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
新课改下上好信息技术课之“三步曲”论文
新课改下上好信息技术课之“三步曲”摘要: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是必须的,为此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让学生学习电脑知识,了解网路技术,接受新信息。
在学生接触计算机知识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改先学后教反思合作通过认真学习新课改知识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我认为新课改下上好信息技术课大体要有以下三步:一、前奏——尊重、赞赏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意这一点,这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
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在上机操作过程中,一会儿工具栏没有了,一会儿输入法打不开了,总之学生只要上机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耐心加以指导。
如果教师大声斥责学生,羞辱嘲笑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由刚开始的争先恐后跑向微机室,转变成一种心理负担而不愿上信息技术课,初始状态的激情也被随之消灭。
所以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一定要以平和的语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做学生学习的指挥者、讥讽者。
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赞赏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
总之尊重和赞赏学生,这是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程下必须具有的理念,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进行曲——任务驱动、先学后教1、设置任务,明确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任务明确学而有趣。
如在教powerpoint时教师先出示自己用powerpoint制作的一份黑板报,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用powerpoint完成的效果,学生看了会很吃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当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变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机遇与挑战。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培养能力随着全面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工具,构建新的教学模型。
从新课改实行以来,我们信息技术小组实行统一备课,统一批改作业。
由于我们学校选修学科选的是计算机网络基础,所以我们在学校服务器上建立了教学网站系统,建立了ftp站点,建立局域网内部邮件系统,以方便学生交流,统一管理。
一、上好第一节课,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由于这一门课程学生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每次新生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都要求学生积极发言,首先就学生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做个描述。
比如,初中学过什么知识、平时对计算机有何了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的区别等。
通过大家的发言我大体了解了各个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
许多同学都有个误区,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计算机课程。
还有一部分学生基本接触到的计算机就是打打字、上上网、画画、玩玩游戏。
很多同学喜欢这一门课的原因是认为这一门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
然后我就会跟大学讲计算机课程与信息课程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是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然后又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当中与他们密切有关的知识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深入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上好课的前提就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目的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把握三维目标,即结果性目标、程序性目标、体验性目标。
教师的备课应注重三维目标的互动整合,体现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积极参加信息技术组每周的教研活动,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内容实质。
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更新,如何上好信息技术教育课?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提出了几点建议,抛砖引玉,引发同行共同交流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素质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对所有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的进一步的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第一要务,教师要精于教学内容,注重方法掌握,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注重信息素质教育,强化信息能力教育。
一、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很快,在几年前还生活在dos时代,使用软盘来传送文件,现在已经进入vista时代,没有internet是寸步难行。
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内容,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比如word的教学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才能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很多内容极具抽象性,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可以将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
并且制成课件后,还可以按教学的需要随时变换组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教学过程紧张但不忙乱,自身的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一致,使学生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论文(12篇)
教育教学信息技术论文(12篇)篇1: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1.1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实际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人文修养、人格塑造。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社会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应用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技能越来越重视。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掌握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1.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以往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淡忘所学知识。
但是,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与“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2.1课堂导入中引用生活案例从儿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找到“兴奋点”,而这个“兴奋点”就源自于生活,比如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类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这节课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以下生活案例:教师:今天小明同学请病假了,流鼻涕、头痛、发热,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病吗?学生:感冒了。
教师:非常正确,感冒主要是由流感病毒传染导致。
那么,电脑会不会生病呢?是不是也像人一样感冒、发烧?通过上述生活案例的引用,可以让学生基本了解“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
论新课改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黄利锋中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小学对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如何让巨大的投资转化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作为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到了变革的时候了。
本文作者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出发,结合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充分应用新课程理念,突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素养评价正文现代社会正逐步走进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一种生活的素养。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已经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我们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这样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是削弱还是加强?我们又如何在这样的新标准下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注重学生对实际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信息教育越来越重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像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一样,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综合素质。
本文将剖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新课改后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应更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教学亦不例外。
因而,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应该一改往昔枯燥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授课方式以及低下的教学效率,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逐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质。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要想实现新课改下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就要首先认识到改革后的教学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新的教学任务。
具体来说,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是以老师对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辅以学生的上机操作来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
