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胎教法
古代胎教,古人的优生优育观
【导语】⾝边很多同龄⼈都开始成为妈妈的⾓⾊,她们都希望⾃⼰的宝宝将来是”⼈见⼈爱,花见花开“,所以,很多朋友开始咨询芸菱,胎教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找来这篇⽂章,分享给⼤家,让作者带领我们⼀起认识⼀下古代胎教思想。
读完之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想必⼤家就都明⽩了。
早在《列⼥传》中就有胎教论的记述:“古有妇⼈妊⼦,寝不侧,坐不边,⽴不哗,不⾷邪味,不正不⾷,席不正不坐,⽬不视邪⾊,⽿不听*声,夜则令替诵诗道正事;如此则⽣⼦形容端正,才过⼈矣。
”除此之外,《列⼥传》中还记录了⼀个医案:“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唯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
⽣⽂王⽽明圣,太任教之,以⼀⽽识百,卒为周宗。
君⼦谓太任为能胎教。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为了孕育德才兼备的后代,德育之作从胎⼉阶段就开始了。
历代医家亦有对胎教的阐发,使胎教学说不断完备,值得⼀提的是,宋代名医陈⾃明所著的《妇⼈良⽅⼤全》还专⽴“胎教”⼀门,进⾏详细论述。
胎教学说的提出,主要是建⽴在“形象始化,未有定仪,因感⽽变,外象⽽内感”的基础上。
指掌图⽈:“然⼉在腹中,必借母⽓⾎所养;故母热⼦热,母寒⼦寒,母惊⼦惊,母弱⼦弱,所以有胎热胎寒胎惊胎弱之证。
”即妇⼥怀胎,胎⼉与母亲共为⼀体,母体的⼀切变化均可直接影响胎⼉。
⼴义胎教即在精神、饮⾷、寒温、劳倦等诸⽅⾯,对母亲和胎⼉实⾏的保健措施,以促进胎⼉智⼒和体格的发育。
狭义地说,胎教的范围主要是使孕妇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和教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胎⼉的智⼒发育。
古代的胎教学说更注重狭义胎的内容,也许是与“重德”的整个中华⽂化有关。
兹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册·⼉科(上)·卷四百⼀·⼩⼉未⽣胎养门中有关胎教的内容归纳述如下。
⼀、精神宁静安定宁静的环境是胎⼉⽣长发育所必需的基础,这就要求孕妇要有宁静、愉快的精神状态。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的“胎教
古代胎教:我国古代的“胎教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受孕妇言行的感化,如果孕妇选择良好的居处环境,接触美好的事物,严守礼仪,就能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因而谓之胎教。
最早提到胎教的《大戴礼记》上说:“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意思是说,凡王侯后妃怀孕满七个月,必须搬迁到安静舒适的卧室中去居住,这样才有利于生殖优良的王子。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胎产书》中,虽未提到“胎教”一词,却有多处谈到了胎教的具体内容。
该书曾说,妇女怀孕两个月,“居处必静,男子勿劳”。
意即丈夫在此时不可再与妻子性交,以免因房劳而造成流产。
妇女怀孕三个月,孕妇的视听言行将对胎儿的形象产生直接的影响,称做“见物而化”,“内象成子”,所以孕妇理应多见仪表堂堂的君公大人,不要见矮小的侏儒和丑陋者。
怀孕六个月,孕妇应经常到郊野去散步,多观看奔跑中的犬马。
这样,孕妇就会感到心旷神怡,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北齐《颜氏家训》中亦有胎教的论述:“古者圣王有胎教,怀子二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意志滋味,以礼节之”。
这是要求孕妇注意起居饮食、视听言行和思想情志,一切均要做到“以礼节之”,这样才能更好地养护胎儿。
隋代《诸病源候论》中说:“欲令子美好端正者,数视白璧美玉,看孔雀,食鲤鱼。
欲令儿多智有力,则啖牛心,食大麦。
欲令子贤良盛德,则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径,目无邪视,不妄喜怒。
……好芬芳,恶见秽臭,是谓外象而变者也。
”要求孕妇多接触各种美好的事物,注意饮食营养,应避开污浊的环境,尽量呼吸芳馨的新鲜空气。
行立坐卧姿势要端正,视听言行与思想情志应符合道德及礼仪规范。
不可胡思妄想,不可有邪念,不说恶言脏语,内心应保持恬淡宁静,喜怒哀乐应适度,要有所节制,务使情绪稳定。
南宋《妇人大全良方》中写道:“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情绪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设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视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寿厚,忠孝贤明。
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导语】古⼈所说的胎教,是指母体在妊娠期间为给胎⼉创造⼀个良好的胎内环境⽽⾃我采取的有关精神、饮⾷、⽣活起居等⽅⾯的有⼒措施,以使母⼦的⾝⼼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欢迎阅读参考!1.关于中国古代胎教内容 ⼀、注意调和情绪 古⼈认为,胎借母⽓以⽣,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疾。
孕妇的怒愁悲思,狂喜极乐,都会使⽓⾎失和⽽影响胎⼉。
因此,古⼈主张调顺⽓机,宁静养胎。
"宁静得养胎,盖⽓⾎调和则胎安。
……欲⽣好⼦者,必先养其⽓。
⽓得其养,则⼦性和顺,⽆乖戾之⽓。
"《增补⼤⽣要旨》中说:"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盖⽓调则胎安,⽓逆则胎病。
