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

围魏救赵原文和译文“围魏救赵”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派遣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通过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的策略,迫使魏国撤军救援,从而成功解救赵国的故事。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的文言文原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其文言文原文如下: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文言文的译文如下: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打算任用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受过刑的人,不能任主将。

”于是齐威王就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坐在带蓬帐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双拳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卷进去胡乱搏击。

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

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

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之围,而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

魏军果然离开邯郸回师,在桂陵地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年轻时曾和庞涓一起从师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当上了魏国的将军,忌妒孙膑的才能,就把孙膑骗到魏国,割掉孙膑的膝盖骨,使之成了残废。

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逃往齐国,当上了齐威王的军师。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指挥齐军打败庞涓率领的魏军,援救赵国的著名战役。

公元前354年,势力强大的魏国进攻赵国,魏国将军庞涓指挥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往救援。

田忌本来打算带领军队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认为,魏国的精兵都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主张采取避实击虚的灵活战术,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造成兵临城下,大军压境之势。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谋,率军进攻魏国。

庞涓得知消息,非常着急,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当庞误用率领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这场战役又称为“桂陵之战”。

在战史上,把这种作战方法叫做“围魏救赵”。

从此,孙膑名扬天下一步,世间争相传诵他的兵法。

风声鹤唳——成语故事: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

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

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

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

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围魏救赵典故

围魏救赵典故

围魏救赵典故
发生在公元前353年、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之战,也叫桂陵之战。

当时,齐国为了解除魏国对赵国的围攻,听取军师孙膑的建议,采取“批亢捣虚”即避实击虚的战法,出兵直指防备空虚的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桂陵地方大败魏军,解了赵国之围。

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危急,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要不要出兵救赵?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讨。

齐相邹忌主张不出兵。

齐将段干朋则主张先出兵一部,进攻魏国襄陵,加以牵制,等到赵、魏两军打得精疲力竭,然后再出兵救赵。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意见。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齐威王认为出兵救赵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出征。

田忌打算直趋邯郸,进攻魏军。

孙膑建议说:要理清乱丝,不能握拳硬打;要解开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搏斗。

派兵解围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硬碰硬,而是应该采取“批亢捣虚”的办法,撇开强点,攻其弱点,避实击虚,使敌感到形势不利,后顾之忧严重,自然就会解围。

现在魏军的精锐部队都在赵国,留在国内的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应该迅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切断魏国的交通要道,攻其防备空虚的地方。

这样,魏军一定会回军自救,我们就可以既救了赵国,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一举将其击败。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军直趋大梁。

都城危急,魏军果然急忙从邯郸撤退回救。

当撤至桂陵,与齐军遭遇,疲惫不堪的魏军大败,赵国之围也随之解除。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

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为大家整理了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注释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

分,分散,使分散。

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

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先打击气势低盛的敌人。

【围魏救赵典故】: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

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

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

田忌依计而行。

”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

围魏救赵文言文翻译(优秀6篇)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一战国时,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住。

赵国立即派使臣向齐国求援。

齐国国君齐威王当即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

田忌打算尽快赶到邯郸,而孙膑却不同意,他说:“要理清乱丝,不能硬扯瞎拽,要解开斗殴,不能加入乱打。

我们不如把部队开往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因为魏军的主力现在正在赵国猛攻邯郸,国内空虚,魏军知道我们打大梁,他们一定会从赵国撤兵,赶回抢救。

这样,我们既可援助赵国,又能打击魏军,比赶到邯郸去厮杀要便利得多。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计策,便直奔大梁。

魏军得悉,果然撤兵回国,邯郸于是解围。

田忌、孙膑率领的齐国大军,预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县西北)设下埋伏,当魏军撤退到这里时,齐军一声号令,奋勇杀出。

魏军久战疲劳,突遭袭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役,历史上称为“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二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推荐说,此刻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之后的军事家们列为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魏救赵的故事篇三围魏救赵的故事视频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状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什么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的意思: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她)撤兵的战术。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引证解释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 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围魏救赵词语造句:1、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 围魏救赵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集中的强敌。

敌阳:古代兵法把先兵攻敌、先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阳”。

敌阴:古代兵法把伺机进击、后发制人的战略叫“敌阴”。

【译文】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讲解】此计名出自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3 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大军攻打赵国,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得水泄不通。

在赵国的要求下,齐国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孙膑认为,魏国派主力部队攻打赵国,国内一定空虚,如果先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便会自然消除。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率领齐军直奔大梁,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魏军日夜兼程赶回大梁。

