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晋毕阳之孙豫让》与《史记·刺客列传》所叙豫让部分关系比较

合集下载

史记《刺客列传》逐段逐句翻译

史记《刺客列传》逐段逐句翻译

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 变声来乔装自己,找机会报仇。机会来了,豫让事 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的时候刺杀 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却突然惊跳起来,使得豫让 的计划又再次失败。豫让自知此劫难逃,便恳求赵 襄子:“希望你能让我完成最后一个心愿:把你的衣 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 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 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这时专诸闪亮登场了!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 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鱼 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等走到王僚跟前, 说时迟那时快!专诸突然撕开鱼腹,拿出匕 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遗憾的是,专 诸当即也被侍卫杀死。公子光趁对方群龙无 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击王僚的侍从,尽数 将其诛杀。为感念专诸,吴王阖闾加封专诸 之子为上卿
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 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 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 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 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他应该走了,不敢 再留在这里了。”
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 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 之!”
派人到荆轲住处询问房东,荆轲已乘车离开 榆次了。派去的人回来报告,盖聂说:“本 来就该走了,刚才我用眼睛瞪他,他害怕 了。”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鲁 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漫游邯郸,鲁勾践跟荆轲士博戏,争执 博局的路数,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 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最佳上镜刺客--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 轲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 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 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评荆轲为最上镜刺 客,可谓名至实归,众心所向。

《史记·刺客列传》中“士为知己者死”的解读

《史记·刺客列传》中“士为知己者死”的解读
何 进
摘 要 :《 史记》 是我 国著名的吏学家司马迁所 著的文学 巨 著 ,列 “ 二十 四史”之 首 ,其 中刺客 列传篇是 列传 中的一篇 ,分别记 栽 了 春秋战 国时代 曹沫 、专诸 、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 的光辉 事迹。“ 士 为知 己者死” ,是知恩 图报的升华 ,也 可以说 是它的极端 形 式,这也是 《 史记 ・ 刺客列传》 中所要表达 的思想。本 文主要解析 《 史记 ・ 刺客列传》 中 “ 士为知 己者来自” 这句话所包含 的深沉含 义。
《 史记 ・ 刺客列传》 中记载的 “ 士为知己者死 ” 的故事 ,主要分为 两类 :( 1 ) 、士为知音者死 ;“ 知音 ” ,来源 于伯牙和子期 的故事 ,后世 经 常用 “ 知 音 ”来 表 述 对 自己 十分 了解 的人 ,志趣 相投 的 朋 友。如 《 史记 ・ 刺客列传》 中的严仲子和聂政 ,严 仲子至 门请聂政报侠 累 ,知 道聂政为孝顺之人 ,“ 数反 ,然后 具酒 自畅聂母前 。酒 酣 ,严仲子 奉黄 金百溢 ,前为聂母寿。 ” 聂政母亲死后 ,聂政 日:“ 严仲 子奉百金 为亲 寿, 我虽不受 ,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 L 5 严仲子地位 比聂政高 ,却可以多 次屈身拜访聂政 ,知道聂政为孝子便去给聂政母亲拜寿。聂政没有 接受 严仲子 的邀约 ,也拒绝 了严仲子馈黄 ,但是严仲子却还是尽 了宾 主相见 的礼仪后才离去 。严仲子是 出于让聂政 为其报仇 的 目的去结 交 的聂 政 , 但他 了解聂政的孝心 ,为聂政母亲拜寿 ,当聂政辞谢 时也并未再一 度打 扰 ,严仲子并未用 自己的权势胁迫聂政为 自己报仇 ,而是 用 自己的真诚 去打动聂政 ,可谓严仲子是聂政的知音也。当聂政 老母 亲去世后 ,聂政 感悟道 :“ 而严仲子奉 白金为亲 寿 ,我虽不受 ,然是者徒深 知政也 。夫 贤者 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 ,而政独 安得 默然而 已乎 !且前 日 要政 ,政徒以老母 ;老母 今以天年终 , 政将为知 己者用 。 ” _ 5 可见 ,聂政 也视严仲子为知音。 ( 2 )士为知遇 者死 ;知 遇 ,谓赏识 重用 。前 提条 件便 是要 双方在 地位上的不同 , 通常是地 位低 的一方为 地位 高的一方 做 出奉 献。然后 , 双方的共 事不是 因为志趣 相投 , 相反是 出于利益关系 。如 “ 曹沫者 ,鲁 人 也 ,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沫为鲁将 ,与齐 战 ,三败北 。鲁 庄公惧 ,乃献遂 邑之地 以求和 。犹复 以为将 。 ” 曹沫作为鲁 国将领 ,与 齐国交战多次败北 , 而鲁庄公不仅不计较他 的失败 ,还让他依 旧做鲁 国 将 领 ,可见鲁庄公对曹沫 的知遇 之恩。而曹沫 也通过孤 注一掷 的举 动 , 挟持 齐桓公来 向众人来显示他 的忠君爱 国之心 。以此来答谢鲁庄公 对 自 己的知遇 之恩。专诸在刺杀吴王僚时 ,吴 国正面临着 “ 外 困于楚 ,内无 骨鲠 之臣” 的处 境,吴 王 僚 身 边 也 是 “ 母 老 子 弱 ,而两 弟 将 兵 伐 楚” 的情形 。光既得专诸 ,除了 “ 善客待之” 之外 ,又用 “ 光之身 。 子 之身” 的真诚感 召专诸 , 使其 鉴定 了为知 己者死 的决 心 , “ 使专 诸 置 匕首鱼炙之腹 中而进之 。既至王前 ,专诸擘鱼 ,因 以 匕 首刺 王僚 ,王 僚立死 。 ” 而专诸却被左右杀之 ,用死报答 了知遇之恩。 在 《 史记 刺客列传 》 中的最后 太史公评 论道 ; “ 自曹沫 至荆轲 五 人, 此其义或成或不成 ,然其立意较然 ,不欺其志 ,名垂后世 ,岂妄也 哉 仔 细品读全传 ,虽然这五个人 的具体事迹各 自不同 ,他们 行刺或 行劫 的具体原因也各有不 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有一 点则是相 同,这就 是他们都有一种知恩图报 、不怕强暴、为了达到 自己行 刺或行劫 的任务 而置生死于度外 的侠义精 神 ,这使 他们 名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汉语言文学-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论文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刺客以及他们的传奇刺杀事迹。