"可见,孕妇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对胎⼉健康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孕妇应注意调节情绪,使⾃⼰保持平和乐观,情志舒畅。
⼆、重视环境感化 古⼈认为,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胎⼉具有⼗分重要的潜移默化作⽤。
隋代医书《诸病源候论》说:“妊娠三⽉,名始胎。
当此时,⾎不流⾏,形象始化,未有定义,因感⽽变。
……欲⼦美好,宜佩⽩⽟;欲⼦贤能,宜看诗书。
是谓外象⽽内感也。
”钱今阳在《钱⽒⼉科学》中说:“欲⼦⼥之清秀者,居⼭明⽔秀之乡;欲⼦⼥之聪俊者,常资⽂学艺书。
”及⾄今⽇,民间仍有许多类似做法,如妇⼥怀孕后在室内摆设⼀些优美的⼭⽔风景画,以及俊秀的⼩⼉图像等。
这种做法的实质,也是在通过环境的优雅来调和孕妇的情绪。
三、注重德⾏修养 古⼈很注重孕妇的德⾏操守和性格修养,要求遵循⼀定的⽣活准则,避免各种不良刺激。
例如,《史记》中记载有周⽂王之母太任“及其有娠,⽬不视恶⾊,⽿不听*声,⼝不出傲⾔,能以胎教”,所以“⽂王⽣⽽明圣,太任教之⼀⽽识百”。
四、注意饮⾷起居 中医认为,妊娠期间,孕妇由于⽣理上发⽣特殊变化,很容易受暑、寒、风、湿、燥、⽕、侵害,感染疾病,危及胎⼉。
因此,这⼀时期应特别注意起居。
同时,妊娠期孕妇消化功能减弱,但⼜要供应胎⼉营养,使养料的需求增加。
历史趣谈: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 中国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中国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导语: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的君王,这与太任从小就对姬昌进行的教育分不开。
太任是殷商时期挚国(今河南平舆)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长大后的太任,就嫁给了周先王季历为妻。
为了迎娶她,季历举行了十分浩大的迎亲仪式。
由于人多,东西也多,就干脆把渡船连在一起,搭成了浮桥,让大家赶着车马、抬着东西从上面通过。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婚嫁记载。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不久,太任怀孕。
有了身孕的她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了。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说的是,她在怀孕之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的胎教与胎养
⾸先要提出的是,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
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理⽅⾯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理的健康是胎教。
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杂记在⼀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
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全》中所说:“古⼈胎教、胎养之⽅,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多寿多贤良。
”上古⾄汉代的发展在中国的上古时代⾄西汉时代,有关胎养的问题已开始萌芽⽽形成雏形,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在甲⾻⽂上发现已有孕妇临产得病,母⼦是否平安的⼘辞,以及“育疾”的名⽬,也就是妇⼥⽣育的疾病。
公元前⼗⼀世纪成书的《周易》,也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可见当时对于妊娠病变,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中,对畸形胎⼉、妊娠时间长短、⼀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鲁僖公⼆⼗三年(公元前*四年)载有“男⼥同姓,其⽣不蕃”,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这⽐达尔⽂在⼀⼋五⼋年才论述到这⼀规律要早了⼆千五百多年。
当然,在我国现存第⼀部重要医典《黄帝内经》中,对妊娠的诊断、⽣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根据《汉书·艺⽂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
但张仲景(公元⼀五零——⼆⼀九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的内容很丰富,有胎孕⽤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的逐⽉养胎、胎前疾病的诊治、祛病养胎等等;⽽在他的另⼀本著作《⾦匮要略·妇⼈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肿、⼩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法。
讲到汉代,我们还不得不提刘向所著的《古列⼥传·母仪传》,因为在此以前虽早有胎教之说,但正式⽂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太任,⽂王之母,挚任⽒之仲⼥也,王季娶以为妃。
太任之性,端⼀诚庄,惟德之⾏。
及其娠⽂王,⽬不视恶⾊,⽿不听*声,⼝不出敖⾔。
我国古代女子教育中的胎教观及其影响
摘要本文从女子教育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提出古代妇人胎教目的在于“正礼”,重视父母的遗传作用和胎教文化的传递功能,注意孕妇心情和情绪的移情作用,注重孕妇的饮食起居对胎儿的影响,并对其历史地位给予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我国古代胎教思想地位影响据《辞海》释:“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妇的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叫做胎教。