在半路上,庞涓遭到齐军的伏击,几乎全军覆没。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

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

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

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在此计中,“围魏”是“救赵”的前提条件,不论是真围还是假围,不论是明围还是暗围,“围魏”必须能够引出“救赵”这个后果。

也就是说,“围魏”与“救赵”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否则,“围魏救赵”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打算。

“围魏救赵”有三种含义:(1)避实击虚。

《孙子兵法·虚实篇》认为,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同样道理,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的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薄弱之处。

避实击虚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2)以攻为守。

进攻是最积极的防御。

在敌兵压境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防御,就会愈来愈被动。

应当利用一切机会发动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从而变被动力主动。

(3)以迂为直。

在几何学中,两点之间的直线是最短的。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本文是关于围魏救赵成语解释,感谢您的阅读!【汉字书写】:围魏救赵【汉语注音】:wéiwèijiùzhào【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

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策略。

【围魏救赵的意思】:赵、魏:指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围攻魏国从而使赵国得到解救。

原指战国时齐国用攻打魏国都城的战略,迫使魏国撤回进攻赵国的军队,从而使赵国得以解围。

后指围攻袭击敌人的后方据点使其不得不撤回其兵力的战略方法,从而达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围魏救赵的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无策、束手就擒;【围魏救赵的故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是在公元前353年,魏国以庞涓为大将,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吞并赵国。

赵国的形势危如累卵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举兵救援赵国。

孙膑是鬼谷先生的得意门生,被其师弟庞涓设计陷害才逃到了齐国。

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的精锐部队现在都在进攻赵国,国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肯定会马上班师回朝救援,这样赵国的围不是就解了吗?另外,魏军经过长途行军,将士们定然精疲力尽,若我军借此机会布好埋伏,进攻魏军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田忌认为孙膑的分析非常精准,马上下令依照孙膑的计策布置,举兵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行军。

魏军闻讯马上撤邯郸之兵回朝救援,魏军与齐军在桂陵一带遭遇,两军交战几十回合,齐军败阵落荒而逃,在魏军追赶约三十余里的地方,孙膑摆出阵法让田忌等待庞涓追来,庞涓并不知是孙膑的阵法,以为田忌不懂阵法,便带兵攻打,结果魏军分不出生门死门,被齐军杀得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庞涓也险些丢了性命。

围魏救赵的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

围魏救赵的意思围魏救赵,这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采取迂回战术,以绕过敌人的强点,来攻击其弱点。

这个成语的背后蕴含着智慧和策略,既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家的智慧,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时分诸侯各自为政,楚国是其中一个强国。

当时,赵国位于楚国的包围之中,楚军准备攻打赵国,以便将其彻底吞并。

面对实力悬殊的敌军,赵国战略家苏代提出了“围魏救赵”的计策。

围魏救赵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改变局势的条件,来实现反败为胜。

苏代认识到楚国专注于攻打赵国,存在着保守和僵化的特点,他们将大军集中于围攻赵国,因此防守楚军的重心集中在赵国边界。

苏代明白,想要从楚国手中救走赵国,首先要削弱楚国的实力,打乱他们的部署,使其无暇顾及赵国。

因此,他选择绕道进攻楚国的弱点魏国,并利用魏国与楚国的关系矛盾,引发楚国内乱。

这样一来,楚军将被迫放弃对赵国的重点围攻,以保卫自己的国土。

苏代悄悄派遣大军先行攻打魏国,引起了一系列的混乱和动荡。

楚军被迫分兵救援魏国,这使得他们的战斗力被削弱,无法全力围攻赵国。

赵国趁机大举出击,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逐渐扭转了战局。

苏代的围魏救赵计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也表明了中国人善于运用战略和策略来应对困境。

这一计策引发了楚国内部的混乱和衰落,从而导致了江山易主的局面。

围魏救赵的思想也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战略领域,而是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在个人和组织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来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当面临一项庞大的任务或挑战时,我们可以通过将任务拆分为小部分,集中精力解决关键问题,来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

在商业竞争中,围魏救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企业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需要找到突破口和创新点,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围魏救赵的思想告诉我们,在竞争中,我们不能直面对手的优势,而应从其他方面寻找突破口,发展自己的优势,进而实现颠覆性的竞争。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5篇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5篇

围魏救赵的经典寓言故事5篇中国经典寓言故事围魏救赵篇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围魏救赵意思解释

