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智者不朽——由儒、道文化浅析陶渊明性格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闲聊名人之陶渊明——从《咏荆轲》看陶渊明之为人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闲聊名人之陶渊明——从《咏荆轲》看陶渊明之为人

闲聊名人之陶渊明——从《咏荆轲》看陶渊明之为人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在晋朝的时候,占主导地位的诗歌形式是游仙诗,因为自从三国时候以来,人们生活凋敝,曹操说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后来的司马氏掌权后,文人的地位更加的低,鲁迅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文章中,就说过方孝儒和嵇康的迂,这个嵇康写首纪念朋友的诗都要隐讳其辞,可见当时文网的严密,所以讲究逍遥出世的道教思想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间开始大量的流行起来,所以时人写作的诗歌也以虚幻飘渺的求仙诗为主,晋朝短命而亡,被刘宋取代,但是诗坛风气还是延续了下去,所以陶渊明的隐逸诗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一株异葩,这种诗融合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这样作品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在后世认为是诗家的正宗,例如苏东坡就极为推崇陶渊明的诗歌,尤其在他被贬杭州之后,更是每日诵读陶渊明诗。

但是陶渊明到底是不是一个象诗中所写的那样的隐士呢?宋代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这句话是有道理的,读这首诗,绝无那种饮酒自娱,达观闲适之情,反而充满着一种激昂慷慨的气氛,正是陶渊明对奇功未成的荆轲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诗那么,一向委运任化的陶渊明怎么会写出如此豪气冲天的诗篇呢?原因就在于在他心里也包藏着一颗欲效法荆轲的壮心。

也就是陶渊明想象荆轲那样,提剑入殿,以刺“豪主”,这里的“豪主”自然指篡夺司马氏江山的刘裕。

陶渊明用“豪主”来影射刘裕是不为过的,在历史上,刘宋王朝是南方四朝中最强盛的一代,疆域极大,并战胜过北朝,是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当然,荆轲是陶渊明自喻,在这首诗的最末两句,十分明显的表露出陶渊明的这种心理,“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荆轲虽然奇功未成身先死,但千载而下,这种为酬知己,为报知遇而不畏生死,庭刺豪主的慷慨之情是遗留下来了,在陶渊明的身上,就有如荆轲一般的肝胆与豪气。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论文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论文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摘要: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归结为一句,那就是真、善、美。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

“不慕荣利”并不等于说他从来没有过建功立业的志向,其实陶渊明的少年时代也是渴望兼济天下的。

关键词:人格性格真善美悠闲自适安贫乐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

它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就陶渊明的人格进行简要评述。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今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

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

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

嘉是当时名儒。

文章超卓,胸襟宽广。

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我们可从他的诗文中窥风他的遭遇和性格。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后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放任”《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提“独立率真”,“中和任放”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证明。

如“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行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庄子渔夫篇》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可见“真”就是自然。

就陶渊明而言就是如何保持自然,也就是如何才能不被异化。

无论他是出仕还是入仕,他的中心还是“真”。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为自己托名写的一篇自传。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__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德操与诗风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__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德操与诗风

君子固穷隐田园豪华落尽见真淳--从《饮酒》《归园田居》论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结庐在人境》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渊明(365-427),又名元亮,世号靖节。

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①这一句话,颇有见地地表明了陶渊明的人和诗。

朱自清也曾说过:"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

他们的诗集,版本最多,注家也不少。

"②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关于陶渊明的人品操守,似乎无人异议,但对其诗风格,却有颇大争执。

下面,笔者结合陶渊明生平,从上列《饮酒·结庐在人境》和《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二诗,谈谈陶渊明的德操与诗风及其关系。

一、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如现实的泡沫湮灭无声。

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不仅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到他三十九岁时,多年来予其深刻影响的老庄思想和隐逸的社会风习使他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可见,"道之不传"的理想幻灭使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

浅析陶渊明的人格特点作者:王秀锦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陶渊明的人格由玄,儒两部分构成,既有出世无为的一面,也有入世有为的一面,这两方面的矛盾与调和成就了陶渊明玄儒互补的人生观。

