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合集下载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人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人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围攻魏国的⽅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后⽅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物,供⼤家阅读参考。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战国时,魏国⼤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忌准备与魏军主⼒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梁内⼀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梁的话,魏国⼀定会撤兵回⼤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可给魏国很⼤打击。

⽥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的后⽅,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主要⼈物⽥忌⽥忌,⽣卒年不详,妫姓,⽥⽒(亦作陈⽒),名忌,字期,⼜⽈期思,封于徐州(今⼭东滕州南),故⼜称⽥忌。

徐州⼦期。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

在⼀次赛马时,孙膑向⽥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胜。

公元前341年,发⽣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梁,⽤“减灶之计”,让魏军⼤将庞涓轻敌深⼊,结果庞涓被杀,齐国⼤胜。

同年,被齐相邹忌⽤反间计陷害,⽥忌⽆法澄清,逃亡楚国。

直到齐宣王即位,⽅才重回齐国。

孙膑孙膑,⽣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物。

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于阿、鄄之间(今⼭东省阳⾕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将⽥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及解释围魏救赵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讲述了一场战国时期经典的战役,最早出自于《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它也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典故:公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

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历史典故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成语围魏救赵故事典故
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略之一,源自战国时期赵国和魏国之间的恩怨纠葛。

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赵国与魏国之间因领土争端而矛盾重重。

当时,魏国派遣大将庞涓率领精兵攻打赵国,赵国首都邯郸被围。

赵王情急之下,向齐国求援。

齐国派遣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去救援。

田忌打算直接前往邯郸解围,但孙膑建议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即不直接进攻邯郸,而是趁机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于是齐军主力迅速进攻大梁。

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邯郸撤军返回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

赵国得以解围,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

成语“围魏救赵”的主旨思想是通过转移矛盾焦点,达到解决主要问题的目的。

在故事中,孙膑通过围攻魏国的首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自救,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这种方法避开了敌人的锋芒,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体现了高超的谋略和战术素养。

成语“围魏救赵”在写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例如,在论述如何应对危机时,可以引用这个成语来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比如,在讲述历史故事、战争策略或商业案例时,“围魏救赵”也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实用的典故。

总之,通过围魏救赵这个故事典故,我们可以深刻理解成语“围魏救赵”的背景、意思、主旨思想及应用场景。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在现实生活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善
于运用智慧、寻找突破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围魏救赵”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局限,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古语有云:“围魏救赵”。

这是个从古而今流传下来的古代战争典故。

它曾经在唐、宋、明、清时期被传扬开来,并形成了有为的文化传统。

据说,这个典故背景是在公元前475年,两个强大的封建国家--楚国和魏国,在做最后的战斗准备,以决定谁将主宰中原大汉地区。

魏国帝国朝廷派获知楚国将军项羽出征之前,派出军队,先以抢先机会切断了楚国的后方战场供应线。

楚军在处境中,临危受命的项羽开始着手率领楚军,准备阻止魏军突围,将魏军兵力包围起来,守住此处,然而就在挣扎中,被救助似乎莫衷一是的来自魏军的营帐上悬挂着一面大龙旗,瞬间唤醒了项羽的精神,以及把楚军拯救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是一个拯救英雄和救苦救难,以及善待敌军的伟大典范,它提醒了人们,在困难中,切不可忘记曾经的英雄们,一定要努力英勇地去拯救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的家乡。

围魏救赵的意思在于,在非同小可的时刻,楚国以危难之中以项羽挺身而出,勇敢地与魏军作战,最终实现了围魏救赵的伟大目标,将魏军击败,拯救了楚国,拯救了中原大汉地区。

后世以此为标杆,认为“围魏救赵”指的是在劣势中英勇拯救自己的故乡,实现解救苦难的伟大目标。

古人们以此为鉴,弘扬“围魏救赵”的精神。

在唐、宋和明代,此话题频频出现在宫廷和社会之中,成为文坛抒情宗派的灵感来源,被诗人们歌颂,提升为典范精神。

南宋词人苏轼曾经写下了《江城子》,其中富有丰富意境地描述了一场小将金蛇的勇敢,英雄气概的冬夜追击,写得凄凉悲壮,深受后世读者喜爱。

还有明代大文豪罗贯中的作品《三国演义》,记载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侠之间救赵破楚的精彩故事,他们因此得到世人的赞誉。

