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合集下载

肺痨的名词解释

肺痨的名词解释

肺痨的名词解释肺痨,又称为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它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以影响其他部位,如淋巴结、胸膜、肠道、骨骼等。

肺痨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虽然现在可以通过抗生素进行治疗,但仍然导致大量的死亡和疾病负担。

肺痨的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释放的病原体会被他人吸入体内。

然而,并非每个感染分枝杆菌的人都会发展成为肺痨,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通常可以将其控制在体内。

只有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分枝杆菌时,感染才会进一步发展,导致活动性肺痨的发生。

肺痨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咳嗽、咳痰、咯血、乏力、低热、盗汗、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

病程较长,症状常持续数周或数月,并且逐渐加重。

由于肺部疾病的持续存在,患者可能会出现肺部和全身器官的损害,如肺不张、肺纤维化、肺脓肿、胸膜炎、关节炎、椎体结核、脑膜炎等。

肺痨还会导致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损害,从而增加其他感染的风险。

肺痨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痰涂片显微镜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

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部X线和胸部CT扫描,可以观察到肺部的结节、浸润阴影和空洞等。

对于疑似肺痨的患者,还可以进行结核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确定感染是否存在。

治疗肺痨的首要目标是消灭活动性感染,并防止病情恶化和传播给他人。

一线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异胞核苷核酸合成抑制剂,如异烟肼、利福昔明和吡嗪酰胺。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连续使用多种药物,以减少药物抗性的风险。

同时,患者需要长期服药,通常为至少6个月,有时甚至长达12个月。

除了药物治疗,还有其他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用于肺痨的管理,如手术治疗、肺痨疫苗接种、支持性治疗和营养支持等。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并发症或耐药肺结核的患者,包括肺切除、肋膜粘连、胸腔引流等。

肺痨疫苗是一种预防性措施,通常在婴儿时期接种,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对分枝杆菌的应对能力。

(完整word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完整word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

1。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

1。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

2 证候分类2。

2。

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

2。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

2。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2。

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

3。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

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3。

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

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

2。

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内科学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


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 因: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 气虚弱,两者往往互为因果。 病 机:痨虫蚀肺,耗损肺阴,进而演变发展,可致阴虚火旺,或导致气阴 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辨证及转归:肺痨初期表现为肺阴亏损证,阴虚程度较轻,无明显火旺现 象,病损主要在肺;而虚火灼肺证多见于肺痨中期,病程较 长,阴虚程度较重,并有火象,病损由肺及肾;气阴耗伤证多 见于肺痨中后期,病程较久,阴伤气耗,肺脾同病;阴阳虚损 证则为肺脾同病、气阴耗损的进一步发展,因下损及肾,阴伤 及阳,肺、脾、’肾三脏交亏,病属晚期,病情重笃,预后多 凶。 治 则:治疗应以补虚培元和治痨杀虫为原则。 治 法: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脾肾。根据 病理“主乎阴虚”的特点,应以滋阴为主法,火旺者兼以清火,如 合 2019/3/3 20 中医内科学 并气虚、阳虚见证者,则当同时兼顾。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6
病后失调:大病或久病后失于调治(如麻疹、哮喘等病) 外感咳嗽,经久不愈 胎产之后失于调养(如产后劳)等,正虚受感 营养不良:生活贫困,营养不充,体虚不能抗邪 。 正虚是痨虫入侵 和引起发病的 主要内因
2019/3/3
中医内科学
27

由于肺主呼吸,受气于天,吸清呼浊,若肺脏 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它脏器病变耗伤 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 而 致发病。因而在临床表现上,多见干咳、咽燥、痰 中带血,以及喉疮声嘶等肺系症状。故瘵疾中以肺 痨为最常见。
(二)、病理性质及疾病演变

(三)、病机关键

(四)、预后转归
2019/3/3 中医内科学 7
【诊查要点】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