在现实与理想的斗争中,陶渊明采取了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尽管他的内心是矛盾和痛苦的,他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人格构成的与探寻,从历史人生的角度挖掘新的意义,体悟古代高士的人生矛盾与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人格玄儒互补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一、玄儒互补的哲学观与顺化自然的人生观魏晋时期,伴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时期的士人普遍追求具有玄远气质为外观的人格美,即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为特征的魏晋风流。

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嵇康与阮籍,穷途歌哭,放诞不羁,外佯狂而不受约束,内则批判名教与社会。

陶渊明也是魏晋风流的代表,其真率与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清谈之风。

但不同于竹林七贤的是,他的生活姿态更加自然,更加融入生活。

如《饮酒》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诗写“采菊”,“南山”,“飞鸟”都诣在表达心境——即身在“人境”,心无“车马喧”的境界。

在诗人采下篱下的菊花,悠然昂首,与远处的南山冥然相会,山气幽远中,心灵与自然冥合一体,黄昏中的归鸟如诗人的心境般自由自在。

平淡自然的画面实际上是诗人“心远”中对生活的真淳体味。

是情与景的交融,物与我的合一,这就是陶渊明式的“风流”,为“玄学”人格注入了新的成分:心灵的自由超脱与日常生活自然平和地水乳交融。

除了魏晋风流式的自然真率,陶渊明还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与建功立业的抱负,如果说魏晋玄学与老庄思想给予陶渊明的是出世隐遁的心境,那么,儒家道统则赋予了陶渊明心怀天下入世有为的心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年少便“游好在六经”。

浅析陶渊明的创作

浅析陶渊明的创作

浅析陶渊明的创作第一篇:浅析陶渊明的创作浅析陶渊明的创作内容摘要:鸟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对象,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的。

这在陶渊明的创作中有丰富的体现。

这是他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文章中的自然的流露,也是他内心的表露,他追求的人生目标生命与精神的依托之所。

关键词:陶渊明意象诗意回归田园人生追求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

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而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潇散发露的时代。

魏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此期。

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实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无不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

自然与自由相关,陶渊明及魏晋士人对自然的渴望,实际上表现了他们对形体自由及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

由陶渊明的诗文探讨其思想性格摘要:文章以诗论结合的手法,在解析陶渊明诗文代表作品大意与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儒道结合的思想渊源、安贫乐道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的人生思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从而洞悉了陶渊明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思想性格;儒道结合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他不仅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而且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

其诗文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尤其是诗中所表现出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情怀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风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言为心声”,本文便尝试着从其诗文入手,解读其深刻内涵,探讨其思想性格,从而由表及里,更进一步了解这位隐逸诗人。

一、道结合是陶渊明的思想渊源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其中仅引用《论语》就有37处。

如陶渊明在《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人生无根蒂》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说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两句,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

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既然大家都已非原来的生命,那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亲如兄弟,何必在乎血缘骨肉。

这样的想法,也不是陶渊明的首创,孔子《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陶渊明在诗中重复孔子的意思,其实是在战乱和孤独中对理想的一种呼唤,这种理想就是社会和平,是人间博爱,这其实就是儒家经典思想。

陶渊明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思想理念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南宋陶渊明资料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归去来兮陶渊明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归去来兮陶渊明

归去来兮陶渊明
陶渊明,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谦逊简朴的乡间诗人。

一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

他没有做过大官,权力也很少,也没有什么勋绩。

除了本薄薄的诗集和几篇零星的散文之外,也不曾留下惊世骇俗的著作。

但你仍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在今天,许多人的心目中,他仍是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是和谐的。

他心中虽有反抗尘世的欲望,却不彻底逃避人生。

在他的身上,有着文学的浪漫主义,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儒家教义的反抗。

这种介于动与静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使它的七情生活洽调起来。

他能领会一个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俗,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觉察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

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到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