“围魏救赵”的典故,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它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社会意义,弘扬勇士精神、救苦救难的积极心态以及社会正义,以其社会性质来赋予人们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和意义,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激励着广大爱国人士,追求正义,保护家园,也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断拾起勇气,勇往直前,勇敢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的意思和典故
《围魏救赵》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典故,记载了战国时期齐景公,闻讯楚国遭受魏国的攻击,自发起兵出征救楚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03年,楚国遭受魏国的攻击,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大楚王室公诸葛亮认为,只有率先出击,才有可能拯救国家。

但是,魏国势力强大,楚国实力显然不及。

于是,诸葛亮决定先找到给魏国构成威胁的势力来抵消魏军,围攻魏国,希望能够收回楚国近年来失去的土地,使魏国撤军。

为此,诸葛亮向北方的齐国发出求助,请齐景公出兵救楚,但齐景公却拒绝了诸葛亮的请求,只是表示愿意与诸葛亮交换一些宝物,以作为支持楚国的出师表示。

虽然有求必应,但是诸葛亮却拒绝了齐景公的要求,反而以友好的态度,请求齐景公出兵救楚。

看到这种诚挚的情感,齐景公终于改变了想法。

他准备部队南下,企图围攻魏国,与楚国的军队对抗魏军,以保卫楚国的领土。

齐景公动用了大量的兵力,最终取得了成功,赢得了楚国的尊重,因此获得了“围魏救赵”的美誉。

此次的行动,标志着楚国与齐国的友好合作,使它们成为了友好的盟友,一同抵抗外来的侵略。

此举也引起了中国古代各诸侯国之间而言,以友好对付外来侵略的传统,甚至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安全问题的一个参考点。

围魏救赵,这个象征友好合作,追求国家安全,坚持正义,反对侵略的典故,不仅在战国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中国古
代人民勇于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

在今天,它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对于现代民族的团结、友好、合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围魏救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古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也为今天的民族团结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的成语典故围魏救赵成语出处篇一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

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围魏救赵,讲述了一场战国时期经典的战役,最早出自于《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它也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

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典故:公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

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这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

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国。

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

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

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

《围魏救赵》三国成语故事集分享围魏救赵是一个汉语成语。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战国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的故事吧。

围魏救赵——孔明一纸救江东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志演义》第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当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后,就准备再次兴兵进犯江东。

但是,他又担心西凉州的镇东将军马腾,会乘机袭取空虚的许都。

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凉州,以朝廷的名义给马腾加以征南将军的头衔,命令他随军讨伐孙权。

于是,马腾带领次子马休、马铁及5000西凉兵卒应召来到许昌城下。

不久,西凉兵被曹操消灭,马腾父子三人也惨遭杀害。

此后,曹操自认为解除了后顾之忧,即时起兵30万,直扑江东。

江东闻报之后,立即让鲁肃派使者西上荆州,向刘备求援。

诸葛亮看罢江东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对刘备说:“既不用动江南之兵,也不用动荆州之兵,我自有妙计使曹操不敢进兵东南。

