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合集下载

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论述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马克思(Karl Marx)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一生贡献了两个重要的发现,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深入的理解。

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扭曲。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积累,这导致了生产过程中的剥削和不公平。

他认为,资本主义体制不仅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也使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过程的掌控权,将他们变成了雇佣工人,失去了人的尊严和自由。

这一观点被称为“剩余价值理论”,对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第二个重大发现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力量的发展和斗争推动的。

他指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阶级斗争的过程,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他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为后来的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成为了解析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内在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我们应当关注贫富差距的扩大、劳工权益的保护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也提醒着我们,社会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经济力量和社会矛盾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当关注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以及各种社会矛盾问题,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这一思想也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促使我们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构建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不仅深刻地洞察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不仅对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我们应当在学习马克思思想的同时,将其与当代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继承关系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充满着继承与否定的 辩证关系, 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在取代旧的社 会制度时, 首先有一个继承问题。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这样两种相对高级的社会形态的更替 过程更是如此。
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 要阶段, 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而且经过几 百年的发展,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社 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主义不 能脱离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 在“ 空地” 上另 起炉灶, 而是要在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基 础上发展自己。
对抗关系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 的两种社会制度, 因此,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抗 关系。只要这两种制度同时存在, 二者之间的 对抗就不会停止。只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和 时代主题的变化, 二者解决、处理对抗关系的 主要方式和手段在发生变化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一大批社会主 义国家建立, 增强了世界上社会主义的力量。 40年代末, 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发起成立了北 大西洋公约组织, 用来遏制、对抗苏联和欧洲 社会主义国家。
进入本世纪70年代以后, 随着新科技革命 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增强,随着世 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的主题, 社会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主要形式 和解决对抗关系的主要手段, 是“ 和平演变” 与反“ 和平演变” 的斗争。
谢谢!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 主义的关系
大兵
当今世界正处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这种 形势下,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关系, 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 理论和实践课题。
从总体上来看, 二者既相互对立、相互排 斥, 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呈现出一种对立统 一、竞争共处的态势。这种态势在两个不同方 向上延伸辐射, 构成了在纵向上的继承和取代 关系, 在横向上的互补和对抗关系。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一、资本主义靠掠夺起家资本主义的基础是资本原始积累。

欧洲开始暴力圈地,迫使农民与土地分离,造就大批自由劳动者,土地集中少数人手中。

接着进行海外殖民掠夺,西班牙从中南美洲攫取黄金250万公斤,白银l亿公斤。

同时贩卖黑奴400年,赚取5000%巨额利润。

接着在世界各地殖民贸易一个多世纪,掠取数以亿计财富,给其他国家造成大灾难,从头到脚滴着肮脏东西。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端于文艺复兴,其人本主义反对神权,主张思想智慧从神学中解放。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神权,启蒙运动又直指封建制度。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比封建意识形态进步,但看看原始积累就明白,只要有利于自己就可绝对损害他人,甚至大规模剥夺他人生命。

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资本主义按资分配,人本主义实质是绝对利己主义。

欧洲资产阶级把原始积累形成的资本和雇佣劳动与近代技术结合,导致工业革命,普及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经济成熟,造成城乡对立和阶级对抗,促成国际分工和殖民浪潮。

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政府推行一切由市场调节的自由经济政策,促进生产力发展,导致两极分化,引发阶级斗争。

1870年到1910年5次经济危机造成严重损害,于是自由竞争进入垄断,少数大企业联合独占生产和市场,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形成金融寡头,只在经济运转方式途径及利益关系上作改变,没消除竞争,基本矛盾依存,表现为1929到1933年经济危机,英国生产下降32%,德国下降52%,法国下降36%,美国下降56%,资本主义工业退回1908到1909年水平。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变化:一是生产力高度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4/5,世界贸易总额3/4和几乎全部资本输出。

工业智能化,微机广泛应用,劳动对象扩大,生产空间拓宽,原子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减少对非再生能源依赖,劳动力结构向高素质高技术转化。

经济危机间隔长,破坏力下降,通胀率、失业率和赤字都在较低水平。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认识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认识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认识资本主义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的市场化和私有化。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市场经济成为主导,个体和企业可以自由买卖商品和服务,追求经济利益。

同时,私有财产权也得到保护,个人和企业有权拥有和支配自己的财产。

这种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特征使得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激发了个体和企业的创造力和动力。

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意味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

资本主义体制下,由于市场的竞争和利润的驱动,个体和企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追求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