他的生活也如他的诗一般自然而和谐。

也许有人以为陶渊明是逃避主义者。

但事实上他不是。

他只是在逃避官场,而不是生活。

他是爱好人生的。

在他的眼里,他的妻儿太真实了;他的花园,那伸到庭院的树丫太可爱了。

他生活在尘世中,要周旋于环境间。

他用那种积极而合理的人生态度,去获得他所特有的,能产生和谐的那种感觉。

他为尘世所生,又属于尘世。

他的结论不是逃避人生,而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耔。

”陶渊明仅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里去了。

这种生之和谐,便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

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及其人格理想

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及其人格理想

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及其人格理想陶渊明归隐思想的形成有着曲折的过程。

“质性自然”的个性使他在实现儒家传统人生价值观的道路上,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一步步走入田园。

然而,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内心并未真正平静过。

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惑和人生道路探索的躬行中,陶渊明完成了对儒道两种传统理想人格的超越。

标签:陶渊明;隐逸情怀;田园;人格理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田园诗的开创者,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隐逸之宗”。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田园中度过的。

然而,陶渊明又不是一个飘然出世的隐者,而是一个积极人世的“不遇之士”。

貌似飘逸潇洒的隐士生活虽也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的恬适与惬意,但更多的是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杂诗十二首》其二)。

儒家积极人世的传统人生价值观与诗人“质性自然”个性的冲突使他痛苦不堪。

可以说,他的诗是用来消愁解忧的。

如果说,在辞去彭泽县令之前的几仕几隐,反映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困惑和对人生道路的探索,那么,辞官后的二十多年农村生活则表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定位与躬行,对传统理想人格的超越与重铸。

从这个意义上说,陶渊明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本文通过陶渊明隐逸情怀形成的分析,进一步探索诗人真实的精神世界。

一陶渊明的思想是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在二十九岁入仕以前,他的人生方向还没有确定,志向情趣是多方面的,甚至是矛盾的。

有时很豪放:“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有时又很淡泊;“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但“无论是豪放或淡泊,其中都有‘无乐自欣豫’的青年人的乐观情调”。

陶渊明从小生活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和庐山的浔阳柴桑乡村中,朝夕与优美恬静的山水田园景色相伴,与自然相亲。

同时,在重庄老、尚玄学的东晋时代,陶渊明作为一个敏感的文人,其思想性格必然受到玄学崇尚自然的影响。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

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从儒道思想谈陶渊明诗文美学思想摘要: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其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庄》的典故。

陶渊明在诗文中继承了儒家思想创造出“善”之美、劳动美、精神美三方面的美学特征,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独特的儒家“三美”之作。

陶渊明诗文自然、真、旷远的艺术特征是受道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对其既是一脉相承又是发展。

关键词:陶渊明,美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影响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下。

陶渊明的性情与当时社会不投合,“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陶渊明说出了辞官归隐的原因,辞官时所作的《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的坚定决心。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

”他在官场上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世俗与自己的性格本性相违背,他不能为了适应世俗而改变本性。

他的行为体现了他的思想。

在其佳作中蕴涵着他对自然、真实、直率、高远旷达美学思想的倾向。

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在诗文中表现了善恶分明和严正精神。

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但不拘泥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思想态度有不相同之处[1]。

另一方面,他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多用《老》、《庄》的典故。

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2]。

儒家思想事情总是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陶渊明诗文体现出对“善”的向往,对“恶”的憎恶。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九江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考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

陶渊明的性格和主要事迹作品有哪些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一名伟大诗人,创作了许多出色的作品,他的性格和主要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陶渊明的性格和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陶渊明的思想性格陶渊明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很多,仅《论语》就有37处。

他有儒家的入世精神,也像儒家那样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不拘守儒家经典的章句,显得通脱而不拘泥。

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五柳先生传》)这与汉儒的态度很不相同。

他赞扬孔子,但又有点将孔子道家化的倾向。

他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诗文中有70篇用了《老》、《庄》的典故,共77处之多;魏晋玄学对他也有影响。

但人并不沉溺于老庄和玄谈,他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与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玄学家很不同。

