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水泥花园》中孩子们的悲剧成长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研究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研究黄伟龙【摘要】文章分析了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探讨“边缘人”形象塑造与作家个人生活经历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深刻隐喻.麦氏笔下的“边缘人”既有欲望横流下迷失人性的边缘人,又有亲情疏离下伦理错位的边缘人,亦有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边缘人,分别代表人性畸变、亲情缺失、身份迷失这三种特征.“边缘人”形象塑造特征亦关联着作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个人生活经历.【期刊名称】《绥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麦克尤恩;“边缘人”;人性畸变;亲情缺失;身份迷失【作者】黄伟龙【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凭借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新人伊恩·麦克尤恩荣获次年的毛姆奖。
在其后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麦克尤恩在文坛上孜孜不倦,创作出20余篇小说和剧作,揽获包括布克奖在内的许多文学大奖,成为当代英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麦克尤恩的早期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具有离奇古怪、荒诞不经之风,有“黑色喜剧”之称。
这些作品从“边缘人”的叙述视角出发,紧扣“性虐、暴力、乱伦、死亡”等阴暗主题,勾勒了英国底层社会的生存面貌。
麦克尤恩中后期作品,其创作风格出现很大变化:叙事者以中产阶级为主,讲述童真追寻、救赎、生态危机、人际关系冲突和伦理道德危机等主题;小说融入时下的政治、生态与社会背景,夹杂着作者对边缘群体的他者审视。
无论是边缘人视角下的边缘诉说,还是他者对边缘群体的审视,麦克尤恩至始至终保持对“边缘人”的深切关注。
尽管作家的创作风格、叙事主题在不断变化,但是“边缘人”的书写却延续其创作历程的不同阶段。
因此,“边缘人”形象塑造是麦氏作品的一个重要整体特征,是丰富与拓展麦克尤恩作品研究的重要视角。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未成年人形象、成长主题、叙事技巧及道德伦理视角等来探讨,往往局限于麦克尤恩的单一作品或阶段性作品,对麦克尤恩的整体创作特色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照。
《水泥花园》开题报告范文
《水泥花园》开题报告范文《水泥花园》开题报告范文一、引言《水泥花园》是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一部小说,于1993年出版。
该小说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的描写,探讨了家庭、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内涵三个方面对《水泥花园》进行分析。
二、故事情节《水泥花园》的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一个小镇上。
主人公是一对名叫布莱克兄妹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突然离世后,兄妹两人被迫独自生活。
他们的邻居们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持有质疑和偏见,认为他们是一对问题儿童。
然而,在他们的努力下,他们建立了一个独特的家庭,通过自己的方式面对困境。
三、人物形象1. 布莱克兄妹:布莱克兄妹是小说的主人公,他们是一对聪明机智的孩子。
他们面对父母离世后的困境,展现出坚强和勇气。
尽管他们的行为与传统的家庭观念不同,但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建立了一个温暖的家庭。
2. 邻居们:小说中的邻居们对布莱克兄妹的生活方式持有偏见和质疑。
他们认为布莱克兄妹是问题儿童,无法适应正常的生活。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邻居们逐渐认识到布莱克兄妹的独特之处,并开始接受他们。
四、主题内涵1. 环境与人的关系:小说通过描绘布莱克兄妹生活的环境,探讨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充满建筑和混凝土的城市中,布莱克兄妹创造了一个绿色的花园,象征着他们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 家庭的定义:小说对家庭的定义进行了重新思考。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家庭应该由父母组成,而布莱克兄妹的家庭却是由兄妹两人组成。
小说通过表达布莱克兄妹对家庭的理解和追求,反思了传统家庭观念的局限性。
3. 社会的偏见与接纳:小说中的邻居们一开始对布莱克兄妹持有偏见和质疑,认为他们是问题儿童。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邻居们逐渐认识到布莱克兄妹的独特之处,并开始接受他们。
这揭示了社会对于不同的态度和偏见的存在,以及人们对于不同的接纳和理解的能力。
《水泥花园》未成年叙述者杰克思维风格识解
《水泥花园》未成年叙述者杰克思维风格识解《水泥花园》是由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小说,通过一个未成年的叙述者杰克的视角,呈现了一个家庭的崩溃、生活的痛苦、无奈和放逐。
在小说中,杰克的思维方式以及对生活的认知方式与成人大不相同,充盈了叛逆、疑问和对现实的无奈。
本文将从杰克的思维风格角度来解读《水泥花园》。
