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三课教学步骤一、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

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介绍作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读、背,感悟词的美。

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细读探究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 “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第一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柳永词两首》教学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领略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2、词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学设想: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合作探究,分析比较。

3、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发展史(起源、发展、风格、流派),了解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掌握词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点。

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餘)、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倚声填词”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片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三叠——三片长调——90字以上四叠——四片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好景色。

三、走进作者――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北宋词人,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亦被称作“柳屯田”。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和《望海潮·东南形胜》两首词。

1.3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对词的朗读、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深入理解柳永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柳永词中的忧愁、孤独与豪放,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两首词。

1.2分析词的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2.1理解柳永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2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柳永的词风特点。

2.词的朗读与感知2.1学生自读两首词,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味。

2.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音乐美。

3.词的分析与理解3.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3.1.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1.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离愁别绪。

3.2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3.2.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2.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豪放情怀。

4.比较分析4.1对比两首词的异同,分析柳永的词风特点。

5.实践与拓展5.1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进行背诵和鉴赏。

5.2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小结6.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柳永的词。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2.深入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词风特点。

3.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柳永的词风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实践与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五单元“宋词”,具体章节为“柳永词两首”,详细内容为《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文学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词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升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意、意境及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五单元“宋词”相关内容、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的音乐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好奇心。

3.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两首柳永词,感受词的韵味,理解词意。

4. 例题讲解: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牌、韵律、意境等,解读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柳永的词风,创作一首词,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提示:关注柳永词的韵律、意境、情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永词作品,了解更多的宋词作家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江神子·题柏舟壁》登快艇,依山行,望五湖,宫阙寥落。

水波生处是有人家,黄鹤楼,细柳庵,竹枝寺,远近闻名争拜。

两岸烟树何处。

定风波,浩气长存,易水寒,洞庭秋思。

清洛渐行渐远,万里层云,千帆过尽,何日才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句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理解柳永词的特点和特色,掌握柳永词的创作历程和主题。

3.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雨霖铃·寒蝉凄切》与《江神子·题柏舟壁》的词意和创作特点。

2.提高学生对于柳永词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意象和形象。

2.鉴赏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教学过程导入(5min)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唐诗、宋词,对其创作背景和主题进行简要介绍。

阅读(20min)1.师生一同朗读柳永词,并解读其中的生动意象和抒情方式。

2.小组讨论,总结柳永词的创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再次朗读,体味其音韵和情感。

分析(20min)1.让学生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江神子·题柏舟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从词的结构、词牌和词调等方面,让学生掌握其创作特点。

鉴赏(20min)1.让学生认真品读两篇词的选段,体验其中的意境和音美。

2.带领学生回顾柳永词的创作历程和发展趋势。

3.让学生讨论柳永词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结(10min)1.学生就鉴赏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反馈。

2.师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作业1.撰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柳永词欣赏体会。

2.准备下节课主题为“花”的相关材料和文章。

结束语通过总体学习《柳永词两首》,学生们了解了柳永词的特点和创作例子,提高了对诗词鉴赏能力和美学审美水平,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柳永词两首》,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及特点,掌握词牌、韵律、意境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两首柳永词,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掌握柳永词的词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两首词的对比分析,了解柳永词风的多样性及其艺术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词牌、韵律、意境。

2. 教学难点: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以及柳永词风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简要介绍柳永及其词作。

2. 课堂讲解:(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词牌、韵律、意境。

(2)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如“寒蝉”、“凄切”、“离愁”等。

(3)对比分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牌、韵律、意境。

(4)讲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潇潇暮雨”、“江天”、“怀古”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柳永词作的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一句词,讲解其艺术特色。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词牌、韵律、意境(2)意象与情感(3)柳永词风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 答案:(1)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学生是否掌握了柳永词的特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提高其古代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柳永的《雨霖铃》和《夜雪》。

(2)理解并掌握两首词的背景知识,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和情感。

(2)学会比较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词中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柳永词的真挚情感,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提升个人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意象分析,理解其意境。

3. 情感主旨的把握,体会柳永词的情感魅力。

三、教学难点:1. 柳永词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如词牌、典故等。

2. 两首词的异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主旨的深入理解,感悟柳永词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柳永词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了解内容(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其韵律美。

(2)结合注释,理解词意,体会意象。

3. 合作探讨,深入解读(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欣赏魅力(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词中的意境。

5. 总结提升,感悟情感(1)总结两首词的意象、语言特色和情感主旨。

(2)引导学生感悟柳永词的情感魅力,体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词。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柳永词的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柳永的词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运用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发现两首词的异同。

3. 利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体验柳永词的情感魅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柳永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能够理解《江城子》和《雨霖铃》的基本内涵,并进行文学鉴赏。

了解柳永的生平和代表作。

1.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自己的文学素养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

1.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作,体味人间疾苦,感悟爱情的美好,培养情感上的共鸣和情感交流。