”我国的胎教思想源远流长,并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学说。
自殷周以来,胎教理论就曾被广泛地记载于当时的哲学、教育、政治、文学、医学等经书、典集之中。
例如成书于殷周年间的《易经》,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唯物史派的《管子》,汉代时司马迁的《史记》、戴德的《大戴礼记》、贾谊的《新书》、刘向的《列女传》、王充的《论衡》,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的《博物志》、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宋代朱熹的《小学》,明代朱棣的《普济方》、清代陈复正的《幼幼集成》等等,都记载了许多关于胎教的内容。
本文是从女子教育角度对其进行论述。
1我国古代胎教理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儒学为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胎教理论产生的政治文化基础。
尽管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或是法家思想独占一统等阶段,但毕竟是昙花一现。
占正统地位的儒学思想基本上统治禁锢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
“三纲五常八条目”、“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以德为教”以及针对女子教育的“三从四德”、“阳尊阴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儒家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生命体验等为古代女子实施胎教提供了政治文化教育的大环境。
2我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内容解析2.1提出胎教的目的在于“正礼”我国古代孕妇生活中的一切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要求和规范。
因此,要求婚配时男女双方“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凡孕妇“所求声音非礼乐”,“所求滋味非正味”[1]者均不能迁就。
周朝轶事 周文王之母是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周朝轶事周文王之母是史上最早进行胎教的人导语: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侯、西伯昌,是周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周王朝的主要奠基者和缔造者。
周文王一生为人慈善、心胸开阔。
由于他勤政周文王姬昌,又称西伯侯、西伯昌,是周人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周王朝的主要奠基者和缔造者。
周文王一生为人慈善、心胸开阔。
由于他勤政爱民,对百姓广施恩惠,使得他深得民心,为兴周灭纣的大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然而,周文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性格和工作态度,这与他母亲太任的早期胎教是分不开的。
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句话用在周文王身上那是太恰当不过了。
当然,周文王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两个女人有关的。
一个是他的母亲——太任,一个是他的妻子(也就是周武王的母亲)——太姒。
然而,要说对周文王影响最大的,还当属他的母亲太任。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周文王那种善良、包容的性格的形成,与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关系。
而他的这一良好、积极的性格,又为他以后的仁政和勤政打下了基础。
太任是周国附近挚任氏部落首领的次女。
她为人仁慈虔诚,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她做事向来都是思量再三,不仅仅想到自己,而且还会顾忌到别人的感受。
相对于其他女孩来说,太任显得成熟稳重。
嫁给季历(周文王的父亲)之后没多久,她便发现自己有喜了(当然,她还不知道这就是后来周文王),喜悦之情那是溢于言表啊。
而此时,太任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怀孕期间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自己腹中的胎儿有所影响。
那小家伙极有可能能够感知到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所说的每一句话,并且对它进行最原始的记忆和模仿(很多孩子长大后和自己母亲的性格很相似,原因就在于此)。
生活常识分享。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
第一章古代的优生胎教思想第二节胎教思想一、胎教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的胎教实践开始得很早。
据史籍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妊娠文王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之后,周成王的母亲怀成王时,“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妊成王时,站立时不将身体重心倚在一条腿上,坐着时身子不歪斜,笑时不大声喧哗,独居时也不放纵懈怠,发怒时也不破口骂人。
