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合集下载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亮的意象涉及多个层面。

月亮可以比作明朗的审判者,可以比作人性的映射,可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也可以描绘赞扬节令
的壮丽。

以下分成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月亮的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气质温柔,神态优雅,没有破坏性,
是艺术和审美的统治者。

从《春江花月夜》的“波澜不惊,一任碧池山
白鹭洲”中可以感受到月亮安详的气象;《渔家傲·钱塘湖春行》中月光明媚,柔婉肃穆,一袭素裳拂过江天。

二、对爱情的描述。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始终是各类恋歌的“主角”,它
是热情与温柔的象征,具有特殊的爱情含义,将浓浓的情感传达出来。

《满江红·夜来香》中的“春日里,月明如霜,轻烟一树,淡妆十里”,
充分表现了月亮下淡雅异璧的爱情场景。

三、对节令的赞美。

古典诗词中月亮作为新月宫中的“女主人”,统治
者时节,成为秋、冬、春、夏四季变幻无穷的见证者。

《赋得古原草
送别》中,“野花深处月光灿,晨钟暮鼓春色变”,月亮被作者赋予了
高贵的精神特征。

月亮的神圣、荡气回肠、令人感慨的气质,正是古
典诗词中它的独特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诗词中常常以月为意象,通过对月的描绘和比喻,表达出诗人情感、人生哲理以及社会风貌等,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内涵。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月意象”。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浅析一下。

月意象常常与人的情感、爱情相关联。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描述床前明月光落在地上,直观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而在《登鹳雀楼》中,诗人采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对比手法,将月亮的明亮与自己对故友的思念相联系,表达了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失落之情。

月意象也常常用来描绘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在《望月怀远》中,杜甫借用“月照花林”,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对月亮和花林的描绘,将整个景色美化,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月意象还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

例如在《静夜思》中,诗人通过“床前明月光”与“疑是地上霜”的描写,传达了人生短暂、光阴易逝的哲理。

而在《百战沙场》中,诗人通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形象描写,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和对战争残酷真实的思考。

可以看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多种多样,它既与人的情感、爱情相关联,也与自然景色的感受有关,更与人生的思考和哲理相结合。

这些意象将诗人的情感、思考和对世界的观照融为一体,通过诗词的形式传递给读者,并激发读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也正是古诗词之美和魅力所在。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

月下诗情知多少——解读古诗词中那些唯美的月亮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不仅是清辉凝碧的优美物象,而且是通脱淡泊的文化象征。

它凝聚着汉民族深刻的精神底蕴,温柔地流转在诗人多情的心田。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是美的象征,她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而且冰清玉洁的女性,永远那么可人地高悬于夜空之中,风情万种。

远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并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唱出了“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

周祗则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动人之美,并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高歌“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而谢庄则巧妙地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汇成了更加清美的景致:“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张先在《木兰花》“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之句中,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将自己内心微微荡漾的前尘旧梦,融入这如梦似烟般的清澄和恬淡中,从而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而作为冲淡派大师的王维,其诗作《竹里馆》中所描写的明月更具优美的意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此诗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人在描写周围景色时,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致。

“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不仅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闲、静、淡、远的风格,加之优的美意境,让人顿生“余音绕梁”之感。

总之,在诗人的笔下,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花月披离的典雅艳丽;不管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还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月亮,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月亮是人类情感的载体,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词,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

唐诗中带有月意象的诗句0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杜牧画面朦胧而飘渺。

烟同水,月和沙,都氤氲在一片忽明忽暗的月色中。

在这如梦的夜晚,夜泊秦淮,听曲醉卧,夫复何求。

自然意象“烟”“水”“月”“沙”让秦淮酒家变得分外唯美浪漫。

02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宿山寺》贾岛山顶佛寺,人烟稀少,风景绝佳。

诗人抬头仰望,只见夜空中的流星似穿行在疏密参差的树木之间,月亮、云彩互扯美丽的白裳,亦步亦趋。

“透”和“逆”突出了动势,仿佛星、木、月、云都活了起来。

0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渡荆门送别》李白海面上的视角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天和海都壮阔无际。