起首,杰克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未成年人思维,他分外直接和直观地描述他所见到的一切事物。
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也没有成年人的沉思和分析能力,因此浩繁时候他的叙述充盈了直观感受和情感颜色。
例如,在小说的开头,杰克就形容了家中父母的争吵:“他们大爷们在辩论,他们无休止地争吵。
”这种简明扼要的叙述方式,直接表达了杰克对于争吵的感受,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他所处的家庭环境及其中的压迫与冲突。
其次,杰克的思维方式充盈了叛逆和反叛的倾向。
他对于父母的值得质疑、对于成年人的做事方式的不理解、甚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异样,都体现了他对于既有秩序和规则的不满。
这种反叛的倾向在杰克与同砚的互动中也有所体现。
他对于学校规定的不满、对于同砚们的好奇和怀疑,使得他在学校的表现与其他同砚截然不同。
例如,在小说中,杰克对于体育课的各种规则和要求感到极其反感,他在上体育课时脱下运动鞋,试图用他的方式来抗议这种“不合理”的规定。
这种顽皮的反叛行为使得他与同砚和老师们产生了冲突。
此外,杰克的思维方式也暴露出他对于生活、现实的无奈和狐疑。
他对于家庭的破败、对于性的熟识以及对于对他产生身体攻击的孩子之间残酷行为的理解,都较为晦涩和模糊。
他屡屡用夸张和幻想的方式来面对这些狐疑和无奈。
例如,在小说中,杰克对于父亲去世的事实产生了不真实感,他认为父亲偷偷回家躲避伦敦警方的追捕,而不是死去。
这种幻想和无奈的表现,使得读者更深度地体会到杰克所处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
总结起来,杰克作为《水泥花园》的未成年叙述者,通过他直观、叛逆、无奈的思维方式,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崩溃家庭、困扰生活、无权选择的青少年的心里世界。
空间叙事视角下《水泥花园》中的家庭创伤书写
空间叙事视角下《水泥花园》中的家庭创伤书写摘要:文章从空间叙事视角入手,研究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水泥花园》中的空间叙事如何融入到家庭创伤书写之中。
小说中的地质空间既有孤岛与监狱的特征,也包含具有审美情趣的花园景观,然而花园景观的消逝反映了父亲通过花园空间的审美功用来抵抗现代家园空间对人性的压迫和异化是徒劳无用的。
与此同时,《水泥花园》中所勾勒的社会空间具有隔离性、疏离性、变异性之特征,有力揭示了社会空间的创伤特点,表征了家庭亲情危机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异化,使得家庭创伤下的未成年子女成长之路异常艰难,也印证了现代都市荒原对家庭秩序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关键词:麦克尤恩;《水泥花园》;家庭创伤书写;地质空间;社会空间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11-0060-04(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黄伟龙∗∗∗第41卷第11期绥化学院学报2021年11月Vol.41No.11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Nov .2021收稿日期:2021-03-25作者简介:黄伟龙(1986-),男,湖北荆州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及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伊恩·麦克尤恩作品的创伤叙事研究”(SC18WY016)、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项目“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伊恩·麦克尤恩作品创伤叙事研究”(SCWY18-04)阶段性研究成果。
麦克尤恩的作品与创伤主题联系紧密,他的大多数作品本质上反映了人物对自我、家庭、社会、政治等的一种经验或一种认知,这种经验或认知往往使得人物在极端条件下出现认知错乱,使得人物的行为能力或精神状态遭受不可逆转的干扰,创伤体验成为影响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空间叙事视域下,从《水泥花园》中的地质空间和社会空间来看,作品中有以孤岛与监狱为特征的家园空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花园景观、具有裂痕意蕴的水泥景观,以及具有隔离性、疏离性、变异性之特征的社会空间。
成长的矛盾:独立欲与依附感——析《水泥花园》
成长的矛盾:独立欲与依附感——析《水泥花园》作者:曾丽岳跃振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7期曾丽,岳跃振(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北京 100029)摘要:成长问题是麦克尤恩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甚至贯穿了他迄今创作的三个阶段。
如果说在《先爱,后仪》和《床帏之事》这两部故事集中,作家探索成长问题是单维度、甚至浅尝辄止的话,那么,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里,作家则是多角度、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水泥花园》以杰克为中心,通过与他关联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姐弟关系、兄妹关系以兄弟关系,全方位、深层次地揭示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矛盾,即独立欲与依附感。
关键词:成长问题;《水泥花园》;独立欲;依附感中图分类号:I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4-0279-02一创作伊始,伊恩·麦克尤恩就引起了文坛的注意。