《韩诗外传》也记载,孟子母亲孕孟子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
”“席”即坐席,“割”即切肉,要求起居、饮食都须有所注意。
到了汉代,封建王朝建立,为了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学者们纷纷探寻对策,其中涉及教育问题,认为帝王早期胎教与否,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
大量记载胎教问题的《列女传》等文献,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尤其是第一次出现了像贾谊《新书》中《胎教》这样专门论述胎教问题的专论。
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胎教思想有两个鲜明的趋势:其一,从医学的角度论述胎教;其二,具体阐述胎教如何实施。
因此,使中国传统胎教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意味。
如北齐时期,名医徐之才在其《胎产书》中就曾提出“逐月看胎法”,叙述胎儿在母腹中逐月发生的形态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大发展时期,对胎教问题更多的是从医学角度加以论述,形成我国胎教理论的一大特色。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医学名著《千金要方》中专辟《养胎》一篇,系统阐述了妊娠脉象、妊娠阻病、妊娠起居饮食与禁忌等胎教问题,突出地强调了“外象内感”问题。
二、胎教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观,不仅将人的各个器官、组织及其功能视为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也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反映在胎教理论上,认为胎儿的生长发育与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母体及其所处环境所发生的一切,均会对胎儿产生决定性影响。
1.“外象内感”说中国传统胎教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就是“外象内感”说,这种观点认为,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事物始终存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的过程,外界的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外界和母体对胎儿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发生。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
【胎教知识】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我国古代的胎教学说据《史记》记载:“太妊之性,端一诚庄,惟德能行。
及其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妊教之,以一识百。
卒为周宗,君子谓,太妊为能胎教。
”古人所说的胎教,是指在妊娠期间为有利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发育而对母亲的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所采取的有利措施,以便使母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古代胎教的内容主要包括6个方面:(1)阳入情志。
妊娠是女性生理上的一个特殊过程,孕妇不仅生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心理上同样也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这种心理反应过程即为古人所说的情志变化。
古人云:凡有孕之妇,宜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喜、怒、悲、思皆可使气血失和而影响胎儿。
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
《增补大生要旨》中说:“除恼怒,凡受胎后切不可打骂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
”就是说:孕妇要心情舒畅,不要轻易动肝火,否则会导致气不顺,气不顺则孕胎必受影响。
《傅青主女科》中亦有“大怒小产”的论述。
可见,孕妇的情志对胎儿具有直接影响。
故而孕妇情志舒畅,遇事乐观极为重要。
(2)懒房事。
房事,是指夫妻的性生活。
虽然房事为受孕怀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受孕之后,则房事必须节制,《产孕集》说:“怀孕之后,首忌交合,盖阴气动而外泄,则分其养孕之力,而扰其固孕之机,且火动于内,营血不安,神魂不密,形体劳乏,筋脉震惊,动而漏下,半产、难产、生子多疾。
怀孕以后,首先应禁房事,特别是在怀孕头3个月和7个月之后。
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常常给孕妇带来许多不适,恶心、厌食、嗜睡、疲劳,自身及胎儿的营养常常供不应求,哪里还会有闲情逸志取房事之欢?7个月后,孕妇腹大身重,行动诸多不便,而且胎儿即将人盆,阴道变短,房事会刺激宫颈而引起宫缩,加之在房事中有可能将细菌带入孕妇体内,严重者会造成感染,因而这前、后两期,应忌房事。
否则“分其养孕之力”,“扰其固孕之机”,“形体劳乏”,甚而造成流产、难产,“生子多疾”。
中国古代胎教方法
中国古代胎教方法陈自明《妇人良方》说:“夫人以胃气壮实,冲任荣和,则胎得所,如鱼处渊;若气血虚弱,无以滋养,则始终不能成也。
”又说:“阴阳平均,气质完备,成其形尔。
”孕妇要达到阴阳气血平均完备,主要的径路大致有两条,就是一靠饮食滋养,二靠药物调治。
对于孕妇的饮食来说,关键在于既要营养丰富,又要容易吸收。
《古今医统》认为:“妊娠气清,身不受病,临产易生。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并且为了不伤胃气,所以自古以来,医家们多主张孕妇的饮食最好在适当讲究留养的前提下,以“清淡”为主。
