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轮复习导学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导学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新课程高考一轮复习学案导学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史实。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维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局面形成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奴隶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动摇)政治上(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学在民间)派别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代表作:(《道德经》)思想:(A、道B、辩证C、无为)庄子(寓言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主张:(A、兼爱B、非攻C、尚贤)评价:(代表下层群众,一度成为显学,战国后,不受人们重视)法家学派的韩非子主张:A、(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B、(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反对是古非今,主张变法革新)评价:(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古代社会统治理念基础)历史影响(意义)(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做过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
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孔子的思想主张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 B、“民贵君轻”(“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 C、“性善论”)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B、“君舟民水”C、“性恶论”D、法治)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汉武帝的“贤良对策”背景:(儒学的坎坷历程蔚然大宗—遭到打击—逐渐复苏;西汉前期对人才的重视:汉高祖和汉文帝曾下令招贤;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边境不宁,王国势力依旧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经过: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作用:(一些人进入政府官员行列)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历史地位:(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学体系的形成:(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导学案
西湖中学2012年秋季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之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授课人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课时计划授课时间、班级导学环节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扫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思想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影响:开创儒家,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文献。
政治思想: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学说。
荀子思想: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思想孟子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著《法经》。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1)“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奖赏、奖励耕战。
(3)主张“事异则备变”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特点:学术团体纪律严密,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试要求】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自主复习】根据考试要求和新授课讲义,自主梳理背诵核心知识点。
(课前完成)【复习检测】(一)核心知识体系构建(二)重点内容检查强化1、儒道墨法四家的核心主张各是什么?2、董仲舒神化加强君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是什么?3、理学和心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有何区别?4、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主要有哪些?(三)单项选择实战演练1、战国时“士”阶层日益壮大。
依其主张,钱穆把他们分为“劳作派”、“不仕派”、“禄仕派”、“义仕派”和“退隐派”。
下列属于“禄仕派”的人物是A.墨子B.韩非 C.孟子 D.庄子2、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A.黄老之学 B.佛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4、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
”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5、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重点释疑】1、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冷落:孔孟思想虽然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但此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各国统治者更关注“富国强兵”,他们的主张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最新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学案1 精品
学科历史编号编写人刘小意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难点】:孔子、老子的思想,汉代大一统的原因,宋明理学的内容,明清三大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
1.从宏观上把握。
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利用图表法等形成基本网络结构。
3.明确概念。
“仁”“礼”“道”“气”“天人感应”“格物致知”等。
4.结合当时背景,联系当今现实。
5.形成规律性认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儒家思想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统治者采取何种思想,根本目的都是维护统治。
分散、落后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就要求思想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总结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1、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正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冲击:魏晋南北朝,儒学受佛、道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
7、新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批判继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中国古代思想1、在人与人关系上持相反观点的是:______________2、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持相反观点的是:_____________3、归纳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老子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李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本源是;4、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学案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从“百家争鸣”到“汉代儒学”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时间考纲解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复习指导1、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一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
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结合社会现实热点,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内容,特别是将孔孟、董仲舒及宋明理学在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主张,与社会现实中常见事例结合起来,如每年的祭孔大典,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建立及现代中国的德治建设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重点和难点:对孔子、老子、董仲舒思想的理解与运用以及这些思想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课前预习案〗1、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并将你所遇到的疑问写下来。
2、老子: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天下纷乱。
可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
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孔子:那弟子何去何从?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
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着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
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者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赠你这几句话吧。
以上是电影《孔子》的经典对白,请回答,孔子的理想是什么,请你给孔子指点迷津,他为何一无所成?老子的话包含了他的什么思想?“大象无形,超然物外”的含义是什么?你喜欢孔子还是老子,说说你的理由。
3、《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解读】(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网络构建】第1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与汉代儒学【知识梳理】:(阅读下列思考题,自主复习)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的学派有哪些?本质?百家争鸣的意义?2、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代表性思想?关注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未受统治者重用的原因?3、列举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的思想主张。
4、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哪些?有何特点和作用?5、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有哪些?【要点分析】1、 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教育文化等角度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西汉时期 董仲舒提出“ ” 隋唐时期 儒、道、佛三教合流 两宋时期 北宋二程、南宋 的 理学 明清时期 王阳明的 (明朝) 反封建 思想的兴起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目的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4、关于董仲舒的思想,完成《南方凤凰台》P138-139【例题2】【基础训练】完成南方凤凰台P139随堂验收1—6;【高考真题训练】:1.[2014·重庆卷4] 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2.[2014·天津卷2]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课学案
高二历史导学案编号: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和演变编制人:审核人:班级:姓名:日期:【学习目标】1.能构筑本单元知识体系,梳理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能概括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背景,熟练简述其主要思想内容,并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其历史影响。
2.通过探究1,纵向梳理儒家思想历史地位发展演变的原因,总结规律3.通过探究2,横向比较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动和启蒙思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4.通过拓展延伸,概括儒家思想的近现代境遇,感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5.通过材料题训练,培养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方法】1.课前自主学习2.合作探究学习3. 点拨指导学习课前自主学习1、复习第一单元基础知识2、自主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课堂探究【线索梳理】(自主梳理)【课题解读】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主要指统治者提倡的,在社会中主导意识的思想。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什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自主学习】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孟荀生活的时代特征、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2、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影响?3、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主要哲学流派和宋明理学的影响?4、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影响?【牛刀小试】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易错易混辨析】(1)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的核心分别是什么?(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否意味着其他学派的消亡?(3)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和实质是否相同?(4)明末清初三大家是否属于资产阶级?(5)古代民本思想是否等同于近代民主思想?【合作探究1】纵向比较:分析儒家思想社会地位发展演变的原因?【牛刀小试】3.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本课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本课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基础知识】1、结合本课知识填写下列表格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墨家墨子2、各学习小组找到与各学派思想有关的成语。
【合作探究】1、结合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归纳他们各自的治国主张。