只不过在创作的初始阶段,他虽然也力图尝试写作主题和创作技巧的多样性,获得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更有甚者,因为作品内容涉及乱伦、虐待、易装癖、人兽杂交等社会禁忌,他一度被冠以“恐怖尤恩”的称号。
因此,尽管两部故事集《先爱,后仪》和《床帏之事》助他摘取了英语文学的几个奖项,受众却是寥寥。
《水泥花园》是麦克尤恩创作的转折点。
从这部长篇小说开始,麦克尤恩创作进入了成熟阶段,创作技巧日益臻熟,作品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变。
他在文学界和读者中的地位逐渐确立。
随之而来的作品诸如《时间中的孩子》、《无辜者》和《黑犬》等都获好评如潮,并为之赢得诸多文学奖项。
1998年,麦克尤恩凭借《阿姆斯特丹》成功问鼎英语文学最高奖项----布克奖,他也由此成为英语文学创作最出色的作家之一;《阿姆斯特丹》也标志着麦克尤恩的创作进入了鼎盛阶段。
近些年先后问世的《赎罪》、《星期六》以及《在切瑟尔海滩上》等作品可堪与同时代的任何英语文学作品相媲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尊重的钦佩”——论《水泥花园》的叙事策略
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尊重的钦佩”——论《水泥花园》的叙事策略齐鸿艳(成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75)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活跃于英国文坛的著名作家之一,《水泥花园》是麦克尤恩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杰克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兄妹四人在父母双亡后的生存状态。
但《水泥花园》问世就被质疑为剽窃,该文从哈钦的戏仿理论出发,结合对麦克尤恩的采访及《水泥花园》的评论等,细读文本,考察《水泥花园》与威廉姆·戈尔丁《蝇王》之间的关系——《水泥花园》是对《蝇王》的戏仿,这是麦克尤恩所运用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水泥花园》;《蝇王》;戏仿;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7-0183-02《水泥花园》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
小说讲述了四个来自郊区家庭的孩子朱莉、杰克、苏和汤姆士,他们的父亲因心脏病突发身亡,几个月以后,母亲也因病去世。
相继失去父母的四个孩子顿时成为孤儿。
然而,他们并未将母亲死亡的消息公之于众,而是将母亲的尸体装在一个大箱子里,然后用水泥将尸体埋在了地窖里。
自此,孩子们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怪异和封闭,汤姆士穿着母亲和女孩的服饰,且慢慢退回到婴幼儿状态,为了阻止朱莉的男友德瑞克进入他们的家庭,朱莉和杰克之间发生了乱伦的行为。
而这一情景恰好被德瑞克撞见,极度气愤的德瑞克用锤子砸碎了母亲的水泥坟墓。
小说结尾是四个孩子等待警察到来,将他们带走。
1《水泥花园》与剽窃在《水泥花园》出版之时,麦克尤恩[1]就被立即指控为剽窃。
一些评论家注意到麦克尤恩的第一部小说《水泥花园》与朱利安·格洛格[2]的《我们母亲的房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似性(七个孩子将他们的母亲埋在后院花园,以抵御被送到孤儿院的威胁)。
成长的迷误_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_水泥花园_张和龙
成长的迷误———评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张和龙 内容提要 本文对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进行评析,认为这部小说深刻透视了那难以言说的青少年欲望世界,揭示了一个艰难而充满迷误的心理成长的界域:性意识萌动后的悖谬与反常、无意识欲望的错乱与偏执、不稳定情感的变形和权力欲的膨胀等等。
《水泥花园》不是个体走向成熟与和谐的“成长小说”,而是一部性心理走向迷误与畸变的“反成长”小说。
主题词 《水泥花园》 成长 性心理 迷误 畸变 西方文学传统中有一种小说称为“成长小说”,即小说家将个体生命的成长过程纳入考察的中心,让个体历经成长的各个阶段并通过对生命固有矛盾的克服而最终走向成熟与和谐。
①伊恩·麦克尤恩②的长篇小说《水泥花园》(The Ce ment G arden,1978)③描写几位青少年主人公在生命的成长阶段遭遇内在冲突与不和谐的境况,表面上看来也像是这样一部“成长小说”,但客观地说,它与传统的“成长小说”有着明显的不同。
第一,小说家并没有描写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而是截取了个体生命中的青春发育与未发育阶段;第二,小说并没有考察生命成长的曲折前进过程,而是考察了几个未成年孩子的心理畸变状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不同,几个单薄的个体并没有在社会规范的整合下克服内心的欲望走向“成熟与和谐”,而是在哥特式的封闭世界中彻底抛弃外在的道德准则与伦理规范,令人心悸地上演了一出奔突与狂欢的“成长迷误剧”。
英国评论家马尔科姆·布莱德伯里认为,《水泥花园》是一部“哥特式的故事”,几个年轻孩子在父母去世后“自由地探求涌现的性欲,探求乱伦冲动、退化冲动、逾越冲动,探求他们自己的宇宙……这部著作具有俄狄浦斯式的心理真实感。
”④确如所言,小说家在作品中深刻透视那难以言说的青少年欲望世界,将我们带入到一个艰难而充满迷误的心理成长的界域:性意识萌动后的悖谬与反常、无意识欲望的错乱与偏执、不稳定情感的变形和权力欲的膨胀等等。
成长的不能承受之轻
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July. 2014 Vol. 35 N《 水泥花园 》 的伦理意识与伦理选择
尚必武
(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40 ) 摘 “惊恐文学” , 《水泥花园 》 “不安 ” “震撼 ” , 要:作为麦克尤恩 的代表作 带给读者的不仅是阅读过程中的 与 更多的