他住在庐山脚下,距离慧远的东林寺很近,他的朋友刘遗民与慧远关系密切;陶渊明的诗中偶尔也可见到类似佛教的词语,但他决非佛教徒,并且与慧远保持着距离。

佛教是对人生的一种参悟,陶渊明参悟人生而与佛教暗合的情形是有的,但他是从现实的人生中寻找乐趣,不相信来世,这与佛教迥异。

在不惧怕死亡这一点上,他和一些高僧虽然近似,但思想底蕴仍有很大的差异。

他是抱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的态度对等死亡,与佛教之间向往极乐世界大相径庭。

他所思考的都是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的重大问题,如什么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贤良为什么往往没有好的结果?人生的价值何在?怎样的生活才完美?如何对待死亡?等等。

他的思想既融会了儒道两家的思想,又来自个人的生活实践,具有独特的视点、方式和结论;而思考的结论又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陶渊明文学个性的文化阐释

陶渊明文学个性的文化阐释
, ,

正确 的

更不
可能是完 美无缺 的 极至 其 思想成果难免存 在 某 些局 限 可 能 出 现遗漏 偏 颇 或纰 谬


即使 是钦佩前 人 的
某 种 学 说 或 观 点 读 者也 宜 以 得 其 精 华 为




何 必 死守 章句


如果

味 求甚解




反而容 易走 向 繁琐和
偏执


生人之善行 抱朴守静 君子之笃 素
, ;


如 其《 感士 不 遇賦》 慨 叹平 生

序 中 标榜 履 信思 顺
, ;




正文 中 说




或击壤 以




或 大 济 于 苍 生 靡潜 跃 之 非 分 常傲

然 以称情



奉 上 天 之 成命 师 圣 人 之 遗 书 发忠 孝于 君 亲 生 信 义 于 乡 闾


当然

我们 不 会 只 从 不 求 甚 解


四个字就 作 出 以 上论 断

陶 渊 明是 诗人 和 作家 考 察其艺 术个 性 和思
, ,
想 仍该主 要 以作 品 为 根据


这 方 面 的 工 作 前 人 已 经 做 得 很 多 本 文 只 根 据 论 诬 的 要 求 择 而述 之

从 其 诗 文 看 陶 渊 明 是 兼 容各 家 开 放 而 通 达 的

陶渊明人格分析

陶渊明人格分析

陶渊明人格之分析摘要:关于陶渊明的人格分析,向来有不少意见。

有人认为他的性格是“寡默任放“,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本文认为是“独立率真”、“任放中和”,并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哲学思想以及家庭教育、传统文化、时代背景对他的影响来分析其原因,同时结合机能主义哲学家瞻姆士关于“人的社会形象”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的性格理论来共同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格;独立率真;任放中和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性格作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因素,它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是在其哲学思想、人生观以及人生经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它与气质、能力、兴趣等一起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想就陶渊明的人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简要评述。

谈到陶渊明的性格,前人和今人有太多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认为是“寡默与任放”《读陶丛札》,也有人说是“明彻达观”《明彻达观,新奇真实》。

我认为陶渊明的性格是“独立率真”、“中和任放”。

这在陶诗中就能得到很好的印证。

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连雨独饮》)。

渊明不仅在哲学思想、人生观上是任自然的,在实际生活中更是处处流露出不随世、不顺俗而顺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征。

渊明的一生先后共有五次出仕:第一次起为州祭酒。

第二次入桓玄军幕。

第三次为镇军参军。

第四次为建威参军。

第五次任彭泽县令。

出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士人所要面对的重要人生抉择,因为这一抉择直接关涉到士人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

从热衷于仕宦的士人来看,他们的心灵深处未尝没有奉身而退、拂袖绝尘的心理潜流;而那些身在林泉的人,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未尝没有建功立业、力登要路的豪情壮志。

“仕与隐像八卦中的阴阳鱼一样构成了中国古代士人、诗人心理的两大情结。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文学]汉语言文学论文《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摘要:陶渊明“任情适意”及“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以一种不忮不求,听任自然的态度,投身于宇宙万物迂流变化,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躲避什么,而是坦然受之。

陶渊明以这种人生态度找到了他人生的归依,而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今社会是否适用呢?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在现今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实现对超我境界的一种突破,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态度;任情适意;自然天放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为了家庭和事业心力交瘁。