如果再加一点浪静,一点风平,月亮就跑下来,成了海中明镜。

云层更是层叠交错,似深邃的楼宇,大气磅礴。

又是一首送别诗,这次的送别也将一眼千年。

04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李商隐水中的明月一定是女子的化形,只见她心酸难掩,竟流下一滴美人泪。

蓝田的美玉难不成也是化形,在暖阳的呵护下,生出了轻烟一般的薄纱。

月色很凉,美玉很暖。

犹如人间的春华秋实,四季悲喜。

如今因了诗人的心境,它们都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0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战事阻隔,兄弟离散,这次的白露节气显得尤为清冷。

月亮也不那么好看了,还是故乡的月更美更圆,那里有亲人围炉夜话,有兄弟换盏推杯。

战乱打破了安宁,冲散了幸福,回忆却越来越清晰。

06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孟浩然黑压压的夜,将深邃的旷野压低下去,最终隐匿在树木之后。

清澈的江水中,一轮明月悠然而卧。

它像是深谙旅人的心,不喧闹,不妄动,就那么凝视着诗人,驱散了诗人羁旅中的寂寥。

0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李白明月从边关升起,照在祁连山脉,映在玉门关卡,洒在将士们的脸上,明暗在云海之间。

霎那间,山川、云海都连接起来,现出一片苍凉壮观的景象。

古来征战不断的边关,不知藏着多少故事?0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

古典诗词中的月文化月亮,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有神秘色彩而且最具亲切感的意象。

千百年来,月光带给读者无尽的温暖和感伤,无尽的希望和怀念。

以至于成为中国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载体。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李白《古朗月行》)此句先把月亮比作白玉盘,符合小孩的认知特点,又将其比作瑶台镜台镜,想象奇特,充满了童真童趣。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的《暮江吟》)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多么可爱的九月初三夜啊!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了初秋江上的清冷夜景。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先写出词中人“无言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再摹写其人所见的楼外之景:月不是圆月,而是如钩的残月。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

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第一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因江面开阔)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第二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那拉得满满的弓不正像空中的圆月吗?比喻很恰当。

此句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意思是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这里作者用“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侵扰的西夏军队。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很重视友情的,当他听到好友王昌龄遭贬远放时,心情十分忧愁。

他心想世上惟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那就将“愁心”寄与明月吧。

明月也确乎有情,将“愁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是指作者在表达自己情感、描写自然景物或抒发哲理时经常使
用的形象意象,即与月亮有关的形象。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
许多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描绘月的诗歌作品。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描绘孤独和寂寞的情感。

元稹的《遣悲怀》中写道:“独白
萧关九月寒,千山踏碎月如钱。

”这里的“独白”以及“寒”象征着主人公的孤独和寂寞,而“千山踏碎月如钱”则生动地描绘了月亮的寒冷和辽远。

月亮也常被用来表现思念和思考。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他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月亮不仅代表着思乡之情,也与诗
人所处的环境相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月亮的情感寄托使得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

月亮还常被用来喻示爱情和美好的事物。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道:“曾经沧海难
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里的“曾经沧海难为水”和“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对爱情的赞美,而“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则是对
月亮在爱情中的象征。

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以其充满诗意和抒发情感的特点而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表达形式。

作者通过描绘月亮的形象,不仅表达了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还展示了对思念和思考的情
感寄托,更重要的是在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表达中,月亮常常被用来喻示爱情和美好的事物。

这种“月意象”的运用让古诗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诗人们独特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完整版)古典诗词中月意象

暑期实习报告报告名称:生产实习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昆明铁路局牵引供电培训基地实习时间:2015.7.18~2015.7.24前言随着大三最后一门的考试结束,我们正式步入假期,也迎来本次假期最重要的事——生产实习。

本次暑期实习为专业生产实习,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必修室外实践课程,共计3学分,是专业课程的重要课外补充,与教室内的专业课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本次实习主要分成两段:第一段是2015年7月18号前往昆明正式开始,主要在昆明铁路局的牵引供电培训基地和云南铁路博物馆进行参观实习,并于2015年7月24日结束第一阶段的实习;第二阶段是2015年8月24日至8月27日期间对成都地铁、成灌高铁、运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参观学习,并现场了解生产制度和具体排班时间等,8月27日听报告了解高铁发展状况和专业就业前景。