“惊恐文学 ” 一起并称为 三部曲( Head 2007 : 30 ) 。 与上 述论者观点相左, 保罗 · 阿贝尔曼认为这部作品“完美 ( Malcolm 2002 : 45) 。《水泥花园 》 得恰到好处 ” 究竟是 怎样的一部作品? 它为何既让批评家们着迷, 又令他们 感到厌恶和惊恐? 对此, 德国文评家斯旺谢 · 穆勒把个 : “这 中原因归结为该小说所混杂的文类 。 穆勒解释说 部小说之所以持续不断地吸引着普通读者和批评家, 原 因之一在于它整合了多种文类的方式, 如从成长小说到 ( Mller 2011 : 134 ) 。 笔者认为, 哥特式小说 ” 文类混杂 《水泥花园 》 只是 所假借的外形, 真正使得小说具有无穷 魅力但又让人感觉不安的则是作品讲述的一系列伦理 , 《水泥花园 》 事件及其带来的启迪与思考 。实质上 的真 正意义在于麦克尤恩成功地运用了小说这一特殊文学 形式, 讲述一个骇人听闻的伦理故事以警世人 。 1. 伦理环境的书写与身份确认的困难 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 站在 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 寻找文学产生
· 71·
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 分析作品中导致社 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 用伦理的观点对事 ( 聂珍钊 2010 : 14 ) 。如 件、 人物、 文学问题等给以解释 ” 《水泥花园 》 果重返 的伦理现场, 我们不难体验小说环境 的那种压抑感与窒息感, 进而破悉小说中一系列事件发 : “我们家的房子 生的动因 。杰克这样描述他们的房子 又老又大, 建得有点像个城堡, 厚墙 、 矮窗, 前门上还有 锯齿形的垛口 。站在马路边对过看过去, 它就像是某个 ( McEwan 2003 : 28 ) 。 城 集中精力正在回想的人的脸 ” 堡一般都远离闹市区, 处于偏僻区域, 尽管我们不知道 这座房子的确切位置, 但是从小说描述的情况来看, 它 无疑位于一个相对孤立的场所 。 走进房子的内部, 映入 眼帘的尽是陈旧与腐朽:地窖光线阴暗, 黑不见底;房门 几乎从铰链上要脱落了, 轻轻一推, 就会彻底掉下来, 就 连父亲在世前辛辛苦苦修建的花园也开始破败, 假山坍 :“野草从铺路石的缝隙里蹿了 塌, 野草疯长 。小说写道 出来, 假山的一部 分已 经 坍 塌, 那 个 小 池 塘 也 见 了 底。 那个跳舞的潘神侧面倒地摔成了两半而大家全当没看 ( McEwan 2003 : 21 ) 。在希腊神话中, 见” 潘神既是牧羊 人、 羊群、 山林野兽、 猎人的守护神和乡村音乐之神, 同 时又是生命力的象征 。 潘神的倒塌, 在某种层面上, 预 示着这个家庭失去了生机, 成为腐化和堕落的所在 。 从房屋所在的外部环境看来, 整个街区的房子已经 所剩无几, 要么被推倒拆除, 要么被烧掉废弃 。 在过去, 整条街道都是满满的房子, 而如今只剩下 这 一 座 房 子 “孤零零地立在一片空地上, 荨麻围着邹瘪的罐头盒蹿 ( McEwan 2003 : 2728 ) 。 废弃的房子和街道在 出头来 ” 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杰克他们所处的社会伦理结构的损 坏, 对他们的伦理意识的产生和心智的成熟都带来了较 为负面的影响 。在这些场景描述中, 有一个细节特别值 得注意:与水泥 、 沥青 、 铺路石等的风化 、 破裂形成鲜明 对照的是野草的四处乱蹿 。 小说多次强调野草疯长的 :“野草都在往外蹿 ” ( McEwan 2003 : 29) ; “所有房 状态 ( McEwan 2003 : 间里都是死命往上蹿争取阳光的野草 ” 47) ;“花园里的假山已经碎成了一堆, ( McE杂草丛生 ” wan 2003 : 48 ) 。如果说水泥 、 花园 、 房屋 、 门、 街道 、 铺路 石等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是秩序的一种象征, 那么它们 的废弃和破坏所隐喻的乃是人类文明 、 秩序和理性的丧 失, 隐喻了人类伦理道德的腐化 、 沦丧与困境 。 在小说 ( weeds ) , 中, 四处乱蹿的“野草 ” 破坏了人类铺设的建 筑, 象征着杰克等人的原始欲望与非理性 。 野草肆意疯 长, 恰如他们的欲望, 脱离了理性的控制, 带着破坏性的 力量把小说人物逐入非理性状态 。 小说最重要的伦理环境莫过于杰克等人沦落为父 母双亡的孤儿的残酷现实 。 鉴于父母的缺失, 杰克家庭 原本完整的伦理结构遭到破坏, 导致他们在伦理选择即 道德成熟过程中遇到了难题 。 首当其冲的是身份确认 的障碍 。由于子女同父母的伦理结构是一种二元结构,
《水泥花园》中的伦理异化
该 小说 以《 水 泥花 园》 为题 , 源于小说 的开篇 , 父 亲决定 “ 把这 座房子前前后 后都铺上水 泥” [ 3 P ” 。这 固然是 一个一 劳 永逸 的照料 花园 的方法 , 但也是一个 极具破坏性 的举动 。整
绝 不能 超越生态整 体主 义 , 人 类应 该尊 重每一种 生命 , 而 非
肆 意践踏 自然 、 滥杀生命 。
事 实 上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早 期 ,人 类 对 自然 满 怀 敬 畏 之
索 。《 水泥 花园》 这样 一个题 目首 当其 冲给读者 一种不 和谐 的视 觉冲击 。 “ 水 泥” 和“ 花园” 并置, 本身 就是一种悖论 , 毫无 美感 可言。花 园里应是松 软的泥土 , 只有泥土才能 赋予 万物 生机与 活力 , 而水泥会 扼杀生命 的存 在 , 使一切 被覆 盖物 因 窒息而死亡 。花园代表着 生机勃勃 的大 自然 , 水 泥代表着 突 飞猛进 的科 学技术 .用水 泥浇筑 花园代 表着人 类科技 对 自
从 早期 的“ 恐怖 伊 恩 ” ( I a n Ma c A b r e ) 到 当今 的 “ 国 民作
家” ( n a t i o n a l a u t h o r ) , 当代英 国著名作 家伊 恩 ・ 麦克尤 恩 ( I a n
Mc E w a n , 1 9 4 8 一 ) 的创作经 历 了从离 经叛道 到宽 广 的社会公
一
切代价破 坏 自然 。 以满足 自我 的最大需要 。敬畏之心演 变
然生态 环境 的入侵 。《 水 泥花 园》 首先体 现 了麦 克尤恩 对 于
现代社 会中紧张 的人与 自然关 系的思考 ,蕴含 着作者 对 自
伦理倒错的水泥花园
发读者道德和伦理 的建构 。因此在《 水 泥花 园》 那样
一
个 混 乱无 序 、 道德 观念无 所触 碰 的边缘 地带 , 他 选择
