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中华文化哲学篇期末满分论文范本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己学”

——读《“己学”发略:本体的综合构造与儒家的生命哲学》

郑蓁芃法学院2015141021172

【摘要】“己学”是对于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通过对“己”和“己学”的发展沿革,小至人伦日用,大至哲学体系建构,广至精神层面的剖析,浅谈我对“己学”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己学;儒家;生命哲学;人伦日用;为己精神

一、何为“己学”

“己”既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宇宙意义上立论的,也是事实上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己学”就是以“己”为本体,“理”、“物”、“心”不即不离,浑然一体,上达宇宙本体,下致人伦日用的一门即本体即功夫即境界的超融意义的现代新儒学。孔子言其学问为“为己之学”,一般认为这是“己学”的前身。“己学”是近代以来对于传统儒学的改造,它挣脱升华于儒学,同时又与传统儒学保持着一脉相承。它以自我为宇宙的本体的,“一己遍照”

是“己学”的全幅的统摄。

二、“己学”的发展沿革

“己学”的发源可以认为十分悠久,在孔孟之前,就已经有了对“己”

的关注。i在“己”概念觉醒之后,孔子对于“君子”概念的阐述又丰富了“己”

的内涵。之后,在儒家发展中,“己”在不同时代因主流思想家的不同侧重,而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朱子言“理”、阳明言“心”,龙川水心言“物”,这些都是“己学”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展现。无论是气、理的范畴还是心、物的范畴,都是在对先秦儒家“己”和“仁”的延续。“己学”所展现出来的内涵是包容的,广泛的。

特别注意的是,在隋唐三教合流时期,“己学”是作为历史的受益者存在的。“己学”得以突破传统的视野,汲取佛学中看破尘世涅槃升华的佛性思维以及西方基督教消解人世间的自己的自我实现的原罪观念,建立了一种具有广泛基础的道德性秩序,在对自我生命虚无的肯定(西方基督教)和对自我生命真实的肯定(儒学)的碰撞之中,建立起具有普适性的生命哲学体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观解的形上学之说,由牟宗三先生首先阐述,经由唐君毅、徐复观、方东美先生发展,和成中英、余英时等的完善,新佛学、新心学最终到新易学的发展渐渐向“己学”过渡。

三、“己学”的人伦日用

根据对于“己”以及“己学”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己学”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言一语皆关乎“己”,一举一动皆源于“己”。“己学”是由体涉用,体用不二的体系。

①生活日常是哲学的源泉,人伦日用的生活便是宇宙日用的生活。ii

“己学”的深刻性在于人人皆有感受,穷其根底就在于日常。人伦日用时生命义的全体活动,它包含了“当必是动的,亦必是静的,日生与日新。”

也包含了“礼之理和乐之和。功用义的日用与教用义的日用。”我以为,麻尧宾老师说得极好的一句:“用者,是此吾人与彼他人构造起来的关系体,无时无刻非直面功用的条理乃至效用的条理不可,日用者,是我们旦复旦兮、日复一日所浸淫的功用条理乃至效用条理。我们心性的生意显发,及我们从心性延伸开去也将生意流行得与周围的事物感通为一体,便是这人伦日用的全部的意义。”iii这句话揭示了,人伦日用不仅涵盖我们与他人日常的生活,这是我们的“心”,更加包含了生活中有形无形的“理”,同时也包含着周围的事物,即“物”,三者不即不离,即构成“己学”的体系。

②“省察”生活的“己”而抵达“己学”

“省察”生活的起源应是《论语》中所言“君子日三省乎己。”这句话很好地贯通了“省察”与“己”的关系。同时代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亦有言“认识你自己”。“我”是省察的起点,也是省察的终点,是省察的主体,也是省察的客体。审视生活、审视自己,省察是获得宇宙的、人生的、知识的思想的方法。

我们作为有心性的个体,在与事物接触过程中,自然地会生发出理的认识,只是我们常常缺乏省察、发现的信念。善待自己,在与自己的良知和本心的交流之中,“己学”即存在矣。

同时,“己学”不是虚无的,它即功夫即涵养,要求身体力行,强调实践,不仅从“慎独”层面上阐释,亦要求以“践履”为标准。

四、“己学”的哲学构造

如上文所提及,“己”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所不包的的存在,它兼具了物质性也具有精神性,内涵深远。“己学”的哲学构造,是一个非常广的话题,我打算从以下几点浅谈:

①“己学”的三元构造

“己学”的构造不拘泥于具体之物,也不抽象而远离生活。它的三元构造在于“理”、“物”、“心”的浑然一体。不存在先后,其三者并行

不悖,浑然一体,以“物”为载体,而又兼有“理”与“心”。

“己学”非常有趣的一点在于,它萃取了程朱理学的理本论、陆王心学的“心本论”和龙川水心的“物本论”的合理成分为己用。从不同

角度切入自我的涵养学,分析自我的不同构成。三者的搭配可以是不同

的,有心之理、物之理、理之心诸此种种,都是从“己学”的构造到达

与宇宙的生命本体。

②“己”的主体性与“仁”的道德性

记得观看影片《孔子》的时候,发现孔子的许多话,都是赋予了主体性和道德性意义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为仁由己”,实行仁德,完全在

于自己。表示做好事全凭自己作出决定。隐士说孔子,天下大乱不适合

出现,但孔子不以为意,依旧周游列国践行仁德,推崇仁政。

关于仁,这一句话为后来的陆王心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根基。唯发乎于心,方可持之以恒,不为外物所扰,亦不以外物所移,持之而始,

怀之而终,不慕赞许,不思褒扬,是为真人。这是孔子对君子提出的道德要求,要能够把持自己的心,不为乱世所扰乱。

还有很多,类似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特定于君子这个主体有别于小人的较高的道德觉悟,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恪守信用。做的过程中要光明正大,不色饶不目逃.

该突然袭击的时候事先通告对手,平日不搞小动作。体现了仁义礼智信中的“信”的思想。

在先秦儒家那里的“己”和“仁”,到了宋明儒之后,融合了很多思想,“理”、“气”、“性”、“心”依然将“己”和“仁”涵盖于其中。iv儒家所讲的“生生之有”“善本之有”,孟子所讲的“道德心”乃是善本之心。主子所讲“天理”,此天理是纯粹超然而绝然周遍存在于宇宙天地之间的“善”v。可见,这么久以来,儒家讨论的核心思想不外乎“仁”与“己”二者及其关系学说。

③“己学”的天人相贯思想及其内涵

根据麻尧宾老师的解析,天人相贯有两层含义:一则内在于人而成为人之生命的真几,二则是“主体性之己”的“仁”之境界。vi自我是易的本体,易得本位是自我。天人相贯所强调的一种宇宙观是,没有界限又存在界限,作为无限大扩大的东西,可以无限扩大,比如作为“天”

这个概念,作为一个至小无内的存在,它又可以无限细分,小到“人”。

“一己一宇宙,万己万宇宙”vii天人相贯将“己”与“宇宙”放在了等量齐观的位置上。天道贯穿于人生,就世俗化为普通的人道。天人合一,天人相贯,人的个体虽然渺小但与宇宙相连。这就是宇宙中的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己”,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但同时又像海明威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一个“己”相对于别人的“己”而言,又是他世界的客体,由此又生发出“客体性”与“主体性”之对立。在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平衡之中,我们寻求“仁”的和谐境界。可见天人相贯思想最后又指向了“己”与“仁”的关系学说中去。

④“一己遍照”的时空性和普遍统摄性

时空对于生活在三维世界的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全部意义。“己”作为本体,它本身就是时空,时空本身就是“己”。viii之所以可以把“己”

与“宇宙”等量齐观,原因之一,在于它兼具了“宇”(横贯空间形态的构造者)和“宙”(纵贯时间形态的表现者)二者的特征。“己”存在于时间轴的中心,横贯纵伸,从而赋予了生命价值。

非常喜欢麻尧宾老师讲的一个词“月映万川”。初次听到就感觉到了一种安静而广阔的既视感。虽然究其根本,它所说的是朱熹的思想“理一分殊”,也是《永嘉证道歌》里面所说的“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映万川,简单地说,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光普照江河湖海,这天下所有的江河湖海里的月亮都无不是这天上月亮的倒影吗?这就好比,“理”虽然只有一个,但一旦分到万事万物中去,就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同时,虽然万事万物千差万别,但是只有一个“理”。

月映万川,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下贯到人伦世界中分殊出无限的事理、物理等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己遍照”,以“己学”生生不已地周遍于生活中,看似无“己”,却无不在“己”的普遍统摄之下,可谓“于无己中见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