由于本次实习为专业生产实习,而专业生产实习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择业就业之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度时期。

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是第一次接触到生产现场,让我们提前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适应性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对于积极投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业中的责任感。

实习时间与行程安排:2015.07.17-2015.07.17 生产实习动员大会2015.07.18-2015.07.21 昆明铁路局牵引供电培训基地2015.07.22-2015.07.22 云南铁路博物馆2015.07.23-2015.07.23 中国高铁发展概况及其牵引供电讲座2015.07.24-2015.07.24 昆明段实习总结表彰大会2015.08.25-2015.08.25 成都地铁2015.08.26-2015.08.26 城灌高铁2015.08.27-2015.08.27 交大运达科技有限公司2015.08.28-2015.08.28 撰写实习报告目录前言 (1)目录 (4)第1章生产实习动员大会 (1)1.1生产实习动员大会 (1)第2章昆明实习 (3)2.1火车前往昆明 (3)2.2住宿安排 (4)2.3安全教育和段情教育 (4)2.4接触网 (5)2.4.1接触网简介 (5)2.4.2接触网的供电制式和供电方式 (6)2.4.3支柱与基础 (10)2.4.4支持与定位 (10)2.4.5接触网线索 (12)2.4.6锚段关节 (13)2.4.7绝缘子和绝缘器 (14)2.4.8接触网工作日常 (15)2.5电力系统 (15)2.5.1电力线路 (15)2.5.2杆塔 (16)2.5.3变压器 (17)2.5.4绝缘子和开关 (18)2.6牵引变电所 (19)2.7接触网爬杆 (20)2.8云南铁路博物馆 (21)2.9中国高铁规划与技术概述 (22)2.10实习联欢会 (23)第3章成都实习 (24)3.1成都地铁 (24)3.2成灌高铁 (25)3.3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6)结论 (27)参考文献 (28)附录 (29)第1章生产实习动员大会1.1生产实习动员大会随着最后一门专业课自动控制系统考试的结束,我们正式进入暑假生产实习的准备前奏。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1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体形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托志,或怡情,或喻理,或讽世,可谓用心尽也。

在比较短小的诸如诗词中,作者只须用几句话便可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场景,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感情。

在作者笔下,自然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经过作者加工的自然物象,其间包含了第一自然物象的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通过第一物象赋予的具有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谓之意象。

通俗点说,意象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维意蕴的艺术形象。

意象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把意象放在《神思》篇中提出,作为神思的基本内涵,这就确定了意象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神思》篇是探究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的章节,显然,意象作为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文论的极大重视,也体现了意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意象是有其规定性的,不可以随便改变。

当然,这种相对的确定性,又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读者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是此意。

今就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加以总结,望读者评判,以期补过。

《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古人咏月的含义

古人咏月的含义

古人咏月的含义古人咏月的含义非常丰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

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人们常常远离家乡,漂泊在外。

每当夜晚降临,明月升起,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思念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因此,古人常常通过咏月来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2.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月亮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美好、纯洁、高雅的事物,人们常常通过咏月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比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描写明亮的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相对有限,而月亮作为宇宙中一个重要的天体,常常被用来象征宇宙和人生的某些方面。

因此,古人常常通过咏月来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通过描写明月,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表达对爱情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在古代社会,爱情和情感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月亮作为一种美好、浪漫、神秘的事物,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情感。

因此,古人常常通过咏月来表达对爱情和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比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通过描写明月映照下的美景,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古人咏月的含义非常丰富多样,它既可以是表达思念、怀念、追求、向往、思考、感悟、爱情、情感等不同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也可以是赞美自然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 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 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 苏台览古》)。

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 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

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月华如洗中秋节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月华如洗中秋节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月华如洗中秋节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最为推崇的主题之一。

古诗词中对月亮的描绘多种多样,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和才情,将月亮赋予了无尽的意境和情感。

本文将从清末民初的古诗词中挑选几首代表作,剖析其中月亮意象的寓意和美学价值。

1. 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简洁明快,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人在异地思乡之情。