这种科技进步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也带来了社会生活的便利和改变。

例如,工业革命的发生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科技的发展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便捷,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

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意味着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壮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和专业化。

不同的行业和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这种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特征使得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资本主义现代化还意味着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个人有权自由选择职业、结婚、购买商品等,享受基本的自由权利。

同时,法治的建设也保障了个体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侵害。

这种个体自由和权利的保障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资本主义的市场竞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由于市场的竞争机制,资源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此外,资本主义的追求利润的动机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对可持续发展造成挑战。

同时,资本主义的追求经济效益可能忽视了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资本主义现代化意味着经济的市场化和私有化、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社会的分工和专业化以及个体的自由和权利的保障。

它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浅谈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浅谈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浅谈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拥有的经济社会制度,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

黑格尔曾经写到:“存在即合理。

”直到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为资本主义制度,这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生产力的条件下仍能够适应,具体优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相比原来的封建制度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本主义生产利用先进科技作为生产力,其生产力是传统的手工劳动生产的几十倍几百倍,并且大量节省了人力。

大幅降低的成本迫使传统手工业者放弃生产而成为工人。

使资本主义在早期发展形成了正反馈调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第二,资本主义的先进政治制度更能够迎合人民的需求。

在文艺复兴后,广大群众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人民更加注重人本身的自由与权利。

封建制度对于广大人民的压迫统治已经无法获得人民的认可,更加提倡民主共和观念的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了人民的新宠。

因此在小商品生产发达的地区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资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原理下产生的。

第三,资本主义不断把世界上各个孤立的地区从相互隔绝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世界开始全球化进程。

资本的日益强大使其开始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国内资源不足,产量过剩等问题,这就使得资本开始向境外流出,开辟了世界市场。

当今已进入全球化4.0阶段,可见全球化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这种环境是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也是资本主义得以继续维持的环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通过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封建制度之后的这种新制度其实也存在着自己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尽然美好。

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世界大战等均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问题所导致的,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剥削问题。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形态也在逐渐演变。

而资本主义作为当今主流的经济形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可见。

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

一、资本主义的定义资本主义是指一种以私人占有方式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生产要素(如资本、劳动力等)基于市场供求规律,在货币的作用下进行生产、交换和分配,并且通过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资本主义的核心在于资本和市场。

二、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主义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欧洲,特别是荷兰和英国等国。

当时,人们开始关注商业和贸易,资本积累也开始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体现。

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发展,生产领域的改革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三、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在于资本、市场和私有制,其中:(1)资本:资本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是指用来投资、生产和获利的货币或其他财产。

(2)市场:市场是交换资本的场所,供需规律是在市场上对商品及服务进行交换的基本规则。

(3)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几乎所有的财产都是私有的,生产过程也是基于私有制的。

(4)竞争:竞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能够促进市场调节和提高生产效率。

四、资本主义的危机与转型资本主义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例如,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大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

近年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凸显,也引出了许多质疑资本主义的声音。

有人呼吁进行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转型,以解决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五、总结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它的兴起、发展和转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但其核心在于资本、市场和私有制。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发展,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了解资本主义的定义和特征,可以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也有益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近两个世纪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资本论》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准确而深入,揭示了这一制度内在的矛盾和危机,也提供了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并分析这些启示对我们理解和改造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1. 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逻辑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身财富,剥削劳动者成为制度性的现象。

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剖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劳动者来获取利润。

他们将剩余价值的生产归结为劳动者的劳动力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于生产商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的部分就成为了资本家的利润。

3. 无产阶级的压迫与剥削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矛盾在于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的阶级,只拥有自己的劳动力,而无法享有剩余价值的收益。

资本家通过垄断生产资料和市场的控制,将无产阶级束缚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使他们沦为永久的工人阶级。

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不可持续,会导致经济危机、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中的经济危机、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动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无产阶级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解放。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当代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非常重要。

3. 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意识控制的重要手段。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指继封建社会之后出现的最后一个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历程中的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capitalism)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1.基本特征: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

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

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2.产生发展: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经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

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

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以私有制、市场竞争和盈利为基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以私人或集体的形式拥有,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人自由、竞争和利润追求,并且倡导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有效性。

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或组织拥有生产资料,例如土地、建筑、机器和设备等。

这些私人所有权的存在鼓励人们积极投资、追求利润并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为社会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

资本主义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

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过供求关系中的价格形成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市场基于供需关系自发运作,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和自我发展的特点。