2、结合必修一、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出现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知识提升】(此环节为课下自学部分,希望大家认真阅读思考,加以掌握)●“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思想家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当堂检测】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④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已复礼”②“为政以德”③“节用而爱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3、“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4、孔子创办私学的作用是()A、儒学成为统治思想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5、孔子由热衷政治到潜心办学的主要原因是()A、各诸侯国统治腐败B、自己的政治主张糟到冷遇C、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D办学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6、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仁”B、“义”C、“礼”D、“信”7、孟子被称为“亚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A、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B、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C、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D、十分崇拜孔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8、下列思想家,其政治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思想内容的是( )①老子②孔子③墨子④韩非子⑤孟子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⑤9、中国古代思想家韩非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该思想产生的背景不包括()A、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中央集权制B、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社会大变革C、出现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10、下列主张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①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②天行有常、民贵君轻—儒家③今必胜昔、以法治国—法家④非攻兼爱、节用尚贤—墨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1、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年高中历史 第一部份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步导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2高考统计高考动向分析试卷考点题型1.从考查内容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与宋明理学在多个省市试卷中均有出现。
董仲舒新儒学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仅出现一次。
有的省市试卷中对魏晋与唐朝时期的思想有所考查,体现了注重思想史完整性的新趋向。
2.从考查角度看,选择题的选项即涉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内容,还涉及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材料题则注重主干知识的完整性与因果性,不仅有涉及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跨越,也有古代与近现代的跨越,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性。
3.从命题形式看,倾向于材料题的省市超过了倾向于选择题的省市,这一现象不仅说明了本专题的重要性,也说明了本专题的现实意义不断增强。
1.诸子百家2.汉代儒学3.宋明理学4.明清进步思想家1.主流思想随着历史时期的转变而转变2.主流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转变而转变(1)汉代:①汉代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等思想,适应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宁的需要。
②汉武帝为了增强专制统治,同意了“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重用儒生,兴办太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进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华,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阻碍,主张“贵儒”“尊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4)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进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振兴儒学。
(5)宋明:①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振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讲明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②南宋朱熹全面总结北宋以来的理学成绩,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存天理,灭人欲”。
③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辟者,提出“心即理也”。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必备知识(一)单元知识网络(5分钟巩固)(二)时空坐标二、拓展探究1、鸦片战争前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2)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3)进一步改造——魏晋至隋唐: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热点链接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中华文化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承接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指导现实、开拓未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她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行为方式和家国情怀。
2.正确认识儒家思想(1)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取得主导地位的原因有哪些?(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子学院是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大项目。
从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建立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始,截至2008年底,我国已在7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
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4000多万人。
孔子学院以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旨,经过短短4年的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较大的影响力,成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最佳途径。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思想的现实价值。
3、明清之际民主色彩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4.史料实证史料: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学案水平测试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3、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4、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5、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主张考点1、课标指引: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社会背景(原因):社会大变革是根本原因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化;各种力量争论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形成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规则限制,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基础: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十分复杂,代表不同阶级立场的思想家(士)层出不穷,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见解,并形成来不同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
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阶级不可能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
5、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成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知识分子,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6、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doc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人民版)一、课标内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第一课百家争鸣基本要求: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发展要求: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说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基本要求: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说明:“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三课宋明理学基本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发展要求: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说明:“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基本要求: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发展要求: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说明:“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三、专题知识体系(一)时空定位(二)知识框架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百家争鸣(概念见P7知识链接)(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经济上: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名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你: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预习要求:1、孔子,名,字,出生在时期。
他提出了与的学说。
他开创了中国古代,主张,从六个方面培养学生。
儒家的六经是指。
孟子提倡学说,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荀子是时期儒家的代表,在天人关系上,他一方面强调,另一方面又主张。
他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掌握。
2、汉武帝时,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
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的主张被采纳。
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得标志。
3、周敦颐、邵雍、张载、和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他们认为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它的核心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
南宋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
4、黄宗羲提出的主张,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
顾炎武提出的主张,梁启超将他的思想归纳为,著有。
重、难点分析:一、“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3、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3)教育思想:办私学。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5)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主张: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思想特点: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影响:①荀子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改造原来的儒家思想,使儒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但在很长的时期里,他的学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的尊儒措施: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四.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受到严峻挑战。
但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
②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辉煌。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在融会的趋势中向理学发展。
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是《五经正义》。
③到宋代出现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宋明理学的代表和思想主张(1)理学概念:理学是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融合的产物,以“理”和“天理”为核心,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①“理气论”。
认为理和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
认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③“格物致知”是求“理”的方法。
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还远及日本、朝鲜和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把理学发展到新阶段陆九渊——南宋理学家,认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提出“发明本心”(发:产生于;明:懂得;本心,自己的内心)是求理的方法,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王守仁)——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他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的思想。
3.宋明理学的影响:①对后世政治生活、文化教育、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③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五.明清之际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1.背景: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2.著名思想家(1)李贽——明代后期人,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进步主张:①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程朱理学)的虚伪。
②提倡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表现。
③从哲学的高度出发,否定“天理”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而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评价: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先驱。
(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共同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黄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意义: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①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②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刻,治学方法开启清代考证之风。
巩固练习:1.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文化繁盛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B.“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C.牛耕和铁农具的推广使用冲击井田制D.古代文化的积淀2.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最突出的共同点是A.提出面对社会变革的主张B.反对掠夺战争C.主张实行法治D.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实质上反映了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5.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A.“仁政”的思想B.“民本”的思想C.性本善”的思想D.“致良知”的思想7.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