月光如水般晶莹剔透,给人以宁静和祥和之感。

李白以简单的文字,将月亮嵌入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中,充分展现了古人对月亮的深情。

2.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表现了另一种情感,诗人以战争年代为背景,将月亮与家乡联系起来。

露水的白色和明亮的月光成为诗人对家乡温情的符号。

月亮身上的光芒,照亮了身处边塞的战士们的心灵,给他们希望和力量。

3. 萧红的《秋夜》秋夜月黑风高,露华滋怅寂寥。

夜凉人不觉,夜长梦不消。

这首诗以月亮为背景,表现了一种孤寂和寂寥的情感。

月黑风高,夜凉如水,诗人借此描绘了深秋的孤寂之夜。

月亮的存在让人倍感冷寂,诗人的情感被月光引发并放大,强化了主题的表达。

4.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汴水流》汴水流,映楼台,仍见两岸翠如泥。

女儿乌,永解舞,户外秋风吹夜雨。

这首词中的月亮并不是主题,但却给词情增添了一份秋色。

在描述汴水流动和楼台倒影时,月亮隐现于文字之中,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词人通过月亮的露出,苦情隐于景物之间,使词意更为丰富,并加深了读者对词情的感受。

月亮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是一种多情的存在,被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寓意。

无论是表达思乡之情,揭示家乡明亮的象征,还是表达孤寂与秋寒下的悲凉,月亮都成为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通过对月亮的赞美和描写,这些古诗词不仅突出了月亮的美感,更丰富了诗人们对人性情感的揭示和思考。

总结起来,月亮在古诗词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文学情感的载体。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

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明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被广泛描绘的意象之一,其美丽、神秘和寓意丰富的形象使之成为了千古传世的艺术题材。

下面是一些含有明月意象的古诗词及其相关解析和赏析。

1.【元夕】——苏轼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明月在天,笼罩着整个夜空。

诗人用"银汉"形容它,给人以宏伟壮观的感觉。

"金风玉露"形容了月夜的清风和透明的空气。

元夜时,指的是农历元旦晚上,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诗人心情沉郁,感叹时光流逝,每逢元夜,明月和灯火仍然映照着人们的温馨和思念。

但是,不见去年人,指的是别离之后,此时已物是人非,感伤之情溢于言表。

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句短小却意境深远,通过对床前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乡的思恋之情。

明月照耀的光辉仿佛铺满整个房间,将床前照得一片明亮,给人以安宁和安慰的感觉。

疑是地上霜,通过"霜"与"月光"的暗示,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凄苦思绪,在远方思乡的寂静夜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更加深切。

3.【望庐山瀑布】——杨万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初看此诗,或许会以为它是写瀑布的,但仔细阅读后,会发现“瀑布”不过是一个引子,真正的主题是明月。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意象,通俗地说,就是太阳照射在水雾中,形成了奇特的紫色。

而“疑是银河落九天”则将瀑布和明月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给人以银河从天而降的错觉。

通过这种绝妙的写法,诗人使得明月的形象更加鲜明、浩渺和神秘。

4.【静夜思】——杜牧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有相似之处,但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表达。

同样是描述床前明月的美景,诗句简短而又有力。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内化在对明月的凝望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

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月亮是一种天文现象,但很多诗人把情怀都给了它,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古诗中月的意像赏析古诗中的“月”含着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抒发思乡怀远之情。

人们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

“月亮”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表现美好的、纯洁无暇的感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比如李白的《玉阶怨》把月亮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三、对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愁苦之情。

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在古诗中,月是有情绪的,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曹丕“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的诗句表现了哀愁的心绪。

唐诗中有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凄清孤苦,还有孟浩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的凄恻孤寂,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潸潸泪下,钱起“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的郁怀难耐……月作为愁绪的意象,构思巧妙,笔法空灵,意趣含蕴,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和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

四、展示广阔情怀。

古人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

浅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具有深厚意蕴和丰富情感的作品。

而在古代文人笔下,月亮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意象,成为诗人们表达情感、抒发情怀的载体。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中的“月意象”也是颇受重视和推崇的。