这种清淡而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归纳起来大致有瘦肉、鱼、禽、蛋类、牛奶、豆浆,以及各种绿叶蔬菜等等;而膏粱厚味,辛热肥甘,以及炙煨油煎,“冰浆”“饮酒”,则一般多在避忌之列。
原因是:“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膏粱厚味,辛热肥甘,以及炙熔油煎等物,非但入胃刺激,不易消化,并且弄得不好,还会使孕妇体内热邪壅滞,造成阴阳失调,以致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在饮食滋养方面,还有一点要加以注意,就是饥了要及时进食,并且要注意食不过饱。
否则胃气受损,妨碍营养正常吸收,对胎儿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按胎养常规来说,药补不如食补。
但一旦孕妇体内气血阴阳失调,以及出现直接和胎儿有关的子肿;子痫等病,那末药物调治还是必要的。
《内经》有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只要药物的性子不过分激烈,一般对症下药,大多数的孕妇都可药到病除,并不影响胎儿发育;。
胎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治疗母病,更重要的还在于安胎和养胎上。
安胎的方药尽管多种多样,选用的原则却不外审因论治,择善而从。
原来,胎气不安的原因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种种不一,正如《景岳全书》所说那样:“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有虚有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之病,— 1/3 —— 1/3 —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
”张景岳的这一说法,为后世安胎指出了“或虚或实”,“或寒或热”,“去其所病”的原则。
中国古代的胎教
中国古代的胎教导读:有人认为,中国人不注重胎教,胎教似乎只是外国人的专利。
其实,胎教本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周文王只所以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怀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使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为能胎教”。
有人认为,中国人不注重胎教,胎教似乎只是外国人的专利。
其实,胎教本是我们的国粹。
《史记》说周文王只所以成为一代明君,就在于他的母亲太任是一位品行“端一诚庄”、“惟德之行”的妇女。
她怀文王时,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从而使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一而识百”,人们都夸赞“太任为能胎教”。
我国古代的胎教说,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情绪行为等都定了相应的戒律。
西汉初年,贾谊就总结了“古者胎教之道”,并在所著的《新书》中,专立了一篇胎教。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祖国的医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胎教成为其重要的门类之一。
北齐徐文才著的《逐月养胎法》是较早涉及胎教的医学专著。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余要方》一书中将“妇产”一门列在卷首,阐述了养胎之道。
这些论著都对孕妇的饮食起居提出了要求,并阐述了这些因素对胎儿发育和分娩的影响。
古人胎教说中可供我们借鉴的精辟之处可归纳如下:主张“慎始”,简言之,即主张婚前娶妻嫁女应审慎,这是因为母亲的品德对后人的成长影响很大。
重视环境因素对胎儿的影响,主张避免周围环境的不利因素,免除不良刺激对胎儿的影响。
强调心境平和,主张孕妇应谨言慎行,修养身心,陶冶情操。
重视早孕期间的调理。
指出妊娠初期的三个月最为重要,应当重视孕妇的身心调理。
现代优生学证实,妊娠最初的三个月,胎儿最易受母体内外环境的影响。
— 1/2 —— 1/2 —至于胎教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爱和耐心。
愿每一位未来的母亲都能及早实行胎教,用爱和耐心精心培养胎儿,孕育一个聪明活泼的健康宝宝。
— 2/2 —。
古代胎教方法简介课件
印光大师《寿康宝鉴》
• 十年前有一富商的儿子到日本学医,有次 坐电车跌断了手臂,手臂刚接好不久,回 国向他母亲祝寿,当天夜晚和他妇人同卧, 次日竟死。应知凡伤骨者,百数十日不可 近色。他不知这种忌讳,只贪片刻的欢乐, 却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令人叹息。
印光大师: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
• 【世乱极矣,人各望治,不知其本,望亦徒劳。其本所在, 急宜知之。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
印光大师《寿康宝鉴》
•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长寿健康,子孙
绵长,吉祥平安。没有人会愿意多病夭折, 绝子断孙,凶危多难的。这种道理就算是小 孩幼童也明白。但是贪淫好色,纵情花柳的 人,他们虽然也希望寿康吉祥,可是在行为 上却与他们的希望完全相反。终至于因为贪 好淫色而导致病夭凶危,灾难降身。甚至有 些夫妇不避忌讳,也贪湎沉溺在色欲之中, 结果也常同样造成体弱多病,丧身亡家,令 人怜悯慨叹。
• 由此可知,汉朝对于怀孕妇女的要求相当 严格:睡眠不可侧卧,必须正直地躺平; 坐与站立皆需正直身体;不吃味道奇怪、 切割不正的食物;不看、不听淫邪的事物; 笑的时候轻柔、即使有怒气也不得口出恶 言;夜晚时朗诵经书予腹中孩儿。如此胎 教,孩童将来必会是一名行为端正、才德 兼备之人。
儿童食素都有哪些好处?
