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考
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的思考
探索篇誗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的思考文|杨三艳2022年3月,人社部印发了《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技工院校的人才培养将从课程教学改革迭代到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同时,为促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和落地,人社部还将发布《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优质课堂评价标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精品课程评价标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专业评价标准》《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骨干院校评价标准》等相关评优选先文件,分步开展针对课堂、课程、专业、院校等的一系列评价选拔活动。
目前,各技工院校紧扣人社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百千万”任务目标及相关评优选先活动,为切实有效地落地实施《方案》相关内容在努力尝试各种方法。
无论从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来讲,还是从评价选拔活动方面来讲,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地,必将对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提出新的挑战。
根据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的要求,一方面,人社部通过组织院校分批开发、制定、修订的方式,制定100个专业的《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方案》,对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培养目标、课程安排、课程规范、实施建议、考核与评价等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规范和指导。
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课程、专业、院校四个方面的评价选拔活动,加大各学校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校本转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力度,确保人才培养模式落地实施。
目前,对于大部分技工院校而言,课标校本化是亟须开展的工作,各教学部门都要参与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专业系部进行学习任务的转化和教学,教学管理部门针对各专业特点合理修订教学本文格式、学业评价、场地建设标准,教研部门整体策划、组织、推进课程开发和转化工作。
《方案》颁布以来,随着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各技工院校中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有效落实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技工院校深入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对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育培训不足在现代社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然而,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仍然存在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培训机构和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对策:1.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培训机构和课程的质量。
2. 鼓励企业加强内部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高技能人才具有稀缺性和竞争力,他们往往成为各大企业所追捧的对象。
这就导致了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性较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原单位在人才培养上投入巨大,然而却难以留住这些人才;另新单位虽然能够吸引这些人才,但却难以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
对策:1. 加大人才引进和留用力度,提高对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和激励机制。
2. 加强团队建设,让高技能人才在团队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减少流失愿望。
三、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不浓高技能人才往往需要在科研和创新领域发挥自己的才华。
然而,目前科研环境和创新氛围并不浓厚,很多高技能人才缺乏良好的科研评台和创新机会,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
对策:1. 政府加大科研投入,建设更多的科研评台和实验基地,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
2. 积极营造创新氛围,鼓励高技能人才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激励他们在科研和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四、人才评价机制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人才评价机制并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评价往往只是停留在学历、职称等硬性指标上,缺乏对其实际能力和创新潜力的科学评价。
对策:1.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综合考核高技能人才的学术成就、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技能人才培养是技术院校工学一体化模式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院校是社会发展
中少有的融合教育、技术、科研和创新四者为一体的教学机构,它已成为扎实推进经济转型、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力量。
针对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模式,学校应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积极采取措施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做好工作能力和技能提升。
首先,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实践性教学。
科学
教学侧重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要紧跟实际需求,不仅增加学生企业需要的专业应用
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技能提升自身能力的思路,激发学生发展技能的兴趣。
其次,学校应拓宽师生互动渠道,尊重和鼓励师生互动,在实践教学中坚持共同发现、共同创新,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注重思维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学校可以搭建完善的实施环境,为学生营造实践性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通过实
习实训,学校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技能提升,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不断提高其
职业资质。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扩大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认知,又能指
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技能的培养中不断改进自身的能力。
只有将学生的职业资质提
高到良好水平,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实现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模式的完备性。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浅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当今时代,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一、打破“一业一技”终身制的传统观念,培养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必须专业对口的思想意识局限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专家指出,劳动者每隔五年左右换一种职业岗位,既有利于社会和单位的稳定发展,又有利于劳动者适应多岗位,在不同的一线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增长知识,更好地发挥特长。
