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合计256方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

《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

《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伤寒论》113方,归类及方歌一、桂枝汤类(21首):1、桂枝汤—————————-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2、桂枝加葛根汤——————-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3、桂枝加附子汤——————-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7、桂枝二麻黄一汤—————-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祛邪同时正亦匡。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12、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13、小建中汤————————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

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

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15、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

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

17、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学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

伤寒论113方(内含图片速查版)太阳上篇计一十四方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桂枝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桂枝加桂汤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葛根黄连黄芩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桂枝去芍药汤于桂枝汤去白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于桂枝汤内去白芍加附子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于桂枝汤内加厚朴杏仁桃仁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抵当汤水蛭虻虫桃仁大黄附:代抵当汤桃仁归尾生地肉桂大黄玄明粉穿山甲十枣汤芫花大戟甘遂大枣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大陷胸丸大黄芒硝甘遂葶苈杏仁白蜜太阳中篇计三十五方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甘草小建中汤即桂枝汤加饴糖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生姜芍药甘草附子汤三味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一两新加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味桂枝甘草汤二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味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五味生姜泻心汤生姜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干姜〔半夏〕〔大枣〕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连干姜大枣〔黄芩〕〔半夏〕大黄黄连泻心汤二味附子泻心汤附子大黄黄连黄芩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赤石脂禹余粮汤二味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大枣枳实白芍旋复代赭石汤旋复花人参半夏甘草大枣代赭石生姜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桂枝白芍甘草大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龙骨半夏人参大黄铅丹桂枝牡蛎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汤甘草阿胶麻仁桂枝人参生地麦冬大枣生姜清酒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甘草栀子干姜汤二味栀子生姜豉汤三味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枳实栀子豉汤二味栀子甘草豉汤三味干姜附子汤二味抵当丸水蛭虻虫桃仁大黄共杵为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四味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白术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杏仁生姜连轺赤小豆甘草大枣梓白皮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太阳下篇计一十四方大青龙汤麻黄甘草生姜大枣桂枝杏仁石膏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于桂枝汤内加麻黄石膏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于桂枝汤内去桂加茯苓白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蜀漆龙骨牡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四味甘草干姜汤二味芍药甘草汤二味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甘草干姜黄连汤黄连人参半夏干姜桂枝甘草大枣小青龙汤麻黄芍药半夏五味子桂枝甘草干姜细辛白虎加人参汤于白虎汤内加人参白虎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明中篇计四方蜜煎导法一味猪胆导法一味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脾约丸麻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少阳篇计二方小柴胡汤柴胡人参半夏甘草黄芩生姜大枣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干姜桂枝黄芩甘草牡蛎栝蒌根合病篇计五方桂枝加葛根汤于桂枝汤内加葛根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加半夏汤于葛根汤内加半夏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于黄芩汤内加半夏生姜痰病篇瓜(带)〔蒂〕散甜瓜(带)〔蒂〕赤小豆太阴篇计二方桂枝加芍药汤于桂枝汤内倍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于桂枝汤内倍加大黄麻黄附子细辛汤三味附子汤附子茯苓人参白术白芍麻黄附子甘草汤三味吴茱萸汤吴萸人参生姜大枣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于白通汤内加人尿猪胆汁真武汤茯苓白术芍药生姜附子通脉四逆汤附子甘草干姜葱白少阴后篇计八方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鸡子黄白芍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猪肤汤一味甘草汤一味桔梗汤桔梗甘草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苦酒汤半夏鸡子四逆散甘草枳实白芍柴胡厥阴上篇计三方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人参桂枝附子黄柏当归〔川椒〕当归四逆汤当归细辛甘草通草白芍桂枝大枣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于前方内加吴萸、生姜厥阴中篇计二方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天冬葳蕤石膏白术干姜白芍茯苓甘草桂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味厥阴下篇计一方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过经不解计一方柴胡加芒硝汤于小柴胡汤内加芒硝差后劳复食复计四方枳实栀子豉汤枳实栀子豉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理中丸人参干姜甘草白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麦门冬粳米阴阳易病计一方烧裈散男病用女裈,女病用男裈,烧灰文源:医品阁。

《伤寒杂病论》方子归纳

《伤寒杂病论》方子归纳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子归纳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一共多少方子?1.《伤寒论》总共有方112方,另一方禹余粮丸因为有方无药故不计。

基础用药76味。

不包括一些特别的煮药用品如:清酒,开水、清浆水、雨水等。

*********另一说,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2.《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3.《伤寒杂病论》有260首方剂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因战乱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伤寒杂病论》原本佚失,几经变迁,经王叔和等人编次整理,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这在统计方剂数目方面存在《伤寒论》统计《伤寒论》方剂,《金匮要略》统计《金匮要略》方面的方剂,加上当时在统计数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统计两书的方剂数目善于借用前人统计数目,基本上不愿再亲自作大量繁琐而细致、详尽而统计工作,这样就导致至今对仲景所创方剂没有准确的数字。

《伤寒论》所载方剂数目并非是高保衡等人于《伤寒论序》文中所言“除重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亦非朱肱于《类证活人书》卷十二中所言:“张仲景伤寒方一百一十三首”,实际是115方,缺禹余粮丸方药组成。

