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学生实习管理制度
学生实习管理制度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学校组织推荐学生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参加教学实习。
为规范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保护实习学生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学校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推荐制度1、学生参加实习的单位,主要以校企合作单位为主,自己联系为辅。
2、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家长签字同意,实习单位签同意接收意见,交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查签章后,方可办理离校实习的手续.3、推荐实习(就业)工作做到符合条件、双向选择、公正合理、规范有序.(1)所有用工信息均交就业处审核,待组织专人考察后,择优向学生如实介绍用人单位的情况.(2)推荐的学生必须由本人申请、家长同意、班主任推荐、部门审核、用工单位接收。
经确定后,原则上不再更改,将推荐方案报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同意后方可实施。
(3)下列学生不推荐或延迟推荐:未经批准中途退学的学生;因违纪被处以警告以上处分,且尚未撤消处分的学生;技能不合格的学生;其它违纪违规的学生。
(4)组织安排学生实习,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
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事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以上及其他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实习工作。
(5)对环境不好、规模不大、待遇不高、管理无序、劳动强度过大的用人单位不推荐学生实习或就业。
二、实习制度1、实习学生必须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学校和实习单位声誉。
实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习单位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一起设备损害事故,实习期间牢记学生身份。
结合我校实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院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及管理办法研究
2工学结合模 式和学 分制的契合点即 以人 为本
工 学 结 合 的 办 学 理 念 是 新 时 期 的 新 理 念 ,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到 今天 的 必然 结 果 , 是 因 为 教 育 首 先讲 的 是 培 养 人 才 , 论 其 如 何 不 发 展 都 离 不 开 以 人 为 本 这 个 中 心 , 就业 以 为 导 向 , 力推 进 工 学 结 合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大 式就是本着 育人为本这个原 则制定 的。 要 建 立 租 完 善 工 学结 合 培 养 模 式 为 目标 , 深 化职 业 教 育 教 学 改革 , 要 转 变 教 育 观念 , 就 狠抓 教 学 质 量 尤 其 要 抓 实 践 教 学 , 行 校 实 企 合 作 积 极 推 进 教 学 内 容 和 教 学 形 式 改 革 , 步 建 立 和 完 善 适 应 本 学 校 的 教 学 管 逐 理 体 系 和 学 籍 管 理 体 系 , 分 制 的 实 施 是 学 必 然 的 结 果 , 分 制 学 籍 管 理 规 定 是 根 据 学 育 人 为 本 的 理 念 产 生 的 。 分 制 作 为普 通 学 高 校 普 遍 实施 的 学 籍 管 理 制 度 , 么 高 职 那 教 育 是 近 几年 发 展 起 来 的 新 生 力 量 , 分 学 制 如 何在 职 业 院 校 发 挥 作 用 归 根 结 底 还 要 根 据 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来 定 , 又 提 这 到 了 以 人 为 本 。 以 高 职 院 校 学 籍 管 理 制 所 度建 设 要 围绕 着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来 探 讨 , 只 有这 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大 力发展 。
3. 建 立 工学 结 合模 式下 学 分 制学 籍 管理 1
制 度 结 合 高 职 学 院 自身 的 办 学 条 件 制 定 相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浅谈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与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相比有了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开创新型学生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工学结合要求实施新型学生管理模式。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学生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工学结合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在学习环境中工作,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在实施过程中,原有的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在新的形式下学生管理模式急需创新。
1.高职学生管理现状1.1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学生管理是以“教育、管理”的刚性管理模式为主,以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活动为管理内容,以制度和规章为条件,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接受被动式、强迫式教育。
此种管理方式是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随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新入校的“90后”学生群体个性特征鲜明,与这种刚性管理模式难免会产生冲突和摩擦。
学生只是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在工学结合学习中内在的成才动力。
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化解内外部环境引发的各种矛盾,并没有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上真正的为学生工学结合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大大制约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