作为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学科渗透教学。
现代企业所需要的员工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体系。
二、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采用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培训基地作用。
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团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步伐。
在过去的教学工作中,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学虽然作了不少改革,但教学模式基本没有跳出“应试型”的圈子。
这种教学模式培养不出高技能人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认为,有效的高技能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学生是主体的新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生在实训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为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解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认真学习有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
新教学模式的实施形式有三种:校内学习、定点企业实习。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直接结合,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矿、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应知的知识和应会的技能;培养师资。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保证;试验运用交叉专业技能训练的新课型及立体化的技能实训模型。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传统的技工院校为应对社会变化,开始了创新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工学一体化”模式,即综合学习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及其应用等课程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技能培养体系。
这种新的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实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目前,全国技工院校用“工学一体化”模式培养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工学一体化”模式涵盖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技术专业,和应用技术专业的理论、实践内容,更好地贴合社会需求,帮助技工院校学生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和从业技能。
“工学一体化”不仅涵盖工具制造技术、机械相关技术、绘图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基础课程,而且还涵盖了各类控制、维护等相关专业技能,这些都是传统技术专业不具备的。
其次,“工学一体化”模式不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再次,“工学一体化”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使技工院校学生具备抓住机遇的能力。
此外,“工学一体化”模式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合适的形式和环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论结合实践及就业能力,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新技术,从而为社会做出成熟、积极的贡献。
总而言之,“工学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以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实践实习过程中教师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因为有些学生实习地点离学校较远,而且技术实践培养时间较短,考核标准较松,有些学生难以在技术实践中有所突破。
因此,技工院校在实施“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时,应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培养模式的建设中,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技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对加快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几点思考
2023-11-05
目 录
• 引言 •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概述 • 加快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几点思考 • 具体实施措施及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 加,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 技能。
建设实训基地
与企业和行业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职 业环境,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开展技能竞赛
定期组织各类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技能热情和创新能力。
推行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多元化培养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培养体系,推动高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 之间的合作,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培训,形成复合 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合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提升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竞争力。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引进国际优质资源
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课程资源和管理经验,以提升人 才培养质量。
建立奖励机制和提供政策支持
设立奖学金
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激励他们积极学 习和创新。
政策支持
制定有利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如税 收优惠、资金扶持等。
提供实践机会
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帮助 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指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够 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进行学习和实践的人才。
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4 . 1 严 把 技 师 选 拔 培 训 关
本着宁缺勿溢 的原则 , 把培养人、 选拔人、 推荐人作为一
( 1 ) 企业的发展 需要有责任心 、 能解决实际问题 的技 能操 种激励手段 , 培养有前途、 爱钻研 、 踏实肯干的年轻职工 。在
作人才 ,高技 能人才 的培养关乎企业 的发展 。如何 能为企业 生产一线操作 岗位上有突 出业绩 ,在基层单位职工 队伍 中担 职工提供更好的平台, 为他们建立成长通道 , 激励广 大职工钻 任班组长, 能够 为单位解 决生产技术难题的优秀职工, 由基层
年终表 彰大会企业领 导会 亲 自参加 并作重要讲话 。对高技能 整体素质, 充分发挥技师、 高级技师在生产 中的技术骨干作用,
人才奖励额度从 2 万元 到 4 万 元,一直到今年 的 8  ̄ 1 0万元, 使技师 、 高级技师的培养和考评工作更加规范化 、 科学化 、 制 可见企业对 高技 能人才 的重视 程度 。近 年来,企业 涌现 出一 度化 。提 出以下几 点建议 : 大批高技能人才 。