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新课改后的信息技术教学,要转变这种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单纯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概括地说,新课改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辅助和纠正,要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充分扮演“主人公”的角色。
二、强化实际操作环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际操作环节所占的比重是比较小的,而且在信息技术课上,实际操作的环节一般仅仅包括让学生对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基础软件进行熟悉和操作。
而事实上,这些基础软件的操作大多十分简单,而且越来越多的学生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电脑的使用,已经能够初步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几点思考论文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而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重新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的。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创新培养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教育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如何教好这门课,结合自己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教学思考:一、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对于人才素质培养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于自身来讲需要不断充实自我,勇赶时代步伐。
由此可见,在新课改的引导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首先使学生接触、了解计算机、网络文化,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每当接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
新课改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改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一、新课改的改革理念1、新课改不是对原来的计算机技术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技能的能力,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形成学生以后终身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技能受it业高速发展的影响,单一按原来的计算机技术学习方法,学习的技能很快就会落后,更不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造成什么影响。
2、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不是忽视技能、技术的培养,而是培养学生达到某一相同目的多元化技术。
例如:一段程序用vb编制而成,至少要让学生知道除了vb之外,还有很多的软件都能完成,编辑文档同样有多种方法可以完成。
3、新课改的信息技术课程更关注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很多的的内容了解就行了,为以后的学习及不同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信息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力。
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的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的过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上,知识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转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的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三、对学科的认识⑴新兴性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故新兴性也包括了现在中学生在将来要碰到的,并自学大量新的本学科分支内容。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信息素养。
所以我认为新课改下上好信息技术课大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根据需要组织课堂教学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而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
对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同时面对新课程,教师也要及时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来是充满好奇心的,但在传统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常常用枯燥的示范演示开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低谷中,甚至带来厌烦的情结。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产生创新动机。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
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法,实行教学民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讲台走下来,从“中心位置”到“退居二线”。
比如,在学习《建立学校网站》的第一节课中,可以提出,让学生按照位置组成若干个小组(如学校概况、教育园地、师资建设、教育科研、学生社区等),让他们自己划分职责:有人是负责图片信息的收集,有人是负责文字信息的收集,有人是专门进行版面的设计,而做为教师也在其中参加了一份子。
这样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师生其乐浓浓。
当然,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也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建立的,而是要牢固树立起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在长期的教学中与学生逐步形成的。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思考论文
关于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门传统的薄弱学科,如何在实施新课改后,真正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一下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少不了交流,缺不了理论结合实践。
我们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学生对计算机也充满了好奇。
因此,我们在上信息技术课时,尽量安排学生在机房上课,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
以往上课时会往往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把握好“管”与“放”的分寸,也是教师需解决的难题。
一方面,要敢于“放手”,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兴趣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
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常常随机应变,注意课堂中的热闹而不混乱。
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亟待提高。
三、恰当分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成了教师的一个教学目标,那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分组合作是个不错的方法。
但在分组的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信息技术10篇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探究第二篇:数字化基础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第三篇:虚拟技术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研究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评析第六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研究第七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第八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探究第九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第十篇:任务驱动法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第十一篇浅议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探究一、加大多媒体的有效使用,提高辅助教学的效率我们知道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需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是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的有机统一。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来说,确实是显得比较抽象,学生学习也比较枯燥。
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使抽象理论内容形象有趣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更加利于接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
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方式:1.使用课件组织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多媒体课件使用声、光、电等多种技术,为学生呈现图片、视频、声音等在多个方面给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刺激,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点有效理解。
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的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
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难的知识简单化、把复杂的知识步骤化,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可操作性,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新理念。
然而时至今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把握好这种新理念,仍采用传统的纯知识授课模式,教学重心仍停留在讲解操作和技术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对信息素养的理解,并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谈一些自己的观点。
人类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
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
为了使人们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大量的良莠并存的信息中求得正确的知识。
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又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
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中,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应从信息技术能力、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目前,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只是注重技术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个人信息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几点是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和大家分享。