1.2衡量标准滞后在衡量评价学生时,例如在评定奖学金或者个人荣誉时,目前的制度下往往更侧重于对学业成绩量化的分析评判,缺少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个性质量的综合评定。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学生管理工作并没有在机制上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反而制约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监督管理不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教学模式上,是一种“教学做”相结合教学方法。
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实教学实施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实教学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把我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岗位及岗位群对素质、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及开发教学资源等,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校企共育平台(校内外实训条件和企业生产等条件),使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相结合,广泛采用“岗位导向、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面岗位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共育平台建设的目标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施教与学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习与工作的结合,校企共管共建是本模式“岗位导向、工学结合”基础和保障,只有建设好校企共育平台,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实施。
校企共育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校内、外教学环境的软硬件建设及顶岗实习。
1.校内教学环境建设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根据工作需要搭建工作坊交流平台,组建工作坊网页,建设工作室QQ群,微信群、博客网页等。
2.校外企业教学环境建设“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深入实施并取得成效,关键是找准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根本目标,选择合作的企业应满足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社会声誉好,生产任务饱和,能提供学生实现技能训练的操作岗位,能提供学生生活、学习等相应条件,能全面配合学校学生培养工作。
我校为保证本专业“理实融合,校企共育”“岗位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深入实施,与地方相关企业合作,校企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为学生实践提供岗位;为企业提供人才资源;为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等。
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制度
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劳动力和智慧,解决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问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制度适用于我校所有在校学生。
第三条学校建立健全学生勤工俭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学生勤工俭学的统筹协调工作。
第四条学校每学年根据学生工作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内外部资源,设计和组织一定数量的工学结合项目,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
第二章勤工俭学岗位第五条学校根据学生自愿情况,创新组织多样化的勤工俭学岗位,包括图书馆助理、实验室助理、学生食堂服务员、校园维护工作等。
第六条学校对每个岗位制定详细的任务书,明确学生工作职责和工作时间,确保学生能有充足时间进行学业学习。
第七条学校要求教职工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保证学生有能力胜任相应工作。
第三章勤工俭学管理第八条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勤工俭学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九条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岗位的申请、分配和考核工作。
第十条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完善学生勤工俭学的管理办法和制度。
第四章勤工俭学考核第十一条学校勤工俭学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勤工俭学进行考核和评估工作。
第十二条学校对于在勤工俭学岗位上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称号。
第十三条学校对于在勤工俭学岗位上表现不佳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处罚和学生工作的提醒。
第五章勤工俭学收入和使用第十四条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收入进行统一管理,确保学生的勤工俭学收入全部用于个人学习和生活费用。
第十五条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收入进行监督,确保学生收入来源正当,消费合理,并定期向学生进行收入使用情况的公示。
第六章勤工俭学宣传第十六条学校对学生的勤工俭学经验进行宣传,发挥示范作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勤工俭学中来。
第十七条学校对勤工俭学工作进行宣传,充分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实现勤工俭学的资源整合。
第七章附则第十八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籍管理人性化制度化问题探究
传统 的学 籍 管 理 制 度 是 建 立 在 学 期 学 年 制 的 基 础 上 的 , 它 强 调 教 学 计 划 中课 程 实 施 的 一 致 性 , 一 性 和 集 中 的 管 统 理 。 实施 工学 结 合 后 , 别 是 在 校 外 实 践 实 习 基 地 , 生 实 特 学 践 的 时 间 不 能 保证 完整 地 安 排 一 学 期 或 一 定 的 时 间 , 时 会 有
高 校 的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会 受 到 学 校 的 教 学 1 传 统 管 理 理 念 与 工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下 管 理 理 念 .