用第 一 人称叙 述 原汁原 味再 现小 说人 物杰 克冷 漠 的叙 事声 音 。在 钢筋 混凝 土 建 造 的都 市 丛 林 中 , 杰 克 对 脱 离社 会传 统 和家庭 规范 后人 性失 衡 的叙述 显示 了作 者 对人 类伦 理所 面 临 的困境 和危机 的 隐忧 。
沽, z h a n g j i e t j u @t i n . e d u . e l津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 学版 )
杰 克面前 , 默默 聆 听他 一 字 一 句 亲 自讲 述 的故 事 。 因
为对 规 范 与伦 理不 完 整甚 至错 误 的认 知 , 杰 克 对 亲 人 的病痛 与生 死麻 木不 , 对 作 为 儿子 和 弟 弟 的 双重 伦
视 角 流水账 般记 录 旁人 的言 行及 自身 的梦 境 和 心情 。 他 的叙 述平 缓 , 没有夹 杂任 何情感 的波 澜 , 以安静 而 流 畅的表述 方 式颠覆 传 统 伦理 构 架 , 打破 死 亡 与 性爱 的 禁 忌 。作 者将 叙述 权威 全权交 付 给这个 未成 年 的暴躁 自恋 的孩 子 , 对他 荒诞 的叙述 不 加 以任 何 正 常伦 理 的 引导 与规 范 , 这本身 就 为 小说 增 添 了诸 多不 可靠 的成
面 。杰 克一 家生 活 于孤 独 矗 立 的破 败房 子 里 , 周 围是
一
、
第一人称叙事情境暗含的不可靠叙述
遍 布荨 麻 、 阒寂 荒 芜 的预 制 房 屋 群 , 鲜 有 亲戚 邻 里 来
根据斯 坦 策尔 的叙 事 情境 理 论 2 , 麦 克 尤 恩 开 篇 即采用 第一 人称 叙事 情 境 , 即故 事 的 男 主人 公 杰 克 兼 具情节 反 映者 和故事 叙述 者 的双重 身份 。伍茂 国认 为 第 一人 称叙 事 的存在 “ 一 方 面表达 了现 代作 者对 于叙 事 真实 性和 客观 性 的追 求 , 另 一 方 面 消解 了古典 第 三 人称 叙事 的专 断 性, 给读 者 以尊重 。 ” 通过 第一 人称 叙述 , 以小说 人物 有 限的视 角来勾 勒故 事 的全局 , 不仅 更加 贴 近生活 实 际— — 人类不 可 能时刻 了解 自己之外 的任 何人 的真 实言 行 和 思想 , 还 使 作 者 从 道德 家 的布 道式 说教 中脱 离 出来 , 赋 予读 者 足 够 的权 力去 领 会 小 说要 传达 的思 想 。但 是 既然是 作者 把叙述 权威 全 部交 托 给 一个虚 构 的小 说人 物 , 而该 人 物 又是 在 故 事 世 界
《水泥花园》中杰克的人物塑造解析
《水泥花园》中杰克的人物塑造解析
杰克是《水泥花园》中的主角。
他拥有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本着生态安全的理念而拼尽全力改变糟糕的城市环境,用卫生的棚屋建设出一片花园,以此促进受惠的城市社区的发展。
他是一位梦想家,他拥有勇气、勤奋、执着与诚实的精神,创新出了水泥花园的概念,为受惠的城市社区带来了生机、建设了一片绿色的、和谐的、平衡的花园。
杰克性格乐观且充满朝气,他不怕难关,他认为不管多大困难都会有出路,他也不断地在寻求和摸索着,同时他对于水泥花园的概念也更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的点子,总结出了一种成功的模式,以此来普及水泥花园的精神和文化。
总的来说,杰克的人物塑造是一位梦想家,充满勇气、勤奋、执着与诚实的普通人,他做了一件拯救城市的事,彻底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他对保护自然环境、传播环保理念充满热情,他纯洁的心、拼搏的心让他活出自己的人生,他的故事也成为许多城市人士改变自己生活的力量。
花园的牺牲
花园的牺牲校长的儿子长吉郎,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岁了,但是,依旧穿着木头靴子在泥田里追赶别人家鸭子的日子还不少呢。
“长吉,我看鸭子的班还请你替我值一值吧。
”“好办!”他从农民手里接过木靴和竹鞭,在泥田里认真地替别人干半天,堪称任劳任怨。
装点这个学校,除了许许多多的四季草花之外就没有别的。
事实上,从教室的窗下到操场的周围以及中庭,花畦很多,这又使人以为它是个园艺学校。
学生们每周从物理课抽出一个小时,从体操时间抽出一个小时,也就是每周抽出两个小时,时间一到,学生们就拿着锹、喷壶莳(shì)弄这些草花。
但是,真心喜欢这些草花的,也许只有校长的儿子长吉郎一个人。
调土法,排水法,球根的保存、分株,详细知道这些方法的也只有长吉郎一个人而已。
做花坛也是如此,笨人一个的长吉郎会做墙根花坛、寄栽花坛、毛毯花坛、绿花坛,他是什么时候学会这一套的,无人知晓,简直是个奇迹。
大好人一个的长吉郎,常常受农民们的骗,有时候给他们看鸭子,学生给他戴个高帽子,他就跑跑颠颠地去给他们买粗点心,除了这些被骗而甘为别人驱遣之外,好像他本人也是一种植物,总是不离花畦。
学生们劳动时间前来莳弄花园的时候,他简直就像玩积木的孩子,他对码好的积木被别人弄得不像个样子很不高兴,歪着嘴生气,对于学生们弄得不好的地方,他一一纠正,好像如不这样认真就不得了。
“只要不是生下以来就是弱智儿,就不可能没办法教育,所以……”每当接受成绩不良的学生们入自己学校的时候,校长总是这么说,这时候教员们往往是一声不吭地保持沉默,但是校长很明白这种沉默的意思,而且他自己也是想到自己的儿子才这么说的。
“天生的弱智儿是没办法的。
”如果说校长内心深处是把自己的儿子如何如何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辩解,可他却是以这种辩解为耻的。
以教育别人的孩子为天职的自己,却偏偏有一个连教育的希望也没有的愚昧儿子。
这件事的的确确是够讽刺的了,除了一声不响地忍受着世间奇妙的眼光之外是毫无办法的。
但是,校长这样的内心也有不能让外人知道的安慰。
我们都是泥做的读后感
我们都是泥做的读后感《我们都是泥做的》是一部由郭敬明所著的小说,小说以青春为主题,讲述了一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磨难和成长。
小说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真实的情感,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有感触,对青春、成长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生活经历。
主人公小泥是一个性格内向、善良的女孩,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友情的背叛和爱情的抉择,但她始终坚强地面对一切,不断成长。