市场经济能够激励人们追求利润,进而推动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消费需求。

资本主义制度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利润追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和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换商品和服务来追求利润。

利润追求的动力激励了创新、投资和竞争,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利润追求也可能导致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市场失灵,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确保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

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权自由选择职业、经商、投资等经济活动,并享有私人财产的自由。

竞争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竞争,优秀的企业可以生存下去并获得利润,而不良的企业则可能被市场淘汰。

竞争可以提高效率、降低价格、刺激创新,并且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贫富差距的扩大。

自由市场的运作可能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加剧社会不平等。

其次是市场失灵的风险。

市场并非完美,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品等问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需要政府干预来修正市场。

此外,资本主义社会也面临环境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挑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虽然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没有缺点,但它仍然是目前全球主流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

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认识———读《资本论》有感一直以为马克思身为政治家和思想家,对经济的研究必然不会很深,因此怀着怀疑的态度,读了下马克思的《资本论》。

但是念完以后,感触颇深,对马克思的敬仰也不禁多了一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具有颇深的见解。

身为学经济的学生,我更多的关注他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见。

总结起来,我觉得他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对价值的认识{原文: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虽然对价值的认识马克思并不是第一人,但是他却用自己的比喻,利用辩证法,证明了价值,商品,货币的关联。

马克思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原文: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

}他力图揭示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这是我佩服他的一点,他成功的把政治与经济联系到一起,让我更能理解了国家的财政政策的目的,也让我更加体会了,经济是一国之本这句话。

他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家。

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预见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现实性条件分析散见于其著作中,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种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阶级矛盾的加剧。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这些问题,但它也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

例如,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缓解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也在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多元化,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形态,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应该客观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既要看到它的成就和进步,也要看到它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断探索和完善社会制度,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源于16世纪的欧洲,迅速发展成为现代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市场经济、盈利和积累。

资本主义不断推动着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全球化。

它也带来了不平等、环境破坏和社会分裂等诸多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认识的一个事实。

资本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末期的商业发展,当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辛迪加、轮换耕作和新世界的发现等。

这些事件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

在此背景下,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并在17世纪以后以工业革命为基础,开始迅速扩张。

市场经济和私有制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

市场经济是指企业和消费者在市场上自由竞争,并通过供需关系来决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私有制则表示企业的生产资料(如土地、建筑、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归私人所有,而不是国家或政府。

私人企业可以自主确定生产内容、目标和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收益。

这种竞争和自由可以提高效率和创新,但也会产生贫富差距,并使环境和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盈利和积累资本主义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盈利和积累。

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来赚取利润,并将利润投资回企业以实现增长和扩张。

这种积累的过程被称为资本积累,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动力。

这也导致了一些问题,如经济危机、不断的扩张和资源的浪费。

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全球化资本主义制度不断推动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创造新的市场。

经济增长随之而来,人们生活变得更加富裕,而且全球化让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资本主义也有其缺陷,如资本和技术的垄断、劳动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破坏,这些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资本主义制度需要建立一些调节机制,以使其更加平衡、可持续并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共识。

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它的发展带来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但也产生了一些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品。

本文将从生产关系、经济分配、劳动制度、私有制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

1. 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最为显著的差异之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劳动者以雇佣关系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劳动所得。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通过集体组织进行生产和劳动。

社会主义鼓励合作与共享,而资本主义则强调竞争与私有。

2. 经济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分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收入差距较大。

富人通过私人财产的增长获取更多利润,而穷人常常陷入贫困。

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分配更加公平。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工资由劳动者的工作量和质量决定,同时带有一定的福利保障,可以减少贫富差距。

3. 劳动制度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雇佣劳动关系,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利润,而资本家则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劳动者常常处于被剥削的地位,缺乏主动权。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参与生产计划的制定和决策,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4. 私有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是一种基本特征。

私有制度保护了个人与企业的私有财产权益,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有制得到了削弱,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贯彻了社会主义原则,实现了财富的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经济分配、劳动制度和私有制等方面。

社会主义注重公平与合作,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福利,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则注重竞争与私有权益保护,追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些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感悟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感悟资本论是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学习马克思资本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学习马克思资本论,得出了以下几点感悟。

一、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马克思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他指出,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和利润追求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它通过无限扩大生产规模和剥削工人阶级来实现利润增长。

随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关系极度剧烈对立的特点。

这一深刻认识使我深刻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并加深了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二、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逻辑马克思资本论详细阐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逻辑,揭示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他解释了商品交换是社会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商品在交换中表现出等价交换的规律。