肺结核(肺痨)中医知识医理临床方药名医经验肺结核肺痨是一种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肺痨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是肺病中的常见病。

据1985年全国性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本病患病率为550/10万,平均死亡率在30/10万左右。

中医治疗肺痨着眼于从整体上辨证论治,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和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目前临床多结合抗痨西药治疗,可以收到标本兼顾,恢复健康的结果。

中医学对肺痨的认识历史悠久,且逐渐深化。

《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籍中无肺痨病,大多归于“虚损”、“虚劳”一类病证中,并描述了与肺痨主症相似的临床表现,如《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晋代《肘后备急方》进一步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指出“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并创立“尸注”、“鬼注”之名。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把“尸注”列入肺脏病篇章,明确了本病病位在肺,指出本病的病因是“劳热生虫在肺”。

《外台秘要》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尤为详细,指出本病有骨蒸、烦躁、食无味、消瘦、盗汗、咳嗽、两颊如胭脂色等症状,还指出本病可见“腹中有块,或脑后近下两边有小结”等兼症。

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和诸多症状,故有很多名称,如尸疰、劳疰、虫疰、传尸、肺痿、劳嗽、骨蒸、伏连、急痨等,直到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始以“痨瘵”定名,并指出与“予事而忧则'肺劳”’为“各一门类,不可不知”,从发病学上把痨瘵与一般的虚劳进行了界定。

病因方面,在唐代关于肺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痨虫”、“瘵虫”之说;在治疗方面,《仁斋直指方》已提出“治瘵疾,杀瘵虫”的重要观点。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丹溪心法·痨瘵》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明代《医学入门·痨瘵》指出“潮、汗、咳嗽、见血、或遗精、便浊、或泄泻,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6个主症。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资料—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痨细目一:概述一、肺痨的概念及源流1.肺痨的概念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

临床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2.肺痨的源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在春秋战国至东汉末期,认为本病属慢性劳损性疾病。

在魏晋到北宋时期,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的特点。

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肺虫”引起,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到唐宋明清时期,明确了本病的病位、病机和治则。

朱丹溪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专著。

明·虞抟《医学正传·劳极》则提出“杀虫”和“补虚”的两大治疗原则。

二、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

若因肺系其他疾病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肺痨的常见病因外因:感染“瘵虫”。

内因:禀赋不足、酒色过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二、肺痨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肺痨的病位在肺,肺脏本体虚弱,卫外功能不强,或因其他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则“瘵虫”极易犯肺,侵蚀肺体,而致发病。

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同时也涉及心肝。

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可致“肺肾两虚”。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或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可致心肝火旺。

久延而病重者,因精血亏损可以发展到肺、脾、肾三脏交亏,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之运行,而致气虚血瘀。

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一般而言,初起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故见肺阴亏损之候;继则阴虚生内热,而致阴虚火旺;或因阴伤气耗,阴虚不能化气,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之候。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肺痨的诊断要点1.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肺 痨.

肺   痨.

肺痨概述一.定义:肺痨是由于肺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

由于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二、源流(一)病名:历代病名繁多。

1按传染性命名:尸疰、劳疰、虫疰、毒疰、传尸等。

2按临床表现命名: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骨蒸、金代张子和《儒门亲事》劳嗽、《太平圣惠方》急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痨瘵。

现通称肺痨。

(二)临床表现1战国时期《素问·玉机真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肩髓内消”2战国时期《灵枢·玉版》“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

”(三)病因病机1 汉代张仲景将本病归属于虚劳范畴。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2 华佗《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传尸者……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中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

3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

”4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痨瘵诸论》“诸证虽曰不同,其根多有虫”。

5 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认为其病机为“火盛金衰”。

6 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痨瘵》“气虚血痿,最不可入痨瘵之门……皆能乘虚而染触”(四)治疗元代朱丹溪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

元代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收载了治痨十方,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明代虞抟《医学正传劳极》提出了杀虫及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汉唐以前:认为本病属虚劳病的范围;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宋代以后:对肺痨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法方药的运用趋向系统全面。