竞争的压力,身心疲惫。

生活的单调,情感的孤独,单拈出哪一条不足以使人异化?于是,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渴望回到富于悠闲、富于悠然诗意的往古,对陶渊明古典田园式的诗酒人生心摹手追。

可是,时光不能倒转,回归田园也不值得提倡。

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辨证地看待其任情适意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

下面就从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及其人生态度的内涵探析两方面对其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进行辨析。

一、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田园生活任自然陶渊明生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

当时的东晋不但北方完全沦陷在异族手里,南方也有许多战乱。

开始的苏峻叛乱,后来有桓玄叛乱,再后来又有刘裕的叛乱,此外还有浙江海边的孙恩起义等等。

陶渊明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些叛乱,而且他眼见那些人可以不择手段地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许多人。

东晋的两个皇帝都是被毒害死的。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位篡位的人,一是桓玄,一个是刘裕,陶渊明都曾在他们手下工作过。

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

归隐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内心很矛盾。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误解陶渊明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误解陶渊明

误解陶渊明天气还好,有雨有风。

我在复习我的魏晋文学,又看到了久违的老陶。

我就是喜欢他老人家的那份冲和与平静,仿佛生老病死都只不过是他田里种的豆子,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遥远的南方,一抹青山的秀色,还有脚下篱边不知何时瑟瑟开出花来的野菊,就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心里的一面旗帜,支撑着无数在纷乱尘世中拼命挣扎着的敏感而纤弱的心!许多年前,朱光潜先生说过,“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后来引发了鲁迅先生对此的批评,指出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不管是与否,老陶整个风格或者也可以说整个人格当中,最主要的还是他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潇洒与开阔。

我想到他的那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忍不住凄凉得想掉眼泪,这样一个炎凉世态,有多少人在遮着掩着瞒着骗着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明白,只有我们的老陶,一句话道破天机,鲜血淋漓地把这个天下最显而易见又最让人不情愿承认的真理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于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这样生生地让这个几千年前种地兼写诗的老农民陶渊明给上了真实得近乎残忍的一课。

那个时候我其他的同学们还在忙着背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还在志向宏远地设计20年后社会上又一名精英分子的伟大生活,还在为了飘渺的大学为了飘渺的人生挥汗如雨始志不渝大熬通宵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地不幸,我正远离了正常的大部队,一个人趴在刻满了公式和概念的课桌上苦苦地思索,甚至是穷尽了一个初中低年级孩子所有的心智,去计算这“悲”者与“歌”者的比例。

在我曾经亲眼目睹过的人生之中,我可以体会到这句诗的全部含义,我业已亲身经历过甚至连亲戚都不来“余悲”的日子,于是漫漫的人生好像忽然就走到了尽头,我还没有行至终点,但是已经看到了末世的凄凉!这就是我所最初认识和知道的陶渊明,也算是教会我看这世界的一个哲学老师。

在这个“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尘世中,好像一切都那么地脆弱和不定,究竟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牢牢抓住的呢?也许老陶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罢?!老陶微笑着去种地了,他满不在乎地挂印归田,满不在乎地耕种他“草盛豆苗稀”的几亩薄地,满不在乎地流连于村头的酒肆,满不在乎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如何评价陶渊明?

如何评价陶渊明?

如何评价陶渊明?如何评价陶渊明?引导语:大家是如何评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下文了解一下吧。

陶渊明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但是越熟悉的人往往越容易误读。

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高人,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怒汉。

这些理解都对,但并不全面。

或许把陶渊明作为一个政治诗人,会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视野。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大将陶侃。

要了解陶渊明的趣味、立场,就不得不提到陶侃在盘根错节的东晋王朝中的位置。

陶侃出身贫寒士族,且可能有江南蛮族(溪族)血统,这在门阀贵族把持朝政的东晋王朝中是很难立足的。

当然,陶侃的军事才干与政治魄力使得他得以脱颖而出,历任广州刺史、江州刺史,官至太尉。

但另一方面,东晋王朝根深蒂固的门阀政治和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又使得出身寒士的陶侃在仕途上比同时代人更加艰辛。