这一观点使我更好地理解了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关系,以及商品价格形成的原因。

同时,也加深了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理解。

三、资本积累与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资本论分析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说明了资本积累的根本动力。

他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核心机制,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不断扩大自身的财富。

这一分析使我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是系统性的,并深刻理解到剥削的不公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四、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资本论中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和压迫的阶级,具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通过学习资本论,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抱有希望实现社会主义的信念。

五、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使我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发展是受制于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和阶级压迫,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

关于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一些思考自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以社会主义国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格局。

其中,资本主义经济也相应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资本主义经济1.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生产方式。

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产业革命最终代替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

2.资产阶级曾经是一个相当革命的阶级。

它把商品经济推向全世界,开拓世界市场,并以市场经济为武器消灭与改造了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及其上层建筑。

3.资本主义是一个比封建主义进步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

资本主义在其500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百年来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一切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大。

4.近现代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标志。

资本主义在今天是否仍有生命力,主要是看其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仍有促进作用。

至于某一国家和地区,资本主义是否仍有进步意义,也主要取决于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如何?二、关于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义复辟问题1.问题的提出始于1964年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概括的那条“基本路线”,即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由于一方面判断的失误,另一方面宣传的偏差,加之多年的闭关锁国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弊端,从而使得不少的同志谈资色变,视若洪水猛兽。

2.所谓复辟,是指已经被打倒的反动势力或落后的生产关系卷土重来。

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虽有所发展,但尚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远未形成。

因此,在中国资本主义复辟问题无从谈起。

3.新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而建立起来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基于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赢利的原则。

它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兴起的,在现代世界影响深远。

资本主义的核心是市场,市场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本主义认为,市场是唯一的分配资源的方式,因为它可以根据供需关系,定价商品和服务,让资源得到最有效和合理的利用。

资本主义的实践表明,它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资本主义促进了创新和技术发展。

通过竞争和市场的选择机制,企业可以不断创新,提高效率和生产力。

整个社会也会受益于这种技术进步。

其次,资本主义可以激励人们的奋斗和创造。

追求财富和成功是资本主义最核心的动力之一,企业家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必须不断努力和创造。

同时,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财富和成功的梦想。

最后,资本主义使得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和灵活。

它通过市场自由定价,使得资源得到了最优的配置,同时也让市场自行调节和适应变化。

然而,资本主义也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问题。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容易导致资源和财富的不平等。

大资本家和富人可以通过控制市场,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润,而贫穷和弱势群体则无法从这个系统中获得足够的产品和服务。

这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现象。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风险。

例如,市场的供需关系无法完全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而投机交易、垄断和非理性行为等行为也会扰乱市场的正常运行。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是一种有利有弊的经济体制。

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动力和热情,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缺点和问题,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点,减少或避免其缺点。

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社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

资本主义社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

资本主义社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样的劳动力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了同样的价值。

”在现实市场经济中,各种事实表明,存在着容量压缩和产出压缩的情况,这反映了一些人选择使用价值作为交换价值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是“可交换工作时间的上限”。

换句话说,消费是工作时间和工作时间的交换。

有效需求的上限只会根据业界之间资本积累竞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单一市场平均利润率的存在已经在统计上得到了证明。

单一市场的平均利润率的存在已得到统计上的证明。

在美国,高附加值产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与美国高科技产业在同一市场上的平均利润率是导致平均利润率的累积竞争的表现。

这样,价值和利润只能代表一种社会关系,而不能代表生产力和特定的财富。

像这样,马克思通过产业间平均利润率完全排除了利益和效率之间的技术关系。

马克思证实,利润率均衡与物质生产力无关,利润反映社会支配性。

马克思由此得出结论,企业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因为利润是表示社会关系的,它不是特定的剩余财产,而是被剩余劳动力支配的权力形式,与物质的生产效率无关。

这里,根据大部分行业的均匀的市场规则产生的平均利润率在统计上得到了确认。

在此,马克思以物质生产力不同的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为中心,完全否定平衡关系,并证明这代表社会关系。

有这样一个事实,如果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很低,资本家可以出售部分资产,购买高盈利能力的资产,领域的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生产能力反映了一定的压缩,转移到资本利润率更高的地区,以改变货币和交换劳动时间的比例,来达到相同数量的资本与相同数量的利润,不低于平均利润率,资本家就会失去资本家的地位。

马克思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政治经济的所规定的尺寸,这是对马克思来说,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历史性的规定,即柴油机系是永远的社会形式,而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关系。

因此他强调说,分析政治、经济批评方法和生产方式非常重要。

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党理论和实践总论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你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是什么?