《金匮要略》所载方剂数目亦非高保衡等人于《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言:“除重复有二百六十二方”,更非五版中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所言:“共载方剂二百零五首”,实际是184方,缺杏子汤,葶苈丸,藜芦甘草汤药物组成。

查阅有关研究《金匮要略》书籍对方剂索引除了本人以外,均没有对葶苈丸进行索引。

关于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方剂数目的统计,邹澍于《本经疏注》中言:“《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

”这个统计数目虽接近仲景所创方剂数目,但也是不准确的。

究竟《伤寒杂病论》方剂数目有多少?这并不是把两书的方剂数目相加就等于其总和,事实是这样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相重复及异名方剂共39首,其中异名方剂如桂枝汤又名阳旦汤,理中丸又名人参汤,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又名麻黄附子汤,就《金匮要略》异名方有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及八味肾气丸,对此要说明一点,异名的方,其药物组成及剂量调配都是完全一样的,仅仅是方名不同而已。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

《伤寒论》113方汇总2022-09-27 发表于内蒙古1、桂枝汤类方(21方)1)桂枝汤,2)桂枝加葛根汤,3)桂枝加附子汤,4)桂枝去芍药汤,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6)桂枝麻黄各半汤,7)桂枝二麻黄一汤,8)桂枝二越婢一汤,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12)桂枝甘草汤,13)小建中汤,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5)桂枝加桂汤,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17)桂枝附子汤,18)去桂加白术汤,19)桂枝加芍药汤,20)桂枝加大黄汤,21)桂枝人参汤。

2、麻黄汤类方(8方)1)麻黄汤,2)大青龙汤,3)小青龙汤,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5)麻黄连翘赤小豆汤,6)麻黄细辛附子汤,7)麻黄附子甘草汤,8)麻黄升麻汤。

3、葛根汤类方(3方)1)葛根汤,2)葛根加半夏汤,3)葛根黄芩黄连汤。

4、抵当汤类方(3方)1)桃核承气汤,2)抵当汤,3)抵当丸。

5、栀子豉汤类方(7方)1)栀子豉汤,2)栀子甘草豉汤,3)栀子生姜豉汤,4)栀子厚朴汤,5)栀子干姜汤,6)枳实栀子豉汤,7)栀子柏皮汤。

6、陷胸汤类方(6方)1)大陷胸丸,2)大陷胸汤,3)十枣汤,4)小陷胸汤,5)白散,6)瓜蒂散。

7、泻心汤类方(6方)1)半夏泻心汤,2)大黄黄连泻心汤,3)附子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5)甘草泻心汤,6)旋覆代赭汤。

8、甘草汤类方(4方)1)甘草汤,2)炙甘草汤,3)甘草附子汤,4)甘草干姜汤。

9、苓桂术甘汤类方(6方)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2)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4)五苓散,5)猪苓汤,6)文蛤散。

10、黄芩黄连汤类方(4方)1)黄芩汤,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黄连汤,4)黄连阿胶汤。

11、白虎汤类方(3方)1)白虎汤,2)白虎加人参汤,3)竹叶石膏汤。

12、承气汤类方(6方)1)调胃承气汤,2)小承气汤,3)大承气汤,4)麻子仁丸,5)蜜煎导方,6)猪胆汁灌方。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学文创编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学文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史创编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史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音创编

伤寒论113方搜集整理之欧阳音创编

《伤寒论》113方(附“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及剂量换算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1石=四钧= 29760克。

1钧=三十斤= 7440克。

1斤= 16两= 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 24铢= 15.625克。

1圭= 0.5克。

1撮= 2克。

1方寸匕=药末,约2克(金石类药末,约2.74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 1.5克。

一钱匕= 1.5~1.8克。

一铢= 0.65克。

一铢= 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3.9~4.2克。

1斛= 10斗= 20000毫升。

1斗= 10升= 2000毫升。

1升= 10合= 200毫升。

1合= 2龠= 20毫升。

1龠= 5撮= 10毫升。

1撮= 4圭= 2毫升。

1圭= 0.5毫升。

1引= 10丈= 2310厘米。

1丈= 10尺= 231厘米。

1尺= 10寸= 23.1厘米。

1寸= 10分= 2.31厘米。

1分= 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 50克。

葶苈子一升= 60克。

吴茱萸一升= 50克。

五味子一升= 50克。

半夏一升= 130克。

虻虫一升= 16克。

附子1枚,大者= 20~30克。

附子1枚,中者= 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 3克。

强乌头1枚,大者= 5~6克。

杏仁10枚,大者= 4克。

栀子10枚,平均= 15克。

瓜蒌1枚,大小平均= 46克。

枳实1枚,约= 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 30克。

竹叶一握,约= 12克。

1、桂枝汤方:(《伤寒论》原文,第12条)。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片)、红枣十二枚(切开)。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伤寒论113方集锦——专业分享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方:117条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方:279条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43条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方:20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方:21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22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伤寒论》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寒论113方金匮要略143方