贵族琅琊王氏家族中的大将军王敦主政其间,王敦为了扩充势力而将陶侃排挤至边陲广州担任刺史,这无疑是门阀政治对陶侃的一次无情摧残。

后来王敦叛乱被平定,陶侃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但琅琊王氏与陶侃之间的宿怨却一直难以弥合,以至于新兴贵族庾亮向琅琊王氏家族的宰相王导发难时,陶侃坚决站在了庾亮的一边。

应该说,与琅琊王氏的对立态度成为了陶氏一脉的家族记忆。

这直接导致了“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幕的发生。

按我们通常的印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乃是如萧统《陶渊明传》里记述的那样,陶渊明在彭泽县令任上,有督邮来到县里视察,陶渊明不愿按照礼法整顿衣冠迎接,于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于是辞官。

陶渊明这一形象虽然很“酷”,但假如仅仅如此,这顶多只是一种文人的自尊自负,和“万古浔阳”的高标格还有老大距离。

研究魏晋文学的大家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给出的一段考证,则恰恰告诉了我们陶渊明是怎么样的以及应该是怎么样的。

根据逯钦立先生考证,陶渊明29岁时任江州祭酒,但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却恰恰是琅琊王氏的一个不肖子孙。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及其形成的根源内容提要:陶渊明存诗仅120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

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对之形成的根源做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思想;生活;艺术创作;平淡自然;性情、意识形态、根源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

读陶渊明之诗,尤如见其人,朴素、平淡、不事雕塑,没有半点的华丽繁缛,然而其意境神韵俱足,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艺术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平淡自然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

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

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

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

”(《拟古九首》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也曾做过几次官。

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已交病”。

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

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婢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

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

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

从浑浊的官场回到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以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陶渊明的仕隐观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陶渊明的仕隐观

陶渊明的仕隐观孰仕孰隐,也许对于现代社会的文人阶层来说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其严峻的思考价值。

然而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

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儒家思想自西汉被确立为统治阶级统治思想以后历代承传,对文人影响巨大。

作为没落封建官僚主义家庭的后代,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青壮年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

这可见诸他的诸多诗作,如20岁时写《咏菊花》、咏三良》、《咏二疏》,借壮怀激烈的历史先贤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佐君当贤臣的从仕抱负。

而《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杂诗》之五“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也道出了自己少年时期的政治理想。

因此陶渊明仕隐观形成基础之一也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小有强烈的入仕意识。

龚自珍诗云:“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正言于此。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玄风盛行的时代,受祖先高旷性格影响,他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也是很容易接受的。

由《归园田居》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始作镇军经曲亚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可见陶渊明天性就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之感,而专注于琴书六经又让他对俗世有一种潜在的远离感,不期然间就养成了“爱好闲静,不慕荣利”的品性。

由此可见青壮年时期陶渊明身上就有归隐的潜在和促成因素。

同时,自小就生长在幽静宁馨的大自然中,他这种对大自然对归隐的热爱情结也不断从潜在走向清晰明确。

与前面说到的陶渊明自幼有强烈的入仕理想结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仕隐观的第一个特点:入仕与归隐意识共生并长。

自古少年志远者不少,但于猛志之外又怀揣素志,陶公渊明是第一人!入仕与归隐本来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面世态度,当它们集合于一身时,各自独立成长时期固然有一段相安的时间,但相反面带来的矛盾是必然存在也是无法避免的。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陶渊明的隐逸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陶渊明的隐逸

陶渊明的隐逸中国杰出帝王的治世手段用南怀瑾先生的话说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这种方式其实同样可以概纳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入世原则,像汉朝初期,儒学被确立为当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之后,道家传统非但没有因此消解反而更成了历代文人思想头脑中安身立命的潜在精神,这两股文化在朝野之间形成的张力也因此血肉交融地铸就了传统文人的坚韧性格。

后世的文人在呤唱着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总是对他的生活充满神往、艳羡不已。

其实我们是不该忽略他的痛苦的。

魏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个标准的乱世:充斥着恐怖、黑暗、腐败及政权走马灯式血腥更替的乱世。