的 冲 突
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制 约 , 高校对学生直接起 约束作用的
是“ 学籍 管 理 制 度 ” 当前 , 想 适 应 社 会 对 高 技 能 人 才 的需 。 要
原有学期的教学 , 给管理带来困难 , 给学生实践带来 问题。 也
所 以,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必 须改革传统的
学年学期制 , 以适 应 灵 活 的工 学 结 合 所 需 的 “ 期 ” 学 。 3 序 的 计 划 课 程 安 排 与 灵 活 的工 学 结 合 人 才培 养 模 .有
走 的路 , 时 ,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下 的 教 学 运 行 与 管 理 同 工
行工学结合后 , 只从 制 约 的 角 度 进 行 管 理 , 果 管 理 理 念 沿 如 用 旧 的模 式 , 然 会 使 制 订 的管 理 制 度 成 为工 学 结 合 模 式 的 必
给我们 的管理提 出了灵活性与适应性的新要求 。因此 , 必须 要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对 人才培养模式 的制约 , 将 制约变为主动适应 , 变为促进其发展 。在众 多的教学管理制 度 中, 首先应使学籍 管理 制度改革为适应其 工学结合 的人 才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考评方法探索
教学改革 的若干意见 》要求 ,加强 学生职业技 习基 地的建设 ,有 计划地加强 与社会声誉好 的 能培养 ,进一步完善 学生到企业顶 岗实习 的制 企业联系 ,了解 企业急需培训 的技术和知识 , 度 ,努 力形成 以学校 为主体 ,企业 和学校共 同 有计 划地派 出专业 骨干教师到 企业讲课 。为 企 业 职工提供培训 ,为企业解决技 术难题 。通过 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 提供 技术服务 ,让企业 了解学 校,愿意与学 院 在我 国,许多研究职业 教育的人们提 出, 搞好工学结合顶 岗实习工作 的主要途径是 ,多渠 合作 ,提供培养 学生的实 习场所 。 目前 ,重庆 道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的实训基地, 让学生有顶 岗实习的地方。有人提出,必须加强 工学结舍 的对 口实习岗位的管理,认真做好工学 结顶岗实 习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促进培养高层 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事业发展 。目前,在条块分
工作要加强工学结合顶 岗实 习学生的教育教学制度管理。做好工顶 岗实 > - j 工作的考核与评价。 【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顶 岗实 习;考核评价
一
、
问题 的提 出
目前,重庆市 的职 业院校在工学 结合,顶 岗实习工作过程中,一些学校只注重把学生送到 企业的数量,很少关注学生在企业尝到知识 的质 量 。有的学生找不到适合 “ 顶岗实习 ”的企业 , 在家里虚度时光 ;有的学校安排学生到规定 的企 业实习,而学生不愿意在这个企业实习;有 的企 业有 顶 岗实 习的岗位而 高职院校 的学生 却不知 道 、有的学生到企业实习后就放任 自流等现象 。 造成学生不安心企业工作 ,实习结束后不愿再到 同类企业工作 ,导致顶 岗实习没有收 到预期效 果。这些都是管理不到位 ,缺少考评机制,更主 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表现 。 二 、理论综述 高职 院校 的工 学 结合 包含 校 内实 训校 外 实训两大类 。校 内实训 主要有课堂上 的实训和 课外实训 ( 学生课外 的 自我训练 )的形式 。课 堂 实 训 又 分 为 教 师 一 边 讲 课 , 一 边 让 学 生 训 练;课外实 训主要有每 学期的两至三 周的整周
1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中职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面。
为建立正常的校外工学结合教学秩序,确保校外工学结合教学工作规范、有秩序地进行,实现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一)工学结合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它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与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文明生产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等职业素质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
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应充分重视校外工学结合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创造条件,为提高校外工学结合教学效果和质量服务。
(二)校外实训基地是组织校外工学结合教学的重要场所,基地建设的规范和完善直接影响到校外结合教学质量。
学校各级领导应充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
(三)校外工学结合带队指导教师是校外工学结合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者。
带队指导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践,主动与企业联系,关心学生,密切配合,确保工学结合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校外工学结合指导教师要专业对口、业务能力强且具有协调能力和责任心的教师担任,选用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的人员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
二、组织分工与职责(一)校外工学结合有学校分管实习就业和教学的领导统一领导,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
招生就业处和教务处主要负责全校校外工学结合教学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等工作。
各专业负责本专业部门校外工学结合教学环节的组织和实施,由部门分管领导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校外工学结合教学活动。
(二)教务处审核各专业部制定的校外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及实施计划,督促、检查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组织开展校外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工作。
(三)学生处指导协助各专业部做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规划和建设,认真选好专业对口的实习地点,拟定实习协议书。
学院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管理办法
学院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现代学徒制学生(学徒)的管理,维护学生(学徒)以及各方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生(学徒),是指校企双方依据有关原则和协议招录,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由校企双方采取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培养满足企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条学生(学徒)管理应当遵循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和学生(学徒)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管理与教育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学生(学徒)管理应当全面落实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对学生(学徒)进行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法律和身心健康教育,加强学习、工作、生活等养成训练,为培养学生(学徒)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各相关二级学院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学徒)管理工作,结合试点工作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对学生(学徒)实施有序、高效管理。
第二章管理机制第五条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学生(学徒)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相关二级学院负责学生(学徒)日常管理,建立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是学生(学徒)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第七条相关二级学院管理职责。
(一)制定学生(学徒)管理工作的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开展学生(学徒)各项教育活动;(三)负责相关二级学院试点班班主任、双导师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例会、学习、培训、考核和奖励制度;(四)负责学生(学徒)在校学习、在岗轮训、生活和安全管理,妥善处理学生(学徒)突发事件;(五)组织学生(学徒)日常考核、奖惩和鉴定工作;(六)负责完成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其它管理工作。