你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是什么?

你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是什么?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最初,在封建社会中,土地、财产、职业、权利都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罗大众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在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推动下,资本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成为主导社会经济的制度。

自此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各地不断扩张,其市场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经济模式。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模式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运行模式是市场经济,其核心在于私人企业拥有生产要素,依靠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配置、价格的形成和分配机制的运作。

在此过程中,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更加注重自身的效益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的进步,并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缺点资本主义制度所提供的自由市场环境和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使企业得到自由发展,市场也得以充分利用,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丰厚的物质财富以及高效的社会生产力。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企业会不惜一切手段追求利润,例如剥削员工、污染环境等,造成了财富分配不公和社会道德风气败坏等问题,进而威胁到了公共利益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健康发展。

四、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因为其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不同因素,不断存在危机和困境。

很多人批评资本主义制度利用了贫富差距、资源失衡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和社会发展,同时也催生了问题的恶性循环。

不过,正是在这一危机中,种种问题和矛盾的产生,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断革新和进步,并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五、资本主义制度的未来走向面对未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仍将遇到越来越多的考验和挑战。

可以预见的是,在全球化、科技变革、资源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资本主义制度也必须不断调整,寻找社会、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协调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的需求和期望。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经济体系,它的发展和变化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的本质和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利润追求。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和交换。

在当代资本主义中,企业和资本家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种利润追求往往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从而对社会和人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全球化和金融化。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和商品的流动越来越自由,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同时,金融化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金融资本的崛起和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得金融资本家和投机者成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受益者。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的问题是不平等和社会分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中,财富和资源的分配极不平等,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社会分化和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

这种不平等和社会分化不仅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幸福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再认识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应对和改变。

我们需要通过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来减少不平等和社会分化,保护环境和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需要从个人和社会的层面上,来反思和改变我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浪费和破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完整的资本论名词解释

完整的资本论名词解释

完整的资本论名词解释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著作。

它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资本、剩余价值、无产阶级等重要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解释。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对资本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资本。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本是指雇佣劳动的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财富。

简单来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工具或资源,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进行生产活动,从中获取利润。

资本的核心特征在于它具有自我增殖的能力,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加。

与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支付的价值部分。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以购买并占有生产资料的权利,通过掌握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剧烈对抗的结果,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无产阶级是被剥削的阶级。

无产阶级指的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只能出卖自己劳动力以换取生活必需品的劳动者阶级。

他们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掌握者,即资产阶级的对立面。

无产阶级的贫困与资产阶级的剥削息息相关,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矛盾的重要体现。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商品。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是指用以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任何物品或劳务。

马克思将商品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层面。

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实际使用功能,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所能换取的其他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资本论还涉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一些基本规律,如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指的是马克思揭示的商品交换中价值量与价值比例的规律,即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

剩余价值规律则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并非始于马克思; 19 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产生了相当一批政治经济学家,他们尝试从原则上去理解、认识和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19 世纪 40 年代中期,马克思的批判思路由哲学、法学、社会学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学。

这一方面是其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性结果: 对异化劳动关系的实证性论证,只能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入手; 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氛围有关。

不过从一开始,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存在着从前提到原则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

私有产权、等价交换以及拥有和交换规则的普遍性,是政治经济学 ( 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 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观念性基础,马克思则尝试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家们所为之论证的原则及其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悖论的揭示,完成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

为此,马克思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下了数量可观的阅读笔记和手稿,这些文献涉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从政治、哲学与伦理三个方面所进行的批判。

本文即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和厘析马克思的批判思路。

所有权在经济领域体现的是人与劳动对象的法定关系,是人们一切经济行为的基础。

马克思在写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时开始其研究思路由哲学向经济学的转向,所有权关系成为其讨论中的基本关系。

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其一是人与劳动对象的关系,其二是人与自身活动对象化结果的关系; 前者体现为劳动与资本、自然资源 ( 土地等) 的关系,后者体现为劳动与劳动结果的关系。

在1857—1858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 中,马克思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关注这一问题: 一方面是纵向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展开;《大纲》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

1859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 以下简称“《第一分册》”) 是马克思在《大纲》基础上尝试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著作六分册中的第一册,实际上也是这一计划中出版了的唯一一册; 该分册出版后,马克思的整个研究计划发生了改变。

我们在该分册的初稿片段中能够看到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思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的反思,这其中就包括所有权问题。