而陶渊明本质上应属于具有强烈世俗关怀的儒者,仕途理想的破灭、济世抱负的落空对于将“学而优则仕”视为唯一晋升途径的世俗文人来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而当时又是玄学思想泛滥、黄老流风盛行的时代,便又孕育成了他独善其身的陶逸思想。

于是在他的精神视域里面便出现了入仕或隐退、在朝或在野这类举棋不定的矛盾,这种犹豫不决的思想从他的几进几出、似隐非隐的行为当中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他最终选择了“朝市”与“山林”之间的中间地带——田园耕读生活——我们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这显然不同于当时“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人,更大异于何晏、张华这类朝中文人。

其实,中国文人骨子里边就有股逍遥的天性。

《隋书.隐逸》记载:“自肇有书契,绵历百王,虽时有盛衰,未尝无隐逸之士”。

细细梳理一下,我们发觉这类隐逸现象大致有两条路线:儒式隐逸和道式隐逸。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这是我国早期儒家的隐逸理论,却也成了后世儒者在世俗激流之中无所作为极度困窘之下全身而退的最终道德依据;而道家的早期见诸文字的隐逸理论则数老子“功成、名遂、身之退”和庄子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逍遥观。

二者的区别在于儒家具有较浓郁的“治进乱退”的功利色彩(实乃儒者处世的一时之权变);而道家更多的却是对隐遁山林这一价值追求本身的执著偏爱,带有明显的超功利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者不朽——由儒、道文化浅析陶渊明性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代伟人豪杰辈出。

泛黄的史册并没能掩盖掉智者的光芒。

从晋朝走出来的陶渊明向来都是我国最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之一。

作为诗人,他的诗作有其自身独特的为后人所无法企及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种人格楷模,他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文学的范围。

他以他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构筑起来的一个崭新的审美境界,无论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审美理想诸方面都对后世文人阶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贯穿陶渊明思想体系的两大文化源头是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本文将试从这两个文化源头浅析陶渊明的性格。

高洁旷达,灵智早悟。

这是陶渊明性格的一大特点。

当然,这一性格特点的形成有其自身的促成因素和演变轨迹。

作为没落封建官僚主义家庭的后代,陶渊明自小就接受了来自家庭和社会上的儒家思想的教育。

青壮年时期他尊奉孔子“进德修业”的教诲,积极入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志。

《拟古》诗“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正是借少年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此外,虽然家道没落,陶渊明并不自以为是寒门,相反他对祖辈的公德是十分看重甚至有意标榜的。

在《命子》诗中,他历数陶门先世的功德,远推至上古的陶唐氏,直至官至长沙公,“功遂辞归”,“临宠不忒”的曾祖陶侃,“寄迹风云”的父亲。

这表明他正是从家族荣耀角度来考虑人生出处的问题的。

但是,东晋末年以来社会一直处于黑暗之中,统治者争权夺利,你砍我杀,不顾国土沦丧,民生疾苦;官场中嫉贤妒能,贪婪成风;士大夫浮华竟奔,廉耻扫地。

陶渊明要实现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

但陶渊明还是有几次出仕又几次辞官,直至辞彭泽令才与仕途最后决裂的经历。

虽然他在诗作中称出仕乃是出于物质生活需要,但由此仍可见他有实现政治抱负的向往,有以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改造社会安定的自信,他的性格中也不乏天真,倔执的一面。

可以说,出仕与归田中陶渊明的心情是痛苦的,一方面是强烈的政治理想,一方面是保全人格,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最终,他思想中“立身行己有严正”的思想还是占了上风。

高洁旷达还是他性格的主流。

当然,陶渊明高洁早悟的形成并非单纯由儒家文化所决定。

魏晋以来玄学盛行,受祖先高旷性格影响,他很容易接受道家思想,又长期生活在宁静的田园环境中,养成了“爱好闲静,不慕荣利”的性情。

自然赋予人一种率真的豁达,一种任性而性的真胸怀,一种超然物外的真勇气,在吸引人的同时它又包容人,给人以精神上的真归宿。

可以说,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同“修身”的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地形成了陶渊明高洁旷达的性格,也促成了他的灵智早悟、真正归隐。