2. 教学重点难点2.1 理解《江城子》和《雨霖铃》的内涵和词法韵律。

2.2 分析柳永的词作特点。

3. 教学内容3.1 课文分析3.1.1 《江城子》《江城子》是柳永创作的一篇婉约词,通篇佳句锦簇,妙语连珠,融诗、曲、文于一体。

全词歌颂爱情的美好,反映出柳永深厚的人生感悟。

3.1.2 《雨霖铃》《雨霖铃》是柳永创作的一首抒发时局苦闷、表达深情愁思的长词,是柳词中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感伤而又深情,诗意渲染,更是用色彩和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深深的哀思。

3.2 诗词鉴赏选取柳永的其他代表作,进行鉴赏和分析。

通过学习和分析柳永的词作,了解他的文学特点和时代背景,领悟文学的深刻内涵。

4. 教学方法4.1 阅读分析法通过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并分析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汇报的方式,促进多角度、深层次地理解和领悟课文的内涵。

4.2 视听感受法通过现代艺术形式的视听观赏方式,如动漫、音乐MV等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更好地体验、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4.3 学案研究法通过构建综合性学案,引导学生采取问题情境式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教学过程安排5.1 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先自主阅读所分配的词作,然后思考、理解、探究课文的内涵。

5.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并得出结论。

5.3 总结交流让小组进行汇报和分享,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点评。

5.4 学案研究让学生阅读学案,进行问题情境式学习,加深对柳永的词作和文学鉴赏的理解。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高二下册语文第4课《柳永词两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二)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学习方法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知识积累1词牌介绍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柳永词两首》的课文,了解柳永的生平、艺术成就以及花间派别,了解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掌握词的基本形式和数种常用表现手法,能够鉴赏柳永词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教学准备本节课需要准备一些PPT课件及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包括柳永的简介、词形式、表现手法、两首词的注释及鉴赏等,辅助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课。

2、自读、共读、导读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默读一遍《柳永词两首》的文本,然后分小组共读课文,齐声朗读,然后导读,加深对词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柳永个人和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3、了解词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在了解柳永的生平和词文语言形式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词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图片、图表等来阐明词的构造和表现,可以与学生讨论。

4、详细注释词文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和词文表现手法后,可以对词文进行详细的注释,解释你除柳永的隐喻和词文典故,让学生弄清楚每一个词的含义和所表达的情感。

5、鉴赏词文的艺术价值在掌握了柳永生平和词文形式、表现手法、注释等之后,可以引导学生一起鉴赏词文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柳永词两首》对词文、文学和艺术的贡献和地位。

可以运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课堂充满思考和探究的气氛。

三、教学反思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表达,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同时也要注意每个学生是否学有所获。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材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提高本教案以《柳永词两首》为例,通过了解柳永的生平、掌握词的形式和表现手法、详细注释词文、鉴赏词文的艺术价值等步骤,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柳永的词作,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和文字表达的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

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

柳永词教案柳永词两首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柳永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3、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4、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品悟词的意境,体味其中情感。

2、学习解读词的意境、情感的简单方法,会解读词的意境,情感。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诵读体味和鉴赏分析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

第一课时《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柳永以及其词婉约派的风格。

3、深入《望海潮》描绘的情景,体察作者的情感。

4、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根据课前预习相关知识二、检查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以及相关的词的知识(可要求学生朗读)1、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3、关于《望海潮》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

《柳永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案

《柳永词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中的《柳永词二首》,包含《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把握两首词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两首词的基本词牌格式,分析其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古代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情感内涵,分析词牌格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把握两首词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人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词的主题。

3. 诗词鉴赏:(1)朗读两首词,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

(2)分析词牌格式,了解其结构特点。

(3)讲解词中的意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两首词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其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词,要求运用所学的词牌格式和意象。

6.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词的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柳永词二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牌格式(3)意象分析(4)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比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情感差异。

2. 答案:(1)意象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等,通过这些意象,词人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和思念之情。

(2)情感差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表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切,而《雨霖铃·寒蝉凄切》则更多地表达了离别的悲伤。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仲崇华【教学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2.学习作者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2.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使用说明】阅读诗词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

要反复吟诵词作,准确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品的不同风格。

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相关链接,全面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及所处环境,探究他们的人生历程,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作者寄寓在词作中的感情,准确理解词作的主旨。

意境的欣赏是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

所谓“意境”,就是作品所描绘的自然、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会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鉴赏诗词时,要运用联想和想象,透过字句和画面,去细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领会意境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词要注意方法技巧的学习揣摩,要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意象、理解意境、鉴赏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阅读鉴赏诗词的能力。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扫清文字障碍,掌握诵读要领,熟读成诵。

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唐宋词欣赏”第12课《柳永词两首》。

内容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特点,体会其词境之美。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2.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词,理解并把握词中的意象、意境。

3. 通过对两首词的欣赏与品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意象、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词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有哪些诗人赞美过这里的景色?”由此引出柳永及其词《望海潮》。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注意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词的音乐美。