第八条相关二级学院建立学生(学徒)班组管理模式。
在校期间实施班级管理为主、小组管理为辅;在企业期间实施小组管理为主、班级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
鼓励各相关二级学院创新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的学生(学徒)管理新模式。
校企“双考核,双评价”制度 2
校企“双考核,双评价”制度“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学,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
”职业学校就是要体现做和教学的结合,要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就必须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考核,双评价”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我校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办学思路是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案,面向企业,培养高素质中等技能型专门人才。
继续探索一条有效的产、学、研联合之路,在实习过程按企业生产模式运作,使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就能够体验企业精神,学生的产品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得到培养锻炼。
做好“双考核,双评价”工作也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一)“双考核,双评价”主要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企业相关要求与制度,共同制定考核评价模式。
(二)学生参加“双考核,双评价”,须经过本专业组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审定同意后办理完审批手续。
(三)“双考核,双评价”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细则(一)组织领导1.教学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完成。
学校在三方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企业是最关键的一方,是考核评价制度的中心和企业指导老师的提供者。
2.学校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小组由校企合作办、教务科、督导室、企业管理人员、建筑工程系系部、专业教研组长、专业教师等相关人员组成,建筑工程系负责实习具体事务。
3.学校必须安排足够的校内教师对学生教学和实习进行管理,每位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不得多于30名。
4.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教学和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技能训练等工作,保证每班学生有对应的企业兼职教师负责。
(二)考核安排1. “双考核,双评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安排。
2. “双考核,双评价”的内容要求:专业对口、分项目实训,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探索
要 正视 现 实 ,不要 一 味 地 追 求 眼前 利 益 ;五是 在供 求
矛盾 暂 时 无 法解 决 的 情 况 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要 调 整 一 次性 顺 利 就 业 的预期 , 自主创 业 也是 就业 的一 种选 择 。
( ) 加 强 实 践 , 提 高 能 力 二
用 人单 位 在 招 聘 的 时候 非 常 看 重 求 职 者 的 实 践 经 验 。但 是 ,实 践 经 验 的欠 缺 恰 恰 是 大学 生 普 遍 存 在 的
学 专业 相 关 联 的 实 际工 作 。 这种 人 才 培 养 模式 是 职业 院校 培 养 技 能 型人 才 的必 然要 求 ,是 职 业 教育 的核 心
、
组 织管 理制 度
在 我 国 目前 学校 本 位 的校 企 合 作 教 育 模 式 下 ,就 技 能 型人 才 的 培 养 而 言 ,职 业 院 校 存 在 着 一 些 差 距 , 如 无 论 教 师 如何 提 高 双 师 素质 ,其 实 践 技 能 总不 如 企 业 的工 程技 术人 员 ;无 论 学校 如 何改 善 校 内实训 设 备 ,
一
第 三 ,要 广泛 利 用 网 络 、招 聘 会 、熟 人 介绍 等 各 种 求
职 渠道 ,要 掌握 一定 的求职 技巧 。 对 大学 生 来 说 ,就 业 不 仅 是 临 近 毕 业 时 的事 ,而 应 从 入 校起 就 给 予 关 注 和重 视 。短 短 几 年 大学 生 活 一 晃 就会 过去 ,在 严 峻 的 就业 形 势 面 前 ,大学 生 要 未 雨 绸缪 ,在 校 期 间 就 要 有 意识 地 培 养 自己 的就 业 力 ,提 升 自己 的就 业 竞 争 力 ,这 样 才 能 在就 业 时 从 容 不迫 地
工学结合实施方案.doc
学校工学结合实施方案(2013年试行版)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紧紧依靠渤海化工园各大中型化工企业办学,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化工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二、基本原则1、分专业实施的原则。
工学结合方案在遵循统一教学安排的基础上,要结合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
2、校企共建原则。
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才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
要认真研究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要求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彰显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并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3、能力本位原则。
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按工作过程(任务)将各项能力分解为形成这些能力的应用知识和对应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训项目,统筹考虑选取教学内容。
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工作任务、典型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4、“双证书”原则。
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培养制度(简称“双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做好工学结合工作也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工学结合,主要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二条学生参加工学结合,须经过所在专业部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审定同意后办理完审批手续,由学校就业办公室与各专业部统一安排方可参加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条工学结合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
第四条工学结合工作由学校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统一管理,主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程进行实施。
其工学结合的内容要求:专业对口、分项目实训,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工学结合学生的管理1、安排参加工学结合的学生由所在专业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
各专业部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参加工学结合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要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工学结合领导小组;各专业部成立工作项目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工学结合工作,要加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工学结合实习管理档案,定期巡回检查工学结合实习情况,加强工学结合实习指导和管理,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工学结合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建立学校、工学结合合作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制度,定期进行沟通联系。
