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2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2)
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走进那个特殊时期。
投影魏晋南北朝历史演进示意图。
明确:分裂割据、战乱不休、民族混杂。
从220年曹魏建立政权三国开始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天下,这长达369年的分裂时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统一?让我们从中选取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去深入了解
由熟悉的人物走进历史并思考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出示地图《宋、北魏时期全图》
这就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北魏。
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控制区已经包括了中原农耕文明区域。
2、入主中原的挑战
1)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完成表格。
——《魏书》
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散部落,分给原部落成员土地开始从事农耕生活并定居下来。进入中原农耕区后拓跋鲜卑开始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
以上措施促使北魏统治下的大部分游牧部落的组织分解,加速部落内的阶级分化;推动拓跋社会生产的发展,加速其产业由游牧向农耕转化;剥夺部落贵族统领部落的权力,将他们与部民一起编为国家的“编民”,从而把拓跋社会纳入封建统治的轨道。
学生听学趣味性
第二目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面大家一起观看一段有关的视频。并思考这段视频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有哪些?
1、1.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3、——《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4、问题设计:这段史料介绍了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2.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知识积累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材料的阅读方面,还有些困难,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新人教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南方民族大融合»李仕才预习某同窗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革新〞的一些历史资料停止主题探求,他探求的主题是( )A.一致国度的树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兴盛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开展答案:B一、解读目的〔时间:5分钟〕1、知道淝水之战的特点及影响,北魏一致黄河流域的时间及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史实。

2、知道北魏孝文帝革新的措施及影响。

〔重难点〕二、夯实基础〔时间:15分钟〕1、归结淝水之战的时间、交兵双方、结果、特点和影响。

2、北魏树立的时间、民族、一致黄河流域的时间。

3、孝文帝革新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试着稀释成短句)这些革新措施有何影响?4、魏晋以来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可从经济上、政治上、文明上、心思上等方面归结〕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三、提升才干〔时间:17分钟〕1、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一致江南,这终究是为什么?〔剖析前秦失败的缘由,你以为决议战争胜负的重要要素是什么,你从中失掉什么启示?〕【考点衔接】了解:北魏孝文帝革新。

独学8分钟——对学3分钟——展现4分钟注:对学时必需保证对子间相互学习,达成学习目的。

做到:1、反省笔记2、纠正错误3、发现效果第1题的缘由可结合教材前秦和东晋双方的因历来思索。

流程及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方法2、〝迁都洛阳……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倡议尊老、养老的习尚。

〞阅读资料回答:〔1〕资料中所反映的是哪位皇帝停止的革新?〔2〕这些革新起到什么作用?〔3〕这个历史人物事先是一个打败者、降服者,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明推行于中国南方,那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我们应如何评价他?【选做题】比拟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革新的异同点。

〔可从时间、效果、内容等方面着手〕四、总结梳理〔时间:3分钟〕五、过关检测〔时间:5分钟〕1、招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南方再度堕入分裂和混战形状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革新是兴利除弊、复兴国度的重要手腕。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点一淝水之战1.背景:强盛后的前秦,领土东濒海洋,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荒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场面。

2.概略( 1)时间: 383 年。

( 2)开战两方:搜集了80 多万兵力的苻坚与仅有8 万精兵的东晋。

(3)结果与特色:前秦大败,东晋以少胜多。

有关链接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斗有哪些?巨鹿之战:公元前207 年,项羽以少胜多战胜秦军主力;官渡之战: 200 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确立了一致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 208 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胜曹操,为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确立了基础;淝水之战: 383 年,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3.影响:淝水之战此后,前秦很快分化崩溃,北方再度堕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4.前秦失败的原由(1)前秦内部民族矛盾严重,被强征的各族人民不肯为前秦卖命。

(2)苻坚骄傲自满,指挥失误。

(3)晋军战斗力强,团结一致,抵挡果断。

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鲜卑族兴起: 4 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域的鲜卑族拓跋部快速兴起,成立北魏。

(2)一致北方: 439 年,北魏一致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盘据的场面。

(3)面对场面: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久混居,民族聚落已不常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风俗上,与汉族已无显然的差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风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域困难重重。

2.迁都洛阳11 / 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发奋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据理力争,494 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含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推行的汉化举措(1)说汉语: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一定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穿汉服:以汉服取代鲜卑服。

(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4)与汉族通婚:鼓舞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婚。

4.作用这些举措,促使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有关链接列表对照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项目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同样点过程都碰到了保守权力的反对和阻挡结果都获得了成功影响都促使了政权的封建化不一样点重视点重视于富国强兵重视于迁都和移风易俗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吞并和缓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战争中获得优势地位落伍状态,增强对中原的统治思想拓展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新版)上册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新版)上册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预习】(河北石家庄期末)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

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洛阳的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

城中有很大的市场,汇集了四方的商人。

由上述材料可知洛阳成为宏伟壮观城市的原因是()A. 佛教的兴盛B. 人口的增加C. 商业的繁荣D. 孝文帝的迁都【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洛阳的变化是因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因此D项正确。

一、淝水之战1. 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 概况:(1)大战时间:公元383年(2)作战双方:前秦与东晋(3)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 淝水之战的影响:(1)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1)从前秦方面看:苻坚骄傲轻敌;前秦军队内部有民族矛盾,军心不齐,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2)从东晋方面看:东晋团结一致,不畏强敌,奋勇抗战,指挥得当。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是力量的强弱,而是人心向背、战术得当等;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对于一个政权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

5. 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6. 淝水之战同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以少胜多的战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 北魏:(1)建立: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2)统一北方:439年统一北方。