一、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旧的教育观念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
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
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
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学生非常喜欢和实用的学科,也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阐述了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问题对策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可用,还缺少应有的教学参考资料,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细心探究、大胆创新。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还存在地位不高、课时设置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中学校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不断增加师资投入、增加课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自学为主,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信息技术作为支持高中生终身学习的手段,促进高中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全面发展。
下面就谈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及对策: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师资力量不足,认识观念陈旧。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能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直接参与高考,不能影响学生的升学,学校领导也不太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被公认为是副科,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的。
即使是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工资待遇普遍要比主课教师的待遇低,许多教师也不愿意担任此课的教学。
在评定晋级时,还比其他任主课的教师差一截,影响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大量优秀教师转科,导致人才严重流失。
2.情感意识缺乏,水平良莠不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受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选择差异很大。
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正主人 , 充分发挥他们在学 习过程 中的主动性 、 积极性和创造性 。 果教 师先展示一些 比较优秀 的小报案例 , 不 仅可以给学生一 种耳 教师在 教学 中要 注重学 生的现状分 析 ,针对 不 同的学生 因材施 目一新 的效 果 , 激发学 生的求知 欲望 , 还可 以给学生一些 启 发和 教、 分层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 ,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 创新 。 所以 ,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 应让学生把信息 ( 下转第 1 2 3页)
师引导学生悟 出正确 的解题思路 和方 法 ,学生学会举 一反三 , 发 展思维 , 活化 知识 , 提高解题 能力 。如 , 对实验题 的解答就 可选 一 些 典型 的 、 经典 的实验题 作详细 的剖析 , 让学生搞 清实验 的 目的 是验证性 的还是探 究性 的 , 如果 是验证性 实验 , 实验 现象和结 论
了” ; 既可 以起 到巩 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的作 用 , 又不加重学生
的课业负担 。 3 - 2剖析 例题 , 拓展思维 ,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担 的有 效教学 , 改变教 师 的理念 , 使 教师养成 时时注 意优化 课堂
话 语的习惯 , 帮助教师 自觉地 、 有 目的地控制 和改 善 自己的教学 , 从 而优化课堂教学 , 以此促进学生减负增 效。通过两年 多的课题 研究 , 有 了初步成效 。
百花 园地
新课标 下如 何上好信息技木课
文/ 王 摘 要: 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 了教 师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 蔚 关键词 : 更新观念 ; 兴趣 ; 自学能力; 教学任务 ; 效果评价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而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是一种通用工具,同时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方面有其优势,是培养具有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感受,简单谈一谈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工具,绝大部分人要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它是当今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因素,融入了社会各领域,使信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有机地衔接在一起,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势在必行。
切实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全面展开教学,真正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新提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上机习惯,提高实践能力。
要从思想上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教学中使二者密切联系,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脱离任一方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效,同时要指导好学生的上机实践,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谈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学理念、教育方式、学习策略、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的全方位变革。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单单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创造性的发展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一、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事物,每天甚至每刻都有大量的新软件和新硬件出现,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学习其中的规律而仅仅教会他们会使用和掌握这些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那么学生以后每学习一个软件都要靠教师去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不利的。
为此,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从教学思想上更新传统的教育观。
信息技术学科讲授的是与世界同步的最新知识,运用的是目前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要熟悉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资源,创设情景,给学生的学习以一定的引导和具体的帮助。
教师只有在思想上明确了自己应处的位置,确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观念,才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
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
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
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
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唯一方法。
让学生多动手。
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好习惯。
考虑到这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去领会方法。
去比较各种软件、各个菜单的功能,区别操作步骤。
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电脑。
让学生多上机实践,以激发兴趣。
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信息技术的论文信息技术的论文2000字
信息技术的论文信息技术的论文2000字如何写信息技术的论文篇一岗位职责:1、负责公司计算机软硬件的日常维护及管理;3、优化网络系统,规划调整设备配置,完成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的配置施工,参与服务器与应用系统的管理,确保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4、负责it机房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的运维,包括数据备份、运行监控、故障诊断等;任职要求:1、本科以上学历,计算机相关专业优先;2、二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熟悉windows各类软硬件故障排除;3、熟悉服务器、网络设备、pc、外设、移动设备的维护;4、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较强的查询问题,处理问题能力;5、工作严谨、有耐心、具备团队意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信息技术论文篇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新兴学科,我们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虽然我市已经将信息技术学科纳入中考多年,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仍然参差不齐,对此我常常陷入深思:高中信息技术课如何开展教学呢?经过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在课堂教学上做文章,巧用“蜻蜓点水”,下面我就具体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实施的。
一、“点”兴趣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伊始,利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以精彩的主题、幽默的语言、社会上的奇闻怪事和信息技术内容连接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疑法、导游路线法、误导法等各种方法作为“点”燃学生的兴趣。
通过一些方法手段创设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气氛中让学生的思路紧随教师的思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应该努力做到:“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不要对学生说什么该想,什么不该想,教师提出建议就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解放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孩子多说一说。
通过营造这样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保持快乐向上的思维状态,进而使我们得到优异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渗透性很强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点拨、引导,更为关键、影响深远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从传统的被动性的学习转向自主探究性的学习。