而司马迁是目前唯一一位将刺客独立成篇以载入史册的史官,因此,《史记·刺客列传》堪称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

司马迁将这些刺客的生平事迹都收录于刺客列传中。

作为刺客他们拥有着许多相似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点。

本文以《史记》中记载的刺客形象为基础,着重分析他们的形象特征,并简单概述在这些刺客形象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学创作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史记》;刺客形象;精神内涵;abstract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tells us about several assassi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ir legendary assassinations. Sima qian is the only historian who has recorded the assassin as an independent part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assassins is unprecedented and unique. Sima qian collected the lives of these assassins in their biographies. As assassins they have many simila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Based on the images of assassins recorded in shiji,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ir i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briefly summarizes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hese images and their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iterary creation of later generations.Keywords:Shih Chi;Image of Assassins;spiritual connotation;目录一、引言 (1)二、《史记》中刺客形象的主要特征 (1)(一)落魄失志 (1)(二)勇猛无畏 (2)(三)重情尚义 (3)(四)轻身好名 (5)三、《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精神内涵 (6)(一)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6)(二)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 (7)(三)舍身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8)四、《史记》中刺客形象的由来与形成 (8)(一)时代因素 (8)(二)地域因素 (9)(三)个人因素 (10)五、《史记》中刺客形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10)(一)文学地位 (10)(二)后世影响 (11)六、结语 (11)注文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浅析《史记》中的刺客形象一、引言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向我们叙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刺客的传奇事迹。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对于冯谖记事的异同比较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对于冯谖记事的异同比较
戳圆末期 ,镟横递 就之凰盛行 ,贵族所饕门客 多 。遍些 人往往探 集 菁事 ,加 以修 饰,以羯游谈之辟。相同的事情缝遇不 同人的加工 ,虚 生 的面貌必 然有 差别。割向 《 戳圆策 耆缘》 云 :“ 所校 中戟固策 善,中 害馀 卷,错 乱相糅 莒 ,有圆别者八 ,篇少不足”;又云 :“ 中害本虢 ,或 日国策 ,或 日圜事 ,或 日短畏 ,或 曰事 ,或 日畏 音 ,或 日修 害 ” 。徒 中可知 ,割向编窟 《 戳圆策》 睛 , 搜 集了大量资料 ,把不同版本的 缘 封 比校勘 ,去其重梭 ,互稳稿足 ,终成一害 。司属遥编窟 《 史 》 畴探 用 的我国史料 ,至少有一部分舆到向所兄相 同,所 以雨害 有桓其相似 之 虎 。但 更多的情况是 ,司属遥依攮的大多敷资料和到 向的有匾刷 ,因而 造成 雨害 事上的分歧 。如本 文著 眼封 渝 的 《 史 ・ 孟 誉君 列傅》 和 《 戳圜策 ・ 鸯策四》 j I 寸 於 孺最 事之殊 巽,方苞 曾日: “ 弱爰事兄 《 圜 策》 而捂刖巽 ,薷秦漠同谕戟圆榷燮者非一家 ,史公所绿 ,舆今傅 《 圈 策》 巽耳。 ” 。
理。
2 、初 投 朗下
事亦巽 。留擘 言云史 盖剧有所本 , 其 羲舄腾 也。然多有不 合 ,如 家之歌 ,左右瑟之耳 ,而此 以羯盂耆不悦 ,削去 给孺老母一段 ,则燕 以 兄孟耆待 客之周 ,一也 。谖 孀令 烧券 ,反齑 求 兄 ,而 以此 得 息 镬大 台,不能 舆息者 烷券 ,孟喾 明之 怒而 召罐 ,情 箭 全乖 ,二 也。孟 誉去 相 ,爰藐梁得後位 ,而此 以舄麓秦 又蔽齑 ,三也。孟臂後用 ,欲教裔大
夫 , 簿拾 子有 趣 市之 喻 ,而 此 以 舄 客 背 孟 誉 ,骥 稳 客 谢 藉 , 四 也 。 其 稳 傲撰 燕疑 。 ” 梁 简明精常 ,现梳理袖充如下 : 1 、“孺疆 ” 舆 “ 龋雅”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史记》与《战国策》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异同-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史记》与《战国策》是秦汉时期历史散文中的两部重要着作,《史记》更是其中里程碑式的代表。