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前,各专业部、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六条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一)各专业部职责1、各专业部应当加强工学结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加强工学结合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明确对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认真进行考核。
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
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精神,招生招工一体化。
校企共同制订和实施招生招工方案,规范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推进招生招工同步、先招工后招生、先招生后招工,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学校学生双重身份,保障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规范和加强现代学徒制学生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徒制学生,是指校企双方依据有关原则和协议招录,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由校企双方采取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培养满足企业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条学徒制学生管理应当遵循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管理与教育并重、管理与服务并重、管理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第四条学徒制学生管理应当全面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对学徒制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法律和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高度重视学徒制学生管理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实施有序、高效管理。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五条具有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或相当学历的在职职工,经过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合格,取得入学资格者,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办理入学手续,如有特殊情况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六条新生入学后,需签订企业、学校与学生本人三方协议,取得学籍,凡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学校将取消其学籍。
情节恶劣的,应上交有关部门查究。
第七条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下同)诊断不宜在学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并向所在企业报备。
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
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和所在企业申请入学,由学校指定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校企双方复查合格后,重新办理入学手续。
复查不合格或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人才培养,保障措施,落实计划
人才培养,保障措施,落实计划人才培养,保障措施,落实计划: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第一条目的为认真贯彻集团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培养、使用。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公司战略后备人才队伍。
建立公司的人才梯队,满足公司乃至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
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专业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及项目组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本方案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人才的甄选、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培养方法、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由“启航工程计划”、“育英工程计划”、“菁英工程计划”、“卓越工程计划”四个部分组成。
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1.启航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对有上进心、乐于学习、积极进取的新入职大学生的培养,使其逐步成长部门技术骨干、业务骨干。
2.育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现有的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优秀班组长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各车间或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人。
3.菁英工程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对公司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核心技术人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培养,使其逐步成长为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为公司后备岗位储备人才。
什么是工学结合
什么是工学结合?1、工作与学习结合2、教育与生产结合3、学校与企业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第一,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形式。
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
其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
第二,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
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和启发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是学术界对几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不一,因此,对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的新模式。
2.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突破学校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使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注重做实基础,拓展知识,构筑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注重做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生职业教育的基石,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知识、能力平台。
什么是工学结合