伤热论113圆集锦——博业分享之阳早格格创做1桂枝汤圆:12条桂枝三二,去皮芍药三二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左五味,咀三味,以火七降,微火煮与三降,去滓,适热温,服一降.服已须臾,啜热密粥一降余,以帮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好;没有成令如火流离,病必没有除.若一服汗出病好,停后服,没有必尽剂;若没有汗,更服,依前法;又没有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沉者,一日一夜服,周时瞅之,服一剂尽,病证犹正在者,更做服;若汗没有出,乃服至二、三剂.禁死热、粘滑、肉里、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2桂枝加桂汤圆:117条桂枝五二,去皮芍药三二死姜三二,切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擘左五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桂枝汤,今加桂谦五二.所以加桂者,以能鼓奔豚气也. 3桂枝加芍药汤圆:279条桂枝三二,去皮芍药六二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擘死姜三二,切左五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4桂枝加大黄汤圆:279条桂枝三二,去皮大黄二二芍药六二死姜三二,切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擘左六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5桂枝加薄朴杏子汤圆:43条桂枝三二,去皮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芍药三二大枣十二枚,擘薄朴二二,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左七味,以火七降,微火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覆,与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圆:20 桂枝三二,去皮芍药三二苦草三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左六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7挂枝去芍药汤圆:21 桂枝三二,去皮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左四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8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圆:22 桂枝三二,去皮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左五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9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顺汤圆:112 桂枝三二,去皮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二,熬蜀漆三二,洗去腥龙骨四二左七味,以火一斗二降,先煮蜀漆,减二降;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10桂枝苦草龙骨牡蛎汤圆:118 桂枝一二,去皮苦草二二,炙牡蛎二二,熬龙骨二二左四味,以火五降,煮与二降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桂枝人参汤圆:163 桂枝四二,另切苦草四二,炙黑朮三二人参三二搞姜三二左五味,以火九降,先煮四味,与五降;内桂,更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再,夜一服.(人参汤加桂枝——小编按) 12桂枝附子汤圆:174 (桂枝加黑术汤)桂枝四二,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苦草二二,炙左五味,以火六降,煮与二降,去滓,分温三服. 13桂枝去桂加茯苓黑朮汤圆:28 芍药三二苦草二二,炙死姜,切黑朮茯苓各三二大枣擘,十二枚左六味,以火八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小便当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黑朮. 14桂枝加芍药死姜各一二人参三二新加汤圆:62 桂枝三二,去皮芍药四二苦草二二,炙人参三二大枣十二枚,擘死姜四二左六味,以火一斗二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死姜人参. 15麻黄汤圆:35 麻黄三二,去节桂枝二二,去皮苦草一二,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左四味,以火九降,先煮麻黄,减二降,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二降半,去滓,温服八合,覆,与微似汗,没有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16大青龙汤圆:38 麻黄六二,去节桂枝二二,去皮苦草二二,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死姜三二,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左七味,以火九降,先煮麻黄,减二降;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与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做顺)真,恶风、慢躁、没有得眠也. 17小青龙汤圆:40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搞姜苦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二五味子半降半夏半降,洗左八味,以火一斗,先煮麻黄减二降,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二;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背谦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二;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降,去皮尖. 18桂枝麻黄各半汤圆:23 桂枝一二十六铢,去皮芍药死姜切苦草炙麻黄各一二,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二仁者左七味,以火五降,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一降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19桂枝二麻黄一汤圆:25 桂枝一二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二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死姜一二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苦草一二二铢,炙大枣五枚,擘左七味,以火五降,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二降,去滓,温服一降,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降,分再服.今合为一圆,将息如前法. 20桂枝二越婢一汤圆:27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苦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死姜一二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左七味,以火五降,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二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降.今合为一圆,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21麻黄细辛附子汤圆:301 麻黄二二,去节细辛二二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左三味,以火一斗,先煮麻黄,减二降,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22麻黄附子苦草汤圆:302 麻黄二二,去节苦草二二,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左三味,以火七降,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23麻黄杏仁苦草石膏汤圆:63 麻黄四二,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苦草二二,炙石膏半斤,碎,绵裹左四味,以火七降,煮麻黄,减二降,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二降,去滓,温服一降.2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圆:206 麻黄二二,去节连轺二二,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降大枣十二枚,孽死梓黑皮一死,切死姜二二,切苦草二二,炙左八味,以潦火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温服一降.25葛根汤圆:31 葛根四二麻黄三二,去节桂枝二二,去皮死姜三二,切苦草二二,炙芍药二二大枣十二枚,擘左七味,以火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降,去黑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覆,与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小编按)26葛根加半夏汤圆:33 葛根四二麻黄三二去节苦草二二,炙芍药二二桂枝二二,去皮死姜二二,切半夏半降,洗枣十二枚,擘左八味,以火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降,去黑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覆,与微似汗. 27葛根黄芩黄连汤圆:34 葛根半斤苦草二二,炙黄芩三二黄连三二左四味,以火八降,先煮葛根,减二降,内诸药,煮与二降,去滓,分温再服. 28桂枝加葛根汤圆:14 葛根四二麻黄三二,去节芍药二二死姜三二,切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二去皮左七味,以火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降,去上沫,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覆与微似汗,没有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宋本圆后注云:"臣亿等仅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热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圆中有麻黄,恐非良心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与此圆共,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恐是桂枝中但是加葛根耳.") 