许的体面生活。
《南》:理论上说,按现有的物价水平,使打工者的劳动力能正常再生产,也就是说吃穿住用行,最基本的保障是不成问题的。
刘:起码我们的最低工资里面,应该包括最低房租,我在你这打工,你给我的工资能让我在附近租到房子,我的月工资25%左右就能支付月房租。
我们的情况是恰恰相反,房租可能比工资都贵。
我们把天通苑(北京北部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之一)的房子让农民工白住,他都住不了,不要房租,只要水电煤气、冬天的取暖费,他一年的工资都不够。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要回到吃大锅饭,而是要落实按要素分配。
我们之所以要大声疾呼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说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在往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政府职能也被市场化了,比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品,政府没有做到,在市场经济的背后,我们的工人、农民、弱势群体就缺了一个主心骨。
《南》:刚才谈的是初次分配,就是没有按劳动力的价值进行分配。
执政党已经在解决这个问题。
二次分配的问题在哪里?刘:再分配问题首先是税收。
我们的税收有点杀贫济富的味道,税收来源于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不是工资的转化形态。
我们现在的个税,讨论起征点是800还是1600,这是搞错了方向,首先要想到税收的来源,税基是什么?是资本所得,不是劳动所得,税收要调节劳资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而不是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应该是工资一分钱税都不要收。
你工资高没关系,你挣1万花5000,剩5000存银行了,它就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利息要收税,但我不动你的本。
不管对谁,都该收资本的所得税,而不是劳动的所得税。
发展模式如何改变《南》:关于劳动力价格问题,现在占主流的经济学意见是,这正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某些地区设置最低工资标准也有反对的声音,认为人为提高劳动力价格会导致外资跑到别的地方去,导致工人失业,最终结果还是不利于劳动者。
你怎么看?刘:跑吧,我自己的消费就够啦,中国的市场还不够用吗?你如果是为了这个(指廉价劳动力)来的,那你走吧。
什么人走啦?不就是珠三角、港澳台那些带有半封建色彩的资本家走了吗?真正的欧美大企业,要的也不是你的廉价劳动力啊,你(指记者)工资还可以吧,而真正在欧美这些大企业工作的人工资是你的好几倍,这比外国还便宜。
而亚洲到中国来投资的许多人,他不是称职的资本家,是钻政策的空子来了,土地不要钱,劳动力价格低,地方官为了政绩把他弄来了,他享受完优惠政策,打一枪又换个地方。
是这样一批人,恰恰我们的改革开放让这批人钻了空子,压低了工资,得罪了我们的社会基础,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工人拿了工资,如果有社会保障,对这个国家有信心,他是敢于消费的,消费就是对企业的投资。
转变发展观就是这个意思。
要转变为消费拉动、内需拉动,就得提高工资,光提高工资还不行,还得给社会保障,没有社会保障,工资的相当部分就存银行去了。
现在的居民储蓄率都达到37%了,就等于说37%的东西没卖掉,生产这37%的人就要失业啊。
社会保障花不了多少钱,但会让人敢消费,甚至你(指记者)这样的人,工资是应该月月光的。
而且个别人还可以借钱消费,就像美国人一样。
美国全社会平均储蓄率上个月(指8月)是-0.5%,因为什么,社会保障到位了。
东西一卖得掉,投资不就上来了吗?我们的情况是什么呢,有钱的不敢消费,没钱的不能消费,只能压低价格出口。
整个GDP很大,丰产不丰收,我们等于给外国人忙呢。
广东的一些小老板,他和工人一起给外国人打工,他所谓的利润不是真正的利润,是强拿工人一块,因为他的利润送给外国人了。
《南》:你区分了不太称职的资本家和真正的资本家,后者雇佣的是高素质的劳动力,但数量也很少,而所谓不称职的资本家在大量雇佣民工,他们走了,剩余劳动力的消化是不是会成问题?刘:他们走了,我们自己的老板一样雇啊。