什么是工学结合1、工作与学习结合2、教育与生产结合3、学校与企业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当今世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两种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借鉴:第一,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形式;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通常是私营的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的职业学校公立的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其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第二,英国“证书模式”与“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英国制定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起NVQ、GNVQ 和普通教育三种证书等值、互换机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三条可供选择的通道.将职业资格等级与工作岗位及证书的等级大学学位联系起来;德国和英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和启发作用;我国高职院校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学术界对几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不一,因此,对几种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对“工学结合”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等国际多种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育人思想,符合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自身特点的专业教学模式,在“校企结合”教学模式基础上探索性提出的新模式;2.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突破学校传统的教学单向思维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从而实现校企双赢,使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3.注重做实基础,拓展知识,构筑职业生涯的素质平台注重做实基础,强调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重要地位,把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到与理论传授和技能培训同等重要的地位,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终生职业教育的基石,构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人格、知识、能力平台;4.促进了教学管理思想和模式的改变学校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新型管理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发挥和自我塑造,实行第二专业技能辅修制度;逐步降低管理重心,把“工学结合”教育改革方案落实到基层教学单位;建立具有协调运作机制、能快捷准确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管理体制;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训练,达到工厂、车间、工艺、操作的真实技术要求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按照1:1学制时间比例顶岗实习;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what,谁来教who,在哪教where,怎么教how”的问题;深刻认识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1.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学校教育虽能在操作素质、操作技能等方面培养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但在操作经验、工作态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方面不能进行有效培训,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世界各国兴办职业教育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是通过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使教育世界与职业世界实现有效地沟通;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对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受训者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而这些非物化的制度知识在现代企业和人力资本开发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有利于降低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是耗资比较大的一种教育,集中表现在实习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大;依靠企业开展实训实习具有两方面的优越性:一是降低了全社会的办学成本;由于学校兴办的实训基地具有非生产性,巨大的投资在几年后就可能成为落后的设备,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不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而利用企业设备开展实训,由于企业设备的不断更新,既能充分保障设备的先进性,又由于企业设备的成本已由所生产的产品分担,开展职业培训就无需承担多少成本,从而也能从整体上降低社会办学成本;二是与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相比.在企业工作场所实训,学生能够感受到企业工作氛围,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和接触到在各职业院校难以了解的,被各企业和公司视为内部机密的各种设备、技术、程序等,既使他们开阔了眼界,又使他们了解到本行业的基本情况,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态度的养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满足基本的或单项的实验实习需要;校外基地主要完成一些综合性的实训实习训练;这两种基地各有其自身的优势,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不仅促进了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形成.而且极大地较低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本;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还表现在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减轻了学业上的经济负担;3.有利于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特征;过去我们对国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只看到了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而没有看到其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缓解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与专业建设结构之间的矛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职业学校专业更新速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快,这也是许多国家职业教育兼职教师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大工学结合的力度,聘用大量的兼职教师,以缓解或避免专业教师结构性矛盾的出现;为此,我们应拓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外延,把从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实训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对最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聘用在各个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技师,可弥补这一缺陷,有利于将最新发展技术传授给学生;校本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长期合作,他们之间还可以产生非正式交流,这种非正式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而是通过它们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形式,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校本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而且也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同时,由于学校一般按照授课时间发放兼职教师的报酬,大量聘用兼职教师也可以节约办学成本等;4.有利于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培训可分为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两种;一般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某类职业共同性的要求开展的培训,教育与培训的内容具有较广的职业应用范围,也就是近年来我们所倡导的核心能力;而特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针对具体企业的特殊需要开展的,企业培训投资能够有效地回收,因此,企业愿意开展这方面的培训;然而后一种教育与培训是前一中的延伸,离开了前一种,后一种的效果就会极大地降低;实行工学结合,学生在职业学校接受基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接受企业的文化价值,完成了这些特殊的教育或培训,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因此,许多参与工学结合的培训企业均愿意留用在自己企业实习的学生,学生也愿意留在实习企业工作.