古代胎教方法
自古就知胎教能提高智商
• 在我国古代,早有胎教之说。相传孟 子之母亲曾说过:“吾怀孕是子,席 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 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曾经记有: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 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 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 也。”
•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氏怀孕后,十分注 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 静,为人和善,喜好稼墙,常涉足郊野, 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 倚。”因此出生后的后稷成为我国农业上 最有成就的始祖。
胎教的起源
【胎教的起源】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胎教的含义】胎儿具有惊人的能力,为开发这一能力而施行胎儿教育,近年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美国著名的医学专家托马斯的研究结果表明,胎儿在6个月时,大脑细胞的数目已接近成人,各种感觉器官起趋于完善,对母体内外的刺激能做出一定的反应。
这就给胎教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广义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产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
因为没有健康的母亲,亦将不会出生强壮的胎儿。
有人也把广义胎教称为“间接胎教”。
狭义胎教是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成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使胎儿建立起条件反射,进而促进其大脑机能、躯体运动机能、感觉机能及神经系统机能的成熟。
换言之,狭义胎教就是在胎儿发育成长的各时间,科学地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教育,如光照、音乐、对话、拍打、扶摸等,使胎儿大脑神经细胞不断增殖,神经系统和各个器官的功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训练,以最大限度地发掘胎儿的智力潜能,达到提高人类素质的目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胎教亦可称之为“直接胎教”。
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 胎教理论
中国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
胎教理论
胎教一词源于我国古代。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容易被孕妇情绪、言行同化,所以孕妇必需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
”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
”《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各方面之注意事项。
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
中国古代胎教始于西周。
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淫乱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
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意思是说,周成王的母亲怀孕时,站有站的样子,站时不将重心倚在一边,坐有坐的样子,坐时也
不歪斜,笑时不放声喧哗,独居一处时也不懈怠放任,发怒时也不骂人,如此等等,用礼教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举一动,从而保持对胎儿的良好影响。
中国古代胎教理论的发展与经验借鉴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434 September2018(B)总第434期2018年9月(中)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胎教主张,其中许多胎教思想和胎教习俗在当代依旧具有重大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胎教理论借鉴价值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Antenatal Instruction in Ancient China//Zhang ShipingAbstract 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put forwardand implement antenatal education.In the long history,a series of propositions of antenatal education have been formed,and manyof them still have great value in the present time.Key words ancient China;antenatal instruction;reference value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胎教。
所谓胎教,是指通过母体食物营养、视听言动乃至情绪等的规范,从而间接影响胎儿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教育方式。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倡和实施胎教的国家,古人重视胎教,胎教思想源远流长,其中的一些胎教主张至今依旧具有借鉴价值。
1古代胎教理论的源起与发展在古代,虽没形成独立的胎教体系,但是社会一直非常重视胎教,有关胎教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历史学、哲学、文学和医学等著作中。
原始社会中期,我们的祖先已发现氏族内部通婚或者近亲婚配会导致后代生理缺陷或者智力低下,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胎教