而小泥的朋友们也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他们在小说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让人印象深刻。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向读者展现了青春期的矛盾和挣扎,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将青春期的烦恼、快乐、悲伤和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泥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都让人感同身受。
她的内心独白和情感纠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或正在经历的一切。
小说中的情节虽然是以青春期为主题,但却涉及了家庭、友情、爱情等多个方面,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全方位的感悟和启发。
最后,小说中的主题思想深刻,引人深思。
作者通过小泥的成长故事,表达了对青春期的热爱和对成长的坚定信念。
小泥在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她不断学会坚强、成熟,最终走向了成熟和成功。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深受感动。
同时,小说中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让人对青春期的成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我们都是泥做的》是一部富有情感、真实而深刻的青春小说,它通过小泥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青春期的挣扎、成长和美好。
在阅读完这部小说后,我对青春、成长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希望能像小泥一样,勇敢面对生活,不断成长。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更让我在心灵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水泥花园中的成长悲剧
麦克尤 恩是这 样描述 这座怪异 的水 泥花 园 的社 会环 境 的“我们家 的房子 原本立 在一 条满是 房子 的街上 .可 如今 它 就 孤零 零地立 在一 片空地上 .荨麻 围着 皱瘪 的罐头 盒窜 出 头 来 。我们 的房 子又老 又大 ,建 的有点像个 城堡 ,厚墙 、矮窗 , 前 门上还有 锯齿形 的垛 口。站在马路对 过看过去 。它就像是 某 个集 中精 力正在 回想 的人 的脸 。没人 到我们家 串 门。不 论 是 我 母 亲还 是 生 前 的父 亲 在 家庭 之 外 都 没 什 么真 正 的 朋 友 。他们还 都是独生子 女 .他们 的父母也都 死 了”⑦n
《水 泥花 园》这个故 事是 以男 主人公 杰克 第一 人称 叙述 的 .这个 十几 岁 的青少年 以十 分平稳 、异 常冷 静 的 El吻叙 述 了这个 哥特式 的让人不 寒 而栗 的故事 。他 的家庭 与其说 是 一 个家 不如说 是一个水 泥铸 造 的荒原 。作者 把这个 家 园安 排在 一条 废弃 的人 迹 罕至 的街 道 上 ,并 且 “意 志薄 弱 、脾 气 暴 躁 、有些 强迫症 的 ”①,父亲 用大量 水 泥而不 是花 草铸造 花 园 。在 父母相继 死去后 ,这个 家庭 变得越来 越怪 异 ,杰克 和 姐 姐朱 莉为 了不让弟弟 妹妹 被收养 机构 带走 竟然将 母亲 的 尸 体用 水泥封 藏在地下 室 中。杰克 整天 以幻 想朱莉 和 自慰 度 日:朱莉 变成 了代理母 亲控 制所有 弟妹 的生 活 :妹 妹苏 看 起 来是 最 正常 的一 位 ,爱 读 书 。记 日记 ,并 且 对朱 莉 的 同学 暗生情 愫 :异 装癖 的小弟 弟汤姆 只 知依赖母 亲 和姐姐 ,不 愿 长大 。故 事最后 以警 察破 门而入 .兄 弟姐妹 的 自治世界终 止 而悲剧收场 。
【最新】《水泥花园》读后感
【最新】《水泥花园》读后感
>内容简介:>其实是个很单纯的故事,由我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十五岁少年杰克絮絮叨叨地讲述出来.杰克和父母及姐姐弟弟妹妹共同生活在一幢荒岛般孤立.封闭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个不小的地窖,而房子的周围是一片荒野.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因某种不名病症慢慢枯萎,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母亲临死前请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外人就会进来接管他们,家也会被人搬空.几个孩子为了不致被拆散,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子里.从此,作为家的这幢房子真正成为一个孤岛,父母的相继去世使四个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儿.在广阔的天地里,他们如同囚徒,困在水泥花园中,他们是无知的可怜孩子,却要联合起来捍卫家的完整性,抵御外来者的入侵.四个可怜的孩子的命运由此揭开序幕
水泥花园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以十五岁少年口吻描述出的不太成熟的过程.有人说这个故事有点像>,杰克和霍尔顿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我想他们最大的相似点式表达了一种青春迷惘时期人内在的孤独和源自本性的反抗.然而,两者又有很多不同,>里有家庭,有亲情,它除了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表现了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里有冷漠也有爱.