这样企业就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的上岗培训费用,还可以节约招聘、试用、不合格解聘等方面的费用;因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对劳动者的长期投资,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与管理的重要内容; 可见,工学结合把职业学校的一般教育与培训与企业的特殊教育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职业学校教育与企业的用人有效地结合起来,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训风险,因而成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对工学结合认识的提高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认识目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作用: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创建并形成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机制:互利、互惠、互动、双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内涵⏹根据企业、行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设置和调整专业;⏹企业参与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职业技能项目及能力标准;⏹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培养计划的制定;⏹企业承担技能的培养和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推进“双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练或兼职;⏹利用企业的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学院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院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工程学生管理制度
工程学生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
2.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注册在籍的工程专业学生。
3. 学生应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第二章:学籍管理1. 学生入学后,必须按时完成注册手续,逾期未注册者将视为自动退学。
2. 学生应按时参加学校安排的课程和活动,未经允许缺席者将受到相应的处分。
3.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综合评定。
不及格科目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者将按规定处理。
4. 学生如需休学、转专业或退学,应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纪律要求1. 学生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参与任何违法活动。
2. 学生应遵守学术诚信原则,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或作弊。
3. 学生应保持课堂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旷课。
4. 学生应爱护公共财物,不得损坏学校设施设备。
第四章:奖励与处分1. 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能力突出、社会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于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学校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3. 学生对学校的处分有异议,可按程序申请复议或申诉。
第五章:安全与健康1. 学校应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
2. 学生应注意个人健康,遵守学校的饮食和卫生规定。
3. 学生在校期间如遇紧急情况或意外伤害,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并寻求帮助。
第六章:实习与就业1.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提升实践能力。
2. 学生在实习期间应遵守企业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3. 学校应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职场。
第七章: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学校教务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有更新,将及时通知全体师生。
工学交替里的规章制度
工学交替里的规章制度一、实习规划管理1、学校将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实习需求,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并提前与各合作企业进行沟通,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岗位和实习时间。
2、学生在实习前必须参加实习前的培训,了解实习的相关要求,并签署实习协议。
3、学校将实习过程进行分阶段管理,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并及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估,确保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实习质量。
二、学生管理1、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实习企业的各项规定和管理制度,服从实习企业的安排和管理,并严格遵守实习纪律。
2、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或遇到困难,应及时向实习导师或学校老师反映,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不能擅自放弃实习。
3、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必须做好实习总结和报告,反馈实习的收获和经验,同时接受学校和实习企业的评估和考核。
三、实习企业管理1、实习企业必须认真执行学校的实习安排和计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实习条件,保障学生的安全和权益。
2、实习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3、实习企业必须及时向学校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和表现,配合学校对学生实习的评估和考核,共同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四、学校管理1、学校将组建由专业教师和实习导师组成的实习指导组,负责学生实习的管理和指导,定期与实习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
2、学校将建立健全的实习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
3、学校将定期召开实习总结会议,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估和汇总,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参考。
五、其他1、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遵守相关纪律和规定,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态度,做到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严守纪律、团结合作。
2、学校将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和考核,成绩将列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
3、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必须做好实习总结和报告,反馈实习的收获和经验,同时接受学校和实习企业的评估和考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管理制度
工学交替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是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和熟练专业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做好工学交替工作也是建设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工作,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工学交替,主要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二条学生参加工学交替,须经过所在系部根据专业对口的原则审定同意后办理完审批手续,由学校招生就业培训处统一安排方可离校参加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活动。