研技术 、 创新创效和 岗位 成才, 需要我们认真 思考 。 干 ,为企业的发展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也有少数技师工作
不思进取 , 混同于普 通工人, 没有起 到技 师的作用 , 既不能解
单位推荐 出来参加技师培训 , 从而激励生产一线的操作 岗 位
4 . 2技 师考核评价进 行量化
( 2 ) 通过调研 了解 , 企业大部分技师在工作中成 为生产骨 职工爱 岗敬业 , 扎根 一线 , 岗位成才 。
一
应对现有技师 、 高级技师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 每年考核一次, 薪酬工资上升两个等级或 岗序 , 连续三年评分前三名的薪酬 待遇与考核结果挂 钩。把 高技能人才 考核评价进行量化 ,使 工资上升三个等级或 岗序 。 他们既有压力, 又有动力和工作 目标 。 5具体实施 方案
高技能人才建设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议题。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技能人才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此,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谈关于高技能人才建设的几点思考。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高技能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其次,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企业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为院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企业要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三,要完善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薪酬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
企业要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合理制定薪酬体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完善晋升机制,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企业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机制,让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关心关爱高技能人才。
企业要关注员工身心健康,关心员工生活,让高技能人才感受到企业的关爱。
第四,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引进国内外优秀高技能人才。
企业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是加强人才交流,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优化。
企业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鼓励高技能人才跨区域、跨行业交流,提高整体素质。
三是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技能人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高技能人才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引领行业发展,促进经济进步。
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国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要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因此建立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仅仅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前沿科技研究项目、科研实训基地、工程实践项目、创新创业教育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得实践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增加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建立产学研联盟产学研联盟是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桥梁,旨在加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在产学研联盟中,高校有绝对优势来为产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
而企业则可以通过得到高校提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输送,更加有效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研发效率。
三、倡导能力导向高技能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和视力测试。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能力导向,即发现和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思维、创新、实践和交流能力,多角度、多维度地培养学生,提升他们的整体竞争力,从而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推进国际化教育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推进国际化教育,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引进国际学术和人才资源,有助于构建全球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应变能力。
五、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益。
如在线教育技术能够大大节省教育成本和时间,同时提供学习的自由和互动性。
大数据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智能自动化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实现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教育目标。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实行多样化、全方位、具有系统性的策略和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育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高技能人才培育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 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生力军, 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是涌现“大国工匠”的群体基础,要加大培养服务力度,形 成育才、用才、聚才的良好环境和制度优势,厚植高技能人才奋进沃土。
打亮立身扬名“聚光灯”。木不钻不透,人不激不发。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后劲十足,需健全优化技 能人才激励制度,打亮聚光灯助其成才出彩,促名气“响”起来、地位“高”起来。针对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不畅痛点,破 立并举,横向破除职业壁垒,加快贯通技能序列、管理序列,支持事业单位为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设置特定岗位, 推行职级技能等级与教师资格间的转换互认,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职业发展架构。纵向融化职称制度“坚冰”,深度推行 “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打破发展“天花板”。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探索技术入股、技能等级与绩 效工资匹配、技术贡献奖励等“以技提薪”模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好激发拼搏动能。