闲适自得,淡泊超然。

这是陶渊明性格的另一大特点,与他独特的生活方式有关,更同样与儒、道思想有关。

归隐之后,陶渊明躬耕自资,息绝交游,期待以“固穷节”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并力求在这种“固穷”中营造、寻求闲适自得。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亲戚之爱与琴书之趣成为陶渊明人生快乐的两大来源。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他把血亲之爱推及邻居、乡人、朋友、甚至奴仆,把儒家的“仁”、“善”发展为对建立人与人之间和睦、亲善关系的追求并身体力行地实现着他这方面的情感追求。

有“稚子候门,童仆欢迎”的家庭,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文友;有“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邻居;有“披草共往来”,“但道桑麻长”的乡人,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欢悦;有“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的忘忧。

正是这种情感上的满足,使得陶渊明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能保持闲适自得、恬淡平和的心境。

能够在简朴平淡的田园生活中,寻求超然心远的诗意境界,领悟返朴归真的意趣,又能以孔子“固穷”的节操和贫士的典范作为道德完善、内心自得的依据,这种名士风度是独特的,是在看贯了乱与篡,厌倦了功与名后的超智。

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个体修养境界,一个
知识丰盈、情趣浪漫、意绪自得、可与功名利禄相抗衡的精神世界。

更是老庄思想中“顺应自然”、“无限”、“法天贵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凸现。

把奥妙高深的玄理外化为可实践的,可为后人所仿效的简单平淡生活上,并于这种自我营造的意趣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自我意识的实现,这于陶渊明是第一人,更足见其智与韧。

受玄风影响,高谈玄理、以“穷”为德、以“归隐”为雅一直只晋末士大夫阶层的风尚,但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俗雅,无法真正抛弃富贵繁华,陶渊明之于他们更多了很多为后人称道的自身体现出来的气概,那是一种坚韧的意志,一种崇高的精神。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正如让文化之间真正挈合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徒然一样,文化之间的碰撞是一种必然。

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虽然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很好地把儒道文化统一于心灵,但依然无法避免这两种文化的碰撞带给他的影响。

这表现在他对生死、穷达等人生问题的困惑上,而正是这种外在的困惑折射出他性格的最复杂矛盾的一面,即清醒地彷徨着、徘徊地理智着。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感时伤叹历来是文人咏吟之题,陶渊明自不例外。

归隐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那种“感吾生之行休”的意识更加强烈了,回忆“少壮时”总不免心有所憾所叹。

他既珍惜自我营造的每一个闲适自得片段,又不免思考“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因此对于生死他就有了自己的困惑与最终的独见。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运生会归尽”,死是必然那么儒家追求声名的不朽就也是一种徒然了,“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可以说,在对待生死问题上陶渊明更倾向于道家,闲适自得、任性使行正是他采取的道家式达观。

但是,虽然以死的必然来否定荣辱,陶渊明并没有放弃“立善”、“修业”、“固穷节”的追求。

他写《感时不遇赋》抒发生不逢时、贤者不遇的悲愤,表达对现实的绝望与抗议,他怀疑自己“立善”、“固穷”的实际意义,达者依然富贵,穷者依然潦倒,陶渊明对人世、对天道是质疑的。

他虽归隐却依然“结庐人境”,他闲适却依然激动,他思考却依然困惑,可以说,陶渊明是既醒着又是醉着的。

道家给了他解脱的方向,儒家给了他解脱的方式,揣着沉醉的心,陶渊明独醒地走过自我肯定的一生。

高洁旷答,闲适自得,困惑矛盾,这三个方面虽不足以概括陶渊明性格的全部却是走近陶渊明的结果。

作为一名尤以归隐闻世的诗人、名士,陶渊明同时又是一个凡人,他不是完人。

他独特的生活方式、处世思想既有可赞性又有可弃性,但从时代从中华民族整个文化心理背景来看,陶渊明仍是一位智者!收起苛刻的目光,且让我们写下:智者不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