从时间上看,虽然《战国策》成书时间较《史记》为晚,但因其中各篇成文要早于《史记》,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因此司马迁着述《史记》时对《战国策》中多篇亦是颇多借鉴。

《战国策》主要侧重于说理记言《,史记》侧重于记人和叙事,二者各有侧重,从叙事手法上来看区别较为明显。

本文将从两部着作的叙事技巧和论辩艺术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部书的异同。

一、从叙事技巧看《史记》相较于《战国策》的创新《战国策》的一个特色是其量的对话记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特点几乎可以说是单调乏味的,也限制了其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

《战国策》中各篇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描写与《史记》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展现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的描述来实现的,这些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直接的语言交流,大都是策士的辩论性语言,对于心理变化和活动的观察和描写比较少,通过这些辩论行语言,可以窥探出各个人物的思想和对某一件事情的观点态度,而每一个人物的个性就难以通过这些辩论性的语言予以展现。

人物形象如果单纯的依靠语言来支撑,就会显得空洞和单调,人物的完整性格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描述。

比如吕不韦见异人一节,异人通篇就像一个没有个性的人偶,完全按照吕不韦的安排行事,就像看到一个人却始终看不清楚面目。

作者为了突出描写吕不韦的策谋,完全忽略了对异人的描写或者觉得没有必要。

《史记》中的人物相对的要丰满许多。

《史记》在叙事手法上的另一个成就是于记叙中寓议论。

刘熙载说道:叙事不合参入断语。

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

即是夸赞司马迁善于在史实记载中参入个人的评论。

《史记》的议论在于每一卷末的赞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史公曰,其中有赞叹、有感慨、有同情,表达作者观点和思想。

从《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故事看其行刺的心理动机

从《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故事看其行刺的心理动机
己在 这 个 世 界 上 有 价 值 、 力 量 、 能 力 、 位 置 、 有 有 有 有用 处 和 必 不 可少 。豫 让最终走 上了刺客之路 , ” 究其 最初原 因, 乃是 由于知遇 之恩 , 由于他对 自尊 的渴望得到了满足。有权 势的人发现他 的才 能, 给予他相 当的尊重 , 不管其 目的如何 , 这对刺客来说是莫大 的 荣耀 , 自我价值 的被发现和被肯定 。 是 豫让“ 故尝事 范 氏及 中行 氏 , 而无 所知 名。去而事 智伯 , 智 伯甚尊崇之” 。当他刺杀赵襄子时 , 面对赵襄子 的质问 : 子不尝 “ 事范 、 中行 氏乎?智伯 尽灭 之 , 而子不 为报 仇 , 反而委 质 臣于智 伯 。智伯亦 已死矣 , 而子独何 以为之报仇 之深也? 豫让 回答 到 : ” “ 臣事 范、 中行氏 , 、 范 中行 氏 皆众人遇 我 , 我故众 人报 之。至于 智伯 , 国士遇我 , 我故国士报之。 范 氏和 中行 氏把豫 让 当做平 常 ” 人, 没有发 现他 的才 能 , 也即没有给予他应 有的尊重 , 故豫让也 以 对待平常人的方式对待范氏和中行氏。而智伯 以国士之尊对他 , 让他处于尊显 的地位 , 豫让看重 的正是身处高位 的智伯对他 的赏 识与尊重 , 自尊心得到 了极大 的满足 。当一个人心里的这种渴 其 望得 到满 足之后 , 这个人 就会 对能够满 足他这种需要 的人报以极 大的崇敬 , 并渴望为其效 力以报这种知 遇之恩 。所 以在智伯满足 了豫 让 对 自尊 的渴 望 之 后 , 让 便 全 身 心 地 为 智 伯 效 力 , 智 伯 豫 在
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通过对他不懈的行刺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忠诚的信望他还说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仰对报恩的渴望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这也是其行刺行为的心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理动机

中国历史故事-春秋四大刺客豫让简介 豫让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春秋四大刺客豫让简介 豫让是个怎样的人?