2. 改革的原因(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改说汉语;(3)改穿汉服;(4)改用汉姓;(5)鼓励与汉族联姻;(6)用汉制,学汉礼。

4.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繁荣发展。

然而,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历史上出现过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呢?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寻找答案吧!【内容探究】一、淝水之战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历史,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师:后来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皇帝苻坚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形势图》]师:阅读课本第93页“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简述淝水之战的概况。

生: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师: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生: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师: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生: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师: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后被谁再次统一?我们继续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相信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师:鲜卑族是我国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经过发展,统一了黄河流域,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一、学习引入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二、自主预习(一)知识点一:淝水之战(二)知识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三)知识点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影响(表现):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民族关系;文化交流;民族心理等(2)作用:为________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________,为以后隋唐时期奠定了基础。

三、新知学习1.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四、巩固练习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盘庚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秦始皇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变?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二:《某某伽蓝记》记载: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叹道: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某某为荒土,“昨至某某,始知衣冠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阴阜。

”材料三:探究:1.材料二如何描述某某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孝文帝带来的胡汉汇聚的影响。

3.这些变化对北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材料一: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据此,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所以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

2.传说时代:炎黄二部由战争走向联合;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长城,X骞出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

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破除阻力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会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阻力。

2.学习先进,顺应历史潮流。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遭遇阻力和曲折;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等等。

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汉人胡食画像砖注:部分资料: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居于最东北的一支,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

”鲜卑族拓跋部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

公元386年,拓跋部杰出首领拓跋珪建立鲜卑拓跋部政权,次年改国号为魏,后来定都平城(今某某某某),历史上称为北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地图、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难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过程(学案)
备注
【复习导入】1.东晋的建立、灭亡。2.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
时间:
交战双方:
淝水之战结果:
特点:
影响:
知识点二:
北魏的建立及统一:
治理困难:
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迁都:
汉化措施:
作用:
知识点三:
背景:
出现的时期: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①②③ ④
2. 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B.西魏C.东魏D.北齐
3.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B.鲜卑族C.羯族D.氏 族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A.迁都洛阳B .军队战斗力提高C.北方民族大交融D.社会矛盾激化
1 1.分析情景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族的预防,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了亲家。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科目
历史
课型
新授课
年(班)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2、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
3、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2
自主完成探究开放性作业。
畅谈收获。
观看视频
学生代表讲述“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故事。
观看动画。
小组交流
阅读教材
小组讨论
独立完成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
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法
教具
教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意见
情景导入
合作交流
拓展提升
课堂达标
课堂小结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个民族大融合图片,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题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
新授
课时1时间主备 Nhomakorabea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
重点
探究一、淝水之战
1、北方地区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
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2、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动脑筋: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
3、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似?
探究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教学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洛阳历史上的民族交融和北魏迁都前后的洛阳风貌,了解前秦淝水之战的战败和民族交融的趋势,理解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影响,培养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北魏时期洛阳城和北方民族发展的各类史料:诗歌、文献、地图、文物及考古遗存,學习和运用多种证史解史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北魏洛阳城为代表的北方历史遗存,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形成“美美与共,同根共进”的民族观【敎學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和影响、北方民族大交融【敎學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敎學方法】识图探究法、文献解读法、论从史出、二重证据法、归纳概括法、阐释历史法、讨论法、问题导學法【课时安排】1课时【敎學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古都洛阳》,引出宋代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胡风汉韵的民族交融的时代。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新课讲授:过渡:洛阳雄踞“天下之中”,“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北通幽燕,南系荆襄”,人称“九州腹地”。

洛阳城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之称。

如此独特的洛阳,在民族交融的历史上又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一、谦谦洛阳,坐拥中华源远流长洛阳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即古人所谓“中国”,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从黄帝开始,生活在河洛地区的诸多氏族、部落,通过相互通婚、结盟、通商、战争等多渠道、多层面的交往过程,相互渗透融合,在语言、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渐趋一致,最后形成了华夏族。

春秋末年,散居于河洛一带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和华夏族融合在一起了。

敎师过渡:在洛阳的历史上,她既积极引领民族交融,也会冷眼静观民族的隔阂,我们进入第二部分:二、冷眼洛阳,静观前秦朝兴暮亡敎师过渡: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割据政权攻伐混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新版)上册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新版)上册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预习】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最基本原因是()A.反对各族的斗争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长期交往C.各族之间的战争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答案】B【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主学习】1.淝水之战:4世纪后期,族建立的统一了黄河流域。

年,与东晋展开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此次战役后,很快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386年,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

年,北魏统一了北方。

3.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

迁都以后,接着又推行出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

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民族不仅在上密切交往,在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和,并为以后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2.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3.评价北魏孝文帝。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当堂达标】1.关于淝水之战的表述错误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4世纪后期B.在大臣和军民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C.交战的双方是前秦和东晋D.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2.下面是同学们在课堂上表演的课本剧,请你判断一下,他们学习的内容是()4.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2 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预习】如何评价孝文帝?【参考答案】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一、学习目标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二、自主预习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四、随堂演练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氐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A.盘庚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秦始皇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长制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五、课后反思【答案】二、自主预习1.汉水龟兹2.北魏 4393.君主专制制度4.汉语三、合作探究1.原因: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 新人教版

2018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 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李仕才【预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学习目标: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小练】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⑤⑥。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合作探究】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4、链接生活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当堂评价】一、单选题1..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3.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李仕才
【预习】如何评价孝文帝?
【参考答案】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三、合作探究
1.原因: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四、随堂演练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1.D 2.B 3.C 4.D 5.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