打开人尽其才“新局面”。充分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能力,呼唤人尽其才的使用环境、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 脱颖而出的竞争平台。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研究室、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等各类技能人才成长平台,作为高技 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注重在科研、技术攻关中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能力,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错” 而不“挫”激励其在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区域振兴发展上“挑大梁''“唱主角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今年9月,第二 届全国技能大赛将在天津举办,要发挥好大赛引领效应,通过大赛发掘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实现以赛促学、以赛 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鼓励脱颖而出的高技能人才走出“幕后”、站上“讲台”,将精湛技艺、独家秘宝传递给“新 鲜血液”,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后备军”,激起创新创业、施展才能“千层浪”。
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考
≯9j蔓流研讨。
科技经济市场.__.IL【j同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考朱正磊(淮安供电公司,江苏淮安223002)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本文分析了淮安供电公司高技能人才现状,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下人队伍的骨干,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环.他们通常T作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供电企业,更需要一支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1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的作用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服务操作难题的人员。
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以下i类人员。
技术技能剖人才——指在企业生产加:【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中掌握--f l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2008年初淮安供电公司“大二次”系统管理整合实施到位后,更是亟需培养一批能够承担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专业中2个及以上专业丁作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知识技能型人才——指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T作。
高技能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基础、操作实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专、№设备性能发展动态,有熟练精湛的运行和检修技能,能进i i准确无误的运行操作,能解决奉专业技术难题,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供电企业,他们是电力生产一线的骨干,是检修质量和安全经济运行最直接的保证者。
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制, 搭建好骨干学校与优质 企业合作 对接的平台; 二是指导合作 学校与企 业按 照法 律法规 要求 ,签署 合作 协 议, 明确合作目标, 合作内容 , 合作方 式和合作结果, 保证合作各方 的合法 权益; 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制 定鼓励校 企合作的激励措施, 落实相 关税费减 免和资金扶持政策, 调动合 作各方的 积极 性, 并及时 总结 经验, 广泛宣 传 发动� 技工院校应牢固树立校企合作 的办学理念, 制定实施校企 合作的方 案措 施, 并不断 完善 , 使之 贯穿到 教 学培训的主要环节之中� 要切实从企 业需 求出 发,寻 求校企 合作 的切 入 点, 坚持瞄准高技能人才培 养开展合 作, 坚持 合作模 式的 多元化 , 坚持 培 养后 备高 技能人 才与加 强企 业在 职 职工高技能培训并重, 形成校 企联合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 行业企 业要 将校 企合作 培养高 技能 人才 纳 入发展的总体规划, 结合各 自现状做 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 指 导本行业 的骨干企业开展合作, 加快 培养行业 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各类大中型 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 参与和支 持校企合作�要结合生产需 求, 实现 资源 共享 , 互惠 互利 , 通过 联合确 定 培养 目标 , 共同 制定培 养方 案, 并提 供设备, 场所, 教师支持等方 式, 与技 工 院校合 作培养 企业 急需的 高技 能
路�要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 成才观, 改变只走普通教育一条道路 的传统观念� 让更 多的青少年立志学 技能, 走技能成才的道路�要大力宣 传各 行各业 的技 术能手 和技能 尖子 的事迹, 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 社会氛围� 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投 入 机制�根据高技能人才工作需要, 对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评价,竞赛, 表 彰, 师 资培 训, 教 材标准 开发 和公共 实训 基地建 设等工 作给 予充足 的经 费支持�要从教育附加费中, 提取相 当比 例重点 用于 公共实 训基地 建设 和技工学校发展� 依托高级技工学校 等现 有职业 技能培 训机 构,整 合资 源, 加 大公 共财政 投入 , 配置 先进实 训设施 , 加 快实训 基地 建设, 满足培 养符 合市场 需求和 产业 发展方 向的 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 全面推进校企合作� 高技能人才 的培养主要有三条途径: 一是企业培 养, 二 是院 校培养 , 三 是个人 自学成 才�而 校企 合作是 一条 能够较 大规 模, 较 快速 度, 较 快水平 培养 高技能 人才的好路子�应从建立制度, 完善 政策 , 加大 宣传等 入手 , 大力 推动校 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是争取政 府成 立高技 能人才 校企 合作培 养协 调指 导委员 会,建 立相应 的工 作机
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特点
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特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灌输知识,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而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巩固所学内容,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因此,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三,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
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实验操作,还包括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形式。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最后,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兴趣、特长和潜力,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注重挖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高技能人才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具有知识与技能结合、跨学科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等特点。
这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关于对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铁路职工整体素质,提高铁路核心竞争力,实现铁路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
人才是铁路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的人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