中国历史故事-春秋四大刺客豫让简介豫让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一种令人敬佩的气节,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将他视作知己,便毅然出山为其谋夺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世有许多英雄豪杰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但你知道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他最后怎么样了吗?“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出自《战国策》,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在春秋那段历史上非常有名,他就是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让。

提到春秋四大刺客,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刺杀秦始皇的荆轲,但是这个豫让的刺杀经历绝对比荆轲的更精彩、更刺激,也更令人动容!豫让是晋国侠客毕阳的孙子,最初他投靠在范、中行氏门下,由于一身本事却受不到重用,豫让便另投明主,投靠了智伯。

智伯十分宠信豫让,豫让也将智伯视作伯乐和恩人。

后来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瓜分了智伯的土地,其中赵襄子还把智伯杀掉,取了智伯的头盖骨来作饮器。

智伯死后,豫让逃到了山里,他当初效忠于智伯,是因为只有智伯愿意重用他,他愿意用自己的忠诚回报智伯,于是就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慨,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一定要替智伯报仇!后来,豫让隐姓埋名,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受过刑的人,偷偷潜入赵国王宫,做了涮厕所的仆人,寻机杀死赵襄子。

有一次,赵襄子如厕,他忽然之间觉得心跳快了许多,就把涮厕所的人提来审问。

不久之后,豫让就被人带了上来,他拿出匕首,大喊着“我要为智伯报仇!”最后,赵襄子身边的侍卫抓住了豫让,正当他们打算将豫让就地正法的时候,赵襄子却出手拦住了他们,赵襄子说:“这是一位义士,他刺杀我,我躲过去就好了。

智伯没有后人,他的这个臣子却肯来找我报仇,此人是个有气节的贤人啊!”于是就释放了豫让。

豫让并没有因赵襄子放他一马就放弃报仇,他第一次行刺失败之后,就迅速策划好了第二次行刺。

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的真实身份,豫让全身涂漆,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

历史趣谈:屡次失败的刺客豫让:为何还能成春秋刺客的典范?

历史趣谈:屡次失败的刺客豫让:为何还能成春秋刺客的典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屡次失败的刺客豫让:为何还能成春秋刺客的典
范?
导语:豫让行刺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成功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

首次行刺失败后,他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皮肤烂
豫让行刺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成功进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

首次行刺失败后,他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皮肤烂得像癞疮,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再次开展行刺计划。

刺客是人类历史中最古老的行业之一。

他们的活动一般非常隐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图在短时间内,让目标人物及其相关事物遭受致命打击。

中国职业刺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负责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

其行刺动机较为单纯,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带有一些侠的气息。

秦以后的刺客,行刺动机多为金钱、名声、仇恨、政治等各类原因。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著作《史记》中的《刺客列传》,刻画了一拨中国最早的刺客。

如今被很多年轻人挂在嘴上、喜欢当玩笑话来开的那句“士为知己者死”,实际上始自于那个年代,而且在各种史料记载中,曾经真实地发生过。

持这种信念的刺客们,往往被尊为“义士”,它不仅成为刺客们行走江湖的一种执业信条,也是古代义士们最为崇信的一种气节。

豫让成为刺客的动因
要说中国古代刺客,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豫让。

如今广为流
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战国策》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非常好的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

本文仅从传记文学角度谈谈它体现的传记文学艺术风格。

一是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明显有别于只写人物一事数事突出性格某一方面的报告文学人物特写等;二是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写出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较生动的情节和语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明显有别于普通的人物传。

三是说理论辩,言辞犀利、精辟,明显有别于普通政论文。

四是善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和寓言故事,增强人物传记的表达效果,对后世传记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一、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

《战国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叙事生动形象,有不少完整而富于戏剧性的故事,人物生平经历具有相当的完整性,文章更富于生机和趣味。

如《战国策》卷3(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章,是一则写纵横家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的好故事。

这一章里说苏秦起初以连横术游说秦王未果,穷困潦倒,受辱于妻嫂,后来努力揣摩纵横之术,以合纵术游说赵国成功,功成名就,不可一世。

又如《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家庭说到朝政,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写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阐明了纳谏除弊的道理,遣词用语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又如《燕策?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一段,描写了“白衣素冠”的人物形象,并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渲染悲壮气氛,读来令人极受感动。

还有《齐策?冯谖客孟尝君》、《赵策?鲁仲连义不帝秦》、《魏策?唐且不辱使命》等名篇,叙事生动具体,将诸般情节细细写来,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相互穿插,便构成了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种模式代表了《战国策》的最高叙事水平,都受到了历代读者的赞赏。

二、文笔多彩,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刺客列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刺客列传》(附答案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刺客列传》(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而三分其地。

豫让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出尝事范、中行氏乎? 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B.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C.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D.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氏”或称“族”,古代用以标志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后,姓、氏混用。

