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郭书愚中华文化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复习资料中华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宗教和社会制度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华文化概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

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传统音乐、书法、绘画等。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孝道、仁爱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道家哲学:道家强调自然、平衡和无为而治。

道家哲学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道家的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深受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崇敬。

4. 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古筝、笛子等乐器。

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文化信息,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书法与绘画:中国书法和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绘画则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二、中国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孝道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2. 社会等级: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思想强调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尊卑有序。

3. 仁爱与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重视人际关系,注重和谐相处和互助合作。

4. 教育制度: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
错别字不少,内容显得比较单薄,理论阐述比较简单,没有具体展开论述,真题也比较少,但总体值得一读, 适合考研查漏补缺。
精彩摘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 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 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8.1复习笔记
8.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9.1复习笔记
9.2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详 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复习笔 记
10.2考研真 题与典型题 详解
作者介绍
谢谢观看
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 表达的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集大成的代表作。
“寓言”是指出自虚构、别有寄托的语言;“重言”是指援引或摘录前贤或古人的谈话或言论;“卮言”是 指写起来行云流水、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浪漫主义美感的语言。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 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代
名校
典型
真题
第章金
部分
笔记
教材
中国
笔记
中国

真题
复习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辅导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 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 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 定参考书。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其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 简单,这给广大读者学习专业教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 一套适用于国内外教材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和课(章)后习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考研真题,并提 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权威 教材之一。作为该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 章的复习笔记均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 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2.精选考研真题,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 了部分名校近几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真题,这些高校大部分以该教材作为考研参考书目。所选考研真题基本 涵盖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凸显当前热点。3.补充典型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 量中国文学批评史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川大文新学院考研书目

川大文新学院考研书目
914中国文学:
(1)《中国文学》,(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刘黎明等主编
(2)《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周裕锴、谢谦、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怡、干天全,重庆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人类学
01文学人类学
02民俗学
03宗教人类学
04媒体人类学
①101政治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5文学评论写作④914中国文学(含中国古代、现当代文学)
635文学评论写作:
(1)《文学理论基础》,阎嘉,四川大学出版社
(2)《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2)《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周裕锴、谢谦、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怡、干天全,重庆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6)《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献学
914中国文学:
(1)《中国文学》,(1--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刘黎明等主编
(2)《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文学》,周裕锴、谢谦、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
(4)《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怡、干天全,重庆大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635文学评论写作:
(1)《文学理论基础》,阎嘉,四川大学出版社
(2)《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赵毅衡、傅其林、张怡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整理版]

中国书法史复习纲要一:书法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出划横线的部分)1.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2.“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以称为“殷墟文字”。

自1899 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3.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固器物以钟和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籀文”“古籀”。

其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

4.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虢(guó)季子白盘》《毛公鼎》《散氏盘》5.《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6.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铭文32 行499 字。

7.《散氏盘》,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8.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9.“秦书八体”指的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音shū)书、隶书,八种秦代时期的字体。

10.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

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细,细如玉箸(即玉制的筷子)一般线条,所以有“玉箸篆”之称。

11.汉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摩崖,石经,碑刻等,摩崖代表作有《石门颂》;石经代表作有《熹平时经》;碑刻代表作有《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

12.汉代《石门颂》,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草隶”之称。

13.“摩崖”指镌刻在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14.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为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代表作《九势》《笔论》。

第一位书法理论家为东汉的蔡邕第一部书法批评著作为东汉的赵壹《非草书》。

最先提出书法理论的是西,东汉之交的杨雄,指出“书,心画也。

”15.书法史上被称为“草圣”的是东汉张芝,《冠军贴》传为其代表作。

16.“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及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答题要点

中华文化(哲学篇)试题及答题要点

四川大学期末考试试题乙卷(闭卷)(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号:999007030 课序号:0 课程名称:中华文化课(哲学篇)任课教师:高小强成绩:适用专业年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238 印题份数:240 学号:姓名:注:1试题字迹务必清晰,书写工整。

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1 页2 题间不留空,一般应题卷分开教务处试题编号:3务必用A4纸打印本题 2 页,本页为第 2 页教务处试题编号:中华文化(哲学篇)庚寅春考试乙卷答题要点二、术语简释(每小题2分,共10分)6.三代:夏、商、周7.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8.天爵: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9.北宋六子:周敦颐、邵康节、张横渠、程伊川、程明道、司马光(周子、张子、邵子、大程子、小程子、司马子)10.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朱子)三、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为什么是“富润屋,德润身”?(1)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