3. 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4. 例题讲解:以《望海潮》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讲解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词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海潮》和《雨霖铃》。

(2)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欣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作特点(3)意象、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和《雨霖铃》。

(2)以“我心中的柳永词”为题,写一篇欣赏短文。

2. 答案:(1)见教材。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柳永词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柳永的词风。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

《柳永词二首》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柳永词二首》,包括《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两首词。

详细内容如下:1.《雨霖铃·寒蝉凄切》:全文解读,分析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等。

2.《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文解读,分析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柳永词的背景和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

2. 分析两首词的词句、意象、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柳永词的词句、意象、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重点:理解柳永词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柳永词二首》课文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柳永词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人的情感世界。

2. 课文解读:a. 学生自读两首词,体会词人的情感。

b. 教师讲解词句、意象、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例题讲解:a.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

b. 解读《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a. 学生仿写柳永词的词句。

b. 学生互相鉴赏,交流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背景。

2. 黑板右侧:课文词句、意象、表现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b. 比较《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异同,写出不少于300字的比较文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柳永的生平和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柳永词两首》,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望海潮》: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词中的意象、意境,分析其表现手法。

2. 《雨霖铃》:深入解读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词人如何运用声律、对仗等技巧抒发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望海潮》中的意象、意境分析,《雨霖铃》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解读《望海潮》: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解读《雨霖铃》: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其声律、对仗等技巧。

3. 例题讲解:(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阐述《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并进行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意象、意境、表现手法2. 《雨霖铃》:情感、声律、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谈谈《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2. 答案:(1)意象:《望海潮》中的意象有潮水、长云、孤鹜等。

作用:通过意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情感变化:《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从离愁别绪到思念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词两首》教案铜仁一中语文组潘静教材分析:《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关于词知识、作家作品能力目标1、品味词的语言,鉴赏词中形象。

2、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1、体会柳永写本词的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词中的形象。

学习表现手法,领会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感悟、探究教学过程:一、 1、作家作品:柳永是北宋真宗、仁宗时一位杰出的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超过了他以前和同事时的词人所已经达到的成就。

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写词。

精通音律,熟悉暗调,并能创作新调。

长期过着羁旅和冶游的生活,和歌妓、乐工们混在一起,他对有些歌妓还怀有真挚的情感。

他为她们创作新词供她们歌唱,也可能从她们哪里学习一些来自民间的曲子,因而他创制的词一许多新调子在别处是不易看到的。

作品内容反映都市生活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生活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妇女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的表现艺术主要是即事言情和融情入景。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字奢卿,宋工部侍郎柳宜的幼子。

初名三变,字景庄,和哥哥三复、三接都有文名,号“柳氏三绝”。

他在宋仁宗景佑元年中进士,曾做过睦州推官,定海晓峰盐场官,最后做屯田员外郎,亦称柳屯田。

他的词集《乐章集》。

2、关于词的发展: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

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它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同时,同一词牌可以有不同的名称。

如西江月,又名步虚词,江月令。

除了字数较少的小令,大多数词要分段,一段叫一片,又叫一阕。

一般分为两段,少数分为三四段。

二、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

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1、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

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

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

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

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

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问题探究: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

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

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

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

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

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六、板书设计:(略)《雨霖铃》教学设计[设计说明]《雨霖铃》是情真意挚的美文,且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领略其情感之美上。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词人,用自己的心灵与文本对话。

这就要让学生多朗读,发挥阅读的主体性,充分感知文本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有所感,各抒己见。

教师要少讲,相机诱导,将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对学生言之有理的回答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了解词人 2、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千百年来,别离之情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今天让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聆听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雨霖铃》。

二、了解词人通过预习,大家对柳永已经不再感到陌生,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词人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关于作者的资料。

课堂上让学生来介绍作者。

同学之间可互相补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创造了慢词即长调,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三、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听录音或老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

听完后教师强调字音。

骤雨(zhòu)凝噎(yē)暮霭(ǎi)那堪(nǎ kān)2、生自由朗读要求:体会感情基调,并勾画出自己不懂的语句。

明确:感情基调是凄清、缠绵。

学生提出疑问,生生或师生互动解决疑难问题。

3、有感情朗读找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请同学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足的地方请点评的同学再读。

教师作适当的朗读指导。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再请学生试读。

然后全班齐读四、整体感知1、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由此可知这首词的内容是:在一个萧瑟的秋天里,词人要远行与恋人告别。

(学生说出答案)2、全词围绕着“伤离别”来构思,请你说一下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上阕:长亭别离下阕:别后愁思五、品位语言,体会感情1、请同学们读上阕,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词人离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参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

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凄清的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曲。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都门帐饮”,语出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可见他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写出了不忍别离却又不得不别的无奈。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教师总结上阕:“相见时难别亦难”,在词人的笔下,一景一物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与伤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学生答出: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