晋毕阳之孙豫让阅读理解

晋毕阳之孙豫让阅读理解

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知伯,知伯宠之。

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吾其报知氏之仇矣。

”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者,则豫让也。

刃其曰:“欲为知伯报仇!”左右欲杀之。

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且知伯已死,无后,而其臣至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之。

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

其友谓之曰:“子之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知,则否。

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

”豫让乃笑而应之曰:“是为先知报后知,为故君贼新君,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矣。

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

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居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所当过桥下。

襄子至桥而马惊。

襄子曰:“此必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

于是赵襄子面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知伯灭范中行氏,而子不为报仇,反委质事知伯。

知伯已死,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襄子乃喟然叹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

子自为计,寡人不舍子。

”使兵环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君前已宽舍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

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于是襄子义之,乃使使者持衣与豫让。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遂伏剑而死。

死之日,赵国之士闻之,皆为涕泣。

《战国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B.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C.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D.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与“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同。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阅读题及答案

《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阅读题及答案概括分析题。

(15分)《史记》和《战国策》中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高度重合,其真实关系究竟为何,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而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受制于已知难以决断,另一方面则是研究方法犹可商榷。

事实上,战国史料中并不存在一个司马迁在其基础上增益以作《荆轲传》,且为刘向编入《战国策》的文本。

唐人所见《战国策》已非刘向古本原貌。

从隋唐时存世的东汉高诱撰注的《战国策》二十一卷本不载荆轲刺秦事来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中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并非刘向原有,而是出自晋时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史记》,在体例上沿袭了《战国策》按国别编排的方式。

隋初至唐约四十年间,两次由朝廷出面大规模有偿征集遗书活动,隋志著录之三十二卷本《战国策》,孔衍改写的《春秋后语燕语》之荆轲篇已被附于《燕策》三卷尾。

司马迁可能参考过一些早期文本,但这个文本较《史记荆轲传》要粗陋得多,司马迁只是将其作为素材,而不是在其基础上增益。

无论是《史记荆轲传》还是《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其著作权都是属于司马迁的。

24.针对《史记》和《战国策》所记荆轲刺秦事文字的关系,这段材料质疑了哪种看法?(5分)25.材料认为《战国策》二十一卷本和三十二卷本哪种更可靠?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24.司马迁增益《战国策》中记荆轲刺秦事的文字写成《荆轲传》。

(5分,司马迁增益《战国策》荆轲刺秦事《荆轲传》每点1分)25、二十一卷本(2分)。

二十一卷本有东汉高诱的注,东汉时代更接近《战国策》的成书时间。

(2分)(从另外的角度说明,言之成理亦可。

)26.①《战国策》刘向古本不载荆轲刺秦事;②三十二卷本《战国策》的燕太子丹质于秦章出自晋孔衍的《春秋后语》,孔衍撰写荆轲刺秦事主要采自司马迁的《史记》。

(6分,每点3分)。

史记刺客列传与史记晋世家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与史记晋世家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史记•刺客列传》与《史记•晋世家》对比阅读(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熬a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传其约。

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停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材料二:晋卿大夫里克使迎公子夷吾于梁。

夷吾欲往,吕省、郤芮日:“计非之秦,辅强国之威以入,恐危。

”乃使郤芮厚赂秦,约日:“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J及遗里克书曰:“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J秦缪公乃发兵送夷吾于晋,立为晋君,是为惠公。

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日:“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

大臣日:,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J亦不与里克汾阳邑,而夺之权,赐里克死。

邳郑使谢秦未还,故不及难,邳郑子豹奔秦。

四年,晋饥,乞氽于秦。

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添任国家代有救灾悒邻国之道也,与之J邳郑子豹曰:“伐之。

”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

五年,秦饥,请汆于晋。

晋君谋之,虢射日:“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

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伐之。

”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

秦大怒,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

惠公马鹫不行,秦兵至,公窘,缪公壮士冒败晋军,获晋公以用。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V”。

(3分)天A灾B流C行D国E家F代G有H救I灾J恤K邻1国M之N道。

也I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颜色指脸色,该词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一词的含义不同。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对于冯谖记事的异同比较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对于冯谖记事的异同比较

《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对于冯谖记事的
异同比较
史记孟尝君列传与战国策齐策中均涉及到冯谖记事,同时又能够发现在记述冯谖的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首先,战国策齐策主要记载了冯谖在秦楚之围中挽救楚国的功绩,突出强调了他的智力和勇气,并赞誉他的领袖能力。

例如,战国策齐策中提到,“冯谖之智,维避秦兵,息楚国难。

”这表明,冯谖智慧强大,能够避开秦军的突袭,最终成功地拯救了楚国脱离危难。

另一方面,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则比较突出地把冯谖与黄帝联系起来,着重强调了冯谖热心于推动楚国历史前进,表现出了他作为一名领袖应有的责任感。