<8分>(对这句话进行理解)(2)今人只一味强调富润物,而忽略德之润身;一味追求物质需求,而忽略德性等精神需求。

可籍此加以适当阐述。

<7分>(在理解了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阐述)(此外,如不是依朱子解,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解释和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何以可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致,推而及之也。

位者,安其所也。

育者,遂其生也。

<7分>(字面解释)(2)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

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故其效验至于如此。

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

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2021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复习备考经验指导

2021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复习备考经验指导

想到出完成绩可能没什么心情会写这些了,但也看到许多21届的学弟学妹备考心切,也多少有些疑问,就打算趁着年末把初试的经历就在旧的一年吧,希望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讲几个问题吧。

1.大纲改革是怎么回事呢?作为一级学科的“中国语言文学”经改革成为了新的考试范围,也就是说,一级学科下的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民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方向(二级学科)的考题汇集到一张试卷,作为专业课二(915)的统一试卷。

2020年是第一次改革,想必经常刷考研帮或者关注考研的同学已经见过真题(文末附)了,可以自行感受一下。

其实对于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同学应该算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对于我等跨专业的同学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然对于我就真的是挑战…)毕竟备考是一个从前往后的过程,谁也不知道最后的试卷会是怎么样。

首次改革会宽松点,但下次也一定会恢复技术含量的。

(其实题目简单也好,困难也罢,答卷都是个技术活。

)2.参考书目哪里来呢?首先强调一下,并不是所有的参考书目都要买!!!(毕竟参考里面也要分清主次,重点书目至少得是实体的,其他的电子书看也一样。

并没有其他意思,主要亲测买再多可能也看不完,况且难度参差,鸡肋晦涩都浪费时间,最重要的还是影响心情…手动捂脸。

)学校已经很多年不给参考书目了,但学长学姐给的曾经版本书目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所以对于考川大中文的同学,一般在公众号搜索川大中文考研参考书目应该还是会看到形形色色或多或少有用的信息的。

(也不知道会不会被屏蔽,但真的是我看到蛮好的参考书目扫盲,就是公众号川大中文论坛过客学长的一篇推文,大家可以搜搜看看)。

总之,买书,三思后行。

该买就买。

想买就买(主要针对后期一些确实值得的资料或者好书或者政治资料,前期先把基础打牢,不要冲动!!!)。

3.现在要做什么呢?①谋定而后动。

现在如果还不是很坚定,就好好想想,不是盲目的想,而是搜集资料,比如说报录比(其实足够坚定自信,根本够不成阻碍,为理想勇往直前一次夜挺好。

四川大学2012年秋季中华文化顾老师主讲之思考题

四川大学2012年秋季中华文化顾老师主讲之思考题

1、儒家十三经简述。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复习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纲要绪论谈中国传统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中国文化的结构和层次:1、观念文化: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称为观念文化。

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

2、历史文物:器物(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铜镜、古钱)、艺术品(书法、绘画)、古建筑、陵墓、服饰。

3、社会制度:制度文化。

4、古代书籍:艺术科技。

文学、史学、医药养生、农学、天文历算、科技。

5、民俗文化:占卜(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人文”精神2.“自然”精神3.“奇偶”精神4.“会通”精神四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1表层:启示性,普与性。

如孔子和老子的名言2深层: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一节赫赫始祖的业绩一、炎帝农业方面:发展了原始农业,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培植出最早的谷物粟,发明陶器(耕而作陶),创立“日市”。

医药方面:遍尝百草,一日百生百死。

二、黄帝发明文字:仓颉、沮诵是史臣发明衣冠:冠冕、衣裳第二节北粟南稻的农业1.中国生产性经济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比较同:第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生产性经济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二,中国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由于把捕获的动物驯养成家畜进行繁殖便出现了畜牧业,把野生的植物培养成农作物进行种植便出现了农业。

农业是主体。

第三,原始农业本身发展有阶段性。

生荒耕作制,熟荒耕作制。

异:谷物种类、家畜品种、农耕工具、聚落形态。

2.中国史前时期农畜业的发展状况粟和稻是中国史前农耕文化的主要谷物品种。

主要农具种类:耕作农具:铲、耒和锄;收割农具:刀和镰;谷物加工用具:磨盘和磨棒。

家畜有猪、狗、鸡、牛、羊。

新石器早期已经驯养了猪、狗、鸡,猪的驯养最多。

居住相对稳定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前提,农业发展又促进大规模聚落的形成,所以聚落状况成了反映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第三节古陶神玉的世界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前农业相伴发生发展起来的。

2021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21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没有谁的考研之路是一帆风顺的,今天把考研相关参考书和复习经验,分享给你们。