第三条工学交替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作学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劳动环境。
一、细则
第一条组织领导
工学交替工作,由学校教学校长总负责,并组成由学工处、教务处、各系、招生就业处等部门组成的工学交替管理领导小组。
工学交替的日常管理工作由学生所在各系和企业共同承担。
第二条工学交替安排
1、工学交替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程,一般第九学期开始安排。
2、工学交替的内容要求:专业对口、分项目实训,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
第三条工学交替学生的管理
1、安排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由所在系和实习单位共同管理。
各系和实习单位在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期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2、要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工学交替领导小组;各系成立工作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工学交替工作,要加强专业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学生工学交替实习管理档案,定期巡回检查工学交替实习情况,加强工学交替实习指导和管理,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工学交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3、建立学校、工学交替合作单位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制度,定期进行沟通联系。
学生到达实习单位前,各系、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应当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第四条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职责
(一)各系职责
1、各系应当加强工学交替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加强工学交替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明确对学生工学交替期间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认真进行考核。
协调有关部门和实习单位,共同做好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保证实习安全、有序开展。
2、各系在安排工学交替时,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专业实施方案,开展专业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指导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帮助学生总结工学交替学习成果,做好工学交替成绩的评定工作。
3、各系要主动加强与工学交替单位和学生的联系,要建立专业指导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工学状态,解决工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指导好学生的工学活动。
4、各系要与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所在单位协商,允许工期间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返校或在工学单位,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工学交替实习学生职责
1、工学交替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学生都必须按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时参加工学交替活动。
对于集中安排的工学交替,无正当理由不参加者,不能获得相应课程的学习成绩。
2、对于正常安排的工学交替学习,学生应当严格遵守学
校和所到单位的规章制度,服从管理;
3、学生工学交替学习期未满,不得擅离或调换工学交替学习单位。
个别学生确因特殊情况,中途调换单位的,须本人提出书面申请,报系工学交替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学生未经批准擅离、调换实习单位的,实习成绩以零分记,其间发生的一切问题由学生本人负责。
4、工学交替学生在单位应遵守单位纪律,尊重企业指导老师,服从工作分配,认真工作,遵守所在单位的保密制度。
若遇到问题,应及时与指导老师或系联系,由系与单位协商解决。
若因学生的原因给单位或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或损失的,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
5、工学交替学习期间,学生应积极主动与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工学交替学习单位指导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完成工学交替学习任务。
(三)指导老师职责
指导教师由二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系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指定本系相应专业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二是由单位指定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是工学交替的学习指导者,又是工作的组织者。
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职责,指导学生完成工学交替任务。
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应加强联系。
学校指导教师职责:
1、熟悉专业工学交替方案和专业实习计划,按要求参加工学交替学习动员大会,做好学生参加工学交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负责将工学交替学生送到企业,并保持与学生的联系。
2、学校指导老师要加强与单位的联系,积极配合单位开展工作,及时解决工学交替学习中的问题,争取单位的支持和帮助,搞好单位与学校的关系。
3、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及检查学生完成工学交替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工学交替学习总结等;
4、负责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
企业指导教师职责:
1、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
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数最多不超过10人。
2、指导教师要按要求指导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
在业务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并详细作好指导记录。
3、指导教师在学生工学交替结束后要指导学生撰写总结材料,保证学生的工学交替的学习质量。
4、在工学交替即将结束时,代表单位做好对实习生的鉴定与成绩评定工作。
第五条成绩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原则
学生在工学交替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指导,校企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指导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双方共同填写“学生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表”。
(二)成绩考核评定
1、工学交替一次做单独一门课程成绩计。
考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工学交替学习在统一指导教师指导下,可以在同一单位的同一岗位进行,也可以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进行,企业要对学生在每一部门或岗位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对学生的表现、工作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填写“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一)”表。
3、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
学生要写出工作报告,学校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工作报告及时进行批阅、结合日常检查中学生的表现,评定成绩。
填写“工学交替学习工作鉴定(二)”表。
第六条其它
实习经费的使用,学生工作企业是否支付学生报酬、学生的的食宿等由双方商量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