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提到,“冯谖袭夷,兴秦楚。

”这表明,冯谖在楚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袭击了夷人,最终推动了秦楚的兴起。

此外,战国策齐策中还提到,冯谖在政治上有过一些穷途末路的行为,例如他曾试图袭击若从彭城,以维护楚国的地位,但最终策略失败,楚国陷入了苦难的窘境。

而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则没有提及冯谖的这一政治冒险,而是将重点放在他的劳动和教育上,指出他出谋划策、发明创造,以及劝勉教育晋灵公等,在楚国的政治及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总体而言,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齐策在记述冯谖的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异同。

在战国策齐策中,作者突出强调了冯谖的智力和勇气,并赞誉他的领袖能力;而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作者则把冯
谖与黄帝联系起来,强调他关心推动楚国文化和政治发展,表现出了他作为一名领袖应有的责任感。

刺客列传豫让者阅读答案

刺客列传豫让者阅读答案

刺客列传豫让者阅读答案《刺客列传》是司马迁著作《史记》中的一篇类传,这篇文章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刺客列传豫让者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刺客列传豫让者》阅读原文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

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

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

”使人问之,果豫让也。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

从“豫让”形象和司马迁的悲剧人生看《史记》的悲剧美

从“豫让”形象和司马迁的悲剧人生看《史记》的悲剧美

作者: 李国慧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54-156页
主题词: 史记;豫让;司马迁;悲剧美
摘要:《史记》以其悲剧篇目之多,悲剧人物之众,悲剧类型之复杂,形成了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

在《刺客列传》中,通篇以报知遇之恩为叙事的主线,成功地刻画了一大批知死勿让,杀身成仁的刺客形象。

其中豫让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的悲剧色彩又最为浓重。

作品是灵魂的回声,一部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就是作家人格的物化形式,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特色。

作者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对《史记》悲剧美的形成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悲剧美是《史记》中最为打动人心的地方,是《史记》文学性的精髓所在。

《刺客列传》之豫让

《刺客列传》之豫让

《刺客列传》之豫让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朝代,也出现过无数次令人欣慰或是让人唏嘘的片段。

而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最令人神往的时代,那时候地球未受到任何污染且灵气充沛,动不动就有人成神成圣,真是让人有种虽身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感慨啊!而我们的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不朽名著《史记》里对那时的许多历史事件有过详实的记载,在《史记》一书中的七十列传中,他又单独整理了一篇《刺客列传》,其中记录了五名刺客的经历。

大名鼎鼎的荆轲就在其列,荆轲刺秦王的事迹想必大家耳熟能详,那么我们就来分享另一位多次刺杀失败最后身死,却留下“士为知己者死”这样豪言壮语的刺客。

豫让,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他曾先后在范氏和中行氏门下当过门客,但都没有得到过重用,后范氏和中行氏都为智伯所灭他又成了智伯的门客,但在智伯这里他得到极大的礼遇,他着实也过了一段风光无限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在晋阳之战中使洪水倒灌入智伯营地,从而大败智伯军并最终杀死了智伯。

三家又分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仍不解气竟然用智伯的头骨做成了酒杯,而智伯并无后人看似报仇无望了!此时因兵败逃入山中的豫让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而后他用行动印证了他的话语,虽然最终他没有报仇成功,但他的行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豫让经过谋划决定在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来一场出恭刺杀,原因也很简单赵襄子不可能带着大批侍卫去茅房。

于是他改名换姓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犯人成功混入赵襄子府中的工程队里,以一个劳改犯的形象潜伏下来等待机会。

话说人有三急,再伟大的人也不能免俗更何况是赵襄子这个并不伟大的人。

一天埋伏在茅房的豫让终于等到了赵襄子独自一人如厕的机会,本来的情节应该是豫让持刀上前一刀结果了赵襄子的性命。

可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关于这段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写的”襄子如厕,心动“,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赵襄子心中一动突然感觉到莫名的恐惧。

史记刺客故事之豫让

史记刺客故事之豫让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豫让,是晋国人,他以前曾经侍奉过范氏和中行氏,但一直没有什么名声。

离开中行氏后,前去侍奉智伯,智伯非常尊重他,宠幸他。

等到智伯出兵讨伐赵襄子的时候,赵襄子和韩、魏联合,一起消灭了智伯;智伯被灭以后,他们将智伯的土地分成三份瓜分了。

赵襄子十分痛恨智伯,将智伯的头颅涂上油漆,把它作为饮酒的器皿。

豫让逃亡到山中,感叹说:“唉!士人甘愿为了解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甘愿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颜。

如今智伯了解我,我一定要拼死为他报仇,以此来报答智伯,就算死了,灵魂也不会感到羞愧了。

”于是豫让改名换姓,伪装成犯罪受刑的人,潜入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随身带着匕首,想要刺杀襄子。

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心中一惊,就让随从捉住并审问那个粉刷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身上还藏着短剑,并说:“我要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的侍从都想要杀死豫让。