在《第一分册》的初稿片段中,马克思对所有权问题的关注对象,除了洛克的劳动本体论,即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对其劳动对象的所有权解释之外,还列举了其他经济
学家对所有权问题的认识,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归纳,指出: 无论是偏重于经济学还是法学的所有现代经济学家们,都把个人自己的劳动说成是最初的所有权依据 ( 即洛克观点) ,与此相应,把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所有权说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前提,亚当〃斯密就持这样的观点。

不过,他们的这一理论解释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被颠覆了。

因为,劳动所有权作为经济交换关系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是建立在以交换价值为前提、而并非以简单交换关系为前提的基础上的。

言下之意,由于劳动力的交换价值与其创造价值的价值不相等 ( 这在《手稿》时期并没有得到充分论证) ,劳动所有权的基础受到了侵犯。

显然,马克思的批判并不是指向劳动所有权这一原则本身,而是指向劳动所有权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经济交往关系中被颠覆的现象,而政治经济学原理则试图论证劳动所有权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区别所在。

在马克思看来,古典经济学家们把来自资产阶级社会本身的观念,即劳动所有权理论,称为一般规律,又把这一规律的现实性延伸至还不存在所有权的黄金时代 ( 原始时代),也就是说,将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占有规律看作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一切发展进程中的永恒的规律。

与国民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则从资本主义的经济交换关系中去理解这一观念的形成,将其看作是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的产物。

那么,资本主义经济交换关系的基础是什么呢? 在 1859 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此进行解释。

马克思对经济学家们的批判不是指向他们对所有权的劳动基础的解释,而是指向他们将所有权规则抽象为永恒的规则。

在马克思看来,经济学家们的这一认识方法在两个方面引起麻烦: 第一,从不存在所有权的史前社会那里去寻找所有权的本体论基础; 第二,看不到劳动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存在着的悖论。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去解释资本主义所有权理论的生成,进而从社会生产发展状况去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济学家们的两个麻烦: 第一,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只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二,这一所有权被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颠覆。

不过,在这里我们同样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形成的历史条件与这种经济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是解读这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认识维度: 一方面,我们看到以劳动
为基础的所有权及其被颠覆的客观性,这是马克思尝试去论证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进一步看到并且分析这一悖论现象之所以产生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家仰赖于普遍原则的批判,促使他关注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历史演变,这是第一个认识维度。

他对以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悖论现象的揭示,促使其关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内在机制,这是第二个认识维度。

前者是纵向的,后者是横向的; 对前者的分析维度能够包含后者,但是不能够取代后者。

从横向的意义上来看,这一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被颠覆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 从纵向的意义上来看,这一条件是历史的,而非永恒的。

对这一条件的形成历史和运行机制的分析,一方面进一步将马克思的研究思路与古典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分开来; 另一方面将这一研究思路与哲学家的思路区分开来。

从横向的意义上来看,这一条件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因素: 其一是与劳动相关的对劳动对象( 如土地、自然资源) 的所有权,或者对外化了的劳动结果 ( 货币资本) 的所有权; 其二是劳动与资本的交换 ( 并非简单交换) 。

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程序; 在一定的程序中,前提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条件,被资本雇佣者的劳动所有权受到颠覆。

对于自然劳动对象的占有问题,马克思在更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类学的历史资料来关注的。

国民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是以这一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

他们既然没有将资本的利润看作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也就不会去关注劳动原则的被颠覆问题。

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权原则是对自然状况下存在着的原则的延续。

而哲学家只是提出了抽象的原则,而没有去分析这一抽象的原则为什么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被扭曲; 哲学视角中的异化劳动并不能够对这一扭曲现象进行论证。

根据马克思对财产与劳动所有权分离的历史程序及其结果的阐述,我们可以理解,劳动所有权原则的被颠覆为什么能够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增加了的物质财富在一部分人手上集中起来,而大多数人则陷于贫困 ( 或者相对贫困) ; 而且这些集中起来的财富能够成为进一步颠覆这一原则的客观条件。

显然,与国民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历史进程中来理解所有权的形成及其原则。

但是我们同时应该看到,原则的形成与原则的实现条件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其一,扭曲原则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与原则形成的历史路径,涉及的是不同的问题。

其二,扭曲原则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并没有否认原则本身的存在,它仍然能够成为其自身被扭曲了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支撑; 尽管这一原则本
身已经成为“幻想”、“幽灵”、被颠倒了的意识形态,但是仍然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支撑着这一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