中国古代的胎教胎教-词源于中国古代。
据史料记载。
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提出了胎教这个问题。
2000 多年以前就有了古胎教理论,中国是世界胎教的最早策源地。
对于胎教的定义,在内容,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胎教指为了促进胎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够顺利地渡过孕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劳逸等各方面的保健措施。
狭义上的胎教是指孕妇自身加强精神品德的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根据胎儿各感觉器官发育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给予适当合理的信息刺激,以促进胎儿早期智力的发展。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西周时期,就开始实行胎教。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列女传》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
...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一而识百。
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意思是由于周文王的母亲对周文王实行了胎教,因而使周文王聪慧明圣。
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我国最早实行的胎教。
不仅周文王之母实行过胎教,而且周文王的后代周成王的母亲也实行过胎教。
西汉戴德在其所著<大戴礼记》中记载:“周后任(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独处不倨,虽怒不詈,抬教之谓也。
”不仅如此,同时还将胎教的方法,“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为后世戒。
”在我国古代,胎教是作为培养理想的后代而予以重视的。
据《韩诗外传》记载,孟子的母亲在谈到对流子的培养时曾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可以看出,孟母为了使孟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也曾实行过胎教。
唐代的著名诗人,宰相元稹,也曾以周成王为例,论证胎教对于培养合格君王的作用。
他指出,“且夫周成王人之中才也。
...然而克终于道者,得不谓敦之然耶。
始为太子也,未生胎教,既生保教。
”元稹也把周成王功绩的一部分归之于受过胎教,强调胎教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一些教育家,则从教育的角度米谈胎教的重要性。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
周文王母亲的胎教我国古代的妇女,已经对婴儿实施了“胎教”.周朝文王的母亲大任就是一位。
她怀孕的时候,眼睛不看邪恶的东西,耳朵不听不健康的音乐,嘴里不说恶语脏话,她认识到,母亲所接触的外界事物都会感应给胎儿,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接触恶的事物就会产生恶,接触善的事物就会产生善。
所以形象、声音尤为重要。
她晚上就命乐官朗诵诗歌,演奏高雅的音乐给她听。
因此周文王一生下来,就很聪明。
今天看来,大任的胎教是非常科学的,非常的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
周文王姬昌母亲——太任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的君王,这与太任从小就对姬昌进行的教育分不开。
太任是殷商时期挚国(今河南平舆)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
长大后的太任,就嫁给了周先王季历为妻。
为了迎娶她,季历举行了十分浩大的迎亲仪式。
由于人多,东西也多,就干脆把渡船连在一起,搭成了浮桥,让大家赶着车马、抬着东西从上面通过。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婚嫁记载。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
不久,太任怀孕。
有了身孕的她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了。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
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
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
古代胎教的起源
其实我国早在汉代就有关于胎教的记录了,汉代《史记》中记录周文王之母太任时说:“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
”这是关于胎教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文王能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圣主,其母在妊娠期间的这些做法对其成长是不无裨益的。
其后,大量有关胎教的记载和研究在各种书籍中出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
胎教”一词最早被提出是在唐以前成书的《洞玄子》中。
书中要求孕妇做到“勿视恶色,勿听恶语,省淫欲,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生吃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坡,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背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逐令男女如是,故大智慧,忠义贞良所谓胎教也”。
也就是说孕妇视、听、言、思、动对胎儿有影响,这就要求孕妇的言行各方面都要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孕育出大明大智、忠义贤良的儿女。
其实这就已经非常准确地阐明了胎教的'含义。
北齐的徐之才则是正式从医学角度上提出胎教并对其加以阐述。
他著作的《逐月养胎法》中有关于胎教的论述。
随着对胎教研究的逐步深入,之后许多医学家对胎教进行了专门论述。