高技能人才队伍尤其是技术工人工作在施工生产的第一线,是企业各项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主力军,承担着将科技成果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艰苦劳动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其技能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安全质量和运输效益,影响着铁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与管理好铁路高技能人才,促进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困挠铁路运输企业的一个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邯郸站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职工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有待提高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存在重工作轻选拔、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把生产经营视作硬指标,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软指标。
“说着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性高度去认识,对“人才就是生产力”的认识不足,认为抓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大、见效慢。
尤其严重的是,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仍存在人才浪费现象。
2.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少单位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机制。
铁路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各项激励政策与当前企业的高速发展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在部分系统领域的相关待遇相对不高。
对相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度有待提高,路局对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没有硬性考核及具体政策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考核。
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考
在供 电企业 ,他们 是 电力生 产一线 的生产骨 干 ,是检
修质 量和安 全经济 运行最直 接 的保 证者。他们 肩负着
维护 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事故抢修 等重要的生产任务 ,
他们 的技术水 平直 接影响到企 业的安 全生产 、经济 效
技能 劳动者 中取得 高级工 、技师和高 级技师 职业资格
公 司 系 统 总 计 2 5 55 3 8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
高 技 能 人才 队伍 的建 设 已经 成 为企 业 发展 的关 键 。做 强做大企 业,必 须围绕企业 发展 战略 ,努力营 造有 利于企业高 技能人才成长 的 良好氛围 ,实施高技 能人才培养 工程 ,加快培养一大 批数量 充足 、结 构合 理 、素质优 良的高技能人 才,建 立培养体 系完善、使 用机制科学 、激 励和保 障措施健 全的高技能 人才工作
理 ,为员工掌握 生产技术技能提供 良好环境 。 第一 ,要建立健 全组织管理机制和高 技能人 才队 伍建设 目标责任制。成立 以公司领导主抓的工作小 组 , 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开发逐步走上制度化 、规范化、 科学化 的轨道 。把高技 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 目标考核
的取证偏 向,培训 过程 偏重理论 知识的灌输 ,培 训内
容大都按照传统 的学 历教育课程 体系编制教学 大纲和 教材 ,缺乏职业 培训 中模块化 、一体化教学体 系 ,忽 略 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以致 于当前高技 能人才的
总体素质不是很高。
3 流失” 重。这 里的 “ 失” .“ 严 流 是指 “ 内部流 失” 。
20 0 2年 以来 ,淮安供 电公司共有 2 0多名取得高级 工 8
维普资讯
Hu a s u c s m n Re o r e
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和实践
高 技 能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思 考 和 实 践
卢仁华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绍兴 !"# $$$)
摘
要: 本文联系学院实际,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 行了详 细的探 讨。文章从 高技能 人才的 内涵出 发, 针 对高职 院
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依据, 确立了我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特 色, 对 课程体 系的改 革和校 企合作等 进行了 探索, 旨在构 建合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高职教 育; 人才培养模式; 思考;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 )、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卢仁华 ( "+0& . ) , 男, 浙江嵊州人, 副教授。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 第 #* 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线 的高技 能人才。 所谓高 技能人才, 是 指具有 必要的理 论知识, 掌 握了现 代 设备, 在生产和服 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 或关键 动作, 并具有 创新能 力的高素 质劳动 者, 包括高级 技师、 技师和高级 技工。劳 动和社会保障部今年 0 月对全国 0$ 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 目 前高技能人才 严重短缺, 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 “瓶 颈” 。高 技能人 才数量 短缺, 结构不 合理, 已经难 以适应 企 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 我国培养高技能人才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是纳入国民教 育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 即 高职院校; 二是高 级职业培 训 教育, 即技师学院 (高级技校) ; 三是高级培训机构和企 业。其中, 高职院 校是高 技能人 才培养的 主力军。 作为院 校途径培 养高技能人才, 关键 是要结合院校实际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本 文试从我院 实际出发, 探讨高 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 构建高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
科学从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认识动 植物和人类自身,一直到认识人类发展改 变了自然(人工自然),以及认识人类与 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的功能在不断扩展。 科学与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 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生活,都是密切相关 的。
狭义的技术,通常指“人工制品”以及 “生产产品”。从大技术观看,技术已从 狭义向广义演变。广义的技术,既是指人 类发明的产品和人工制品。它也表示创造 这种产品所需的知识体系。它还表示技术 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技术产品的开发过程。 它还更为广义地表示产品、知识、人员、 组织、规章制度和社会结构在内的整个系 统。我们对“电力技术”、“因特网技 术”、“教育技术”等,显然就是理解为 广义的技术。
从大科学和大技术的观点看,将“高技能 人才”仅仅局限于“产业大军的优秀代 表”、“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是不 够的;仅仅从“动手操作”意义上去看 “高技能人才”是有局限的。《意见》中 进一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 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加快培养大 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 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 人才”。
技术形成了人类的生活环境,以至于人 们常常用“技术”去表征时代。从古到 今,人类经历了: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工业时代(蒸汽机、电机)、 信息时代(电脑、网络)。
通过4项技术发明,我们可以勾画出科学和 技术发展的历史:
①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 ②后来发明了轮子; ③然后懂得用火产生“蒸汽”去推动轮子; ④再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火”(能量)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 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 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 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 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探索
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探索摘要为推进高技能人才管理工作,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厂成立高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构建“一体化”管理模式,使高技能人才和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目前,采油三厂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这支队伍在油田开发生产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构建管理模式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促进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举措。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多年来就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工作,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一体化”管理模式,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采油三厂的开发生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体化”管理模式,是指由高技能人才领导小组牵头,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和各基层单位配合,对高技能人才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落实,使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宣教”管理流程得以顺利实施。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管理,严格人才选拔程序,确保人才优中选优高技能人才队伍结构,主要由高级工及以上技能资格人员组成,高级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产生;技师和高级技师、技能大师的评审,是由分公司或集团公司组织鉴定产生。
但技师、高级技师的鉴定和技能大师的评审,都首先要通过二级单位选拔、审查、推荐,这要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选拔工作十分重要。
以技师为例,在选拔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拓宽选拔渠道。
在满足高级工和规定的年限两个条件基础上,做好技师后备人才库的建设工作。
渠道如下:一是年度考核。
根据油田《高级技师、技师管理办法》,每年考核总分前1-3名进入后备人才库;二是技能鉴定。
每年高级工技能鉴定,总成绩前1-3名进入后备人才库;三是技术比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考作者:朱正磊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第11期摘要: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要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人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
本文分析了淮安供电公司高技能人才现状,并就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工人队伍的骨干,在企业技术创新链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环,他们通常工作在生产、服务的第一线,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
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供电企业,更需要一支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1高技能人才的定义及其对企业的作用所谓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岗位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服务操作难题的人员。
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以下三类人员。
技术技能型人才——指在企业生产加工一线中从事技术操作,具有较高技能水平,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
复合技能型人才——在企业生产一线中掌握一门以上操作技能,能够在生产中从事多工种、多岗位的复杂劳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2008年初淮安供电公司“大二次”系统管理整合实施到位后,更是亟需培养一批能够承担继电保护、通信、自动化等专业中2个及以上专业工作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知识技能型人才——指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高技能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基础、操作实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专业设备性能发展动态,有熟练精湛的运行和检修技能,能进行准确无误的运行操作,能解决本专业技术难题,具有一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能力。
在供电企业,他们是电力生产一线的骨干,是检修质量和安全经济运行最直接的保证者。
他们直接肩负着维护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事故抢修等重要的生产任务,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安全生产、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
2淮安供电公司高技能人才现状2.1数量少。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公司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尤其是县(区)公司,高技能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在当前的同业对标体系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也被列为高技能人才之列,因而看起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人员中所占的比例似乎不低。
上表中高技能人才若仅按照职业资格(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进行统计,其在生产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就更低。
2.2质量低。
前几年,技能等级培训有着一定的取证偏向,培训过程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新进大学生工作一年后各单位就可直接评定其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的评审也是到了年限后,发表一篇论文或撰写一篇技术总结,基本就能过关,其“高技能”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
2.3“流失”严重。
这里的“流失”是指“内部流失”。
2002年以来,淮安供电公司共有280多名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由生产岗转至管理岗而不再从事一线工作。
我公司高级技师18人,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仅6人。
部分员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片面追求在管理岗位上的成长,造成高技能人员从核心生产岗位往管理岗位上的流动逐年增加。
不少技术水平过硬的员工通过技能鉴定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反成了上管理岗的一种手段和资本,因而出现了取证人员年年增加,但高技能人员在生产人员中所占比例不增反降的现象。
2.4专业分布不均衡。
淮安供电公司高级工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集中在变电、线路、继电保护等几大专业。
配电检修、通讯检修专业的高级工及以上人员仅占到本专业生产人员的28.5%、31.8%。
在营销部门106名生产人员中,仅有9名技师、54名高级工。