”他让使者带回江东的信中说:“如果曹军南犯,刘皇叔自有退兵之策。

”诸葛亮告诉刘备说:“曹操平生最担心的就是西凉之兵。

现在曹操杀了马腾,马腾长子马超仍然统领着西凉之众,曹操的杀父之仇定使马超刻骨切齿。

主公只要修书一封,派人结援马超,让马超兴兵入关。

这样一来,曹操岂能兵犯江东?”刘备闻言大喜,立即修书,派使者投送西凉的马超。

马超听说父亲和两个弟弟遇害的消息后,放声大哭,悲伦倒地。

他咬牙切齿,痛骂曹贼。

正在此时,刘备的使者持书赶到。

马超拆书一看:刘备在信中除了大骂曹操之外,还回忆了昔日与马腾同受汉帝密诏、誓诛曹贼的往事和旧情。

指出,现在曹操与马超又结下不共天地、不同日月之深仇。

他建议马超率西凉之兵以攻曹之右,他统荆、襄之众以遏曹之前。

认为此举不但曹操可擒、奸党可灭、大仇可报,而且汉室可以复兴。

马超看罢,立即挥泪复信,打发使者先回,随后便点起西凉兵马。

正准备进发时,西凉太守韩遂使人请马超相见。

围魏救赵的 主要内容

围魏救赵的 主要内容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围魏救赵是一种军事战略,意指在战争中通过重点攻击敌方强势势力,以解救被围的盟友。

这个策略通常用于弱势一方对抗强势一方的战争中,主要目的是分散敌军对被围国家或城市的攻击力量,从而为被围国家或城市提供回旋的机会,或者在敌方进展较慢时给予反击的机会。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

当时,魏国被被赵国、韩国、楚国和齐国联合围攻,尽管魏国实力强大,但因受到四国联军合围,陷入困境。

齐威王派遣大将田单以围魏之名围攻赵国,实际上是为了松动赵国的攻势,为赵国提供压力缓解,以求救魏。

围魏救赵的策略不仅仅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所体现,在现代战争中也有类似的应用。

下面将从历史和现代战争两个方面来探讨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

一、历史战争中的围魏救赵1.战国时期的应用战国时代是一个兵家必争之时,各国争夺领土和统治地位。

围魏救赵的策略在这个时期被广泛使用。

通过对强国魏国进行围攻,使其陷入被动局面,从而松动其他国家对弱国赵国的围攻压力,取得临时战略优势。

这种战术使得围攻方无法全力对付赵国,并且给了赵国一个喘息的机会,使其能够重新组织力量、提供物资支援,以进行反击。

2.其他历史战争中的应用围魏救赵策略在历史上还有其他一些应用。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在对德国进行东线反攻时,采取了围攻德国部队并解救被德军围困的苏联城市的战术。

这种策略有效地分散了德军的注意力和战力,为苏联提供了反击的机会。

二、现代战争中的围魏救赵1.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的战争围魏救赵的战略在1991年的沙特阿拉伯与伊拉克的战争中得到了应用。

当时,伊拉克入侵了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担心自己也会受到威胁,就请求国际社会援助。

联合国通过一项决议,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并发动了军事行动。

这是围魏救赵的现代应用,通过对伊拉克的围攻,从而解救沙特阿拉伯的科威特免于被伊拉克吞并。

2.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也使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人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人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物_围魏救赵故事背景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围攻魏国的⽅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后⽅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这次⼩编给⼤家整理了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及主要⼈物,供⼤家阅读参考。

围魏救赵的历史故事战国时,魏国⼤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忌准备与魏军主⼒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梁内⼀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梁的话,魏国⼀定会撤兵回⼤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可给魏国很⼤打击。

⽥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的后⽅,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主要⼈物⽥忌⽥忌,⽣卒年不详,妫姓,⽥⽒(亦作陈⽒),名忌,字期,⼜⽈期思,封于徐州(今⼭东滕州南),故⼜称⽥忌。

徐州⼦期。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

约为公元前340年,孙膑逃亡到齐国时,⽥忌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

在⼀次赛马时,孙膑向⽥忌提出了以下马对上马,以上马对中马,以中马对下马的⽥忌赛马法。

公元前354年,发⽣桂陵之战,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相助,⽥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结果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兵法⼤胜。

公元前341年,发⽣马陵之战,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兵相助,仍由⽥忌为主将,孙膑为参谋,孙膑仍进军魏都⼤梁,⽤“减灶之计”,让魏军⼤将庞涓轻敌深⼊,结果庞涓被杀,齐国⼤胜。

同年,被齐相邹忌⽤反间计陷害,⽥忌⽆法澄清,逃亡楚国。

直到齐宣王即位,⽅才重回齐国。

孙膑孙膑,⽣卒年不详,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兵家代表⼈物。

孙膑原名不详,因受过膑刑故名孙膑。

孙膑出⽣于阿、鄄之间(今⼭东省阳⾕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带),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将⽥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典故:围魏救赵【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