襄子却说:“这是个有义气的人,我以后谨慎些避开他就行了。

何况智伯已经死了,他没有后代,他的家臣想要替他报仇,是天下难得的贤人。

”最后释放了他,让他离开。

没过多久,豫让再次全身涂满油漆,让身体溃烂,长满了恶疮,又吞下火炭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沙哑,使自己的样貌不可辨认,在街上讨饭。

他的妻子也不能认出他。

路上见到他的朋友,他的朋友认出他,说:“你不是豫让吗?”豫让说:“正是我。

”他的朋友流着泪说道:“凭借你的才华,如果能委身前去侍奉赵襄子的话,赵襄子一定会非常宠信您的。

等到他宠信您之后,您再去干您想干的事,不就容易了吗?为什么要摧残自己的身体,丑化自己的样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也很困难吗!”豫让说:“既然已经侍奉了别人,又想杀死他,这就是心怀不忠之心来服侍他的君主啊。

我现在这么做非常艰难!但是我之所以坚持这样做,就是要让天下以后那些作为臣子却心怀二意去侍奉自己君主的人感到惭愧。

”豫让走后没过多久,赵襄子正好外出,豫让便埋伏在赵襄子必定经过的一座桥的下面。

拍案:豫让死得值不值?

拍案:豫让死得值不值?

拍案:豫让死得值不值?时间:2012-01-09 来源:历史春秋网作者:纪大华在《刺客列传》里,豫让是司马迁写的第三个刺客。

司马迁从儒家“君子喻以义”的立场出发,对其大加赞颂,笔者不能苟同。

豫让是晋国人,曾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三国分晋让豫让十分愤怒,尤其恨的是赵襄子。

因为赵襄子杀了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

所以,豫让想尽办法也要刺杀赵襄子。

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第一,豫让在时代变化大潮面前,基本立足点就站错了。

三国分晋,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向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夺权。

赵襄子站在这个时代变化的前列,而豫让坚决反对赵襄子。

第二,豫让要做一名刺客,杀赵襄子,并不是智伯生前关照的,也不是“为父报仇”之类。

这是他效忠于恩人的自觉行为。

指导他的行动的,仅是一个字“义”:他对我好,我就要为他去尽忠,献出生命。

他效忠了一个不应效忠的人。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是司马迁写这个人物的一条思想主线。

谁知,豫让要刺杀的赵襄子也十分讲“义”。

在厕所里赵襄子发现行刺之人豫让,问其原因,豫让说“欲为智伯报仇。

”左右欲诛豫让,襄子说:“豫让是行义之人,我应当谨慎地回避他。

况且,智伯死后没有后代,而臣子为他报仇,这个人肯定是天下的贤人。

”(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

)赵襄子最终释放了他。

但是,豫让亡赵襄子之心不死,豫让伏于桥下企图行刺赵襄子,这一次又被赵发现。

赵襄子说:“你为智伯报仇,义名已经完成了,我释放了你,你应心满意足了。

你现在仍然自作主张来行刺,已不是什么义气了,我不能再放过你。

”(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释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

)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阻止别人成全美德,而忠臣是决心要为义而死的,前面的事你已释放了我,天下没有人不称赞你的贤明。

今天,我本当被你诛杀,我诚心希望你脱下你的衣服让我击之,以成全我为智伯报仇之意,那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所恨的。

豫让论阅读答案(最新)

豫让论阅读答案(最新)

豫让论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豫让论明·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为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骇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

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馀徐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上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日:“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秦人之肥瘠也。

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

何足道哉,何足道哉!虽然,以国士而论,豫让固不足以当矣;彼朝为仇敌,暮为君臣,腆然而自得者,又让之罪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晋毕阳之孙豫让》与《史记·刺客列传》所叙豫让部分关系比较
作者:卢思逸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战国策》与《史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豫让的故事同时见于众多典籍,然而只有《战国策》与《史记》中文字、结构最为相似,似乎又一次暗示了两文存在某种借鉴关系。

在已有学者从外部角度对两文甚至两书关系考察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另辟蹊径,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两书进行比较,得出两书中豫让故事共同采用了某种战国文献而写成的结论。

关键词:豫让《战国策》《史记》
《史记》与《战国策》所载事迹相关的共有九十三事[7]42,而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记载,两书却在或叙事、详略、文辞、国名、人名等细节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区别。

是否两书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其间关系具体为何的问题受到学者们普遍关注。

由于《史记》与《战国策》两书之间事件记载的情况相似度十分高,且与其他书中的记录差别较大,可以认为两书确实存在某种渊源。

而在确定两书之间存在联系的前提下,学界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学者为其主张各自寻找证明,试图自圆其说,然而至今尚无定论。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战国策》曾割取《史记》成文,代表性的学者有明代邓以赞、清代吴见思、方苞、牛震运、李慈铭、吴汝纶;另一种观点以班固为代表,认为“《史记》采《世本》、《战国策》”(《汉书·司马迁传》)。