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建议从暑假就开始。

我个人当年是9月才开始复习,时间很紧张,如果再来一次,我会把时间提前到7月。

1、熟悉知识点阶段:7月—9月以前虽然很多人都说政治晚一点复习没关系,但事实上,那是极不负责任的说法,仅适用于那些本身政治就学得不错的同学。

如果你对于政治并没有十足的信心,或者说,你本身是理科生,对于政治不是那么熟悉,那么,你需要在9月前李凡老师《政治新时器》一套的知识点看一遍。

2、扎实基础阶段:9月—10月初继续看知识点,一边看一边理解知识点,看一章做一章习题,这时候对于知识点的重点性就更加清晰了。

3、全面强化阶段:10月—11月中旬这个时间段要对于大量的题(特别是选择题哦)要进行二刷,但凡是有错误的地方就要重点记下来了,这很可能就是你还未掌握的知识点。

同时,这时候要开始着力于背诵大业了。

4、全力冲刺阶段:11月下旬—考试最后的阶段千万不要放松,它决定了你政治考研的成败。

此时大量做题,会有质的提高。

同时,别忘了虽然分值小,但是只要你了解过这个时事就一定能够得分的时政题。

同时,考前2周狂背《政治新时器》里的大题。

我六级考了四次都没过,考研英二74,我觉得这个分数已经很对得起自己了。

经验如下:1.每天三遍背单词,用书《一本单词》。

备考初期我每天背60个单词,发现第二天几乎全忘了。

后来开始每天早上20个+复习昨天的,中午20个+复习早上的,晚上20个+复习早上中午的,效果很棒!2.作文一定要自己写。

有些同学只是背作文背模板,自己从来没有动手写,到考场上看见作文依然很懵逼。

可以先看看蛋核英语的课程,些套路还是可以用用的。

我的建议是每天不看模板自己写一篇作文,你可以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万能模板。

3.多做真题,我用的《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自己总结阅读技巧。

阅读题是有技巧的,做题的时候可以对题干的问法和选项进行总结,事半功倍。

四川大学精品课程——中华文化(文学篇)——儒学文化与当代中国(第二讲)

四川大学精品课程——中华文化(文学篇)——儒学文化与当代中国(第二讲)