29黑虎汤圆:219 知母六二石膏一斤,碎苦草二二,炙粳米六合左四味,以火一斗,煮米死,汤成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30黑虎加人参汤圆:168 知母六二石膏一斤,碎苦草二二,炙人参二二粳米六合左五味,以火一斗,煮米死,汤成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此圆坐夏后、坐春前,乃可服;坐春后没有成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热,亦没有成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背痛.诸亡血真家,亦没有成与,得之则背痛利者,但是可温之,当愈. 31竹叶石膏汤圆:397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降,洗麦门冬一降,去心人参二二苦草二二,炙粳米半降左七味,以火一斗,煮与六降,去滓;内粳米,煮米死,汤成去米,温服一降,日三服. 32调胃启气汤圆:29(苦草搞姜汤圆、芍药苦草汤圆、四顺汤圆)大黄四二,去皮,浑酒洗苦草二二,炙芒消半降左三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33小启气汤圆:208 大黄四二,洒洗薄朴二二,去皮,炙枳真大者,炙,三枚左三味,以火四降,煮与一降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换衣,没有我者尽饮之;若换衣者,勿服之.34大启气汤:208 大黄四二,酒洗薄朴半斤,炙,去皮枳真五枚,炙芒硝三合左四味,以火一斗,先煮二物,与五降,去滓;内大黄,更煮与二降,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35桃核启气汤圆:106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二桂枝二二,去皮苦草二二,炙芒消二二左五味,以火七降,煮与二降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36抵当汤圆:124 火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脚,熬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二,酒洗左四味,以火五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没有下更服. 37大陷胸汤圆:134 大黄六二,去皮芒消一降苦遂一钱匕左三味,以火六降,先煮大黄,与二降,去滓,内芒消,煮一二沸,内苦遂终,温服一降,得快利,止后服. 38小陷胸汤圆:138 黄连一二半夏半降,洗栝楼真大者一枚左三味,以火六降,先煮栝楼,与三降,去滓;内诸药,煮与二降,去滓,分温三服. 39十枣汤圆:152 芫花熬苦遂大戟左三味,仄分,各别捣为集.以火一降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与八合,去滓,内药终.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仄旦服.若下少,病没有除者,嫡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40桅子豉汤圆:221 76 肥桅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左二味,以火四降,煮桅子与二降半,去滓;内饱,更煮与一降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41桅子苦草豉汤圆:76 桅子十四个,擘苦草二二,炙香豉,四合绵裹左三味,以火四降,先煮桅子、苦草,与二降半,内豉,煮与一降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2桅子死姜饱汤圆:76 桅子十四个,擘死姜五二香豉四台,绵裹左三味,以火四降,先煮桅子、死姜,与二降半,内豉,煮与一降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3桅子薄朴汤圆:79 桅子十四个,擘薄朴四二,炙,去皮枳真四枚,火浸,炙令黄左三味,以火三降半,煮与一降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4桅子搞姜汤圆:80 桅子十四个,擘搞姜二二左二味,以火三降半,煮与一降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45桅子柏皮汤圆:261 肥桅子十五个,擘苦草一二,炙黄柏二二左三味,以火四降,煮与一降半,去滓,分温再服. 46茵陈蒿汤圆:236 茵陈蒿六二桅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二,去皮左三味,以火一斗二降,先煮茵陈,减六降;内二味,煮与三降,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黑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背减,黄从小便去也. 47枳真桅子豉汤圆:393 枳真三枚,炙桅子十四个,擘豉一降,绵裹左三味,以浑浆火七降,空煮与四降;内枳真、桅子,煮与二降;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48小柴胡汤圆:37 柴胡半斤黄芩三二人参三二苦草炙死姜各三二,切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降,洗左七味,以火一斗二降,煮与六降,去滓,再煎与三降,温服一降,日三服. 49大柴胡汤圆:103 柴胡半斤黄芩三二芍药三二半夏半降,洗死姜五二,切枳真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左七味,以火一斗二降,煮与六降,去滓再煎,温服一降,日三服.一圆加大黄二二,若没有加,恐没有为大柴胡汤. 50柴胡加芒硝汤圆:104 柴胡二二十六铢黄芩一二人参一二苦草一二,炙死姜一二,切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大枣四枚,擘芒硝二二左八味,以火四降,煮与二降,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没有解更做. 51柴胡桂枝汤圆:146 黄芩一二半人参一二半苦草一二,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二半大枣六枚,擘死姜一二半,切柴胡四二桂枝一二半,去皮左九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本云人参汤,做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做半剂.(小柴胡汤加桂枝,芍药——小编按)52柴胡桂枝搞姜汤圆:147 柴胡半斤桂枝三二,去皮搞姜二二栝楼根四二黄芩三二牡蛎二二,熬苦草二二,炙左七味,以火一斗二降,煮与六降,去滓,再煎与三降,温服一降,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5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圆:107 柴胡四二龙骨黄芩死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二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二牡蛎一二半,熬大枣六枚,擘左十二味,以火八降,煮与四降,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一降.本云柴胡今加龙骨等. 54黄芩汤圆:172 黄芩三二芍药二二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擘左四味,以火一斗,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再,夜一服. 55黄芩加半夏死姜汤圆:172 黄芩三二芍药二二苦草二二,炙大枣擘,十二枚半夏半降,洗死姜一圆三二,切,一二半左六味,以火一斗,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再,夜一服. 56大黄黄连泻心汤圆:154 大黄二二黄连一二左二味,以麻沸汤二降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57附子泻心汤圆:155 大黄二二黄连一二黄芩一二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与汁左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降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58苦草泻心汤圆:158 苦草四二,炙黄芩三二搞姜三二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二左六味,以火一斗,煮与六降,去滓,再煎与三降.温服一降,日三服. 59半夏泻心汤圆:149 半夏半降,洗黄芩搞姜人参苦草各三二,炙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擘左七味,以火一斗,煮与六降,去滓,再煎与三降,温服一降,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圆用前第二法.(一圆用半夏一降)60死姜泻心汤圆:157 死姜四二,切苦草三二,炙人参三二搞姜一二黄芩三二半夏半降,洗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擘左八味,以火一斗,煮与六降,去滓,再煎与三降,温服一降,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苦草泻心汤,共体别号耳.死姜泻心汤,本云理经纪参黄芩汤,去桂枝、朮,加黄连,并泻肝法. 61搞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圆:359 搞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二左四味,以火六降,煮与二降,去滓,分温再服. 62黄连汤圆:173 黄连三二苦草三二,炙搞姜三二桂枝三二,去皮人参二二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擘左七味,以火一斗,煮与六降,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63旋复代赭汤圆:161 旋复花三二人参二二死姜五二代赭一二苦草三二,炙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擘左七味,以火一斗,煮与六降,去滓,再煎与三降.