本文将就此展开一番浅析,探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意蕴。

我们不妨来看看《唐诗选》中的几首关于月亮的诗篇。

李白的《静夜思》一诗最为脍炙人口。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几句千古流传,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古人的观念中,月亮往往象征着坚韧和执着,因此诗人在离乡远行的时候,往往会用“望月思乡”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月亮被赋予了家乡的情感符号,成为了诗人们寄托乡愁、思念亲人的最佳意象。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有着类似的情感表达。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的“离情别绪”与“望月伤怀”相呼应,月亮成了陪伴着人们思念和离别的存在,并且在诗人的笔下,勾勒出了别样的离愁。

不少诗人也将月亮与爱情联系在一起,抒发对爱人的眷恋之情。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人悲凉的离别情景中,月亮隐喻着他对爱人深切的爱恋之情。

相较于离别之情,爱情之情同样也是古诗词中“月意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月亮被赋予了爱情的浪漫情怀,成了诗人们表达情感的表达方式。

以上便是古诗词中“月意象”所承载的一些情感和意蕴。

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这些诗篇被精选收录,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古诗词,感悟其中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中的“月意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内核和文化内涵,使其在诗词赏析中能够更好地领悟和体验古人的情感世界。

在讲解古诗词中的“月意象”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多元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主体形式,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托志,或怡情,或喻理,或讽世,可谓用心尽也。

在比较短小的诸如诗词中,作者只须用几句话便可勾勒出一幅美妙的场景,寄托了自己独特的感情。

在作者笔下,自然已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象,而是经过作者加工的自然物象,其间包含了第一自然物象的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通过第一物象赋予的具有特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谓之意象。

通俗点说,意象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维意蕴的艺术形象。

意象最早出现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把意象放在《神思》篇中提出,作为神思的基本内涵,这就确定了意象在创作中的巨大作用。

《神思》篇是探究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的章节,显然,意象作为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文论的极大重视,也体现了意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有着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任何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就是说在一定意义上,意象是有其规定性的,不可以随便改变。

当然,这种相对的确定性,又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广泛性和模糊性的因子,所以读者能体会到某一意象的内涵,却不能加以精确的量化或数字化,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是此意。

今就古典诗词中的咏月意象加以总结,望读者评判,以期补过。

《诗经》陈风<月出>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刘兮。

舒忧受兮,劳心嘈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三章,每章四句,反复吟咏相同的主题:皎洁的月光下,美人儿明丽动人,姗姗独行,满怀忧愁。

韵味十足,意境深邃。

南朝时宋文学家,谢庄,在《月赋》中有这么几句: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比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了半个多世纪,韵味丝毫不逊于后者,读来琅琅上口。

太康文坛领袖人物陆机,所作诗文开六朝文学之风气,拟古诗第六首《拟明月何皎皎》云:安寝北堂上。

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

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

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

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

离思难独守。

诗人借明月写一个游子辞家远宦,功名无成的苦闷心境,和对家人的思念。

以景启情,以情纬景,把秋季的凄清,游子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的曲折情深。

陶渊明《拟古》其一写到: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此诗托兴咏怀,书写传统的‘美人迟暮之感’,揭示出青春易逝,好景不常,万物有盛必有衰的哲理。

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不久之后又会怎样呢?诗人难免出现悲观厌世,寻求自我解脱的感想。

唐时张若虚由于留下的诗作甚少(《全唐诗》仅存其诗二首),而为人做不知,可一首《春江花月夜》足以让其成为大家,也为后人多了一篇月夜的名篇佳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构思精巧。

全诗以月、水经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

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概念,或离或合,进隐时现,彼此错落,相互叠加,使全诗的意境由浅入深,由深至浓,逐渐进入一个浑然圆融的朦胧、迷幻、神奇、幽深、静谧而又略带惆怅的艺术天地,从而神思飞举,浮想联翩。

又紧扣江、月浓墨重彩,春江、江流、江天、江花、江畔、江月、江潭、江树,明月、孤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斜月,一连串的意境,呈现出不同色调、不同形态,包含着不同内容、不同的情感。

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得几度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却因离别而将它轻轻虚掷!在“江”与“月”两个主题中,又主写“月”。