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

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

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

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

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

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

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

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

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围魏救赵的意思是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那围魏救赵有什么典故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供大家阅读!围魏救赵的解析【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声东击西【相反词】围城打援【成语举例】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历史成语典故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

情况非常危急,赵国的国君赵成侯派使者到齐国去求援兵。

齐国的国君威王很痛快,立刻拜田忌为大将,拜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

田忌打仗非常勇敢,但智谋不足,又是个急性子,奉命之后,便想立刻赶到邯郸去与魏兵厮杀,可孙膑不同意。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军事学家孙子的后代子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学家,田忌很佩服他。

有这样一回事:田忌常喜欢与齐国宗室的公子们跑马比赛,押重金,赌输赢。

可他赢的次数并不多。

田忌去向孙膑请教,问怎样才能多赢。

孙膑没回答,却去看了看田忌和公子们比赛时用的马。

孙膑发现,马的脚力相差不大,但可分为上、中、下三种等级。

于是孙膑便胸有成竹地对田忌说:"下次有跑马比赛时,您只管放大胆量下重金与他们赌输赢,我自有办法叫您获胜。

"不久,又逢跑马比赛,田忌就去报名参赛,并押下千金。

等到临场比赛时,孙膑向田忌面授机宜说:"第一场,您用您的下等马去同他们的上等马周旋;到第二场,您用您的上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中等马;到末场时,您则用您的中等马去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待三场赛完下来,田忌只输一场而赢了两场,结果以总分之多取胜,赢得了齐王的千金奖偿。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

围魏救赵成语解释导读:【汉字书写】:围魏救赵【汉语注音】:wéiwèijiùzhào【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353年),魏国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请求派救兵支援,齐国派将领孙膑、田忌率军队前去救赵国。

趁着魏国都城无重兵的时侯,孙膑考虑魏国精锐部队都在赵国,内部空虚,就采用了向魏国都城大梁举兵进攻的的战略来解救赵国。

魏国闻讯后不得不撤兵邯郸,回都城救国,在桂陵碰到齐兵的截击,大败而归,赵国因此而得到解围。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策略。

【围魏救赵的意思】:赵、魏:指战国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围攻魏国从而使赵国得到解救。

原指战国时齐国用攻打魏国都城的战略,迫使魏国撤回进攻赵国的军队,从而使赵国得以解围。

后指围攻袭击敌人的后方据点使其不得不撤回其兵力的战略方法,从而达到解救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近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围魏救赵的反义词】:束手待毙、束手无策、束手就擒;【围魏救赵的故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

是在公元前353年,魏国以庞涓为大将,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企图吞并赵国。

赵国的形势危如累卵于是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军,孙膑为军师,举兵救援赵国。

孙膑是鬼谷先生的得意门生,被其师弟庞涓设计陷害才逃到了齐国。

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国的精锐部队现在都在进攻赵国,国内只有一些老弱残兵,如果我们现在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肯定会马上班师回朝救援,这样赵国的围不是就解了吗?另外,魏军经过长途行军,将士们定然精疲力尽,若我军借此机会布好埋伏,进攻魏军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田忌认为孙膑的分析非常精准,马上下令依照孙膑的计策布置,举兵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行军。

魏军闻讯马上撤邯郸之兵回朝救援,魏军与齐军在桂陵一带遭遇,两军交战几十回合,齐军败阵落荒而逃,在魏军追赶约三十余里的地方,孙膑摆出阵法让田忌等待庞涓追来,庞涓并不知是孙膑的阵法,以为田忌不懂阵法,便带兵攻打,结果魏军分不出生门死门,被齐军杀得狼狈不堪,几乎全军覆没,庞涓也险些丢了性命。