温服一降,日三服. 64四顺汤圆:29 苦草二二,炙搞姜一二半附子一枚,死用,去皮,破八片左三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搞姜三二65通脉四顺汤圆:317 苦草二二,炙附子大者一枚,死用,去皮,破八片搞姜三二,强人可四二左三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里色赤者,加葱九茎;背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二;呕者,加死姜二二;吐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二;利止脉没有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二.病皆与圆相映者,乃服之. 66通脉四顺加猪胆汁汤圆:390 苦草二二,炙搞姜三二,强人可四二附子大者一枚,死,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左四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去.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67搞姜附子汤圆:61 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用,去皮,切八片左二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去滓,顿服. 68四顺加人参汤圆:385 苦草二二,炙附子一枚,死,去皮,破八片搞姜一二半人参一二左四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69茯苓四顺汤圆:69 茯苓四二人参一二附子一枚,死用,去皮,破八片苦草二二,炙搞姜一二半左五味,以火五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四顺加人参汤圆:385 苦草二二,炙附子一枚,死,去皮,破八片搞姜一二半人参一二左四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71附子汤圆:304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二人参二二黑朮四二芍药三二左五味,以火八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72真武汤圆:316 茯苓三二芍药三二黑朮二二死姜切,三二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左五味,以火八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降,细辛一二,搞姜一二;若小便当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搞姜二二;若呕者,去附子,加死姜,脚前为半斤. 73黑通汤圆:314 葱黑四茎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去皮,破八片左三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去滓,分温再服. 74黑通加猪胆汁汤:315 葱黑四茎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左五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去滓,内胆汁、人尿,战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75当归四顺汤圆:351 当归三二桂枝三二,去皮芍药三二细辛三二苦草二二,炙通草二二,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左七味,以火八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76当归四顺加吴茱萸死姜汤圆:352 当归三二芍药三二苦草二二,炙通草二二桂枝三二,去皮细辛三二死姜半斤,切吴茱萸二降大枣二十五枚,擘左九味,以火六降,浑酒六降战,煮与五降,去滓,温分五服.(一圆,酒火各四降.)77苦草汤圆:311 苦草二二左一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8桔梗汤圆:311 桔梗一二苦草二二左二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去滓,温分再服. 79桂枝苦草汤圆:64 桂枝四二,去皮苦草二二,炙左二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去滓,顿服. 80苦草搞姜汤圆:29 苦草四二,炙搞姜二二左二味,以火三降,煮一降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1芍药苦草汤圆:29 黑芍药苦草各四二,炙左二味,以火三降,煮与一降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82芍药苦草附子汤圆:68 芍药苦草各三二,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左三味,以火五降,煮与一降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83茯苓苦草汤圆:73 茯苓二二桂枝二二,去皮苦草一二,炙死姜三二,切左四味,以火四降,煮与二降,去滓,分温三服. 84茯苓桂枝苦草大枣汤圆:65 茯苓半斤桂枝四二,去皮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五枚,擘左四味,以苦澜火一斗,先煮茯苓,减二降,内诸药,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做苦澜火法:与火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火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与用之. 85茯苓桂枝黑朮苦草汤圆:67 茯苓四二桂枝三二,去皮黑朮苦草各二二,炙左四味,以火六降,煮与三降,去滓,分温三服. 86薄朴死姜半夏苦草人参汤圆:66 薄朴半斤,炙,去皮死姜半斤,切半夏半降,洗苦草二二人参一二左五味,以火一斗,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 87小修中汤圆:100 桂枝三二,去皮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二死姜三二,切胶饴一降左六味,以火七降,煮与三降,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降,日三服.呕家没有成用修中汤,以苦故也. 88炙苦草汤圆:177 苦草四二,炙死姜三二,切人参二二死天黄一斤桂枝三二,去皮阿胶,二二麦门冬半降,去心麻仁半降大枣三十枚,擘左九味,以浑酒七降,火八降,先煮八味,与三降,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降,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89理中丸圆:386 人参搞姜苦草炙黑朮各三二左四味,捣筛,蜜战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战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背中已热,益至三四丸,然没有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二数切,用火八降,煮与三降,去滓,温服一降,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朮加桂四二;吐多者,去朮加死姜三二;下多者还用朮;悸者,加茯苓二二;渴欲得火者,加朮,脚前成四二半;背中痛者,加人参,脚前成四二半;热者,加搞姜,脚前成四二半;背谦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降许,微自温,勿收掀衣被牡蛎熬泽泻蜀漆温火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仄分左七味,同捣,下筛为集;更于臼中治之,黑饮战服圆寸匕,日三服;小便当,止后服. 90黑梅丸圆:338 黑梅三百枚细辛六二搞姜十二黄连十六二当归四二附子六二炮,去皮蜀椒出汗,四二桂枝六二,去皮人参六二黄柏六二左十味,同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黑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死捣成泥,战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死热、滑物、臭食等. 91麻子仁丸:247 麻子仁二降芍药半斤枳真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薄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降,去皮尖,熬左六味,蜜战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92蜜煎导圆:233 食蜜七合左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脚捻做挺,令头钝,大如指,少二寸许.当热时慢做,热则鞕.以内谷讲中,以脚慢抱,欲大便时乃去之.又大猪胆一枚,泻汁,战少许法醋,以灌谷讲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93土瓜根圆(缺)23394抵当丸圆:126 火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熬,去翅脚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二左四味,捣分四丸.以火一降,煮一丸,与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没有下者,更服. 95大陷胸丸圆:131 大黄半斤葶苈子半降,熬芒硝半降杏仁半降,去皮尖,熬黑左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战集.与如弹丸一枚,别捣苦遂终一钱匕、黑蜜二合、火二降,煮与一降,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没有下,更服,与下为效.禁如药法. 96五苓集圆:71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二六铢黑朮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二,去皮左五味,捣为集,以黑饮战,服圆寸匕,日三服.多饮温火,汗出愈,如法将息. 97文蛤集圆:141 文蛤五二左一味,为集,以沸汤战一圆寸匕服.汤用五合98黑集圆:141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左三味为集,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黑饮战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正在膈上必吐,正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没有止,进热粥一杯.身热、皮粟没有解,欲引衣自覆;若以火胺之,洗之,益令热劫没有得出,当汗而没有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背中痛,与芍药三二如上法. 99半夏集及汤圆:313半夏洗桂枝去皮苦草炙左三味,仄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黑饮战服圆寸匕,日三服.若没有克没有及集服者,以火一降,煎七沸,内集二圆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热,少少吐之.半夏有毒,没有当集服. 100瓜蒂集圆:166 瓜蒂一。