从初月、高月一直写到斜月、落月。

在离人眼中,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洁的,楼上月是依恋的,镜中月是撩人的,石上月的凄清的,斜月的迷离的,落月是缠绵的。

它“代代无穷已”,“年年望相似”。

这是一个永恒的无法解开的人生之谜。

张九龄有篇《望月远怀》,这样写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谣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歌即景生情,写出了在清幽的月光下对情人的缱绻情思。

结构层层而发,低回婉转,处处因月光而生旖旎温情,蕴涵着对远人的入骨相思。

李白有《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是四川人,峨眉山又是他少年读书之地,乡情很深。

全诗凝聚着一种乡情,作者离开峨眉山,顺江而下,物随景移,景中寄情,一路山山水水,特别是天上明月照遍山水,让他流连忘返,激发他心中的思乡情怀。

还有一首《静夜思》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之下,另一首《把酒问月》就是别样情怀: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是个正直,性情豪放不羁的人,因而在充满黑暗和污浊的封建时代,难免会处处不如意,加上他受到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使他对人生产生了一种消极对待的态度。

借酒浇愁,对月浩叹,深感人生虚无,产生了低沉,空叹的消极思想感情。

另一首《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多少也有此类感情。

杜甫一生悲苦流离,唐玄宗天宝中,客居长安十年而不得志。

安史乱起,颠沛流离。

肃宗朝做的西川节度使严武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

天宝十五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

杜甫在前往投奔肃宗时被叛军所俘,带至长安。

当年秋八月做《月夜》诗: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不实写诗人泪痕满面望‘长安月’,却虚写妻子闺中孤苦地看‘鹿阝州月’表达诗人身陷贼中思念家人的凄苦心情。

白居易是中唐诗坛领袖,他与元稹等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其诗无论短韵长篇,抒情叙事,皆明白流畅又章法多变,随物婉转而曲尽情致。

《长恨歌》,《琵琶行》已是古今传诵的名篇,现呈上他的七绝《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此诗真率自然,格调清新,传达了诗人刹那间的真实情感,及其丰富的审美享受。

诗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欢快情绪,也含蓄的流露了出来。

宋词中也不乏此类作品。

晏几道《临江仙》其中一首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首词是怀人的。

此情非单独以月寄情,乃是将各种景物和感情联系在一起,最后以月寄怀。

‘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含义深刻,既有今日望月相思之痛,又有昔日悲欢离合的回忆。

这明月今日照着自己怀伤悲,也曾经照着自己与小苹相聚之欢,离别之痛,将现实和回忆交织一体,委婉含蓄,伤情缕缕。

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家都不陌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是中秋月夜怀念弟弟而作的。

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意脉清晰。

咏物,写景,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互为表里,展现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

感情也极为细腻,缠绵,婉转,愈转愈曲,愈曲愈深,另人玩味不尽。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

”可见影响之深远。

东坡还有一首词《念奴娇-中秋》云: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是作者在被贬黄州时做的。

面对广阔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起了无限的幻想,联想到现实社会丑恶和自己的不平坎坷,向往那虚无缥缈清净自由生活。

这正是作者在苦闷中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可奈何的举动,表现出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谢逸在他的《江城子》中写到:杏花村馆酒旗风。

水溶溶,残红。

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

粉香融,淡眉峰。

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这首上片写春暮夏初之景,下片用虚笔回忆当年和思恋之人相见的情形。

她人在千里之外,愿与她共对明月寄相思。

虚实相间,清淡相宜,形成一种清丽疏隽,凄婉感人的艺术效果。

吕本中有一首《采桑子》是写别情的,全文如下: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得几时。

上片写他在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经常在月下怀念妻子。

感叹妻子不能像月亮那样长年陪伴他。

下片写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

作者以月寄情,借月传恨,将那种思念亲人,缠绵幽怨的情绪渲染的入木三分。

上下两片,反复咏叹,既恨君非江楼月,又恨君似江楼月。

非,因意中人不能像江楼月那样伴我不分离;似,因意中人相江楼月那样团圆时少。

正及两层,反映的都是同样心情,而更显得情深意切,怨恨交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