围魏救赵最简单解释

围魏救赵最简单解释

围魏救赵最简单解释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可太有意思啦。

一、故事的大概在战国时期呢,魏国去攻打赵国,赵国就有点招架不住啦。

这时候啊,齐国就出来帮忙了。

但是齐国没有直接去赵国和魏国的军队硬刚,而是选择去攻打魏国。

为啥呢?因为魏国的大部分兵力都在攻打赵国呢,自己的老巢就相对空虚啦。

齐国的军队打到魏国的时候,魏国就慌了,赶紧把攻打赵国的军队撤回来,回防自己的国家。

这样呢,赵国的危机就解除了。

这就像是下围棋的时候,不直接在对方进攻的地方抵挡,而是从另外一个关键的地方入手,打乱对方的布局。

二、成语里的智慧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不需要直接去应对眼前的困难。

就好比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正面去处理可能会非常困难,甚至会失败。

这时候呢,你可以换个角度,找到和这个事情相关的其他方面,从那里入手,也许就能轻松地把问题解决了。

比如说,你和同学闹矛盾了,他在某个方面一直针对你,你要是一直和他在这个方面纠缠,可能矛盾会越来越大。

但是你要是从你们共同的朋友,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些方面入手,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那这个矛盾可能就会慢慢化解啦。

三、和现代的联系在现代社会,这种围魏救赵的策略也很常见呢。

在商业竞争中,有的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对另一个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这个被冲击的公司没有选择直接在产品的性能或者价格上和对方竞争,而是从售后服务或者产品周边这些方面入手,来吸引顾客。

比如说,一家手机公司被另一家新出的手机在性能上压了一头,他们就大力发展自己的售后服务,什么免费维修、快速换机之类的,结果又把顾客吸引回来了。

这就是用了围魏救赵的智慧呀。

概括来说,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就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灵活,不要只盯着眼前的问题,要从大局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围魏救赵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成语,你知道围魏救赵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

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

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

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围魏救赵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释义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围魏救赵造句
1、围魏救赵”的故事,我小学二年级时便知晓了。

2、只有善于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以围魏救赵的计策打败敌人。

3、李向阳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三进山城,敌人被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撤回进攻根据地的部队。

4、运动战可实行避强打弱,围魏救赵等战术。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围魏救赵的故事及寓意

围魏救赵的故事及寓意

围魏救赵的故事及寓意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

出自《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围魏救赵相关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

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

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

这时,他的军师孙膑赶紧劝他说:“要想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枪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

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

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围魏救赵路线图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

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而且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途中设下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

在匆忙跋涉的途中,人马行至桂陵一带,不防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

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

魏军被杀得丢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

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围魏救赵成语

围魏救赵成语

围魏救赵成语围魏救赵成语1成语:围魏救赵【成语】: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简拼】:wwjz【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示例】:倘用~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近义词】:声东击西【反义词】:围城打援【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围魏救赵成语接龙【顺接】:赵公元帅赵四将军赵家姊妹赵礼让肥赵郊坑肉赵钱孙李【顺接】:全璧归赵完璧归赵围魏救赵原璧归赵乐分龙赵张王李赵酒评鲁赵【逆接】:翠绕珠围带减腰围珠绕翠围谢女解围势力范围【逆接】:围城打援围点打援围珠绕翠围追堵截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成语2指攻击敌人后方;迫使进攻的敌人撤回兵力的战术。

魏、赵:战国时的国名。

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成语】:围魏救赵【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

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

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

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围魏救赵的成语故事】——详细公元前353年,魏国国君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带兵去攻打赵国,团团地围住了赵都邯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围魏救赵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
战国时期,有两位着名的军事家。

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

两人曾拜同一位老师学习兵法,后来两人一同为魏国效力。

庞涓小肚鸡肠,非常嫉妒孙膑的军事才能,便想方设法地陷害他,致使孙膑被削去膝盖骨。

后来,孙膑被齐国大将田忌秘密营救到齐国。

围魏救赵,就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一场战争。

当时,魏国率先在众多诸侯国中进行政治军事改革,国力日盛,并先后兼并了一些弱小的诸侯国。

当时与魏国国力相当的诸侯国,在其东部有齐国,在其西部有秦国。

魏国的邻国赵国、卫国则显得比较弱小。

公元前368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国的属国卫国。

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近十万围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威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身为军师的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为争取战略主动,孙膑决定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

他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魏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