宋代医家不仅创“痨虫”之说,并强调治疗肺痨当用杀虫的治法,且明确地将肺痨从一般虚劳的其他疾病中独立出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中华人民共及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及国中医药行业标准_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皮肤科中医耳鼻喉科中医眼科中医骨伤科中医肛肠科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肺痨(中医内科学)

肺痨(中医内科学)
阴阳两虚
滋阴润肺 清热杀虫
滋阴降火 补益肺肾
益气养阴 润肺止咳
滋阴补阳 培元固本
月华丸
百合固金汤 秦艽鳖甲散
保真汤
补天大造丸
三、分清病变所涉及脏腑
肺痨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并发现肺痨虫
乏力,纳呆便 溏

子病及母
健脾助运 培土生金
参苓白术散
性急善怒 胁肋掣痛
母病及子
腰酸遗精 肾
潮热声嘶 遗精闭经 舌红脉细数
4、阴阳两虚
主症: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白, 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有 浮肿,腹泻,心慌,肢冷,大肉脱尽等 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 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剂:补天大造丸加减《医学心悟》
组成:人参、黄芪、远志、白芍药、山 药、茯苓、杞子、龟板、鹿角、紫河 车、白术、当归、枣仁、熟地)
1.正气虚弱 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嗜欲无度, 忧思劳 倦、大病久病等,耗伤正气,痨虫乘 虚侵袭,伤人致病。正虚是患病的一种重要因 素。
2.痨虫传染 形成本病的唯一因素是痨虫传染。 痨虫侵袭,腐蚀肺叶,出现咳嗽、咳痰、胸痛、 气喘等,肺络受损并可见咯血。痨虫最易伤阴, 可见潮热、盗汗等症状。
正虚不仅是发病的关键,也是本病传变、转
2.抗痨丸
组成:矮地茶、白及、百部、穿破石、桑 白皮、五指毛桃
功效:止咳祛痰、抗痨杀虫。
主治:体质尚好,虚证不显著之肺结核。
用法: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
按语:本方有活血止血,散瘀生新,祛痰 止咳之功,可用于浸润型肺结核,痰中带 血。
3.肺结核丸
组成:白及、土鳖虫、制何首乌 功效:敛阴补肺。 主治:用于肺结核空洞、肺出血。 用法:口服、每次9g,每日3次。 按语:本方有养阴润燥,祛痰止咳之功,可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肺痨
3
• 三、讨论范围。 •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及其传染特点,与西医
学的肺结核基本相同。若因肺系其它疾病 引起的肺脏劳损,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4
【病因病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 因系指痨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两 者往往互为因果。痨虫蚀肺,耗损肺阴, 进而演变发展,可至阴虚火旺,或导致气 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14
肺痨与虚痨的鉴别简表
病名
肺痨
虚痨
病 因 痨虫
内伤亏损
传染性 有

病 位 主要在肺,病久可损及他脏。 五脏源自重,以肾为主。病 理 主在阴虚
阴阳并损
关 系 肺痨后期,可表现虚痨重证。
15
• (二)肺痨与肺痿的鉴别
• 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 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 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萎弱不用,俱 可成痿。正如清《笔花医镜·虚劳》所说:“肺 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劳则一也。” 《外台秘要·传尸方》即曾指出:“传尸之 疾……气急咳者名曰肺痿。”提示肺痨后期可 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 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 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 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 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 三、证治分类 • (一).肺阴亏损证 • 1、症状: •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
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 手足心热,或见少量盗汗。 • 兼症: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 不香。 • 舌脉: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20
• 2、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 络损。
8