水泥花园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花得不长,薄薄的书页似乎随意就能翻完.然而一路读下去,竟是阴腐之气贯穿全身.可令我感到诡异的是,在作者看似平淡不经波澜的描述之下,一切单独抽离开,看着本应是如此惊悚,病态,古怪和离经叛道的,如,死亡,自渎,葬母,以及姐弟乱伦却都是那样的和谐自然,让人觉得本该如此,而不会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
《水泥花园》读后感800字
《水泥花园》读后感800字《水泥花园》读后感麦克尤恩选择了最安全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一个关于乱伦的故事。
必须澄清的是,所谓“一个关于淫乱的故事”并非概括,自然也不包含任何道德层面的评断。
它因为发生在了故事里,惊世骇俗贬抑却不让人感觉到被冒犯,就像它一定会发生那样,自然而然的。
而一定会发生,也即道德意味着道德演出者的无意义。
道德无需在场,在开篇即已强调指出得明白:杰克的第一人称叙述里,父亲一开始就死了。
“我叔叔不是我杀死的,可我有时觉得是我促他走上了不归路。
”“我之所以提到他死的这点小事儿,不过是想说说我跟老姐老妹是怎么弄写道到一大堆水泥的。
”如此重要的时刻,杰克只是肆意说起,既不悲痛,也不感伤,轻飘飘的不言而喻重量,似乎父亲的出场只是为了证明他的从不在场。
父亲离世不久,母亲也病重而去,杰克和姐姐朱莉、妹妹苏、姐姐汤姆成了孤儿,而他们的身居之所,至此已成为了孤岛的象征:“没人到我们家串门。
不论是我母亲还是生前的不多父亲在家庭之外都没什么真正的朋友。
他们还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祖母也都死了。
”“据我的记忆,最近到我们家来的就是那几个把我父亲带走了的救护车上人长。
”在尚未成年之际,他们就也已丧失了与周遭世界安全接触的保障,不再有任何人为他们并负责,他们只能抱团取暖,相依为命。
《水泥花园》中的水泥,代表坚固,也意味着隔离。
坚固是他们只好采取的不得不策略(隐藏母亲的死亡,否则会因没有监护人被强制分开,在此意义上,作者获得成功完成了第一层的道德褪落,一如是枝裕和《小偷家族》中的埋葬奶奶的情节),而隔离,则是他们决意面对的困境(已经完成了第二层的道德褪落:他们或许会自生自灭,也正因如此,他们得以自救的可能决不可系于他人。
)父亲的不在场,迫使杰克必须成为另一个在场的“父亲”,这种个人身份上的悖论,如同朱莉有如必须完成自己另外一个“母亲”的身份。
他们总之不必知道“父亲”、“母亲”身份之于这个破碎之家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在这个孤岛中所发生的,那些筑牢一切的,或是危险的,温情的,或是暧昧的,都只能以身在其中的人分的视角来看来看,才显得真实而动人。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
麦克尤恩笔下的英国:一个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伦理失常的社会!安吉丽娜·朱莉水泥花园英国莫利...伊恩·麦克尤恩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第之间》《阿姆斯特丹》《赎罪》《星期六》《水泥花园》等。
他的小说主要聚焦谋杀、乱伦、爱欲、异装癖、侵犯儿童、家庭破碎、精神崩溃、暴力、吸毒、酗酒、勾引、混乱的伦理等这些敏感又阴暗的题材。
主要目的是反映人们表面祥和及自鸣得意的生活后面所隐藏的不可预见的危机。
这些个人危机就是社会危机的缩影和体现。
个人危机背后就是社会危机。
礼崩乐坏、道德衰退、家庭解体、伦理失常、暴力文化、突破底线等等,背后折射的本质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巨大贫富差距、不加节制的纵欲、人际关系的扭曲、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性扭曲等痼疾与困境。
比如《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是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集,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聚焦的是英国社会的种种情爱伦理危机:乱伦、性虐、男权压迫和性爱艺术庸俗化等。
而这些主题在他的另一部小说《水泥花园》中继续上演。
《水泥花园》《水泥花园》这部小说的主线是杰克和朱莉这对姐弟的乱伦关系。
杰克的父亲因心脏病突然离世,父亲死后不久,母亲也患上了某种不明原因的病,健康每况愈下。
为了不使四个孩子被福利机构领走,母亲坚持不去医院,拖了几个月后在睡梦中死去。
母亲去世前交代杰克和姐姐朱莉共同掌管家,否则政府有关部门就会进来接管照顾他们。
在母亲过世后,杰克和17岁的姐姐朱莉、13岁的妹妹苏为了不被接管,决定将母亲的遗体用水泥砌在地窖的一个大铁柜里。
之后4个孩子在家里自由平静地度过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杰克和朱莉之间渐生情愫,并发生了乱伦。
杰克和朱莉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然而在这个关键期,父母双亡,他们在没有父母和长辈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无法正确地处理自己在发育过程中碰到的情感和欲望的困惑,任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原始欲望生根发芽,最终导致了乱伦的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一部小说《水泥花园》描写了四个孩子在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双重挤压下的成长悲剧。