围魏救赵意思解释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一段著名历史故事。

当时,赵国被敌国魏国围攻,情势十分危急。

赵王向其他诸侯国求援,但是其他国家都不愿意前来救援。

于是,智
囊围绕赵王提出了一个计策,即向魏国进攻,迫使魏国撤围救赵。

赵王采纳了这个计策,并派遣将领廉颇、韩信等率领部队前往魏国进攻。

魏王听到赵军出兵,果然撤围
回国,赵国得以解围。

“围魏救赵”的意思是,通过假借攻击他人来获得间接保护自己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
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比喻,形容在困难时采取巧妙手段,通过打破僵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围魏救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围魏救赵》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围魏救赵
两汉-史记
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对照翻译:
孙子曰:“
孙膑说:“
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那些)解开杂乱纠缠丝线的人不是整个去拉,劝救斗殴的人不必参与械斗,避开激烈之处而直捣空虚的地方,使(紧张的)形势受到遏止,事情就自然解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现在梁国(魏国,都城大梁,因此也称梁)攻打赵国,精兵锐卒一定都用在国外作战,而老弱残兵留在国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您不如引兵快速趋向大梁,控制魏国的交通道路,冲击魏国虚弱的地方,它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来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这样我们就一举解开赵国之围并且坐收魏国失误。

”。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求救于齐国。

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

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心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水浒传》第六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此是必然之理。

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

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

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

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

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

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

田侯曰:善。

乃起兵南攻襄陵。

七月,邯郸拔。

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涉及人物:齐:田忌、田婴、孙膑魏:庞涓、魏惠王、庞葱赵:赵成侯、丕选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一语,先于着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

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

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孙膑兵法……子曰:吾…………孙子曰:毋待三日…… ⑴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文学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文学_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1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成语】:围魏救赵【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详细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

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

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

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

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

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

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

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

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

"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导读:【汉字书写】:围魏救赵【汉语注音】:wéiwèijiùzhào【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

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策略。

【围魏救赵的意思】:赵、魏:指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围攻魏国从而使赵国得到解救。

原指战国时齐国用攻打魏国都城的战略,迫使魏国撤回进攻赵国的军队,从而使赵国得以解围。

后指围攻袭击敌人的后方据点使其不得不撤回其兵力的战略方法,从而达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围魏救赵的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无策、束手就擒;【围魏救赵的故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是在公元前353年,魏国以庞涓为大将,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吞并赵国。

赵国的形势危如累卵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举兵救援赵国。

孙膑是鬼谷先生的得意门生,被其师弟庞涓设计陷害才逃到了齐国。

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的精锐部队现在都在进攻赵国,国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肯定会马上班师回朝救援,这样赵国的围不是就解了吗?另外,魏军经过长途行军,将士们定然精疲力尽,若我军借此机会布好埋伏,进攻魏军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田忌认为孙膑的分析非常精准,马上下令依照孙膑的计策布置,举兵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行军。

魏军闻讯马上撤邯郸之兵回朝救援,魏军与齐军在桂陵一带遭遇,两军交战几十回合,齐军败阵落荒而逃,在魏军追赶约三十余里的地方,孙膑摆出阵法让田忌等待庞涓追来,庞涓并不知是孙膑的阵法,以为田忌不懂阵法,便带兵攻打,结果魏军分不出生门死门,被齐军杀得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庞涓也险些丢了性命。

围魏救赵小古文

围魏救赵小古文

围魏救赵小古文
【实用版】
目录
一、背景介绍
二、围魏救赵的策略
三、战争过程
四、战争结果及影响
正文
一、背景介绍
围魏救赵是一则出自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发生在公元前 354 年。

当时,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国大将庞涓包围,赵国形势危急。

为了解救赵国,齐国国相田忌和军师孙膑联手制定了一个奇策,即围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魏军回援,从而达到解救赵国的目的。

二、围魏救赵的策略
为了实现围魏救赵的策略,田忌和孙膑进行了一系列的谋划。

首先,他们通过降低齐军的士气,使魏军轻敌。

接着,孙膑利用魏军骄傲自大的心理,设计了一个“减灶计”,让魏军误以为齐军每天都在减少兵力,从而放松警惕。

最后,他们选择在桂陵这个地方设伏,等待魏军上钩。

三、战争过程
战争开始后,魏军果然中了孙膑的计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进入了桂陵。

齐军则在此地布下了天罗地网般的陷阱,等待魏军的到来。

当魏军进入桂陵后,齐军突然发动攻击,将魏军围困在其中。

此时,魏军大将庞涓才意识到中了齐军的计谋,但已经无法脱身。

四、战争结果及影响
经过激烈的战斗,齐军大败魏军,俘虏了魏军主将庞涓。

这场战争使得魏国的实力大损,从而缓解了赵国的危机。

围魏救赵之战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孙膑的智谋和谋略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