在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异,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以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因而,教师要从课堂中的创造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培养人才。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从而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立起培养和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敢于参与,敢于提出,敢于实践,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创设和谐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幅画、一段动画、一篇精美小文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flash图层”内容时,首先向学生演示“食虫花”的动画,栩栩如生的蝴蝶、娇艳无比的鲜花以及花朵吞食蝴蝶的生动景象,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学生心中,立刻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情境的创设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轻松,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观察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学教学信息技术论文3篇
小学教学信息技术论文3篇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的使用一、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小学语文新课改提出:“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合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
”传统教学在应试教学观的支配下,同时受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学生阅读的空间限定在教材上,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学习环境单一、教学氛围枯燥。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能够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活泼的阅读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拥有巨大的信息资源库,能够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阅读素材,如图片、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从而达到拓宽阅读空间,增大学生阅读量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课文所描述的是“一线潮”:像“一条白线”,像“一道白色的城墙”,像“千万匹白色的战马”。
在此基础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向学生体现交叉潮和回头潮,并配以相对应的背景音乐,如此雄浑壮丽的场景激起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不但能够从文本中领略一线潮的壮观,同时对交叉潮、回头潮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阅读教学由教材向外延伸,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阅读空间。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让学生标准流利、准确而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朗读既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增强学生语感,提升学生理解水平、口语表达水平的重要途径,能够实现语言素材的积累,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而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师范读并不能激起朗读的激情,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相关信息。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适时为学生播放标准流利的录音并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这样不但能够激起学生读的激情与动力,而且能够纠正学生发音、语气、语调等问题。
通过学生持续的跟读、复读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持续的朗读中达到对字词句段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如何上好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
肥城市桃园镇东伏小学阴海丽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提高学生总体信息素养。
作为一个基层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在经历了四个多学期的小学新课程教学实践后,发现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需要教师做多方面的努力,下面就如何上好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一、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信息技术课就是一门能较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
对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同时面对新课程,教师也要及时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 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本来是充满好奇心的,但在传统教学的组织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常常用枯燥的示范演示开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激情从一开始就处于低谷中,甚至带来厌烦的情结。
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在教学组织上,就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用“疑”生奇,产生创新动机。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如果大部分学生对你的课不够专注,那么可能是你的教学设计有问题,这
时候就要求你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以及发展的规律。
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适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到自己的授课上来。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热情。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使学生觉得课能听、好听,想听。
我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精心准备每一个练习,估计学生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估计学生会在练习中遇到的困难,除此之外,还给吃不饱的学生设计了有难度的练习,尽量保证所有学生能完成正常的课堂练习,而同时一部分优秀的同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
而每一堂课结束,我还会记下每个班不同的教学效果,以便调整下一堂课的教案。
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诚心诚意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教法,实行教学民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讲台走下来,从“中心位置”到“退居二线”。
师生间民主、和谐的关系也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建立的,而是要牢固树立起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在长期的教学中与学生逐步形成的。
三、以“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
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一
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任务明确学而有趣。
例如:在教幻灯片制作时教师先出示自己用Powerpnt 制作的课件,开始上课,就给学生展示本节课要用Powerpnt完成制作课件的效果,学生看了很吃惊:"我们也能作出这样的作品?"接着讲述并演示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例二:在搜索引擎的教学中,我不是象以往那样先讲解什么是搜索引擎和它使用方法,再教学生一些搜索技巧,而是介绍一下搜索引擎用途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
A 在的搜索引擎里搜索“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B 打所搜索的网站并打开浏览。
C 利用网站上介绍的方法搜索“神州六号”的网站和图片。
D 用自学的搜索技巧搜索自己喜欢的一两篇文章并总结一下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技巧。
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同学们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教师应适时的引导学生查阅、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任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了应有的引导、帮助、释疑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诸方面的素质。
四、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1. 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几乎所有的学校电脑室教师机上都安装 "电子教室”软件,我们在平常的课堂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喜欢用教学广播软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控制,甚至时常中断学生的学习,"好心"的为全体学生示范如何操作。
而其实过多的教师讲解和示范只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凡学生能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凡学生能动阐述的,教师绝不替代。
通过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在学习保存演示文稿时,让学生自己看书进行操作,学生完全都是在兴趣和欲望的驱导下,自己边看保存步骤,边进行操作的,教师在这过程中,只是兴趣的激发者和简单的知道者罢了,而通过对未成功的同学的错误讨论后,学生把所有的要点都记住了,不可为不值得我们深思,有些东西我们真的需要教吗?
2.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
因此,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好练习题,要注意练习的层次性,特别要设计好发展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有的老师并不重视自己教学中的操作习惯,如给文件或文件夹改名时随意输入没有意义的名字;在文档编辑后退出时,提示是否保存,教师点“否”。
这些操作潜意识下都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会造成
学生今后的行为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要让学生喜欢,教师要有讲究一定的上课艺术和策略,尽量让语言简练、清晰、规范、有亲和力,不能太随意。
同时还需要规范自己的语言,如鼠标还是鼠标指针、窗口还是窗体、菜单还是命令等要区分开来。
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非常明确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信息。
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总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使之养成习惯。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等渠道来开展学习。
当然,要上好新课程下一堂信息技术课还有其它很多因素,以上所提及的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和思考,我相信,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和实践,在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上好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的方法会越来越多,上好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