《伤寒论》113方子小总结

《伤寒论》113方子小总结

《伤寒论》113⽅⼦⼩总结2018-01-23 倪海厦医馆医话【导读】倪海厦,美国经⽅中医,被喻为当代少见的“命、相、⼘、⼭、医”五术兼备之旷世奇⼈。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吐已下断,汗出⽽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草⼆两炙、⼲姜三两强⼈可服四两、附⼦⼤者⼀枚⽣去⽪破⼋⽚、猪胆汁半合上四味,以⽔三升,煮取⼀升⼆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猪胆,以⽺胆代之。

诸位看,这⾥呢。

就是我们在伤寒论⾥跟⼤家介绍过,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如果,“吐已下断,汗出⽽厥”,病⼈津液完全没了,汗出的都没有了,⼈都快昏迷过去了,⼿脚⼜拘急不解,只要还有点欲绝,脉微欲绝者,还没有断⽓,都可以使⽤。

通脉四逆汤为什么加猪胆汁,猪胆汁⽐较能取代⼈的胆汁,因为肠胃⾥⾯不好消化,所以放点猪胆汁下去取代我们的胆汁,能够帮助我们消化,仅此⽽已。

诸位看,这⾥四逆汤有炙⽢草,⼲姜,附⼦⼤,⼀枚⽣⽤去⽪破⼋⽚,⼀枚⽣⽤,⼤概三钱,三钱的剂量,我有时还⽤到四钱,看病⼈情形,不要⽤到太多,五钱那受不了,病⼈没有死,却死在附⼦上⾯,不⽤开那么强,哦,我在救逆的时候会开到四钱,⼀下⼦把他救过来,看他很好马上开始减量,三钱,两钱就下来了,但我离开美国时,统统给他两钱,我不在时,不会给他三钱那么多,我在我才会给他三钱。

那诸位以后可以看我们怎么使⽤他。

⽣附⼦跟⼲姜下去后配合⽢草,脉马上就跳起来了,速度很快,炙⽢草因为⽤蜂蜜炙过以后,味是是焦苦的味道,因为糖甜嘛,⼀炒过加热以后变成焦苦,苦味的⼊⼼脏,⽢草本⾝⼜是甜味的脾脏,⽢草炙过以后,在⼼和脾脏之间,⽕和⼟中间⾛动,这是⼲姜温胃,附⼦加强⼼脏的⼒量,所以成为救逆。

救逆的同时我们会加猪胆汁下去,为什么?因为肠胃⾥⾯可能还有⼀些宿⾷,还有些东西堵在⾥⾯,我们⽤猪胆汁下去帮助消化,因为这是应急⽤的。

平时没事不⽤猪胆汁,多难吃啊,想到都恶⼼。

你看,他是四味组成,以⽔三升煮成,⽐如三碗煮成⼀碗,放猪胆汁下去,分温再服,如果没有猪胆汁,⽺胆汁代替。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1、桂枝汤方:12条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伤寒杂病论 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伤寒杂病论 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