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实用实用标准ZY/T001[1].1-94

7——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实用实用标准ZY/T001[1].1-94

目录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4风温肺热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肺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6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咯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8悬饮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6)9喘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10哮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8)11胃脘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9)12噎膈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0)13呕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1)14吐血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2)15便血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3)16痢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4)17泄泻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5)18黄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6)19水臌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7)20便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1紫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8)22湿温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19)23霍乱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0)24中暑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1)25疟疾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2)26血吸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23)28钩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7)29丝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行效评定 (27)30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8)31蛲虫病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29)32胸痹心痛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30)33心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1)34不寐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5自汗、盗汗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2)36郁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3)37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4)38狂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39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5)40头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6)41眩晕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7)42痿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8)43中风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39)44水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0)45消渴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1)46热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2)47石淋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3)48乳糜尿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4)49癃闭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4)50阳痿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5)51遗精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6)52风湿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53尪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7)54骨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48)55 肌痹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49)二、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52)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52)2 内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2)3 外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3)4 混合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4)5 肛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4)6 肛痈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5)7 肛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5)8 脱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6)9 悬珠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7)10 骶尾部畸胎瘤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8)11 骶尾部囊肿窦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8)12 息肉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9)13 肛门直肠狭窄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59)14 肛门失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0)15 直肠前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1)16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1)17 肛门湿疡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行效评定 (62)18 锁肛痔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3)三、中医眼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64)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64)2 针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4)3 胞生痰核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5)4 睑弦赤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5)5 眼丹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6)6 风赤疮痍的诊断依据、证侯分类、疗效评定 (67)7 沙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7)8 目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8)10 胞虚如球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0)11 上胞下垂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0)12 胞轮振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1)13 冷泪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2)14 漏睛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2)15 暴风客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3)16 天行赤眼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4)17 时复症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4)18 神水将枯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5)19 金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6)20 火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7)21 聚星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7)22 凝脂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8)23 花翳白陷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79)24 混睛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0)25 风轮赤豆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1)26 疳积上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1)27 血翳包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2)28 宿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3)29 瞳回神紧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3)30 黄液上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4)31 血灌瞳神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5)32 绿风内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5)33 圆翳内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6)34 云雾移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行效评定 (87)35 视瞻昏渺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8)36 视直如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9)37 暴盲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89)39 高风雀目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4)40 能近怯远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5)41 目偏视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5)42 辘轳转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6)43 眉棱骨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7)44 鹘眼凝肋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7)45 突起睛高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8)46 振胞瘀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9)47 物损真睛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99)四、中医耳鼻喉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0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01)2 耳胀、耳闭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101)3 脓耳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评定标准档

中医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 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 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WORD文档可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Criteria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interna1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 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 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 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 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 治愈:症状消失。

2.3.2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疗质量评定,中医科研、教学亦可参照使用。

2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1诊断依据2.1.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1.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2.1.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2.1.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 证候分类2.2.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2.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2.2.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 疗效评定2.3.1治愈:症状消失。

2.3.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2.3.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 咳嗽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3.1 诊断依据3. 1.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3. 1.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 1.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3.1.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1.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3.1.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2证候分类3.2.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3.2.2风热犯肺: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痨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肺痨系由感染“瘵虫”所致的肺部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患。

可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等主症。

相当于肺结核。

6.1诊断依据
6.1.1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咳(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显消瘦等症。

6.1.2常有与肺痨者密切接触史。

6.1.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罗音。

6.1.4痰液涂片、浓缩或培养,结核菌多呈阳性。

6.1.5血沉增快
6.1.6结核菌素皮试呈强阳性。

6.1. 7X线摄片示肺部可见结核病灶。

必要时可作X线断层摄片。

6.2证候分类
6.2.1肺阴亏虚: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

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6.2. 2阴虚火旺:咳呛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颧红,潮热,骨蒸,盗汗。

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6.2.3气阴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

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

6.2. 4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

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

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6.3疗效评定
6.3.1治愈:症状消失,肺部病灶吸收钙化,痰菌检查转阴。

6.3.2好转:症状改善,肺部病灶部分吸收。

6.3.3未愈:症状及病灶无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