笔者分别从孩子们成长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试分析孩子们悲剧成长的原因,进而说明麦克尤恩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水泥花园》;成长;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1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今英国文坛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最另类的作家。
在1975年,他先后发表的两部小说集《先爱后礼》、《床笫之间》为他的后续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他于1978年创作的第一部小说《水泥花园》因其爱欲、乱伦、变态等话题及阴森恐怖的故事氛围使他得到了“恐怖伊恩”的绰号。
此部小说虽触及人类社会中一系列禁忌话题,但却不乏是揭示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警示之作。
小说讲述的是朱莉、杰克、汤姆、苏四个孩子在父母相继离世后缺乏道德伦理引导下的“反成长”故事。
四个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权制的家庭中,从小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以致从小就应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严重的畸变。
在父母去世后,他们担心家庭会被外人接管,就把母亲的尸体用水泥封存在地下室的一个大衣柜中。
之后姐弟四人过上了无人看管,自我放逐的生活,上演了一幕幕当代伦理悲剧。
笔者认为,在孩子们的“反成长”背后有其外在与内在的驱动力量,这决定了孩子们成长悲剧的最终形成。
同时,作者也通过水泥荒原中的悲剧来揭示环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悲剧成长的“外在”塑造
在《水泥花园》中,作者麦克尤恩用一定的笔墨详细地描述了杰克一家的外在生活环境:“我们家的房子原本立在一条满是房子的街上,可如今它就孤零零地立在一片空地上,荨麻围着皱瘪的罐头盒蹿出头来。
”由此可见,杰克一家人犹如生活在一片废弃的荒岛上,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这种封闭的空间中,孩子们不能与外界信息接触,他们把自己束缚在闭塞的环境里,心灵与思想也如同被水泥禁锢。
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与外界的接触以及社会的正确引导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水泥花园中的孩子们因长期生活在这种异化环境中,他们彼此的关系变得疏离,情感也变得麻木,直至最后发生乱伦的悲剧。
小说中的朱莉与杰克是这种异化环境中的典型受害者。
在杰克父母去世前两三年的时候,四个孩子在家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枕头大战。
在游戏中,兴奋的汤姆把屎拉在了裤子里。
然而,朱莉与杰克却对汤姆置之不理甚至把他绑了起来。
姐弟,兄弟之间关系的冷漠,彼此的自私代替了本应属于他们的纯真感情,为他们的关系划下了一条深深的裂痕。
有一次,杰克在花园中看到一只黄眼睛的青蛙,只因为杰克认为青蛙直直地盯着他的眼睛,他就做出了这样的举动:““够了!”我大喊一声,用那块扁石头狠狠地猛击它小小的绿脑袋,我把石头拿起来的时候青蛙的身体粘在上头一起被带了起来,然后落在地上。
”可见,长期生活在这种由水泥构建的荒原下的孩子们心中的理性早已被那孤异可怕的环境消噬,以致原始人类的兽性因子逐渐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难以逃脱那早已被塑造的命运悲剧。
二、悲剧成长的“内在”塑造
在这个由水泥打造的花园内部,麦克尤恩则又为读者呈现出了一种幽闭,阴森的生活空间。
在这种孤岛似的环境中,孩子们的父母并没有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方向,反而却通过异化的家庭伦理关系将孩子们的成长引向悲剧的结局。
这种异化的家庭伦理关系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孩子们的关系上。
在该小说中,孩子们的父亲是一个蛮横,集权主义者的形象。
他从不顾及妻子与孩子的感受。
有时,他会嘲笑孩子们生理上的特点,“笑话苏的眉毛和睫毛少得几乎看不出来,笑话朱莉一心想当个著名运动员,
笑话汤姆时不时地尿床,笑话我当时刚开始长出来的粉刺。
”可见,水泥花园中的孩子们从小就受这种异化家庭关系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感受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以致他们对父亲的逝世保持冷漠麻木的态度。
如果说父亲是用一种野蛮,专横的方式将孩子们的成长引入迷途,那么他们的母亲采用的则是一种温柔掩盖下的非理性方式。
在孩子们的父亲去世之后,他们的母亲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但与孩子们的父亲不同,她并没有采用强制蛮横的方式去管理家庭,而采用的是一种放任自流的方式。
她从不干涉朱莉被学校严禁的行为,而任由朱莉随意着装。
当杰克装病回家时,他的母亲并没有制止,反而认为有个人可以在白天陪陪她是一件不错的事。
在表面上看,他们的母亲的确是用一种温柔的方式来维持着这个家庭,实则却滋生了孩子们自由放纵的心理。
由此可见,母亲与父亲同样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走向迷途,内心发生畸变。
结语:
通过麦克尤恩笔下四个孩子的成长悲剧,表现了他在后现代背景下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
从汤姆的恋母与易性欲望到杰克与朱莉的乱伦,那一幅幅超越道德伦理的画面展示了当代社会,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缺失。
小说籍此向社会发出呼吁,给我们带来诸多关于青少年成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