伤寒杂病论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的贡献,首先在于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其它旧病)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他创造性地把外感热性病的所有症状,归纳为六个证候群(即六个层次)和八个辨证纲领,以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来分析归纳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和转归,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

由于确立了分析病情、认识证候及临床治疗的法度,因此辨证论治不仅为诊疗一切外感热病提出了纲领性的法则,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找出了诊疗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的基本准绳。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是以六经统病证,周详而实用。

除介绍各经病证的典型特点外,还叙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属表证,为太阳病。

但同是太阳病,又分有汗无汗,脉缓脉急之别。

其中有汗、脉浮缓者属太阳病中凤的桂枝汤证;无汗、脉浮紧者,属太阳病伤寒的麻黄汤证;无汗、脉紧而增烦躁者,又属大青龙汤证。

这样精细的辨证及选方用药法则,使医家可执简驭繁,应付各类复杂的证候都能稳操胜券。

除了辨证论治的原性之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辨证的灵活性,以应付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

如“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

即辨证必须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如果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就应该根据病情实际,认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证情本质,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阳证见阴脉、表证见沉脉。

和证实脉虚,其实质都是证有余而脉不足,即当舍证从脉而救里;而阴证见阳脉,提示病邪有向表趋势,里证见浮脉,多提示表证未尽解;证虚脉实,则宜舍脉从证。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方完整版伤寒论113方完整版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煎法】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6.桂枝加附子汤【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统计及相关研究
吴翠珍;张宗圣
【期刊名称】《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020)002
【摘要】《伤寒论》载药90种,《金匮要略》载药195种,除去除方用药3种,实际为192种。