两种观点各有道理,然而笔者认为,想要仅以其中一种观点概括《史记》《战国策》各自的成书情况或是相互借鉴的关系,都是不妥的。

尤其是由于《战国策》的成书情况十分特殊,经过了多人共同创作、刘向编校、曾巩辑补的复杂过程才得以成为今天的《战国策》读本,因此考虑到书中材料来源的丰富性,对《战国策》中具体篇目的考察在全书大背景下进行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其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不能认为某一篇目的情况一定代表《战国策》全书的情况。

本文试图对两书中共同记录的一个事件——刺客豫让的故事,以文本本身进行细读的方法,证明两书的联系,并且找出记录这一个故事的两篇文章之间的某种关系。

正如前文所述,《史记》《战国策》两书之间不一定仅存在某一种特定的关系,而可能在不同的篇目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现实情况。

因此本文虽试图从篇章中对两书中的某种关系作出推测,但并不否定其他关系在两书其他篇目中的存在。

《史记》中有《刺客列传》,《战国策·赵策一》中有《晋毕阳之孙豫让》,两篇文章共同记录了豫让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知伯向赵襄子报仇的故事,在文章中,豫让以“义士”形象,
阐述了他“士为知己者死”的志愿,在屡次刺杀赵襄子不成的现实下,最终以击衣呼天然后自杀的方式完成了为知伯的复仇行动。

这一故事流传十分广泛,不仅仅见于《史记》《战国策》两书,在《韩非子·奸劫弑臣》、《吕氏春秋》之《不侵》《序意》《恃君》,《新语》之《阶级》《谕诚》、《淮南子·主术训》、《史记·刺客列传》、《说苑·复恩》均有所载[3]150。

然而以《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先秦典籍中,可见故事的叙述方式与细节处理和《史记》《战国策》有较大出入,而《淮南子》中这一故事作为说理的部分内容,也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事件始末,与《史记》《战国策》中巨细无靡的叙述截然不同。

造成差异固然有作品的性质不同的原因:《史记》《战国策》以叙事纪实为主要任务,尤其对于这一故事,《史记》置于《刺客列传》中,列传本就是记录人一生经历的体例,《晋毕阳之孙豫让》在《战国策》也归属于叙人之一生经历的记叙文中;而《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中举豫让之事只是为了说明观点而列举实例,重点在于说理,材料只是为了宣扬某种主张而存在,因此细节性与趣味性在这些书中并不会受到重视。

但造成独《史记》《战国策》相似度高的现实,除了文章体例的原因,应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两书成书借鉴了同一种文献材料。

张海明在其论文《与关系考论》中提到,两书中重合度最高的部分是文中记言的部分,“随着记事成分的增加,文本的差异也明显增大”[8]98。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两篇文本进行分析解读。

一、从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
除了《战国策》《史记》有所记载,豫让的故事也以不同的形式散见于如先秦典籍《韩非子·奸劫弑臣》、《吕氏春秋》,汉代如《新语》、《淮南子·主术训》中。

而其中以《战国策》与《史记》中的记录最为接近,甚至出现了大量语句完全相同的现象,这一事实固然与两书都以记叙事件为重点的相类性质存在联系,但也可以推想《战国策·晋毕阳之孙豫让》《史记·刺客列传》两篇文章本身即具备一定的相关性,很有可能是以同一文本或相同的文献材料为底本各自改写而成的,才会呈现出结构以及文字上如此高的重合度。

考察两篇文章的关系,可以首先从文章中记载事件具体内容的现实性入手。

比如,《战国策》中有豫让易容使自己易于行刺的情节,“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
音”[2]520,而在《史记》中则表现为“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

其妻不识也。

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

’”[4]2520
对这两部分情节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战国策》中,豫让最开始只改易了自己的容貌,她的妻子认不出他的脸,却听出他的声音,于是他复又吞炭使得自己的声音嘶哑。

故事发展合情合理并且曲折而不单调。

《史记》中则言,豫让从最初就同时改变了
自己的容貌和音色,致使妻子不能识得,而朋友却能一下认出他,这样的情节并不现实,作为与应当是与豫让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妻子难道不会比友人更熟悉他的音容笑貌?当然,这里也可以理解成为满足突出豫让义士形象的需要而做出的改动。

但显然是前者较后者更接近原始情境。

而且,《史记》对这一情节进行了简化处理,将先“易容”后“为哑”的过程直接合并为一次,也似乎印证了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此文(豫让故事)所说,皆约《战国策》(战国史料)文”的说法,说明司马迁作豫让故事很有可能依据了与《战国策》相同的史料,而不同之处在于,司马迁在处理原始材料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对故事文本的本来面貌作出了改动,而刘向则忠实于原文形态,未作改动,使故事更接近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