另外,如果消费上去了,他赚到钱了,怎么会走呢?在正常工资水平下,他也赚钱,不过超额利润没有了。
你走就走吧,我们自己的企业就起来了。
我们现在是把亲儿子绑着,让外人发财。
我们现在的民营企业拿贷款都很难,带个“外”字到银行就能贷到款,你就贷不来呀。
外国人说来投资,他拿来多少钱?自有资金占1/3,另外2/3是在银行贷的款,拿中国的钱发财。
所以,可以看看每年引进的外资有多少是外国人的,有多少是中国人的?有的干脆就是转出去又转回来的,不就是利用错误的政策吗?为什么要吸引外资?是一种改革的需要。
我们不是真缺钱,银行里趴着10万亿呢,缺的是一种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机制。
真正的问题在于机制,外国人的钱就能变成资本,你的钱就变不了,变的成本特别高。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的问题就解决了。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最近指出,这几年我们的小企业少了850万家,小企业的运作成本太高了,不偷税漏税甚至没法活。
一个政策让企业不偷税没法活,这能行吗?反过来,外资的日子就很好过。
明确给人家三免两减半,这个那个一堆好处,而且享受完了,人家撤了,到别处又注册一个企业,还是外资啊。
500强来了,哪怕送给人家钱都行,这是什么心态?包括在北京,沃尔玛都跑到市中心来了。
问问沃尔玛,在美国都不能设在市中心?我们的市区政府愿意要,是我拉来的啊,是我的政绩。
结果打击了自己的企业,增加了失业人口。
这些东西太明显了,为什么不能改呢?为什么不能并税呢?“两会”上并税问题是第一号提案,竟然没有讨论。
谁在阻挡这个东西?为什么怕它走呢?真正的外国企业家,看重的不是你的低工资,不是三免两减半,看重的是市场,你的市场大,在这搞企业就地就赚钱了。
真正看重优惠政策的是那些没出息的假企业家,上我们这来捞便宜的,而且给我们带来的文化、理念都是落后的,都是上世纪30年代水平的,所以才出现血汗工厂。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能出现血汗工厂,说明经营方式倒退50年。
大分配要从根上理顺《南》:一个和谐的分配机制下,至少是每个人拿到他应得的那一份。
搞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情况就比较清楚。
可能不太清楚的是计划经济年代积累下来的国有资产,到底应该怎么使用,怎么建立一种机制让它和每个人发生联系。
刘:很简单,把产权制度落实了。
国有资产必须有偿使用,“有偿”必须是按市场机制的,不能让谁富就谁富。
首先必须把中国的公有资产是多少说清楚了,《物权法》还在审议,要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保护公有财产,但前提没搞清楚,怎么保护?公有财产有多少,私有财产有多少,两家都没有申报。
起码人大常委会要代表全体人民报告,公有财产若干。
这个前提明确了,才能在法律上明确,咱们大家都是公有财产的主人,占有是等量的,工人也好农民也好。
但使用上机会是不等的,所以使用必须是有偿的,否则就侵犯了别人的产权。
有偿的度必须按照经济规律,该交多少租交多少租,该交多少息交多少息,政府没有权力随意减免。
为了吸引投资,政府随便就把土地批租的钱给免了或减了,这是政府侵犯了全民的产权,因为土地是全民的。
或者把土地批租出去之后,钱当税花了,这也侵犯了全民的产权。
租和税是两个概念,税是国民收入强制再分配,为全民服务的;租是全民资产的收益,不能政府用,如果用,得人大立法,将租转化为税。
同时政府可以对全民资产的租金收入收取资产税、所得税。
现在是政府这个兜装租,那个兜装税,混着给用了,这是房价贵,社会保障没钱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保障完全可以一步到位,公有土地值多少钱?收一点租就啥都够了。
现在是该收的租没收,或收了之后,用于政绩工程,去搞超前的楼、堂、馆、所,超前的美化、绿化、亮化。
国拨土地成了企业的摇钱树。
比如北京有个厂,在长安街上,现在搬到亦庄开发区去了,搬走之前把地卖了,用卖地的钱不但建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厂,而且把改制淘汰的工人每人几千送走了。
这就瓜分了全民的资产,工人也参与瓜分了,因为农民也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凭什么你在开关厂干过,下岗之后就可以拿走一块?不管拿3000拿5000,这是一个质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