两书重复用药76种。

,张仲景原《伤寒杂病论》实际用药206例,其中149味《本经》有记载。

《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48首,除去除方23首,实际为225首。

【总页数】4页(P125-128)
【作者】吴翠珍;张宗圣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
【相关文献】
1.基于数据库技术的《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药数量解析研究 [J], 孙燕;李宇航;郭明章
2.《伤寒论》治"悸"方药统计 [J], 陈榕榕; 黄飞翔
3.《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药服用频次、服用量初探 [J], 刘统治;王晶;刘庄约;胡志丹;陈丹丹;李董男;赵军
4.《伤寒论》治呕方药统计 [J], 邹旭峰;雎世聪;黄振;郁保生
5.《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群体计数分析 [J], 张永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二两
桂枝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杏仁五十枚 厚朴二两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炙两草新二桂加两枝汤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四芍两药四两 人参三两
桂枝加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桂枝去芍药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一枚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炙救草逆二桂汤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蜀漆三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附子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瓜两蒌根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麻黄三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炙草一桂两枝二两
麻黄三两
白术四杏两仁七十个
炙草一薏两米半两
麻黄半两
杏仁七十个
炙草半防两己一黄两芪一两一分
麻黄七钱半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炙草一两 大枣六生两姜一两半
猪肤汤
猪肤十大六米两白白粉蜜五一合升
猪胆汁方
大猪胆法一醋枚少许
文蛤散
文蛤五两
烧褌散
妇人中褌尽隐处取烧作灰
蜜煎导方
石蜜七合
抵挡汤
桃仁二十个水蛭三十个牤虫三十个 大黄三两
抵挡丸
桃仁二十五水个蛭二十个牤虫二十个 大黄三两
禹余粮丸(方佚)
土瓜根方(方佚)
仲景伤寒论113方
炙草 桂枝 大枣 生姜 芍药 干姜 人参 附子 半夏 黄芩 大黄 麻黄 茯苓 黄连 白术 杏仁 石膏 枳实 厚朴
炙草三两 干地黄十两芍药四牤两虫一水升蛭百蛴枚螬四蛰虫半黄升芩二大黄十干漆一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炙草四两
炮姜二两
射干十三枚大枣七生枚姜四紫两菀三款冬花三
半夏八枚
麻黄四两
皂荚八两 枣膏
干姜二两
半夏半升
麻黄四两
杏仁半石升膏如鸡子厚大朴五
生草三桂两枝三两 生姜五两
人参三紫两参五半夏半黄升芩三泽漆四白十前八五
生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炙草二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炮附子三枚
白术四两
桂枝人参汤
炙草四桂两枝四两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理中丸
炙草三两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白术三两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甘草汤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 附子汤 真武汤 茯苓甘草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桔梗汤 半夏散及汤 四逆汤 四逆加人参汤 通脉四逆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参三麦两冬七半升夏一升
葶苈子大弹枣子十大二枚
生草二桔两梗一两
生草二两 大枣十生五姜枚三两
半夏半升
麻黄六
石膏八
生草三桂两枝三两
芍药三干两姜三两
半夏半升
麻黄三
石膏二
奔豚汤 桂枝加桂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桂枝汤 人参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 橘枳姜汤 薏苡附子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 赤石脂丸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白通加胆汁汤
葱白四胆茎汁一人合尿五合 干姜一两 生附子一枚
茯苓四逆汤
炙草二两
干姜一人两参半一生两附子一枚
茯苓四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二生十姜五八芍枚两药三吴两萸二通两草二两
当归四逆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二十五芍枚药三两 通草二两
吴茱萸汤
大枣十生二姜枚六两 吴萸二人两参三两
枳实四厚枚朴一尺
小半夏汤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小半夏加茯苓汤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茯苓三
己椒苈黄丸
椒目一葶两苈子木一防两己二两
五苓散
桂枝二分
茯苓三猪分苓三白分术三分
桂苓五味甘草汤
四逆散
炙草十分
芍药十分
枳实十分
大柴胡汤
大枣十生二姜枚五芍两药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大两黄(一方)二两
枳实四枚
小柴胡汤
炙草三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两
半夏泻心汤
炙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泻心汤
炙草四两 大枣十二枚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伤半寒夏无半黄金升芩匮三有两
炮附子一枚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茯苓三两 茯苓二两 茯苓八两 白术二两
辨 生草二桔两梗一两
炙草一桂分枝一分 炙草二两 炙草二两 炙草二胆两汁四合
半夏一分 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 干姜一人两参半一生两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强生人附四子两一枚
茯苓四两
通脉四逆加胆汁汤
炙草二两
干姜三两强生人附四子两一枚
白通汤
葱白四茎
生姜八两
人参一两 半夏半升
厚朴八两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炙草二两
栀子生姜豉汤
生姜五两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三枚
栀子厚朴汤
枳实四厚枚朴四两
栀子干姜汤
干姜二两
栀子柏皮汤
炙草一两
黄柏二干两姜一两
桃花汤
赤石脂十六两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三厚枚朴二两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调胃承气汤
炙草二两
大黄四两
桃核承气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两 桃仁五十个
黄连一两
生姜泻心汤
炙草三两 大枣十生二姜枚四两 干姜一人两参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一两
黄连一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附子泻心汤
炮附子一枚黄芩一大两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连汤
炙草三桂两枝三大两枣十二枚 干姜三人两参二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三人两参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葛根汤
炙草二桂两枝二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二两
生草一两 大枣十枚
炮附子半一夏枚半升
厚朴三物汤
大黄四两
枳实五厚枚朴八两
大柴胡汤
大枣十生二姜枚五芍两药三两
半夏半黄升芩三大两黄四两
炙枳实四枚
大建中汤
蜀椒一两
干姜四人两参二饴两糖一升
大黄附子汤
炮附子三枚 大黄三两
赤丸
炮乌头半二夏两四升
茯苓四
大乌头煎
蜜二斤大乌头五枚
当归生姜羊肉汤
羊肉十六两 生姜五两
乌头桂枝汤
大黄四两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二药升八两
大黄十六两
杏仁一升 枳实八厚枚朴一尺
小青龙汤
炙草三桂两枝三两 五味子芍半药升三干两姜三两
半夏半升
麻黄三两
乌梅丸
乌梅三桂百枝枚六两 蜀椒四黄两柏六干两姜十人两参六炮两附子四两
黄连十六两
小陷胸汤
瓜蒌实一枚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大黄二两
大陷胸汤
甘遂一钱匕
大黄六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六胶两饴一升
桂枝一干两地黄八两山药四山两茱萸丹四皮两三炮两附子一枚
茯苓三两
炙草二桂十枝八十大两枣百生枚姜六山两药四干两姜三人两参七干两地黄防十风六豆两黄卷麦十冬六川芎六茯苓五神曲十白术六杏两仁六两
炙草一酸两枣仁二升
川芎二茯苓二
炙草 桂枝 大枣 生姜 芍药 干姜 人参 附子 半夏 黄芩 大黄 麻黄 茯苓 黄连 白术 杏仁 石膏 枳实 厚朴
生草二两
生姜四芍两药二川两芎二甘两李根白皮半一夏升四黄两芩二两
炙草二桂两枝五大两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炙草二桂两枝四大两枣十五枚
茯苓八
瓜蒌实一枚薤白半白升酒七升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白升酒一斗
炙草二桂两枝三大枣十生二姜枚三芍两药三两 蜜二斤乌头五枚
瓜蒂散
瓜蒂一赤分小豆一分
旋复花汤
旋复花葱三十两四新茎绛少许
麻子仁丸
麻子仁二升
芍药八两
大黄十六两
杏仁一升 枳实八厚两朴一尺
甘草干姜苓术汤
生草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 白术二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生草二桂两枝三
茯苓四 白术三两
甘遂半夏汤
炙甘草如指大一枚 芍药五枚 蜜半升甘遂三半枚夏十二枚
柴胡加芒硝汤
炙草一两 大枣四生枚姜一两
人参一两半半夏二黄十芩铢一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一大两枣半六生枚姜一铅两丹半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黄合芩半一大两黄半二两 茯苓一两半
柴胡桂枝干姜汤
炙草二桂两枝三两
瓜蒌根干四姜两二两
黄芩三两
麻黄升麻汤
炙草六桂铢枝六铢
芍药六升铢麻一玉两竹一天分冬 黄芩十八铢麻黄二茯两苓半六铢 白术六铢 石膏六铢
金匮要略方略143方
瓜蒌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仁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石汤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瓜蒌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鳖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汤 蜀漆散 桂枝芍药知母汤 乌头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龙骨牡蛎汤 小建中汤 肾气汤 薯蓣丸 酸枣仁汤 大黄 虫丸 甘草干姜汤 射干麻黄汤 皂荚汤 厚朴麻黄汤 泽漆汤 麦门冬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桔梗汤 越婢加半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