3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思考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必须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建立培养体系完善、使用机制科学、激励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机制,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
3.1构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
始终坚持把开发高技能人才作为公司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大任务,不断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作为公司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1.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责任制。
成立以公司领导主抓的工作小组,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列入目标考核体系,将目标分解到基层、班组,将任务落实到人,作为各级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3.1.2建立健全常年培训教育机制。
研究制定公司培训需求分析的管理规范,统一工作流程,参照能力标准,开展员工个体能力差距分析,摸清培训需求,以需求确定培训项目,确保培训的针对性,以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的标准,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制订科学的培训规划,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
如,在技能鉴定培训时对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应侧重于实际操作的训练,理论知识方面可相对少花一点时间和精力,而对年龄偏大的操作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则应相反。
3.1.3深入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网省公司、市公司均开展了技能大赛活动,为企业选拔人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竞赛,一大批优秀人才涌现出来,多人被破格认定为技师、高级技师。
淮安供电公司本部和各县(区)公司形成技能竞赛多级联动,通过市公司、县(区)公司(市公司的工区)、班组的层层技能竞赛,把各级优秀技能人才选拔出来。
采取单位选拔和竞赛组委会随机抽取的方法确定参赛人选,以达到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和促进全员岗位练兵的双重目的。
除采取技能竞赛的形式外,市公司还按工种组织调考,随机抽取各单位在岗人员进行考核,检查岗位练兵效果,以促进全员岗位练兵,收到了培养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多重实效。
3.1.4建立高技能人才库。
将生产经营中的各工种带头人、中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库,对人才库的各类技能人才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开展技术、技能交流等活动。
3.2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机制。
根据实际技能水平,将高技能人才安排到合适的管理、技术岗位上,不受其原有资历、学历等限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核心生产班组原则上至少配备一名具有技师资格及以上的人员。
3.2.1完善人才提拔任用机制,优秀的一线班组长、技术带头人等也可直接提拔为中层管理人员。
高技能人才从核心生产岗位往管理岗位上流动逐年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其价值无论是从薪资上还是晋升通道上都未能充分得到体现和保障。
要想切实在一线留住人才,除了待遇上的倾斜外,还应在晋升上让其看到希望。
3.2.2建立高技能人才聘用制度,科学制定高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制度。
根据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技能岗位,制定技能岗位规范、任职标准和任职期限,以及相应的岗位技能工资和津贴标准。
邓小平同志说过:“现在我们选择的人中间,有些看得不准的,经过考验之后,还会淘汰下去的。
”技能人才也应该通过考核,择优聘用上岗,形成能上能下,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
3.2.3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动态考核机制。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当年的继电保护方面的专家对现在的微机保护而言就不一定是专家。
因而,对技能人员要定期进行考评,避免出现拿到一纸证书就一劳永逸、永享待遇的现象。
2007年,淮安供电公司制定了《核心班组生产技能人员技能水平动态考评实施细则》,每年对核心班组取得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人员进行技能水平动态考评。
对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指出不足及存在问题,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提出次年的改进计划,岗位薪点工资的薪级退回到原没有调整岗位薪点区间的薪级,以此促进其不断学习、持续提高。
3.3完善激励机制。
3.3.1物质激励。
建立“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为高技能人才创造一个成长快、使用好、待遇高的良好环境。
通过用工和薪酬制度的改革,推行体现技能价值的岗位工资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晋升,靠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
“在一个研究所里,好的研究员的工资可以比所长高。
在一个学校里,好的教授的工资可以比校长高。
这样才能鼓励上进,才能出人才。
”(《邓小平文选》第2卷《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同样,在我们供电企业中,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也可以比管理部室相应专职、中层干部高。
近年来,淮安供电公司制定了《关于加强核心产业班组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各项津补贴实施办法(试行)》、《班组长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的政策,使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为管理部室相应专职岗位的1.1倍、1.2倍,最高可达到1.5倍。
一线生产班组的薪点工资浮动部分只有取得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或相当技术职称)者方可享受,并在部分班组设置了技术岗位,充分体现了技能等级不同,待遇不同,调动了员工主动学习技能、参加培训和鉴定的积极性。
通过激励机制的改变,向一线员工传递了一个重要讯息—技能优先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待遇优先,并改变了职工以往那种“只有上了管理岗位才能成才”观念,让其成长与发展道路更加宽广,实现让一线留住人才的目的。
前不久,一名原在宏能集团市场部担任贸易管理一岗的员工(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英语双学士),主动向公司提出申请要到生产一线班组接受锻炼,她说“管理岗位虽然也锻炼人,但现在生产一线的发展空间更大,何况待遇又提高了这么多”。
现在该员工已调任变电检修工区二次系统检修班工作。
3.3.2精神激励。
注重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先进、劳动模范等,增强他们的荣誉感。
3.4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3.4.1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的方针政策,宣传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宣传企业薪酬分配向技能人才倾斜的各项规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
3.4.2为新进员工营造学习专业、提高技能的氛围,引导其树立“上岗靠技能,分配靠贡献”的观念。
通过对新员工严格的转正定级考试考核,使他们意识到不学习技术技能、操作技能,不提高技能水平,就难以取得长足的发展。
人力资源部门及用人单位从员工进入公司,就必须担负培养人员的责任,担负为公司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责任。
4结束语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是推进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供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找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解决措施,加快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