例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养胎》,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总论》以及《颅囟经》、《圣济总录》,明代李劫的《医学入门—逐月胎脉所主》,方贤的《奇效良方,形质受胎之始论》等书籍,都对胎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说明,孕妇饮食和一举一动,孕妇情操的良好与否,对后代的智力和性格形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到了清朝,医学界名家对前人的这些记载又加以整理和发展,使我国古代胎教发展史更加得全面和系统,如陈梦雷等编辑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儿科分卷之首“小儿未生胎养门”,对历代胎教学说进行了总结。
中国古人的胎
中国古人的胎论我国古代优生观作者/李金庸关于胎教:《古烈女传·周室三母》说:“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翻译:周文王的母亲太妊,怀文王的时候,就进行了胎教。
古代妇女怀孕时,睡觉的时候不侧着身体,坐着和站立的时候,身体笔直、不倾斜,不吃气味不正常的食物,食物切割的不合于礼数不吃,座位不合于礼数不坐,眼睛不看不正常的情景,不听音律不合礼数的音乐。
到了晚上,则令盲人乐师唱诵诗以道正事。
《新书·胎教》说:“周后妃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歪斜),笑而不諠,独处不倨(散漫),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翻译:周后妃怀成王的时候,站立,身体不能不平衡;坐着,身体不歪斜;笑不能大声,独处时肢体也不散漫,虽然生气,但是不恶语相加。
胎教就是这样。
《博物志·杂说下》说:“妇人妊身,不欲令见醜恶物、异类鸟兽,食当避其异常味,不欲食见熊罴虎豹及射鸟射雉。
食牛肉、白犬肉、鲤鱼头。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听诵诗书讽咏语之音,不听淫声,不视邪色。
以此产子,必贤明端正寿考,所谓父母胎教之法。
故古者妇人妊娠,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矣。
”翻译:怀孕的妇女,不能令其看到丑恶的食物,奇怪的鸟兽。
吃的食物要避免异常的味道。
不去吃熊罴虎豹的肉,不去看打猎时射中鸟和雉,食物切割的不合于礼数不吃,座位不合于礼数不坐。
要听诵诗书里的关于讽咏的诗乐。
不听音律不合礼数的音乐,眼睛不看不正常的情景。
不要随便对感心动念,因为感于善则婴儿善,感于恶则婴儿恶矣,需要十分谨慎。
关于育儿:《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一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
若无于小,卒不成大。
”非常注意出生后婴幼儿的卫生保健。
婴儿一出生,即开始了清除其从母腹带来的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第二说:“小儿初生,先以绵裹指,拭儿口中及舌上青泥恶血,此为之玉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烈女传》记载了享国800余年的周朝王妃太任 的“贤行胎教法”:“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 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 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 贤下士、具圣智慈理的君王。
• 现在一提起胎教,我们想到的可能就是听听音乐或唐诗宋词而已。其 实胎教的范围很广,作用不容忽视,古时的胎教远比我们现代人要全 面、严谨得多。下面我们就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将古人的教诲进行诠释, 以供欲培育优秀下一代的家庭参考:
文王胎教法
• 能有健康、聪慧、仁义的孩子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除 了后天的教导外,先天的因素也不容忽视。易曰:“正其 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 中国自古就重视胎教,将胎教的方法写于玉板上,藏于金 柜中以做为后世的训导。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受孕 妇言行的感化,故孕妇须谨守礼仪,从全方位给胎儿良好 影响。
• 1. 行住坐卧礼貌端庄 • • “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随便睡; • • “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 • • “立不跛”:《弟子规》有“不跛倚”,就是站立时要站好。 • • 用现代话来讲,你的行住坐卧都要礼貌端庄,都不礼勿视”:是指凡是不好的,不应该看的,作为一个准妈妈 就不能看。现在电视、网络、杂志甚至广告牌等传播媒体,非常普遍, 看到不健康的画面、暴利的镜头相当的容易。准妈妈要慎选所视。为 什么这些不能看?因为会影响孕妇的情绪。母亲的情绪不稳定,体内 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当然会影响腹中的胎儿。 • • “非礼勿听”:耳朵所听到的都是好的,善良的,正确的。对于 不好的、不堪入耳的声音,包括不良的音乐也都要避免听闻到。
• • •
4. 合理饮食 母亲如果喜欢随便吃这吃那,也会影响胎儿。尤其有些孕妇在怀孕的时 候,难免身体有些不适,吃东西就没有节制。古人认为饮食方面也应该有所 节制。就是所谓“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是指这个时节不应该吃的食物,就不能吃或者说切割 得不恰当,太大,很难咀嚼,作孕妇的也不能吃,以防影响消化。以应季的、 切割适宜的食物为好。
转载胎教、教子有方 转载 胎教、 胎教
• 妇女从受孕的第一天开始,按古文的记载,要“寝不侧”、“坐不 边”、“立不跛”;还要做到所谓“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即从身体、言语、意念三方面要保持内心的 清静;另外在饮食上也有“割不正不食,不时不食”的宝贵经验。
• 3. 言语、行为端正谨慎,保持清静、安稳和愉悦的心境 • •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己讲话时,好的才讲,不好的不讲。 作为一个准妈妈对于自己的言语造作,和内在的起心动念都要非常地 注意。因为这些都会影响自己胎儿将来的性情。胎儿的性情完全受母 亲怀胎时候的情绪影响,母亲的情绪安稳,胎儿就安定。性情对于人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禀赋!
• •
• •
“不时不食”:是指不应该吃东西的时间,作为一个准妈妈也不要 嘴馋,不能想到爱吃什么就随便吃,除了三餐之外,加餐也要定时定 量。 • (转载胎教、教子有方) •
感谢您的关注