• “教师节”与孔子塑像引发的争议。 • 儒家文化是一个比儒家学派更久远的文化 传统,即华夏民族固有的文化价值,经孔 子及其后学发扬光大,历代王朝提倡,融 汇时代精神,同时汲取外来文化(如佛教) 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曾经普遍认同的主流 价值系统。
• 后人遂将孔门称为“儒家”或“儒家学 派”,所传之学称为“儒学”。 • 儒家学派是从上古华夏文化传统中发展出 的一个学派。
• 班固《汉书》: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 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 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 儒家文化与儒家学派的异同 • 儒家学派不断在发展演变:汉唐经学、宋 明理学、心学,现代新儒学,等等。
•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诗》有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 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 观孔子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习礼其间,余 低徊留之,不能去云。天下王公至于贤圣 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 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 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中华文化
儒家文化与现代中国
第二讲:儒家文化与儒家学派
• “儒家文化”是现代概念,是比儒家学派更 久远的华夏文化传统 • 夏商周三代: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 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可知也;后 之继周者,所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礼:制度、礼仪等等。
• 儒:柔也。术士之称。
• 胡适《说儒》:儒是殷民族的教士。徐中舒先生 从甲骨文找到证据。 • 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古代之文化 在宗教。孔子之前,商周,中国已形成天地人三 元系列神宗教。 • 多神教与一神教。
• 三元系列神: • 天神:上帝、日月星辰……
• 地祇:后土、社稷、山川林泽…… • 人鬼:先王先公、列祖列宗、先贤先 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盖以‘华’自也,华也,夏也,亦吾先民所啧啧自诩 ,斤斤自号,黾黾自勉,而为文化之胚胎者。至于或称 我为秦,或称我为汉,或称我为唐,穷本溯源,要皆人 之称我,而非我所自字。故略而不论也。”——陈登原《 中国文化史·卷首·叙意》
• 图腾,是某一特定族群内的文化象征物,它被该族群内 所有成员所认同,进而成为该族群的代称。本质上是某
A
1
• 史学的意义:彰往·藏往·察来
• 借《易经》的说法,史学首先要“彰往”,不能让人类 的往昔湮没;然后要“藏往”,维持人类的历史记 忆;进而还要“察来”,知道人类怎样可以比过去 更好。历史之“有用”,亦在于此。过去不少人以为藏往
即是想要复古,察来则是妄图预测,这是极大的误解。负 面者如此,正面的亦然。知道历史成败的教训,或有可以 摹仿或规避之处,但历史的重要不在于此。我们认识和了 解到自己或他人过去的成败,不仅是可摹仿,也不仅是可 规避,更不必是想要预测未来;温故知新的意义在于,过 去的经验可以告诉我们曾经有过的机会和选择,也可以提 示我们是否进行了足够努力,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怎样可 以做得更好。 • 历史需要被表现出来,因为史事如果不被记住,就可能被 搞忘了。当然有人说,没被记住的历史也在我们血液里, 就像盐化在水里一样。但是能展现出来还是比较好,如果 我们知道自己的血里有多少盐和什么样的盐,当然更好。
• 吾国文明,实先发生于山岳。古代诸部兴于山岭者多,而起于河 流者少。如天皇兴于昆仑山,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兴于 刑马山。出暘谷,分九河之类,实吾民先居山岭,后沿河流之证 。”——柳诒徵
A
4
• 世界上迄今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没有缺 环。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 一样璀璨。在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 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江中游地 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 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 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些文明不断融合,逐渐形成统 一的文明。——苏秉琦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 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礼记·学记》
• 多:贪多好胜,不求甚解。少:孤陋寡闻。
• 易:浅尝辄止。止:畏难不前。
• 文化的四层结构由低到高,依次为:
• 物质文化层:典型代表:衣食住行
• 制度文化层:典型代表:法律
• 行为文化层:典型代表:民俗
瑞典人安特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河南仰韶遗址发现彩陶。安氏
当时是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从1914来华至1925离
开,在中国待了十年,对中国考古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安氏发
现,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与中亚土库曼斯坦的安诺及东南欧的
特里波里等地的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制作时间上也在中亚
与东南欧之后,故认为仰韶文化是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由于安
• 心态文化层:典型代表:文A学艺术
5
清代科举考试层级简表
自下而上:生员、举人、贡士、 进士。对应的考试为:县试 (童试)、乡试(省会举行)、 会试(首都)、殿试(皇帝亲 试)。科举制自隋朝产生,延 至清末,是我国古代影响最深 远的选官制度。特点:平等公 正,教考成本低廉。考试形式 (以八股文为典型)单一疆化, 流于形式,但强调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契合中国传统文字的 特质,并非一无是处。
氏是以考古发掘的实证来说话,因此在中国文化界形成了具有
很大冲击力的新一波“西来说”。
A
3
• “大学之法”四原则:预防、适时、循序、观摩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强调 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这里的“知道”是动宾短语,与现 代文中的“知道”不同,强调学习的目标是“道”。
A
2
古书描述帝王的三个倾向:1、古帝王降生神秘 2、容貌非同 一般,3、绝顶聪明 “古帝王降生之神秘,容貌之非常,聪明之逾恒,皆可使古帝 王之人格,与神相混。良以桀酋首出,非饰词无以动听;非假 神无以威众。后之史人,取千年以前之传闻,记篝火狐鸣为实 录,以致古之帝王,率含神之意味,即此故也。”——陈登原 《中国文化史》
• “学不躐等”:《礼记·学记》中的教学七原则之一。强调学习不能 跨越其应有的阶段,应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是“中庸中节”思想 在教育领域的典型体现
•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礼记·学记》提出的重要观念。强调学 生应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才能激发出主观能动性,才能易于有 所成就
• 中华古文明的特点:1、兴于山岳 2、多元共生
一特定族群对祖先的崇拜。
• 史: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 。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
• “史,記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说文解字 》
•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 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
尊地要,可知已。”
——王国维《观堂集林》
A
6
• 传统科举制度下,虽然真正能够中式任官的人比例极低,但 它的优点正在于人人都有相对较平等的机会,不问贫富贵贱 ,个人平步青云的可能性永远存在。科举制的另一特点是教 育和考试成本低廉。读书人只需要准备经学、诗词方面的两 三本书即可应考,纸、笔、墨等学习用品相当廉价,更可用 其它更简易的方式替代。这使贫寒子弟完全可以将改变自身 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发奋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上。正因成本低 廉,民间人士可以成为兴办教育(私塾、家塾等)的主要力 量。近代兴起的西式学堂学校在教学内容、管理方式上确实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其办学成本却大幅增加,远远超出中 国传统农业社会所能承载的负荷限度。
• 其实,传统的诗文格式如八股文、律诗等,其共通的核心旨
趣,正不外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亦即要求我们在一定的
规则限制下,从事创新。这种办法,理想与否,我不敢妄下
论断。但是,就像体育竞赛一定要有大家共同遵循的游戏规
则一样,治学为文也要有固定的章法,才能决定胜负、衡量
优劣。而一有规则章法,自然免不了设下若干限制。人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